![20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4/10/wKhkFmYMlcqAJnpAAABDa81FNsQ230.jpg)
![20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4/10/wKhkFmYMlcqAJnpAAABDa81FNsQ2302.jpg)
![20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4/10/wKhkFmYMlcqAJnpAAABDa81FNsQ2303.jpg)
![20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4/10/wKhkFmYMlcqAJnpAAABDa81FNsQ2304.jpg)
![20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4/10/wKhkFmYMlcqAJnpAAABDa81FNsQ23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9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標準目次TOC\o"1-2"\h\z\u50101總則 1127912術語和符號 273362.1術語 2201972.2符號 5218733材料 8198313.1混凝土 8225503.2普通鋼筋 8243373.3預應力筋及錨固系統(tǒng) 863483.4填充體 9302184基本規(guī)定 1170894.1結構布置原則 1173024.2截面特性計算 1117524.3房屋適用高度 15314584.4房屋抗震等級 17228984.5抗側力體系抗震設計要求 1865115結構分析方法 2167255.1一般規(guī)定 2148865.2擬板法 2216885.3擬梁法 24251845.4經(jīng)驗系數(shù)法 25316325.5等代框架法 31317675.6空間等代框架法 35248806結構構件計算 43238186.1一般規(guī)定 43306826.2設計計算原則 4411686.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 45322976.4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4860487構造規(guī)定 50184747.1一般規(guī)定 50206537.2柔性支承樓蓋 55301917.3薄空心板樓蓋結構 56251437.4厚空心板結構框架肋梁的構造要求 57327417.5采用空心樓蓋的筒體結構 58233528節(jié)點 60226158.1柔性支承樓蓋梁柱節(jié)點 60284528.2薄空心樓蓋板柱節(jié)點 6135738.3厚空心板結構框架肋梁-柱節(jié)點 6378789施工及驗收 6781189.1施工要點 67207879.2材料進場驗收 71298269.3工程施工質量驗收 739517附錄A填充體檢驗方法 7615762A.1外觀檢查 7618082A.2尺寸偏差檢查 76102A.3物理力學性能檢查 7712593附錄B空心樓板自重、折實厚度、體積空心率計算 7911704附錄C正交各向異性板的等效各向同性板法 8020448附錄D施工流程 825346附錄E填充體質量驗收記錄表 8411104E.1進場驗收計錄表 8416265E.2填充體安裝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869108附錄F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常用參數(shù)表 8824463本標準用詞說明 9022074引用標準名錄 91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 22.1Terms 22.2Symbol 53Materials 83.1Concrete 83.2OrdinaryReinforcement 83.3PrestressingTendonandPrestressedAnchoringSystem 83.4Filler 94FundamentalPrinciple 114.1StructuralArrangementPrinciple 114.2SectionProperties 114.3MaximumApplicableHeight 154.4SeismicDesignGradeofStructuralMembers 174.5RequirementsforSystemtoResistLateralForces 185MethodsofStructuralAnalysis 215.1GeneralRequirements 215.2AnalogueSlabMethod 225.3AnalogueCrossBeamMethod 245.4EmpiricalCoefficientMethod 255.5EquivalentFrameMethod 315.6EquivalentSpaceFrameMethod 356CalculationofStructureMembers 436.1GeneralStipulations 436.2PrinciplesofStructureCalculationandDesign 446.3UltimateLimitStates 456.4ServiceabilityLimitStates 487DetailingRequirements 507.1GeneralRequirements 507.2FlexibleEdgeSupportedFloorStructure 557.3ThinHollowFloorStructure 567.4DetailsofRibsforThickHollowFloorStructure 577.5tubeStructurewithHollowFloor 588Joints 608.1Column-beamJointsofFlexibleEdgeSupportedFloorSystem 608.2Slab-columnJointsofThinHollowFloorStructure 618.3Column-ribJointsofThickHollowFloorStructure 639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 679.1ConstructionPoints 679.2MaterialApproachAcceptance 719.3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 73AppendixACheckMethodofFiller 76AppendixBCalculationofWeight,ConvertedThicknessandVolumetricVoidRatioofHollowSlab 79AppendixCEquivalentIsotropicPlateMethodofOrthotropicPlate 80AppendixDConstructionTechnologicalProcess 82AppendixEFillerQualityAcceptanceForms 84AppendixFParameterTableofCast-in-situHollowFloor 8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90ListofQuotedStandards 91PAGEPAGE111總則1.0.1為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設計、施工做到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jīng)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標準。條文說明1.0.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在減輕樓蓋自重、減少地震作用、隔聲、節(jié)能等方面較傳統(tǒng)的實心板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可降低總體成本、改善使用功能,目前已經(jīng)在一些大跨度寫字樓、商業(yè)樓、大型會展中心、圖書館、多層停車場等公共建筑及大開間民用住宅中廣泛應用。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有自身的特點,如:由于填充體布置的不對稱性引起板的正交各向異性、正交異性板的內力和變形的計算方法以及圓孔板橫向抗剪問題、橫向最低配筋率及其算法等,這些都是過去沒有遇到的,也是本標準要解決的問題。制定本標準是為了規(guī)范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中使用的填充體的技術參數(shù),并對以上提到的新的技術問題給出解決辦法,確保工程設計和施工質量,使該項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和發(fā)展。1.0.2本標準適用于廣東省一般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及構筑物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條文說明1.0.2本條明確了本標準的適用范圍,適用于一般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工程。因缺乏可靠的近場地震資料和數(shù)據(jù),抗震設防烈度大于9度的柱支承空心樓蓋沒列入本標準。1.0.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工程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1、《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等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條文說明1.0.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是混凝土結構的一種形式,設計計算依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工程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1、《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進行。本地方標準結合《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并吸收目前相關研究或工程實踐經(jīng)驗,對在使用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多層、高層建筑設計中遇到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法,確保設計質量。其他常規(guī)設計問題,凡現(xiàn)行標準中已有明確規(guī)定的,本標準原則上不再重復。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cast-in-situconcretehollowslab采用內置或外露填充體,經(jīng)現(xiàn)場澆筑混凝土形成的空腔樓板。2.1.2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cast-in-situconcretehollowfloorstructure由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和支承梁(或暗梁)等水平構件形成的樓蓋結構。條文說明2.1.2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填充體空心部分不參與結構受力。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包括了混凝土空心樓板和梁(暗梁)等水平支承構件。2.1.3剛性支承樓蓋rigidedge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墻或豎向剛度較大的梁作為樓板豎向支承的樓蓋。條文說明2.1.3剛性支承樓蓋的樓板只承受豎向荷載,豎向剛度較大的梁是一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達到4或5就可以作為剛性支承梁,樓板就可以按四邊豎向剛性支承的雙向板計算。2.1.4柔性支承樓蓋flexibleedge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豎向剛度較小的梁作為樓板豎向支承的樓蓋。條文說明2.1.4柔性支承樓蓋是柱之間有剛度不大的梁作為豎向支承的樓蓋,介于剛性梁支承和無梁柱支承樓蓋之間,本標準給出了這類樓蓋的計算方法。2.1.5柱支承樓蓋columnsupportedfloorstructure由柱作為樓板豎向支承,且支承間沒有剛性梁和柔性梁的樓蓋。條文說明2.1.5柱支承樓蓋也就是無梁樓蓋。2.1.6厚空心板樓蓋thickhollowfloorstructure板厚與板跨的比值(框架肋梁的高跨比)不小于1/22的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定義為厚空心板樓蓋。2.1.7薄空心板樓蓋thinhollowfloorstructure板厚與板跨的比值(框架肋梁的高跨比)小于1/22的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定義為薄空心板樓蓋。2.1.8厚空心板柱(框架)結構thickhollowslab-column(frame)structure采用厚空心板樓蓋,由框架肋梁或部分框架梁、扁梁與柱形成框架結構。2.1.9厚空心板柱-剪力墻結構thickhollowslab-column-shearwallstructure采用厚空心板樓蓋的板柱-剪力墻結構。板柱部分由框架肋梁或部分框架梁、扁梁與柱形成框架結構。條文說明2.1.6、2.1.8~2.1.9給出了厚空心樓蓋的定義。當空心樓蓋較厚時,相比一般框架,在需要設置框架梁的位置設置框架肋梁,框架肋梁的梁剛度、配筋、構造措施等滿足一般框架梁的要求,從而該類多、高層建筑可以參照框架設計。大多數(shù)空心樓蓋均能滿足厚跨比1/22的要求。2.1.10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thinhollowslab-column(frame)structure柱支承的薄空心板樓蓋結構。2.1.11薄空心板柱-剪力墻結構thinhollowslab-column-shearwallstructure采用薄空心板樓蓋的板柱-剪力墻結構。通常意義上的板柱-剪力墻結構。條文說明2.1.7、2.1.10~2.1.11本條主要有兩方面含義:1樓板本身較薄,厚跨比小于1/22;2樓板雖較厚,但并不需要像厚空心樓蓋一樣對肋梁的布置、抗震措施嚴格要求。比如:空心樓蓋用于板柱-剪力墻結構時,由于跨度或豎向荷載較大,需要采用較厚的空心樓板,但其各項指標能滿足板柱-剪力墻結構《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各項要求,可不必按厚空心樓蓋設計。2.1.12填充體filler永久埋置于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中,置換部分混凝土以達到減輕結構自重的物體。按形狀和成型方式可分為:管狀成型的填充管、棒狀成型的填充棒、箱狀成型的填充箱、塊狀成型的填充塊等。2.1.13內置填充體embeddedfiller埋置于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中,表面均不外露的填充體。2.1.14外露填充體exposedfiller埋置于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中,其上表面或上、下表面暴露于樓板表面的填充體。條文說明2.1.12~2.1.14給出各種形式的內置和外露填充體的定義。目前工程使用的填充體,沒有填充板形式,本次修訂刪除與填充板有關的內容。2.1.15體積空心率volumetricvoidratio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區(qū)格內填充體的體積與樓板總體積的比值。填充體的體積包括了填充體材料的體積和內部空腔的體積;樓板總體積包含樓板混凝土及填充體的體積。條文說明2.1.15體積空心率只是表明了填充體占的體積,由于填充體有一定重量,因此不能完全表達減輕自重的比率。2.1.16表觀密度apparentdensity自然狀態(tài)下填充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條文說明2.1.16表觀密度是衡量填充體自重和占有板內體積的一個宏觀量度,體積空心率相同時,數(shù)值越小說明越能減輕自重。2.1.17肋rib;框架肋梁framerib;次肋secondary-rib肋:同一柱網(wǎng)內相鄰填充體側面之間、端面之間形成的混凝土區(qū)域??蚣芾吡海嚎招陌鍢巧w中,布置在豎向支承構件之間的、與豎向構件組成抗側力體系的主肋或實心暗梁。次肋: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中相鄰輕質芯塊間形成的肋。2.1.18肋間距ribspacing相鄰兩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2.1.19翼緣厚度flangedepth填充體上、下表面分別至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頂面、底面的距離。2.1.20擬板法analogueslabmethod將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實心板進行內力和變形分析的計算方法。2.1.21擬梁法analoguecrossbeammethod將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雙向交叉梁系進行內力和變形分析的計算方法。2.1.22經(jīng)驗系數(shù)法empiricalcoefficientmethod用彎矩分配系數(shù)計算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各板帶控制截面彎矩的計算方法。2.1.23等代框架法equivalentframemethod在兩個方向將柱支承樓蓋或柔性支承樓蓋等效成以柱軸線為中心的連續(xù)框架分別進行內力分析的計算方法。2.1.24空間等代框架法equivalentspaceframemethod將空心樓蓋柱上板帶及跨中板帶按擬梁法等效為多根梁,同豎向構件一起參與整體內力分析的計算方法。條文說明2.1.20~2.1.24給出了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幾種計算方法的定義。2.2符號2.2.1材料性能——混凝土彈性模量;——梁混凝土彈性模量;——板混凝土彈性模量;——柱混凝土彈性模量; ——正交各向異性板x向彈性模量;——正交各向異性板y向彈性模量;——正交各向異性板剪變模量;——填充體表觀密度;——混凝土泊松比;——正交各向異性板x向泊松比;——正交各向異性板y向泊松比;2.2.2作用、作用效應——樓板區(qū)格內填充體重量;——計算板帶在計算方向一跨內的總彎矩設計值;、、——等效各向同性板向彎矩、向彎矩以及扭矩;、、——正交各向異性板向彎矩、向彎矩以及扭矩; ——板面豎向均布荷載設計值;2.2.3幾何參數(shù)、——圓形截面填充體空心樓板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縱向、橫向截面積;——計算單元寬度;計算板帶寬度;等代框架梁計算寬度;柱上板帶寬度;——梁截面寬度;擬梁寬度;——柱截面寬度;——計算截面肋寬;——等代框架法中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柱(柱帽)寬;——圓形截面填充體直徑;——樓板厚度;——樓板截面有效高度;——柱截面高度;——空心樓板折實厚度;——等代框架中梁板在柱(柱帽)邊緣處的截面慣性矩;——計算單位等寬度實心樓板截面慣性矩;、——圓形截面填充體空心樓板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縱向、橫向截面慣性矩;——柱在計算方向的截面慣性矩;——等代框架法中柱的抗彎線剛度;——等代框架法中等效柱的抗彎線剛度;——等代框架法中柱兩側抗扭構件的抗扭剛度;——經(jīng)驗系數(shù)法及等代框架中板計算方向跨度;——經(jīng)驗系數(shù)法及等代框架中板垂直于計算方向的跨度;——正交各向異性板向計算跨度;剛性支承雙向板長跨跨度;——正交各向異性板向計算跨度;剛性支承雙向板短跨跨度;——等效各向同性板向和向跨度;——計算方向板的凈跨。2.2.4計算系數(shù)及其他——經(jīng)驗系數(shù)法計算中的截面抗扭常數(shù);——正交各向異性板向與向的彈性模量比;填充管(棒)空心樓板橫向計算單元與縱向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比;——經(jīng)驗系數(shù)法計算中計算方向梁與板截面抗彎剛度的比值;——經(jīng)驗系數(shù)法計算中垂直于計算方向梁與板截面抗彎剛度的比值;——填充體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比值;——填充管(棒)空心樓板橫向受剪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等代框架計算中抗扭剛度增大系數(shù);——經(jīng)驗系數(shù)法中抗扭剛度系數(shù);——體積空心率。3材料3.1混凝土3.1.1混凝土強度等級的選取應滿足工程結構的承載力、剛度及耐久性需求。用于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筋混凝土樓蓋不宜低于C30,且不應低于C25;預應力混凝土樓蓋不宜低于C40,且不應低于C30。條文說明3.1.1本條對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作了規(guī)定。3.2普通鋼筋3.2.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普通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和HRBF500鋼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鋼筋。條文說明3.2.1本標準提倡采用HRB400級鋼筋作為主受力鋼筋。3.3預應力筋及錨固系統(tǒng)3.3.1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的預應力筋宜優(yōu)先選用高強低松弛鋼絞線,必要時也可選用鋼絲束、纖維預應力筋等性能可靠的預應力筋,其性能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和《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5223等有關規(guī)定。條文說明3.3.1公稱直徑15.2的低松弛鋼絞線是我國目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應用最廣的預應力筋,優(yōu)先采用高強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對于工程設計和施工都是有利的。3.3.2預應力可采用有粘結、無粘結、緩粘結等技術體系,其性能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GJ369、《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2和《緩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87的有關規(guī)定。條文說明3.3.2本條說明了結構可采用的預應力體系類別。近年來緩粘結預應力技術在不斷推廣應用,對于柱支承的空心樓蓋,由于樓蓋參與了結構抗震,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延性比不上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有粘結預應力技術在樓板中應用存在波紋管和群錨布置困難等施工缺陷,而采用緩粘結預應力體系既可以提高抗震性能、又便于施工,因此,柱支承的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可以優(yōu)先采用緩粘結預應力技術。3.3.3預應力錨固系統(tǒng)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的有關規(guī)定。條文說明3.3.3本條規(guī)定了預應力筋錨固系統(tǒng)應遵循的有關標準。3.4填充體3.4.1用于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填充體材料,氯化物和堿的總含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中對混凝土材料的要求;有害物質釋放量限值應符合《建筑環(huán)境通用規(guī)范》GB55016、《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huán)境污染控制標準》GB50325、《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馂臅r在防火等級要求時間內不得產(chǎn)生析出樓板的有毒氣體。條文說明3.4.1考慮填充體可能含有對結構及對環(huán)境的有害成分,本條對填充體有害物質含量、火災時的形態(tài)等進行了規(guī)定。3.4.2填充管、填充棒的規(guī)格尺寸應根據(jù)具體工程需要確定,外徑可取100~500,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3.4.2的規(guī)定,檢驗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執(zhí)行。填充管、填充棒的外觀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表面應平整,無明顯貫通性裂紋、孔洞;2填充管管端應封堵密實、牢固;3當填充棒有外裹封閉層時,封裹應密實,粘附應牢固;4不應使用易燃材料作為外露填充體。表3.4.2填充管、填充棒尺寸允許偏差項目允許偏差()長度()≤500±8>500±10斷面尺寸()≤300±5>300±8軸向表面平直度()≤5005>5008條文說明3.4.2本條對填充管、填充棒的規(guī)格、尺寸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填充棒斷面也可以不為圓形,此時,D取斷面的最大尺寸。3.4.3填充箱、填充塊的規(guī)格尺寸應根據(jù)具體工程需要確定,其邊長可取400~1200。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3.4.3的規(guī)定,檢驗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執(zhí)行。當內置填充箱、填充塊的底面短邊尺寸大于600時,宜在中部設置豎向通孔。填充箱、填充塊的外觀質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表面應平整,無明顯貫通性裂紋、孔洞;2填充箱應具有可靠的密封性;3外露填充箱的外露面?zhèn)冗厬c樓蓋混凝土有可靠連接。表3.4.3填充箱、填充塊尺寸允許偏差項目允許偏差()邊長+5,-8高度+5,-8表面平整度5兩對角線長度差10條文說明3.4.3本條對填充箱、塊的規(guī)格、尺寸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3.4.4填充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表3.4.4的規(guī)定,檢驗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執(zhí)行。表3.4.4填充體的物理力學性能要求項目技術指標表觀密度(kg/m3)15.0~500.048h浸泡后局部抗壓荷載(kN)≥1.0自然吸水率(%)≤5項目技術指標抗振動沖擊30振動棒緊貼內置表面振動1,不出現(xiàn)貫通性裂紋及破損注:當外露填充箱上表面為混凝土,且與現(xiàn)澆混凝土同樣受力時,上表面質量和體積可不計入表觀密度計算。條文說明3.4.4本條規(guī)定了填充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局部抗壓荷載主要為了防止施工中填充體上站人等造成破壞。外露填充體表面一般為混凝土,且有一定厚度并與現(xiàn)澆混凝土有可靠連接,能參與板的共同受力,這種情況的外露填充體上表面可以與現(xiàn)澆混凝土一起考慮,在計算填充體表觀密度時不計入其質量和體積。當聚苯乙烯泡沫填充體有加強構造時,表觀密度可適當減小。4基本規(guī)定4.1結構布置原則4.1.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結構布置應受力明確、傳力合理。4.1.2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為單向板時,填充體長向應沿板受力方向布置。4.1.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為雙向板時,填充體宜為平面對稱形狀,并宜按雙向對稱布置;當為填充管、填充棒等平面不對稱形狀時,其長向宜沿受力較大的方向布置。條文說明4.1.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為雙向板時,內力與兩個方向的剛度比例有關,如果雙向布置不對稱,兩個方向剛度不同,需要用正交異性板理論去求彈性內力。對于對稱布置的內置填充體空心板,可根據(jù)截面慣性矩等效為各向同性板計算;對于對稱布置的外露填充體空心板,由于板抗扭剛度的影響,原則上仍為正交異性板,如果忽略抗扭剛度的影響,可以按各向同性板理論計算,誤差在工程設計要求精度范圍內。4.1.4直接承受較大集中荷載的樓板區(qū)域,不宜布置填充體。條文說明4.1.4樓板的空心截面不利于承受較大的集中荷載,在承受較大的集中荷載的部位,宜采用實心樓板或采取有效的局部加強構造措施。當集中荷載位置無法確定,仍需采用空心樓板時,應在集中荷載作用區(qū)域增設附加基礎,并對該處頂板進行抗沖切及抗彎驗算。施工中設備預埋線管應盡量分散布置,較為集中處可采用實心板或加厚相應的頂板(底板)。對于直接承受較大的集中動力荷載區(qū)域,應按動力荷載相關規(guī)定考慮動力荷載放大系數(shù),并進行動力荷載作用下的疲勞驗算。4.1.5現(xiàn)澆空心板與現(xiàn)澆實心板可單一或混合布置在同一樓面、屋面結構中。4.1.6當外部條件比較嚴格而常規(guī)填充體材料無法滿足設計、施工要求時,可考慮采用鋼模作為空心樓蓋填充體。條文說明4.1.6當空心樓蓋的設計或施工需要考慮內模的作用時,可采用鋼模。鋼管各方面的性能均優(yōu)于一般的填充管,且可與混凝土樓板共同工作,缺點是其造價高于一般的填充管。當荷載較大且板厚或施工條件受到限制時,鋼管可作為空心內模的一個選項。4.2截面特性計算4.2.1雙向布置填充體的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兩正交方向的截面特性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1選取兩相鄰填充體中心線之間的范圍作為一個計算單元(圖4.2.1-1);(a)內置填充體空心板(b)單面外露填充體空心板(c)雙面外露填充體空心板圖4.2.1-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截面示意圖1—混凝土;2—填充體2當填充體為內置填充體、單面外露填充體和雙面外露填充體時,可將計算單元分別簡化為I形截面、T形截面和矩形截面來計算其截面積A和截面慣性矩(圖4.2.1-2);3當填充體外殼為混凝土且與現(xiàn)澆混凝土可靠連接時,可將填充體外殼計入混凝土截面內計算截面特性。(a)I形截面(b)T形截面(c)矩形截面圖4.2.1-2截面計算單元示意圖條文說明4.2.1對于具有一定剛度的實心填充體,填充體在理論上會參與樓板的受力。經(jīng)過計算分析,填充體彈性模量要達到混凝土彈性模量的10%以上才有明顯的效果,而目前采用的實心填充體都未達到這個數(shù)值,因此,暫時不考慮填充體與混凝土共同受力的復合作用。本節(jié)給出了將內置填充體空心樓板、單面外露填充體空心樓板和雙面外露填充體空心樓板的計算單元分別簡化為I形、T形和矩形截面計算單元,可以得到計算單元的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4.2.2當內置填充體為圓形截面且圓心與板形心一致時,可取寬度為一個計算單元(圖4.2.2),其截面面積和截面慣性矩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空心板截面示意圖(b)計算單元示意圖圖4.2.2圓形截面填充體空心板1—混凝土;2—填充體1空心樓板沿填充體縱向的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應按下列公式計算:(4.2.2-1)(4.2.2-2)式中:——縱向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空心樓板截面積()、截面慣性矩();——填充體直徑();——計算截面肋寬();——計算單元寬度(),大小為;——樓板厚度()。2空心樓板沿填充體橫向的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可按下列公式計算:(4.2.2-3)(4.2.2-4)式中:、——橫向一個計算單元寬度內空心樓板截面積()、截面慣性矩();——橫向計算單元與縱向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比,可按表4.2.2采用,中間值按線性插值。表4.2.2橫向計算單元與縱向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比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970.960.950.930.900.870.820.77條文說明4.2.2對于單向布置的圓截面填充體形成的空心樓板,縱向滿足平截面假定,可以直接計算截面積和截面慣性矩??招臉前鍣M向不能滿足平截面假定,因此不能直接得到受壓時等效的截面積和抗彎時等效的截面慣性矩,本節(jié)是在采用有限元法進行計算分析基礎上得到。1橫向截面積的計算如下:根據(jù)填充體直徑與板厚的比值以及肋寬與板厚的比值建立計算模型(圖4-1),混凝土建立有限元,填充體忽略不計,左端固定,右端施加水平向位移作用,計算支座的水平支座反力,得到水平剛度;再建立外形相同的實心混凝土模型,同樣左端固定,右端施加水平向位移作用,計算支座的水平支座反力,得到混凝土實心板水平剛度,空心樓板橫向有效的截面積與實心樓板截面積相比為:,這樣得到表4-1:表4-1橫向換算截面積與實化板截面積比值0.50.60.70.80.20.5620.4630.3600.2540.30.5720.4710.3660.2590.40.5820.4780.3730.266通過對表中數(shù)據(jù)回歸分析,可以得到橫向寬度范圍內截面有效面積的近似計算公式(4.2.2-3),該公式計算值與表中數(shù)據(jù)誤差均不超過3.5%,滿足工程設計精度。(a)橫向截面積計算模型(b)橫向截面慣性矩計算模型圖4-1截面特性計算模型2截面慣性矩計算如下:計算模型見圖4-1(b),左端固定,右端作用一力偶,根據(jù)端發(fā)生的轉角換算出截面宏觀的抗彎剛度,抗彎剛度除以混凝土彈性模量進而得到空心樓板橫向宏觀等效的截面慣性矩;縱向截面慣性矩可以按平截面假定得到;相同寬度板的橫向等效截面慣性矩除以縱向截面慣性矩得到參數(shù)值,也就是表4.2.2給出的數(shù)值。由于縱向截面慣性矩可以通過平截面假定按公式(4.2.2-2)計算出,有了值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橫向等效截面慣性矩。圓形截面內置填充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板橫向和縱向慣性矩比見圖4-2,計算方法可參看文獻“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板的正交各向異性研究”,特種結構,2007,24(2):12-14。圖4-2橫向和縱向慣性矩比與圓孔直徑和板厚比值的關系4.3房屋適用高度4.3.1采用剛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其最大適用高度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取值。4.3.2采用厚空心板樓蓋的板柱(框架)結構、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乙類和丙類的房屋建筑,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4.3.2的規(guī)定。表4.3.2采用厚空心板樓蓋的多、高層建筑房屋最大適用高度()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678(0.2g)厚空心板柱(框架)結構605040厚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130120100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话ň植客怀鑫蓓敳糠郑?超過表內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3表中框架不含異型柱框架;4厚空心板(框架)指框架肋梁、框架梁與柱形成的框架;5甲類建筑6、7度時宜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度時應專門研究。條文說明4.3.2空心樓蓋厚度比梁板結構的實心板大較多,考慮空心樓蓋貢獻的框架肋梁剛度接近甚至大于普通梁。我國《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要求框架梁高跨比在1/8~1/18,相比較于國外規(guī)范偏嚴格,在高規(guī)條文說明中,明確當設計人確有可靠依據(jù)且工程上有需要時,梁的高跨比也可小于1/18。厚空心板樓蓋當布置在柱與柱、墻之間的框架實心肋梁梁高接近普通梁、結構布置和節(jié)點抗震性能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時,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制定最大適用高度。參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及國外規(guī)范,厚空心板樓蓋與薄空心板樓蓋按板厚與板跨比值1/22分界。4.3.3采用薄空心板樓蓋的板柱(框架)結構、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乙類和丙類的房屋建筑,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4.3.3的規(guī)定。表4.3.3采用薄空心板樓蓋的多、高層建筑最大適用高度()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678(0.2g)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2218不應采用薄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807055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话ň植客怀鑫蓓敳糠郑?超過表內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3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指板柱、框架和剪力墻組成抗側力體系的結構;4按本表確定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時,空心板板厚與跨度之比(框架暗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25且不應小于300mm;5薄空心板柱框架指柱支承的薄空心板樓蓋結構;6表中框架不含異型柱框架;7甲類建筑6、7度時宜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度時應專門研究。條文說明4.3.3板柱結構由于抗震性能較差,在現(xiàn)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均不建議采用,但相對普通的無梁樓蓋或梁板結構的實心樓板,空心樓板板厚仍然較厚,一般不會小于300,如以常見的柱網(wǎng),板厚300-450,框架實心暗梁高跨比為1/26.7~1/17.8。本標準通過4.4.3、4.4.4條的限定,在柱間設置實心暗梁,且實心暗梁的高跨比在1/25~1/22,并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抗震構造措施,仍允許層數(shù)較低、扭轉不明顯、7度及以下的低烈度地區(qū)(廣東大部分地區(qū))的部分框架、部分空心板柱結構使用。適用高度參考《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140-2019確定,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按板柱-框架結構的要求,薄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按板柱-抗震墻結構的要求。4.3.4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筒體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4.3.4的規(guī)定。表4.3.4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筒體結構最大適用高度()結構類型6度框架-核心筒150130100筒中筒180150120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200160120核心220190150鋼外筒-鋼筋混凝土核心筒260210160核心280230170注:1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2甲類建筑6、7度時宜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度時應專門研究。條文說明4.3.4本表根據(j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制訂。4.4房屋抗震等級4.4.1采用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的板柱(框架)結構和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應根據(jù)設防類別、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內力調整和抗震構造要求??拐鸬燃墤舷铝幸?guī)定:1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應按表4.4.1確定表4.4.1丙類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板柱(框架)結構和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抗震等級結構類型設防烈度6度7度8度厚空心板柱(框架)結構高度(m)≤2425~60≤2425~50≤2425~4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三二一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高度(m)≤22≤18框架三二薄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斜撐)結構高度(m)≤3536~80≤3536~70≤3536~55框架、板柱的柱三二二二一剪力墻(斜撐)二二二一二一厚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斜撐)結構高度(m)≤6061~130≤2425~6061~120≤2425~6061~10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剪力墻(斜撐)三三二二一注:1表中的框架指由框架肋梁、框架梁與柱形成的框架;2抗震設防烈度不高于7度地區(qū),高度不大于80m的結構,當樓梯采取足夠的抗震措施時,可作為抗震斜撐考慮;3當采用斜撐代替剪力墻作為第一道抗震防線時,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2甲、乙類建筑的抗震措施,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的規(guī)定;當房屋高度超過本規(guī)范4.3節(jié)規(guī)定的上限時,應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3當房屋高度接近或等于表4.4.1的高度分界時,應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條文說明4.4.1本條主要增補了由框架肋梁與柱形成的框架的抗震等級。復雜高層建筑及短肢墻的抗震等級,當其它現(xiàn)行標準有要求時尚應相應提高。厚空心板結構框架肋梁原則上等同框架梁的要求。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即部分框架部分薄空心板柱結構;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均已取消板柱結構,但考慮到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一般較厚,本標準除框架肋高跨比放松到1/25(并限制板厚不小于300)外,框架肋梁的抗震能力及構造措施均按框架梁要求;這樣,扭轉較規(guī)則、有部分框架的低層結構,可考慮在低烈度地區(qū)使用。薄空心板柱-剪力墻結構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板柱-剪力墻結構。4.4.2當工程場地為Ⅰ類時,對特殊設防類和重點設防類工程,允許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對標準設防類工程,抗震構造措施允許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降低一度、但不得低于6度的要求采用。4.4.3采用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筒體結構(含框架-核心筒結構及筒中筒結構),抗震等級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的規(guī)定執(zhí)行。4.4.4采用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混合承重結構,抗震等級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的規(guī)定執(zhí)行。4.4.5厚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抗震等級尚應根據(jù)框架承擔的傾覆力矩,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調整。4.5抗側力體系抗震設計要求4.5.1建筑周邊相臨豎向構件間應設明梁,樓梯間、電梯間等樓板較大開洞處宜設置邊梁。條文說明4.5.1地震時由于結構不可避免的扭轉,在邊跨、樓電梯洞口邊容易出現(xiàn)受力復雜的情況,因此宜設剛性支承梁。4.5.2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厚空心板樓蓋的多、高層建筑房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厚空心板柱(框架)結構中框架肋梁、柔性支承梁、框架梁與豎向構件形成的抗側力體系的結構布置、抗震措施及承載力驗算等各項要求應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框架結構的各項要求;2厚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框架肋梁、柔性支承梁、框架梁與豎向構件形成的抗側力體系的結構布置、抗震措施及承載力驗算等各項要求應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各項要求;3框架肋梁中線宜與柱中線重合,且應雙向布置,梁寬大于柱寬的框架肋梁、扁梁不宜用于一級框架;4框架肋梁及其梁柱節(jié)點的承載力驗算、抗震措施應滿足《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140中框架梁及其梁柱的各項要求;若框架肋梁為寬扁梁時,尚應滿足上述標準中寬扁梁及其梁柱節(jié)點的各項要求;5按《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驗算柱端抗彎承載力時,梁端彎矩及實配鋼筋宜采用柱上板帶范圍內的全部彎矩及縱筋;當有可靠的依據(jù),能確定樓板翼緣作用的有效范圍時,也可按實際范圍采用。條文說明4.5.2當空心樓蓋厚度較厚時(本標準以框架暗梁的跨高比不小于1/22為分界),其框架暗梁的剛度已接近甚至超過一般框架梁的剛度,為與一般的板柱結構區(qū)分,本標準稱之為厚板結構,本條規(guī)定了空心樓蓋厚板結構用于高層建筑時,結構布置及框架暗梁、梁柱節(jié)點的性能應達到《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普通框架梁或寬扁梁的各項要求,從而可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確定最大適用高度。4.5.3采用空心樓蓋的筒體結構(含框架-核心筒結構及筒中筒結構)的結構布置、抗震措施及承載力驗算等各項要求應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的各項要求。4.5.4采用薄空心板樓蓋的多層板柱(框架)結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在柱間設置框架實心暗梁、框架寬扁梁或框架梁;2單列柱數(shù)不應少于三根;3當樓板長寬比大于2或長度大于32m時,應設置框架梁。4.5.5用于抗震設防時的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guī)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35倍。條文說明4.5.4、4.5.5多次地震表明扭轉對結構抗震不利,本條對薄空心板柱(框架)結構的框架比例及結構的扭轉規(guī)則性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單列柱數(shù)不少于3根,主要指整體上不宜采用單跨的框架結構。4.5.6薄空心板柱(框架)-剪力墻結構應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中板柱—剪力墻結構的各項要求;當為高層建筑結構時,尚應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板柱—剪力墻結構的各項要求。4.5.7房屋地下一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在塔樓范圍內的地下一層頂板應采用梁板結構,塔樓外的相關范圍可采用厚空心板樓蓋結構,并按本標準設置框架肋梁且肋梁的高跨比不宜小于1/18。條文說明4.5.7房屋地下一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其他要求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的有關規(guī)定。5結構分析方法5.1一般規(guī)定5.1.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應采用滿足力學平衡條件和主要變形協(xié)調條件的計算方法進行結構分析。結構分析宜采用彈性分析方法;在有可靠依據(jù)時可考慮內力重分布,當進行內力重分布時應考慮正常使用要求。5.1.2當樓蓋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填充體布置間距不等、作用有局部集中荷載、局部開洞等特殊情況時,宜作專門的計算分析。結構分析所采用的電算程序應經(jīng)考核驗證,其技術條件應符合本標準和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有關規(guī)定。5.1.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自重應考慮空心的影響,整體分析時,也可通過折實厚度考慮板自重,可按本標準附錄B計算。方案設計時,空心樓板參數(shù)也可按本標準附錄F取值。5.1.4周邊剛性支承的內置填充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可采用擬板法按本標準第5.2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也可采用擬梁法按本標準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周邊剛性支承的外露填充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可采用擬梁法按本標準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5.1.5柱支承、柔性支承及混合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可采用經(jīng)驗系數(shù)法按本標準第5.4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當不符合經(jīng)驗系數(shù)法的規(guī)定時,可采用等代框架法按本標準第5.5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5.1.6豎向荷載作用下無梁樓蓋內跨板截面的彎矩,根據(jù)板水平約束和厚跨比的大小,可考慮穹頂作用。當采用有限元法進行分析時,可考慮柱、柱帽、墻等支承截面效應的有利影響。5.1.7采用或部分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多、高層建筑,在豎向荷載與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宜優(yōu)先采用有限元空間模型的計算方法;當符合平面等代框架法的簡化條件時,也可采用本標準第5.5節(jié)等代框架法計算;厚空心板結構也可采用本標準第5.6節(jié)空間等代框架法計算。條文說明5.1一般規(guī)定本節(jié)規(guī)定了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分析原則和每種樓蓋所采用的計算方法。5.2擬板法5.2.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按擬板法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肋間距宜小于2倍板厚;2內置填充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雙向剛度相同或相差較小時,可作為各向同性板計算,否則宜按正交各向異性板計算。條文說明5.2.1本條規(guī)定了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采用擬板法的條件。5.2.2剛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應按下列原則計算:1兩對邊剛性支承的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可按單向板計算;2四邊剛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1)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大于2時,應按雙向板計算;2)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于2,但小于3時,宜按雙向板計算;3)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小于3時,宜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并應沿長邊方向布置構造鋼筋。條文說明5.2.2本條給出了單向板和雙向板的劃分原則。5.2.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可按下列規(guī)定等效為等厚度的實心板計算:1當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作為各向同性板計算時,各向同性板彈性模量可按下式計算:(5.2.3-1)式中:——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可按本標準第4.2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計算單元等寬度實心板截面慣性矩();——混凝土彈性模量()。2當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作為正交各向異性板計算時,正交各向異性板的彈性模量、泊松比、剪變模量可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1)向和向彈性模量可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5.2.3-2)(5.2.3-3)2)向和向泊松比可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5.2.3-4)(5.2.3-5)3)對于內置填充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其剪變模量可按下式計算:(5.2.3-6)式中:、——向、向計算單元截面慣性矩(),可按本標準4.2節(jié)規(guī)定計算;、——與、對應計算單元等寬度實心板截面慣性矩();、——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各向異性板的向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各向異性板的向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各向異性板的剪變模量();——混凝土泊松比,取0.2。條文說明5.2.3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可以采用擬板法計算,各向同性板需要的參數(shù)是板厚、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第1款給出了彈性模量計算方法,泊松比不變。對于正交各向異性板,需要的參數(shù)除了板厚外,還有兩個正交方向上的彈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剪變模量。第2款給出了內置填充體形成的空心樓板力學參數(shù)計算方法。對于填充管(棒)圓截面填充體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異性板時順管(棒)方向彈性模量比橫向大,順向的泊松比近似按混凝土泊松比取值,因此,有公式(5.2.3-4)。上、下表面封閉的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異性板后剪變模量可以按公式(5.2.3-6)計算。對于上、下表面不能封閉的外露填充體形成的空心板,由于板的抗扭剛度比上、下封閉的板小很多,需要根據(jù)肋梁的抗扭剛度折算板的剪變模量,本標準沒有給出。當外露填充體雙向對稱布置但是上、下表面不封閉時,盡管雙向抗彎剛度相同,但是,嚴格意義上也屬于正交各向異性板。對于內置填充體空心板,兩個方向剛度相同或相差不大時可以按各向同性板計算;當兩個方向剛度不同時宜按正交異性板理論計算,本節(jié)給出了正交各向異性板的所有力學參數(shù)的計算方法。5.2.4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等效為正交各向異性板后,可用有限元法進行內力和變形計算;當填充體為內置填充體時,可按本標準附錄C提供的等效各向同性板法計算。條文說明5.2.4內置填充體空心板可以等效為各向同性板計算,方法見本標準附錄C。5.2.5剛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按擬板法求得的雙向板彈性彎矩值,可按下列規(guī)定取彎矩控制值:1正彎矩:每個方向分別劃分為板邊區(qū)域和跨中區(qū)域三個配筋范圍(圖5.2.5),均按1/4板短跨尺寸分界;板邊區(qū)域的彎矩控制值可取相應方向最大正彎矩值的1/2,跨中區(qū)域的彎矩控制值可取相應方向最大正彎矩值;2負彎矩:均可取相應方向負彎矩的最大值。圖5.2.5雙向板彈性正彎矩取值示意注:、——分別為、跨度方向計算最大正彎矩(),其中。條文說明5.2.5剛性支承樓蓋按擬板法計算出的是板內最大彎矩值,本條參考了現(xiàn)行協(xié)會標準《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175:2004的有關規(guī)定將一跨板分為三個區(qū)域,給出了各區(qū)域配筋的正彎矩控制值,與全跨采用最大彎矩控制配筋相比,有效節(jié)省鋼筋用量。5.3擬梁法5.3.1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按擬梁法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所取擬梁宜在相鄰區(qū)格邊間連續(xù);2每個區(qū)格板內擬梁的數(shù)量在各方向上均不宜少于5根(圖5.3.1);(a)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示意圖(b)擬梁后樓蓋示意圖圖5.3.1擬梁法示意圖1—擬梁對應的空心板寬度;2—擬梁尺寸為3計算中宜考慮空心樓板扭轉剛度的影響。5.3.2擬梁的截面可按抗彎剛度相等、截面高度相等的原則確定,擬梁的寬度可按下式計算:(5.3.2)式中:——擬梁對應的空心樓板寬度();——擬梁寬度();——擬梁對應空心樓板寬范圍內截面慣性矩之和(),可按本標準第4.2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擬梁對應空心樓板寬范圍內按等厚實心板計算的截面慣性矩()。5.3.3在用擬梁法計算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自重時應扣除兩個方向擬梁交叉重疊而增加的重量。條文說明5.3擬梁法本節(jié)給出了采用擬梁法計算的條件和計算方法。每個方向擬梁不少于5根可以更接近于板的受力,并且要考慮梁的抗扭剛度。對于填充體為填充管和填充棒的空心板,可以通過板的正交各向異性確定的剛度換算為梁的剛度,進而在擬梁中考慮板的正交各向異性。5.4經(jīng)驗系數(shù)法5.4.1柱支承、柔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在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當采用經(jīng)驗系數(shù)法進行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樓蓋為矩形區(qū)格,任一區(qū)格的長邊與短邊之比不應大于2;2樓蓋結構的每個方向至少應有三個連續(xù)跨;3同一方向相鄰跨的跨度差不應超過較長跨的1/3;4任一方向柱離相鄰柱中心線的偏移距離不應超過該方向跨度的1/10;5可變荷載作用標準值與永久荷載作用標準值之比不應大于2;6樓蓋應按縱、橫兩個方向分別計算,且均應考慮全部豎向荷載的作用;7對于柔性支承樓蓋,兩個垂直方向的梁尚應滿足下式要求; (5.4.1-1)式中:、——分別為板計算方向和垂直于計算方向的跨度(),取柱支座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分別為計算方向和垂直于計算方向梁與板截面抗彎剛度的比值。8計算方向和垂直于計算方向梁與板截面抗彎剛度的比值應按下式計算:(5.4.1-2)式中:、——分別為梁、板的混凝土彈性模量();、——分別為梁、板的截面慣性矩(),應分別按本標準5.4.2條和5.4.3條的規(guī)定計算。條文說明5.4.1經(jīng)驗系數(shù)法參考了美國ACI318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定。柱支承和柔性支承樓蓋如滿足本條限制條件,可采用經(jīng)驗系數(shù)法進行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分析。第1款的限制主要是保證樓板的雙向受力。第2款的限制主要是由于經(jīng)驗系數(shù)法假定樓蓋的第一內支座既非嵌固,也非簡支,如果結構只有兩個連續(xù)跨,則中支座負彎矩值不滿足假定。第3款的限制是為保證樓板支座負彎矩分布不超過鋼筋切斷點。第4款給出了柱子相對規(guī)則柱網(wǎng)的偏移限制。第5款的限制是由于經(jīng)驗系數(shù)法是在均布重力荷載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變荷載與永久荷載比值不超過2,就可以不計荷載形式的影響。第6款給出了經(jīng)驗系數(shù)法的應用方法。第7款的限制是為保證樓蓋彈性彎矩的分布符合經(jīng)驗系數(shù)法的假定,當超出該限制時,樓蓋彈性彎矩的分布將發(fā)生顯著變化。5.4.2柔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中,梁的截面慣性矩可按形或倒形截面計算,每側翼緣計算寬度宜取梁高與板厚之差,且不應超過板厚的4倍。條文說明5.4.2對于柔性支承樓蓋,計算梁的截面慣性矩時應考慮樓板的翼緣作用。中間梁可按T形、邊梁按倒L形截面計算。如圖5-1所示:圖5-1樓板翼緣作用示意5.4.3柔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中,樓板的截面慣性矩可按本標準第5.4.4條規(guī)定的計算板帶計算,梁位置按實心板計算,空心樓板部分的截面慣性矩可按本標準第4.2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條文說明5.4.3本條樓板的截面慣性矩主要用于和的計算,其計算寬度取為計算板帶的寬度,對柔性支承樓蓋,不包括梁在樓板上、下凸出部分的截面。當內模為筒芯時,由于正交各向異性,應區(qū)分順筒方向和橫筒方向分別計算。公式均由樓板實心區(qū)域和空心區(qū)域兩個部分組成。5.4.4計算板帶取柱支座中心線兩側區(qū)格各自中心線為界的板帶。板帶可劃分為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板帶寬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1柱上板帶應為柱支座中心線兩側各自區(qū)格寬度的1/4之和;2跨中板帶應為各自區(qū)格寬度的1/2。5.4.5計算板帶在計算方向一跨內的總彎矩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 (5.4.5)式中:——板面豎向均布荷載設計值();——計算板帶的寬度():當垂直于計算方向柱中心線兩側跨度不等時,取兩側跨度的平均值;當計算板帶位于樓蓋邊緣時,取該區(qū)格中心線到樓蓋邊緣的距離;——()條文說明5.4.5總彎矩設計值的計算公式中,假定支座反力作用于與計算方向垂直的柱或柱帽的側面,因此計算跨度取為凈跨。計算凈跨時,對于矩形或方形截面柱按實際柱側面位置確定,對于圓形、正多邊型等形狀可按面積相等的方形截面確定。如圖5-2所示:圖5-2支座等效截面5.4.6計算板帶的總彎矩設計值可按下列原則分配(見圖5.4.6):圖5.4.6板帶總彎矩的分配示意圖1—邊支座負彎矩;2—正彎矩;3—內支座負彎矩1計算板帶的內跨負彎矩設計值應取0.65,正彎矩設計值應取0.35;2計算板帶的端跨彎矩應按表5.4.6的系數(shù)分配:表5.4.6計算板帶端跨各控制截面彎矩設計值分配系數(shù)約束條件截面內力邊支座簡支邊支座為柔性支承邊支座嵌固各支座之間均有梁內支座之間無梁無邊梁有邊梁邊支座負彎矩00.160.260.300.65正彎矩0.630.570.520.500.35內支座負彎矩0.750.700.700.700.653內支座截面設計時,其負彎矩應取支座兩側負彎矩的較大值,否則應對不平衡彎矩按相鄰構件的剛度再分配;設計板的邊緣或邊梁時,應考慮邊支座負彎矩的扭轉作用。條文說明5.4.6負彎矩的計算截面為支座側面,見5.4.5條條文說明;正彎矩的計算截面為跨中。對于樓蓋端跨,各控制截面彎矩按表5.4.6中系數(shù)確定。表中系數(shù)基于等效支座剛度原則確定。表中除了簡支與嵌固兩種情況之外,正彎矩和內支座負彎矩的系數(shù)取值接近于變化范圍的上限,邊支座負彎矩接近于變化范圍的下限,這主要是由于多數(shù)情況下,邊支座負彎矩所需配筋很少,通常按裂縫控制采用構造配筋。表中系數(shù)除符合上述原則外,還進行了適當調整,以保證正彎矩與負彎矩平均值絕對值之和等于。支座截面設計時應考慮支座兩側板彎矩的差異。對不平衡彎矩進行再分配時,構件抗彎剛度可按混凝土毛截面計取。垂直于板邊或邊梁的彎矩應傳給柱或墻支座,設計板邊和邊梁時應考慮該彎矩引起的扭轉應力。5.4.7柱上板帶各控制截面所承擔的彎矩設計值宜按本標準5.4.6條確定的彎矩設計值乘以表5.4.7的系數(shù)確定:表5.4.7柱上板帶彎矩分配系數(shù)截面內力適用條件/0.51.02.0內支座負彎矩/=00.750.750.75/≥1.00.900.750.45邊支座負彎矩/=0=01.001.001.00≥2.00.750.750.75/≥1.0=01.001.001.00≥2.00.900.750.45正彎矩/=00.600.600.60/≥1.00.900.750.45注:1柱上板帶彎矩分配系數(shù)可按表中數(shù)值的線性插值確定;2當支座由墻或柱組成,且其支承長度不小于時,可按負彎矩在計算板帶寬度范圍內均勻分布計算;3表中抗扭剛度系數(shù)應按本標準第5.4.8條的規(guī)定確定。條文說明5.4.7對于承受豎向均布荷載的柱支承樓蓋和柔性支承樓蓋,設計時可認為控制截面彎矩分別在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內均勻分布。表5.4.7中的分配系數(shù)為柱上板帶承擔彎矩占計算板帶彎矩的比值。5.4.8抗扭剛度系數(shù)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 (5.4.8-1) (5.4.8-2)式中:——截面抗扭常數(shù)(),將垂直于跨度方向的抗扭構件橫截面劃分為若干個矩形,取不同劃分方案計算結果的最大值;、——抗扭構件劃分為若干矩形時,每一矩形截面的高度與寬度(),抗扭構件橫截面應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1對于柱支承樓蓋,只有一個矩形時,其截面高度可取樓板厚度,寬度可取與柱(柱帽)等寬(圖5.4.8);(a)無柱帽及平托板(b)有平托板(c)有柱帽圖5.4.8典型抗扭構件寬度圖示2對于柔性支承樓蓋,可取下述兩種情況的較大值:1)板帶加上橫梁凸出板上、下的部分,板帶的寬度取與柱(柱帽)等寬;2)本標準第5.4.2條規(guī)定的計算截面。條文說明5.4.8邊支座負彎矩分配時,應考慮截面抗扭剛度系數(shù)的影響,當梁的抗扭剛度相對于被支承板的抗彎剛度很小時,即時,可認為全部邊支座負彎矩由柱上板帶承擔,跨中板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即可;當梁的的抗扭剛度相對于被支承板的抗彎剛度不可忽略時,可按表中系數(shù)線性內插確定柱上板帶彎矩分配系數(shù)。的計算公式中,混凝土的剪切模量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取為其彈性模量的1/2.5。當支座為沿柱軸線布置的墻體時,可以認為是很剛性的梁,其。當邊支座由垂直于計算方向的墻體組成,如果為抗扭剛度很低的砌體墻體,應取,如果為抗扭剛度很大的混凝土墻體,應取。5.4.9柔性支承樓蓋柱上板帶所承擔的彎矩包括由板承擔的彎矩和由梁承擔的彎矩兩部分。由梁承擔的彎矩占柱上板帶總彎矩的比例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1當時,取85%;2當時,取0到85%之間的線性插值;3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載所產(chǎn)生的彎矩應由梁全部承擔。條文說明5.4.9對于柔性支承樓蓋,柱上板帶中樓板所承擔的彎矩尚應減去由梁承擔的彎矩。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載是指作用于梁腹板寬度范圍內的荷載,其中線荷載包括梁上的隔墻自重和梁在板上、下凸出部分的自重,集中荷載包括梁上的立柱或梁下的吊重。5.4.10柔性支承樓蓋跨中板帶所承擔的彎矩設計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1計算板帶中柱上板帶未承受的彎矩設計值應按比例分配給兩側的跨中板帶;2與支承墻平行的邊跨跨中板帶,應承受遠離墻體的半個跨中板帶彎矩設計值的兩倍。條文說明5.4.10對于與支承在墻體上的柱上板帶相鄰的跨中板帶,由于墻的截面剛度較大,與墻相鄰的半個跨中板帶從計算板帶中分配到的彎矩較少,為保證跨中板帶的承載能力,要求整個跨中板帶承受遠離墻體的半個跨中板帶彎矩設計值的兩倍。5.4.11柔性支承樓蓋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驗算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梁承擔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1當時,梁應承受其荷載從屬面積范圍內板所傳遞的設計剪力;該從屬面積取板角45o線與相鄰區(qū)格平行于梁的中心線所包圍的面積(圖5.4.11陰影面積);45o45o45o圖5.4.11梁的荷載從屬面積示意2當時,應取0剪力值和本條第1款所計算剪力設計值之間的線性插值;3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載所產(chǎn)生的剪力應由梁全部承擔。條文說明5.4.11柔性支承樓蓋應驗算梁的受剪承載力。當時,梁承擔其從屬面積內的全部設計剪力;當時,梁所承擔的設計剪力按本條第2款計算,剩余的剪力由板承擔,此時還應驗算板的抗沖切承載力。5.5等代框架法5.5.1柱支承或柔性支承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蓋采用等代框架法計算內力時,應按樓蓋的縱、橫兩個方向分別進行,每個方向的計算均應取全部豎向作用荷載。條文說明5.5.1采用等代框架法進行內力分析時,在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每個計算方向的等代框架均為以柱軸線為中心的連續(xù)平面框架。在水平地震荷載作用下,地震作用計算應考慮樓蓋的全部永久荷載和可變荷載組合值,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5.5.2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1豎向荷載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可取垂直于計算方向的兩個相鄰區(qū)格板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圖5.5.2);圖5.5.2豎向荷載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1—等代框架梁計算寬度2水平荷載或地震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宜取下列公式計算結果的較小值:(5.5.2-1)(5.5.2-2)式中:——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計算方向及與之垂直方向柱支座中心線間距離();——垂直于計算方向的柱帽有效寬度(),無柱帽時取0。條文說明5.5.2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與經(jīng)驗系數(shù)法計算板帶寬度相同;在水平荷載或地震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計算寬度較小,這是由于在水平荷載或地震作用下,主要通過柱的彎曲把水平荷載或地震作用傳給板帶,而能與柱一起工作的板帶寬度較小。5.5.3等代框架梁位于節(jié)點區(qū)外任意截面的慣性矩應按下式計算: (5.5.3)式中:——計算方向柱軸線上梁的截面慣性矩(),梁截面應按本標準第5.4.2條規(guī)定確定;——等代框架梁寬度范圍內除所取梁截面外樓板截面慣性矩(),空心樓板部分的截面慣性矩可按本標準第4.2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條文說明5.5.3等代框架梁抗彎慣性矩的計算原則與本標準5.4.3條基本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第5.4.3條實心部分慣性矩的計算僅指樓板,而本條包括梁。5.5.4等代框架梁在柱中線至柱(柱帽)邊之間的截面慣性矩,可按下式計算: (5.5.4)式中:——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柱(柱帽)寬();——等代框架中梁板在柱(柱帽)邊緣處的截面慣性矩(),按式(5.5.3)計算。條文說明5.5.4本條是用來計算等代框架梁在支座節(jié)點區(qū)寬度范圍內的截面慣性矩,支座節(jié)點區(qū)可以是柱、柱帽、托板和墻。5.5.5等代框架當跨度相差較大或相鄰跨荷載相差較大時,應考慮柱及柱兩側抗扭構件的影響按等效柱計算,等效柱的剛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1等效柱的截面慣性矩應按下式計算:(5.5.5-1)2等效柱的抗彎線剛度應按下式計算: (5.5.5-2)式中:——柱的抗彎線剛度(),按本標準第5.5.6條確定;——柱兩側抗扭構件剛度(),按本標準第5.5.7條確定;——柱在計算方向的截面慣性矩()。5.5.6柱的抗彎線剛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5.5.6-1)(5.5.6-2)(5.5.6-3)式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無錫江蘇無錫市惠山區(qū)人民法院招聘編外人員3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1年中國鋁制滑輪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蜂膠粉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移動通訊運維分析集中管理平臺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巧克力涂層糖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多功能聯(lián)合訓練器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發(fā)泡專用酚醛樹脂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2U電子節(jié)能燈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高效去污粉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錐密封焊接式管接頭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GB/T 16475-1996變形鋁及鋁合金狀態(tài)代號
- GB 4706.20-200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滾筒式干衣機的特殊要求
- 無紙化會議系統(tǒng)解決方案
- 佛教空性與緣起課件
- 上海鐵路局勞動安全“八防”考試題庫(含答案)
- 《愿望的實現(xiàn)》教學設計
- 效率提升和品質改善方案
- 中山大學抬頭信紙中山大學橫式便箋紙推薦信模板a
- 義務教育學科作業(yè)設計與管理指南
- 《汽車發(fā)展史》PPT課件(PPT 75頁)
- 常暗之廂(7規(guī)則-簡體修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