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總則

1.0.1為在高層建筑中合理應用裝配式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

技術經(jīng)濟政策,做到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jīng)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guī)程。

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10層及10層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

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層民用建筑裝配式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非抗震設計和抗

震設防烈度為6至9度抗震設計的裝配式高層混合結構,其設計、生產(chǎn)、施工與

驗收,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

本規(guī)程不適用于建造在危險地段以及發(fā)震斷裂最小避讓距離內(nèi)的裝配式高

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

1.0.3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設計、生產(chǎn)、施工及驗收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

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鋼-混凝土混合結構steel-concretehybridstructure

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是指由鋼構件、混凝土構件、鋼與混凝土組合構件中的

兩種及以上構件組成的整體結構,簡稱“混合結構”。

2.1.2鋼-混凝土組合構件compositesteelandconcretecomponent

由鋼與混凝土組合而成并共同受力的結構構件,包括組合梁、鋼管混凝土柱、

鋼管約束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型鋼混凝土剪力墻、鋼

板組合剪力墻等,簡稱“組合構件”。

2.1.3混凝土疊合受彎構件concretecompositeflexuralcomponent

預制混凝土梁、板頂部在現(xiàn)場后澆混凝土而形成的整體受彎構件,主要包括

疊合板、疊合梁等。

2.1.4框架結構framestructure

由梁和柱為主要構件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2.1.5剪力墻結構shearwallstructure

由剪力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2.1.6框架-剪力墻結構frame-shearwallstructure

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擔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2.1.7筒體結構tubestructure

由豎向筒體為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2.1.8交錯桁架結構

由框架柱、橫向平面桁架和樓板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框架柱

布置在房屋的外圍,無中柱;桁架的高度與樓層高度相同,長度(跨度)與房屋結

構寬度相同;桁架兩端支承于外圍框架柱上,沿高度方向,桁架在相鄰框架柱上

為上、下層交錯布置;樓板一端支承在桁架的上弦,另一端支承在相鄰桁架的下

弦。橫向桁架的平面外結構,可采用框架、框架-支撐、框架-剪力墻等結構。

2.1.9雙重抗側力體系dualsystem

2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受力、變形性能不同的抗側力結構單元組成并共同承受層

間水平剪力的結構體系,包括框架-剪力墻、框架-核心筒等體系,其中框架部分

承受的地震層剪力應符合本規(guī)程雙重抗側力體系的規(guī)定。

2.1.10單重抗側力體系singlestructuresystem

主要由一種抗側力結構單元承擔水平地震作用的結構體系。

2.1.11組合梁compositebeam

由鋼和混凝土組合而成并共同受力的梁。

2.1.12組合柱compositecolumn

由鋼和混凝土組合而成并共同受力的柱。

2.1.13鋼管混凝土柱concrete-filledcircularsteeltubecolumn

鋼管內(nèi)澆筑混凝土形成鋼管與管內(nèi)混凝土共同受力的柱。

2.1.14鋼管約束混凝土柱tubedconcretecolumn

由核心混凝土和不直接承擔豎向荷載的外包薄壁鋼管組成的組合柱。

2.1.15型鋼混凝土剪力墻steelconcretecompositeshearwall

混凝土截面內(nèi)配置型鋼的剪力墻。

2.1.16鋼板剪力墻steelplateshearwall

承受水平剪力為主的鋼板墻體。

2.1.17鋼板組合剪力墻compositesteelplateandconcreteshearwall

由兩側外包鋼板和中間內(nèi)填混凝土組合而成并共同工作的鋼板剪力墻。

2.2符號

2.2.1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

ff'——普通鋼筋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y、y

2.2.2作用和作用效應

FEhk——施加于外掛墻板重心處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Gk——外掛墻板的重力荷載標準值;

N——軸向力設計值;

S——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SEh——水平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3

SEv——豎向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SEhk——水平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標準值;

SEvk——豎向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標準值;

SGk——永久荷載效應標準值;

Swk——風荷載效應標準值;

Vjd——持久設計工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

VjdE——地震設計工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

Vmua——構件端按實配面積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Vu——持久設計工況下接縫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VuE——地震設計工況下接縫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Eh——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

Ev——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

G——永久荷載分項系數(shù);

w——風荷載分項系數(shù)。

2.2.3幾何參數(shù)

B——建筑平面寬度;

L——建筑平面長度。

2.2.4計算系數(shù)及其他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max

——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

RE

——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

0

u——樓層層間最大位移;

——接縫受剪承載力增大系數(shù);

1

——風荷載組合系數(shù)。

w

4

3基本規(guī)定

3.1一般規(guī)定

3.1.1高層混合結構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審批、頒發(fā)的文件(圖件)

確定。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應采用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確定的地震

基本烈度。

3.1.2抗震設計的高層混合結構建筑,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

類標準》GB50223的規(guī)定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

注:本規(guī)程中的甲類建筑、乙類建筑、丙類建筑分別為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

防分類標準》GB50223中的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標準設防類的簡稱。

3.1.3高層混合結構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體系,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傳力路徑;

2應具有必要的承載能力、剛度和變形能力;

3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受重力荷載、風荷

載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4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剛

度和承載力突變或結構扭轉效應而形成薄弱部位;

5對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強。

3.1.4高層混合結構可采用框架、交錯桁架、框架-剪力墻、框架-核心筒等結構體

系。

3.1.5高層混合結構通過不同材料組成的結構可存在多種組合:

1下部若干層采用混合結構,上部采用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

2下部若干層采用混凝土結構,上部采用鋼結構或混合結構;

3結構全高采用鋼構件、混凝土構件、組合構件組成的混合結構。

3.1.6高層建筑混合結構沿高度采用不同類型結構構件時,應設置過渡層,且相

鄰樓層的側向剛度變化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過渡層的構造要求除應

符合本規(guī)程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規(guī)定,其構件設計和控制指標應

分段按各自對應的結構體系依據(jù)本規(guī)程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5

3.2房屋適用高度和高寬比

3.2.1高層混合結構不同結構體系的房屋最大適用高度應滿足表3.2.1的要求,并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結構中的混凝土構件為現(xiàn)澆時,豎向承重構件采用鋼管混凝土柱、鋼管

約束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等形式,剪力墻采用混凝土剪力墻、型鋼混凝土剪

力墻、鋼板組合剪力墻等形式時,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應分別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鋼

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范》GB50936、《鋼管約束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JGJ/T471、

《組合結構設計規(guī)范》和JGJ138、《高層建筑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

230中的規(guī)定采用。

2超過表內(nèi)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

表3.2.1混合結構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m)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非抗震8度

6度7度9度

設計0.2g0.3g

采用混凝土柱的框架7060504035-

框架

采用組合柱的框架807060504030

交錯桁架100100808060-

鋼框架-混凝土剪力墻160150130110

鋼框架-鋼板組合剪力墻17016014012010050

框架-

鋼框架-型鋼混凝土剪力墻180170150120

剪力

混合框架-鋼板組合剪力墻18017015012050

混合框架-混凝土剪力墻18017015012050

混合框架-型鋼混凝土剪力墻20019016013060

鋼框架-鋼板組合核心筒210200160120

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21020016012070

鋼框架-型鋼混凝土核心筒230220180130

混合框架-鋼板組合核心筒24022019015070

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24022019015070

混合框架-型鋼混凝土核心筒26024021016080

筒體

鋼框筒-鋼板組合核心筒

鋼框筒-混凝土核心筒28026021016080

鋼框筒-型鋼混凝土核心筒

混合框筒-鋼板組合核心筒

混合框筒-混凝土核心筒30028023017090

混合框筒-型鋼混凝土核心筒

注:1當混合框架中的柱采用鋼管混凝土或鋼框架采用支撐框架時,高度限值在有可靠依據(jù)時可適當放寬;

對于沿結構高度采用不同結構體系時,應從嚴控制。

6

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水箱、電梯機房、構架等高度;

3混合框架和型鋼混凝土剪力墻(核心筒)中的型鋼或鋼管的延伸高度,不應小于結總高度的60%;

4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或Ⅳ類場地上的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

5表中各結構適用高度不包含剪力墻采用裝配式連接的結構,如果采用裝配式剪力墻,需要進行專項分

析論證;

6當樓板采用預應力空心板或預應力雙T板,樓板采用干連接,沒有現(xiàn)澆疊合層時,房屋最大適用高度

應專門論證。

3.2.2高層混合結構的高寬比不宜超過表3.2.2的數(shù)值。

表3.2.2高層混合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寬比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

非抗震設計6度7度8度9度

組合柱66542

框架

混凝土柱543-

交錯桁架6.56-

框架-剪力墻77654

框架-核心筒8764

筒體

筒中筒8875

3.2.3框架-核心筒混合結構中,核心筒高寬比不宜大于12。

3.3結構平面布置

3.3.1高層混合結構的平面宜簡單、規(guī)則、對稱,具有足夠的抗扭剛度,不應采

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平面布置;具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的有關規(guī)定。

3.3.2高層混合結構的樓蓋應具有良好的剛度和整體性。當樓面有較大開洞或為

轉換層樓面時,宜采用現(xiàn)澆樓蓋,或在樓板平面設支撐。

3.3.3負載較重的樓面梁不宜支承在核心筒連梁及剪力墻連梁上。

3.4結構豎向布置

3.4.1高層混合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沿豎向宜均勻變化、無突變,構件截面

宜下大上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

3.4.2高層混合結構的外圍框架柱沿高度宜采用同類結構構件,當采用不同類型

結構構件時,應設置過渡層,且單柱的抗彎剛度變化不宜超過30%。

3.4.3對于剛度變化較大的樓層,應采取可靠的過渡加強措施。

3.5樓蓋結構

3.5.1高層混合結構的樓蓋體系應具有良好的水平剛度和整體性,使整個抗側力

結構在任意方向水平荷載作用下能協(xié)同工作。

3.5.2抗震設防的高層混合結構的樓蓋體系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7

1樓面可采用壓型鋼板樓板、現(xiàn)澆混凝土疊合樓板、普通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

預應力疊合板、鋼筋桁架疊合板、預應力空心板或預應力雙T板,也可采用其

他輕型樓板;樓板與梁應可靠連接,保證樓蓋的整體性;

2轉換層樓蓋不宜開大洞口。對于建筑物樓面有較大開洞或為轉換樓層時,

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對樓板大開洞部位宜在計算分析的基礎上采取適當?shù)募?/p>

強措施。

3.5.3房屋的頂層、結構轉換層、大底盤多塔樓結構的底盤頂層、平面復雜或開

洞過大的樓層、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宜采用現(xiàn)澆板樓蓋。房屋頂

層的板厚不宜小于120mm;普通地下室頂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為上部

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的頂樓蓋應采用梁板結構,板厚不宜小于180mm。

3.5.4進行結構彈性分析時,可考慮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或疊合樓板與鋼梁共同工作,

但樓板與鋼梁之間應設置可靠連接,并應同時滿足承載力和剛度的要求。

3.5.5鋼框架梁上翼緣采用抗剪連接件與組合樓板連接可靠時,可不驗算地震作

用下整體穩(wěn)定。

3.5.6組合梁、組合樓板的最大撓度,應按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并考慮荷載

長期作用的影響進行計算,其計算值分別不應超過表3.5.6-1和表3.5.6-2規(guī)定的

撓度限值。

表3.5.6-1組合樓板撓度限制

跨度撓度限制(以計算跨度l0計算)

l0<7ml0/200(l0/250)

7m≤l0≤9ml0/250(l0/300)

l0>9ml0/300(l0/400)

注:1表中l(wèi)0為構件的計算跨度;懸臂構件的l0按實際懸臂長度的2倍取用;

2構件制作時預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許,驗算撓度時,可將計算所得撓度減去起拱值;

3表中括號內(nèi)的數(shù)值適用于使用上對撓度有較高要求的構件。

表3.5.6-2組合梁撓度限制

類型撓度限制(以計算跨度l0計算)

框架梁l0/300(l0/400)

其他梁l0/250(l0/300)

注:1表中l(wèi)0為構件的計算跨度;懸臂構件的l0按實際懸臂長度的2倍取用;

2表中數(shù)值為永久荷載和可變荷載組合產(chǎn)生的撓度允許值(如有起拱可減去起拱值);

3表中括號內(nèi)的數(shù)值為可變荷載標準值產(chǎn)生的撓度允許值。

8

3.6其他規(guī)定

3.6.1高層混合結構中鋼構件、混凝土構件和組合構件的抗震等級應根據(jù)烈度、

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確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的抗

震等級應按表3.6.1確定。甲類、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

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確定烈度后按表3.6.1確定。

3.6.1高層混合結構的抗震等級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

6度7度8度9度

高度(m)≤30>30≤30>30≤30>30≤25

框架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

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

交錯高度(m)≤50>50≤50>50≤50>50≤50>50

桁架

框架_四四三三二二一

>50>50>50

鋼框架高度(m)≤50>130≤50>120≤50>100≤50

≤130≤120≤100

-剪力

框架四三二一

框架墻

剪力墻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

-剪

>60>60>60

力墻混合框高度(m)≤60>130≤60>120≤60>100≤60

≤130≤120≤100

架-剪

框架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

力墻

剪力墻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

鋼框架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70

-核心框架四三二一

筒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

混合框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80

架-核框架三二二一一特一一

筒體

心筒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

高度(m)≤180>180≤150>150≤120>120≤90

筒中筒外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

內(nèi)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

注:1當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可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

2當框架-核心筒的高度不超過60m時,其抗震等級可按框架-剪力墻結構采用;

3單重抗側力體系以雙重抗側力體系為依據(jù),并根據(jù)本規(guī)范相關具體規(guī)定進行調(diào)整;

4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3.6.2高層混合結構位移限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風荷載及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最大層間位移與層高的比

值應符合表3.6.2的規(guī)定。

9

表3.6.2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

結構類型層間位移角限值

鋼管混凝土柱、鋼管鋼梁1/300

框架結構約束混凝土柱混凝土梁1/450

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1/550

交錯桁架1/250

混凝土剪力墻1/800

非加勁鋼板剪力墻、防屈曲鋼板剪力墻、開

框架-剪力墻結構1/250

縫鋼板剪力墻

鋼板-組合剪力墻1/400

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1/800

筒體結構

筒中筒1/1000

注:1房屋高度H不小于250m時,層間位移角限值不宜大于1/500。

2房屋高度H介于150~250m時,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線性插入取用。

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層建筑混合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對于混合框

架結構不應大于1/50,其余結構不應大于1/100。

3.6.3高層混合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求。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

范》GB50009規(guī)定的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

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不應超過表3.6.3的限值。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

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可按照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

規(guī)定計算,也可通過風洞試驗結果判定確定,計算時阻尼比宜取0.01~0.02。

表3.6.3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限值alim

2

使用功能alim(m/s)

住宅、公寓0.15

辦公、旅館0.25

3.6.4地震設計狀況下,高層混合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可分別按表

3.6.4-1和表3.6.4-2采用?;炷翗嫾某休d力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標準《高

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相關規(guī)定。當僅考慮豎向地震作用組合時,

各類構件的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均應取為1.0。

表3.6.4-1組合構件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鋼管(鋼管約束)混凝

型鋼混凝土梁剪力墻各類構件及節(jié)點

土柱及型鋼混凝土柱

0.750.80.850.85

10

表3.6.4-2鋼構件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

強度破壞

屈曲穩(wěn)定(柱)

(梁,柱,節(jié)點板件,螺栓,焊縫)

0.750.8

11

4材料

4.1鋼筋與混凝土

4.1.1混凝土、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的力學性能指標和耐久性要求等應符合現(xiàn)

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鋼材的選用應符合現(xiàn)行

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

4.1.2預制混凝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構件

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且不應低于C30?,F(xiàn)澆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應

低于C25,組合樓板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鋼管約束混凝土柱和鋼

管混凝土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采用C80以上高強混凝土時,應有

可靠依據(jù)。

4.1.3抗震設計時,鋼筋的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

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

4.1.4鋼管混凝土柱或鋼管約束混凝土柱中可采用海砂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

自密實混凝土或高拋免振搗混凝土。海砂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自密實混凝

土和高拋免振搗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施工、質量檢驗和驗收應符合相應的現(xiàn)行

行業(yè)標準《海砂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JGJ206、《再生骨料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

240、《自密實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283和《高拋免振搗混凝土應用技術

規(guī)程》JGJ/T296的有關規(guī)定。

4.1.5鋼筋焊接網(wǎng)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鋼筋焊接網(wǎng)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114

的有關規(guī)定。

4.2鋼材和連接材料

4.2.1鋼管和型鋼的鋼材選用及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

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

4.2.2鋼管約束混凝土柱的圓鋼管可采用直縫焊接圓鋼管或螺旋焊管,方鋼管可

采用焊接鋼管,也可采用冷成型方鋼管;當采用冷成型方鋼管時,應符合現(xiàn)行行

12

業(yè)標準《建筑結構用冷彎矩形鋼管》JG/T178中I級產(chǎn)品的有關規(guī)定。型鋼可采

用熱軋型鋼或焊接型鋼。

4.2.3承重結構的圓鋼管可采用焊接圓鋼管、熱軋無縫鋼管,不宜選用輸送流體

用的螺旋焊管。矩形或多邊形鋼管可采用焊接鋼管。

4.2.4抗震結構鋼材的屈強比不應大于0.85,應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伸長率不應

小于20%(50mm標距試樣),并應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沖擊韌性。

4.2.5處于外露環(huán)境,且對耐腐蝕有特殊要求或處于侵蝕性介質環(huán)境中的承重結

構,宜采用耐候鋼,其質量要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耐候結構鋼》GB/T4171

的有關規(guī)定。

4.2.6壓型鋼板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用壓型鋼板》GB/T12755的要

求,壓型鋼板的基板應選用熱浸鍍鋅鋼板。鍍鋅層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連續(xù)熱

鍍鋅和鋅合金鍍層鋼板及鋼帶》GB/T2518的有關規(guī)定。

4.2.7鋼結構連接材料型號及標準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的有關規(guī)定。

4.2.8預制混凝土構件的吊環(huán)應采用未經(jīng)冷拉的HPB300級熱軋鋼筋制作。吊裝

用內(nèi)埋式螺母或吊桿的材料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13

5荷載與地震作用

5.1荷載與地震作用取值

5.1.1高層混合結構的自重荷載、樓(屋)面活荷載及屋面雪荷載等應按現(xiàn)行國

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

JGJ3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

5.1.2高層混合結構的風荷載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99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

5.1.3高層混合結構的地震作用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

程》JGJ99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

5.2荷載組合和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

5.2.1高層混合結構的荷載組合和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應根據(jù)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

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裝配式混凝土

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和《高層民用建

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和采用。

5.2.2預制構件在翻轉、運輸、吊運、安裝等短暫設計狀況下的施工驗算,應將

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shù)后作為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構件運輸、吊運時,

動力系數(shù)宜取1.5;構件翻轉及安裝過程中就位、臨時固定時,動力系數(shù)可取1.2。

5.2.3預制構件進行脫模驗算時,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應取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

動力系數(shù)后與脫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構件自重標準值的1.5倍。動力系數(shù)

與脫模吸附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動力系數(shù)不宜小于1.2;

2脫模吸附力應根據(jù)構件和模具的實際狀況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2。

14

6結構計算分析

6.1一般規(guī)定

6.1.1除本標準指明外,無地震作用的荷載效應組合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

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執(zhí)行;有地震作用的荷載效應組合應按國家現(xiàn)行

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執(zhí)行。

6.1.2高層混合結構在豎向荷載、風荷載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變形和內(nèi)力可采用

彈性方法計算,罕遇地震下可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計算。

6.1.3體型復雜、結構布置復雜的高層混合結構,應采用彈塑性分析方法對結構

整體和局部進行驗算。

6.1.4抗震計算時,高層混合結構可采用振形阻尼比法計算阻尼比;多遇地震作

用下的阻尼比可取為0.035;風荷載作用下樓層位移驗算和構件設計時,阻尼比

可取為0.02~0.04;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0.05;風振舒適度計算時,阻

尼比宜取0.01~0.02。

6.1.5高層混合結構的鋼構件、混凝土構件、組合構件應分別建立各自的計算單

元,梁、柱構件可采用桿或梁單元模擬,剪力墻構件可采用薄壁單元、墻板單元、

殼單元或平面有限元等模型,支撐構件可采用兩端鉸接桿單元。

6.1.6結構在豎向荷載及風荷載、地震作用下的變形和內(nèi)力計算,樓板應符合下

列要求:

1一般情況下可采用剛性樓板假定,設計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樓板平面

內(nèi)的整體剛度;

2當樓板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或局部不連續(xù),或樓蓋狹長,或相鄰樓層剛度有

突變,不能保證樓面的整體剛度時,計算時應采用彈性樓板或局部彈性樓板模型

進行補充計算;

3對轉換層、加強層、伸臂桁架樓層、豎向剛度顯著突變樓層及其上下樓層,

計算時應采用彈性樓板模型進行整體分析;

4當考慮溫度、混凝土收縮效應或地震、風荷載作用下的樓板應力時應采用

彈性樓板假定,可用膜單元或殼單元模擬樓板。

15

6.1.7高度超過100m,或不規(guī)則的高層混合結構進行彈性分析時,應采用至少兩

個不同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軟件進行整體計算。

6.1.8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混合結構,宜進行施工過程模擬計算。當部分結構先

行施工時,應考慮其獨立承受外部荷載的能力且確保其穩(wěn)定,或視其能力確定允

許先行施工的樓層數(shù)。

6.1.9對于高度超過100m的框架-核心筒和支撐巨型框架-核心筒混合結構,宜考

慮混凝土后期徐變、收縮和不同材料構件壓縮變形差的影響,必要時應采取相應

措施,以減小內(nèi)、外結構的豎向變形差。

6.2計算參數(shù)及內(nèi)力調(diào)整

6.2.1高度大于100m的高層混合結構進行結構分析時,當重力荷載引起的樓層附

加彎矩大于樓層初始彎矩10%時,應計入重力二階效應的影響。

6.2.2在結構內(nèi)力與位移計算時,對現(xiàn)澆樓蓋和疊合樓蓋,均可假定樓蓋在其自

身平面內(nèi)為無限剛性。平面規(guī)則、連接可靠的有疊合層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樓蓋

可視為剛性樓蓋進行結構整體分析,樓層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側力構件等效剛度

的比例分配;平面規(guī)則、連接可靠且質量和側向剛度分布均勻的無疊合層預應力

混凝土空心板樓蓋,當平面長寬比不大于3、采用框架結構體系且預應力混凝土

空心板縱向接縫處,混凝土(或砂漿)剪應力不大于0.4MPa時,可視為剛性樓

蓋進行結構整體分析;否則宜根據(jù)樓蓋平面內(nèi)變形情況,合理確定樓蓋的平面內(nèi)

受力模型后,再進行結構整體分析。無疊合層的預制雙T板和預應力混凝土空

心板,應按半剛性或柔性樓蓋考慮。樓面梁的剛度可計入翼緣作用予以增大;混

凝土梁的剛度增大系數(shù)可根據(jù)翼緣情況近似取為1.3~2.0;鋼梁的剛度增大系數(shù)

可取1.2~1.5。

6.2.3進行結構內(nèi)力和變形分析時,組合構件的剛度可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

1組合梁、組合柱截面的軸向剛度EA、抗彎剛度EI和抗剪剛度GA可采用

鋼管部分的剛度與混凝土部分的剛度之和,即:

EA=EcAc+EsAs(6.2.3-1)

EI=EcIc+EsIs(6.2.3-2)

GA=GcAc+GsAs(6.2.3-3)

式中,EA、EI、GA——構件截面軸向剛度、抗彎剛度及抗剪剛度;

EcAc、EcIc、GcAc——混凝土部分的截面軸向剛度、抗彎剛度及抗剪剛度;

16

EsAs、EsIs、GsAs——鋼管部分的截面軸向剛度、抗彎剛度及抗剪剛度。

2型鋼混凝土剪力墻、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帶鋼斜撐混凝土剪力墻的截面剛

度可按下列原則計算:

(1)型鋼混凝土剪力墻,其截面剛度可近似按相同截面的混凝土剪力墻計

算截面剛度,可不計入端部型鋼對截面剛度的提高作用;

(2)有端柱型鋼混凝土剪力墻,其截面剛度可按端柱中混凝土截面面積加

上型鋼按彈性模量比折算的等效混凝土面積計算其抗彎剛度和軸向剛度;墻的剪

切剛度可不計入型鋼作用;

(3)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可把鋼板按彈性模量折算為等效混凝土面積計算

其截面剛度;

(4)在混凝土剪力墻內(nèi)布置鋼斜撐,可不考慮鋼斜撐對其截面剛度的影響。

6.2.4豎向荷載作用下的混凝土框架梁,可考慮梁兩端塑性變形內(nèi)力重分布對梁

端負彎矩乘以調(diào)幅系數(shù)進行調(diào)幅,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裝配式混凝土框架梁端負彎矩調(diào)幅系數(shù)可取為0.7~0.8,現(xiàn)澆框架梁端負

彎矩調(diào)幅系數(shù)可取為0.8~0.9;

2框架梁端負彎矩調(diào)幅后,梁跨中彎矩應按平衡條件相應增大;

3應先對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的彎矩進行調(diào)幅,再與水平作用產(chǎn)生的框架

梁彎矩進行組合;

4截面設計時,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于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

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

6.2.5對于不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混合結構,鋼梁可采用塑性設計或彎矩調(diào)幅設

計,且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相關規(guī)定。

6.2.6不參與抗側力計算、僅承受豎向荷載的少量柱,其彎矩設計值可取其軸力

設計值乘以結構層間位移值,并按此彎矩計算該構件的剪力設計值。

6.2.7高層建筑混合結構的梁、柱、墻和節(jié)點核心區(qū),在進行截面抗震設計時,

應按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調(diào)整構件的組合內(nèi)力設計值。

6.2.8抗震設計的剪力墻或核心筒中的連梁剛度可予以折減,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

0.5;也可根據(jù)連梁彈性剛度計算得到的彎矩,直接降低連梁彎矩,降低系數(shù)不

宜小于0.8。上述兩種方法不應同時采用。

6.2.9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shù)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慮非承重墻體的剛

度影響并予以折減。當非承重墻體采用輕質砌塊、輕質填充墻板或外掛墻板時,

17

自振周期折減系數(shù)可取0.9~1.0。對于采用其他非承重墻體時,可根據(jù)工程實際

情況確定周期折減系數(shù)。

6.3罕遇地震作用下變形驗算

6.3.1高層混合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宜根據(jù)國家現(xiàn)行有關

標準的規(guī)定計算。

6.3.2高層混合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可采用彈塑性時程分

析方法或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

6.3.3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和靜力彈塑性分析時,應對結構整體進行分析,并采

用合理的計算模型。

6.3.4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時程分析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選用不少于2組實際地震波和1組人工

模擬地震波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加速度時程曲線的頻譜特征、有效持續(xù)時間、地

震加速度最大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

時程分析的積分步長不宜大于0.02s,且不宜大于結構基本周期的1/10;

2阻尼比宜采用0.05;

3恢復力模型可根據(jù)已有資料或試驗確定。

6.3.5彈塑性時程分析或靜力彈塑性分析均宜計入結構整體重力二階效應。

18

7框架結構設計

7.1一般規(guī)定

7.1.1框架柱可采用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或鋼管約束混凝土

柱;框架梁可采用混凝土梁、鋼梁或組合梁。

7.1.2框架結構應設計成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主體結構除個別部位外,不應采

用鉸接。

7.1.3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不應采用單跨框架。

7.1.4框架結構的填充墻及隔墻宜選用輕質墻體,并應采用可靠連接。除本規(guī)程

有關規(guī)定外,混凝土構件設計及構造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50010執(zhí)行;型鋼混凝土構件設計及構造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組合結構設計

規(guī)范》JGJ138執(zhí)行;鋼構件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計算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

計標準》GB50017執(zhí)行;鋼管混凝土柱的設計及構造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管

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范》GB50936執(zhí)行;鋼管約束混凝土柱的設計及構造應按現(xiàn)

行行業(yè)標準《鋼管約束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JGJ/T471執(zhí)行。

7.1.5對需要控制變形的構件,應進行變形驗算;對舒適性有要求的樓蓋結構,

應進行豎向振動頻率及加速度峰值驗算。

7.1.6設計組合構件時,應采取可靠的措施保證鋼與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7.2鋼構件

7.2.1鋼梁和鋼柱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計算,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

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非抗震設計時,結構效應應考慮重要性系數(shù),或將

鋼材的強度設計值除以重要性系數(shù)??拐鹪O計時,鋼材的強度設計值應除以構件

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取截面塑性發(fā)展系數(shù)取為1.0。

7.2.2框架柱的長細比和框架梁、柱板件的寬厚比,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

設計標準》GB50017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計算,

但二者不應混用。

7.2.3梁柱構件的側向支承應符合下列要求:

1梁柱構件受壓翼緣應根據(jù)需要設置側向支承;

2梁柱構件在出現(xiàn)塑性鉸的截面,上下翼緣均應設置側向支承;

19

3相鄰兩側向支承點間的構件長細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

準》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

7.3鋼-混凝土組合梁

7.3.1鋼-混凝土組合梁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組合結構設計規(guī)范》JGJ138的有

關規(guī)定。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可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板,也可采用混凝土疊合板、預

制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預應力雙T板、鋼筋桁架疊合板或壓型鋼板混凝土疊

合板,并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設計。

7.3.2組合梁施工時,如鋼梁下無臨時支承,組合梁的全部自重和施工荷載應由

鋼梁單獨承受,并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驗算鋼梁的

強度、變形和穩(wěn)定性。

7.3.3組合梁的抗剪連接件宜采用圓柱頭焊釘,也可采用槽鋼或有可靠依據(jù)的其

它類型連接件。焊釘和槽鋼連接件的設置方式如圖7.3.3所示。

(a)焊釘連接件(b)槽鋼連接件

圖7.3.3連接件的外形及設置方向

7.3.4組合梁構件設計和構造要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和行業(yè)標準《組合結構設計規(guī)范》JGJ138的規(guī)定執(zhí)行。

7.4鋼管混凝土柱

7.4.1除本節(jié)規(guī)定外,鋼管混凝土柱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

規(guī)范》GB50936的有關規(guī)定。

7.4.2圓形鋼管混凝土柱尚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鋼管直徑不宜小于400mm;

2鋼管壁厚不宜小于8mm;

3鋼管外徑與壁厚的比值D/t宜在20~100235/fy之間,fy為鋼材的屈服

強度;

20

4圓鋼管混凝土柱的套箍指標,不應小于0.5,也不宜大于2.5;

5柱的長細比不宜大于80;

6軸向壓力偏心率e0/r不宜大于1.0,e0為偏心距,r為核心混凝土橫截面半

徑;

7鋼管混凝土柱與框架梁剛性連接時,柱內(nèi)或柱外應設置與梁上、下翼緣位

置對應的加勁肋;加勁肋設置于柱內(nèi)時,應留孔以利混凝土澆筑;加勁肋設置于

柱外時,應形成加勁環(huán)板;

8直徑大于2m的圓形鋼管混凝土構件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小鋼管內(nèi)混凝土

收縮對構件受力性能的影響。

7.4.3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鋼管截面短邊尺寸不宜小于400mm;

2鋼管壁厚不宜小于8mm;

3鋼管截面的高寬比不宜大于2,當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截面最大邊尺寸不小

于800mm時,宜采取在柱子內(nèi)壁上焊接栓釘、縱向加勁肋等構造措施;

4鋼管管壁板件的邊長與其厚度的比值不應大于60235/fy;

5柱的長細比不宜大于80。

7.4.4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的軸壓比不宜大于表7.4.4的限值:

表7.4.4矩形鋼管混凝土柱軸壓比限值

一級二級三級

0.70.80.9

7.5鋼管約束混凝土柱

7.5.1除本節(jié)規(guī)定外,鋼管約束混凝土柱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鋼管約束混凝土

結構技術標準》JGJ/T471的有關規(guī)定。

7.5.2鋼管約束混凝土柱宜在上、下柱端設置鋼管構造縫。鋼管構造縫寬度不應

小于10mm,不宜大于20mm;鋼管構造縫距相應柱端截面的距離不宜超過0.5D,

D為圓鋼管截面直徑或方鋼管截面邊長;底層柱的鋼管可在基礎頂面設置鋼管構

造縫,其寬度不應小于10mm,不宜大于20mm。

7.5.3圓鋼管約束混凝土柱的鋼管直徑不宜小于300mm,壁厚不宜小于3mm。

鋼管直徑與壁厚之比D/t不宜小于100,且不宜大于200。

21

7.5.4方鋼管約束混凝土柱可采用無加勁肋的截面形式或鋼管設置斜對拉加勁肋

的截面形式。兩種截面形式的鋼管邊長均不宜小于300mm,壁厚不宜小于3mm。

7.5.5鋼管約束鋼筋混凝土和鋼管約束型鋼混凝土框架柱的軸壓比不宜大于表

7.5.5-1和7.5.5-2規(guī)定的限值。

表7.5.5-1鋼管約束鋼筋混凝土柱軸壓比限值

抗震等級

結構體系

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框架結構0.650.750.850.90

框架-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0.750.850.900.95

注:對Ⅳ類場地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柱軸壓比限值宜適當減小。

表7.5.5-2鋼管約束型鋼混凝土柱軸壓比限值

抗震等級

結構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