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1頁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2頁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3頁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4頁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情導航】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1.借鑒為主:近幾年的高考對該部分內容的考查,著眼點通常是蘇聯的經濟建設為中國現代經濟建設提供的借鑒和教訓2.重點呈現: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從考查內容上看: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考查主要體現在蘇聯領導人的改革政策或外國名人對蘇聯領導人采取的一些政策的評價上2.從考查形式上看:選取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仍將是命制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最佳呈現形式。隱性介入社會熱點,考查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正確地利用計劃和市場的問題;如何在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保持社會和諧的問題以及蘇聯的農業(yè)政策留下的經驗教訓與三農問題2.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思維導圖】【備考策略】本專題中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點;從命題方式上看,注重把蘇聯不同時期的改革作縱向比較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羅斯福新政、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調整作橫向比較。復習時要理清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脈絡,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要符合國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中體驗到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曲折性。從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角度看,分析理解蘇聯工業(yè)化、斯大林模式、國家干預經濟模式、西歐福利國家制度、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利弊,說明其經驗教訓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題的重點。【主干知識整合】考點一列寧——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eq\x(核心詞:余糧征集制、糧食稅、直接與間接過渡)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1)背景:國內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2)內容:農業(yè)——余糧征集制;工業(yè)——工業(yè)國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社會勞動——強制勞動。(3)特點:適應戰(zhàn)時需要;具備某些共產主義的特征,否定商品貨幣和市場規(guī)律。(4)評價:①積極——在戰(zhàn)時特殊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②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zhàn)時需要的限度,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引發(fā)了政治、經濟危機。2.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1)背景:(見必修二教材)(2)內容:農業(yè)——糧食稅;工業(yè)——中小企業(yè)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yè),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yè);商品流通——允許自由貿易。(3)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4)意義:①表明蘇俄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镄陆洕?、羅斯福新政和戰(zhàn)后當代資本主義的相同點:從背景看:都是在面臨嚴重政治、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改革內容看:都涉及農業(yè)、工業(yè)等各個方面;從經濟體制角度看: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經濟”,私有經濟、國有經濟并存;②管理方式:市場和計劃(行政干預)手段都有;③分配方式:個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從影響看:都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社會經濟,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統(tǒng)治;從實質看:都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變革;都能從國情出發(fā),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和戰(zhàn)后當代資本主義的區(qū)別: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秩序,發(fā)展完善資本主義;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國家資本主義;后者核心措施--------調整工業(yè),③特點:后者是在堅持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到逐步減少國家干預并輔之以制定經濟計劃,發(fā)展資本主義(但從總體看前者仍以計劃和干預為主、以市場為輔;后者仍但以市場為主、以計劃為輔)④性質:前者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后者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革⑤結果:前者恢復經濟、鞏固蘇維埃工農聯盟、有利于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發(fā)展了經濟、穩(wěn)定了資本主義制度、鞏固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铩铩飭l(fā)與認識①社會主義體制和資本主義體制都是實現現代化的途徑;②計劃和市場都是發(fā)展經濟的手段;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③國有和私有制都是經濟形式,資本主義也有國有,社會主義也有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區(qū)別是哪種經濟形式占主導;④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是為緩和國內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眾,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壟斷資本家;⑤“人民資本主義”的實質是資本的社會化和分散化,但企業(yè)真正的決定權仍然控制在少數股東手中;⑥現代企業(yè)管理的專業(yè)化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劃經濟’的最初形態(tài)?!币韵率穼嵅荒茏C明此立場的是 ()A.取消商品貿易B.實行工業(yè)國有化C.實行國家資本主義D.實行高度集中管理體制2、2013年5月24日,法國《解放報》指出:“金融危機讓人們重新發(fā)現社會主義……重回列寧時代或許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義的辦法?!毕铝辛袑帟r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對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機仍有啟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貿易,實施配給制B.國家統(tǒng)一地價,實行計劃經濟體制C.大中企業(yè)收歸國有,小企業(yè)實行國家監(jiān)督D.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允許中小企業(yè)合理發(fā)展3、2012年6月29日《從民心指數高揚到蘇聯政權垮臺》指出:“新經濟政策采取了順乎民意、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措施,僅五年時間工農業(yè)生產分別增產2倍、1倍以上?!币韵虏荒荏w現此政策順乎民意的是 ()A.實行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B.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工業(yè)建設C.實行按勞取酬的分配制度D.實行五年計劃方式規(guī)劃發(fā)展方向4、2012年7月2日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公布的國家領導人的民心指數:“普京61%、梅德韋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數排前幾位的因素不包括 ()A.使蘇聯由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B.農業(yè)集體化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C.政局穩(wěn)定,國力提高D.領導蘇聯贏得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2013年3月30日,82歲的戈爾巴喬夫在《人類改變歷史還是歷史改變人類》講座中,認為把蘇聯解體歸罪于他個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俄共反思蘇聯解體》一文則認為“蘇聯解體源自戈爾巴喬夫的背叛與變節(jié)”。對以上兩種觀點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體制弊端長期存在是根源B.后者有道理——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C.二者皆有片面性——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影響下的產物D.兩者皆錯誤——西方的和平演變,蘇共黨內反動勢力破壞才是主因6、《歷史上的蘇聯》一文寫道:“沿著斯大林設計的道路就是一條通向崩潰的路,其多任領導人試圖扭轉前進方向,但皆未成功。”關于蘇聯領導人努力扭轉方向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赫魯曉夫沖擊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堅持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C.戈爾巴喬夫違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D.上述三人的經濟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敗7、用文明史觀解讀歷史是研究歷史的新趨勢。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各種文明不斷交融創(chuàng)新的過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文明的交融中國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現代文化傳入的基礎上,經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與互動,在同化與順應兩種機制的作用下產生的。但這種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國新生資產階級力圖改造社會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靈光》(1)“……在同化與順應兩種機制的作用下產生”新興資產階級的哪些主張反映了中國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諸實踐的?文明的創(chuàng)新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認為: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國家的歷史,文明的歷史意義比國家的歷史意義更大。他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1500年以前稱之為遭遇時期,1500年~19世紀末稱之為沖擊時期,而19世紀末到20世紀則是相互作用時期。(2)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文明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文明在經濟上是如何相互借鑒并創(chuàng)新的?【限時訓練】一、選擇題1.1921年蘇俄的糧食播種面積只有9030萬公頃,比1920年減少690萬公頃,只及1913年的85%。此現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B.國內戰(zhàn)爭使農業(yè)生產形勢日益惡化C.新經濟政策的推行,農業(y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D.蘇俄工業(yè)化發(fā)展,工業(yè)反哺農業(yè)所致2.20世紀20年代初,列寧總結道:“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導致這種結局的主要原因是()A.俄國處于嚴重經濟危機之中B.蘇維埃政權受到國內外敵人的圍攻C.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存在科學性問題D.建設社會主義缺乏必要的經驗3.工業(yè)企業(yè)的經營方式,在實行新經濟政策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是有很大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 ()A.集中全國的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B.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擴大經營權C.國家政權和國外、國內私人資本合作D.重要工業(yè)企業(yè)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4.有人稱新經濟政策是“布爾什維克轉向資本主義”,有人說羅斯福新政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這兩種說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沒有認識到政策實施的根本目的②沒有看到政策僅在一定限度內調整③沒有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④沒有從發(fā)展的、辯證的角度看問題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fā)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yè)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睋丝芍搶W者 ()A.贊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B.客觀評價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D.否認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6.有人認為,蘇聯發(fā)明了“在落后的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靠人力勞動投資,迅速跨過工業(yè)化階段的無情的國家公式”,這一觀點 ()A.基本肯定了農業(yè)集體化運動B.指出了新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C.較客觀地評價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魯曉夫改革的本質屬性7.據統(tǒng)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 ()A.新經濟政策的推行B.政府政策的失誤C.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影響D.“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8.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guī)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許多百姓家里的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fā)生。有人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這從根本上說明 ()A.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弊端C.蘇聯忽視了生活消費品的生產D.蘇聯的科技和工業(yè)水平極端低下9.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說:“我當過工人,那時候沒有社會主義,可有土豆;如今社會主義建成了,土豆卻沒了?!睘榻鉀Q“土豆沒了”的問題,他采取的舉措有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大規(guī)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③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④推行“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0.在2012年7月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公布的國家歷任領導人的民心指數統(tǒng)計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這里俄國人民應主要是肯定他的 ()A.推廣玉米種植的改革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B.工業(yè)改革使蘇聯綜合國力與美國相匹敵C.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D.倡導民主化、公開性,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11.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是一個勇于否定過去而又不能徹底擯棄歷史遺產的人物?!崩铠櫿略猿盀椤按笄宄@座破屋的裱糊匠”。這表明赫魯曉夫改革與中國洋務運動相同的局限在于 ()A.未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沒有徹底改變舊體制D.面臨必然失敗的命運12.1990年秋天,蘇聯的商店里商品匱乏,排隊現象嚴重,市場供應發(fā)生危機,與購買力嚴重脫節(jié)。當時蘇聯出現了此起彼伏的罷工、游行示威、辯論選舉等活動,頗似中國“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情形。這種政治狂熱必然會影響到生產活動。當年,蘇聯國民經濟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導致這一經濟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當年蘇聯社會出現大動蕩等政治狂熱現象B.工人的罷工、游行示威、辯論選舉等活動的影響C.戈爾巴喬夫改革政策指導思想的失誤D.斯大林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革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0年許多農民給各級蘇維埃機關提交請愿書,奧格涅茨省的一個農民在信中寫道:與窮兇極惡的資產階級強盜的斗爭已經三年了,這需要國家作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而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新的沉重的負擔……我們毫無怨言地承受著這些重擔?!愋旅鳌短K聯演變與社會主義改革》材料二新經濟政策成功地解決了戰(zhàn)時遺留的危機。到1926年時蘇聯的農業(yè)產量已經達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當時歷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寧已經決定要繼續(xù)實行新經濟政策,他認為這是通向社會主義的最佳道路?!猍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的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蘇俄農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負擔”主要是由當時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導致的?(2)材料二中列寧倡導的新經濟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項措施成功地解決了農業(yè)問題?(3)材料三中毛澤東主要批評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經濟方面的哪種做法?(4)假如上述材料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素材,你認為該組材料最恰當的主題是什么?14.經濟體制是指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體制變革與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問題一集體農莊體制農業(yè)問題嚴重上世紀20、30年代,在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中,絕大多數農戶加入集體農莊,形成了集體農莊經濟制度。農莊是國家直接支配的經濟單位,其播種結構、播種面積、單產量、總產量、牲畜種類數量、牲畜產品率、作業(yè)方法、農藝措施以及農畜產品的分配等各項指標,都由國家決定。為保證工業(yè)化所需資金,國家實行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農莊義務交售的產品價格與成本之比為:糧食13.2%,土豆7.5%,牛肉5%。與此相對應的是嚴峻的農業(yè)形勢:1953年的人均糧食和肉類的產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還要低。問題二赫氏改革光榮與混亂并行1953年起,赫魯曉夫開始對義務交售制進行變革,提高收購價格,減少收購量,1958年完全取消義務交售制。1955年起,國家放寬對農牧業(yè)的生產管理,只下達國家收購各類農畜產品的數量指標,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勵個人副業(yè)的發(fā)展。通過改革,蘇聯的糧食產量明顯增加,1951~1955年間,糧食的年平均產量3850萬噸,1961~1965年間,年平均產量達到1.303億噸,增長近50%。肉類、奶類生產也大幅度增加。赫魯曉夫還采取了合并集體農莊的政策,把大批集體農莊改組為國營農場。1958年,赫魯曉夫一反常態(tài),認為“保留大塊宅房園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進一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道路上的嚴重障礙”,采取許多限制措施。1964年與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漿果有較大增長(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長外,其余農畜產品都大大下降了。蘇聯農業(yè)落后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代人打敗饑餓1978年11月,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實行包產到戶,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獲得大豐收:當年糧食總產量相當于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的總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臺《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要求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準備好一批,改變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漸解體。1985年1月,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取消農產品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進一步放寬農村政策,放活農村金融,擴大城鄉(xiāng)交流。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zhí)行干事約瑟特·施琳說,中國向世界證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敗饑餓。(1)材料一表明,在蘇聯農業(yè)發(fā)展中,“體制”與“問題”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2)據材料二,歸納赫魯曉夫農業(yè)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對農業(yè)發(fā)展產生的影響。(3)依據材料分析,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在較短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成效?高考體驗BBBA考題預測1、C解析“國家資本主義”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無關,故選C。2、D解析“經濟危機”、“自由主義”皆體現了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無序性,列寧時代最成功的經濟政策是新經濟政策,一方面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市場、貨幣、經濟規(guī)律,比較備選項,只有D項與題意一致。3、D解析五年計劃方式是斯大林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方式,與“新經濟政策”主題不符,故選D。4、B解析輕工業(yè)落后,農業(yè)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未有大的改善和提高是斯大林體制長期存在的弊端,故B項說法錯誤。5、D解析按辯證觀點原理,內因起決定因素,而D項則是外部因素,故答案選D。6、D解析三人的經濟改革成功明顯與史實不符,故選D。7、答案(1)主張君主立憲,實行維新變法;主張民主共和,進行辛亥革命;主張民主、科學,發(fā)動新文化運動。(2)蘇俄: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貨幣的關系發(fā)展生產。美國:羅斯福借鑒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實行新政,改變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限時訓練1.A解析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協(xié)約國的外來干涉和國內的叛亂。為了集中力量戰(zhàn)勝敵人,蘇俄政府采取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后來戰(zhàn)爭結束,該政策中許多超出戰(zhàn)時需要限度的措施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遭到農民的抵制,農民的積極性大大降低。2.D解析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戰(zhàn)爭時期對戰(zhàn)勝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和平建設時期繼續(xù)使用該政策并不合適,并出現嚴重社會問題。布爾什維克黨在戰(zhàn)爭結束后未能及時廢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可見其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經驗。3.C解析“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工業(yè)企業(yè)上實行國有化,新經濟政策允許部分國有企業(yè)采取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實行國家資本主義。A、B兩項明顯不符合題意,D項是兩者的共同點。4.D解析“布爾什維克轉向資本主義”是指新經濟政策實行商品經濟,允許資本主義存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指羅斯福新政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蘇俄和美國實行的經濟政策,都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都符合兩國當時的實際,都是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力,但是都沒有改變兩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①②指出了兩種觀點本身的缺陷,③④指出了兩者看問題方法的缺陷。5.C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依托材料客觀評價斯大林體制。材料中的“這個制度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fā)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了工業(yè)化的大道”“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符合對斯大林體制的客觀評價,承認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故答案為C項。6.C解析斯大林模式開創(chuàng)了落后的以小農經濟為特征的國家,通過犧牲農業(yè)為代價,迅速實現工業(yè)化的經濟模式,可見材料較客觀地評價了斯大林模式。7.C解析數據表明農村生產出現一定程度的削弱,結合“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這一時間分析此時蘇聯斯大林模式正在確立過程中,實行農業(yè)集體化,優(yōu)先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