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_第1頁
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_第2頁
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_第3頁
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_第4頁
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二十四節(jié)氣由來和風俗分享人:自由如風來源:互聯(lián)網時間:2014-03-31閱讀:9次大中小分享:微信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jié)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jié)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jié)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天文位置。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jié)氣。從24節(jié)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jié)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jié)、氣候、物候等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jié)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jié)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個節(jié)氣反映了降水現(xiàn)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jié)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xiàn)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xiàn)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經典《周禮》云:“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罩林埃ㄓ埃┏哂形宕?,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笨梢姶呵飸?zhàn)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測日影長短的工具)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確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當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jié)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jié)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為“節(jié)歷”,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第二個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節(jié)歷”和“中氣”交替出現(xiàn),各歷時15天,現(xiàn)在人們已經把“節(jié)歷”和“中氣”統(tǒng)稱為“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jié)氣在現(xiàn)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chuàng)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jié)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jié)氣對于很多地區(qū)來講只是一種參考。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便是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大地將呈現(xiàn)一片萬物復蘇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還曾一度被認為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氣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時節(jié)由于氣溫、日照、降雨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故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農事要注意澆灌追肥,促進生長。立春一度是重大節(jié)日。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這一天要舉行迎春儀式,圍繞立春舉行的民俗活動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钡?。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是為雨水。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量逐漸增多。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墒窃跉夂驕嘏乃拇ㄅ璧?,即使隆冬時節(jié),降雨也不罕見。雨水時節(jié)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農事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jié)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過去民間到了雨水節(ji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要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驚蟄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即是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qū)已漸有春雷。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qū)進入春耕大忙季節(jié)。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開始露頭。故農事及植樹要考慮氣候特點,栽后要勤于澆灌。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平地一聲春雷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古時驚蟄之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蟻鼠和霉味。過去驚蟄那天還有祭白虎、打小人的風俗。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驚蟄節(jié)令最普遍的習俗是吃生梨,據說在節(jié)令時刻吃能夠去百病。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〇°為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過去春分有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按悍值?,蛋兒俏”,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有利于玩豎蛋游戲。春分有送“春牛”的習俗。春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jié)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明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清明是清潔明凈之意。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fā)繁茂。《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薄稓v書》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鼻迕鞴?jié)與除、盂、九三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寒食、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jié)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jié)有吃馓子的食俗?!扳套印睘橐挥驼ㄊ称?,香脆精美。清明時節(jié),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jié)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俗話說:“雨生百谷”。降雨及時而且雨量充足,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時至暮春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qū)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xiàn)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yè)以進入夏季。古時有“走谷雨”的風俗,谷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古時,山西臨汾一帶谷雨日畫張?zhí)鞄煼N在門上,名曰“禁蝎”。陜西風翔一帶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見需求量是很大的?!敖钡拿袼追磻巳藗凃尦οx及渴望豐收平安的心情。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黃經到達45°時為立夏。立夏是指夏季開始。農作物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但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于22℃為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區(qū)氣溫為20℃左右,還處于“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jié);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古時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祭祀炎帝和祝融。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民間還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江南水鄉(xiāng)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立夏還有嘗新等習俗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小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但與此不同的是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靶M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jié),如若田里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干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芒種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对铝钇呤罴狻罚骸拔逶鹿?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贝藭r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jié)。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jié),故又稱“芒種”。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夏至每年6月21日或22日,當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且越往北越長。而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夏至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節(jié)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jié)氣,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而這天山東各地也普遍要吃涼面,俗稱過水面。正應了“冬至餃子夏至面”的俗語。在浙江紹興地區(qū),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guī)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無錫人這天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夏至日嶺南一帶的廣州粵語地區(qū)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qū)的人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此節(jié)氣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基本符合。唯獨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小暑前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jié),須注意預防災害發(fā)生。小暑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jié)氣食用,但忌過量。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由于炎熱食欲不振導致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上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而徐州人入伏吃羊肉,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之說。大暑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這時正值“中伏”前后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贝笫顣r,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xiàn),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諺語云:“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guī)律。浙江臺州沿海到了大暑送“大暑船”的活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屆時,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按笫畲弊罱K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jié)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而福建莆田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立秋每年8月7-9日之間(農歷七月初一前后),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此后氣溫逐漸下降。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所謂春華秋實,正是此意。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惫湃税蚜⑶锂斪飨那镏坏闹匾獣r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叄嗤暵湎乱粌善~子,以寓報秋之意。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缎绿茣ざY樂志》記載,唐代每逢立秋日,祭祀五帝。宋朝,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夏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俗稱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翱星铩痹谟行┑胤揭卜Q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處暑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處暑。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逐漸下降。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碧幨罟?jié)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傳說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ji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是天氣轉涼開始的意思?!对铝钇呤蚣狻珐ぉぁ八翝駳饽鵀槁?,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有鴻雁來,玄鳥歸的氣候特征。白露時節(jié)人們容易出現(xiàn)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所以吃些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尤為合適。秋意漸濃,秋天養(yǎng)生很重要。過去,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它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jié)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長?!扒锓帧钡囊馑加卸阂皇前次覈糯粤⒋?、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扒锓帧比眨柟鈳缀踔鄙涑嗟?,此日后,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我國勞動人民對秋分節(jié)氣的禁忌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秋分節(jié)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人們在養(yǎng)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秋季鍛煉養(yǎng)生,重在益肺潤燥。飲食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yǎng)陰生津的作用。精神方面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我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jié)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寒露到了氣溫繼續(xù)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xiàn)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寒露時節(jié)人們有賞菊花和重九登高的習俗。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贝斯?jié)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八狄娝?,米谷滿倉”的農諺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對這個節(jié)氣的重視。我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而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后的1月上旬了。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jié)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立冬每年11月7-8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225°時開始立冬。冬是終了的意思,有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我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水顯著減少,立冬時節(jié),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qū)已完全建立。農歷十月,不僅是收獲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jié)。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jié)”、“豐收節(jié)”等習俗活動。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立冬民間百姓還有冬泳的良好習俗。在我國北方,立冬這天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小雪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為小雪節(jié)氣。小雪后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庇捎谔炜罩械年枤馍仙?,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小雪節(jié)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jié)氣。強冷空氣影響時,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這個季節(jié)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白果、核桃等。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jié)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jié)時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大雪每年的12月7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大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jié)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贝藭r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叭鹧┱棕S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越冬環(huán)境。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jié)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腌肉。待腌制完畢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靶⊙┓獾?,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畫面。到了大雪節(jié)氣,河里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觀賞封河的景致。大雪進補正當時,冬令適當進補能調節(jié)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yǎng)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內,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冬至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即為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倍潦侵袊r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