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數(shù)學人教版_第1頁
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數(shù)學人教版_第2頁
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數(shù)學人教版_第3頁
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數(shù)學人教版_第4頁
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數(shù)學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8.5.2直線與平面平行第1課時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1.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文字語言:如果

與此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平行,那么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簡記為線線平行,則線面平行.圖形語言:符號語言:

?a∥α.平面外一條直線a?α,b?α,且a∥b題型一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的判定[例1](1)圓臺底面內(nèi)的任意一條直徑所在的直線與另一個底面的位置關系是(

)A.平行 B.相交C.在平面內(nèi) D.不確定√解析:(1)因為圓臺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即兩底面沒有公共點,所以圓臺底面內(nèi)的任意一條直徑所在的直線與另一個底面無公共點,故它們平行.故選A.題型二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例2]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為BC的中點,連接AD,DC1,A1B,AC1,求證:A1B∥平面ADC1.1.如圖,在正方體ABCD-A′B′C′D′中,E,F分別為底面ABCD和底面A′B′C′D′的中心,則正方體的六個面中與EF平行的平面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解析:由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EF與平面AB′,平面BC′,平面CD′,平面AD′均平行,故與EF平行的平面有4個.故選D.A.EF∥平面ABCB.EF?平面ABCC.EF與平面ABC相交D.以上都有可能√3.已知P是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DD1上任意一點(不是端點),則在正方體的12條棱中,與平面ABP平行的有(

)A.3條

B.6條

C.9條

D.12條解析:因為棱AB在平面ABP內(nèi),所以只要與棱AB平行的棱都滿足題意,即A1B1,D1C1,DC.故選A.√4.在梯形ABCD中,AB∥CD,AB?平面α,CD?平面α,則直線CD與平面α的位置關系是

.

解析:因為AB∥CD,AB?平面α,CD?平面α,由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CD∥α.平行1.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文字語言: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如果過該直線的平面與此平面相交,那么該直線與交線平行.圖形語言:符號語言:

?a∥b.a∥α,a?β,α∩β=b思考:性質(zhì)定理的實質(zhì)是什么?答案:判定直線與直線平行的重要依據(jù).2.證明空間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方法一:基本事實4,即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方法二:線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題型一線面平行性質(zhì)定理利用線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解題的步驟[變式與拓展1-1]如圖,用平行于四面體A-BCD一組對棱AB,CD的平面截此四面體,求證:截面MNPQ是平行四邊形.證明:因為AB∥平面MNPQ,平面ABC∩平面MNPQ=MN,且AB?平面ABC,所以由線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知AB∥MN.同理可得AB∥PQ,所以MN∥PQ.同理可得MQ∥NP.所以截面MNPQ是平行四邊形.題型二線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的綜合應用[例2](1)如圖所示,P為?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點M,N分別為AB,PC的中點,平面PAD∩平面PBC=l.求證:BC∥l.(1)證明:因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所以BC∥AD.又因為AD?平面PAD,BC?平面PAD,所以BC∥平面PAD.又因為平面PBC∩平面PAD=l,BC?平面PBC,所以BC∥l.(2)求證:如果一條直線和兩個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該直線與相交平面的交線平行.(2)解:已知a,l是直線,α,β是平面,a∥α,a∥β,且α∩β=l.求證:a∥l.證明:如圖,在平面α內(nèi)任取一點A,且使A?l.因為a∥α,所以A?a,故點A和直線a確定一個平面γ,設γ∩α=m.同理,在平面β內(nèi)任取一點B,且使B?l,則點B和直線a確定平面δ,設δ∩β=n.因為a∥α,a?γ,γ∩α=m,所以a∥m.同理a∥n,則m∥n.又m?β,n?β,所以m∥β.因為m?α,α∩β=l,所以m∥l,所以a∥l.平行關系的判定與性質(zhì)定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掌握其中蘊含的轉(zhuǎn)化思想,根據(jù)問題條件靈活選用,恰當轉(zhuǎn)化.1.已知直線a∥平面α,直線b?平面α,則(

)A.a∥b B.a與b異面C.a與b相交

D.a與b無公共點√解析:由題意可知直線a與平面α無公共點,所以a與b平行或異面,所以兩者無公共點.故選D.2.若直線l∥平面α,則過l作一組平面與α相交,記所得的交線分別為a,b,c,…,那么這些交線的位置關系為(

)A.都平行B.都相交且一定交于同一點C.都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點D.都平行或交于同一點√解析:因為直線l∥平面α,所以根據(jù)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知l∥a,l∥b,l∥c,…,所以a∥b∥c∥….故選A.3.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DA上的點,當BD∥平面EFGH時,下面結論正確的是(

)A.E,F,G,H一定是各邊的中點B.G,H一定是CD,DA的中點C.BE∶EA=BF∶FC,且DH∶HA=DG∶GCD.AE∶EB=AH∶HD,且BF∶FC=DG∶GC√解析:由于BD∥平面EFGH,所以有BD∥EH,BD∥FG,則AE∶EB=AH∶HD,且BF∶FC=DG∶GC.故選D.復習回顧1.空間中的兩個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有哪些?①兩個平面平行—沒有公共點;α//βαβ②兩個平面相交—有一條公共直線.α∩β=lαβlαl平面α內(nèi)有一條直線a平行與平面β,則α∥β嗎?平面α內(nèi)有兩條直線與平面β,則α∥β嗎?不一定,平面α與平面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情況一:平面α內(nèi)有兩條平行直線與平面β平行,情況二:平面α內(nèi)有兩條相交直線與平面β平行,合作探究:平面α內(nèi)有兩條直線與平面β平行,則α∥β嗎?情況一:平面α內(nèi)有兩條平行直線與平面β平行時,平面α與平面β不一定平行.情況二:

平面α內(nèi)有兩條相交直線與平面β平行時,平面α與平面β平行.知識梳理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內(nèi)有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

2.符號語言:

3.圖形語言:線面平行

面面平行線不在多,重在相交1.文字語言:在一個平面內(nèi)找到兩條相交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4.關鍵:5.本質(zhì):例題:

如圖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求證:平面AB1D1//平面BC1D.鞏固提升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線線平行

例題:

如圖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求證:平面AB1D1//平面BC1D.鞏固提升當堂檢測1.下列命題正確的是A.一個平面內(nèi)兩條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B.如果一個平面內(nèi)任何一條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

平面平行C.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個平面一定相互平行D.如果一個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多條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這兩個

平面平行√當堂檢測2.已知直線m,n,平面α,β,若α∥β,m?α,n?β,則直線m與n的關系是A.平行

B.異面

C.相交

D.平行或異面√3.如圖六棱柱ABCDEF-A1B1C1D1E1F1的底面是正六邊形,則此六棱柱的面中互相平行的有A.1對B.2對

C.3對D.4對√4.如圖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過A1B1的平面與平面ABC交于直線DE,則DE與AB的位置關系是A.異面

B.平行

C.相交

D.以上均有可能√當堂檢測5.如圖所示,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點,平面α∥平面ABC,α分別交線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