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史筆記_第1頁
中國服裝史筆記_第2頁
中國服裝史筆記_第3頁
中國服裝史筆記_第4頁
中國服裝史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序論

一、中國服裝史中的五次變革

(1)戰(zhàn)國時期,“胡服騎射”,出于政治和軍事的需求,將西北狩獵民族的褲褶、帶鉤、靴等引入中原,最重要是改去下裳而著褲。

(2)魏晉南北朝,“蠻夷入主中原”,民族間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終有些民族融入了漢族,各族服飾間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繁榮、開放的歷史時期,穿胡服成為一時風尚。胡服和受西域影響的服飾極大地豐富了唐人的衣裙,這時服飾的豐富多彩正是與外來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這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吸納異族服裝的自覺時期。

(4)清朝,剃發(fā)、滿裝、蓄辮子,這次大規(guī)模的服飾變革使?jié)M族服飾形式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長辮、馬褂、涼帽成為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服飾。

(5)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第一次將西方的服飾“拿來”作為中國禮服,從此,西方服飾形態(tài)和服飾文化深刻地影響和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這是中國服裝史上影響最深刻的一次變革,影響一直至今。

二、東西方服裝的比較

(1)東西方服飾形態(tài)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紀之后歐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術(shù),使西方服飾越來越立體,而東方服飾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東方服飾的寬松、飄逸。

(2)東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與審美觀念的差異是導致東西服飾不同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對立,在服飾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強化性別,凸顯人體線條,甚至夸張第二性征;東方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在長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視人的本體,在服飾中故意弱化人體,掩蓋人體,模糊性別差異,這使東西服飾文化分道揚鑣上千年。

(3)歷史、地理、氣候的差異是服裝材料和實用功能傾向的客觀因素。原始社會服飾

一、歷史背景

(1)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生活休戚相關(guān)。

(2)中國服飾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磨制的骨針和飾品是目前關(guān)于中國服飾最早的實物證明。

(3)新石器時代石制、陶制紡輪證明了原始紡織業(yè)的發(fā)端。

二、原始織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開始養(yǎng)蠶抽絲運用蠶絲為自己的生活服務(wù)了。

(2)新石器時代生產(chǎn)的絲織品擁有較高的繅絲和絲絹技術(shù)。

(3)中國絲綢之邦的地位,從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開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飾形態(tài)。

(2)上衣下裳,成為我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大體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思考題:

1.簡述骨針、紡輪的特點以及其在中國服飾史上的意義。

2.根據(jù)我國遠古時期紡織品的發(fā)現(xiàn)、試釋服裝發(fā)生的緣由。

3.中國古代最早的服飾形制在何時出現(xiàn)?為什么種形制?先秦服飾

一、商代服飾

(1)殷商時期已有冕服等階級等別的服飾。

(2)上衣下裳,是當時重要服飾形制。上衣多為交領(lǐng)右衽,上衣在商代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開襠褲,寬帶束腰。

(3)蔽膝,又叫紱、袆、韨。是遮蓋大腿至膝蓋的服飾,形式圍裙而狹長,下成斧形,象征權(quán)威,用不同質(zhì)料、色澤花紋分別等級。

(4)商代人也許已經(jīng)穿褲子。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為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之一。

二、周代服飾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為直裾式、交領(lǐng)右衽,袖身比商代寬博。

(2)深衣,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上下連成一體(據(jù)說是衣裳分裁后再相連)的“深衣”,西周時用途最廣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點:①交領(lǐng)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口大袖④領(lǐng)口和袖口有寬緣⑤腰間束絲織物大帶、流行佩玉⑥面料紋樣有楚國文化風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組成。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禮時的禮冠。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絳色圍裳。

3.“十二章”,十二章紋依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時戴冠下著裳,以素裳規(guī)格最高,其后是黃裳、雜裳。衣長和袖長都是整幅面料的長度(二尺二寸),是相對寬博的衣服了。

三、趙武靈王與服飾改革

(1)改去下裳,即廢去下裳而著褲,所謂上褶下褲說。褶即一種短袍??稍谙ゲ肯祹?,改穿靴。

(2)帶鉤,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漢代成為風尚。

(3)服飾變革的意義:推行“胡服騎射”,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服飾的改革對社會發(fā)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同樣,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方式的進步。(服飾變革的意義是我自己總結(jié)的,書上沒有)秦漢服飾

一、秦漢的文化背景:

(1)秦統(tǒng)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經(jīng)濟、文字等,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

(2)漢承秦后,多因其舊。漢乃是形秦神楚。漢代文化繼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3)漢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從思想上統(tǒng)一中國。道家的政治哲學迎合了漢初的政治需要。休養(yǎng)生息之后,漢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為正統(tǒng)。

二、秦代服飾

(1)袍服,秦代男裝以袍為貴。秦代袍服領(lǐng)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內(nèi)衣,大袖為多,袖口收縮緊小,領(lǐng)袖花邊裝飾。

三、漢代服飾

(1)漢承秦制,以袍為朝服,袍即深衣制。西漢初期曲裾深衣,東漢多為直裾,但不作正式禮服。燕居多服禪衣,即單衣,形制與袍同,唯不用襯里。

(2)袍,大袖,袖口收緊縮小,領(lǐng)子低坦,露出里衣,大襟斜領(lǐng),衣襟開得很低,領(lǐng)袖花邊裝飾,下擺常打一排密裥。

(3)襜褕,直裾單衣,是禪衣中較長者,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為多,不作正式禮服。東漢時,直裾取代曲裾成為禮服。

(4)褲,漢時著褲。古代褲子無襠,只兩只褲管,又稱“脛衣”。裨是短褲,由脛衣發(fā)展而來,兩股之間以襠相連。漢女著襠裈,曰“窮褲”,上達于股,并且將褲身拉長,上連于腰。

四、漢代女子服飾

(1)漢代女子常服仍為上衣下裙的深衣,衣服寬博,衣袖趨大,袖口收斂,曲裾直裾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漢代女子專用服飾。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鑲邊。衣領(lǐng)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露出里衣。如穿幾層衣服,每層領(lǐng)子必露于外,可多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3)襦裙,漢代女子上衣下裙,上衣為襦,一種短衣,長至腰間,有交領(lǐng)、直領(lǐng);下裙,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沿,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

(4)袿衣,斜裁法制成的長儒衣,大袖袿衣稱“諸于”。

(5)舞女大袖衣,衣袖寬博,內(nèi)有伸縮自如的“水袖”,下為打褶裙,內(nèi)著闊邊大口褲。

五、絲綢之路的作用系影響

(1)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陸路文化、經(jīng)濟交流通道的泛稱。源于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明代鄭和下西洋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絲綢之路,將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連接在一起。

(3)使中國和西方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強,并促進了沿途各地的經(jīng)濟繁榮。

(4)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更新和發(fā)展。

(5)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偉大發(fā)明力和燦爛文明的門戶。

(7)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璧之路。

魏晉南北朝服飾

一、魏晉玄學對服飾的影響

1.魏晉的藝術(shù)風格核心是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頹廢悲觀的感慨中深藏著對人生命運的強烈欲求和留戀,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成為當時歷史前進的音響。

2.“人的覺醒”-展示的是內(nèi)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脫俗的言行,美麗的風貌;而所謂美麗,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觀,體現(xiàn)出人內(nèi)在的智慧和品格。

3.人和人格自身日益成為這一歷史時期哲學和文藝的中心。不再如兩漢那樣以外在的功業(yè)、節(jié)操、學問,而重要以其內(nèi)在的思辯風神和精神狀態(tài),受到尊敬和頂禮。

4.以老莊學說為基礎(chǔ)的魏晉玄學和佛教反映在服飾上,則是文人儒士開始追求“精神、格調(diào)和風貌”的體現(xiàn),寬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風格。

二、魏晉南北朝的男子服飾

(1)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有兩個方面:

1.漢式服裝,承秦漢之制。

2.少數(shù)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

(2)魏晉衣服寬博,受清談影響,求瀟灑脫俗,故意仿古。

(3)重要衣物:

1.衫,漢族男子服衫,重要是衫子。不許施祛,衣無袖端,敞口,有單、夾兩式,對襟以襟帶相連,色彩素雅。

2.褲褶,上衣為短身大袖或小袖,圓領(lǐng)對襟,衣長但是膝,加沿;下衣喇叭褲,膝彎處長帶系扎。

3.裲襠,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齊梁間。一般為前后兩片,其一擋胸,其一擋背,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連綴,腰部用皮帶系扎。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4.幘、巾,沿襲漢代遺制,但有所演變。巾幘后部逐漸加高,中呈平型,體積縮小至頂,幘上橫插簪笄。有平巾幘、小冠。小冠加上黑漆細紗制成的籠巾,就是籠冠。當時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包S巾起義”

三、魏晉南北朝的女子服飾

(1)襦裙,婦女服裝承繼秦漢遺俗,有衫、襖、襦、裙之制。衣著明顯特性為:上儉而下豐,上衣短小,下裙寬敞,交領(lǐng)上襦,束腰較緊,頭部多加假發(fā)。這時的襦、衫亦寬亦窄,有廣袖寬身和窄袖緊身。南北朝時有交領(lǐng)大袖衣,長裙外著,腰線甚高,也有窄袖合領(lǐng)衣,腰間垂裳,已近隋式。

(2)深衣,與漢代有較大差異,下擺加絲織物三角形層層相疊的裝飾,飄帶較長。南北朝時去掉了飄帶,尖角的“燕尾”加長,兩者合為一體。

(3)帔,是始于晉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圍巾。

四、佛教文化對中國服飾的影響

(1)影響了形制和紋樣方面。

(2)南北朝女子流行“額黃妝”。

五、南北朝時胡漢文化交融的特點

(1)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服飾文化,是按兩種不同性質(zhì)和方向互相傳移的。

1.其一是統(tǒng)治階級的封建服飾文化,基本遵循秦漢舊制。

2.其二是在實用功能方面比漢族統(tǒng)治者穿的寬松肥大的服裝優(yōu)越的胡服,向漢族勞動者階層傳移。

(2)北方胡族服裝便于生活勞動,有較好的勞動實用功能,因而對漢族民間傳統(tǒng)服裝產(chǎn)生了自然傳移作用。

(3)南北朝時期的胡漢雜居,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異質(zhì)服飾文化與漢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并存和互相影響的情形,構(gòu)成了中國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新篇章。

第五章隋唐服飾

一、歷史背景

(1)唐前期,是對有血有肉的人間現(xiàn)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zhí)著。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這種青春、自由和歡樂之美滲透在唐文藝之中。

(2)唐中期,審美趣味中多了富貴閑適,少了雄豪剛??;多了規(guī)矩格律,少了自由不羈。

(3)唐后期,此時的藝術(shù)精神不再注重對人世的征服進取,而是從人世的逃遁退避,審美趣味沿著中唐一線走向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纖細和傷感彌漫在整個藝術(shù)風格之中,并給以后深刻的影響。從此以后,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雖有流變,但整體上從陽性趨向陰性,從雄渾趨向秀眉。

二、燦爛的唐代文化

(1)南北文化交流,推陳出新。

(2)中外貿(mào)易交通發(fā)達,有物質(zhì)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制度文化方面只有輸出。

(3)唐朝處在中國古代音樂、詩歌、美術(shù)、工藝的高峰期。唐朝的服飾更是豐富多彩,融合了西域異族的服飾文化,且大膽創(chuàng)新,是中國服裝史上最多彩、最豐富的時期。

三、隋代服飾

(1)基本保持南北朝時期的特點,是承前朝啟后代的時期。

(2)文帝力行節(jié)約;煬帝崇尚奢華鋪張,為宣揚皇帝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于背后,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3)男裝以衫為主,女裝以襦裙為主,小袖長裙,裙系到胸部。貴婦出行著大袖服。

(4)受齊梁風氣影響,婦女另加小袖式披風,多翻領(lǐng),內(nèi)外不同色,若單獨穿著用細鈿縷帶束腰,已近“胡裝”,這種類似披帛和半臂式服裝的演化是逐步的、漸進的。

(5)隋代至唐初,女裝上穿小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細帶系扎。這種服飾流行甚久,并影響東臨國家和地區(qū)。

四、唐代服飾

(1)唐高祖頒布“武德令”,內(nèi)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

(2)一般公服和平時燕居的常服吸取了異族服裝的成分,形成了獨具大唐特色的服裝新形式。

(3)唐官服用顏色區(qū)別等級。冠和腰帶也是官階的標志。武則天時織賜不同紋樣區(qū)別文武官階,為以后王朝效法。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緋色、六品七品服綠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后因“深青亂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

(4)唐代服裝種類和樣式更加趨于完美、整體和成熟。其款式和織物都和當時崇尚豐碩體態(tài)的審美融為一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都達成一個完美的高度,在服飾上顯現(xiàn)出開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五、唐代男子服飾

(1).圓領(lǐng)袍衫,又叫團領(lǐng)袍衫,是唐朝男子的重要服飾。樣式為上衣下裳連屬的深衣制,形制為圓領(lǐng)且右衽,領(lǐng)袖及襟出有緣邊,前后襟下緣各接橫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單夾之別。穿圓領(lǐng)袍衫時上戴幞頭,下蹬烏皮六合靴,腰系革帶。

(2).幞頭,源于北齊,隋唐之初逐步定型。①是用黑色紗羅做的軟胎帽,裹在發(fā)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頃;②帽帶兩條系于鉚釘前部,兩條垂于頸后,初尚平頭小樣,而后漸高。③后垂的兩條帶子或下垂或上舉,或斜聳一旁或交叉在后,帶形如梭子,繼為腰圓式,中施絲玄為骨。④幞頭腳的形狀非常多樣。⑤不僅為男子頭衣,宮中女侍也多有用者。⑥從一塊民間包頭布逐漸演化為官員身份象征的烏紗帽,幞頭與幘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斷上升,但其發(fā)展時間之久、變化形式之多、合用范圍之廣,華夏冠帽中可謂無出其右者。

六、唐代女子服飾

(1)襦裙

1.唐婦女的平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是前代從未有過的。

2.初唐女轉(zhuǎn)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裙束襦外,腰節(jié)線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裝越來越趨長大寬博。

3.盛唐后,女裝袒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線作裝飾,上有雙垂繡帶,紅裙最流行。

(2)半臂

1.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由上襦發(fā)展而來的一種無領(lǐng)(或翻領(lǐng))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

(3)披帛

1.披帛是繼承六朝“帔紫”而來,輕薄紗羅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為短闊,后變狹長,是運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tài)而裝飾的。

(4)女著男裝

1.唐女著男裝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

(5)胡帽、冪籬、帷帽

1.胡帽是西域少數(shù)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涉及番帽、搭耳帽、珠帽、氈帽、渾脫帽。

2.胡帽最初為男子頭衣,武則天時期興起穿胡裝戴胡帽之風。

3.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后。開元時用沒有遮擋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馳騁。這個過程不僅反映了服飾的演變,也深刻而故意味地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和唐人對健碩之美的欣賞。

七、胡服的流行

(1)唐代開疆拓土,軍威四震。中外貿(mào)易文化交流發(fā)達,絲綢之路引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和美術(shù)等。

(2)唐代國力強大、思想開放,無所畏懼地引進吸取各國文化,表現(xiàn)了唐代的博大胸懷和民族自信心。

(3)其實自戰(zhàn)國以后,魏晉南北朝時,漢文化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大融合,服飾上互相影響,上身短褶,下身穿褲成為流行。

(4)唐中期,出現(xiàn)大幅度流行胡服、胡裝。分為兩個時期:

1.前期,受高昌、回鶻文化影響,女子多戴尖錐形渾脫帽,穿翻領(lǐng)小袖長袍,領(lǐng)袖間用錦繡緣飾,鈿鏤帶,條紋織物小口袴,軟錦透空靴。

2.中唐以后,“胡服”降溫,女子裝束受吐蕃影響較大。重點在于頭部發(fā)式和面部化妝,有“囚裝”、“啼裝”、“淚裝”等。衣著方面因尚寬博反而體現(xiàn)不出鮮明的胡服特性。

3.“胡服”在初、盛唐的廣泛流行,說明漢族衣文化同樣不斷吸取他民族的精華。對異族服飾唐政府兼收并蓄,對豐富和發(fā)展我國民族服飾文化起到重要影響,是中國服裝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飾改革。

八五代十國服飾

(1)服飾上大體沿襲唐制。五代和晚唐男子裝飾差不多,多著幞頭和襕袍。

(2)五代的官服樣式,承唐啟宋。男子一般圓領(lǐng)衫子,腰系帛魚。幞頭變化顯著,晚唐后,由軟腳變成硬腳。

(3)女裝基本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長裙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帶較長,披帛較唐狹長。上衣加半臂,交領(lǐng)和對襟均有。后唐興著彩裙,收裙裥作多折,這是宋代服飾的端倪。

(4)五代女子與唐相比纖細瘦弱。由此可見,社會風尚的改變是時尚重要因素。第六章宋代服飾

一、歷史背景

(1)宋代經(jīng)濟取得顯著進步,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紡織業(yè)、陶瓷業(yè)等都有很大發(fā)展。國內(nèi)外貿(mào)易發(fā)達。

(2)宋王朝輕視北方契丹、女真、黨項等少數(shù)民族,事實上他們正由弱變強。宋朝嚴禁服用胡人服飾,但不可避免彼此間的仿制和影響,其中以女子的釣墩(是一種沒有褲腰、兩腿分離的連褲襪)最具代表性。

(3)隨著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長江流域逐漸取代黃河流域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

(4)文化上,理學和儒學真正哲學化;宋詞別具一格、堪稱一絕;古文、通俗文學及戲劇說唱藝術(shù)迅速發(fā)展;科技發(fā)展引人注目。四大發(fā)明的三項產(chǎn)生于宋代。

二、理學與服飾

(1)宋代,儒學得到復興,“理學”使儒學得到真正的哲學化,并逐漸成為統(tǒng)治兩宋的主導思想。

(2)程朱理學在思想上對封建倫理綱常的強調(diào),某種限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這很大限度上影響到當時的審美和意識形態(tài),許多藝術(shù)形式都追求空靈、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3)提倡服飾要簡潔、樸實。整個宋代服飾風格趨以修長、纖細、樸素無華。

三、宋代服制

(1)宋代服飾制度出現(xiàn)了由帝王欽定的《三禮圖》;

(2)宋仁宗重新規(guī)定了冠冕的尺寸、質(zhì)料、顏色、和袞服的紋章,同時調(diào)整百官的朝服制度;

(3)宋徽宗時變成《祭服制度》。

四、男子服飾

(1)宋初,衣冠服飾襲晚唐五代遺制,無大變化。官員公服由袍衫、幞頭、革帶、革履組成。革帶是官職標志之一。

(2)袍衫,有袍衫、襕衫(襕袍)。

1.袍衫,宋代公服皆圓領(lǐng)袍衫,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式。以袍衫紋樣、質(zhì)料、顏色分等級。唐天子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環(huán)帶、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服之。又有赭黃、淡黃袍、紅衫袍,常朝服。一般男裝與唐同,有襦、襖、襕衫、背子。

2.襕衫,也屬于袍衫的范圍,故又稱“襕袍”。襕衫為圓領(lǐng)、大袖,長度過膝,下施橫襕以示上衣下裳的舊制。其式初見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4)革帶與佩魚,①革帶在宋代是區(qū)分官職高低的附屬物,因其上的牌飾不同,有玉帶、金帶之稱。革帶由帶頭、帶銙、帶鞓、帶尾四部分組成。鞓是皮帶,也是主件。分前后兩節(jié)。帶銙在腰部后背,革帶兩端朝下喻示官員對朝廷的忠順。

②在宋代只有穿紫服緋的官員才有佩掛魚袋的資格。

(5)方心曲領(lǐng),從宋代開始,凡穿朝服,項間必套一個上圓下方,形似纓珞鎖片的飾物。功能上用以防止衣領(lǐng)雍起,并起壓貼的作用。

(5)直掇,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對襟大袖,后背中縫直通到底。長衣而無襕者稱直掇,亦稱直身。

(6)襦、襖,襦、襖即傳統(tǒng)的大襟短衣。宋時工人、商販所著服飾各有規(guī)定。

(7)幞頭與巾

1.幞頭是宋代官員的重要首服,以直角為多,長如直尺,與唐相比宋幞頭少了爽利便捷之氣多了儀態(tài)威嚴之感。尚有“曲角”、“交腳”,以鐵絲、琴弦、竹篾為骨,彎制成不同的形狀。隆重場合可用鮮艷色彩。

2.巾子,多普通百姓戴。巾在宋代名目繁多,有東坡巾、山谷巾、云巾、葛巾、仙桃巾、錯褶樣。巾子并非正式的頭衣,是燕居裝束。巾子的流行與士大夫階層的龐大不可分離,也與士人中盛行的田園抱負密切相關(guān)。道家的出世抱負更使人向往,遁世絕俗的生活態(tài)度不僅影響了審美風神尚,也促成了士人衣冠中崇古而好風雅的趨向。

五、宋代女子服飾

(1)宋代女子的服飾,有襦、襖、衫、背子、半臂、裙、褲等形制。

(2)背子,又名綽子。宋代男女皆服,但其使用、形式及時間上都有不同變化。其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貴婦穿在大袖衫內(nèi),士庶婦女以背子為主。背子兩裾離異,前后片不縫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帶子。其窄長而平順的外觀,使之成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飾。

(3)衫、襦、襖、半臂、背心,基本承晚唐五代服飾。

1.襖無定制,有寬袖和窄袖、對襟和大襟、長短不同。宋婦女喜著大袖衫,但不像唐那樣輕薄袒露,一般有襯衣或夾衫。

2.宋婦女仍著半臂或背心,兩者樣式近似,通作對襟,但半臂有袖而短,背心無袖。宋代稱半臂的缺袖者為背心。背心實為裲襠演化而來,長及腰部,呈長方形,對襟,下擺開衩。

(4)裙,宋裙多承唐制,唐的裙式和色彩依舊盛行。隋唐后,裙幅增長,褶裥增多,謂“百疊”、“千褶”,裙料以羅紗為主,裝飾有刺繡、罨畫、銷金、暈染等,還綴珍珠。裙子、裙帶都以長為美,并作上細密的褶裥而使裙身顯得更為修長。當時尚有一種前后開胯的“旋裙”,始行于女妓后為士大夫效仿。

(5)褲,宋代女子穿褲已露于裙外,也有單著褲而不著裙的。當時將有襠的褲子外穿多為身份卑微的女子,貴族女子仍多在裙內(nèi)著無襠之褲。

(6)帔帛,帔帛發(fā)展到宋代為霞帔,通常為狹長形,上繡紋樣,懸掛項上,下端綴一墜子,帔帛質(zhì)地厚實,不似唐飄曳。

(7)花冠,宋女子首飾除傳統(tǒng)的簪、釵、步搖、梳篦外,還盛行花冠,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種合插于一冠之上叫“一年景”。

(8)纏足,女子纏足啟始一般認為五代之時,始自南唐后主宮嬪,至宋時女子纏足成為儒家禮教的一部分,小腳成為衡量女子儀容姿態(tài)的標準,小腳中蘊涵著的性意識使其成為男子愛憐賞玩的對象。

六、緙絲與宋朝紡織工藝

(1)緙絲是宋代盛行起來的極為精美的一種織物,又名“刻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這是中國紡織品中的瑰寶。

(2)其實緙絲并非用刀來雕刻,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jīng)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jīng)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其成品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3)緙絲以定州為中心,大多用于畫軸裱幅之首,或作書籍封面,南宋緙絲產(chǎn)地南移至蘇州、松江一帶。

(4)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織造名人書畫,從而使緙絲成為著名的藝術(shù)欣賞品。

(5)明清時期,緙絲品種除圖軸、佛像等欣賞品外,尚有袍服、鋪墊、椅披等日用品。第七章遼金元服飾

一、元朝的中西交流與文化

(1)元朝統(tǒng)治期間,加強了歐亞大陸之間的貿(mào)易合文化交流活動。元初的佛道之辯佛勝道敗的結(jié)果再次擬定了佛教的優(yōu)勢地位,但仍允許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中國傳播。

(2)元朝推行等級制度,但并未逼迫漢人接受蒙古人的習俗,士大夫階層雖無法把持經(jīng)濟生活上的統(tǒng)治權(quán),但仍占領(lǐng)著文化生活的制高點。元曲、山水畫都達成了頂峰;漢族文人興建了書院,對漢族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傳承作用。漢族仍沿襲以往的宗族制度。

(3)從1240年到1340年的這12023間,是中國人和歐洲人直接接觸的唯一機會。

二、遼、契丹族服裝

(1)宋時,契丹、女真裝束在社會上相稱流行,重要影響最多的是左衽。契丹人以左衽、長袍、圓領(lǐng)、窄袖為主。

(2)男子服飾

1.圓領(lǐng)長袍,男子的本族裝束為左衽圓領(lǐng)長袍,袍長至膝下,袍外有圍“捍腰”者,就是在腰間系一皮圍,袍外還要束帶,下裳為褲,穿靴。

2.髡發(fā),契丹習俗男子發(fā)式多作髡(將頭頂處頭發(fā)剃去)發(fā)。

(3)女子服飾

1.衫子,女子穿黑、紫、紺等色的直領(lǐng)對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樣,皆稱為團衫,非常寬敞,前長佛地,后長曳地尺余,雙垂紅黃帶。裙擺寬敞,繡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釣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飾之一。

三、金、女真族服裝

(1)女真入燕地后,吸取了宋代官服制度,用冕服官服。

(2)男子服飾(金與遼服飾頗有相似之處)

1.男子服裝窄小,左衽,著尖頭靴,男子發(fā)式卻完全不同。

(3)女子服飾

1.金女子著團衫,下穿襜裙,腰系紅黃巾帶,花式顏色都承遼制,特別之初是襜裙中以鐵絲圈為襯,使裙擺豐滿蓬起來。雖然和漢族裝束有一定差異,但從式樣寬敞的女服可看出女真族已逐漸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

2.金建國初期,衫袍、連褲、襪都用皮制作,并通過布料的粗精、皮質(zhì)的優(yōu)劣來區(qū)分貴賤。

四、元蒙古族服飾

(1)蒙古族入關(guān)后,除保存其固有衣冠外,也采用漢族的朝祭服飾,即冕服、朝服、公服。戴幞頭、穿圓領(lǐng)袍衫是漢男子重要服飾。

(2)男子服飾

1.元以長袍為主,男子公服多從漢俗,近乎宋式,盤領(lǐng)、右衽,大袖,戴舒角幞頭,名唐巾。冬帽夏笠是蒙古的傳統(tǒng)。

2.質(zhì)孫服,形制為上衣下裳相連,衣式緊窄,下裳較短,腰間打許多褶裥,肩背間貫以大珠為飾,有圓領(lǐng)、方領(lǐng)。

3.辮線襖,一種圓領(lǐng)、緊袖、下長過膝、下擺寬敞、腰上部分打上細密橫褶后縫以辮線的“腰線襖子”。

4.比肩,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裝,類似半袖衫,男女皆服,俗稱“襻子答忽”。與宋“貉袖”或“旋襖”形制近似。

5.比甲,無袖、無領(lǐng)、前短后長,前后兩片用襻系結(jié)。

(3)女子服飾

1.袍服,漢人稱蒙古的袍服為團衫或大衣,形制寬綽,多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長可曳地。

2.姑姑冠,從額眉處覆一層頭箍形狀的軟帽,帽頂正中豎起一個上廣下狹的高大飾物,裝飾各種珠寶。

3.當時漢人,特別南方,婦女以襦裳為多,半臂仍然盛行,面料增長了棉。

五、元代紡織業(yè)

(1)元代紡織業(yè)發(fā)達,棉布成為江南人們的重要衣料。松江是棉紡織業(yè)中心,提花、印染工藝很高。黃道婆改善了棉紡織工具??|金織物被大量應用。第八章明代服飾

一、歷史背景

(1)明代對整頓和恢復漢族禮儀十分重視。明太祖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廢元服制、上采周漢、下取唐宋。

(2)明王朝的政治體制阻礙了中國技術(shù)創(chuàng)新和新觀念的發(fā)展,放棄了把握世界科學進步的機會。

(3)明代藝術(shù)風格重要體現(xiàn)在市民文藝上,并以小說、戲曲為代表。描繪的是世俗人情,是有生命力的新生意識,是對長期封建王國和儒學正統(tǒng)的侵襲和破壞。把這種市民文藝表現(xiàn)為單純視覺藝術(shù)的是木刻版畫。訴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實。

二、明朝紡織業(yè)

(1)明政府推廣植棉,并設(shè)立國家機構(gòu)加強對紡織匠人的管理。蘇州、松江的棉紡織業(yè)最為發(fā)達。

(2)明代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開始萌芽。紡織業(yè)的發(fā)達可見當時服飾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三、明代服飾

(1)明代服飾完全受制度與規(guī)章的嚴格約束。

(2)男子服飾

1.明代男子服裝,以袍衫為尚。

2.團領(lǐng)衫、補子、幞頭

①明代公服:盤領(lǐng)右衽袍、袖寬三尺。

②幞頭,在明代已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專用頭衣。常服中的幞頭稱“烏紗帽”,前低后高,圓頂,翅鈍圓,帽內(nèi)用網(wǎng)巾束發(fā)。帝王所用幞頭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寬敞袍式,背間中縫直通到底,明時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時稱藍袍。

4.罩甲,是超短袖、對襟或大襟,長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間,衣身緊窄的式樣。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尚有元代的部分保存,所以明代巾帽比較多樣。如“四方平定巾”、“東坡巾”、“平頂巾”、“六合一統(tǒng)帽”(又稱小帽,即瓜皮帽)等。

(3)女子服飾

1.重要有:衫、襖、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婦服涉及: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組成。

2.鳳冠、霞帔

①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wǎng)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后妃的鳳冠除綴鳳凰外尚有龍,普通命婦的彩冠僅綴花釵。

②霞帔是一種帔子,象兩條彩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宋代,霞帔成為貴婦禮服,明代因襲不該。不同品級命婦霞帔紋樣有嚴格規(guī)定。

3.背子,亦作褙子,樣式繼承宋代,有合領(lǐng)和對襟兩種,貴賤皆服。就功用分兩式:對襟、大袖為貴婦禮服;對襟、小袖為普通婦女便服。品級紋樣基本與霞帔相同。

4.比甲,即無袖無領(lǐng)的對襟馬甲,明代中葉形成風氣。比甲形似背子而無袖,比后來的馬甲、坎肩要長,罩在衫襖之外。

5.水田衣,是一種以各色零碎織錦料拼合縫制成的服裝,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長短變易時常,衣式亦窄亦寬,四方服飾都仿京師,后趨效南方。以淡雅樸素為尚。明代衣衫及領(lǐng)已有用紐扣者。②與唐代女裝不同的是,明朝女裝風格修長、窈窕,同樣有著變化極豐富的式樣。裙子的裝飾有緙絲、畫裙、插袖、堆紗大紅綠繡花。

四、①明朝后期,平民穿起超越他們身份的服裝,以服飾挑戰(zhàn)自己在階級社會中的無名地位。②風尚變化成為社會地位不斷受到挑戰(zhàn)和重組的重要舞臺。③商業(yè)消費的巨大能量最終戰(zhàn)勝了傳統(tǒng)的身份地位標準。追逐時尚的過程已經(jīng)成為商品生產(chǎn)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明代絲綢與貿(mào)易

(1)明代絲綢工藝最具特色的是妝花、改機。

(2)明代紋樣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吉祥紋樣的運用,到了圖必故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紋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成為認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標志之一。

(3)明代的絲綢通過海路遠至海外。在商貿(mào)往來中,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各民族的發(fā)明發(fā)明得以互相傳播,從而豐富了各國的文化內(nèi)涵,并進一步促進了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清代服飾

一、歷史背景

(1)中國進入了一個國家統(tǒng)一,政權(quán)鞏固,社會安定,經(jīng)濟文化比較繁榮的時期。

(2)19世紀,中國與西方各國在經(jīng)濟實力和科學技術(shù)方面拉開了距離。

二、清代文化與繁縟風格

(1)中國文化日趨保守,復古主義、禁欲主義盛極一時。

(2)市民文藝中感傷主義彌漫。折射出一個表面繁榮安靜實際頹唐沒落的時代。

(3)更易影響服飾風格的建筑、瓷器、雕塑風格注重技巧、紋飾,日趨受到宮廷貴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審美趣味的影響;審美趣味受商品生產(chǎn)、市場價值的制約,由于技術(shù)的革新、技巧的進步呈現(xiàn)出洛可可式的纖細、繁縟、富麗、矯揉造作等風格。

(4)洛可可風格是受到中國的絲綢與瓷器影響的藝術(shù)風格。洛可可藝術(shù)的具體表象都缺少對稱之美,愛好纖細清淡的單色。洛可可藝術(shù)風格與中國文化的契合就在于纖細入微的風格。中國柔和多變的文化激發(fā)了歐洲社會的愛慕和向往。

(5)巴羅克風格是具有陽剛之氣的豪華、莊嚴、奔放、運動感強烈;洛可可風格則是陰柔之美的柔和、嫵媚和到處蜿蜒著的曲線。

三、清朝服飾改革

(1)清朝服飾改革是中國君主集權(quán)制中最為劇烈的服飾改革,統(tǒng)治者以強制手段迫使?jié)h族剃發(fā)易裝。

(2)清朝在服飾制度上堅守其舊制,堅持滿族的緊身易于騎射的裝束。

(3)就整個服飾發(fā)展史來看,清代服飾形制,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龐雜、繁縟的。

四、男子服飾

(1)清朝建立后,在原有滿族基礎(chǔ)上,吸納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種冠服制度的形制。沿襲了禮服、吉服、常服等,承襲了象征皇權(quán)的十二章紋飾,保存滿族有馬蹄袖的右衽窄袖緊身直身袍形式。

(2)男子服裝重要有:袍、褂、襖、衫、褲等。常服重要為褂、袍形制。滿族袍為上衣連下裳形制。圓領(lǐng)或立領(lǐng),對襟、大襟、琵琶襟,皆用紐扣系合;袍身緊窄,袍長至腳背。官員禮服是袍褂,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二衩,皇族宗室開四衩。

(3)袍服,滿族開衩袍也叫“箭衣”,袖口裝箭袖,朝服腰下有襞積(衣服上的褶子)作為功能的補充。行袍為乘騎所穿,形制同常服袍而長度減短十分之一,左面衣裾下短一尺,因此行袍又稱作“缺襟袍”,不乘騎時則把這短的一尺用紐扣拴上。

(4)箭袖,又叫“馬蹄袖”,翻卷自如,既有助于御寒也不妨礙彎弓射箭。入關(guān)后,箭袖成了禮服中的特殊形制,男女皆有。不和衣服相連的箭袖俗稱“龍吞口”,穿時將其用藏在衣袖夾縫中的紐扣系在衣上即可。

(5)褂,就是漢族所謂的上衣,多穿在外,也叫外褂。有單、夾、棉、皮多種。職官外褂在胸背正中位置綴以補子,俗稱“補褂”或“補服”。前襟的補子不是另綴,是直接繡于其上。

(6)馬褂,為長袍衫之外長及臍的一種行褂(短褂),長但是腹,袖僅掩肘,便于騎馬,故叫馬褂,以黃馬褂為貴。有對襟、大襟、缺襟(琵琶襟)。領(lǐng)袖邊沿多有鑲滾,分闊邊與狹邊。對襟馬褂當作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穿在袍服之外。

(7)馬甲,又叫背心、坎肩,單夾棉紗都有,式樣似馬褂而無袖。男女皆服。晚清流行馬甲外穿,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四周和襟領(lǐng)處鑲以異色邊沿。馬甲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字襟馬甲,也叫“軍機坎”、“巴圖魯坎肩”,共十三紐扣。

(8)衫、袍,士庶常服衫、袍居多,為圓領(lǐng)、大襟、平袖、襟上用紐扣系結(jié)。衣長、衣身和袖寬時常變化。

(9)褲子,有單夾棉皮之分,身份之人多穿于內(nèi),走卒農(nóng)夫穿于外,上著短衫、短襖,頭戴氈帽、斗笠。北方常扎緊褲腳。尚有一種上口尖而下褲管平的套褲。

(10)披領(lǐng)與領(lǐng)衣,①遇慶典,除冠帽袍外,還要在禮服上另加披領(lǐng),形似菱角,有冬夏兩種。②清朝禮服無領(lǐng),要在袍內(nèi)另襯領(lǐng)衣,形似牛舌的衣片,俗名“牛舌頭”。

(11)帽,有禮、便帽之別,禮帽有暖帽和涼帽。禮帽上有頂珠和花翎,這時清代特有的品級標志。官員燕居或士庶男子只戴瓜皮帽,即六合一統(tǒng)帽,有叫小帽、便帽、秋帽,瓜棱形圓頂或平頂或尖形。

(12)朝珠、腰帶,掛在頸項間的垂珠,隨官品而用。

五、女子服飾

(1)清代女裝由于“十從十不從”之故,存滿漢兩式。滿族婦女著長袍,漢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褲為主,并互相影響。

(2)滿式女服,滿族女子常服為長袍、馬甲、馬褂等。

1.長袍,①滿族女子著直身長袍,袖口平且大,圓領(lǐng)、右衽、捻襟,有五顆紐扣,長可掩足。②長袍有二式,襯衣和氅衣,襯衣無開禊,氅衣左右開禊至腋下,且紋飾華美。③長袍衣領(lǐng)較低,后逐漸加高,無領(lǐng)時在頸間圍一條圍巾。④開始腰身極為寬敞,后腰身漸收。⑤領(lǐng)托、袖端、衣裾都鑲嵌各色邊沿。鑲滾是清女裝裝飾的重要元素,后期有“十八鑲滾“。

2.馬甲,又名坎肩、緊身、搭護、背心。春秋穿的長坎肩又名褂襕。有對襟、一字襟、琵琶襟、大襟等。有如意頭式鑲滾。馬甲有無領(lǐng)和有領(lǐng)之分,領(lǐng)子高低隨時而變。

3.馬褂,女馬褂有挽袖、舒袖,全身施有文彩,花邊鑲嵌。

4.鞋,底極高,上寬下圓,形似花盆,俗稱花盆底;又有底的中部鑿成馬蹄式,踏地時印痕若馬蹄,也叫馬蹄底。

5.滿族女子發(fā)式,梳旗髻,未婚時也梳辮子。平髻、叫一字頭、又叫兩把頭、也叫如意頭。咸豐年間盛行“大拉翅“。

(3)漢式女服,上身襖、衫,下身裙為主。

1.襖、衫,清初襖、衫以對襟居多,寸許領(lǐng)子,上有一兩枚領(lǐng)扣,領(lǐng)形若蝴蝶,以金銀做成,后改用綢子編成短紐扣,腰間仍用帶子不用紐扣。裝飾日趨繁復,到“十八鑲十八滾”。

2.裙裝,清代裙子系在上衣之內(nèi)。有百裥裙、月華裙、彈墨裙、魚鱗百褶裙、丁當裙、鳳尾裙、百蝶裙、金泥簇蝶裙。

3.褲子,清后期,女子著褲為常服盛行,褲子鑲滾。腰帶成裝飾物,下端有流蘇、繡花、鑲滾。

4.一裹圓,婦女的便服四周不開衩者、叫一裹圓。男子亦有之,及前后不開衩者,如后世的長衫。

5.一扣鐘,又名一扣衷、蓬蓬衣,就是今天的斗篷。綢緞為表、裘皮為里。

6.云肩,女子領(lǐng)下多罩云肩,明代已用,式仍為“四合如意”。新婦結(jié)婚有披此者。光緒中期后有用絨線結(jié)成。第十章民國服飾

一、歷史背景

(1)192023,在服裝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擯棄。

(2)《服制條例》規(guī)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禮服,西式長褲;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禮服上裝式對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飾

(1)西服,最初是進口,192023仿制,樣式為小駁頭,下擺方里帶圓,褲管窄小。

(2)中山裝,①是改良過的服裝,由于民主共和的影響被冠以中山裝。②最早領(lǐng)口呈關(guān)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郏蟊秤兄锌p,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文明袋做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做成倒山形筆架式。③配褲為西褲,前后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裥,有側(cè)袋和后袋,褲腳帶折邊。④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足表現(xiàn)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3)學生裝,最初形制簡潔,立領(lǐng),左胸前綴一袋。

(4)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①馬褂崇尚狹窄,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五粒扣。②長衫多用藍色,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齊。③長袍、西褲、圓形禮帽、皮鞋,這種裝束成為時尚。

(5)襖褲,上著衫襖,下著褲,是下層人的穿著。中式褲寬敞松垮,頭戴瓜皮小帽或羅宋帽,下身穿中式褲,穿布鞋或棉鞋,俗稱“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為軍政要員。民國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為中心,由于歐美文化對上海的影響,30-40年代服飾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飾

(1)襖裙,①襖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擺圓角,裙下擺上升,款式不時變換。②受日本女裝影響,上穿窄而修長的高領(lǐng)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樸素淡雅,成為“文明新裝”。③北伐后,女生校服為上衣藍或淺藍,下穿神色裙,白色紗襪和圓口布鞋,成為那個時代的特性。

(2)旗袍,①2023代旗袍開始興起,袖口縮小,吸取西洋裁剪方法,縮短下擺,收緊腰身。②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發(fā)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領(lǐng)的高低變化、袖子長短、衣長不時變化。③40年代起,旗袍式樣趨于無袖,縮短衣長,減低領(lǐng)高,更加輕便、適體。旗袍成為這時期中國女性最典型的服式。④改良后的旗袍改變了傳統(tǒng)女裝的胸、肩、臀完全是呈平直狀態(tài)的造型,變得更加合體,體現(xiàn)出女性的曲線之美。

(3)西式時裝,①西式連衣裙、西式大衣、西式禮服等等。②翻領(lǐng)、露肩、高跟鞋、絲襪、燙發(fā)成為40年代時尚。③40年代上海成為“遠東的巴黎”。④報紙、雜志都有“服裝專欄”介紹新式服裝;影片公司有服裝專家;1931年上海大華飯店舉行了時裝表演。

(4)襖褲,穿中式上衣和下褲,是平民的打扮。由于民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中國大都市與農(nóng)村、邊遠地區(qū)人們的穿著相差甚遠。

(5)婚禮服,①2023代后,出現(xiàn)了“文明新婚”的形式,新郎穿神色禮服、白襯衫、打領(lǐng)結(jié),新娘通身白色婚紗,佩戴紅色玫瑰。②也有中西合璧式婚禮,新郎穿中式的長袍馬褂,新娘披婚紗。③民國時期曾提倡“新生活運動”,上海市舉辦多次集體婚禮。這對傳統(tǒng)婚嫁習俗是一次較大變革。

(6)改良習俗假如沒有新觀念的支持,最終免不了要被舊習慣勢力所吞沒。第十一章中華人們共和國服飾

一、歷史背景

(1)新中國并沒有確立新的服飾制度,但卻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飾,其改變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

(2)1949年后,執(zhí)政階級的服飾審美取向逐步主導了社會輿論、社會思潮和時尚導向。

(3)服飾時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以后幾十年的基本標準。

(4)高度集中得計劃經(jīng)濟,日益加強的一元化領(lǐng)導體制,使行政權(quán)利通過組織形式支配一切、干預一切,從社會生產(chǎn)、分派、消費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著。

(5)“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影響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極端,服飾審美自然被打上極端畸形的政治色彩。

(6)1978年改革開放后,服裝進入一個繁榮年代。隨著西風東漸,西式服飾時尚(著裝意識、時裝運作方式、服飾消費方式等)再次進入中國。

(7)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經(jīng)常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活和流行時尚。

(8)90年代,多元化服飾是處在過渡時期的中國人精神狀態(tài)的最佳詮釋。

(9)20世紀末,中國服裝進入一個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裝時代。

二、極“左”政治與服裝

1.服飾是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政治因素始終與服裝發(fā)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遠是服飾變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2.代表“工農(nóng)兵”形象的服飾備受青睞。階級斗爭的年代,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運用衣著服飾對外表加以修飾。人們試圖通過“服裝”這個特殊符號來減少由其本質(zhì)的不同所帶來的外觀差異。

3.“文化大革命”事實上也是一場服飾革命。人們一旦結(jié)識到服裝可以作為表達個人思想的手段,便會在特定的時期運用這一手段,試圖通過統(tǒng)一服裝來達成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

4.“文化大革命”中綠色紅衛(wèi)兵服十分流行,綠色不僅成為“革命”的標志,還成為狂熱、盲從的政治符號。綠軍服熱,在我國,乃至世界的服裝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的。

5.“文革”時期高度統(tǒng)一的服飾,是在“文革”這個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產(chǎn)物。

6.“一元化”審美標準下導致的對異類服飾不寬容的精神,使服飾完全脫離了其原始的物質(zhì)屬性,而轉(zhuǎn)化為政治的附屬品。中山裝的進步意義已經(jīng)消失,在政治標語中顯得刻板而沒有氣憤。

7.女性對政治的參與,轉(zhuǎn)變了其在社會和家庭中的所扮演的傳統(tǒng)角色,與外界形成一種新型“同志化”關(guān)系。在極“左”思潮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雙重影響下,性別特性被故意弱化,性別傾向被人為地忽視,女子著男裝變得更加順理成章。

8.政治上的極端傾向,造就了“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飾,軍服、紅衛(wèi)兵服、軍便服、中山裝成為一種“衣時尚”。

9.1976年,畸形審美終告結(jié)束。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升溫,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在世紀之交開始為國際時裝界重視。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多元時代。

三、男子服飾

干部服、列寧服成為服裝時尚的主角。

(1)中山裝,①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著裝形象,成為國內(nèi)男子的主流服飾。②其裁剪和設(shè)計吸取了現(xiàn)代服裝的特點,造型突出了人體的線條,穿上后使人顯得威武挺拔、端莊嚴峻,同時又實用方便、結(jié)構(gòu)簡樸。可以平時穿也可作禮服。③建國初期色彩單一、做工粗糙。50年代開始普及,以后領(lǐng)口開大,翻領(lǐng)變大。④毛澤東起到了提倡作用,因此,國際上又稱中山裝為“毛裝”。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開始消退。

(2)列寧裝,雙排紐、中束腰帶、西式大駁領(lǐng),兩個或三個挖袋,胸前一只、腰旁兩只斜插袋,普遍多為寬腰身,灰色棉布。以后重要成為女干部的穿著。

(3)干部服(人民裝),所謂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裝。50年代人們根據(jù)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綜合設(shè)計出“人民裝”(不用貼袋,只有三只口袋),后來出現(xiàn)的“青年裝”、“軍便裝”都有中山裝的影子。藍、黑、灰取代了五彩繽紛,列寧裝、干部服“惟吾獨尊”。

(4)西裝,①50年代西裝尚在少數(shù)人中穿著,②“文革”中成為“封資修”的服飾,③到80年代由中央領(lǐng)導人的引領(lǐng),西服在中國才逐漸升溫。西裝成了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政治符號。④90年代,男西裝由寬松過渡到合身,墊肩變薄、袖窿變??;西褲臀圍變小,立襠變短,褲腿變窄,講究輕、薄、挺、翹。⑤1993年戧駁領(lǐng)雙排扣西裝流行。⑥1996年轉(zhuǎn)換為三?;蛩牧?畚餮b。

(5)長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著,50年代后期,隨著服裝政治意義的強化,長衫被貼上“舊社會”的標簽,穿著的人越來越少,終于絕滅。

(6)紅衛(wèi)兵裝,①文革時男女均服,事實上是一種黃綠色的舊軍裝。②在“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血統(tǒng)論”影響下,穿上父輩的舊軍裝再佩以“紅衛(wèi)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紅色接班人”。③典型的紅衛(wèi)兵裝束是:舊軍裝、舊軍帽、武裝皮帶、軍挎包、毛澤東像章?!凹t衛(wèi)兵”袖章也成為時髦的裝飾物。

(7)軍便裝,其整體設(shè)計以中山裝為基礎(chǔ),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蓋是暗扣,蓋里有扣襻。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

(8)夾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裝中的休閑類服裝,樣式不一,下擺袖口收斂,穿著舒適。一些工作服類似夾克。

(9)喇叭褲,①改革開放初期闖入國門,成為那個年代開放的標志,男女均著。②結(jié)構(gòu)特性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緊,從膝蓋處放開,顯現(xiàn)處喇叭的形狀,以后褲腳越放越大。③穿緊包臀部的喇叭褲、戴有外國商標的蛤蟆鏡、留長發(fā)、大鬢角、手提錄音機,成為開放初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