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的心理學研究_第1頁
寬恕的心理學研究_第2頁
寬恕的心理學研究_第3頁
寬恕的心理學研究_第4頁
寬恕的心理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寬恕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12月12卷6期>文章>文章詳情羅春明黃希庭

文章介紹了寬恕在漢語、圣經(jīng)和新約中的含義并對寬恕的操作性定義進行了討論。簡要闡述了寬恕研究中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敘事法、問卷法和實驗法。最后闡述了共情、責任歸因、侵犯的后果及道歉、人際關(guān)系、人格、文化背景對寬恕的影響?!娟P(guān)鍵詞】

寬恕,共情,敘事法,認知函數(shù)

寬?。╢orgiveness)長期以來都是東西方哲學和神學探討的一個主要課題,只是在最近的幾十年,心理學家才開始研究寬恕這種心理現(xiàn)象。雖然寬恕的定義、寬恕的過程及寬恕的合理性尚存在著爭論,但臨床心理學家已出版了不少個案研究,表明寬恕的干預在臨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決人們的抑郁、自責、后悔、內(nèi)疚、憤怒、焦慮和恐懼等情緒問題,治療那些在未成年時受過性虐待及無法接受父母或親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決人格障礙、酗酒者家庭、婚姻關(guān)系破裂等問題,甚至還有人發(fā)現(xiàn)寬恕的干預可以減輕癌癥患者的心理壓力[1]。鑒于國內(nèi)對該領(lǐng)域的介紹和研究還很少,本文擬對寬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影響因素作一初步的闡述。

1何謂寬恕

在漢語中,“寬恕”與“恕道”同義,它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的重要范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提出“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與“恕”相聯(lián)系。他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以仁》)。在孔子看來,忠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盡心盡力對待別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與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當作和自己一樣對待,是自我與他人間的一種善意的共存意識。同時,孔子認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舊惡,怨是用?!钡牟呐c叔齊(《理倫》),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來概括恕道的內(nèi)涵與特點(《泰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寬恕指寬容饒恕[2],寬容指寬大能容人、有氣量;饒恕則指免予責備或懲罰。

在西方,最早闡釋寬恕的文獻可能是希伯來圣經(jīng)和新約。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寬恕包含nasa、calacb和kapbar,意為神的寬恕,指上帝對罪人的罪惡的監(jiān)視、保密、凈化或消除。新約中的寬恕來源于希臘文apbiemi、apoluo、cbarizomai和agape,意為上帝消除、放棄、赦免對罪人的懲罰,同時恢復罪人同自己的和諧關(guān)系及滿足自己對罪人的無條件的愛[3]。

心理學文獻一般將寬恕定義為:寬恕涉及到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人在心理、情感、身體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個人的深度而持久的傷害;寬恕是使受害者從憤怒、憎恨、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并不再渴望報復侵犯者的一個內(nèi)部過程[1]。

要對寬恕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就必須給寬恕下操作性定義。Pingleton[4]把寬恕定義為受害者受到傷害后放棄報復和懲罰侵犯者的需求。Hargrave[5]認為寬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North[6]認為寬恕是受害者消除對侵犯者的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愛的方式來對待他/她的過程。這些定義關(guān)注受害者受到傷害后對待侵犯者的態(tài)度及情緒的變化。Enright及其同事[7]擴展了North[6]的定義,認為寬恕應(yīng)包含受害者對侵犯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yīng)三方面,而North[6]的定義中只涉及寬恕的情緒反應(yīng)方面。因此,他們認為寬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傷害后,其對侵犯者的負面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yīng)的消失,并出現(xiàn)正面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yīng)的過程。McCullough[8]等的定義以共情、利他和遷就理論為基礎(chǔ),認為寬恕是促使受害者對侵犯者產(chǎn)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動機變化過程,該過程降低了受害者報復和疏遠侵犯者的動機,增強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動機,并促使受害者與侵犯者和解。他們同時指出寬恕并不是動機,而是一個親社會動機的變化過程。上述定義中,后兩個定義較可操作且也較為綜合;已有不少實證研究使用這兩個操作性定義。

2寬恕的研究方法

目前,寬恕的心理學研究主要采用敘事法、問卷法和實驗法。

2.1敘事法

敘事法就是讓被試敘述某些與侵犯有關(guān)的事件,要求被試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意義的方面在故事中詳細描述出來,然后由研究者對其進行內(nèi)容分析。Zechmeister等[9]用此種方法做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主試要求被試敘述兩個親自經(jīng)歷的與侵犯有關(guān)的事件,在其中的一個事件中,被試是受害者;在另一個事件中,被試是侵犯者。主試要求被試詳細敘述這兩個事件,并描述每個事件是否被寬恕。之后,再完成一個共情測驗。被試完成所有實驗作業(yè)后,把報告的材料裝入一個信封,由主試轉(zhuǎn)交給研究者。然后,研究者請兩位編碼員各自評定下列變量:侵犯是否嚴重、侵犯是否值得指責、對自己的威脅、時間坐標、侵犯所產(chǎn)生的后果、侵犯行為的意向、受害者的情緒反應(yīng)、共情和寬恕。在單獨評定結(jié)束后,如果他們在評定上有差異再對內(nèi)容進行討論,直到取得一致為止,從而增加評定的客觀性和信度,再以事件中的受害者與侵犯者角色,事件是否被寬恕,評定的變量是否出現(xiàn)為指標對結(jié)果做卡方分析,從而得出結(jié)果。

敘事法要求被試對自己描述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意義性方面進行主觀描述,它有助于理解被試為何這樣描述事件的動機。因此,事件的客觀真實性不如報告本身重要。研究中存在的關(guān)鍵問題在于編碼員對事件敘述內(nèi)容的分析是否準確及其分析的準確程度如何。

2.2問卷法

用問卷法來研究寬恕主要是解決怎樣測量寬恕的問題。目前這類測量工具比較多。從內(nèi)容維度來看,寬恕的測量可分為對具體的侵犯的測量;寬恕自己與寬恕他人的測量;寬恕傾向的測量;從方向維度來看,寬恕的測量可分為受害者者給予寬恕及侵犯者尋求寬恕的測量;從評定的方法維度來看,可分為自陳報告、同伴報告、旁觀者報告、以及對受害者行為的測量[10]。三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多種不同形式的問卷。

當前,寬恕研究中用得最多的問卷有兩類。一類是測量受害者對某個人的某次侵犯的寬恕,其指導語大都為“我們想請您回憶一個人,這個人(他/她)在過去的某個時候傷害過您。這個時候,請您設(shè)法回憶他/她及您們之間所發(fā)生這件事情??赡苣恢故苓^一個人的傷害。但在回答下面的問題時,請您只考慮其中的一個人”。評分一般都采用利克特式五點量表法。代表性的問卷有與侵犯有關(guān)的人際動機問卷(Tansgression-RelatedInterpersonalMotivationsInventory)和Enright寬恕問卷(EnrightForgivenessInventory)[10]。另一類問卷是測量寬恕傾向,其指導語大都為“想象下面的場景發(fā)生在你身上,根據(jù)每個場景所提供的信息,考慮你將寬恕侵犯過你的這個人的可能性”。評分一般都采用利克特式五點量表法。代表性的量表為寬恕意愿量表(WillingnesstoForgiveScale),其中的一個項目為“如果陌生人闖入你的房間偷了你很多錢,你寬恕他的可能性是極有可能、較有可能、有可能、可能性很小、根本不可能”[10]。

2.3實驗法

目前,寬恕的實驗研究主要包括認知函數(shù)的研究和寬恕干預的研究。

認知函數(sh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確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認知法則。寬恕的認知函數(shù)研究則是要確定精確描述各影響因素與寬恕判斷之間的關(guān)系的整合法則,探索人們在做出寬恕判斷時是怎樣對各種類型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的。這種整合的法則大都采用簡單的代數(shù)運算(如,求平均數(shù)與總和)來描述[11,12]。Girard等[11]采用此方法研究過寬恕的結(jié)構(gòu),目的是確定寬恕整合規(guī)則——總和或平均法則。實驗材料是用卡片呈現(xiàn)的64個事件。事件之一如下:FamilyTherapy,1997,23(1):41~53

[6]NorthJ.Wrongdoingandforgiveness.Philosophy,1987,62:336~352

[7]EnrightRD,theHumanDevelopmentStudyGroup.Themoraldevelopmentofforgiveness.In:KurtinesW,GerwitzJ(Eds.).Handbookofmoralbehavioranddevelopment.Erlbaum,1991.123~152

[8]McCulloughME,WorthingtonEL,RachalKC.Interpersonalforgivingincloserelationshi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3:321~336

[9]ZechmeisterJS,RomeroC.Victimandoffenderaccountsofinterpersonalconflict:Autobiographicalnarrativesofforgivenessandunforgive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4):675~686

[10]RyeMS,LoiaconoDN,FolicCD,OlszewskiBT.Evaluationofthepsychometricpropertiesoftwoforgivenessscales.CurrentPsychology,2001,20(3):260~277

[11]GirardM,MulletE.Propensitytoforgiveinadolescents,youngadults,olderadults,andelderlypeople.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1997,4:209~220

[12]GirardM,MulletE,CallahanS.MathematicsofForgiveness.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002,115(3):351~371

[13]CoyleCT,EnrightRD.Forgivenessinterventionwithpost-abortionmen.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7,65:1042~1046

[14]McCulloughME,RachalKC,SandageSJ,WorthingtonELJr,BrownSW,HightTL.Interpersonalforgivingincloserelationships:II.Theoreticalelaborationandmeasuremen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1586~1603

[15]FinchamFD,PaleariFG,RegaliaC.Forgivenessinmarriage:Theroleofrelationshipquality,attribution,andempathy.PersonalRelationships,2002,9:27~37

[16]McCulloughME,FinchamFD,TsangJ.Forgiveness,forbearance,andtime:Thetemporalunfoldingoftransgression-relatedinterpersonalmotiv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4(3):540~557

[17]FinkelEJ,RusbultCE,KumashiroM,HannonPA.Dealingwithbetrayalincloserelationships:doescommitmentpromoteforgive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6):956~974

[18]BrownRP.Measuringindividualdifferencesinthetendencytoforgive:constructvalidityandlinkswithdepressio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3,29(6):759~771

[19]BerryJW,WorthingtonELJr,ParrottLIII,O’ConnorLE,WadeNG.Dispositionalforgivingness:Developmentandconstructvalidityofthetransgressionnarrativetestofforgivenes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1,27(10):1277~1290

[20]McCulloughME,HoytWT.Transgression-relatedmotivationaldispositions:personalitysubstratesofforgivenessandtheirlinkstotheBigFive.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2,28(11):1556~1573

[21]GassinEA.Interpersonalforgivenessfromaneasternorthodoxperspective.JournalofPsychologyandTheology,2001,29(3):187~200

[22]SandageSJ,WiensTW.Context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