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高中議論文觀念的宏觀審視與辨正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1頁
潘新和高中議論文觀念的宏觀審視與辨正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2頁
潘新和高中議論文觀念的宏觀審視與辨正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3頁
潘新和高中議論文觀念的宏觀審視與辨正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4頁
潘新和高中議論文觀念的宏觀審視與辨正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議論文觀念宏觀審閱與辨正——“議論文三要素”批判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潘新和

1/92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能夠追溯到1922年出版陳望道《作文法講義》,他當初稱之為:論題(即論點)、證據(jù)、證實法式(詳細闡釋中也出現(xiàn)“論證”一詞),雖沒有明確“三要素”提法,但“三要素”雛形初具。他在該書第九章“論辨文”(基本沒有包括駁論)部分說主要就是這三個方面問題。2/92

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學議論文教學中基本上仍沿襲此說,其基本概念、知識系統(tǒng)仍是由“三要素”組成?,F(xiàn)在新課標教材有即使不明確提“三要素”這一概念,但還是不自覺地遵照著這一思維定勢,說還是“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這一套老掉牙知識,對議論文本、議論體式閱讀與寫作認知還是極其混亂。3/92

人教版教材就是如此。請看初三上冊第四單元中“知識短文”《議論文閱讀》(一)(二):

閱讀議論文必須把握文章論點、論據(jù)和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敘述問題看法和主張,在形式上普通是完整句子。論點在文中位置沒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對論點表述不很集中,這就要用明確語句把它概括出來。

4/92

閱讀議論文要把握論據(jù)。事實和道理是論據(jù)兩種形式。一般說來,應該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事實,從事實中看出道理,再檢驗它與文章論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閱讀議論文還要把握論證。議論文中論點和論據(jù)是經(jīng)過論證組織起來,論證是利用論據(jù)來證實論點過程與方法。論證方法各種多樣,常見有: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事例證實論點;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精辟看法、名人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定理公式等來證實論點。5/92

高中語文必修(三)“表示交流”部分包括到議論體式寫作,它四個部分標題是:……學習選取立論角度;……學習選擇與使用論據(jù);……學習論證;……學習議論中記敘(詳細內容很長,從略)。6/92

“三要素”并不能組成對議論文規(guī)范:“三要素”俱全,未必就是好議論文,有很可能是最差“議論文”;“三要素”不全,未必不是好議論文,有可能是很好議論文。

7/92

因為“三要素”說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對其弊病,教材既無變革,教師也無覺悟。所以,議論文本教學改革,必先由對“三要素”批判入手。議論文本教學是語文教育最主要部分,也承載了世界觀與方法論教育重擔,假如在理論上未能對其作深刻反思,肅清其流弊,必將貽害無窮。8/92第一節(jié)要素提煉不妥:讀寫失范9/92

議論文“三要素”認知是錯誤:它是形式要素,不是內容(實質)要素。對議論文閱讀、寫作內容不起規(guī)范作用?!叭亍弊鳛樽h論文本組成要素已不準確,以此作為閱讀要素便捉襟見肘,作為寫作要素就完全失范了。即便作為形式要素也不合邏輯。是一個隨意組合。10/92

先說作為議論文本“三要素”問題?!罢擖c”作為要素就不盡妥當。議論文本不是有“論點”就成,它需要不是任意“論點”,而是“含有較高逼真度論點”或“新論點”。作為要素要對此作明確界定。最少將“論點”作為要素是不嚴謹。它缺乏對論點實質界定。

11/92

“論點”與“論證”不是一個層次概念。第一,“論證”是“說理方法”之一,假如“論點”與“說理方法”是同一層次話,“論證”就比“論點”低一個層次,是“父親”與“兒子”關系。所以,它與“論點”也不能并列。第二,“論證”這個概念也不適當,“論證”是動詞,若與“論點”“論據(jù)”這兩個名詞對應,應稱為“論證過程”或“論證方法”。12/92

第三,因為“論證方法”還只是若干說理方法之一,說理方法還有很多(下文會談到),假如“論證方法”是要素,那其它說理方法是不是要素?第四,并不是全部議論文都需要用到“論證方法”,比如駁論文,隨筆、議論散文、雜文等大多不利用“論證方法”??捎每刹挥媚芊Q為要素嗎?“論證方法”作為要素是以偏概全。13/92

“論點”與“論據(jù)”,也不是在一個層面上概念?!罢摀?jù)”,比“論證”方法低兩個層次,它是“論證”方法之下概念,在“論證”方法“例證法”“引使用方法”中才用到“論據(jù)”,其它“論證”方法如“類比法”“比喻法”等就用不到“論據(jù)”。所以,頂多只能稱為“論證”方法中“例證法”“引使用方法”要素之一。

三者不能并列。假如說“論點”與“論證”是父親與兒子關系,“論點”與“論據(jù)”關系,好比是太爺與曾孫關系。

14/921、材料→

論點→說理方法

↓2、論證法(證實)證偽法

↓3、例證法、引使用方法、類比法、比喻法

↓↓4、事實論據(jù)、理論論據(jù)

15/92

“三要素”思維,使閱讀與寫作都被扭曲了。“三要素”作為議論體式閱讀“要素”,它只勉強與極少數(shù)采用例證法或引使用方法進行“論證”議論文本閱讀了解、認知過程有著某種聯(lián)絡。16/92

由于它并沒有準確表達議論文本特點,因而不適合用于大多數(shù)議論文本閱讀。如前所述,駁論文,隨筆、議論散文、評論、論文等議論體式,不少是不用“論證”方法,閱讀這類議論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余秋雨文化散文(議論散文)、王小波雜文就沒法用論證方法、即“三要素”去套。

議論文本說理方法那么豐富,閱讀時其它說理方法一概視而不見,單去尋找“論據(jù)”“論證方法”行嗎?17/92再看“三要素”作為議論體式寫作“要素”錯誤。這個問題比閱讀認知還要嚴重、顯豁得多。作為閱讀認知,能夠始于尋找文中“論點”;而作為寫作認知,首先要考慮不是有沒有“論點”,“論點”是什么,而是“論點”得以產(chǎn)生“材料”。寫作行為,當始于“搜集、感悟材料”。18/92

人教版教材為了迎合、遷就“三要素”,竟然無視、篡改了寫作行為過程,造成了對寫作行為特征描述失真。大家知道,真實議論體式寫作不是從“學習選取立論角度”開始(其實“選擇角度”與“立論”是兩回事,教材之所以將二者糅合起來,混為一談,顯然其目標就是為了表達這個步驟是形成“論點”、獲取“三要素”第一要素),應是始于“材料”發(fā)覺、搜集與占有,沒有“材料”,議論就是無米之炊,是沒法選擇角度與立論。19/92

接著要做也不是“學習選擇與使用論據(jù)”與“學習論證”,應該是“對材料分析與判斷(提出問題、說明論點)”,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了選題與立意。中心論點確定之后,需要做是說理系統(tǒng)建構:界定、闡釋、聯(lián)絡、分類、敘述、比較、論證、證偽等組織,而不是像教材中設置那樣,簡單化地處理為先“選擇與使用論據(jù)”,與“論證”。20/92

就寫作行為來說,絕不是單一“論證”行為所能涵蓋。就拿“論據(jù)”與“論證”二者行為次序來說,也是不恰當,應是先考慮怎樣“論證”,在進行“論證”時,再考慮該怎樣“選擇與使用論據(jù)”。即“論證”在先,“論據(jù)”在后。21/92

假如是“駁論文”,它與“三要素”相距就更遠了。它倚重不是怎樣“論證”(證實)“己論點”,而是怎樣“證偽”“敵論點”或“敵論據(jù)”“敵敘述”“敵闡述”等,其中有還穿插著確立“己論點”,其認知行為大相徑庭??梢?,“三要素”與議論體式寫作認知要素、認知過程是極不吻合。22/92

總之,“三要素”與議論文本要素、議論體式閱讀和寫作要素是不相吻合,因而是不科學?!叭亍彼季S定勢,不但導致了議論文教學“偽閱讀”“偽寫作”,而且,給學生思維、認知方法以誤導,貽害終生,這是極不應該。23/92第二節(jié)目意識喪失:重心偏離

24/92

“議論文三要素”關注是對“論點”“證實”,組成是一個形式推理鏈條,它主要關注是“論證”推理正當性(論點與論據(jù)統(tǒng)一),卻忽略了“論點”本身合理性:真理性、逼真度?!叭亍睂儆凇靶问竭壿嫛狈秶?,它不論觀點正確是否,只考慮推理方式是否恰當。將其作為認知方法,屬于線性思維、或平面思維,是不適當。25/92議論體式寫作運思,與其認知方法相匹配應是“辯證邏輯”“系統(tǒng)邏輯”,屬于二元對立思維,或多維立體思維——系統(tǒng)思維。它不但關注論點正確是否,而且更為重視論點發(fā)覺性、新奇性、逼真性。

“議論文三要素”,是誤將“推理形式”看成“認知方法”,造成了寫作上舍本逐末:重點不是“論點”,而是“論證”。這可謂思維“燈下黑”。26/92

“三要素”重心是向“論證”傾斜。對于“論點”,要求僅僅是有沒有論點,頂多就是要求論點是否鮮明。而“論據(jù)”與“論證”則是關鍵。在寫作中,“論點”是什么往往無關緊要,學生最主要事就是找符合論點“論據(jù)”進行“論證”。殊不知,假如論點不新奇、“逼真度”不高,即便論點正確,論據(jù)、論證也沒有問題,寫了還是等于沒寫。

偏離了議論體式寫作“目標”——求真,這個觀念性偏差,將學生引入了無謂議論死胡同。27/92

“形式邏輯”推理不考慮論點正確是否,而任何論點幾乎都能夠找到與其相匹配材料:“地心”說未必就找不到“論據(jù)”,以人“常識”論,“地心”說能夠找到論據(jù)遠比“日心”說要多得多;要把一個慈善家說成“惡人”,也未必就找不到“論據(jù)。在“三要素”觀影響下,形成了這么“議論”思維定勢:“論點”無所謂質量高低,“鮮明”就好,關鍵是找“論據(jù)”和利用“適當”“論證”方法(例證法)。(他人、現(xiàn)成)“觀點”加(自己)“論據(jù)”即“議論文”。28/92

在這么觀念下,學生誤認為論點無所謂對錯,切題就成,找尋適當論據(jù)才是最主要。他們幾乎全部“論點”都是陳舊,“論據(jù)”都是雷同。諸如:貴在有恒;誠信;助人為樂;有志者事竟成;失敗是成功之母;知識就是力量……這些“論點”被一代代中學生重復撕扯咀嚼,早成了“食之無味,棄之不舍”“雞肋”。教師不厭其煩地將這些老態(tài)龍鐘“論點”以至“論據(jù)”傳遞給學生,作為加工、制造文字垃圾原料。29/92

似乎無關緊要“論點”,卻至關主要。“觀點”新奇、逼真,是議論寫作動力與生命,也是其價值與魅力所在。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說明是非之言),立真?zhèn)沃剑ù_立真?zhèn)螛藴剩瞧堈{文飾辭(不是隨意玩弄修飾文字),為奇?zhèn)ブ^也(故作奇特偉岸樣子)?!痹谒磥?,寫作起于“疾虛妄”(證偽),終于“歸實誠”(求真)。兩千年過去了,后學們竟然把議論寫作當文字游戲,不知為何“議論”,“論點”緣何而發(fā)。30/92

“議論”要素不是看是否有“論點”,或論點是否鮮明、正確,而是看“論點”是否含有高“逼真度”,是否新奇。有“論點”不難,白癡也會制造“論點”;“論點”正確也不難,“互聯(lián)網(wǎng)”上格言警句妙語應有盡有。議論難就難在論點要推陳出新,要提出有較高逼真度、高說服力假說。這才是議論寫作教學終極目標。這個目標不論對于學者還是小學生都是一樣。31/92第三節(jié)材料意識缺乏:基礎淺陋32/92

“三要素”思維是“論點”先行,是以“論點”為原點思維,而議論寫作原點不是“論點”,應是“材料”,“論點”是起源于“材料”。我們說材料,不是指寫作題目中命題者提供材料,或學生寫作利用論據(jù),而是在最大程度上涵蓋了寫作所需貯備:相關資料、學識、文化背景等。

33/92而如此主要“材料”工作竟然在“三要素”思維中視若無睹,因而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也是付之闕如。是先有“論點”還是先有“材料”,這包括到唯心與唯物、教條與經(jīng)驗、主觀與客觀之辨,答案是顯而易見。34/92

應試寫作給三要素錯誤推波助瀾,使學生誤以為議論寫作始于“審題”而“立意”,久而久之,勢必產(chǎn)生一種假象:搜集“材料”是命題者事,與學生無關,并非寫作行為之必須;無須靠自己去尋求“材料”,“議論”思維始于“審題”,始于選擇角度“立意”,即確立“論點”。這就造成了“材料”意識嚴重缺失和寫作觀念偏頗。35/92

“論點”藉以產(chǎn)生“材料”可稱為“原始材料”或“原始資料”,“原始材料”包含內容很廣,包括某一范圍內事物、對象、現(xiàn)象、成見、知識等。其主要起源:一是讀書搜集,二是生活閱歷,三是問卷調查,四是專題訪談。36/92

對于議論寫作來說,最主要莫過于“材料”?!安牧稀笔菦Q定議論質量客觀前提,決定了“論點”正確性與逼真度。片面材料只會產(chǎn)生片面“論點”,殘缺材料產(chǎn)生殘缺“論點”,豐富材料可能產(chǎn)生全方面“論點”;錯誤材料產(chǎn)生錯誤“論點”,真實材料才可望產(chǎn)生正確、高逼真度“論點”。因此應注重“材料”完整、全方面、真實,重視“材料”搜集、甄別、思考。

“材料”意識,可謂議論體式寫作首要意識。37/92

缺乏“材料”意識,即使在今天應試寫作中未必能看出其危害,因為在應試寫作評價上對“論點”質量要求不高,對作者學養(yǎng)關注度也不高,不過從久遠來看,這是根本性缺失。沒有良好“材料”意識,便沒有搜集、研究“材料”自覺與對“材料”敏感,便不可能獨立自主地發(fā)覺問題、提出問題。沒有細致、嚴謹、艱辛“材料”工作,便不可能有深入認知與探究,不可能取得理性、科學判斷,就不可能寫出高水平議論文本,也不可能在未來思想、學術領域登堂入室。38/92

古人說積學以儲寶,厚積而薄發(fā)。在議論寫作教學之初,就要打破“三要素”與應試寫作思維定勢,從實際寫作要求出發(fā),讓學生圍繞著一定領域、專題、論題搜集、學習、思索相關資料,積累相關學養(yǎng),養(yǎng)成定向搜集資料習慣與良好“材料”(資料)工作意識。如,搜集與教材相關思想文化史中某一較小領域材料,或文學史上某一作家、作品及其相關評論,或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熱點問題各種不一樣反應等,伴隨積累增加,自然會有新見誕生,會產(chǎn)生表示欲望——這才是治本之舉。39/92

供料作文往往提供材料是片面。

福建卷作文題

還在念大學時候,雅科布?格林與威廉?格林弟兄倆腦子里一直縈繞著這么一個假設:幾百年來,流傳在民間故事或許與人類發(fā)展歷史暗藏聯(lián)絡。為此,弟兄倆付出了極大努力,共搜集整理出八十六個傳說,但他們不論怎樣也找不出這些傳說和人類發(fā)展史聯(lián)絡。于是他們把厚厚筆記往書架上一擱,又開始了其它工作。以后,一個朋友偶然發(fā)覺了這本筆記,立刻聯(lián)絡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這些故事結集出版。這本故事集至今已經(jīng)再版兩萬屢次,印刷量超出一個億,曾被四十多個國家翻譯成五十各種語言。這個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國兒童耳熟能詳《格林童話》。

片面之意: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打歪著。40/92

供料作文往往提供材料甚至是荒謬。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袁隆平說,我工作讓我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這使我有了個好身體。我夢見我種水稻長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材料文理不通:袁隆平之所以做夢,是因為有“好身體”,之所以有“好身體”,是因為有一個“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好工作。這顯然是很奇怪邏輯,壞工作、壞身體莫非就不作夢了?41/92供料作文提供材料甚至是錯誤(是抒情、主觀、夸大)。

年福建卷作文題:運動中賽跑,是在有限旅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賽跑,是在有限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旅程。(馮驥才)

這是小說家信口開河之言,不含有真理性,或者說是低逼真度觀點:人生是賽跑、能賽跑嗎?不一樣人生,不具備賽跑基本準則:公平性。42/92

“供料作文”所“供”之“料”,主要有事實材料、觀點材料,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不論是哪一類型材料,大都是零碎、片面、信手拈來,其中還有許多是命題者編造虛假材料。

“供料作文”題中“材料”,與真實寫作所需“材料”(文件資料、專業(yè)知識),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在真實寫作中,“材料”必須客觀、全方面、系統(tǒng),“材料工作”是極其嚴厲、認真、艱辛事情。所以,“供料作文”題,不論是對學生當下還是未來寫作,造成對“材料”與“材料工作”認知上誤導,都是很可怕。

43/92

憑借“供料作文”題中零星“事實材料”,根本就不足以提出問題、形成觀點。以個別“事實”(大多是個別、虛假),作為產(chǎn)生論點“材料”,是非常危險。即便是事實,形成觀點,也經(jīng)不起推敲。

44/92因為,特殊個案未必就能說明普通道理。普遍性道理,必須基于對事物全方面歸納。從個別或局部事物中形成觀點,只能是偏見。如年“重慶卷”材料說某工人是唯一在上下班時與保安打招呼,他因而取得了“好報”,這有普遍性嗎?依據(jù)常識就能夠斷言,與保安打招呼能獲好報“概率”靠近于零。45/92

“供料作文”題,以觀點作為“材料”入題,這些觀點大多是命題者杜撰,或是對他人觀點隨意擇取,這些觀點大多是未經(jīng)驗證,只是偶然感悟,有很強主觀性,難以覆蓋事物基本特征、性質,更不能反應人們對該問題思索水平??忌鷮@些“觀點材料”作二次選擇,形成“自己”觀點,只能是錯上加錯,或愈加片面。46/92

即便貌似全方面“江西卷”也有問題:“有些人說,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么,要想到你擁有什么;也有些人說,不要老想著你擁有什么,要想到你沒有什么。”綜合起來看當是:既要想到“你擁有什么”,也要想到“你沒有什么”,就是告訴人們不要片面看問題??墒沁@依然是另一個“片面”:“老想著你沒有什么”可能恰是這些人優(yōu)點,不知足,不滿足,才有追求,才有前進動力。一樣,“老想著你擁有什么”也沒什么不好,能夠不自卑,充滿自信。為何非要潑冷水,挫傷他們追求或自尊呢?47/92

高考作文是由他人提供二手(多是三手、四手……以至杜撰)材料開始寫作,即便是這些爛材料,還是他人越俎代庖。學生由此所形成“材料”觀念,與真實寫作“材料”觀念大相徑庭。48/92“材料”是寫作基礎,“材料”工作是寫作行為不可或缺主要組成部分,不是他人能夠替換,更不能視之如兒戲?!曋鐑簯颉肮┝献魑摹薄安牧稀彼纬烧`導,就是讓學生認為寫作就是以這些毫無科學性、完整性可言“材料”為基礎,“材料工作”原來是這么簡單、輕易、輕率。49/92真“材料”工作觀念:一絲不茍地全方面搜集、甄別、占有、思索材料,是寫作行為發(fā)生充分必要條件,材料是寫作最主要基礎?!安牧稀惫ぷ魇遣豢苫蛉?、不可替換、極其艱辛細致;沒有完成充分材料積累,沒有對材料深思熟慮,是不能夠貿(mào)然動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講話權,就沒法正確地立意、說理。50/92“材料”工作基本形式是從一定目標出發(fā),搜集相關材料,大量閱讀,認真思索,邊讀邊記:寫讀書筆記。

年福建高考作文唯一滿分卷得主白杏玨,就是憑借高中三年所讀、所作讀書筆記,而獲此殊榮。她讀書筆記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名師點評:為生命松綁——一個高考作文滿分學生閱讀筆記》),可供師生參考。51/92普通而言,作者為“材料”所付出時間、精力,遠甚于立意、構思、行文。任何一個嚴厲作者,其搜集“材料”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大多是伴隨終生?!皞尾牧稀睂懽?,造就是不負責任作者,斷送是未來大學者。52/92第四節(jié)思想方法片面:矛盾掩蓋53/92

“議論文三要素”著眼點是論點與論據(jù)統(tǒng)一,而不是矛盾。這就掩蓋了事物內部、外部普遍矛盾性。因為“三要素”認知將思維邏輯起點放在“論點”(立意)上,缺乏“材料”意識,未能看到“材料”多面與復雜,未能著眼于材料豐富性、矛盾性,因而,所形成“論點”不但陳舊,而且往往是封閉、片面、絕對化。54/92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堅持就是勝利”、“熟能生巧”、“知錯能改進莫大焉”、“開卷有益”……這些學生耳熟能詳、老師百讀不厭“論點”,都不是建立在對“材料”(現(xiàn)象)全方面分析之上,而是從前人那兒繼承來?!靶攀帜閬?,皆為論點”。終究這些“論點”在多大程度上反應了“材料”——事物特點,這是師生們從不考慮。55/92

其實這些陳陳相因“保留論點”,不論是“全稱必定”還是“全稱否定”判斷,都是以偏概全,說都是片面之理,都沒有揭示出事物矛盾,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未必盡然:有些“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些“失敗”則是“失敗”之母,可能后者比前者還要多。經(jīng)過一輩子努力,稱得上“成功人士”人還只是少數(shù)?!吧賶巡慌Α蔽幢鼐汀袄洗笸絺保骸巴鲅蜓a牢,猶未為晚”,“老大”發(fā)奮努力,也還是有可能大有作為。56/92缺乏“材料”意識,便不考慮“論點”是否涵蓋了“材料”,不注意“材料”中包含各種多樣要求性,就不會去檢驗“論點”是否全方面、嚴密、妥帖。以至拜倒在那些所謂顛撲不破“真理”面前,置經(jīng)驗與常識于不顧,喪失了基本思索機能。57/92

高考作文題也為這種“絕對化”思維推波助瀾。在“三要素”觀念影響下高考作文命題者所命之題也不乏封閉、片面之“論點”。如“誠信”、“心靈選擇”、“找回童年”、“拒絕平庸”、“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情有獨鐘”等,這些作文題目不但越過了搜集“材料”步驟,而且代替了考生“立意”思維,直接給予學生片面“論點”,強化了學生“絕對化”、非此即彼線性、單極思維,使他們對事物認知變得簡單、淺薄、偏執(zhí)。58/92

封閉式論點、論據(jù)、論證思維,勢必造成學生在認知上主觀臆斷、以偏概全。學生從“論證”“論點”需要出發(fā)去尋找“論據(jù)”,眼里只看到那些符合“論點”“有用”“論據(jù)”,對“材料”作隨意擇取,對不符合“論點”“無用”“材料”視而不見,一概加以排斥。59/92寫出來文章似乎“論據(jù)”也很充分、經(jīng)典,“論證”也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其實說只是一面之詞、一偏之理。如此,論點偏頗便不可防止,議論便淪為兒戲,實用主義、主觀主義思維由茲發(fā)生。60/92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都是對立統(tǒng)一體、多元統(tǒng)一體。是否具備“三要素”不主要,重要是能否發(fā)人之所未見,“論點”是否全方面、辯證、深刻,是否較為準確地揭示了事物內在矛盾性、復雜性。61/92

江西卷作文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國著名歌手邁克爾·杰克遜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見過我童年么?我在尋找我來自世界?!蓖?,本應天真爛漫;童年,本應百無禁忌;童年,本應無憂無慮……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童年”卻漸行漸遠,正從我們身邊消失。

請以“找回童年”為題寫一篇文章。

62/92

找回童年就好嗎?能找得回來嗎?關鍵是找回童年什么?不是童年一切都好,假如童年一切都好,那就永遠長不大了。人社會化是必定,不可能一直活在童年中。應揭示人自然性與社會性矛盾:在成長過程中保有一些童真、童心。成人應有童真、童心與小孩天然童真、童心是不一樣。要知道分析差異。63/92第五節(jié)具體分析欠缺:說理貧乏64/92

議論文“三要素”說,讓人們以為似乎靠“三要素”就能夠完成議論說理任務,其實利用“論據(jù)”“論證”“論點”說理作用是很微弱。嚴格說來,“論證”是“不講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單一“論證”說理,忽視其它說理方式互補,忽略“詳細分析”方法利用,這顯然又是一大缺失。真正“說理”方法不是“論證”,當是“分析”。65/92

分析說理方法很多,如:界定、闡釋、闡述、比喻、比較、對比、分類(說明)、論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都是說理方式,都有必要,都很主要,其說理性、說服力一點不亞于“論證”?!叭亍闭f則囿于“論證”一隅,將其作為唯一“說理”方式,這就有了極大局限,甚至是偏頗。這就跟一張桌面需要幾只腿協(xié)力撐持,假如只有一條腿,不論多么牢靠,也很輕易傾覆。何況,“論證”方法是不講理,這條“腿”一點不牢靠。66/92

大家知道,要用歸納法“證實”論點(歸納出結論),必須是窮盡一切對象“完全歸納”,由于人們沒法做到“完全歸納”,只好退而求其次,采取“例證法”?!袄C法”屬于“簡單枚舉”性質,靠這種隨意性地“舉例”——“片面歸納”自然是沒法“證實”“論點”:67/92英國科學史家波普爾:“我們從單稱陳說(不論它們有多少)中推論出全稱陳說來,顯然是不能得到證實,因為用這種方法得出任何結論,結果可能總是假。不論我們已經(jīng)看到多少白天鵝,也不能證實這么結論:全部天鵝都是白。”因為做不到完全歸納,所以,歸納法式是無效。在寫作中,就是所以被偷換成了“例證法”。68/92

對于歸納推理無效,我們能夠作更通俗一些說明。比如,要證實“凡人都是要死”這個“論點”,你必須列舉出古今中外全部些人死亡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才是有效,才能算是“證實”,這是任何人也做不到。個體人要死,不等于全體人要死。即便假設有些人能列舉出以往一切人死亡,也還是不能“證實”當下、未來人是否會死亡,還是不能得出“凡人都是要死”結論,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發(fā)展改變,過去人要死,不等于現(xiàn)在、未來人也一定會死。69/92

演繹法,“大前提”(理論論據(jù))必須是公認,這就很困難。因為作為“大前提”論斷,本應起源于歸納法,歸納法不可靠,演繹法自然就更不可靠了。大前提,在該文中是未加驗證,也無法驗證,作者所“引用”“理論論據(jù)”其逼真度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引用”“理論”——“大前提”,在作者看來可能是“真理”,在讀者看來卻是“謬誤”,或是“逼真度”不太高理論。即使是“公認”“真理”,也是不停地被否定、批判、超越。

70/92

假如“大前提”“真理性”不足,或讀者對“大前提”(理論論據(jù))不認同,那么,該推理對讀者也就沒有任何說服力。比如,讀者假如根本就不相信“凡人都是要死”這個大前提,你跟他說你是人,你也要死,他信嗎?因此,“演繹法”(引使用方法)也是無法“證實”“論點”是正確。71/92

可見,所謂“論證”(證實)論點,充其量只能說是在有限程度上“說明”“論點”。“例證法”,當是“例說法”。即便是“說明”,也還是一廂情愿,其說服力是遠遠不夠。議論必須靠各種說理方法互補,東方不亮西方亮,形成一個協(xié)力,來提升其說服力強度。72/92

那么最基本說理方法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分析”——“詳細問題詳細分析”方法是“議論”生命?!白h論”真正功力不在“論證”,而在“分析”。就是利用各種說理方式、圍繞“論題”與“論點”所作展開“說理”。73/92“論題”“論點”(包含分論點)是“分析”對象,也是“分析”產(chǎn)物?!罢擃}”“論點”中所包含概念、矛盾、條件、因果、過程、本質、實質等,是“詳細分析”內容。界定、闡釋、闡述、分類(說明)、比喻、對比、比較、敘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說理方式,都能夠歸為“詳細分析”伎倆。74/92

當然,不是每一篇議論體式寫作都要包括上述全部說理方式,而是要依據(jù)詳細情況靈活利用。總之,簡單化“論點、論據(jù)、論證”思維是一個自殘,閹割了議論文本生機勃發(fā)雄辯力,使之淪為散發(fā)著腐敗氣息“論據(jù)”陳尸場。75/92第六節(jié)證偽方法缺席:駁論遺忘76/92

“三要素”思維導向是用“論據(jù)”“論證”“論點”正確,其方法主要是“證明”“證實”,主要指向是“立論文”。這一認知背景是培根“實證主義”“經(jīng)驗主義”,與其相匹配是演繹式“教條主義”思維。如前所說,實際上,“證實”作用是很有限,嚴格說來,所謂“證實”是無效,從單稱判斷是沒法推論出全稱結論。77/92在科學研究進程中,在說理方法利用中,“反駁”“證偽”作用,往往大于“證實”,“反駁”“證偽”是科學進步動力。真理是越辨越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駁論文”“論辨文”主要性往往要大于純粹“立論文”。

78/92

然而,“三要素”思維對于“反駁”“證偽”方法是嚴重被忽略,“駁論文”“論辨文”思維方式、說理方式是沒法按照“三要素”運作。它們主要不是對己方論點論證,而是對對方論點(論證、論據(jù)、闡述、敘述等)反駁。就是說,“駁論文”“論辨文”基本上是在“三要素”視界之外。如此,“三要素”思維就存在著極大疏失。79/92

關于“反駁”“證偽”主要性,能夠從波普爾理論中得以啟示。 他否定證實主義,必定證偽主義:“教條態(tài)度顯然關系到這么傾向:經(jīng)過試圖應用和確證我們規(guī)律和圖式來證實它們,甚至到達漠視反駁程度,而批判態(tài)度則是準備改變它們——檢驗它們,反駁它們,證偽它們(假如可能話)。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把批判態(tài)度看做是科學態(tài)度,把教條態(tài)度看做是我們所說偽科學態(tài)度。”80/92他把重視“證實”還是“證偽”,視為“偽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態(tài)度”分界。“三要素”認知可歸入“證實主義”范圍,即“偽科學態(tài)度”范圍。明明什么也“證實”不了,偏偏一個勁兒地“證實”來“證實”去,這不是“偽科學”是什么?81/92

他比較了“科學增加”兩種方式第一個方式即“立論”方式,第二種方式即“駁論”方式。在“科學增加”中“證偽主義”方法比“證實主義”方法更為主要。在波普爾看來,“三要素”所重視是不甚主要,所忽略恰恰是更為主要。82/92

批判與證偽主要方法便是尋找反例。好比我們知道“一切天鵝都是白”這一知識,不論怎樣用尋找“白天鵝”來“證實”這一知識正確,都無助于推進認知發(fā)展,而一旦我們發(fā)覺了反例——一只黑天鵝,我們就不再停留在原先認知上了,便推翻了原來結論,產(chǎn)生了新論斷:天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