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語文備考之文言??紝嵲~查缺補漏含詳解(新高考專用)_第1頁
2024年高三語文備考之文言常考實詞查缺補漏含詳解(新高考專用)_第2頁
2024年高三語文備考之文言??紝嵲~查缺補漏含詳解(新高考專用)_第3頁
2024年高三語文備考之文言常考實詞查缺補漏含詳解(新高考專用)_第4頁
2024年高三語文備考之文言??紝嵲~查缺補漏含詳解(新高考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01

月考11題精選1.廣東省江門市高三一模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與《老子·四章》“自伐者無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B.弒,本意是指子殺父、臣殺君,在古人看來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文中指厲公被臣子誅殺。C.懼,文中是警惕的意思,與《諫太宗十思疏》“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的“懼”意思不同。D.按劍,指用手撫劍,是準備擊劍之勢,與《鴻門宴》“按劍而跽”的“按劍”意思一樣。(1.A[解析]A項,“自伐者無功”的“伐”也是自我夸耀的意思;C項中“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的“懼”字為擔(dān)憂之意。)2.廣東省茂名市高三二??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字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壬戌,古代的紀時方式,與《赤壁賦》“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B.止,指停止,與《鴻門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中的“止”用法不同。C.趣,指立即、立刻,與《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中的“趣”詞義不同。D.幾,指幾乎,差一點,與《登泰山記》“乙不可登”中的“幾”詞義相同。(2.A[解析]文中的“壬戌”是紀日,《赤壁賦》中“壬戌”是紀年。)3.廣東省佛山市高三二??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攜,指離心、背離,與《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攜”意思不同。B.諸,相當于第三人稱“之”,與《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用法相同。C.形,文中指表現(xiàn)、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D.振,同“賑”,賑救、救濟,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振”意思不同。(3.B[解析]B.錯誤。代詞,之/兼詞,之于。句意:給他們嗎。/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4.廣東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意為親附,與“與贏而不助五國”的“與”意思相同。B.“負”,意為依仗,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的“負”意思不同。C.“區(qū)區(qū)”,意為小、少,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D.“見”,表示第一人稱“我”,與“信而見疑”的“見”用法不同。(4.D[解析]D.錯誤。都表被動,被。句意:憐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誠信卻被懷疑。)5.廣東省揭陽市高三二??荚囅铝袑ξ闹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擔(dān)笈負書”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負”字含義相同。B.《春秋公羊》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與《左傳》《谷梁傳》并稱為“春秋三傳”。C.“帝省之”與“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荀子·勸學(xué)》)兩句中的“省”字含義相同。D.二千石,官秩等級。因所得俸祿以米谷為標準,故以“石”(十斗為一石)稱之。(5.C[解析]A.正確。都解釋為“背著”。句意:身背書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B.正確。C.錯誤。了解,知道;/檢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和反省。D.正確。)6.廣東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與現(xiàn)在所說的“社會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B.忽,指快速、迅速,與《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詞義相同。C.堂,指正屋。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升堂入室”喻學(xué)問由淺入深,達到很高水平。D.特,指特意,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詞義不同。(6.D[解析]D.錯誤。都是“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這句話不只是用來啟發(fā)點明子路的。/并不僅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罷了。)7.廣東省韶關(guān)市高三二模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幸,文中指希望,與《孔雀東南飛》,中“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的“幸”意思相同。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與班固的《蘇武傳》中“虞常果引張勝”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奪,文中指搶奪,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奪”字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使……滅亡,與賈誼的《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7.C[解析]C.錯誤?!鞍佼€之田,勿奪其時”的“奪”是指耽誤,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李斯因擔(dān)心蒙恬搶奪其權(quán)力。/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8.廣東省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擬測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遺孫權(quán)書”與“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兩句中的“遺”詞義相同。B.周瑜,字公瑾,東吳名將,“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描述了他的形象C.舉,這里指拿、用,與《鴻門宴》“殺人如不能舉”中的“舉”詞義不同。D.誠,這里指如果,與《陳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誠”中的“誠”詞義不同。(8.A[解析]A.錯誤。詞義不同?!斑z”,送,給予。/放棄,遺棄。句意:送給孫權(quán)一封書信。/小的方面則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卻放棄。B.正確。C.正確。“舉”,拿,用。/盡。句意: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殺人只擔(dān)心不能殺完。D.正確。“誠”,如果。/誠心。句意:如今,將軍如果能命令猛將統(tǒng)領(lǐng)數(shù)萬大軍。/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9.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二??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駕,字面意為車駕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諱辭,“駕崩”一詞與其意思相同。B.遽,意為急忙、馬上,與《促織》“遽撲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義相同。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紀日,古人以十二天干與十地支相配來紀日,六十次一循環(huán)。D.顧,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中的“顧”意義相同。(9.C[解析]A.正確。B.正確。兩個“遽”都是“急忙、馬上”的意思;句意:安祿山于是決定馬上舉兵反叛。/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C.錯誤。“十二天干與十地支”說法錯誤,應(yīng)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D.正確。兩個“顧”都是“看”的意思;句意:大臣們聽后互相看都大驚失色。/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里去好。)10.廣西部分市高三下學(xué)期第二次模擬檢測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積聚,此處是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與《勸學(xué)》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處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乘著夜色之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顧,回頭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對處境存在不安全感。與《項脊軒志》中“顧視無可置者”中“顧”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與《屈原列傳》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0.D[解析]A.錯誤。用法不一致。積聚,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會游泳。B.錯誤。用法不一致。夜,名詞作狀語,乘著夜色之意;/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木匣裝。句意:乘著夜色從小道出發(fā)。/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首級。C.錯誤。用法一致。都是“回頭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將憂慮不安。/環(huán)顧四周,沒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確。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屈原來到了江邊,披散著頭發(fā),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他的臉色憔悴。)11.廣西賀州市昭平縣部分學(xué)校高三下學(xué)期一??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書,文中專指注書,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十六誦詩書”的“書”意思相同。B.瞋目,指發(fā)怒而睜大眼睛。與成語“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對男子的尊稱,如文中的孟子、諸子、季子等。D.況,指說明,與《赤壁賦》中的“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的“況”意思不同。(11.A[解析]A.錯誤。書:專指注書/泛指書籍。句意:世上解釋諸子著作之傳書的話。/十六歲就能誦讀詩書。)12.廣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適,文中指恰逢,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進攻像劈竹子一樣,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今演化為成語“勢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與《屈原列傳》中“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造”意思不同。D.間,文中指離間,與《曹劌論戰(zhàn)》中“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間”意思不同。(12.A[解析]A.錯誤。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預(yù)的奏表送到。/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家里。)1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高三三??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遺,指“舍棄、拋棄”,與《過秦論》“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中的“遺”詞義相同。B.恥,指“以……為恥”,與《歸去來兮辭》“悅親戚之情話”中的“悅”用法相同。C.合從,亦作“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聯(lián)合拒秦。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D.三代,指中國古代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與現(xiàn)在所說的“祖孫三代”并不一樣。(13.A[解析]A.錯誤。舍棄、拋棄;丟失。句意:沒有講求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秦國沒有丟失箭和箭頭的耗費。)14.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百河”高三4月新高考模擬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潛蛟”的“舞”指使……起舞,兩者用法相同。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稱。C.坐,指因為,與《蘇武傳》中“副有罪,當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與成語“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14.D[解析]D錯誤。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謹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為后世沿襲、應(yīng)用的法則。)15.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華美實驗學(xué)校高三二??荚囅铝袑Σ牧现屑狱c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藉,指借助,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相同。B.相,指互相,與《孔雀東南飛》中“會不相從許”的“相”意思不相同。C.馳,是傳播、傳揚的意思,與成語“馳名中外”中的“馳”意思相同。D.此之謂,與《魚我所欲也》“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謂”意思不同。(15.A[解析]A.“意思相同”錯。藉,借助/借給。句意:勢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權(quán)。/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16.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二模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治,指治理,與《屈原列傳》“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業(yè),與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業(yè)不一樣。C.宿,指隔夜的,與詞語“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詞義不同。D.貴,指看重,與《師說》“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不同。(16.A[解析]A.錯誤。詞義不同?!爸蝸y之條貫”中“治”詞義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國家治亂興亡的條例。B.正確。“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農(nóng)業(yè)。C.正確。“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舊有的、素有的”。D.正確。“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是“地位高”。)17.廣東省東莞市石竹實驗學(xué)校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擬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挾,指懷有,與《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遺游”的“挾”字意思不相同。B.嚴,指敬重、尊敬,與《諫太宗十思疏》中“雖董之以嚴刑”的“嚴”字意思不相同。C.審,指清楚,與《歸去來兮辭》中“審容膝之易安”的“審”字意思不相同。D.恥,指恥辱,與《師說》中“而恥學(xué)于師”的“恥”字意思不相同。(17.C[解析]意思相同,都是指清楚。A項,“挾飛仙以遨游”中的“挾”意為“偕同”;B項,“雖董之以嚴刑”的“嚴”意為“嚴酷、嚴厲”;D項,文中的“恥辱”是名詞“而恥學(xué)于師”的“恥”是形容詞活用作意動詞,把……當做恥辱。)18.廣東省深圳中學(xué)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擬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孰,意為誰,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孰視之”中的“孰”,詞義相同。B.惡,指惡劣,與《魚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惡”中的“惡”,詞義不同。C.再拜,拜了兩次,古代一種禮儀,與文中“卻立”均表尊敬。D.敢,表敬謙辭,與《燭之武退秦師》“敢以煩執(zhí)事”中的“敢”,用法相同。(18.A[解析]A項“孰視之”中的“孰”,意為仔細。)19.廣東省廣州市第一中學(xué)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擬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熟練,意為勤于練習(xí),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熟練”意思不同。B.德,意為感恩戴德,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必積其德義”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意為守護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為延伸、擴張,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19.D[解析]兩個“肆”意思都是“擴張”。)20.廣東省清遠市第一中學(xué)高三下學(xué)期第二次模擬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覆,指覆蓋,與成語“覆水難收”“覆巢無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遂而雞豚”的“遂”意思相同。C.賜,文中指賜予的恩惠,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的“賜”意思相同。D.毫毛,人或鳥獸身上的細毛,多用于比喻極細微的事物。如《鴻門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這個意思。(20.B[解析]“遂而雞豚”的“遂”是“喂養(yǎng)”的意思。)21.安徽省安慶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國都或京城,與《六國論》中“夫六國與秦皆諸侯”的“國”意義不相同。B.治,治理、整治,與《大學(xué)之道》中“欲治其國者”的“治”的意義完全相同。C.聞,讓知道,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臣聞求木之長者”的“聞”意義不相同。D.游,交際、交往,與《歸去來兮辭》中“請息交以絕游”的“游”的意義相同。(21.B[解析]B.錯誤。安定;治理。句意:因此天下安定太平;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22.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考語文質(zhì)檢試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功伐,指功勞、功勛,與成語“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義不同。B.起,指起用,與《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義不同。C.非常,指非同尋常,與《鴻門宴》中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非常”含義不同。D.絕,指偏僻的、遼遠的,與《蜀道難》中“可以橫絕峨眉巔”的“絕”含義不同。(22.A[解析]A.錯誤。都是“功勞、功勛”的意思。句意:考核他辦事的功勛。/自以為有功勞而驕傲自大。)23.安徽省合肥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見,文中表被動關(guān)系,與《屈原列傳》“信而見疑”中的“見”意思相同。B.援,文中指持著,與《送東陽馬生序》“援疑質(zhì)理”中的“援”意思不同。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與《六國論》“率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D.跡,文中指追蹤、搜尋,與《項脊軒志》“瞻顧遺跡”中的“跡”意思不同。(23.C[解析]A.信而見疑,誠信的人卻被懷疑。B.援疑質(zhì)理,成語,出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指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形容虛心請教,認真求學(xué)。C.“相率”的意思是指相繼,即一個接一個,“率”類似現(xiàn)代漢語“接著,接連”。D.瞻顧遺跡:跡,名詞,前人留下的事物(一般指建筑或器物等))24.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擬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病,指病重,與“故病且怠”(《種樹郭橐駝傳》)中的“病”意思不同。B.諸,兼詞,之乎,與“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蘭亭集序》)中“諸”意思相同。C.可以,可以用來,與“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中“可以”意思相同。D.然后,這樣以后,與“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中“然后”意思相同。(24.B[解析]A項《種樹郭橐駝傳》中“病”是“困苦”的意思。B項《蘭亭集序》中“諸”是“之于”的意思。C項兩個“可以”都是“可以用來”的意思。D項兩個“然后”都是“這樣以后”的意思。)25.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二模語文試卷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熟練,意為勤于練習(xí),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熟練”意思不同。B.德,意為感恩戴德,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必積其德義”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意為守護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為延伸、擴張,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25.D[解析]D錯誤,都是“擴張”之意。句意:他們的志向都是想在天下延伸和擴張自己的領(lǐng)土和勢力;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26.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xié)作區(qū)高考語文聯(lián)考試卷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兩句的句式相同,其中“道”的詞義也相同。B.“城郭”,城指內(nèi)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木蘭詩》中“出郭相扶將”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蘭。C.“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中的“逆”意為“迎擊”,與《孔雀東南飛》“逆以煎我懷”的“逆”詞義不同。D.“君其圖之”中的“圖”是“考慮”的意思,與《陳情表》“本圖宦達”的“圖”詞義相同。(26.D[解析]A.正確。句式為判斷句?!暗馈笔鞘挛锏囊?guī)律。句意:白晝到了最長的時候就要反過來變短,到了最短的時候就要反過來變長,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B.正確。C.正確?!澳嬉约逦覒选钡摹澳妗笔穷A(yù)先,預(yù)料。句意:完子請求率領(lǐng)士大夫迎擊越軍;預(yù)料恐怕會違背我的心意,讓我心中煎熬。D.錯誤。“本圖宦達”的“圖”是希望。句意:希望您好好考慮一下;本來希圖官職顯達。)27

2024年馬鞍山市高三教學(xué)質(zhì)量監(jiān)測.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文中指“認為……年紀大”,與《蘭亭集序》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老”用法不同。B.金城,文中指前線,與《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的“金城”意思不同。C.出入,文中指出沒,與《鴻門宴》中“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出入”意思相同。D.質(zhì),文中指人質(zhì),是古代被一方派到另一方或者被一方扣留的人,用以保證或迫使履行某項條件。選C。A.正確。用法不同。老,認為……年紀大;/衰老。B.正確。意思不同。金城,地名;/堅固的城池。C.錯誤。意思不同。出入,出沒;/進入。28雅禮中學(xué)2024屆高三綜合自主測試(4月)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疾,文中是“奮力”的意思,與《勸學(xué)》中“聲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B.游宦,即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與唐代王勃詩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C.便辟,即便嬖,君主左右受寵愛的人,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中的“便嬖”意思相同。D.相坐,指相連坐治罪,與《蘇武傳》中“副有罪,當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A.錯誤。意思不同。奮力;/勁疾;)29

2024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diào)研考試語文試題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加,指增加,與《勸學(xué)》“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敝小凹印币馑疾煌珺.幸,指受到君王寵信,與《六國論》“洎牧以讒誅”中“誅”用法相同。C.其實,指它的實際,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中“其實”意思相同。D.當,指抵擋,與《石鐘山記》“有大石當中流”中“當”的意思不同。(A.錯誤。施加、施以;更。B.都是被動用法。被寵幸;被誅殺。D.正確。抵擋;面對。)30、開封市2024屆高三年級第二次質(zhì)量檢測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過,文中指經(jīng)過、走過,與杜牧《阿房宮賦》中“宮車過也”的“過”意思相同。B.驟,文中指多次、屢次,與蘇軾《赤壁賦》中“知不可乎驟得”的“驟”意思相同。C.食,文中指吃、吃飯,與《論語》中“食無求飽”的“食”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與司馬遷《屈原列傳》中“亡走趙”的“亡”意思相同。(A.錯誤。過錯/經(jīng)過、走過。B.錯誤。多次,屢次/一下子。C.錯誤。給……東西吃/吃、吃飯。D.正確。亡:逃亡、逃走。)02

挑戰(zhàn)真題·查知識漏洞(2023年高考新課標(2023年高考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shè)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

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

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

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確。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guān)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D.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故選B。(2023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睍x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shù)而勝無術(shù),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擞幸砸娗貛熤畞y。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shù)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碧谠唬骸叭弧5檬论E,足為萬代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錯誤?!敖鹬盖脫舻蠖钒l(fā)出的聲音”說法錯誤?!敖稹敝浮般`”,古代軍中樂器,作戰(zhàn)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而“刁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wèi)。C.正確?!捌啤敝械摹捌笔切稳菰~,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shù)量詞,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確。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故選B。(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xué)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yǎng)我矣。卒能孝養(yǎng),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zhí)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蛎阒远Y,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fù)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fù)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jīng)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xué),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xué)《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冀?jīng)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豆{》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xué)《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jīng)之所以書者?!敝寥齻髦愅兴蝗?,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xué)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保ü?jié)選自《隆平集·儒學(xué)行義》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jié)構(gòu)相同。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jīng)》。D.逆,意為揣度、預(yù)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何怨”是賓語前置的用法,應(yīng)為“怨何”。“安在”也是賓語前置,應(yīng)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二者的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C.正確。D.錯誤?!端蜄|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館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故選D。(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辈芫ヂ?。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逼淦拊唬骸拔嵊^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必摿b曰:“諾?!笔ⅫS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惫蚱鹱?,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庇至钊烁驷嵷摿b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十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fēng)”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敬鸢浮緼【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意思相同”錯誤?!案F冬烈風(fēng)”的“窮”意思是“深”,“窮冬”即“深冬”“隆冬”。句意:現(xiàn)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fēng)。B.“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來進去。句意:大約十年。/出來進去都要繞道。C.正確。D.“絕世無雙”的“絕世”,冠絕當代。句意: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姿才超眾,天下無與倫比。故選A。03

回顧教材·補知識漏洞一、

回顧知識體系1、回扣教材:2023年的4套高考第11題,“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考查的都是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四個選項的每一個選項的可比較解釋都來源于課本重點篇目。本考點真正體現(xiàn)了教考融合,引導(dǎo)教學(xué)的理念。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識密集且規(guī)范,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和教師教學(xué)的最佳樣本,常有舉一反三的效果。只有應(yīng)深研課標,熟悉教材,勤做高考試卷,把握高考方向,才能在備考中,設(shè)定出最科學(xué)的復(fù)習(xí)方向。2024屆新高考地區(qū)課本文言文復(fù)習(xí)將以新教材為本,課本文言文知識點一定要綿密推進。常讀課下注釋,熟悉課本上的文史常識。2、考查類型:①所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區(qū)分多義詞的語境意思。例: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②與所考詞語相關(guān)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與成語中的相同詞語意思比較、與之前課文中某處詞語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變化等。例: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zhuǎn)變?yōu)槊銖娏钊藵M意。③命題人的解說是否合乎原文語境,包括與人物人物形象、作品主題的關(guān)聯(lián),有沒有過度解讀或偏狹理解等。例:A

、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3、解題方法:總:因為考題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單獨命制,加點的詞語與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可在課內(nèi)古代文化知識積累的基礎(chǔ)上,緊扣語境,合理推斷。①關(guān)聯(lián)教材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和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根據(jù)語句呈現(xiàn)的相關(guān)背景、句意等來判斷。如2021年新高考I卷11題

C

項“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可聯(lián)系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進行印證。2023年新高考II卷11題

項“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可聯(lián)系教材《燕歌行》中"寒聲一夜傳刁斗"和書中注釋。②巧于歸類聯(lián)想由一點展開相似或相反的相關(guān)聯(lián)想。比如記科舉制度這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聯(lián)想到漢代實行察舉征辟制,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明朝正式將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③剖析詞語推斷做此類題目,可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進行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guān)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正誤。如"黜陟"解釋為官吏降免或升遷。聯(lián)系"罷黜"一詞可知,"黜"應(yīng)指降職,聯(lián)系"陟罰臧否"一詞可知,"陟"應(yīng)指升職。二、回顧核心考點核心考點01:一詞多義【闡釋】一詞多義指的是一個詞具有多個互相聯(lián)系的意義。這些意義可能包括:·本義:最初造字時賦予的意義,即詞的最原始和基本的意義。·引申義:從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它們與本義有遠近不同的聯(lián)系?!け扔髁x:通過比喻的方式,由本義衍生出的新意義。·假借義:通過借用已有的字或音近的字來表達的意義。核心考點02:詞類活用【闡釋】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核心考點03:古今異義【闡釋】古今異義指的是某些詞匯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意義和用法上存在差異。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古漢語中的一些詞,其字形與現(xiàn)代相同,但意義和用法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核心考點04:文化常識【闡釋】文化常識通常指的是與古代文化相關(guān)的各種習(xí)慣、制度和知識。具體來說,它包括古代稱謂習(xí)慣、歷法、節(jié)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內(nèi)容。核心考點05:偏義復(fù)詞【闡釋】偏義復(fù)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關(guān)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復(fù)音詞,但在特定語境中,整個詞的意義只取決于其中一個語素,另一個語素則只起到陪襯作用,不表達具體的意義。三、易混易錯歸納1、易錯原因:【01】教材實詞積累差。不能很好的積累文言實詞,對教材的文言實詞要一一過關(guān)?!?2】不明答題方法。應(yīng)該先明確教材詞語含義,然后把教材詞語含義帶入文中詞語,看是否通順。2、常見錯誤類型:【01】表述錯誤。這種錯誤現(xiàn)象在歷年真題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同時需要靠知識積累來應(yīng)對。表述錯誤往往直接改變加點詞語的含義,或是在補充說明的部分設(shè)置誤區(qū)。如果考生基礎(chǔ)扎實、文史常識積累豐富且較為全面

那么在解決這類題時往往得心應(yīng)手;如果基礎(chǔ)較為薄弱,則很難選出錯誤選項。【02】魚目混珠。這是一種在歷年考題中很常見的設(shè)置陷阱的方法,出題人在解說詞語時,往往用同類或相似事物代替詞語正確釋義中的一個或幾個事物?!?3】形近替換。形近替換是文化常識題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陷阱設(shè)置。出題人會利用詞匯的古今異義或者一詞多義等特點來設(shè)置陷阱,一般有兩種典型做法,第一種是以今義帶入古義,即用現(xiàn)代漢語思維去解釋古代漢語詞匯;第二種是想當然地做出一些論斷,往往忽略了其內(nèi)涵和文化背景。這種錯誤選項似是而非,難以分辨,考生在審題時應(yīng)注意結(jié)合原文,同時在日常學(xué)習(xí)中應(yīng)注重重加強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積累?!?4】混淆感情色彩?;煜星樯适俏幕WR題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陷阱設(shè)置。混淆感情色彩具體體現(xiàn)為將中性義與褒義、貶義進行互換。這種改變往往是不易察覺的,考生在作答時應(yīng)子細審題,必要時還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進行判斷。

04

知識通關(guān)演練一、(2024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二模綜合測試)(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豎刁何如?’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墩Z》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內(nèi)既不能治身,外復(fù)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節(jié)選自蘇轍《管仲》)材料二: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數(shù),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節(jié)選自蘇軾《管仲論》)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伯,通“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B.

倍,指背棄,與《灣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C.

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去》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殆”意思不相同。D.

制,指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答案

D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背棄自己的父母來投合君主。/希望項伯詳細地說明我不敢背棄道德。C.正確。危險;/大概。句意:這時候就很危險了。/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有神明保護吧。D.錯誤。意思不同。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統(tǒng)領(lǐng)他的軍隊。/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一、(湖南省2024屆高三九校聯(lián)盟第一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姽酝笾娨叭朔綄⑹持卺街???姽珖@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zhàn)。晉人已環(huán)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杸②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wù)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仲秋紀第八·愛士》)材料二:齊有北郭騷者,結(jié)罘罔③,捆蒲葦,織葩屨④,以養(yǎng)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愿乞所以養(yǎng)母。”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今乞所以養(yǎng)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标套邮谷朔謧}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于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yǎng)母焉。吾聞之曰:‘養(yǎng)及親者,身伉⑤其難?!耜套右娨桑釋⒁陨硭腊字?。”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于君庭,求復(fù)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于笥中,奉以托?!蓖硕载匾病}R君聞之,大駭,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士節(jié)》)【注】①服: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稱“服”,兩邊的稱“驂(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獸的網(wǎng)。罔:同“網(wǎng)”。④葩屨(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當,承擔(dān)。⑥驲(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今晏子見疑”的“見”與《屈原列傳》中的“信而見疑”的“見”意思相同。B.

“吾將以身死白之”的“白”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C.

“造于君庭”的“造”與《赤壁賦》中的“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D.

“請而反之”的“反”的用法與《鴻門宴》中的“拔劍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見”都是表被動,譯為“被”。句意:現(xiàn)在晏子被懷疑/誠信反而被懷疑。B.正確,“白”,洗清冤誣/稟告,陳述。句意:我將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就可以去稟告婆婆。C.正確,“造”,到……去/制造。句意:來到國君的宮廷/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D.“用法不相同”錯誤,二者都是動詞使動用法,使……返回/使……破碎。句意:請求使晏子返回/拔出劍來使它破碎。故選D。二、(2024屆廣州市高三年級調(diào)研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讓國,俱逃歸周。及至西伯卒,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既平殷,夷、齊恥之,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節(jié)選自孔穎達《春秋正義》)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為萬世法,一允執(zhí)厥中也。不及不謂之中,過亦不謂之中。請即此而論之。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將死,遺命立叔齊。父卒,叔齊遜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隱于首陽山,恥食周粟,遂餓而死。孔子嘗稱之,曰“古之賢人”,孟子嘗稱之,曰“圣之清”。誰得而議之哉?雖然,抑有說也。先君之國,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傳次以嫡以長,古之制也,易此必亂。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太王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知之,即與仲雍逃之荊蠻,以順父志,以成王業(yè)??鬃臃Q之以至德,且曰民無得而稱焉。夷也茍知父志欲立齊,當效泰伯順父之志,隱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當行己之志,顯然辭讓于亂命之余也。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國焉,茍無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湯武之征伐,即堯舜之揖讓,天下歸周,天之命也。潔身自遠斯可已矣,何乃恥食其粟,獨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過乎中者也。嗚呼,廉頑立懦[注],足可為百世師,過中失正,恐未臻乎堯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譏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稱在泰伯而不在夷齊也厥旨深矣。(節(jié)選自方孝孺《遜志齋集》)[注]廉頑立懦: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讓,指謙讓,與《漢書·蘇武傳》中“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意思不同。B、叩,指拉住、勒住,與《項脊軒志》中“以指叩門扉”的“叩”意思不同。C、兵,指用兵器殺害,用作動詞,與材料二“為萬世法”的“法”用法不同。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長的草木,與成語“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謙讓,辭讓;責(zé)備。句意:辭讓國君之位。/按照?;菡f的責(zé)備單于。B.正確。拉住,勒住;敲擊。句意:夷、叔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而勸阻說。/用手指敲門。C.錯誤。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兵器殺害;效法。句意: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能夠被萬世的人所效法D.正確。名詞,草木;動詞,生長草木。句意:難道不是周朝國土的草木莊稼嗎?/不生長草木的地方。故選C。三、(云南省2024屆高考適應(yīng)性測試1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睍x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shù)而勝無術(shù),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碧陬櫴坛紮z《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shù)焉苻堅之類是也?!碧谠唬骸氨蟹志?,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碧谠唬骸叭弧5檬论E,足為萬代鑒?!保ü?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

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

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

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敬鸢浮?/p>

B【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錯誤?!敖鹬盖脫舻蠖钒l(fā)出的聲音”說法錯誤?!敖稹敝浮般`”,古代軍中樂器,作戰(zhàn)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而“刁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wèi)。C.正確?!捌啤敝械摹捌笔切稳菰~,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shù)量詞,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確。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故選B。四、(江淮十校2024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游虞山記[清]沈槐潛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fù)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比晕醇暗恰H勺诱掳巳?,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側(cè)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fēng)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shù)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fēng)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jīng)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zhuǎn)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ㄓ袆h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復(fù)如江陰”中的“如”指到達,與《鴻門宴》中的“沛公起如廁”的“如”含義不同。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種方便登山的帶齒的木頭鞋,山水詩人謝靈運也曾經(jīng)穿過。C.

碑碣,碑刻的統(tǒng)稱,長方形刻石叫碑,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為領(lǐng)會到,與《蘭亭集序》中的“暫得于己”的“得”含義不同?!敬鸢浮緼【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含義相同。都是“往,到”的意思。句意:我將要到江陰去。/劉邦起身上廁所。B.正確。C.正確。D.正確。領(lǐng)會到;得意,滿足。句意:有的一接觸就能領(lǐng)會到。/一時感到自得。故選A。五、(2024屆重慶市巴蜀中學(xué)高考適應(yīng)性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材料一: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崩C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zhàn)必勝?!崩C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fù)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崩C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zhàn),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繡乃服。(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材料二:十一年春,齊、衛(wèi)、鄭、宋盟于惡曹①。楚屈瑕②將盟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斗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蹦皆唬骸邦琳垵鷰熡谕?”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卒盟而還。(節(jié)選自《左傳·桓公十一年》)【注】①惡曹:古地名。下文“蒲騷”“郊郢”等皆為地名。②屈?。喝嗣??!澳健睘槠涔俾殹?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比,指連續(xù)、頻頻,與《項脊軒志》“比去,以手闔門”中的“比”詞義不同。B.

克,指攻克、戰(zhàn)勝,與成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的“克”詞義不同。C.

濟,指幫助、援助,與《燭之武退秦師》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中的“濟”詞義相同。D.

卜,指燒灼龜甲,根據(jù)燒灼后的裂紋預(yù)測吉兇。后又引申指推測、估計等意?!敬鸢浮緾【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連續(xù)、頻頻;等到。句意:后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等到離開時,用手關(guān)上門。B.正確。攻克、戰(zhàn)勝;能夠。句意:而您說一定會戰(zhàn)勝他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C.錯誤。幫助、援助;渡河。句意: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加軍隊?/早上渡過了黃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D.正確故選C。六、(2024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第二次適應(yīng)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材料一:衛(wèi)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所欲玩者,無不為也,無不玩也。墻屋臺榭,園囿池沼,飲食車服,聲樂嬪御,擬齊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所欲嘗,雖殊方偏國非齊土之所產(chǎn)育者無不必致之猶藩墻之物也。及其游也,雖山川險阻,涂徑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堂廡之上不絕聲樂。奉養(yǎng)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國。行年六十,氣干將表,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及其病也,無藥石之儲;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葬之,反其子孫之財焉。段干木聞之,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衛(wèi)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睏钭釉唬骸凹壬?,則廢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盡。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節(jié)選自《列子·楊朱》,有刪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ü?jié)選自《顏氏家訓(xùn)·養(yǎng)生》)【注】①廢:擱置,此處可理解為“聽任”。②讒慝:為奸作惡。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藉,意為憑借,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不同。B.

世故,意為生計,與“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C.

誠,意為確實,與《六國論》“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的“誠”意思相同。D.

臨,意為臨近,與《石鐘山記》“酈元以為下臨深潭”的“臨”意思相同。【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敖濉?,憑借,依靠。/“借給”。句意:憑借他祖輩的財產(chǎn)。/借給敵人武器,送給盜賊糧食。B.正確?!笆拦省保?。/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經(jīng)營生計。/對世故人情很老練。C.正確。兩個“誠”都是“確實”之意。句意:確實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為戰(zhàn)敗而亡國,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情。D.“意思相同”錯誤?!芭R”,面對。/靠近,臨近。句意:面對危難茍且求生。/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臨近深深的潭水。故選D。七、(陜西榆林市五校高三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材料一: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于親,敢不敬乎?烹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痹釉唬骸胺蛐?,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節(jié)選自《禮記·祭義》)材料二:記曰:“舜見瞽叟①,其容造②焉??鬃釉唬骸斒菚r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背荚唬骸翱鬃颖疚粗┲翼樦酪病H粍t有道者,進不為臣主,退不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國亂則治之,主卑則尊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處位也危。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戰(zhàn)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弒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節(jié)選自《韓非子·忠孝》)【注】①瞽叟;舜父名。②造(cù):同“楚”,局促不安的樣子。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沒,即“歿”,指去世,與賈誼《過秦論》中“始皇既沒”的“沒”詞義相同。B.

之,助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夫子之謂也”的“之”用法相同。C.

危,危險,與李白《蜀道難》中“危乎高哉”的“?!痹~義相同。D.

賢,形容詞意動用法,與韓愈《師說》中“其賢不及孔子”中的“賢”用法不同。【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的能力。A.正確。句意:父母死了以后。/秦始皇死了以后。B.正確。都是助詞,提賓標志,正常語序為:謂此也;/謂夫子也。句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說的就是您。C.錯誤。詞義不相同。危險;/高。句意:在那種時候,真危險啊。/多么高峻啊!D.正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賢能;/形容詞作名詞,才德。句意:天下人卻認為他們賢能。/他們的才德比不上孔子。故選C。八、(2024年遼寧省大連市第八中學(xué)高考三校聯(lián)合模擬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材料一: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盡力于權(quán)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zé)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用人》)材料二:趙簡子之子,長日伯魯,幼日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xùn)誡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xí),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臣光日: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