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好題精練專題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7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好題精練專題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7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好題精練專題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7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7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命題點1清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特點(2023·高考江蘇卷)據淮關稅收統(tǒng)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shù)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yè)原料和農業(yè)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A.江南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B.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C.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解析:選A。根據材料“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shù)百萬石之多”“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yè)原料和農業(yè)肥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時,江南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手工業(yè)較北方發(fā)達,需要較多大豆和豆餅作為手工業(yè)原料和農業(yè)肥料,因此北方生產的大豆、豆餅就大量運輸至南方,A項正確。材料還提及了運河運輸,不能說明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北方糧食畝產不及南方,排除;材料無法體現(xiàn)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排除D項。命題點2明代社會的思想觀念(2023·高考全國甲卷)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秉持“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的信條,盡心于實踐“圣人之學”。與這種社會行為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無物”C.“存天理,滅人欲”D.“工商皆本”解析:選A。據題干信息可知,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圣人之學”,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與“百姓日用即道”相契合,故A項正確。“心外無物”,強調的是向內心探求理,理在內心,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存天理,滅人欲”即通過道德修養(yǎng)克服過度的欲望,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D項是黃宗羲的主張,其反對重農抑商,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命題點3明代文化發(fā)展的特征(2022·高考北京卷)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A.開始出現(xiàn)雕版印刷技術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解析:選C。據材料“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及圖可知,編刻者畫像印在版畫上,上下左三處配以刻書堂名、書名,以及本書主要內容,構成了一幅很好的圖書形象廣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選C項。唐代就已經出現(xiàn)雕版印刷技術,排除A項;材料是明代刻本書籍的廣告,與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無關,排除B項;“擺脫”說法過于絕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4明朝高產經濟作物的傳入(2024·揭陽高三期中)明末《金薯傳習錄》描述番薯道:“世俗趨利,未有不糴賤而糶貴者也。惟于薯,則隨掘隨賣,周流以濟食,無所積屯。即或切而為錢,屑而為米,干之亦可以興販于四方……”這說明番薯的傳入()A.增加了財政收入B.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C.解決了饑荒問題D.改善了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解析:選B。根據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還可以“切而為錢,屑而為米,干之亦可以興販于四方”,做成各種番薯制品販賣,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政府財政的增減,排除A項;“解決”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排除D項。命題點5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2024·肇慶統(tǒng)考一模)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關辨銀、秤銀的書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商旅門銀色》《辨銀譜》《銀譜》《平秤市譜》《辨銀譜總論》《幼學雜字銀色門》等。這一現(xiàn)象折射出當時()A.白銀貨幣化帶來新問題B.商品經濟取得長足發(fā)展C.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D.賦役折銀損害商人利益解析:選B。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代中后期,在貨幣白銀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偽銀流通”的經濟現(xiàn)象,這不利于商品貨幣經濟的良性發(fā)展,但很快社會上就出現(xiàn)了一些識別偽銀的書籍,這折射出當時商品經濟獲得長足發(fā)展,B項正確。明朝中后期,貨幣白銀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偽銀流通”的經濟現(xiàn)象,確實帶來了白銀流通的問題,但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賦役折銀對商人利益的影響,排除D項。命題點6明清時期思想的發(fā)展(2024·深圳高三月考)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士農工商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學者焦竑批評世人“自世猥以仁義、功利歧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條理之乃義也”;思想家李贄則提出人之有私、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說也”。這些觀點()A.表明了國民道德水準的低下B.瓦解了理學對社會的束縛C.沖擊了儒家的正統(tǒng)義利觀念D.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解析:選C。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陽明等學者都指出求利就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