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_第1頁
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_第2頁
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_第3頁
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_第4頁
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fā)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師:搜集本課的資料,相關的圖片。生:在圖書館搜集有關大運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言引入

師: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那么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否對。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大運河是如何開鑿的?(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互動授課

讓學生閱讀第一框的內容

師: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統(tǒng)一全國的?有什么意義?

生: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滅掉陳,統(tǒng)一全國。

引導學習概括出“結束了西晉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的局面,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的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過渡:封建王朝從漢朝以來,都注重以農立國“夫農天下之本也”經濟繁榮的基礎在于農業(yè),那么,隋朝經濟發(fā)展如何呢?

師: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生1:“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

2:“隋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fā)展生產”。

師:從哪些方面可見經經濟繁榮?

生1:人口激增

2:糧倉豐實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框內容“大運河的開通”

投影:大運河的圖片,放輕音樂生:結合地理簡介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從開始,到全線開通,以洛陽為中心,他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長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絕”。

師:大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全國統(tǒng)治?!?/p>

師:“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在小組交流。

生:不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既有貪戀江都的美景的動機,搜括江南財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強大,帝王的霸氣。

師:隋煬帝對為什么能夠開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生: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

師: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全面分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出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伴_鑿大運河征發(fā)幾百萬人,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開通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推動了南北經濟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鞏固了隋朝的統(tǒng)治”

學生比較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qū)別?

補充:當今運河相當于三條鐵路運輸量,每日通過船只三百余艘。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黃梅戲《女駙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边@一首詩的末句進行解說,引出科舉考試這一話題。

二、明確目標:(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三、學習新課:

師:請同學們先不看教科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科舉制度?

生:(讓學生自己討論,自由發(fā)言。)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有道理,簡而言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舉制度。

師:大家都預習過課文,請一起回答:科舉制度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生:(隋朝)

師:現在,請同學展示你們的預習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紹隋唐以前我國采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

生:(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介紹“九品中正制”)

師:好,×××同學出色地完成了預習任務,關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到了后來,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的推薦,才可以做高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難以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F在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生:(讓學生踴躍舉手,自由發(fā)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7頁的內容,找出在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中有哪幾件重要事情。

生:(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

教師歸納(見第9張幻燈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第10張)

合作探究一:科舉制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結論:

1高門權貴子弟——失去“無論優(yōu)劣,都可做官的'特權

2地方官和高們權貴——失去“選官實權”

3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憑才學做官的公平機會”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選官權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舉制完善于唐朝

教師過渡: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朝時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進士、明經兩科。(教師介紹兩科的內容,并以P19頁史料為證“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然后介紹進士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請同學們閱讀第18頁的內容,找出哪幾位人物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并舉手回答,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分為三組,合作學習三位關鍵人物為完善科舉制所作的貢獻。

學生活動:(分組學習,在書上勾劃,派代表講述,教師總結)

1.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guī)模

2.2.武則天首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

3.3.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

師生活動: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師:請看第18頁“動腦筋”,請問:這種“帖經”的試題類型和我們今天

1.的什么題型很相似?你認為這種題型好不好?為什么?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請看第20頁“動腦筋”,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好不好?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guī)定詩賦作為今年的考試內容,你會怎么做?能否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派一名代表,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完整的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一個普通讀書人需要經過哪些環(huán)節(jié)才能成為進士。學習了科舉制后,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

生:(學生代表作具體介紹,本組其余同學可作補充)

師:(播放《中華歷史五千年》中的一段錄像)現在,請同學派代表來介紹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過科舉制當上官的,他們都有什么作為?

生:(學生回答,教師稍作評價)

同學們,中國古代有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蹦敲?,你能否相象出一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心情呢?(可讓學生表演一個小品:看榜文。學生表演)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師過渡: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對我國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

活動與探究:請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會風氣以及對中外的影響等多方面來分析,應該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先不要看書,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外及社會知識,聯系剛學過的課堂知識,展開聯想。教師鼓勵和表揚)

教師總結:閱讀第19頁的內容。書中給我們歸納了三條: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不止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走向了極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錮人們思想、考試內容單一化,其不良影響十分明顯。

課后小結

老師鼓勵學生爭當今天的小老師,嘗試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再由老師全面梳理本課知識點,完成板書。

課后習題

一、科舉制的誕生(閱讀17頁課文、插圖和資料,完成下列題目并記住)

1.隋文帝開始用選拔官吏。

2.時,正式設置科,按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科舉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2)。

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為什么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呢?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二、科舉制的完善(閱讀18頁課文和插圖,先在書上劃線,然后討論回答)

1.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2.……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3.唐太宗通過擴充規(guī)模發(fā)展科舉事業(yè)。

4.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5.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合作探究二:你認為科舉考試的最大獲益者是誰?武則天開創(chuàng)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guī)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內容,你會怎樣做?在這種規(guī)定下,你估計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結合第18頁“動腦筋”:它類似于我們今天哪一種題型?你怎樣看待這種題型?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思考:根據20頁“動腦筋”:唐朝進士科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

2.閱讀20-21頁課文,按21頁“活動與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閱讀21頁“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頭書”說明了我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對讀書人學習內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按20頁“活動與探究1”:李德裕態(tài)度如何?他的話有理嗎?

5.根據19頁歸納:隋唐科舉制度從哪三個方面對當時封建社會產生了影響?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tǒng)一鑄造發(fā)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tǒng)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tǒng)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tǒng)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fā)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手工業(yè)水平的提高和商業(yè)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fā)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商業(yè)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fā)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yè)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fā)生過戰(zhàn)爭,戰(zhàn)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huán)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yè)的發(fā)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yè)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qū)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yōu)橐荒陜墒欤?/p>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yè)的發(fā)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zhàn)亂較少,為經濟發(fā)展提供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二、南方手工業(yè)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yè)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fā)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yè)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yè)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fā)展;江南地區(qū)成為制瓷業(yè)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yè)發(fā)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yè)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yè)的興起(海南島發(fā)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yè)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zhèn))

4、造船業(yè)的發(fā)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yè)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yè)的繁榮

1、南方商業(yè)都市的發(fā)展(商業(yè)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fā)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發(fā)展成就

農業(yè)的發(fā)展

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紡織業(yè)南方絲織業(yè)勝過北方;棉織業(yè)發(fā)展到東南沿海地區(qū)

制瓷業(yè)江南地區(qū)成為制瓷業(yè)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zhèn)成為瓷都

造船業(yè)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yè)發(fā)達

商業(yè)的繁榮

商業(yè)都市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yè)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四川地區(qū)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了解我國領土范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領土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地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qū)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用課件播放《歌唱祖國》,帶領大家走進新課堂。教師設問:人們常說,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地球是一個球體,哪里才算東方呢?經過學生的討論、思考后教師補充:要確定我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個方面入手。

(二)引導學生讀圖:位置優(yōu)越

1.經緯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國的經緯度位置,更加簡潔易記。而半球的劃分借平面地圖來說明,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引導學生觀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經緯網立體圖:中國位于東西半球的哪個半球、南北半球的哪個半球?學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海陸位置。讓學生觀察經緯網立體圖《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圖上找出中國、亞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國在亞洲的哪個位置、在太平洋的哪個方位?學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國在世界上的海陸位置: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觀圖探究:國土遼闊

教師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我國領土四端點的大致位置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教材《中國疆域示意》圖上找出我國四端點的大致經緯度范圍:(1)我國最西端大致在哪兩條經線之間、最東端大致在哪兩條經線之間?它們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2)我國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條緯線以北?是北緯還是南緯?我國最南端呢?

1.南北景觀差異。用課件演示并讓學生觀察我國南北春季景色差異景觀圖后分析:在同一時節(jié),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農忙,從氣候上來說,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差異?學生回答:是氣溫。教師再問: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南北溫差這樣大?學生回答:我國南北跨的緯度(距離)大。

2.東西景觀差異。讓學生觀察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片后

分析:從時間上看,烏蘇里江上旭日東升時,帕米爾高原上卻星光滿天,為什么?學生回答:我國東西時差大。教師再問: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東西時差大呢?學生回答:我國東西跨的經度(距離)大。

活動: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上述問題的理解,用課件展示我國南北端的大致緯度數:53°N、4°N,要求學生計算一下我國南北跨大約多少緯度。通過活動練習,學生理解了我國南北跨緯度大。再根據教材《中國疆域圖》,教師要求學生用直尺量算我國南北端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通過活動練習,學生理解了我國南北跨距離大。用同樣的方法要求學生計算我國東西所跨的經度、量算我國東西所跨的距離。接著,教師設問: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不僅感到我國南北溫差大,也感到了東西時差大,這說明了我國的疆域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我國疆域遼闊。

(四)利用地圖比較:地理位置優(yōu)越

1.中國的面積。我國疆域遼闊,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為了讓學生起清晰準確地記住這個數據,用課件展示世界政區(qū)圖,重點顯示中國、俄羅斯、加拿大三個國家;出示一組三個國家面積數據:俄羅斯(1710萬平方公里)、加拿大(997萬平方公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得出:中國面積居世界第三位。

2.中國的內海。我國不僅有廣大的陸地,還有遼闊的海域。引導學生讀《中國的海域》圖,準確地找出我國的四大海域的位置。從位置上看,我國有一個海與其他三個海的位置不一樣,是哪一個?學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說出它是內海。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瓊州海峽,并強調它也是內海;讓學生從地理位置上比較它與渤海的異同。學生經過比較、探討、歸納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陸地;瓊州海峽兩面是海,兩面是陸地。

3.半島與島嶼。用課件展示我國主要的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島嶼(臺灣島、海南島),引導學生觀察說出其名稱,并從其位置上比較,區(qū)別其名稱。

4.中國的鄰國。鄰國有陸上相鄰的和隔海相望的兩種。將學生分成4-6組,通過競賽形式讓學生在圖上按逆時針順序一一找出。學生提出了問題:朝鮮和韓國都是中國的鄰國,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再仔細觀察地圖,從位置上做比較,學生很快發(fā)現:兩國都是半島國家,韓國與中國之間被朝鮮隔開了,所以韓國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海上鄰國,朝鮮是中國的陸上鄰國。

5.中國的疆界。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萬多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用課件做動態(tài)演示、比較,學生很容易明確兩者的不同。

6.優(yōu)越的位置。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第3頁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的緯度位置圖,再與中國的緯度位置做比較,說明中國的緯度位置有什么優(yōu)越性?

為了讓學生更深切體會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教師用課件展示亞洲政區(qū)圖,重點顯示中國、蒙古、日本,設問:從位置上看這三個國家有什么不同?經過比較,學生發(fā)現:蒙古是個內陸國,日本是個島國,中國既臨海洋又靠陸地。教師再問: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是什么?學生回答:我國海陸兼?zhèn)?。同時學生也產生了民族自豪感。

活動:設置讀圖、填圖練習,讓學生競賽完成,鞏固所學知識。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留下以下問題供學生課后探究:我國海陸兼?zhèn)?,地理位置十分?yōu)越。這對我國的氣候、農業(yè)以及經濟發(fā)展有哪些有利的影響?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讀圖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圖(地理圖片)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獲得地理知識,形成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觀念,掌握一定的讀圖、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

一、課程目標

(1)1-1使用地球儀、地圖等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2)1-2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

(3)2-2參與調查活動,了解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初步掌握地圖三要素。

(2)情感目標:從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入手,感受社區(qū)的生活,體會社區(qū)的功能。

(3)能力目標:能根據平面圖上的方向,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位置;能用比例尺計算圖上某兩地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圖三要素

教學難點:地圖知識的運用

三、教學準備

同學們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地圖;對自家周圍環(huán)境的調查。

四、教學方法

情境式、活動式

五、教學過程

導入

老師上節(jié)課請同學們了解自家周圍的環(huán)境,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我們每個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區(qū)里,家在社區(qū)中的位置,是我們了解與認識社區(qū)的出發(fā)點?!币錾鐓^(qū)概念。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掌握大運河的開通及意義;掌握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過程和影響;從隋朝滅亡的原因中得到啟示。

過程與方法:講述課文知識,讓學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況;仔細地講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會識圖看圖;探討隋朝的滅亡,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教訓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興起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通過這種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復興中華的情愫。

教學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興起及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探討從隋朝滅亡中得到的正確啟示。科舉制的興起及影響。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隋煬帝下江南》)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這個故事:相傳,隋朝時揚州出現了一種綺麗的花,名叫瓊花。隋煬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揚州去觀賞。長安、洛陽到揚州路途遙遠,那時陸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發(fā)動數百萬民工開通了一條大運河。隋煬帝乘著龍舟從洛陽直通揚州。龍舟有四層樓高,一百多個房間,還有寬敞的大殿。但到揚州后,他并沒有看到瓊花。通人性的瓊花討厭這個暴虐的君主,自行敗落了,不讓他看。隋煬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煬帝專門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可信不可信?但大運河又確實是在隋煬帝時開鑿成功的',隋朝為什么能夠完成這樣大的工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隋朝的歷史。

二:講授新課: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

1.(多媒體出示問題: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統(tǒng)一?(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tǒng)一全國。)

2.(多媒體展示隋煬帝的畫像,出示問題:隋文帝的創(chuàng)舉)讀教材,說說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鞏固統(tǒng)治

(1)經濟:發(fā)展經濟,編訂戶籍,統(tǒng)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3)影響: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fā)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

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二)大運河的開鑿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

的統(tǒng)治

基本概況:從605年起,陸續(xù)開鑿了一條貫

通南北的大運河。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大運河的示意圖)

2.提出問題:大家仔細看圖,說說大運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鎮(zhèn)?大運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鎮(zhèn)?

師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陽,余杭。

3.繼續(xù)提出問題:大家可以依次說出大運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稱嗎?

師生一起回答: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4.繼續(xù)提出問題:聯系所學,說說大運河聯通了哪幾大流域?

師生一起回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5.繼續(xù)提出問題:大運河的修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師生一起回答: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三)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多媒體出示問題:科舉制產生前,古代中國的舉人制度)根據材料一討論科舉制產生前的舉人制度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有機會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老百姓更沒有機會做官。

(2)這種制度選拔上來的人沒有才能,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多媒體出示問題:科舉制出現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不高的現狀。

(2)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士族豪門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有明顯的減弱和下降。

(3)統(tǒng)一的隋朝,需要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

(多媒體出示問題: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基本情況)回歸課本知識: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

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多媒體出示問題: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影響)總結歷史認識: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影響。

答案提示:

①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

②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三、課堂總結

隋朝是一個短暫而輝煌的朝代,一統(tǒng)中華。開鑿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維護和加強國家政治的統(tǒng)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運河是隋代勞動人民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本課還學了科舉制這一專題,它從隋朝創(chuàng)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廢除,共1300多年的歷史。隋唐的科舉制是今天考試制度的起源,它的創(chuàng)立目的是為了選官。今天的考試,有的仍是為了選官,比如“公務員考試”;有的是為了選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為一種評價我們知識能力態(tài)度的手段,時時刻刻在發(fā)揮作用。

四、布置作業(yè):歷史填充圖冊

五、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松贊干布統(tǒng)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fā)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fā)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fā)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fā)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tǒng)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yè)

1、唐的疆域:東到(),西達(),東北至()以北和(),南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領(),對他進行了優(yōu)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在天山以南設立()都護府,()在天山以北設立()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機構。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統(tǒng)一各部,建立政權,以()(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了。

8、()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宋詞、史學、繪畫、書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了解與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資治通鑒》和《史記》體例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歷史知識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對歷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④舉行古代名詩、詞比賽。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宋元文學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司馬光對工作的執(zhí)著和嚴謹的。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宋詞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難點:本課頭緒多,應突出重點,繁簡適度。

課前準備收集歷史典故,著名詞人作品,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達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時期我國古代文學也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或多媒體《清明上河圖》導入)

二、探究新課: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師:古代史學著作很多,請大家說說看你能說出幾部?(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燈打出《資治通鑒》,接著提問:這部書的.作者是誰?你知道書名的來歷嗎?

生:司馬光。因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政道”故名。

師:請兩名同學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非常精彩,同學們,你知道《資治通鑒》這部書的體例嗎?它和《史記》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多媒體顯示表格(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比較)

師:北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孱弱的王朝,為什么出現了《資治通鑒》這樣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見,從多角度回答問題

師:從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歸納。根本原因是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沖突中處于劣勢,加上階級矛盾尖銳,使北宋政治家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他們把目標轉向歷史,以為當世統(tǒng)治者的借鑒。客觀原因是書院制度完備學習風氣活躍,北宋文化普及較高,為《資》的編寫大量人才,同時印刷術進步,使書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馬光等人嚴謹治學。

(二)宋詞的杰出詞人

師: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著音樂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后,音樂發(fā)展較快,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了便于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jié)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出現,到宋時達到頂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一時期主要詞人有哪些?

生: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用幻燈打出三人頭像,介紹他們生平)

(用多媒體講述三人作品及特點)多媒體顯示蘇、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及《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要求同學跟著大聲朗讀,并體會他們的風格特征。得出蘇、辛詞豪邁奔放(豪放派),李詞特點風格委婉(婉約派)。

要求學生制表歸納三人主要作品及風格

(三)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師:我國繪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到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出現了表現大眾生活的風俗畫,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圖》。指導學生看書。

幻燈:展示《清》圖,向同學介紹該圖的主要內容(可本單元活動課)

教師作:畫卷表現了城鄉(xiāng)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發(fā)展狀況,該圖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師:宋元時期出現了許多畫家,你能列舉幾個嗎?

生:(略)

師: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涌現出很多的書法家,被稱為“宋四家”的是誰?

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師: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幻燈:展示書法家的作品,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增強藝術鑒賞力。

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收集從東漢至宋元時期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時期不僅科技領先,而且文化燦爛。我們祖先為我們奉獻了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面對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更應認識到我們的責任與重擔,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

三、課堂

指導學生完成課件出示的圖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0

課標內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

②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jié);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

⑦鑒真東渡;

⑧玄奘西游。

1、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后的比較鑒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系和區(qū)別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

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鑒別能力。

4、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2、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jié)和中國的鑒真、玄奘等,為發(fā)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唐代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fā)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2、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鑒真、玄奘等為發(fā)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二、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jié)

二、鑒真東渡

1、鑒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鑒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游的貢獻

課堂練習: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置(),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筑技術、醫(y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游()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qū)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zhèn)浜蛯W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1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fā)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二、北京人

發(fā)現時間:1929年

發(fā)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yè):(見課件)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fā)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2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認識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fā)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A)

A、彩陶B、黑陶C、白陶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D)

A、北京人B、丁村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fā)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后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能說明什么呢?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yǎng)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yǎng):

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tài)度]

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

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

二、導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fā)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于這件事。你怎么看?

2、為什么由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tǒng)一的?

4、秦統(tǒng)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tǒng)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想:通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たh制度為后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tǒng)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fā)布焚書令,規(guī)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y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毀,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筑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1)秦朝統(tǒng)一后,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tǒng)一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tǒng)一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fā),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jié)課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教學準備導學案、教學課件.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先后出現了八十多個朝代。同學們知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時間里,就黃袍加身。被人戲稱為歷史上最輕松的開國皇帝。你們知道這是哪一位皇帝嗎?

展示:趙匡胤圖像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唐宗宋祖”的詩句,說的就是趙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樹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北宋的政治。揭示課題第6課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zhàn),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fā)現了什么不同?

展示:圖冊P62《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再來看完整的北宋時期形勢圖,請問北宋是否實現真正統(tǒng)一?當時有哪些政權與北宋并立?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部分地區(qū)。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qū)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三史料閱讀,合作探究

宋太祖黃袍加身,輕松地做上了皇帝,但他當政之初卻煩惱重重,晚上失眠,睡不著覺。他煩惱什么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zhèn)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我們再回到史料中,針對太祖的擔憂,趙普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君弱臣強”問題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樣“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

探究1:閱讀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鞏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