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第一板塊

中國古代史主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起源和奠基——先秦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確立和鞏固——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xù)發(fā)展——宋元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與停滯——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和強盛——魏晉隋唐西漢之初—休養(yǎng)生息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漢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即位公元25年光武中興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新東漢西漢文景之治公元87年漢昭帝即位漢武盛世基礎夯實一、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面臨社會問題及解決措施問題措施影響經濟經濟殘破人口銳減人民困苦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文景之治)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wěn)定。為漢武強盛奠定了基礎政治地方王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承秦制,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先后分封了大批諸侯王,勢力增強,而中央直轄的郡只有15個。初期鞏固了劉氏天下,維護了新生的西漢政權的統(tǒng)治;后期造成地方權力過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為王朝的統(tǒng)治和穩(wěn)定埋下了隱患。形成王國問題。削減諸侯封地,引發(fā)吳楚等7國叛亂軍事匈奴威脅安全和親避戰(zhàn)匈奴逐漸勢大,威脅邊疆安全漢初施政背景:①戰(zhàn)爭使人口銳減,經濟殘破;②人民困苦,政局不西漢立國之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稘h書·食貨志》漢初困境秦亡教訓

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陸賈《新語·無為》以法為教、征發(fā)繁重郡縣孤立、征伐南北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注重以民為本黃老無為、輕徭薄賦郡國并行、和親避戰(zhàn)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獜堭B(yǎng)浩《潼關懷古》戰(zhàn)爭使人口銳減,經濟殘破;人民困苦,政局不穩(wěn);吸取秦朝賦役繁重、嚴刑峻法等暴政和孤立的教訓。漢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治國思想:尊奉黃老無為(積極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黃老學派是依托黃帝發(fā)揮老子學說的學派,形成于戰(zhàn)國中后期的齊國。黃老學派在哲學思想上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思想上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體,調和儒法,提倡仁義與德政。認為實現(xiàn)天下治理,是統(tǒng)治者清靜無為,卑弱自持的結果。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無為不等于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一種積極無為思想。無為=不妄為=順天而為,與民休息,提倡仁義和德政。蕭規(guī)曹隨:漢初蕭何任丞相,治事省約寬緩,“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其繼任者曹參仍照章實行。呂后女主稱制后國策不變。漢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具體措施:法律:減輕刑罰。經濟:輕徭薄賦;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保護小農經濟,穩(wěn)定生產;重農抑商。軍事:削減軍隊,用和親暫時避免戰(zhàn)爭。西漢立國之初:無為而治劉邦征匈奴失敗后開始和親,開放關市,約為兄弟。文景時漢朝開始積極備戰(zhàn)。漢高祖劉邦制定“無為而治”國策,文帝景帝輕徭薄賦、獎勵生產,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漢高祖劉邦1漢惠帝劉盈2漢文帝劉恒5漢景帝劉啟6eg:兵士罷歸家鄉(xiāng);復故爵田宅;因饑荒淪為奴婢的人,一律免為庶人等。具體措施:

漢承秦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有所改變-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政治制度推行:漢承秦制,郡國并行漢朝“郡國并行”地圖

漢興之初,海內皆定,同姓寡少,以懲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稘h書·食貨志》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王充《論衡·別通》郡國并行制

推行原因:

1.(根因)鞏固統(tǒng)治2.漢初百廢俱興,沒有實力對全國實行有效管理。3.吸取秦朝孤立之敗的教訓。既是當年軍功地主的分封承諾,

更是填補政治空白的現(xiàn)實選擇。【考題研做】西漢初年,劉邦封置諸侯王國,封子弟為王,功臣為侯,并規(guī)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這表明劉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繼承西周的政治體制C.確?;饰粋鞒蟹€(wěn)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體制【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閱讀材料,正確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西漢初年,基于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一方面繼承了從秦朝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形成中央對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對劉氏皇帝起到鞏固作用,題干中所言“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正是這一情況,所以正確答案為C。根據(jù)所學知識,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繼承的是秦的基本政治制度,故B項、D項排除。漢初的分封,目的不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與皇位傳承有密切關系,故排除A項。政治制度推行:漢承秦制,郡國并行王國:42郡中央:15郡建國之初大封異姓王。基本鏟除異姓諸侯。規(guī)定只能分封同姓諸侯。文帝“以親制疏”,采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方法削藩。景帝采用晁錯建議,進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發(fā)七國之亂。叛亂平息后乘機“抑損諸侯”。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睗h高祖劉邦1漢文帝劉恒5漢景帝劉啟6

景帝之后,諸侯封地削弱,隨后收奪地方任免官吏、治理民眾等行政權,王國問題基本解決。在這樣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任何王朝要想維持統(tǒng)治必須聚合強大政治控制力。漢朝前期不斷削藩,也體現(xiàn)了郡國并行制的過渡性質。漢初無為而治下的積極影響和政治困境。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又有海鹽之饒,不賦于民,而國用足?!妒酚洝峭蹂袀鳌方駧煯惖?,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可守。

——《漢書》(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晁錯《論貴粟疏》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

——《史記·平準書》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

——《史記·匈奴列傳》至漢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朽不可食?!稘h書·食貨志》積極影響:經濟恢復,社會穩(wěn)定,出現(xiàn)“文景之治”,奠定強盛基礎。現(xiàn)實困境政治:諸侯勢大、丞相權重、豪強霸道經濟:土地兼并、私商暴利、鹽鐵之富文化:思想混亂

軍事:匈奴犯邊漢武帝為解決困境分別采取什么措施?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無為而治奠定強盛基礎,

現(xiàn)實困境要求政策轉向。漢武帝像

武帝16歲(前141)繼位,71歲(前87)去世,在位時間54年,占整個西漢215年的1/4,堪稱漢朝鼎盛時期。

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后去世,武帝親政后,才開始轉變統(tǒng)治思想,重新安排中樞人事,漢初七十年的治國方略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漢武帝面臨的問題政治:郡國并行制下王國日益壯大,威脅中央集權。相權勢大,威脅皇權,加強皇權的需要。經濟:豪強勢力日益壯大,削弱中央集權。土地兼并嚴重,工商業(yè)秩序混亂,激化社會矛盾。思想:思想學派多,黃老之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邊疆:匈奴逐漸勢大,威脅邊疆安全。

基礎夯實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影響措施政治加強皇權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中央集權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作用,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選官制度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管理選拔制度;監(jiān)察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対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進行監(jiān)察;社會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改革幣制(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封建經濟的發(fā)展;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重農抑商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屬平準,國家插手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yè)者(算緡告緡),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軍事派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加強對東南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治理。外交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促進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影響加強中央經濟集權;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對后世國家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促進了儒學和古代教育文化的發(fā)展;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與開發(fā);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陽謀!無法拒絕的推恩。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配套措施:“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奪爵”。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推恩令:諸侯王死后,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則歸郡管轄。左官律:漢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官吏在諸侯國任職為“左官”,受政治歧視,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連作,旨在孤立諸侯王。附益法:嚴禁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shù)睦妫蛘咦约菏苜V,為附益,重者至于棄市。酎金奪爵:酎金是春節(jié)祭祖時諸侯要獻的貢金。武帝時以列侯所獻“酎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借口,削奪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決了離心諸侯?!局R拓展】漢武帝后歷朝歷代仍實行皇子封王,但只得“衣食租稅”,其出發(fā)點也不再是鞏固統(tǒng)治,而是維護皇帝“至尊”地位。成為專制政治下皇帝身份的象征。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情況作出歷史解釋。合作探究:材料

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漢高祖時期,為確保劉氏政權穩(wěn)固(或“懲亡秦孤立之敗”),實行郡國并行制,分封劉氏子孫為諸侯王,而中央直接管轄的郡只有15個;漢景帝位時,因諸侯王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開始削減諸侯封地,并引發(fā)“七國之亂”。平定叛亂后,中央直接管轄郡國增多,中央集權有所加強;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中央直接管轄的郡國數(shù)量大增,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內朝外朝有事上報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架空相權加強皇權選官制度:察舉制(1)各郡國每年向朝廷推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經過考察,授予官職。標準:孝廉、茂才、廉吏等科。作用:從地方選拔人才(自下而上),拓寬人才選拔范圍,鞏固統(tǒng)治。還有一種特殊選官方式——征辟制:皇帝或官府征聘(士階層)(由上而下)地方舉薦中央考核決策系統(tǒng):設中朝,提升尚書令地位,削弱相權。選官制度:察舉制(以“孝廉”為標準,自上而下)【歷史拓展】察舉制的弊端材料1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材料2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shù)。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材料3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容易任人唯親;操縱在世家大族手中;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雖然察舉制有機動靈活、節(jié)約成本的優(yōu)點,但是這項制度的缺點更多,通過材料大家談談察舉制有哪些缺點?征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所謂“征辟”制,也可以分為“征”和“辟”兩類:朝廷特征士人,為“征召”。例如《漢書》卷六《武帝紀》,漢武帝特征《詩經》專家魯申公,是“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長官自行辟除士人,為“辟除”。如《漢書》卷七七《孫寶傳》:“孫寶字子嚴,潁川鄢陵人也。以明經為郡吏。御史大夫張忠辟寶為屬?!蔽鳚h之時,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稱“征辟”。東漢也是如此。監(jiān)察制度:設置刺史制度,加強監(jiān)察。設13州刺史:每年奉命巡查,對轄區(qū)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監(jiān)察,完善地方監(jiān)察體系;頒布地方監(jiān)察法規(guī)《六條問事》。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西漢十三州刺史分布圖刺史是漢武帝時設置的監(jiān)察地方的官員職責:刺史定期在轄區(qū)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其監(jiān)察工作以詔書規(guī)定的“六條問事”為范圍,一方面彈壓不法豪強,另一方面糾舉違法、腐敗的地方官。特點:位卑權重、“以小馭大”或“以卑臨尊”。變化:西漢后半期其權能有所擴大,到東漢后演變?yōu)榈胤阶罡咝姓L官,稱州牧。發(fā)展:東漢晚期,原來的監(jiān)察區(qū)州變?yōu)橐患壭姓C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鎮(zhèn)壓豪強,任用酷吏,嚴刑峻法:武帝將地方豪強強制遷移關中;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地方豪強游俠勢力。進一步嚴密封建法律。

武帝命張湯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計達359章,死刑法令409條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漢律令規(guī)模至此達到頂峰。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政府壟斷鹽鐵生產和銷售;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征稅(算緡告緡)抑商:算緡、告緡令,向工商業(yè)主征收財產稅;商人應入市籍,不得衣絲乘車。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算緡:對工商業(yè)、高利貸者等征收財產稅。吿緡:鼓勵揭發(fā)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規(guī)定把沒收違令者資財?shù)囊话氇剟罱o告發(fā)人。均輸法:均輸指調劑運輸,是漢武帝時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均輸法主要是針對各郡國輸送貢物入京繁難,農民的勞役負擔沉重以及貢物在運輸中損壞和變質等問題提出的。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吏,將一般貢品按當?shù)厥袌鰞r格,折合成當?shù)刎S饒而價廉的土特產品,交給均輸官,由均輸官負責運到其他價高地區(qū)銷售。這樣既解決了上述困難,國家財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準法:平準是封建國家運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資和經濟力量,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穩(wěn)定市場物價的一種經濟活動。利用調整供需,穩(wěn)定物價,打擊大商人囤積居奇,從中牟利。董仲舒的新儒學: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漢武帝時董仲舒應漢武帝“

舉賢良對策”,系統(tǒng)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等主張。晚年著《春秋繁露》中,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tǒng)治哲學。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春秋繁露》書影罷黜百家≠禁絕百家董仲舒新儒學≠先秦儒學內容:“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神化君權,避免暴政“三綱五?!?/p>

道德標準,維護統(tǒng)治“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緩和矛盾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春秋大一統(tǒng)=政治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偈婧诵奶攸c:外儒內法,兼采各家。尊崇儒學的具體措施:前136年設五經博士;中央前124年設太學;儒學成為選官標準(孝廉)。影響: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鞏固專制皇權。確立儒學正統(tǒng)地位,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史料探究】“春秋決獄”與法律的儒家化。

【補充:選必1】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fā)生斗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jù)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A.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 B.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C.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jù) D.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A“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

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1.(2019·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xiàn)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xù)

C.現(xiàn)實統(tǒng)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2017.11·浙江高考·5)漢武帝時期,設立中央官學,培養(yǎng)《五經》博士,“自此以來,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中央官學的建立A.推動了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B.結束了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學生思想創(chuàng)新和個性發(fā)展D.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進一步發(fā)展CA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奪取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qū)域,設立河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2次出使,開通絲綢之路。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

絲綢之路原為打壓匈奴的戰(zhàn)爭之路,卻在客觀上開辟中西交通,密切中西交往。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妒酚洝ば倥袀鳌纷⒁段骱优f事》管理西域,設西域都護府:前60年,在烏壘城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亂: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治理。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新疆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宗教、音樂舞蹈四大發(fā)明冶鐵技術金、銀、漆器、絲綢、茶葉、藥材胡桃、胡蘿卜、胡椒、胡瓜、石榴、駿馬政治: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qū)的有效管轄,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經濟:促進物種的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fā)和經濟發(fā)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交流: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交融,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歷史象征?!練v史拓展】絲綢之路多角度認識絲綢之路的影響認識:漢承秦制的表現(xiàn)及創(chuàng)新、評價表現(xiàn)及創(chuàng)新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chuàng)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權。承襲秦朝的監(jiān)察制,又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督。承襲秦朝的郡縣制,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后通過“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國的活動。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西漢的編戶制度,加強對百姓的管理。以察舉制為主要選用官吏的方式。評價“漢承秦制”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tǒng)治與鞏固,既穩(wěn)定了漢朝初期的統(tǒng)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三、東漢興衰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政治政治黑暗經濟土地兼并賦稅沉重社會流民問題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思考:王莽能否挽救西漢盛世的危局?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改革措施不切實際,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統(tǒng)治末年出現(xiàn)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爆發(fā)農民起義。23年政權被推翻。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漢書·光武帝紀》企圖解決問題的王莽,成為被問題解決的王莽?!段臑憽吨袊ㄊ泛喚帯啡?、東漢興衰

1.王莽改制:政治模仿《周禮》對官制、地名、行政區(qū)劃等進行大幅度仿古改革。經濟廢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國有的“王田制”;廢除奴隸制度;發(fā)行多種貨幣。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治世重現(xiàn)措施作用政治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jié)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shù)量釋放奴婢文化重視儒學“退功臣而進文吏”,以“柔道”治天下加強皇權節(jié)省開支,提高工作效率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發(fā)展繼承漢朝尊崇儒學傳統(tǒng)2.光武中興三、東漢興衰

(一)短暫興盛:光武中興

下圖是東漢畫像中描繪的集市,結合所學知識對該圖予以解釋。

東漢建立后,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tǒng)治政策,輕徭薄賦,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盛況,畫像磚描繪了各行各業(yè)忙碌的場景,是社會穩(wěn)定和繁榮的表現(xiàn)。變式訓練:下圖東漢畫像磚反映了集市場景,集市外圍四面建門墻,十字形的市道劃分出4大交易區(qū),各區(qū)內有長廊式建筑(稱為列肆)。對此,下列分析或推測符合史實的有

①當時對商業(yè)管理相當嚴格②遠方富商衣絲乘車來此交易③集市與住宅區(qū)嚴格分離④城郊的集市設有“草市尉”管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C(1)皇帝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皇權旁落,政治黑暗,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材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逗鬂h書》(2)”清議““黨錮之禍”——政治腐朽黑暗,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3)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田莊經濟興起——形成地方割據(jù),中央集權被嚴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想一想:這種局面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外戚、宦官專權是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fā)展的產物皇帝早逝幼主繼位外戚專權皇帝長大誅殺外戚宦官干政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爆發(fā)后,朝廷束手無策,各地豪強紛紛起兵,以鎮(zhèn)壓起義為名,行爭權奪利之實,終于演變?yōu)橐粓鲕婇y大混戰(zhàn)。民眾憤而起之的反抗(二)日漸衰微3.東漢衰亡三、東漢興衰

合作探究

東漢的興衰

史料一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和壽命統(tǒng)計表思考

(1)觀察上表,歸納提取表中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中的現(xiàn)象造成了什么影響?信息: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的年齡都比較小而且壽命都不長。影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漢朝政權危如累卵?;实酆偷蹥懙郯驳垌樀蹧_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繼位年齡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各謀私利,相互斗爭,導致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政治官員和士人不滿現(xiàn)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被稱之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的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zhèn)壓,史稱“黨錮之禍”本質原因:專制皇權的強化史料二

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①?!瓨s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②。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創(chuàng)太平道教,發(fā)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③,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拉開。——《東漢地方豪強研究》思考

(2)根據(jù)史料二,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

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xiàn)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zhèn)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jù)勢力,東漢陷入軍閥混戰(zhàn)局面。東漢的興衰

思考:漢朝衰亡的原因政治:政治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

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原來的監(jiān)察區(qū)“州”變?yōu)橐患壭姓C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有行政權和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局面;經濟: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選官: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

發(fā)展為魏晉時期的“士族”,形成“門閥政治”豪強地主:盛于東漢,豪強地主多聚攏而居,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是其基礎,政治上把持著中央和地方政權,軍事上掌握著私人武裝。豪強大地主經營其土地的主要方式:田莊經營——依附民依附性強,集體耕作,自給自足;時間:西漢末興起,東漢盛行,唐朝衰落。特點:多種經營,自給自足;聚族而居,宗法色彩濃厚;有私家武裝,稱“部曲”或“家兵”;評價:中央無力時易形成封建割據(jù);吸納流民,一定程度上能夠穩(wěn)定社會秩序;田莊的出現(xiàn)及存在是國家貧弱和政局不穩(wěn)的表現(xiàn)。租佃經營——佃農依附性較弱,個體農耕自給自足。

東漢劉秀本為南陽大地主,追隨劉秀統(tǒng)一天下的大將,成為新貴,權傾朝野,累世公卿,從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大權的特點,最終導致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外戚專權?!練v史拓展】豪強地主漢代的田莊經濟——大地主土地所有制(1)土地來源:主要是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威脅、欺騙、敲詐、買賣、強占等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2)經濟形態(tài):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莊園主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莊園,使耕種與紡織等手工業(yè)結合,把莊園建成一個獨立而封閉的世界。(3)剝削方式:莊園除有一部分奴仆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等通過租佃方式來耕作,他們一般向莊園主交納實物地租。除實物地租外,他們須無償為莊園主服一些勞役,如砍伐林木、看家護院、充當“部曲”等。(4)歷史意義:莊園經濟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戰(zhàn)亂時期可使失去土地的農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間;但這種模式產生了嚴重的地方割據(jù)現(xiàn)象且依附于其中的農民地位極低?!練v史拓展】田莊經濟豪強地主的塢堡1.(2021·湖南高考·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zhí)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

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高考研做B四、兩漢的科技文化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天文著作農業(yè)著作農業(yè)著作國家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統(tǒng)局面之下,兩漢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史記》成書于西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古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從材料“篇目舉例”中任選兩例,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所反映的西漢社會狀況。《史記》體例篇目舉例本紀(帝王活動及重大事件)高祖(劉邦)本紀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來王子侯者(漢武帝時封侯的諸侯王子弟)年表書(重要制度變遷)平準(工商業(yè))書世家(諸侯等有重大影響人物的事跡)楚元王(漢高祖之弟,封地為楚國)世家列傳(各階層重要人物、周邊政權的歷史)儒林(重要儒家學者)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在今中亞地區(qū))列傳示例:楚元王世家:漢初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后來諸侯王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大宛列傳: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政治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鞏固,郡縣制成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經濟封建小農經濟占據(jù)主導地位并有所發(fā)展,經濟發(fā)展主要在黃河流域(北方地區(qū)),對外貿易開始(絲綢之路)。思想治國思想出現(xiàn)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西漢時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醫(yī)學、造紙術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明(佛教和與之相關的文學藝術)開始融入中國文化。民族關系加強對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管轄,拓展了疆域,加強內地同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對外關系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外交范圍得以拓展,中國對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歐亞幾個文明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

整體把握秦漢的時代特征(公元前221—220年)(2023.全國文綜甲卷)在中國古代,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zhàn)亂,都會對人口的區(qū)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fā)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shù)量D(2022·浙江高考·4)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qū)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jiān)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jiān)察官員的職能(2022·湖南高考·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xiàn)以農為本B.服務于漢初戰(zhàn)事C.意在藏富于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