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常用中藥_第1頁(yè)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_第2頁(yè)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_第3頁(yè)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_第4頁(yè)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_第5頁(yè)
已閱讀5頁(yè),還剩19頁(yè)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shuō)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

1、心:

養(yǎng)心神------棗仁。

瀉心火------知母。

2、肝:

補(bǔ)肝血------阿膠。

降肝火------白芍。

3、脾:

補(bǔ)脾氣------黃茜。

暖脾寒------丁香。

4、肺:

滋肺陰------麥冬。

瀉肺熱------紫蘇。

5、1目IX.?

溫腎陽(yáng)-----肉桂。

滋腎陰-----熟地。

6、胃:

暖胃寒-----干姜。

瀉胃火-----芒硝。

7、大腸:

大腸虛寒---吳茱萸。

大腸濕熱一黃苓。

8、小腸:

小腸虛寒——茴香。

小腸熱燥——生地。

9、膽:

膽寒--------川莒。

膽火--------竹茹。

10、膀胱:

膀胱虛寒——烏藥。

膀胱熱盛——草梢。

11、三焦:

三焦虛寒——干姜。

三焦虛熱——地骨皮。

12、心包:

寒入心包----肉桂。

熱入心包----桅子。

脾、胃、常用藥:

補(bǔ)氣------黃茜、白術(shù)、山藥、人參、黨參。

溫陽(yáng)------胡椒、高娘姜、干姜、附子。

化濕------香蕾、佩蘭、扁豆、白豆蔻、砂仁、厚樸。

清熱-----石膏、知母、大青葉、板藍(lán)根、大黃、芒硝、竹茹、

黃連、黃柏、桅子。

降氣------半夏、丁香、柿蒂、瓜簍。

益陰------石斛、玉竹、麥冬、天花粉、沙參、蘆根、生地。

消導(dǎo)------萊熊子、山楂、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木香、枳實(shí)。

升陽(yáng)------參麻、葛根、防風(fēng)、柴胡。

肝、膽、常用藥:

補(bǔ)血------阿膠、何首鳥、枸杞子、當(dāng)歸、熟地黃。

溫陽(yáng)------吳茱萸、小茴香、艾葉、荔枝核。

滋陰------白芍、酸棗仁、鱉甲、生地。

清熱-----龍膽草、黃苓、胡黃連、銀柴胡、夏枯草、丹皮、秦

皮、青黛、蒲公英、貫眾。

利膽------茵陳蒿、金錢草。

熄風(fēng)------天麻、鉤藤、地龍、蟬蛻、僵蠶、全蝎、娛蚣。

潛陽(yáng)------代赭石、石決明、珍珠母、決明子、牡蠣。

疏郁------柴胡、薄荷、青皮、川楝子、川苜。

通瘀------赤芍、香附、牛膝。

截瘧------青蒿、仙鶴草、鴉膽子。

肺、大腸、常用藥:

補(bǔ)氣------冬蟲夏草、人參、黃茂、蛤蛇。

斂氣------五味子、五倍子、烏梅、白果、麻黃根。

滋陰------百合、生地、天冬、阿膠、石斛、玉竹、麥冬、天花

粉。

降氣------枇杷葉、懸浮花、杏仁、前胡、蘇子、款冬花、白前、

半夏、紫苑、磁石、瓜簍。

溫肺------細(xì)辛、干姜。

潤(rùn)腸------肉灰蓉、火麻仁、郁李仁、瓜簍。

止咳------百部、貝母、海浮石、白芥子、萊熊子、紫蘇子、皂

莢。

清熱------槐角、苦參、白頭翁、地榆、蘆薈、黃柏、敗醬草、

紅藤、黃連、大黃。

心、小腸、常用藥:

養(yǎng)陰——-生地、柏子仁、當(dāng)歸、龍眼肉。

助陽(yáng)-------附子、干姜、桂枝、肉桂。

益氣——-人參、黨參、茯苓。

瀉火-------黃連、桅子、木通、淡竹葉、蓮子心、犀角、地」。

安神-------朱砂、琥珀、靈芝、夜交藤、合歡、龍骨、紫石英。

清腸------一小薊、赤小豆。

旦巧一麝杳、牛黃、冰片、蘇臺(tái)杳、菖蒲。

通脈------遠(yuǎn)志、丹參。

腎、膀胱、常用藥:

助陽(yáng)——-鹿茸、紫河車、淫羊蕾、仙茅、補(bǔ)骨脂、杜仲、狗脊、

菟絲子、葫蘆巴、斷續(xù)、肉桂、附子、巴戟天。

滋陰——-熟地、龜板、天冬、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阿膠。

固精——-山茱萸、熒實(shí)、刺猬皮、桑螺蟲肖、烏賊骨、覆盆子。

納氣-------沉香、胡桃肉、磁石、蛤蛇。

利尿-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篇蓄、瞿麥。

膀胱熱一-石膏、海金沙、地夫子、防己。

※※※※※※※※※※※※※※※※※※※※※※※※※※※※※※※※※※

※※※※※※※※※※※※※※※※※※※

補(bǔ)氣-----——黨參、黃茜、白術(shù)、人參、山藥。

補(bǔ)血——川苜、當(dāng)歸、阿膠、白芍、龍眼肉。

補(bǔ)火————肉桂、干姜、附子、小茴香、另1良妻。

補(bǔ)陰————沙參、麥冬、石斛、墨旱蓮、女貞子。

活血——月笏、紅化、桃仁、力、芍、皿母■早。

破血——水蛭、芒蟲、斑螯、莪術(shù)、三棱。

止血-----——三七、白及、重樓、地榆、血余炭。

TT^y

-----麝合、冰片、蟾酥、辦口臺(tái)、仁昌浦。

補(bǔ)陽(yáng)————鹿茸、肉灰蓉、鎖陽(yáng)、杜仲、淫羊霍。

苒N拈寸吐+巾后石/立字仝叔貝里

回/止AzbJsT_LJVZJSJ3.\nJsSE'EJZ:Jo

女仲n1—、_£1口木Js1tlJ1—、i-

息風(fēng)-----——牛黃、鉤藤、天麻、地龍、羚羊角。

解暑————霍杳、佩蘭、杳輔、荷葉、青蒿。

本11/業(yè)牛刖單、金錢草、雞目阜、生皿阜。

天ifeSt造云守舊不夾痛表小口

個(gè)1U1小7k[人q、s/—I-/T、—LL/卜zW、

止癢————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

通乳————通草、王不留行、漏蘆、路路通。

烏發(fā)————女貞子、桑豆子、何首烏、黑芝麻。

潤(rùn)下————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杏仁。

理氣————陳皮、青皮、香附、枳殼、佛手。

行氣————木香、砂仁、烏藥、厚樸、檳榔。

消食————山楂、神曲、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

清心'"——黃連,連翹、桅子、蓮子心、黃今。

明目————枸杞、菊花、帙藜、珍珠、夜明砂。

化痰一一——鮮竹瀝、款冬花、紫荒、橘紅、竹茹。

止咳————貝母、桔梗、枇杷葉、麻黃、杏仁。

※※※※※※※※※※※※※※※※※※※※※※※※※※※※※※※※※※

※※※※※※※※※※※※※※※※※※※

臟腑用藥:

一、心與小腸:

1、補(bǔ)心氣-------人參、黃茂、孩兒參、黨參、五味子、炙甘草、

小麥、茯苓神、龍眼肉。

2、溫心陽(yáng)------附子、干姜、肉桂、桂枝、建白。

3、補(bǔ)心血------當(dāng)歸、熟地、白芍、棗仁、阿膠、何首烏、大

棗、龍眼肉、紫河車。

4、滋心陰------百合、玉竹、麥冬生地、柏子仁。

5、安心神------棗仁、柏子仁、百合、茯苓神、五味子、合歡

花、夜交藤、龍骨、牡蠣朱砂、磁石、琥珀、珍珠母。

6、清心火-------黃連、蓮子心、連翹心、生地、犀角、牛黃、

朱砂、木通、竹葉、燈心草、麥冬、瞿麥。

7、通心竅————川苜、桃仁、紅花、丹笏、赤芍、郁金、降香、

毛冬青。

8、開心竅————菖蒲、郁金、遠(yuǎn)志、麝香、冰片、樟腦、蘇和

香、蟾蛛。

9、溫小腸————木香、小茴香、烏藥、肉桂。

10、清小腸一--木通、瞿麥、海金沙、燈心早、車前子。

二、肝與膽:

1、舒肝氣————香附、青皮、柴胡、薄荷、青蒿、川楝子、郁

金、白蓑藜。

2、補(bǔ)肝血————當(dāng)歸、熟地、白芍、制首烏、枸杞子、阿膠、

雞血藤、棗仁、桑甚、紫河車。

3、養(yǎng)肝陰————熟地、日芍、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

棗仁、山茱萸。

4、清肝火------龍膽草、夏枯草、黃連、桅子、羚羊角、鉤藤、

青黛、蘆薈、

5、平肝陽(yáng)-------天麻、鉤藤、石決明、龍骨、牡蠣、赭石、磁

石、珍珠母、桑葉、菊花、白芍白蓑藜、草決明。

6、熄肝風(fēng)------羚羊角、天麻、鉤藤、牛黃、地龍、全蝎、娛

蚣。

7、消肝積(肝腫大)---------三棱、莪術(shù)、牡蠣、丹參、桃仁、

紅花、穿山甲、鱉甲、瓦楞子、海藻、昆布。

8、溫肝寒------吳茱萸、肉桂、小茴香、烏藥、桔核、荔枝核。

9、清膽火-------柴胡、黃苓、龍膽草、山桅子、茵陳、青蒿、

郁金。

10、利膽腑——茵陳、金錢草、虎杖、郁金、桅子。

三、脾與胃:

1、補(bǔ)脾氣——人參、黨參、黃民、白術(shù)、山藥、黃精、扁豆、

意以仁、茯苓、大棗、炙甘早、蜂蜜。

2、溫脾陽(yáng)-------附子、干姜、肉桂、桂枝、砂仁、益智仁、肉

旦蔻、白豆蔻。

3、理中氣——一枳實(shí)、枳殼、陳皮、厚樸、木香、大腹皮、蘇

梗、砂仁。

4、去脾濕——一蒼術(shù)、佩蘭、霍杳、砂仁、白且定就早豆蔻、

草果、白術(shù)、厚樸、扁豆、陳皮、半夏、茯苓、茵陳、慧技仁。

5、消脾積(脾腫大)-------三棱、莪術(shù)、牡蠣、瓦楞子、丹參、

穿山甲、海藻、昆布。

6、升中氣-------柴胡、升麻、葛根、黃葭、棉花根、枳實(shí)、枳

殼、桔梗、荷葉。

7、清胃火-------石膏、知母、黃連、黃苓、大黃、大青葉、蘆

根、竹茹、芒硝。

8、養(yǎng)胃陰-------石斛、玉竹、沙參、花粉、生地、麥冬、蘆根、

山藥、黃精。

9、溫胃寒------吳茱萸、高良姜、生姜、丁香、蜀椒、肉桂、

小茴香、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灶心土、

10、食積-------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麥芽、萊熊子、枳實(shí)、

莪術(shù)。

11、降胃氣——半夏、旋復(fù)花、代赭石、竹茹、枇杷葉、柿蒂、

沉香。

四、肺與大腸:

1、補(bǔ)肺氣------人參、黃黃、孩兒參、黨參、白術(shù)、紫河車、

蛤蛉、胡桃、冬蟲夏草。

2、養(yǎng)肺陰------麥冬、天門冬、沙參、百合、玉竹、生地、阿

膠、花粉。

3、清肺熱------石膏、知母、黃苓、桑葉、桑白皮、地骨皮、

瓜簍、蘆根、冬瓜仁、魚腥草、馬兜鈴、枇杷葉、竹茹、貝母。

4、溫肺寒------麻黃、桂枝、干姜、細(xì)辛、半夏、紫苑、天南

星、白附子、白芥子、款冬花、

5、宣肺氣------麻黃、杏仁、桑葉、菊花、牛著子、前胡、桔

梗、馬兜鈴。

6、降肺氣-----孽苗子、桑白皮、蘇子、杏仁、白芥子、萊熊

子、旋復(fù)花、厚樸。

7、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罌粟殼、五倍子、白果、

核桃仁。

8、清腸熱------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黃苓、黃連、黃

柏、白頭翁、秦皮、苦參、馬齒范、槐花、槐角、地榆、鴉膽子、胡

黃連、敗醬草。

9、通腸閉------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巴豆。

10、潤(rùn)腸燥------火麻仁、郁李仁、肉女蓉、蜂蜜、當(dāng)歸、杏仁、

瓜簍仁、生首烏、柏子仁。

11、澀腸瀉-----肉豆蔻、訶子、赤石脂、烏梅、椿根皮、五味

子、五倍子、罌粟殼、菟絲子、灶心土。

12、溫腸寒-----干姜、附子、肉豆蔻、硫磺。

13、理腸氣-----木香、枳殼、厚樸、檳榔、烏藥、大腹皮。

14、宣肺利膀胱——麻黃、杏仁、桔梗、香薰、拿苗子、車前、

石葦、蘆根。

五、腎與膀胱:

1、溫腎陽(yáng)------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膠、淫羊蕾、戟天、

仙茅、菟絲子、沙苑子、鎖陽(yáng)、肉灰蓉、補(bǔ)骨脂、杜仲、川斷、紫河

車、蛤蛤、核桃仁、山茱萸、益智仁、蛇床子。

2、補(bǔ)腎陰-------熟地、何首烏、枸杞子、天門冬、女貞子、旱

蓮草、玄參、鱉甲、龜板、五味子、紫河車。

3、瀉腎火------知母、黃柏、地骨皮、澤瀉。

4、納腎氣------沉香、蛤蛇、胡桃、紫河車、五味子、冬蟲夏

草。

5、固腎氣(固精縮尿)-------桑蝶靖、益智仁、金櫻子、笑實(shí)、

蓮子、蓮須、覆盆子、五味子、山藥、龍骨、牡蠣、雞內(nèi)金。

6、利膀胱-------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木通、白茅根、

蘆根、赤小豆、慧故仁、防己、冬瓜皮、翠衣、滑石、海金沙、石葦、

篇蓄、瞿麥、草薜、金錢草、甘草稍。

癥候用藥:

1、頭痛:

風(fēng)寒——麻黃、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藁本、桂枝、紫蘇、

生姜。

風(fēng)熱一榮葉、菊花、薄荷、牛著、蔓荊子。

風(fēng)辿一防風(fēng)、羌活、川苜。

六經(jīng)頭痛:

①、太陽(yáng)——羌活。

②、陽(yáng)明————白芷。

③、少陽(yáng)————柴胡。

④、厥陰

⑤、少陰————細(xì)辛。

⑥、太陰————蒼術(shù)。

肝陽(yáng)頭痛——人麻、鉤藤。

腎虛頭痛————附子、肉桂、山茱英、何首烏、枸杞子。

氣虛頭痛——里氏、黨笏、升麻、未胡。

血虛頭痛————熟地、當(dāng)歸、白芍、枸杞子。

痰濁頭痛————半夏、白術(shù)、白附子。

血瘀頭痛————川苜、牛膝。

頑固性頭痛——白附子、牛著子、全蝎、娛蚣。

2、眩暈:

肝陽(yáng)上亢-------天麻、菊花、鉤藤、石決明、草決明、夏枯草。

氣血虧虛-------人參、黃葭、黨參、熟地、當(dāng)歸、白芍、紫河車。

腎精不足-------紫河車、鹿茸、山茱萸、沙苑子、菟絲子、女貞

子、旱蓮草、枸杞子。

痰濁中阻-------半夏、白術(shù)、澤瀉、茯苓、竹茹。

3、口渴:

風(fēng)熱-------蘆根、葛根。

胃^---一石膏、知母。

腸熱一----大黃、芒硝。

熱毒-------玄參、生地。

傷陰——一花粉、石斛、玉竹、竹葉。

蓄水————徐苓、半夏。

口苦------龍膽草、茵陳。

口甘------佩蘭、茯苓。

4、牙痛:

胃火(牙齦腫痛)-------白芷、石膏、竹葉、黃連、升麻。

虛火牙痛------地骨皮。

腎虛牙痛(牙根疼痛)-------細(xì)辛、骨碎補(bǔ)、露蜂房。

5、咽喉腫痛:

實(shí)火------山豆根、射干、馬勃、牛著子、荊芥、桔梗、雙花、

連翹、甘草、薄荷、牛黃、白花蛇舌草。

虛火------玄參生地、知母、黃柏。

潰爛------馬勃、冰片、硼砂、蟾酥。

6、音嘎(沙啞、嘶啞):

風(fēng)寒---------麻黃、杏仁、甘草。

風(fēng)熱---------蟬衣、胖大海。

肺陰虛------沙參、麥冬、梨汁、訶子。

7、咳嗽:

風(fēng)寒咳嗽一麻黃、辦葉、杏仁。

風(fēng)熱------一桑葉、菊花、桔梗。

痰濕------一半夏、陳皮、厚樸。

陰虛------一百合、麥冬、川貝母。

痰飲------一干姜、細(xì)辛、五味子。

肺癰—魚腥草、聿莖、格梗。

8、喘促:

實(shí)喘:

①、風(fēng)寒一——麻黃、杏仁、蘇子。

②、風(fēng)熱一榮白皮、黃今、白果。

虛喘:

①、肺虛——人參、麥冬、五味子。

②、腎虛一——蛤蛇、附子、補(bǔ)骨脂。

9、胸痛:

陽(yáng)虛-------桂枝、建白、附子、淫羊蕾。

氣滯------——木香、檀香、枳實(shí)、枳殼。

血瘀------——丹參、川苜、紅花、郁金、毛冬青、山楂。

痰阻------——瓜簍、半夏。陳皮、厚樸。

-b虛——人參、黃民、五味子。

10、瘧疾一——柴胡、青蒿、常山、鴉膽子、檳榔、草果、馬鞭

草。

11、脅痛:

寒熱脅痛一——柴胡、黃苓郁金。

胸脅脹痛一——柴胡、枳殼、青皮、香附。

脅下刺痛一——元胡、丹參、紅花、川苜。

脅下硬痛一——鱉甲、穿山甲、龜板、牡蠣。

留飲------亭后子、大理。肝癰川楝子、合歡皮、白

芍、丹皮。

12、腰痛:

寒濕腰痛一——獨(dú)活、寄生、干姜、附子。

淤血腰痛————牛膝、乳香、沒藥、五靈脂、紅花。

腎虛腰痛————杜仲、狗脊、川斷、五加皮。

13、胃痛:

寒痛-------干姜、(W)良麥、天榮萸、附子、生麥。

熱痛-------——黃連、石膏、桅子、川楝子。

虛痛-------——黃民、黨參、白芍、炙甘早、飴糖。

氣痛-------——香附、枳殼、砂仁、陳皮、木香。

瘀痛----------五靈脂、蒲黃、元胡、川楝子、三棱、莪術(shù)。

食痛----------神曲、麥芽、谷芽、內(nèi)金、山楂。

蟲痛--------一使君子、苦楝皮、鶴草芽、檳榔、與梅。

14、少腹痛:

氣滯----------烏藥、元胡、香附、木香、青皮。

腸癰----------大黃、丹皮、桃仁、赤芍、紅藤、敗醬草。

15、疝痛-----吳茱萸、烏藥、小茴香、桔核、荔枝核、青皮、

川楝子。

16、嘔吐:

外感----------紫蘇、生姜、震香、佩蘭。

胃寒----------吳茱萸、半夏、干姜、高良姜、丁香。

胃熱-----------黃連、竹茹、枇杷葉、蘆根。

傷食-----------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山楂、萊腋子。

氣滯-----------陳皮、紫蘇、砂仁、柿蒂、旋復(fù)花。

痰濁-----------半夏、陳皮、茯苓、生姜。

反目丁香、沉香、半夏。妊娠------紫蘇。

17、痢疾:

濕熱痢疾-----黃連、黃苓、黃柏、秦皮、苦參、白頭翁、馬齒

范、銀花、穿心蓮。

寒濕痢疾------蒼術(shù)、厚樸、木香、山楂、炮姜、肉桂。

疫毒痢疾------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休息痢疾------鴉膽子、白頭翁、黃連、苦參。

噤口痢疾------石菖蒲、石蓮子。

18、五更瀉-------補(bǔ)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脫肛

一柴胡、升麻、葛根、黃黃、枳實(shí)、桔梗。

19、大便秘結(jié):

腑實(shí)-------大黃、厚樸、枳實(shí)。

津枯-------肉從蓉、鎖陽(yáng)。熱秘、火麻仁、部李仁。

氣秘-------檳榔、沉香、枳實(shí)。

虛秘-------柏子仁、蜂蜜。

=\|/r^~rl一

/令秘'------一m巴-豆^,F稻Ti、n肉^-i從JJ,谷±±;、火麻仁。

20、小便刺痛:

熱淋------一篇畜、瞿麥、車前子、山桅子、通早、蘆根。

血淋-------大薊、小薊、蒲黃、生地。

石淋——-金錢草、海金沙、琥珀。

膏淋——一單解、菖蒲。

陰虛-------生地、知母、黃柏。

高熱——-滑石、淡竹葉、通草。

21、消渴:

上消——-花粉、麥冬、五味子、人參。

中消——-石斛、葛根、花粉、黃精。

下消——熟地、山菜萸、五味子、大口母。

22、浮腫:

陽(yáng)水——------麻黃、茅根、竹葉。

陰水——------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上腫-麻黃、桂枝、杳需、浮沖、亭后子。

腰以下腫-——徐苓、豬苓、澤瀉、防己。

23、汗證:

自汗:

①、宮上不和——桂枝、日芍。

②、肺氣不足————黃茜、白術(shù)、五味子。

③、熱淫于內(nèi)———5膏、知母。

盜汗:

①、心血不足-?酸棗仁、浮小麥、五味子。

②、陰虛火旺-秦芹、地骨皮、知母、山茱萸、烏梅、麻黃

根。

脫汗------人參、附子、黃茂、白術(shù)、五味子、城龍骨、牡蠣。

戰(zhàn)汗------人參、黃茂、生姜。

黃汗------茵陳、桅子。

24、斑疹:

血熱斑疹-----犀角、生地、玄參、赤芍、丹皮、大青葉、藏紅

花、石膏。

麻疹----------升麻、葛根、薄荷、牛著子、荊芥、紫草、怪柳、

蟬蛻、胡姜。

風(fēng)疹----------荊芥、防風(fēng)、蟬蛻、苦參、地膚子、蛇床子。

25、黃疸:

陽(yáng)黃(濕熱)——茵陳、金錢草、虎杖、桅子、黃柏、黃苓、黃

連、郁金。

陰黃(寒濕)——茵陳、白術(shù)、附子、干姜、茯苓。

26、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內(nèi)熱-----青蒿、鱉甲、知母、丹皮、地骨皮、銀柴胡、秦

芮、白薇、胡黃連、黃柏。

氣虛發(fā)熱------人參、黃茂、甘草。

肝經(jīng)郁熱------丹皮、桅子、柴胡、薄荷、龍膽草。

淤血發(fā)熱------牛膝、丹參、赤芍、丹皮、益母草。

27、痛經(jīng):

氣滯----------香附、柴胡、烏藥、川楝子、郁金、薄荷。

血瘀----------丹參、丹皮、益母草、川苜、當(dāng)歸、桃仁、紅花、

五靈脂、乳香、沒藥、桂枝。

氣血虛弱-----當(dāng)歸、白芍、熟地、雞血藤、人參、黃茂、黨參。

寒濕----------吳茱萸、桂枝、肉桂、炮姜、艾葉、烏藥。

28、胎動(dòng)不安:

①、氣血不足——白術(shù)、寄生、阿膠、當(dāng)歸。

②、目虛不固一杜仲、續(xù)斷、寄生、菟絲子。

③、血熱-----黃今。

④、氣滯-----——紫蘇、砂仁。

29、乳汁不卜-——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蘆、路路通、木通、通

草、冬葵子、絲瓜絡(luò)、豬踐。

30、燙火傷————地榆、大黃、城石膏、側(cè)柏葉、紫早油、虎杖

蛇咬傷——馬齒范、半枝連、半邊連、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31、中毒:

汞中毒-------——土茯苓。

碑毒---------——防風(fēng)、綠豆、甘草。

魚蟹毒-------——蘇葉、蘆根、生姜、紫蘇。

半夏、南星毒一一生姜、白帆、綠豆、甘草。

烏頭毒-------——生姜、綠豆。

蟾除毒-------——紫草。

白果毒-------——白果殼、甘草。

杏仁毒-------——綠豆、甘草、杏樹皮。

白藥毒-------——綠豆、甘草。

鏈霉素中毒一—骨碎補(bǔ)。

32、癌腫:

目屈-白花蛇舌早、滕梨根、喜樹、蛇每、龍癸。

乳癌----------長(zhǎng)春花、喜樹、山慈菇、露蜂房、大葵。

肺癌-喜樹、白花蛇舌草、半枝連。

絨癌----------長(zhǎng)春花、喜樹。

肝癌----------半枝蓮、斑螯、馬錢子、白英。

喉癌---------山豆根、大葵。

白血病-長(zhǎng)春花、喜樹。

膀胱癌--------白英、大葵。

惡性淋巴瘤——長(zhǎng)春化、大葵。

直腸癌--------黃精、九節(jié)茶。

宮頸癌--------莪術(shù)、農(nóng)吉利、白英、蛇莓、龍葵。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

1、肝:

補(bǔ)肝陰-------一山萸、枸杞子、地黃、五味子、首烏、阿膠、沙

苑帙藜、1=1芍。

斂肝氣-------棗彳_、烏梅、木瓜、龍骨。

疏肝氣-------一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氣-------一三棱、枳實(shí)、青皮。

散肝風(fēng)-------一鉤藤、桑葉、菊花、溥荷。

瀉肝經(jīng)濕熱一—龍膽草、連翹、土茯苓。

散肝熱-------一草決明、艮枯草、野羯花、青蒿。

涼肝血-------一生地、赤芍、紫早、側(cè)柏葉、白茅根、懷化、丹

皮,熊膽。

破肝血一桃仁、莪術(shù)、五靈脂、血竭、鱉甲、歸尾、益母

草。

2、心:

補(bǔ)心氣-------一龍眼肉、茯神、五味子。

補(bǔ)心血-------—生地、當(dāng)歸、丹參、柏子仁、五味子、棗仁。

瀉心熱-------一黃連、木通、燈心、連翹、竹葉。

涼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氣-------一菖蒲、遠(yuǎn)志、安息香,順手香。

祛心寒-------一桂心、元胡。

鎮(zhèn)心怯-------一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一龍齒、朱茯神。

3、脾:

補(bǔ)脾---------一白術(shù)、大棗、山藥、黨參、炙草。

/健Z由脾R由口危、肉豆危、砂仁。

醒脾一木香、霍杳、昌蒲、紅豆蔻,砂仁。

溫脾---------一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氣-------一山楂、神曲、枳殼、陳皮。

散脾濕-------一防風(fēng)、蒼術(shù)、厚樸。

燥脾濕------——白術(shù)、蒼術(shù)、紅豆蔻、伏龍肝、川椒、陳皮、蛇

床子。

滲脾濕------徐令、欠實(shí)、扁豆、山藥。

升提中氣————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補(bǔ)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

補(bǔ)肺氣————人參、黃住、山藥。

降肺氣------旋復(fù)花、杏仁、蘇子、馬兜鈴、亭后子。

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粟殼。

散肺寒------——麻黃、紫蘇、生姜、青蔥、」香。

清肺熱——石膏、貝母、知母、黃苓、沙參、天冬、麥冬、

地骨皮。

rII又,

滋腎陰------——熟地、阿膠、龜板、女貞子、枸杞子、首烏、桑

棋子、核桃肉。

溫腎陽(yáng)------竟絲子、巴戟、肉從谷、鎖陽(yáng)、鹿月父、狗脊、海

狗腎。

補(bǔ)叩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蘆巴、淫羊霍、蛤蛤、雄

蠶蛾、補(bǔ)骨脂。

固腎--------——覆盆子、金櫻子、桑螺蟲肖、訶子、五味子、龍骨。

瀉腎火------——知母、黃柏、丹皮、生地。

恒1皿日

/與月/業(yè)——土茯苓、苦參、防己、木瓜。

6、三焦:

補(bǔ)上虛------——人笏、黃住、龍眼、桂心。

補(bǔ)中虛白木、山藥、炙草、大棗。

補(bǔ)下虛------——附子、肉桂、地黃、枸杞子。

瀉上火------——連翹、黃苓、桅子、生地。

瀉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龍膽草。

瀉卜火------——黃柏、知母、丹皮。

7、膽:

散膽熱柴胡。

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葉。

溫膽--------——棗仁、山萸、半夏。

鎮(zhèn)膽--------——龍骨。

Q田.

Os月?

補(bǔ)胃--------——大棗、黃生、山藥、甘草。

養(yǎng)胃陰————扁豆、玉竹、沙參、麥冬、石斛。

升胃氣————葛根、開麻,憶草怎么樣。

降胃氣------——枳殼、半夏、陳皮、瓜簍。

溫胃--------——良姜、益智仁、砂仁、烏藥、單撥、丁香。

清胃熱————石膏、石斛、花粉、蘆根、蒲公英、貫眾、大黃。

瀉胃濕熱一欣由、木瓜、因陳。

9、大腸:

補(bǔ)大腸------——淫羊霍、韭菜、訶子肉、百合。

溫大腸------破故子、胡椒。

清大腸熱一——黃柏、知母、生地、地榆、白頭翁、連翹。

開大腸熱結(jié)-——大黃、芒硝。

開大腸寒結(jié)-——巴豆霜、硫磺、川椒。

潤(rùn)腸燥------——當(dāng)歸、桃仁、胡麻、冬葵子、肉從蓉、郁李仁、

蜂蜜。

澀大腸————訶子、御米殼、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腸:

寬小腸氣————小茴、橘核、荔枝核。

瀉小腸濕熱-——木通、海金。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

——、肺臟:

肺氣不足————人參、黃生、太子參、蛤蛉、五味子、胎盤。

肺陰不足————人參、西洋參、沙參、百合、生地、天門冬、麥

冬、玉竹、阿膠、鱉甲。

風(fēng)寒束肺——紫蘇、荊芥、防風(fēng)、蒼耳、辛夷、細(xì)辛、杏仁、

麻黃。

風(fēng)熱犯肺------連翹、牛著子、浙貝、前胡、銀花、菊花、桑葉。

肺寒咳喘------干姜、肉桂、細(xì)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

子、蘇子、陳皮。

肺熱咳喘------貝母、石膏、拿苗子、黃苓、知母、桑白皮、竹

茹、魚腥草。

二、心臟:

心氣不足------五味子,浮小麥、人參、黨參、茯苓、甘草、桂

圓。

心陽(yáng)虛----大棗,人參、肉桂、桂枝、旌白、干姜、附子。

心血不足------當(dāng)歸,白芍、熟地、阿膠、胎盤、制首烏。

心陰不足------棗仁,麥冬、生地、玉竹、百合、龜板、白芍、

柏子仁、枸杞子。

心神不安-----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龍齒、磁石、琥珀。

心血淤阻------丹皮,桃仁、紅花、銀杏、元胡、毛冬青、郁金、

川茸。

痰迷心竅------郁金,遠(yuǎn)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蘇合香、竹

瀝、牛黃。

心火亢盛------黃連,麥冬、蓮心、桅子、竹葉、牛黃、木通。

三、肝臟:

肝氣郁結(jié)------柴胡,青皮、香附子、白蓑藜。

肝陽(yáng)上亢------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天麻、白芍、鱉

甲、鉤藤。

肝火上炎------黃連,夏枯草、青箱子。

肝風(fēng)內(nèi)動(dòng)------鉤藤,羚羊角、僵蠶、蚯蚓、天麻、全蟲、蝶蚣。

肝血虛弱------白芍,當(dāng)歸、熟地、阿膠、枸杞子、制首烏。

四、脾臟:

脾胃濕熱------大黃、桅子、黃連、茯苓、白術(shù)、苦參、滑石、

白鮮皮。

脾胃虛寒------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吳茱萸、薯赧、黃黃、

人參、白術(shù)。

寒濕困脾-------半夏、陳皮、厚樸、白豆蔻、佩蘭、覆香、砂仁、

蒼術(shù)。

脾氣下陷-------人參、黃葭、白術(shù)、補(bǔ)骨脂、升麻、訶子、柴胡。

五、腎臟:

腎陽(yáng)虛-------一破故紙、肉桂、附子、巴戟天、肉從蓉、淫羊蕾、

仙茅、鹿茸。

腎陰虛-------山臾肉、玄參、熟地、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

龜板、制首烏。

腎氣不固——一益智仁、及實(shí)、覆盆子、蓮須、金櫻子、五味子、

龍骨。

腎不納氣——一沉香、破故紙、胡桃、葫蘆巴、五味子、蛤蛤、

磁石。

腎濕熱下注一一石韋、篇蓄、滑石、木通、瞿麥、澤瀉、車前子、

海金沙。

補(bǔ)五臟六腑常用中藥的功效:

一、補(bǔ)心藥:

當(dāng)歸--------一生血補(bǔ)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人參—大補(bǔ)元?dú)?,止渴生津,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

麥門冬——-解渴祛煩,補(bǔ)心清肺,有熱自安。

遠(yuǎn)志--------一能驅(qū)驚悸,安神鎮(zhèn)心,令人多記。

川茸---------能止頭疼,養(yǎng)新生血,開郁上行。

二、補(bǔ)腎藥:

熟地黃——-滋腎補(bǔ)血,益髓填精,烏髭黑發(fā),

龜板--------—滋陰補(bǔ)腎,除崩續(xù)筋,更醫(yī)顱因。

覆盆子——-腎損精竭,黑須明眸,補(bǔ)虛續(xù)絕。

牛膝--------—除濕痹痿,腰膝酸痛,益陰補(bǔ)髓。(少用)

杜仲--------—強(qiáng)筋壯骨,足痛腰疼,小便淋瀝。(少用)

三、補(bǔ)肝藥:

沙參--------—消腫排膿,補(bǔ)肝益肺,退熱除風(fēng)。

酸棗仁-斂汗祛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慧故仁——-專除濕痹,筋節(jié)拘攣,肺癰肺痿。

山茱萸——-澀精益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止。

諸醋--------積痕可去,產(chǎn)后金瘡,血暈皆治。

四、補(bǔ)脾藥:

白術(shù)-------—健脾強(qiáng)胃,止瀉除濕,兼驅(qū)痰痞。

山藥-------埋脾止瀉,皿腎補(bǔ)中,諸虛可冶。

陳皮-------—順氣寬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柴胡--------能瀉肝火,寒熱往來(lái),瘧疾均可。(少用)

白俠苓------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五、補(bǔ)肺藥:

天門冬------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紫苑---------痰喘咳逆,肺痰吐蝴,寒熱并濟(jì)。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勞虛,金水枯竭。

麥門冬------解渴祛煩,補(bǔ)心清肺,有熱自安。

沙參---------消腫排膿,補(bǔ)肝益肺,退熱除風(fēng)。

六、補(bǔ)胃藥: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英實(shí)---------能益精氣,腰膝酸痛,皆主濕痹。

山藥---------理脾止瀉,益腎補(bǔ)中,諸虛可治。

陳皮---------順氣寬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半夏---------健脾燥濕,痰痿頭疼,嗽吐堪入。

七、補(bǔ)膽囊藥:

當(dāng)歸--------生血補(bǔ)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山茱萸------澀精益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止。

酸棗仁------斂汗祛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勞虛,金水枯竭。

胡椒---------心腹冷痛,下氣溫中,跌撲堪用。

八、補(bǔ)大腸藥:

訶子---------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五倍子-------療齒疳疾,痔癬瘡膿,兼除風(fēng)熱。

龍骨----------夢(mèng)遺精泄,期市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wú)特殊說(shuō)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yè)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kù)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