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5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學習任務群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單元人文主題百家爭鳴學科素養(yǎng)目標1.通過學習本單元課文,深入了解先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解先秦諸子散文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2.了解六篇經典文本的基本內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點,學習儒家、道家、墨家的言說方式,結合現(xiàn)實生活,學習古人智慧,培養(yǎng)理性思辨精神。學科素養(yǎng)目標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利用工具書查閱資料,適當擴大閱讀面,準確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掌握重點句法、詞法現(xiàn)象,培養(yǎng)文言語感,探索文言文學習規(guī)律,提高語文讀寫水平。4.認識先秦諸子著作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心靈,培育人格,將其轉化成為人為事的準則,如培養(yǎng)善良的人格,學習“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等。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能夠準確翻譯淺易文言文。2.把握說理的邏輯思路,學習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感受思辨的力量。3.理解文中觀點的內涵及價值意義,認識“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養(yǎng)的關鍵。《論語》十二章單篇文本研讀課學習活動一知人論世文本助讀人物簡介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簡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鬃油砟曛铝τ诠盼墨I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學說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極深遠的影響,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作品《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文化常識諸子百家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各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術流派。諸子百家是后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后期已出現(xiàn)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zhàn)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fā)展奠定了廣闊的基礎。語錄體
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弟子記錄老師的言行。因其偏重只言片語的記錄,多短小簡約,不重文采,不講求篇章結構,也不講求段落、內容間的聯(lián)系,不能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先秦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與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范。其中《論語》簡明深刻,語約義豐,往往在一兩句話里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驗,在后世流傳甚廣,有些內容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警句和格言。相關評價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
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內斯·阿爾文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
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tǒng)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盍恪段易x論語》相關鏈接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規(guī)則和倫理道德逐漸被顛覆,禮崩樂壞,諸侯割據,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視??鬃訉ι鐣膭邮幧罡袘n慮,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禮儀,重新建立統(tǒng)治秩序,所以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他反對暴政,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禮讓的態(tài)度調和社會矛盾??鬃右娮约旱谋ж撾y以施展,被迫離開魯國,與弟子們周游宋、衛(wèi)、陳、蔡、齊等國,開始了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其間他們常遭困厄,其學說在各國都不受重視。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魯國,專心整理修訂文獻,教授弟子。學習活動二精研課文理解鑒賞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并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p>
勤勉
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如果取道道路主張策略談論道理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3.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含意?真理領悟了生活的真諦、宇宙中的真理,縱然朝聞夕死,亦會覺得心滿意足,不虛此生,否則縱然高壽八百年,不得聞道,亦枉為人。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4.《<論語>十二章》中,“
,
”兩句闡述了君子和小人的義利觀,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知曉,明白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5.孔子提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還有過類似的表述,這兩句話是:“
,
?!?/p>
反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6.“質勝文”與“文勝質”的含義各是什么?質樸、樸實華美、文采粗野,鄙俗虛飾,浮夸“質勝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飾、裝點,人就會顯得粗野、鄙俗。“文勝質”則是矯枉過正,即裝點太多就顯得浮夸、虛偽。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停止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7.下列句子中“道”的含義是否相同?哪個“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1)朝聞道,夕死可矣。(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3)就有道而正焉。第一個“道”是道理、真理。第二個“道”是路。第三個“道”是道德,側重指品德、學問。第一個“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為這句話是孔子追求真理的誓言。生命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們應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樣活著才是有價值的。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停下來填平同“智”,聰明
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8.第8章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比喻論證。這句話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做人、做學問、做事情要靠自己堅持,不能半途而廢。第一個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這時候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其咎在己);第二個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剛剛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進,也是我自己前進的(進益在己)??鬃訌娬{,人與人境遇不同、機會不等、時運有別,但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一旦稱贊,稱許條目,細則實踐,從事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釋了顏淵對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強調一旦做到這一點,就能達到“
”的效果。
10.如何理解“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的含意?克己復禮為仁
天下歸仁焉“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串于《論語》一書的始終。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一個字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11.《<論語>十二章》中“
,
”兩句,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時體現(xiàn)了更強的自我責任感和道德約束力。
12.你是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你從中悟出了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應顧及他人的感受。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喜歡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與人交往時,要做到換位思考,其實質是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活于世,要學會相互理解,要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多替別人考慮,別人才會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這樣做了,人際關系才會和諧。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激發(fā)人的感情諷刺時政近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13.《<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多學《詩》,因為學《詩》可以激發(fā)感情,可以觀察政治得失,還“
,
”,意思是可以提高交往能力,也可以諷刺時政。
可以群
可以怨
14.孔子為什么特別重視讀《詩》?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他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導弟子要學習《詩經》。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指出學習《詩經》的重要意義。這段文字全面而精確地概括了《詩經》的社會價值?!啊对姟房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學習《詩經》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的各種能力和精神。在家則孝,在外則忠,忠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品德的基礎,而學習《詩經》就是培養(yǎng)人們這種品德的最佳方法?!岸嘧R于鳥獸草木之名”是從知識的獲取上說的。古代獲取知識的渠道并不像現(xiàn)代這么多,信息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集中,獲取起來也沒有這么方便。而《詩經》中恰恰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為人們獲取知識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別提倡學習《詩經》。學習活動三梳理知識探究疑難知識梳理1.辨識通假
“知”同“
”,意義:
。
智
智慧,聰明2.一詞多義
形容詞,同“智”,明智,聰明
動詞,了解
動詞,知道、懂得連詞,表并列關系,并且
連詞,表假設,如果
連詞,表順承關系,就
連詞,表順承關系
名詞,道路
動詞,取道
名詞,治國之道,好的政治主張和措施
動詞,講述
形容詞,重大、重要
動詞,重視、看重
量詞,層
副詞,再次、重新
動詞,歸復
副詞,再、又
形容詞,重復
動詞,恢復
3.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動詞,匡正、端正
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形容詞作名詞,賢人
名詞作動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名詞作動詞,侍奉
名詞做動詞,實踐、從事
4.古今異義
古義:
。
今義:
。
古義:
。
今義:
。
填平洼地
平坦的地方
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男孩子或表示輕蔑的稱呼古義:
。
今義:
。
這樣以后
連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5.特殊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3)如禮何
(
)(4)小子何莫學夫《詩》
(
)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事敏而于言慎”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自也”
固定句式,“如……何”譯為“對……怎么樣”固定句式,“何莫……”表反問的句式,譯為“為什么不……呢”6.文化常識(1)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的弟子。他以孝著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2)子貢:姓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衛(wèi)國人,孔子的弟子,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后世商界所推崇。“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3)《詩》:《詩經》,又稱作“詩三百”。漢武帝時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故改稱《詩經》。(4)顏淵:名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他貧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7.成語積累(1)食無求飽: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有節(jié)制,對生活要求不高。(2)居無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適。指不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3)見賢思齊:見到賢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齊。(4)文質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來形容人文雅有禮貌。(5)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艱苦奮斗。(6)克己復禮:嚴格約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禮。(7)朝聞夕死: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當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F(xiàn)多指應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著想。關于“責任”的成語(1)分內之事: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2)引咎自責: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并作自我批評。(3)責無旁貸: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人都有一份責任。(5)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責任。問題探究1.本課所選的《論語》章節(jié),闡述了孔子關于“君子”之德及修身養(yǎng)性的一些觀點,請根據文本內容完成下列表格。語
句基本觀點敏于事而慎于言謹言慎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重義輕利文質彬彬,然后君子②朝聞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③自我反省
文質兼?zhèn)溆掠趽斦Z
句基本觀點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雖覆一簣,進,吾往也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有智仁勇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鍥而不舍,進止由己
自我約束
2.下面的句子都帶有“仁”字,說說它們分別是從哪些角度闡釋“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憂。④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點撥
第①句是說“仁”與“禮”“樂”的關系。“仁”是“禮”“樂”的根本要求,“禮”“樂”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根本談不上如何對待禮、樂的問題。第②句是說踐行仁德是一個人的使命擔當和沉重責任。士人應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踐行它。第③句是說評判一個人是不是“仁”,“不憂”是其重要標準。一個人如果真正明白何為仁,他會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第④句講踐行仁德完全取決于自己,不能由別人強制。強調踐行仁德的主動性和內在性。3.《<論語>十二章》在說理上運用了哪些方法?請簡要分析。
點撥
①運用比喻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為山,未成一簣”等。②運用對比,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③運用對偶、排比的句式,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思路整合主題歸納《<論語>十二章》主要闡述了孔子關于貧富、義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觀點,體現(xiàn)了孔子重視《詩》的教化作用,較為全面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大學之道單篇文本研讀課學習活動一知人論世文本助讀作者簡介“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戴圣簡介戴圣,西漢官員、學者,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字次君,世稱小戴。戴圣一生學習儒家經典,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作品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作品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西周宗法制度的日趨瓦解和禮樂制度的逐步崩壞,“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文化壟斷發(fā)生了改變,一批舊貴族由于戰(zhàn)亂和亡國等原因,其身份由貴族轉變成士民和庶人,其所掌握的貴族文化也隨之流傳到民間。在這種情況下,原先在貴族社會中廣為流傳的“禮”(主要是維持家庭成員關系的各種禮節(jié))逐漸下移并為普通家庭所接受。這便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所以,《禮記》是時代與現(xiàn)實生活風雨催生的學術之花,是儒家在“禮崩樂壞”時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價值觀念的產物。它承載了儒家在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煥發(fā)出的學術激情和文化精神。相關常識各科論文叢集——《禮記》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是一部以儒家禮論為主的論文匯編。相傳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由西漢戴圣編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抖Y記》內容駁雜,其篇目編次也無義例。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的可讀性提高。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八臅敝浮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四書五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八臅褰洝毕鑼嵉赜涊d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文化視野“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簡稱《學》《庸》《論》《孟》。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里,《論》《孟》單行。
最初提倡“四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只有從這部書里,才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里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边@里沒提到《中庸》,可是他們是很推尊《中庸》的。他們在另一處說:“《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敝熳咏邮芏痰囊娊?加以系統(tǒng)說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摘編自朱自清《經典常談》)相關評價
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意識形態(tài)影響最大的書是儒家的書,從所起作用的大小來估計,《禮記》僅次于《論語》,比肩于《孟子》,而遠遠超過《荀子》。
——清·王文錦學習活動二精研課文理解鑒賞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彰明
心不妄動性情安和思慮精詳處事合宜獲得推究事物的原理一概,一律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1.《大學之道》中寫道:“
,
。”也就是說在通往“至善”之路上,需心不妄動后方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
2.閱讀第一段,明確“三綱”的具體內容,以及“三綱”之間的關系。3.在《大學之道》中,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表達同樣道理的句子是:“
,
?!?/p>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1)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彰顯美德,親近愛撫民眾,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2)層層遞進。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5.《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yǎng)作為根本的句子是:“
,
?!?/p>
6.“八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大學之道》認為想要“齊家”,必須要做到“
”,想要“修身”,必須要做到“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的功夫;“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安人。學習活動三梳理知識探究疑難知識梳理1.一詞多義
動詞,知道
名詞,知識
形容詞,同“智”,明智、聰明
動詞,了解
動詞,知道、懂得
動詞,使真誠
名詞,誠心
副詞,確實、實在
動詞,處事合宜
動詞,具備
形容詞,正確、合適
動詞,修養(yǎng)
動詞,修建
形容詞,長
形容詞,高
2.詞類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彰明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接近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真誠
名詞活用為動詞,推究
3.成語積累
關于“修身”的成語(1)獨善自養(yǎng):只求自我完善,修身養(yǎng)性。(2)謹身節(jié)用:修身飭行,節(jié)省其用。(3)謙卑自牧:謙虛謹慎,修身養(yǎng)性。(4)日省月修:天天反省,月月修身。(5)修己安人: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使人民安樂。(6)修身養(yǎng)性:泛指通過自我修養(yǎng),使身心人格達到完美境界。問題探究1.結合《大學之道》,明確“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
點撥
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三綱”是“八目”的指導思想?!鞍四俊笔菍Α叭V”的補充和發(fā)揮,“八目”的目的是實現(xiàn)“三綱”。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者的關系如何?點撥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齊家”是指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庭內部的關系,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爸螄焙汀捌教煜隆笔恰褒R家”的擴大和延伸。3.《大學之道》是如何做到深邃雋永、哲理深刻的?點撥
①大量凝練而意蘊深刻的語句,使文章呈現(xiàn)出深邃雋永的審美特征。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用語凝練,言簡義豐。這些凝練而意蘊深刻的語句是博學的儒者對思想加工錘煉的精神產品,也是他們藝術思維的智慧結晶。②頂真的使用,使文章邏輯更加嚴密?!洞髮W之道》屬于議論文,說理時使用頂真的修辭手法,使邏輯推理性強,論證條理清晰,表達周密準確。如文章在闡述治國平天下與修身正心之理時,先連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從“天下”“國”“家”到“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由社會治理到個人修養(yǎng),層層深入、句句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周詳嚴密地論證了深刻的治國之理。句與句首尾蟬聯(lián),形成了嚴密的邏輯和不容置疑的說理氣勢。思路整合主題歸納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單篇文本研讀課學習活動一知人論世文本助讀人物簡介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在人性問題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作品《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筆帶鋒芒,常用夸張、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強說服力,極富特色。作品背景
孟子所處的時期,各諸侯國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阻礙。在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下,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孟子也針對社會現(xiàn)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名家點評孔子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如蘇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國歷史地位如柏拉圖在西洋史。
——馮友蘭文化視野
孟子有英氣,英氣勃發(fā),那是丈夫初長成時的陽剛之氣、浩然之氣。孟子有圭角,凜然難犯,那是男兒的錚錚傲骨,無一絲邪媚之態(tài)。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
我以為,在先秦,有五種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種就是孟子式人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智惑亂,貧賤不能使他的節(jié)操改變,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是大丈夫!
孔子是“畏大人”的,而孟子則越是在“大人”面前,越是昂揚一丈夫。孟子說:飲酒作樂,馳騁打獵,跟隨的車子上千輛,我即使得志,也不屑這樣做。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我不屑于干的;而我的所作所為,都合乎古代的制度。
真正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種正大光明,這種浩然正氣,使得一切蠅營狗茍者都黯然失色。(摘編自鮑鵬山《孟子:王者師與大丈夫》)學習活動二精研課文理解鑒賞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運轉,轉動
驚駭,恐懼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求取謙遜推讓萌芽,發(fā)端傷害同“燃”,燃燒安定侍奉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1.選文是如何提出觀點的?2.“怵惕惻隱之心”有什么含義?開門見山,直接擺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扳鹛钀烹[之心”即“悲憫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注人生的意義。3.為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導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說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用“孺子將入于井”來舉例論證,說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良心的本能反應,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并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運用比喻說理,“
,
”采用喻證法將“擴而充之”的意義深入淺出地進行了闡述。
5.為強調擴充“四端”的重要性,孟子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用火由開始燃燒到成為熊熊大火,泉水由開始流出到匯集成江河,來比喻把仁、義、禮、智的發(fā)端擴大充實開來的氣象,鮮明生動,言簡意賅。②假設論證:“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過假設,論證后天擴充發(fā)展“四端”的重要性。③對比論證:通過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擁有“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
學習活動三梳理知識探究疑難知識梳理1.辨識通假
“內”同“
”,意義:
。
“然”同“
”,意義:
。
納
結交燃燃燒2.一詞多義
動詞,推讓名詞,借口,理由動詞,告別結構助詞,的人稱代詞,它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指示代詞,這樣形容詞,對,正確連詞,表轉折,但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通假字,同“燃”,燃燒動詞,好像形容詞,相同,差不多人稱代詞,你3.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傷害
名詞作動詞,侍奉
4.特殊句式(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3)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4)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
)判斷句,“非”表示否定判斷
判斷句,“也”表示判斷
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交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鄉(xiāng)黨朋友要譽也”
5.文化常識(1)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2)孺子:兒童,幼兒。(3)鄉(xiāng)黨: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后因以“鄉(xiāng)黨”泛指鄉(xiāng)里。6.成語積累
關于“悲憫同情”的成語(1)惻隱之心: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2)悲天憫人:對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3)大發(fā)慈悲:比喻起善心,做好事。(4)矜貧救厄:憐憫救濟遭受貧窮苦難的人。(5)畏天憫人:敬畏天命,憐憫世人的困苦。問題探究1.請簡要分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行文思路。
點撥
①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②接著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③然后指出人要有“四心”,并說明“四心”與“四端”的關系;④最后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是如何進行說理的?點撥
①比喻說理,生動啟發(fā)。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用大家熟悉的事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進行設喻,啟發(fā)人們,使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將“四端”比作四肢,生動形象地說明人擁有“四端”如同人生來就有四肢一樣。②排偶句式,氣勢磅礴。孟子善于運用排偶句式充分透徹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在闡明“四心”“四端”時,運用兩個排偶句,使文章氣勢磅礴,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極富雄辯色彩。3.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xiàn)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而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呢?點撥
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fā)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借助禮儀規(guī)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觀點三:二者各有長短,二者互補更利于道德的發(fā)展。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言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于善;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奔磧煞N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惡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內在依據,認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卻忽視了人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被動性,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主動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補充,既能鼓勵人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又能加強對人外在的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道德。思路整合主題歸納
本文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擴充四端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復合文本比較鑒賞課綜合探究任務探究一
比較文章的思想內容1.比較閱讀《<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別概括提煉這三篇課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文
章核心概念主要觀點《<論語>十二章》①②《大學之道》③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⑥仁、義、禮
“君子”之德、修身養(yǎng)性等
“三綱”“八目”
強調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不忍人之心”“四端”
人都有“四端”,“四端”要靠教化修養(yǎng)
2.三篇選文都強調“修身”,但具體要求有區(qū)別。請簡單概括。
3.三篇選文對“君子”提出了怎樣的要求?點撥
《<論語>十二章》認為修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從仁義禮做起,要從學習做起;《大學之道》認為修身要按照“八目”的順序做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認為修身要從擁有四端做起。點撥
《<論語>十二章》認為君子要好學、要仁愛、要求道、要求義、要自省、要文質彬彬、要有理想、要有責任、要有毅力、要勇敢、要約束克制自己、要尊重他人;《大學之道》認為君子要窮理、正心、修身、治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認為人要有四端,并擴而充之,君子更應如此。任務探究二
比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說理藝術4.三篇選文的語言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文
章語言風格《<論語>十二章》①《大學之道》②《<論語>十二章》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語言接近口語,淺近易懂?!洞髮W之道》語言平實淺近,不事雕琢,明白曉暢,干凈利落,給人以樸素自然的美感。文辭簡約,但內涵深刻;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文
章語言風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③相同點三篇文章的語言都簡練平實,內涵深刻?!度私杂胁蝗倘酥摹返恼Z言擲地有聲,論證縝密,長于修辭,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運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運用排比,精練整齊。5.《大學之道》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說理上有什么特點?點撥
《大學之道》說理透徹,深邃雋永。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本文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②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突出氣勢。本文語言氣勢充沛,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等語句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氣勢?!度私杂胁蝗倘酥摹愤壿媷烂?論證靈活。①文章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fā),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為依據,論證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層層推進。②文章善于運用論證手法。本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強調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論證靈活。如文章列舉的“孺子將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猶”“若”引出的比喻論證,使整篇文章邏輯嚴謹,一氣呵成。主題閱讀孔子——大道人心,卓然自立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體認當世政教,心系人心惟危,渴盼社會安寧。他沉潛生命思考,入化心靈塑造,探索人間正道??鬃铀枷氤錆M人文精神,理想境界昭然顯著??梢哉f,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孤勇者”,孔子難能可貴地將偉大的仁義思想留給中華文明,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執(zhí)著追求向善、向學、向上的精神動力。梁啟超評價說:“孔子之道雖當亂世而不衰,數千年之社會賴以維持,所謂乾坤不息也?!蹦嵘降脑鹿狻f孔子
劉漢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尼山靜臥在山東曲阜城外約30千米處,樸素得像真理一樣。雖然奇不過三山,險不過五岳,高不過340多米,卻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因為尼山,誕生了孔子。尼山腳下,默默地淌著古老的泗水。泗水波瀾不興,卻聲震長河。因為孔子的臨川一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與古希臘先哲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深邃,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學的波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孔子選擇了這片神山圣水??鬃由钤诠?51年到前479年的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自漢以來,歷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無數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堪當此譽的,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人。有一種存在,叫雋永。譬如,尼山冬夜的月光。穿越2
560年風云的華光,如浴如洗,纖塵不染,圣潔、高貴地懸在我的額頂,寧靜而溫婉。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鬃尤缭?輝映著中華民族思想的耿耿長河。孔子是為思想而生的。他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宮殿,嵯峨雄偉,金碧輝煌,思維廊腰縵回,靈感流光溢彩。他以仁、義、禮、智、信為基,以忠、德、寬、恕、勇為棟,以孝、廉、恭、儉、敏為梁,以和合、中庸、教化、六藝為檁,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為脊,高聳起中華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廈。一部《論語》,大道至簡,要言不煩,是天下最好的教科書。中華民族一讀2
000余年,百讀不厭,百思不盡??鬃邮菫檎味?。從思想者走向實踐者,從政治家走向思想家,他是有抱負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員。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他的國家觀、社會觀、人民觀建立在國富民強、長治久安的目標基礎上。春秋以降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踐行者和注釋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亂。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締造者。他的政治主張、國家政策、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社會理論、道德倡議,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錘煉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質,以強大的內聚力、穩(wěn)固性和認同感,奠定了中華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領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夢想??鬃?是雄踞古代中國思想皇宮的帝王。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鬃尤缭?輝映著中華民族思想的耿耿長河。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里行。孔子如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鬃邮且晃磺诿愣陋毜臄[渡人。他奔忙于兩個社會之間。奴隸社會壽終正寢,封建社會方興未艾,孔子見證了新舊制度的更替。舊有的被摧毀,新生的還稚嫩;傳統(tǒng)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脊椎動物-五爬行綱課件
- 2025年安徽省職教高考《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考前沖刺模擬試題庫(附答案)
- 《JavaWeb應用開發(fā)》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打鼾的科學原理課件
- 2025年朔州陶瓷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鋼鐵生產流程詳解》課件
- 滬教版(上海)七年級地理第一學期中國區(qū)域篇(上)2.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聽課評課記錄
- 10kV配電站房項目建設的進度控制與風險管理
- 茅臺的陰陽合同
- 2025年個人土地承包合同樣本(2篇)
- (完整版)高考英語詞匯3500詞(精校版)
- 網絡貨運行業(yè)研究報告
- 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單元重難點易錯題Unit 2 單元話題完形填空練習(含答案)
- 2024-2025年突發(fā)緊急事故(急救護理學)基礎知識考試題庫與答案
- 左心耳封堵術護理
- 2024年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高清版)
- 合唱課程課件教學課件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大灣區(qū)40校高二上學期聯(lián)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旅拍店兩人合作協(xié)議書范文
- 2024-2030年電炒鍋項目融資商業(yè)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