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喪葬文化學習導讀:在民間喪葬與婚嫁并稱為“紅白喜事”,作為“白事”的喪葬,其儀式的隆重程度絲毫不遜于婚嫁,而其繁雜又遠遠超過了婚嫁。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極其豐富的。了解和學習一些喪葬文化方面的知識,對一個旅游工作者來銳是很有必要的。笫一節(jié)喪葬概說一、喪葬習俗的產生喪葬習俗的產生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遠古時期,人類處于蒙昧狀態(tài),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墳墓來安葬。這時的人們還沒有鬼魂觀念,對死者遺體的處理與對待野獸尸骨一樣,并沒有特別尊重。他們將尸骨棄于原野,有時可能還會分而食之。由于當時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為求生存,人們可能較多的采取分吃尸體的方法。當人類意識到自身作為一個活物而存在的時候,必定同時也會意識到自身存在會有終止的一天。死亡來臨時,人們區(qū)別于其它動物,開始產生要處理遺體的意識。夢,使人們相信人死后的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存在,他們認為做夢和人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靈魂離開肉體出走了,而靈魂是不會死的,只不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而已。而這是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應的世界。人們常在夢中夢見死去的親人,見到他們的親切笑容,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們自然的地認為死者雖然肉體死了,但靈魂仍然活著,和以前沒有任何區(qū)別。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即使人死了,但靈魂仍在,仍能干預人事,對于后代既可以降幅,也可以施禍,關鍵是要看對死者的態(tài)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滿意,活者也就可以相安無事,反之就會給活者帶來麻災禍。因為關心靈魂,想使靈魂得到安逸,于是人們對死亡看得很重,在行動上就表現(xiàn)出重喪重葬。靈魂不滅的觀念,促使了喪葬習俗的產生、形成、發(fā)展,反過來喪葬習俗又使靈魂不滅的觀念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特別敬畏將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靈魂的報復,因此他們尤其重視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钪娜藭r時感到死者的靈魂事事處處在控制著自己,他們強烈要求能擺脫這種制肘,因此送魂、招魂等喪葬儀式就產生了。二、敬鬼事神與“事死如生”敬鬼事神是喪葬習俗中的一個主要特色。靈魂不滅的觀念使人相信人死后,其魂化為鬼,鬼能福佑活人,也能禍害活人。為了祈求死者的鬼魂能保佑生人一生平安,就要盡力把喪事辦得隆重、周到、細致。整個的喪儀從頭至尾都在取悅鬼神。古代的喪葬禮制載于《禮記》,《禮記》乃儒家經典。民間的喪事雖說基本是照這套禮制行事,但主持喪事的往往是道士(也有請和尚的),俗稱“道場”(和尚主持的叫“法場”)。道教尊崇鬼神,有了道士的參與,敬鬼事神在喪儀中的色彩就更為濃厚了?!笆滤廊缟笔菃试崃曀椎挠忠恢匾厣?。在儒家“吉、兇、賓、軍、嘉”五禮中,兇(喪)禮最受重視。它把養(yǎng)生、送死等量齊觀,且尤重送死,所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人活著的時候,要講究禮儀,人死了喪葬、祭祀也都要合乎禮儀,即要項對待他活的時候一樣辦喪事和祭祀。入殮前要給死者沐浴,為死者梳理頭發(fā),穿上新衣服,棺材里面要鋪上被子(壽被);吃飯時,要在餐桌上給死者留下位置,并擺上一副碗筷等等,一切都是按死者活著的時候的情景辦理。作為喪禮的延伸,死者死后的第一個鬼節(jié)(陰歷7月15日)要對死者進行較為隆重的祭祀,湖南民間俗稱“燒屋”,即用紙扎成冥屋焚化,冥屋有廳、有堂、有室、有樓,外有庭院(現(xiàn)在扎的冥屋庭院里還停了小汽車)。將冥屋燒給陰間的死者,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有房、有車、有錢的好生活。三、喪葬習俗與孝道喪葬禮制是周代儒家完成的,它完整的保存在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中。中國傳統(tǒng)的喪禮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構成了二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喪禮的基調??鬃诱f:“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死了以后,要舉辦一個送終儀式,這個制度很好,對教化老百姓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儒家認為喪儀、喪禮的重要作用是教化后人。教化后人什么呢?教后人要懂得“孝”,要守“孝道”。忠孝禮義廉恥,“孝”在儒家倡導的“六義”中僅次于“忠”,而且"在家是為孝,在國則為忠",“孝”乃是喪禮的核心?!笆律?,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義畢,圣人之道備矣"(荀子《禮論篇》)。喪葬的禮儀完全徹底的把這個“孝”給體現(xiàn)出來了。死者的孩子叫“孝子”,喪服叫“孝服”,穿上喪服叫“戴孝”,死者葬畢,其子還要守孝三年,其間有諸多禁忌使孝子不能心有旁騖。倡導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強化代際聯(lián)系,進而促進社會治理,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喪禮文化的核心。四、厚葬與薄葬人們既然相信人死后靈魂不滅,必然會特別關心死人的喪葬。古人重視喪葬,特別講究厚葬,幾千年習俗不變。發(fā)展至今天,厚葬主要表現(xiàn)在大辦喪事上面。古人厚葬一是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墓室。秦始皇即位之初,就著手修建他的驪山墓,動員的人力竟多達70萬。地宮內建設像地上一樣,分出官衙和百官秩位。始皇陵的地下建筑,包括寢殿、內城、外城、銅車馬室、飼官建筑、陪葬墓區(qū)、兵馬俑坑。漢武帝的茂陵,高46米,底部58000平方米,內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計190種。規(guī)模宏大的墓室,一直是旅游的熱點。古人厚葬第二個方面是大量的隨葬品。漢代的霍光死后,政府給他治喪,賜給的葬品繡被100領,衣50篋,金縷玉衣一襲,梓木制作棺,樅木做成槨,就是陪葬的婢妾的槨也是樅木打制的(《漢書·霍光傳》)。古代皇帝貴族的陪葬品,除了珍寶器物、禽獸,常常還有婢妾奴仆。因為人殉太殘酷,不斷地有統(tǒng)治者表示仁慈,禁止人殉,如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但人殉現(xiàn)象卻長期存在,到明朝前期還有宮人殉葬皇帝的制度,明英宗加以廢除,歷來被認作是一項仁政。厚葬的第三項內容是吊唁和送殯規(guī)模大。唐朝在出殯時要設路祭,開始是設大約底部一方丈、高數(shù)尺的祭盤,用幃帛圍起來,中間放置人造花、果,表示祭奠之意。安史之亂以后,路祭大發(fā)展,祭盤帳幕高達一丈,內置靈床,雕金飾畫,帳盤之外,盛列牛羊祭品。唐代宗大歷(766~779)中,太原節(jié)度使辛云京的葬禮在長安舉行,諸道節(jié)度使派人致祭,范陽節(jié)度使的祭盤最大,并演出類似后日的木偶戲,以開國勛臣尉遲敬德為形象,與突厥人戰(zhàn)斗,又作了以鴻門宴為故事內容的演出,孝子以祭盤精好與高大,給兩匹馬犒勞其主事人。昭義節(jié)度使薛某死,靈柩送回原籍絳州,管內各縣官及其他地方的長官在陽城南面設祭,每隔半里一個祭盤,到漳河碼頭二十余里,祭壇不絕,其中大祭盤要費錢千余貫,小的也要三四百貫。等到靈車過后,這些祭盤全部成了廢物(《唐語林》)。厚葬是古代喪葬的主流,人們認為將許多貴重的東西埋入地下是對死者的孝和愛,于是禮儀將厚葬作為人們道德倫理規(guī)范,厚葬的習俗也就愈演愈烈?!肮讟”刂兀裨岜睾?,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陵必巨。”與此同時,反對厚葬,主張薄葬的呼聲也一直未斷。但薄葬卻沒有顯示出它的強大力量,只是作為厚葬的對立面而存在著。最早反對厚葬,主張薄葬的是墨子,他說:“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庇捎诘兰覍⑸例R量看待、樂死善生,所以在喪葬上對儒家倡導的“事死如生”的喪葬觀表現(xiàn)出嗤之以鼻的態(tài)度,也主張薄葬。莊子認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故“生時樂生,死時樂死矣”。莊子將人死看成是歸本返真,復歸自然。所以莊子的妻子死后,本應悲痛,而他卻“箕踞鼓盆而歌”。為了進一步說明死是人生樂事,莊子不但不主張以珠玉、文錦、車馬陪葬,甚至連哭也不要。魏晉是我國一個提倡薄葬的時代,由于曹操、曹丕父子的主張及身體力行,使薄葬成為風氣。自隋以后厚葬又成社會主流。五、喪葬禮儀中的等級和家族觀念中國社會長期是一個宗法型社會,如何區(qū)分并定格社會等級、家族的長幼秩序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財富地位的繼承和權力的分配。人間高度重視此事,陰間自然也被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極重要之事。這就要求子女晚輩要善事和尊崇死去的父母祖先,要“事死如事生”。這一宗法倫理觀念是造成中國社會普遍的隆喪厚葬的主要社會原因。在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中,全部環(huán)節(jié)和所有禁忌規(guī)約都在向人們展示和強調家族的宗法關系。這種宗法關系的強調是雙重的,整齊嚴明的宗法秩序不僅為生者社會所遵循,也同樣規(guī)范著“死者社會”。在整個喪葬過程中,明尊卑、序人倫的主題傾向顯現(xiàn)在方方面面。同為“死”,由于宗法等級不同,自君而民,言“死”用詞各異,嚴禁僭越。相應的棺槨、墓丘等要件也隨之相別。中國死亡文化在喪葬過程中嚴格上下、尊卑、大小的安排,其表象是“事死如事生”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但實際上逝者是無法看見和體驗的,其意義在于生者,實際作用是面對已成神靈的死者,人們再一次明確男女長幼、尊卑親疏的不同。中國古代的喪葬活動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圍內進行的,殯葬禮儀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辦理的,喪禮的規(guī)定也因人們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而各有不同。比如,同家族中有人去世,同家族、姻親若知道而又不去悼喪,會被認為是極大的無禮,要受到族內的指責,喪家一般會因此與之絕交。而周代喪禮中的「五服」以及居喪時間的長短,也是根據親疏關系的遠近制定的。這一切都是在顯示他們之間的血緣親疏關系,是一次促進宗族內部的團結,團聚家族與親朋好友的社會活動。六、喪葬與宗教喪葬禮儀中的民間雜俗大多是由于宗教的影響,因為幾乎人類的所有宗教都以關心死亡及生命的歸宿為主旨。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大者莫過于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間宗教。儒教對傳統(tǒng)喪葬習俗的影響主要是禮制發(fā)明方面的。由上而下,由禮而俗。中國傳統(tǒng)的喪禮即載于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以后雖經不斷地演變,但儒家的主要思想未變。儒家的“百事孝為先”,使喪儀變得極其繁雜。人們怕背上不孝的罪名,把喪事辦得極其鋪張,厚葬的陋習也愈演愈烈。佛教原成長于印度,兩漢之際,中國通向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這是中西文化交通的第一次高峰。佛教勢力也從印度本土擴展到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最后傳入中國。漢末戰(zhàn)亂,民不聊生,佛教迅速在民間興盛起來,經過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歷代,佛教終于成為中國三大教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各方面均帶來了不可忽略的影響。佛教對中國喪葬文化的影響在于它帶來了一種新的死亡觀念。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一直存在靈魂不死的信仰,但經儒家倫理化解釋,越來越關心的是死者的靈魂,靈魂附于虞主,供奉于祖廟。但對于死者生活的世界及靈魂的歸宿、變化則幾乎沒有什么說明。佛教則帶來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及“六道輪回,轉世托生”等觀念,從而為人類的死亡世界做出了明確的解釋。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中國上古信仰中的報應有類似之處,這也是兩種文化融洽溝通的結合點,但佛教教義更加系統(tǒng)化、更加明確,這也是它為民間乃至上層廣泛接受的原因。
佛教的傳入對喪葬禮儀之變遷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略的。首先,佛教為華夏民族帶來了一種新的喪葬習俗——火葬?;鹪嵩谥袊乓延兄纭赌印す?jié)葬下》云:“秦之西有儀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退,然后成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氏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钡袊鴼v史上的火葬在佛教傳人以前,一直只限于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為中原華夏族所不齒。佛教因為信奉六道輪回、轉世托生的死亡觀念,對死者肉體并不關切,實行的是所謂“荼毗”——火葬。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使火葬亦隨之傳布開來,唐代敦煌地區(qū)由于地處中西文化交通的最前沿,便已開始流行火葬。至宋,火葬已廣泛流行于中國各地,尤以河東、江南、福建等地為盛,以至宋、明統(tǒng)治者不得不嚴加禁止,并設立漏澤園、義冢,以解決貧困者無力購置墓地的問題。這些措施又反證了中國火葬之盛。其次,佛教給中國傳統(tǒng)喪葬禮儀程序帶來了所謂“七七追薦”。七七追薦又稱七七齋、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水陸會、水陸齋儀等,是一種超度死者亡靈的大法會,主要來源于佛教信仰。在佛教的輪回轉世觀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內,分七階段隨業(yè)力受生,七七追薦便是為了替死者消罪免禍、誦經修佛,以投入善良之家,因而延請和尚設齋念經,禮佛拜仟,追薦亡靈。七七追薦在南北朝開始流行于世,《北史·胡國珍傳》記載了北魏靈太后之父胡國珍死后延請和尚做七七齋的情景。唐以后,此風更盛,而且和尚開始參與儒家所制定的其他喪葬程序,故司馬光說:“世俗信浮屠狂誘;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喪,飯僧,設道場,或作水陸大會,寫經造像,修建塔廟,云為此者,減彌天罪惡,必生天堂,受種種快樂;不為者,必人地獄,剉燒舂磨,受無邊波吒之苦”。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它給喪葬文化帶來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國文化中已有較為模糊的陰間概念,漢代的鎮(zhèn)墓文中,便發(fā)現(xiàn)了很多陰間的官吏和職稱,如墓皇墓主、蒿里君、泰山令等等。同時,佛教也有彼岸世界的種種信仰和觀念,但道教將這些系統(tǒng)化、具體化,建構了一個具有嚴密組織體系的地下世界。傳說中道教的冥界在酆都(今重慶豐都),其君主稱為酆都大帝,下轄十位冥王(十殿閻王)。道教給中國傳統(tǒng)喪葬文化帶來的還有相墓術等等。筮宅卜日是《儀禮》中便已記載的喪葬禮儀,但到了道教手中,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儼然成了一門大學問。相墓術的興盛給喪葬禮儀帶來了新的變化,即停葬之風的出現(xiàn)。儒家所制定的喪禮中,本有停葬之風,如《禮記·禮器》云:“天子崩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士三月而葬?!钡韵嗄剐g流行以后,因選擇吉地頗費時間,竟有停葬達二十九年之久的。
在民間的喪葬習俗中,往往是各教并行不悖,圣人、術士、和尚同堂治喪。三教互相溝通、互相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傳統(tǒng)喪禮為主體,融合佛、道二教的喪葬觀念的民間傳統(tǒng)喪葬禮儀。第二節(jié)喪葬風俗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分為:停尸儀式、報喪儀式、招魂儀式、吊唁儀式、入殮儀式、喪服儀式、出喪擇日儀式、哭喪儀式、下葬儀式、做“七”、服喪儀式。在長期的演變中,一些儀式簡化了,比如喪服儀式,死者親屬穿上喪服便是了,不必有儀式;有的儀式則消失了,比如做“七”儀式、服喪儀式。整個儀式的時間跨度也大大縮短,從死去到出殯一般是七或九或十一天(必須是單數(shù))。喪葬風俗各地不盡相同,少數(shù)民族更是另有特色。停尸儀式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沐浴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百I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沐浴之后,便是給死者更衣,也就是給死者穿上壽衣。漢族的習俗是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有的地方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后,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fā)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在民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報喪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在廣西一帶的地區(qū),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shù)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shù),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廣東地區(qū),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后,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后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shù)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shù)目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shù),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shù)。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xiàn)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招魂招魂有三種情況,一是死者剛死時的招魂;二是送葬時的招魂;三是為客死他鄉(xiāng)的人招魂。人剛死舉行的招魂儀式稱作“復”。在靈魂不滅的思想的指導下,剛死的人往往被認為精氣還在,只要招呼他,讓精氣回來,死人仍能復生。家屬拿著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頂上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的靈魂歸來。有的招魂者還歷數(shù)別的地方不能去的理由,勸親人的靈魂歸來。但如果復而不醒,人真正是死了,就可辦理喪事。所以這種招魂儀式是在報喪儀式之前。送葬時的招魂由幡旗引路。幡旗迎風飄飄,取其纏綿的意思,魂魄就能夠循著這飄揚的幡蓋歸來。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有的幡的上面有荷葉寶蓋,中間是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中間鑲著絨腰,幡有一丈長。另外有從寶蓋掛下的兩個窄條,由幡桿高高地挑起,幡桿插在紅漆架子的中央。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繡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稱為"官銜幡"。據說,招魂后死者的靈魂就依附于這塊靈牌之上。幡的下座兩邊有穿杠的繩套。以便于出喪的時候由杠夫抬著,走在最前面導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門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門的左邊;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門的右邊。現(xiàn)在的幡則要簡單得多,用白布或紙扎成,用兩米左右的幡竿舉起,下葬后,將幡插在墳上。墳墓是死者的歸屬所在,也是亡魂的家,招魂便是要將亡魂招歸于家,勿使其在外游蕩,禍害生人??退涝谒l(xiāng)的魂魄,找不到歸途,是為孤魂野鬼。便不能享受香火的奉祀、食物的供養(yǎng)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永遠輪回于異地,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他才能夠歸宗。沿海一帶的漁民的招魂也屬于這種情況。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尸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臺",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臺"上,敲響鐘磬鐃鈸,嘴里念著咒語。這時候,"蘸臺"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里面裝一只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涼。然后,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招魂在少數(shù)民族的喪葬儀式中也普遍存在。貴州的苗族在送喪時在棺材上放置大公雞(模型),名曰“招魂雞”。送喪的同時也將亡魂招入墓中、陰間。海南黎族,出殯時親屬要手持武器,到了墓地,圍繞墓穴歌舞一番。云南拉祜族在出殯前要請比目師(巫師)為死者叫魂引路,叫魂時用白紙剪人形標桿,粘著香蠟,在死者身旁舉行禱告,然后由親屬用木料扎成擔架,將尸體仰放其上,抬出埋葬。傣族,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吊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后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尸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迎送如禮。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尸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搭靈棚規(guī)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頂為"殿",前院低頂為"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卷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歷來都用數(shù)層席箔里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guī)模大小不一。由于在這期間,吊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fā)生擁擠,甚至排不上號。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shù)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吊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里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吊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現(xiàn)在是放一掛比較短小的鞭炮),親屬聽見鼓聲(鞭炮聲)就嚎哭迎接。來吊唁的人向死者跪拜,孝子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吊唁者跪拜完后扶起孝子,再由旁邊的人引導去上禮簿。入殮儀式吊唁舉行完畢之后,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里。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里,然后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發(fā)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親屬用被子把尸體裹上,然后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后,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尸體上,然后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在民間的習俗里,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殮衣又忌諱用皮毛制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于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尸"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尸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于在陰間的死者不好。"大殮"是指收尸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后一別,所以舉行大殮儀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殮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諱用柳木。松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后,擱在那里不能移動,俗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
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然后再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銹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托了這種意思出喪擇日儀式尸體收斂之后就要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喪,又叫“出殯”,俗稱為“送葬”,停尸祭祀活動后就可以出喪安葬。在許多民族中對出喪日期都要慎重選擇。古時擇日要占卜,卜時族長和宗人都要在場,說“哀子某,打算將未來的某日作為葬期,現(xiàn)在卜問,如果這天葬其父親,其父入土后,不會有什么不妥而造成悔恨嗎?”占卜后將具體的日子通告各位賓客。如果這天不吉利,還要再卜一次?,F(xiàn)在的出喪擇日儀式則要簡單些,有時只需翻翻皇歷或問問陰陽先生即可。然而此儀式所涉及的內容、牽扯的面極廣,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須慎重。少數(shù)民族在殯葬擇日的信仰方面與漢族有相通的地方。東北地區(qū)的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滿族均選擇單日出殯,而不能在雙日出殯,據說,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云南一帶的景頗族認為選擇出喪日期以十二屬相中會進洞的動物之屬相最為吉利,例如屬龍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殯。貴州一帶的侗族最忌“沖日”出喪。臺江縣巫腳鄉(xiāng)苗族出喪最忌“犯雙日”。還有一些民族和地區(qū)不但擇日,還擇時。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尸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諱正午出殯。俗以為正午出殯會招致災異,不吉。云南一帶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喪。而花苗和白苗則在午后和黃昏出殯。貴州一帶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剛亮出喪。東北黑龍江一帶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殯。廣東等地瑤族出殯時間多在中午或午后,以為這種時刻最吉利。下葬儀式下葬又叫出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在下葬之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看風水選墓地。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墓地選好后,便是挖穴。俗稱“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個木樁,然后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衫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進去之后再抽掉墊底,最后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有的地方則沒有這么復雜,挖墓穴無需孝子上山,一切請人代勞。棺材由抬棺材的(俗稱“金鋼”)用繩索吊下去。
按照舊時的規(guī)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把棺木徐徐放下,四平八穩(wěn)之后,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后,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后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后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
埋葬之后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后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后,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后長又壽。
這些民間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湖南習俗,出殯一般安排在辰時(早上7點至9點),出殯時,先將棺木移出門外,俗稱“轉棺”。然后親人在棺木旁陪死者吃最后一餐飯。吃完飯后便是起棺上山,抬棺材的俗稱“金剛”,一般是16個人,排場大點的也有用24或36人的。孝子(長子)手端靈牌,拖根孝棍(俗稱“哭喪棒”)走在前面,現(xiàn)在增加一個孝子端著死者的相片跟在靈牌后,或干脆以相片代替靈牌。路上,死者生前的一些好友和相熟的人會在靈柩經過自家門前時燃放鞭炮,以示哀悼,主家遞上一條白毛巾,一包煙表示感謝。棺材后面是哭哭啼啼的孝女、孝媳們,接著是長長的舉著花圈的送葬隊伍。靈柩上山后,只留下孝子看著父親入土,其他的親人都須回去。墓穴里鋪了一層厚厚的木炭,棺木放下去,周圍要用土夯實,夯的時候忌用鋤頭等金屬工具,只能用木棒或竹棍。夯實后,填上土,堆好墳堆。孝子磕幾個響頭,便也下山。整個喪葬過程也就基本結束了。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迒蕛x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shù)次??迒蕛x式上的哭和那種悲痛欲絕的哭不一樣,它是一種唱哭,也就是用哭腔唱出來的歌,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有親人哭唱的,也有請人來哭唱的。在湖南,親人哭唱隨時可哭,請人來唱哭,必須是在晚上,故又稱“唱夜歌子”?!俺垢枳印笔窃诔鰵浀那耙惶煲估铮信饕蝗耍髴蚯枧_上一樣的化了妝。從形式上來看,現(xiàn)代民間哭喪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著什么就唱什么,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于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經"、"著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尸體就會變成僵尸,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shù)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后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確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歷代孝子賢孫們的慣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職業(yè)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收入不菲。少數(shù)民族的哭喪儀式和漢族差不太多。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yè)績,勸導后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并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邪。第三節(jié)喪葬類型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觀念與傳統(tǒng)習俗的差異,故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多種處理已故親屬的喪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樹葬等。
土葬土葬約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原始社會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shù)人或氏族(家族)合葬的。墓室大多有不同質地的棺和殉葬品。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墓葬的殉葬品甚豐,甚至有人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土葬衍變?yōu)槎喾N形式。中國的土葬形式主要有:豎穴墓(土坑墓),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流行;大石墓、甕棺葬,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石棺葬、磚石墓,戰(zhàn)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洞室墓,始于戰(zhàn)國時期,盛行于六朝以至隋唐;木槨墓,始于商代,漢以后少見;船棺葬,戰(zhàn)國末期到漢初盛行于四川一帶。我國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形式特點雖有差別,但其基本觀念都一樣,即認為死者應保存完尸,“入土為安”,故土葬之俗,長期因襲。土葬是我國多數(shù)民族尤其是漢族的主要葬法。這與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有關?!吧菑哪嗤林衼?,再回泥土中去”這個觀念根深蒂固。《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韓待外傳》中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薄抖Y運》也說:“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古人認為人死后形體埋人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于天。漢族崇尚黃色,歷代帝王以黃作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土葬符合漢人的生活習俗和傳統(tǒng)觀念。還與鬼魂觀念有密切聯(lián)系,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現(xiàn)代,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為之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種用具、食物、裝飾品等,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另外,從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角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現(xiàn)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只有土葬才能長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權勢和地位,如雄偉的墓體,各種墓碑、石人、石獸及其它附屬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經常在墓前進行各種象征性的活動,表示生者對死者的追悼之情,又顯示了豪華的排場和滿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火葬傳統(tǒng)喪葬風俗之一。即在人死后,用柴薪將遺體火化,其骨灰或藏或埋,安放之。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1945年在甘肅臨洮縣寺洼山曾出土盛有人類骨灰的大陶罐。先秦至漢,最初流行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先秦的儀渠、氐羌、北朝時的突厥等,皆實行火葬東漢時佛教傳入,佛教僧侶死后火葬之俗影響到佛教信徒,進一步擴大到民間,以至皇室成員也有火葬者。經唐至宋,更加盛行,江浙、四川等地尤普遍,焚尸之地稱為“化人亭”。由于此俗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家倫理道德及經書中的喪葬儀規(guī)相悖,宋、元、明、清歷代統(tǒng)治者皆曾下詔或頒布法律禁止火葬,違者治罪,因而至明代轉衰。然對佛教徒、少數(shù)民族不禁。我國實行過火葬葬俗的少數(shù)民族有羌、彝、白、納西、哈尼、怒、布朗、土、拉祜、瑤等。明清以后,唯羌、彝及少數(shù)地區(qū)的拉祜、納西等族仍行火葬。此外,藏族的活佛、上層喇嘛或部落頭人實行火葬;傣族土葬、水葬、火葬兼行;赫哲族最普遍的葬俗?!赌?節(jié)葬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侗笔?突厥傳》:”擇日取亡者所乘馬,及經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薄端问?禮志》:“今民俗有所謂火化者,生則奉養(yǎng)之具惟恐不至,死則燔熟而捐棄之......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彼沃茌x《清波雜志》卷十二:“漸右水鄉(xiāng)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蕞爾之土以安,亦致焚如?!?/p>
各族火葬風俗不同,西藏地區(qū),奉火為圣潔之神,只有活佛、上層喇嘛、部落頭人才能火葬。在貴州榕江、黎平等侗族地區(qū),則只有兇死者(死于刀槍、淹死、吊死等)才行火葬。,
水葬水葬是一種將死者遺體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葬之法在我國并不普遍,只流·行于西藏及其鄰近地區(qū)。在漢族采用水葬主要是在沿海漁民或海員水手中實行,方法是將死者直接投入海中,也有的將棺材放在海邊,等海潮漲起來后任其沖人大海實行水葬。宋代還出現(xiàn)一種變異的水葬,即尸體火化后骨灰再投入水中。
水葬比較成熟的是藏族和受藏族文化影響的門巴族。藏族的水葬是一種較為卑賤的葬法,多用于夭折孩子或患傳染病而死亡的貧民以及一些乞丐、光棍、婦女生子而亡或其它非正常死者。而對正常人死亡實行水葬者,必須將尸體割碎,然后拋入水中,這是一種帶有懲罰性質的葬俗。而藏南深谷區(qū)、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部實行水葬。水葬的方式各異:或在河流急處設立水葬場,尸體由近親背至或用牲畜馱至水葬場,由司水葬者將其尸體屈肢,胸前縛石頭沉于水中;或刀斧斷尸沉水,或全尸投水。門巴族也有類似葬法,或肢解或全尸投入水中。羌、傣等族也有水葬,但不以刀解尸。而是將死尸置于專門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任其自然漂流。漂向哪里,哪里便是死者的美好歸宿。
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人將已故人的尸體分割,由禿鷲吃掉為葬,吃得越光越好。這種葬俗在藏族中最為普遍。此外,門巴族及部分裕固族也采用這種方式。用于天葬的固定地點稱天葬場,是一塊靠近小山坡的平頂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來搗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稱為天葬師。為使尸體能全部被禿鷲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天葬大約起源于公元七世紀以后,至今仍很盛行。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佛教的思想影響,而且與佛家的“靈魂不滅”、“舍身飼虎”等思想有直接的關系。藏傳佛教中的輪回轉生等觀念,都離不開“靈魂不滅”這一核心思想。藏族對于死后的軀體的關心遠遠不及對于人的靈魂的重視,注重靈魂的去向,而不留戀死后的軀體,相信人死后靈魂將不附體,靈魂離開其軀體去尋求新的軀體。既然靈魂不附體,其軀體就是一個無生物,像土、像石頭。因此藏族認為留戀這樣一個無生物,還不如以“舍身飼虎”精神去喂那些饑餓的鷲鷹,一來可以喂飽它們,二來它們吃飽之后不會去傷害其它小生命,此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由于天葬是在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上建立起來的,因此,有些地方如果不是環(huán)境、條件、習俗等因素所困,虔誠的信教者誰也不會愿意施土葬或水葬。
懸棺葬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后,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依據文獻及實地考察,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區(qū),均有此種葬俗。江西貴溪仙巖、福建武夷山、四川忠縣臥馬函、四川奉節(jié)縣夔峽、風箱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曾發(fā)現(xiàn)大批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的古代懸棺葬遺物。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飲酒歌舞畢,仍懸著高山巖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大柩,彌高者以為至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睒湓針湓嵋喾Q“露天葬”。舊時漢族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喪葬方式。
樹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種葬俗。云南彝區(qū)流傳著一則關于“樹葬”的傳說:“在漢代,諸葛亮在世的那個年代,彝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死了。孟獲讓屬下用帛緞裹尸,葬之在青松樹丫上。人們圍在樹下唱歌、跳舞,悼念這位美麗的妾”。當?shù)厝藗冞€傳說,樹葬之后,骨頭從樹上掉下來,不好處理,于是用桶把裹著帛緞的骨頭裝起業(yè),或放之于樹洞,有說放之于靈房,稱為“鬼桶”。
東北地區(qū)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赫哲族葬俗。其葬法是將死者尸體或殮放尸體的棺木置于深山或野外幾棵樹作樁搭成的平臺上,使尸體自然腐爛。認為這樣死者受到風吹雨打,日月照射,可以化為天上的星辰,為后人帶來希望和光明。鄂倫春族樹葬后對尸骨便不再過問,而赫哲族過二三年尸體腐化后,家屬取骨,裝入鹿皮袋,再行土葬。孩子死后,則用樺樹皮包扎尸體,置于樹叉上。他們認為孩子的靈魂小,埋在地下怕靈魂出不來,影響生育。
廣西大瑤山地區(qū)瑤族葬俗?,幖宜仔艐雰核篮螅瑢⒒氐交ㄆ派?護童神)處二次投胎,尸體如不速朽,就無法轉世,故用破布、樹皮裹尸,置之筐中,掛于樹上,進行樹葬。
達斡爾族葬俗:多用樹葬方式處理患天花、麻疹而夭折的嬰兒。
漢族部分地區(qū)葬俗。常用以葬死嬰,以席裹尸,掛于樹上旅游連線:古代帝陵和名人陵寢炎帝陵炎帝陵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湖南省炎陵縣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區(qū)面積5平方公里?,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史載漢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同時詔禁樵采,置守陵戶。北宋以降,歷代不輟祭祀,不失修葺。有歷史記載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1954年進行一次修復。1986年8月開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復竣工。修復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五進為陵墓。到目前為止,已恢復或新建開放的自然、人文景觀20多處,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圣火臺、神農大殿、朝覲廣場、神農大橋、白鷺亭、崇德坊、鹿原陂、龍垴石、龍爪石、洗藥池、邑有圣陵等自然景觀,均是引人入勝的去處。
炎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研究炎帝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多種活動于一體的勝地。1986年整修以來,大、小祭祀連年不斷。1983年“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系列賽在炎帝陵舉行取圣火火種儀式;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進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禮。1992年,國家旅游局將炎帝陵辟為尋根朝敬之旅國際旅游專線;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996年,國務院批準炎帝陵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中宣部確定炎帝陵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8年,炎帝陵被評為全省最佳旅游景區(qū);1999年,炎帝陵被評為湖南省模范景區(qū);2000年,中華全國歸國華橋聯(lián)合會確定炎帝陵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陳云、胡耀邦、周谷城、趙樸初等炎帝陵親筆題詞,宋任窮、楊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彭佩云等先后專程前來謁陵并指導炎帝陵建設。黃帝陵黃帝陵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傳說黃帝生于山東壽丘,逝世于河南荊山,葬在陜西橋山。橋山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huán)繞,群山環(huán)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黃帝陵冢在山頂平臺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舜帝陵舜帝陵有二處,一處在山西,另一處在湖南。山西的舜帝陵在運城市區(qū)北15公里處的鳴條崗西端。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于后;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于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厘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臺,歷山耕稼之跡如故?!逼涞乩憝h(huán)境可謂形勝壯美。舜帝陵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后毀于元末戰(zhàn)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xiāng)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在清嘉慶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xiāng)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余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塊。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蔥蔥。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鐘、鼓二樓,構造布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筑正殿,建造于臺基之上,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神態(tài)莊嚴,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寢宮三楹,內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于戰(zhàn)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云寺,為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毀。舜帝陵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的舜帝陵位于永州市寧遠縣境內的九嶷山。《古陵幕志》稱:“此陵最古?!绷陜扔小暗鬯从杏菔现辍北鄠鳛闈h代,零陵郡守徐儉所立,碑高2米,寬1.5米,碑文隸書陽刻,線刻云龍護衛(wèi)。自夏王朝大禹南巡至衡山筑此金臺望祀九嶷始,九嶷山舜帝陵就是歷朝歷代祭祖朝圣之所。秦漢時期在九嶷山玉王官巖前,就已經建立起了規(guī)模十分宏大的舜帝祀廟。唐、宋、明、清都曾對舜帝陵予以修葺。清乾隆年間朝廷撥巨款進一步加以擴建。擴建后的祀廟規(guī)模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龍亭一座,拜亭一座,東西朝房各三間,大門一楹,兩旁碑亭各一座。陵廟內古櫧、香杉、紅楓、翠柏交相掩映,陵廟莊嚴肅穆。雍正三年至七年,又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陵廟,往后年久失修,幾近荒廢。1992年,舜帝陵廟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立項為首批搶修文物,經過考察、設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次年3月25日,搶修工程正式開工,投資數(shù)千萬元,歷經七個年頭后,于2000年完工。全面搶修后的舜帝陵恢復了清雍正年間的規(guī)模,建筑占地50000平方米,建設面積3000多平方米,分成兩上自然院落,11個單體建筑,三面筑宮墻,宮墻內中軸線上由北至南分別為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兩側為祭碑房、廂房。所有建筑造型端莊,氣勢恢宏。宮墻外修有神道、金水橋、華表等。其中主體建筑正殿為重檐殿頂,殿寬36.6米,進深18.8米,檐設雙重斗拱,頂覆黃色硫璃,正殿內有舜帝銅像。殿基須彌座,殿前月臺由花崗石素面砌筑,踏垛雕龍御道,殿四周與月臺有漢白玉石欄桿環(huán)繞,52根直徑60公分的巨大石柱、木柱、龍柱支撐起全高18米的正殿,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陵區(qū)內古木參天,石雕、楹聯(lián)韻味無窮,壁繪栩栩如生,祭碑房里保存完好的36塊歷代祭碑,它們與陵碑、撫瑤頌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連城。陵廟四周峰巒疊翠,群山環(huán)擁,形似城廊,護衛(wèi)陵廟。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xiàn)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qū)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qū)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qū)分陵園區(qū)和從葬區(qū)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qū)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筑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fā)現(xiàn)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fā)現(xiàn),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guī)模的宮殿樓閣建筑。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明十三陵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據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jiān)(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shù)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xù)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明朝歷經十六帝,為什么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fā)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qū)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能質量檢測與節(jié)約用能在商業(yè)零售行業(yè)的應用研究
- oem商標使用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中國氨基比林咖啡因片行業(yè)市場全景監(jiān)測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2025年中國畜牧市場競爭策略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伐木砍伐工程合同范本
- 中石油工程總承包合同范本
- 內蒙古空調清洗合同范本
- 個人委托工程合同范本
- 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土壤資源的管理策略
- 09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語文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質小區(qū)瀝青路面翻新施工與道路綠化合同2篇
- 2024年形勢與政策復習題庫含答案(綜合題)
-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語文試題匯編:基礎知識綜合
- 2025年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 爆破工試題及答案
- 電路基礎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江西職業(yè)技術大學
- 盲源信號分離算法研究及應用
- (2024)河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工程項目部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 2024三農新政策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