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劑運用 筆記_第1頁
茯苓桂枝劑運用 筆記_第2頁
茯苓桂枝劑運用 筆記_第3頁
茯苓桂枝劑運用 筆記_第4頁
茯苓桂枝劑運用 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茯苓桂枝劑運用筆記茯苓桂枝劑運用筆記/茯苓桂枝劑運用筆記茯苓桂枝劑運用筆記苓桂劑,指《傷寒論》中以茯苓、桂技為主藥的方劑。苓桂劑主要是用來治療水氣上沖證的。水氣的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氣,飲則指其邪,既有水飲,又有寒氣。水氣上沖的證機:和心、脾、腎的陽氣虛襲有關,而心陽應衰,又為發(fā)病的關鍵。

心屬火,為陽中之陽臟,上居于胸,能行陽令而制陰于下。若心陽不足,坐鎮(zhèn)無權,不能降伏下陰,則使寒水上泛,而發(fā)為水氣上沖。同時,脾氣之虛,不能治水于下,水無所制,也易上沖而為患。另外,腎主水而有主宰水氣的作用,如腎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主水于下,則亦可導致水氣上沖。由此可見,水氣上沖,實與心、脾、腎三臟陽氣之虛有關,其中尤以心陽虛不能降伏下陰而為前提。水氣上沖的起點有二:一是由“心下”氣往上沖,一是由“臍下”氣往上沖。由心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脾氣虛,由臍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腎氣虛之所致。至于對此證的辨認,典型的則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沖動的感覺,不典型的,雖不見明顯的氣沖之感,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等見證也十分明確。心下的水氣上沖證:水寒之氣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胃中脹滿,若上沖于胸—白覺憋悶;水寒之氣犯胸,若肺氣受阻—咳嗽、短氣;若心陽被凌—則心悸不安,若水氣再上沖于咽喉,則氣結成痹,—如“梅核氣”狀。水氣再往上沖,冒蔽清陽之氣—頭目眩暈,動則為甚。頭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屬清竅,藉賴清陽之氣的溫養(yǎng),則耳聰目明,鼻聞香臭,口知滋味。今濁陰之氣冒蔽清陽,清陽之氣不能溫養(yǎng)清竅,則往往出現耳聾、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證。因此,水氣上沖每有眼、耳、鼻、喉等證出現,務須注意。胃脹、胸憋悶、咳嗽短氣、梅核氣感、頭目眩暈、耳聾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癥。臍下的水氣上沖證:由子心腎陽虛,以致水寒之氣得逞,遂發(fā)為水氣上沖之證。此證因水與氣搏,其先驅癥狀必見臍下悸動,而小便不利。如不與時治療,則氣從臍下上沖咽喉,來勢突然,其行甚速,凡氣所過之處,或脹、或悸、或窒塞,皆歷歷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氣”。猶以沖至咽喉,每每使人憋悶、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臨死亡的一種恐怖感出現,然少項則氣衰下行,其證也隨之面減。臍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氣從肚臍下上沖咽喉,凡氣所過之處,或脹、或悸、或窒塞,每每使人憋悶、窒息、出冷汗,而有如瀕死感,移時氣下行而緩解。除上述水氣上沖癥狀外,色脈也是診斷水氣病的主要證據。色診: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水斑,舌質淡嫩,苔則水滑。水為陰邪,上凌于心,心之華在面。今陰邪搏陽,營衛(wèi)凝澀,心血不榮,故其人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水斑(額、頰、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黑斑,類似色素沉著)。昔陳修園在保定望丁攀龍“面上皮里黧黑,環(huán)口更甚,臥蠶微腫,鼻上帶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飲之病,根挾肝氣,而肆行無忌”。質之于丁,其證情果如陳氏所言。此證又因心陽先虛,舌質必見淡嫩,水從下而上,苔則水滑而主津液不化。脈診:或沉或弦或沉弦而緊。以上所述水氣上沖之證,如見一證兩證,而色脈相應時,便可辨為水氣上沖,大可不必諸證悉備。三、水氣上沖的證治凡水氣上沖,從心以下而發(fā)的,治當溫陽降沖,化飲利水,方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本方由茯苓、桂技、白術、炙甘草四藥組成。方中以茯苓、桂枝為主藥,白術、甘草為配伍藥。茯苓在方中有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陰;二是寧心安神而定悸;三是行肺制節(jié)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補脾固堤以防水泛,故為方中主藥,列于首位。桂枝在本方則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陽以消陰,二是下氣以降沖,三是補心以制水,亦為方中主要藥物,列于第二位。此方如有茯苓而無桂枝,則不能化氣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無茯苓,則不能利水以伐陰。祈以苓桂相須相成,而缺一不可。至于白術則協(xié)茯苓補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陽以降沖。諸藥配伍精當,療效確實,故為苓桂諸劑之冠。下邊的加減諸證皆從此方證衍繹而來。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當重用。后期虛證顯露,陽氣不足者,加肉桂3g或合用真武湯法。苓桂杏甘湯苓桂杏甘湯,即于上方減白術加杏仁而成。此方治水氣上沖,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而見小便困難,面目浮腫以與咳喘等證。治法:通陽下氣,利肺消腫。

處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苓桂姜甘湯苓桂姜甘湯,原名為茯苓甘草湯。此方即苓桂術甘湯減白術、加生姜而成。其治療水飲潴留于胃,迫使氣與飲搏,而證見心下悸動不安、胃中漉漉作響。若胃中水飲上逆,則可出現“水吐”,若胃中水飲下流于腸,則可出現“水瀉”,若胃中水飲阻遏清陽不達四肢,則見手足厥冷,名叫“水厥”。處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生姜汁一大杯炙甘草6克

囑用煎好藥湯兌姜汁服。苓桂棗甘湯苓桂棗甘湯證,是心陽上虛,寒水下動,待發(fā)未發(fā),先見“臍下悸”、“欲作奔豚”。也就是水氣之邪從臍下上沖的一種。于苓桂術甘湯方減白術、加大棗,并增添茯苓的劑量,用甘瀾水煮藥,服之則愈。此方治“奔豚”已發(fā)亦同樣有效。處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囑患者以大盆貯水,以杓揚水,水面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用以煮藥。五苓散五苓散,即苓桂術甘湯減甘草、加豬苓、澤瀉而成。此方能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的水逆證(為水氣上沖之一),以與“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癇”的癲癇證,小便不利。處方:茯苓30克澤瀉12克豬苓、白術、桂枝各10克肉桂3克

(六)苓桂杏苡湯苓桂杏苡湯即苓桂術甘湯減白術、甘草加杏仁、苡米而成。本方治水邪上逆,兼挾濕濁,水濕相因而為病。多見咳嗽多痰,頭重如裹,胸滿似塞,小便不利,周身痠楚,不欲飲食等證。

方藥: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6克焦苡米12克苓桂味甘湯苓桂味甘湯,即于上方減白術、加五味子而成。此方一是治療腎氣素虛之人,因誤服小青龍湯發(fā)動腎氣,引發(fā)腎氣不攝,氣從少腹上沖于胸,甚或為上厥巔疾,頭目?;?、面赤如醉、心悸、脈結、少氣而喘等證。二是治老人下虛,不主攝納,飲從下泛,氣阻升降而為喘咳之變。昔葉香巖用本方,或另加姜棗,治療此證,效果非常理想。因為他從甘溫化飲、酸溫納氣為治,故深得仲景治病之法。苓桂芥甘湯水為陰邪,性本就下。若發(fā)為上沖,亦有因于肝氣激揚使然。清人張令韶、陳修園等人注釋苓桂術甘湯證有“脾虛而肝乘之,故逆滿”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可供參考。據此,在臨床治療水氣上沖,而又有肝氣作噯、頭暈目脹,又以夜晚為甚、脈沉弦等癥時,則于苓桂術甘湯減白術、又加白芥子3克,使其疏肝下氣,開陰凝之邪。治法:溫陽化飲、疏肝理氣。

處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芥子3克香附6克炙甘草6克苓桂茜紅湯治驗

苓桂茜紅湯,即苓桂術甘湯減去白術、甘草,加紅花,茜草而成。此方為劉渡舟制。常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他們既有水氣上沖的癥候,復有心前區(qū)疼痛控背與手指發(fā)麻等氣血瘀阻的證候。此方用苓桂通陽化飲,紅花、茜草活血脈而行瘀滯。水氣上沖,挾血脈瘀滯,如遇患者血壓偏高的,可加用牛膝10克,有很好的降壓作用。

(十)苓桂龍牡湯

苓桂龍牡湯,即苓桂術甘湯減白術,加龍骨、牡蠣而成。此方治療水氣上沖,兼見心中驚悸、睡臥不安、頭暈耳噪、夜不成寐等癥。

治法:通陽下氣、利水寧心。

處方:茯苓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龍骨、牡蠣各12克以上治療水氣為病,共10方。辯水氣病,以望色、脈診、典型水氣上沖癥為據。茯桂術甘湯:心脾氣虛,水氣上沖證。癥見:心悸、心下悸,痞滿、胃中振水聲,眩暈等。苓桂姜甘湯:水飲潴留于胃,迫使氣與飲搏證。癥見心下悸動不安、胃中漉漉作響,或“水吐”,或“水瀉”,或“水厥”。苓桂棗甘湯湯:心陽上虛,寒水下動。癥見:待發(fā)未發(fā),先見“臍下悸”、“欲作奔豚”,甚至奔豚發(fā)作。苓桂杏甘湯:水氣上沖,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證。癥見:小便困難,面目浮腫、咳喘等證。苓桂味甘湯:腎氣素虛之人或老人下虛,不主攝納,飲從下泛,氣阻升降而為喘咳之變。癥見:咳喘與下虛癥?;蛄砑咏獥?,從甘溫化飲、酸溫納氣為治。苓桂芥甘湯:水氣上沖,挾肝氣激蕩證。癥見:水飲癥、肝氣作噯、頭暈目脹,夜晚為甚、脈沉弦者。五苓散:水蓄下焦,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