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第四版)課件 第4、5章 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_第1頁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第四版)課件 第4、5章 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_第2頁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第四版)課件 第4、5章 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_第3頁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第四版)課件 第4、5章 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_第4頁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第四版)課件 第4、5章 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郭沫若: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精神第一節(jié)“青春品格”的創(chuàng)造型作家第二節(jié)《女神》——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之作第三節(jié)《屈原》——歷史劇的新境界2概要3第一節(jié)“青春品格”的創(chuàng)造型作家郭沫若:“球形天才”與永遠的“未成品”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樂山縣一個殷實的家庭。幼時入私塾,學習《詩經》、《尚書》、《周禮》、《易經》等經籍和唐宋詩文,1914年赴東京學醫(yī),想以此來“作為對于國家社會的切實貢獻”,但不久,他就沉迷于文學,并形成了自己浪漫主義的詩風。1921年,郭沫若與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等留日學生發(fā)起成立了創(chuàng)造社,同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也是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新詩格局的第一部詩集《女神》。隨著與國內實際社會生活的深入接觸,他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不斷增強,他主持的后期創(chuàng)造社,是公開倡導革命文學運動的主將。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東渡日本,開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活,此間,他潛心從事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毅然回國,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同時,他還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時代社會敲響警鐘,為民族命運提出深切的思考。4

郭沫若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都貫穿著特有的詩人氣質,表現(xiàn)出濃郁的浪漫特征,神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富有激情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華。而郭沫若的詩人的青春型特質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在他的美學主張以及小說、散文和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

郭沫若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高揚浪漫主義文學主張的第一人。他極為注重藝術的自身規(guī)律,曾反復強調詩的本質在抒情,在自我表現(xiàn),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在主觀直覺的自由馳騁,詩應該是純粹的“內在律”,詩的形式應該是絕對自由的。但他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不是狹隘的、固定的,而是開放性的、變動著的,其中充分融合著他對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認識和理解。他認為:“作家和現(xiàn)實的關系,決不是單純的投影過來,反射過去,而是把很多現(xiàn)實的東西,吸收到作家的意識中,經過他的醞釀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可能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并不是現(xiàn)實中有的,但卻可以成為比現(xiàn)實還要真實的東西”。

郭沫若一生的創(chuàng)作以詩歌和歷史劇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大,此外,他在小說和散文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特別值得提到的是,郭沫若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吸取和運用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jié)《女神》——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之作7一、《女神》的時代精神與浪漫主義風格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響的新詩集,《女神》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開拓了全新的天地?!杜瘛返膯柺溃谷藗冊谥袊姼韬驮娙松砩系谝淮握嬲吹搅艘环N嶄新的時代意識,一種偉大的反抗的力,一種20世紀的力的表現(xiàn)。8知識鏈接: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他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鄧小平評)

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聞一多評)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后,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xiàn)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huán)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采取了輕薄的態(tài)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他進行研究。(中國科學網評)9

《女神》除《序詩》外共收詩56首,其中最早的詩寫在1918年初夏,大部分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只有一小部分為1921年詩人歸國后所做。

《女神》對于封建藩籬的勇猛沖擊,對于改造社會的強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贊頌美好理想的無比熱力,都鮮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運動的特征,傳達出“五四”時代精神的最強音。在藝術上,奔騰的想象、急驟的旋律、宏偉的氣勢、瑰麗的色彩、自由的詩體形式等構成了《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拔逅摹睍r代精神賦予了詩人激越的情調,《女神之再生》、《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晨安》等《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從時代的制高點上,對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偉大覺醒做出了色彩鮮明的象征性反映。

《女神》的思想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反抗、叛逆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歌唱;愛國情思的抒發(fā)。雖然當時也有許多進步詩人寫過向往光明的詩歌,但像《女神之再生》和《鳳凰涅槃》那樣敢于同舊世界決裂,敢于向舊世界宣戰(zhàn),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信心和樂觀的精神,充滿著英雄氣概和革命理想主義的詩篇,卻很少見到。10

《女神》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是詩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貫穿詩集中的對黑暗現(xiàn)實、陳腐傳統(tǒng)的徹底反抗與破壞,對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熱切追求與贊美,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信,對創(chuàng)造理想的樂觀等,都強烈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愿望、理想和要求,這種革命理想主義正構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義的基本精神。

在郭沫若的文學活動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泰戈爾、海涅、歌德、雪萊、波德萊爾等多位世界著名詩人都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美國詩人惠特曼對其影響最大。郭沫若深受惠特曼詩風的感染,歌頌大自然的自由精神,對社會的保守勢力和舊的禮法持毫不留情的攻擊和蔑視態(tài)度。11

《女神》所顯示出來的鮮明的時代色彩、宏大的藝術魄力、獨創(chuàng)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寶庫,對后來的詩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在《女神》出版后不久,聞一多在《〈女神〉之時代精神》一文里寫道:“若講新詩,郭沫若君底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底時代的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底產兒?!杜瘛氛娌焕闀r代底一個肖子?!甭勔欢噙€認為,《女神》“不獨喊出人人心中底熱情來,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種熱情”。周揚在《郭沫若和他的〈女神〉》一文里也稱郭沫若“是偉大的‘五四’啟蒙時代的詩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國的預言詩人”,稱《女神》“是號角,是戰(zhàn)鼓,它警醒我們,給我們勇氣,引導我們去斗爭”。這些評論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女神》之所以能夠獲得較大影響的根本原因。12二、《鳳凰涅槃》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鳳凰涅槃》是《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它以鳳凰“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的傳說作素材,借火中鳳凰的故事象征著舊中國以及詩人舊我的毀滅和新中國以及詩人新我的誕生。除夕將近的時候,在梧桐已枯、醴泉已竭的丹穴山上,寒風凜冽,一對鳳凰飛來飛去地為自己安排火葬。臨死之前,它們盤旋低回地起舞,鳳鳥“即即”而鳴,凰鳥“足足”相應。它們詛咒現(xiàn)實,詛咒冷酷、黑暗、腥穢的舊宇宙,把它比作“屠場”,比作“囚牢”,比作“墳墓”,比作“地獄”,懷疑并且質問它“為什么存在”。它們從滔滔的淚水中傾訴悲憤,詛咒五百年來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在這段悠長的時間里,有的只是“流不盡的眼淚,洗不盡的污濁,澆不熄的情炎,蕩不去的羞辱”;在這段悠長的時間里,看不到“新鮮”和“甘美”,看不到“光華”和“歡愛”,年輕時的生命力已經消逝。于是它們痛不欲生,集木自焚。13

《鳳凰涅槃》是郭沫若在一天之內分兩次寫成的,詩里傾瀉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律,充分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狂飆突進的精神特質,即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充滿了對黑暗舊社會的深惡痛絕、勢不兩立和反抗現(xiàn)實的強烈精神。詩中借鳳凰“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的故事,體現(xiàn)出詩人否定舊我、詛咒舊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F(xiàn)實世界已經變得陳舊腐朽,梧桐已經枯槁,醴泉已經消歇。四周“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成了“膿血污穢著的屠場”、“群魔跳梁著的地獄”。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一切都變得陳腐,失去了生機,鳳凰也失去了年輕時的“新鮮”、“甘美”、“光華”和“歡愛”。為了尋求新生,他們集香木自焚。

《鳳凰涅槃》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新的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和對新生活的積極創(chuàng)造精神,飽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詩中鳳凰毫不憐惜舊生命的死亡,焚燒了舊我,獲得了新生,整個宇宙也獲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變得“新鮮”、“凈朗”、“華美”、“芬芳”,一切都變得“生動”、“自由”、“雄渾”、“悠久”。詩人通過鳳凰的再生來抒發(fā)他對社會改造的勇氣和決心,是他對祖國新生的強烈渴望在詩作中的自然袒露。14

《鳳凰涅槃》中對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熱切追求與贊美,對創(chuàng)造理想的樂觀堅定的態(tài)度,決定了詩篇的浪漫主義特色:以火山爆發(fā)式的激情和狂飆突進的氣勢,抒寫了鳳凰自焚追求新生的全過程,基調高昂而悲壯,想象豐富、色彩瑰麗,新奇的想象伴隨著大膽的夸張,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鳳凰涅槃》中充滿英雄主義基調和傳奇色彩,詩篇借古代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抒發(fā)現(xiàn)世的理想,把宇宙的新生、世界的新生、中國的新生和詩人自我的新生融為一體,并通過鳳凰的新生一體多能地表現(xiàn)出來。在詩歌形式上,詩人主張“絕對自由”,他說,我要打破一切詩的形式來寫自己夠味的東西。《鳳凰涅槃》正是他這一主張的體現(xiàn),全詩采用詩劇的形式,詩的氣氛隨著故事和諧發(fā)展,全詩節(jié)奏明快而悠揚,句法多變而活潑,不拘一格,隨心所欲,富有很強的音樂性和舞蹈性,對中國現(xiàn)代自由體詩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第三節(jié)《屈原》——歷史劇的新境界16

郭沫若是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觀來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他以自己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實踐及其理論總結,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形成了自己的歷史觀和史劇理論。郭沫若史劇理論的價值,不僅在于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富于創(chuàng)見地把史劇和悲劇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先提出了“歷史悲劇”的概念,并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不斷地印證這一理論,而且還在于他以一種完全開放的和現(xiàn)實的眼光確立了對歷史題材的再創(chuàng)性理論觀點。任何文學史上凡產生影響的歷史題材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點:借古喻今。郭沫若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同樣遵循了取材于歷史而著眼于現(xiàn)實,劇中人物源于歷史而高于歷史的基本法則。

但郭沫若不同于一般人之處,是他更注重以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來認識歷史和反映歷史,更注重自己的主觀情感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命運的強烈共鳴,他從不拘泥成說,絕不單純“再現(xiàn)”歷史,而是極力“再創(chuàng)”歷史,借古人的骸骨吹進新的生命,借古人的皮毛說自己的話,力求以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來重新解釋歷史,挖掘歷史事件和人物身上的現(xiàn)實蘊涵。17

郭沫若歷史劇與眾不同的一個特色是通過歷史人物來表達現(xiàn)實主題,表達各種思想,因此每個人物形象都很鮮明,每個人物獨立性都很強。

《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屈原、嬋娟、鄭袖、宋玉等,其中屈原的形象寄托著作家的理想,鮮明生動,滿懷激情,感人至深。郭沫若沒有將筆墨過多地用于描寫屈原的悲痛、絕望,而是強調了他的斗爭精神,賦予他雷電般的性格。雖然屈原形象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他無法擺脫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可貴的是,郭沫若在創(chuàng)作歷史劇時,盡管將屈原作為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來刻畫,傾注了強烈的理想色彩,但他還是有意識地注意到史實的客觀性,將屈原所固有的各種局限性也揭示出來。如劇中對屈原雖凜然難犯卻屈從王權的描寫,就將屈原性格中恪守封建忠義倫理的一面展示給讀者和觀眾。

屈原是胸襟坦誠、見解深刻的偉大政治家和詩人的藝術典型,蘊含于這個形象之中的那種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是具有高度現(xiàn)實意義的。18

以《屈原》為代表的郭沫若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形成了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第一,在史劇的選材和剪裁方面,充分顯示了郭沫若深刻獨到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郭沫若多次表明自己是“喜歡研究歷史的人”,也喜歡用歷史的題材來創(chuàng)作。他對歷史題材的喜好和選用,并不只是因為歷史題材可以反映現(xiàn)實,他還發(fā)現(xiàn)在歷史題材中有許多可以由作家自己去發(fā)掘、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他生動而準確地把歷史研究和史劇創(chuàng)作的根本區(qū)別概括為“實事求是”與“失事求似”。

因此,他強調史劇家應該是一個“凹面鏡”,不僅要匯集無數(shù)歷史的線索,而且要把這些史實擴展開去,創(chuàng)造一個“虛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史實與創(chuàng)造的結合。郭沫若不僅把握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更把握住了歷史與創(chuàng)造的契機。事實上,郭沫若從不機械被動地描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即使為反映現(xiàn)實所作也沒有被所反映的現(xiàn)實限制住,他總是自我投入,能動地挖掘和創(chuàng)造歷史,并以一種整體的、全局性的眼光來進行創(chuàng)造。19

第二,在歷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始終遵循著“并不是想寫在某些時代有些什么人,而是想寫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應該有怎樣合理的發(fā)展”的原則,給歷史人物的塑造留下了很廣闊的自由發(fā)揮空間。郭沫若的歷史劇立足于刻畫人物性格,并以人物命運來構造中心沖突,通過人物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來揭示主題,帶動全劇。這就打破了現(xiàn)代話劇以劇情發(fā)展為主要線索的基本格局。郭沫若在《我怎樣寫五幕史劇〈屈原〉》一文中表明,他對歷史人物刻畫的根本依據(jù)并不全是史實,甚至沒有一定的線索和步驟,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內心情感的起伏和他所認定的人物性格應該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屈原不再是歷史上那個郁郁不得志,投汨羅江而死的三閭大夫,而是一個具有火一般剛強熱烈性格的斗士。20

第三,郭沫若的歷史劇始終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并貫穿著一種沉郁的悲劇氣氛。郭沫若的歷史劇中,往往穿插著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詩,有的根據(jù)劇情的發(fā)展反復出現(xiàn),有的則直接由主人公反復吟誦,如《屈原》中的《橘頌》和《雷電頌》,《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詩,《南冠草》中的《大哀賦》,《虎符》中的贊頌歌等等。這些抒情的詩和歌不僅渲染了氛圍,突出了人物性格,強化了劇本主題,而且其本身已經融為整個劇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梢韵胂螅绻麤]有《橘頌》和《雷電頌》,整個《屈原》一劇將大為減色。郭沫若還善于在史劇中運用富有韻味的長篇獨白以充分提示人物豐滿復雜的內心世界,而劇中人物的對白以及作者的敘述語言也充滿了音樂的節(jié)奏和詩的激情,這種詩化的語言顯示了郭沫若創(chuàng)作獨有的詩劇合一的重要特色。盡管郭沫若既是一個卓越的歷史學家,又是一個杰出的考古學家,但他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則完全是以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個性,沖破一切程式,毀壞一切偶像,創(chuàng)造了他自己寫下的“歷史”。21知識鏈接: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是什么,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發(fā)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一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一個歷史人物的做法一樣,都是不可取的。(瞿林東評)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氣橫溢,國學基礎也相當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確有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即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青銅時代》幾部書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見解。他雖然也遵從“一家之言”,卻與套用公式有別。我曾嚴厲批評過他襲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認,犯了學術研究的大忌,然而我并未對他一筆抹殺。不過從現(xiàn)代學術的規(guī)范來說,他逞才使氣有余,而史學的紀律則遠為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和二陳(指陳垣、陳寅恪)、呂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學術,而別有懷抱。治學有成的學者可以參考他上述三書,但初學則不宜由此類作品入手。(余英時評)思考題1.《女神》如何顯示了郭沫若開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新詩格局的重要貢獻?2.《鳳凰涅槃》如何體現(xiàn)出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和浪漫主義藝術氣質?3.為什么郭沫若的《屈原》能代表中國現(xiàn)代歷史劇的最高成就?4.《屈原》中的《雷電頌》的思想蘊涵是什么?5.屈原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悲劇性格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22延伸閱讀1.郭沫若在他的新詩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到了多位外國浪漫主義詩人的熏陶和影響,其中,惠特曼和他的《草葉集》以及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對郭沫若的影響更為顯著。要準確理解郭沫若新詩創(chuàng)作的“新”的特質,有必要閱讀和了解上述幾位外國詩人的代表作品。2.作為創(chuàng)造社最重要的發(fā)起人和代表作家,郭沫若與創(chuàng)造社的命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他在創(chuàng)造社中的地位和作用,創(chuàng)造社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與郭沫若的關系,對全面了解郭沫若都有著重要意義。閱讀《創(chuàng)造社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以及黃淳浩著《創(chuàng)造社:別求新聲于異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朱壽桐著《情緒:創(chuàng)造社的詩學宇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3.郭沫若是一個人生經歷和思想發(fā)展都豐富多彩的作家,了解他的生平與思想發(fā)展是深入他的精神世界的必經之途。閱讀王訓昭等編《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及龔濟民、方仁念著《郭沫若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23文學·人生·社會1、郭沫若的《女神》充滿了對舊秩序、舊思想、舊道德的反抗,充分彰顯了新文學對人的主體性的高揚。《女神》中最早的詩寫于1918年初夏,除一小部分為1921年郭沫若歸國后所作外,其余均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絕大部分完成于1919年和1920年這兩年里。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醒了古老的中國,五四運動的浪潮正在國內洶涌澎湃。人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擊和破壞;科學、民主、社會主義和一切新事物則受到了自覺的熱烈的追求。這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時代,一個充滿著反抗和破壞、革新和創(chuàng)造的時代?!杜瘛穼τ诜饨ǚh的勇猛沖擊,改造社會的強烈要求,追求和贊頌美好理想的無比熱力,都鮮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運動的特征,傳達出“五四”時代精神的最強音。24

2、郭沫若對革命文學的倡導。郭沫若于1926年3月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革命與文學》一文就是去廣州后不久寫出的。這篇文章和3月初離滬前寫的《文藝家的覺悟》一樣,清楚地表明了郭沫若文藝思想的巨大發(fā)展。他從階級本質劃分了革命文學與反革命文學的界限:“你是反對革命的人,那你做出來的文學或者你所欣賞的文學,自然是反對革命的文學,是替壓迫階級說話的文學;……你假如是贊成革命的人,那你做出來的文學或者你所欣賞的文學,自然是革命的文學,是替被壓迫階級說話的文學?!蓖瑫r,《革命與文學》一文還以“表同情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的文學”的定義,提出了革命文學的實際內容。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這不僅標志著郭沫若文藝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且也標志著新文學運動從第一個十年到第二個十年的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

3、郭沫若的《屈原》,不僅體現(xiàn)了郭沫若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同時也是特殊時期借助文學形式進行政治斗爭的一種文藝策略。根據(jù)當時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fā)表的文章、郭沫若的自述,以及當時左翼文化人士關于此劇大量唱和的詩詞來看,這個戲的演出也是共產黨政治斗爭的一種方式,周恩來甚至認為“《屈原》演出的成敗關系到重慶左翼文化運動的興衰成敗”。25第五章新文學社團的蜂起與影響第一節(jié)

新文學社團的興起和發(fā)展第二節(jié)

文學研究會與創(chuàng)造社第三節(jié)

新月社與語絲社27概要28第一節(jié)

新文學社團的興起和發(fā)展

1921年以后,新文學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新起的文學社團如雨后春筍,文藝刊物在各地紛紛出現(xiàn)。新文學從一般革新運動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隊伍,并孕育出不同的流派。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增多,質量也有新的進展。據(jù)統(tǒng)計,從1921年到1923年,全國出現(xiàn)大小文學社團40多個,出版文藝刊物50多種。到了1925年,文學社團和相應刊物猛增到100多個。在這些文學社團中,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文學研究會和創(chuàng)造社。29

文學研究會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這是文學革命后出現(xiàn)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1921年1月10日《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發(fā)表了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學研究會宣言》。發(fā)起人共有12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tǒng)照、沈雁冰、蔣百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后來,會員發(fā)展到170多人,包括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廬隱、魯彥、老舍、豐子愷等著名作家。

創(chuàng)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日本東京郁達夫的寓所,主要成員是當時的留日學生,包括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等,前期主辦刊物有《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報》、《創(chuàng)造日》、《洪水》半月刊等,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創(chuàng)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30

1923年,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員大都是歐美留學生,包括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次年4月開辟了《詩鐫》周刊。創(chuàng)造詩的新格式、新音節(jié)以表現(xiàn)完美的精神,這是《詩鐫》的基本主張。

語絲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因為創(chuàng)辦《語絲》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員包括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川島等。《語絲》發(fā)刊詞表明了其主張和態(tài)度,“想沖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濁停滯的空氣”,“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31

除了以上四個社團外,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文學社團還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飆社、淺草社、沉鐘社、彌灑社、湖畔詩社、南國社等。新文學社團的蜂起,使得1921年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不僅作者隊伍壯大、作品數(shù)量增多,而且創(chuàng)作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技巧方面都越來越成熟。一群文藝思想、志趣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借助文學社團這一平臺,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和文學氣質,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學流派。3233第二節(jié)

文學研究會與創(chuàng)造社34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創(chuàng)作主張承繼并發(fā)揚了《新青年》的文學“為人生”的觀念并且取得較大成績,把倡導時期的新文學推向前進的第一個團體,是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發(fā)起人有沈雁冰、葉紹鈞、鄭振鐸、王統(tǒng)照、周作人、許地山等12人,這是新文學產生以來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學社團。

文學研究會的基本文學主張,一是強調“為人生而藝術”,二是強調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主要有革新后的《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后改名為《文學周報》)等。文學研究會在中國所首倡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主張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風格,對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文學研究會成立時的合影一、冰心

冰心是文學研究會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說、散文、詩歌等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冰心的創(chuàng)作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9年至1920年,以“問題小說”起步,表現(xiàn)了她探究人生意義的熱忱。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受過西方啟蒙主義思想影響的部分青年,以極大的社會責任感將目光投注于落后的中國社會,他們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的不合理現(xiàn)象,于是,他們熱衷于提出問題,并力圖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出現(xiàn)了所謂“問題小說”的熱潮。35知識鏈接:冰心:“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父親是清政府的海軍軍官,她的童年較長時間住在煙臺的海邊,這對她以后的創(chuàng)作有深遠的影響。1913年隨家來北京,曾在貝滿女子中學讀書,1918年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學習,1923年燕京大學畢業(yè),隨后到美國留學,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對冰心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9年,她便以處女作《兩個家庭》在《晨報》嶄露頭角,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后,集中創(chuàng)作以社會、家庭、母愛、童心為主題的小說、詩歌和散文,成為新文學初期最早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其“問題小說”的代表作主要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愛的哲學”的小說代表作有《超人》、《煩悶》等;小詩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雜記》、《寄小讀者》、《關于女人》等。冰心的文學生涯持續(xù)了將近一個世紀,她的全部創(chuàng)作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就是“愛”;她的人生信條和文學追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36

冰心與“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是盛行于20世紀20年代初的一個小說流派,以文學研究會成員冰心、葉紹鈞、許地山、王統(tǒng)照、廬隱、魯彥等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冰心的《去國》、《超人》、《往事》,王統(tǒng)照的《春雨之夜》,許地山的《綴網勞蛛》,廬隱的《海濱故人》等集中的部分小說。問題小說體現(xiàn)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主張,關切社會人生,探索并力圖回答“人生究竟是什么”等問題。由于作者各自的思想不同,對問題的答案也不一致:有的希圖以“愛”和“美”來彌縫人生的缺陷;有的主張用“憎”來解決人生的矛盾;有的對人生產生迷惘和懷疑。雖然都未能正確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但表現(xiàn)了“五四”時期覺醒的青年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在“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創(chuàng)作中,冰心是最為突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可以說,是“問題小說”把冰心推上了現(xiàn)代文壇。37

冰心在《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秋風秋雨愁煞人》等“問題小說”中揭露了“舊社會舊家庭的不良現(xiàn)狀”。其中,《斯人獨憔悴》寫參加學生運動的穎銘、穎石兩兄弟與頑固守舊的父親之間的矛盾,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五四”時期具有相當普遍性的父子兩代人的思想沖突,傳達了當時一班不甘為家庭所拘囿的新的時代青年的愁苦,產生了強烈而廣泛的社會影響。這些小說來自投身于五四運動的青年冰心的真切感受,敏銳地捕捉住時代的脈搏,目的在于“感化社會”、“叫人看了有所警覺”、“想去改良”,透露出鮮明的時代氣息,也顯示了冰心從家庭窗口審視社會的獨特視角。此時的冰心,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描寫他們的不幸和凄楚,如《三兒》等。3839

第二階段以1921年發(fā)表的《超人》為發(fā)端,突破了第一階段對社會問題“只問病源,不開藥方”的局限,冰心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開出了她對種種社會問題的“藥方”——愛的哲學。冰心把藝術視為給人們以精神慰藉的手段,竭力尋找一種救治時代“病源”的藥方,這便是“萬全之愛”。冰心深受基督教博愛思想和泰戈爾哲學的影響,在她看來,只要世界上的人們彼此相愛,便可以化解一切痛苦,而母愛、童心和大自然便是使人體會到這種超越一切的“愛”的橋梁,因而也成為冰心作品的三大母題?!冻恕肥潜男麚P“萬全之愛”、謳歌偉大的母愛的代表性作品。原本冷心腸的何彬,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學,但在“母愛”與童心的感化下,轉而虔信“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書信形式的心理獨白以及富有詩意的夢境描繪,使作品籠罩著濃厚的抒情氣氛。

第三階段,從美國學成歸國后沉默數(shù)年的冰心在1931年發(fā)表了小說《分》、《冬兒姑娘》等,宣告了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的作品顯然從作者以往信奉與宣揚的“愛的哲學”與早就潛隱地受到的基督教教義的影響中有所超拔。頗具童話色彩的《分》透露了冰心思想中開始萌生的某種階級觀念。冰心的“問題小說”圍繞著“愛的哲學”經歷了發(fā)展變化的階段,從追尋到宣揚,最后疑信參半,構成冰心小說的獨特旋律。

冰心的詩歌清雋秀麗、含蓄溫婉,體現(xiàn)了一個女作家特有的嫵媚多姿的風采。從1920年開始,受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冰心又以小詩的藝術形式抒唱對人生的思考,寫出了為文壇矚目的短詩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謂的“小詩流行的時代”。詩集《繁星》、《春水》的主要內容是對母愛、童真與大自然的謳歌,也有不少對于人生意義的沉思默想。小詩在明媚如畫的意境中寄寓著詩人對自然、童真和母愛三者融洽無間的境界的神往之情,并特意著力謳歌了被冰心視為生的安慰、美的典范的母愛。40

冰心的散文取得了比她的小說和詩歌更高的文學成就,代表性散文集有《寄小讀者》《山中雜記》《往事》等。1921年1月在《小說月報》發(fā)表的《笑》,以自己記憶里幾個生活斷面的“笑”串聯(lián)全文,輔以清麗秀美的自然風光,是初期“美文”的結晶之一,其情感細膩澄澈,筆調清新靈活,既發(fā)揮了白話文流利曉暢的特點,又吸收了文言文凝練簡潔的長處。

冰心的創(chuàng)作具有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純正的審美趣味與強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有永不凋萎的藝術青春。這正是冰心的作品能贏得一代讀者并得以傳世的主要原因所在。4142知識鏈接:郁達夫論冰心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好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記得雪萊的詠云雀的詩里,仿佛曾說過云雀是初生的歡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樣來把歌聲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彩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雨師,是……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現(xiàn)在記也記不清了,總而言之,把這一首詩全部拿來,以詩人贊美云雀的清詞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評之上,我想是最適當也沒有的事情。我以為讀了冰心女士的作品,就能夠了解中國一切歷史上的才女的心情;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傷,動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極致?!x自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二、葉紹鈞

葉紹鈞:實實在在的“寫家”

葉紹鈞(1894—1988),字圣陶,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1911年于蘇州草橋中學畢業(yè)后輾轉蘇州、上海、杭州等地,任小學、中學教師。1914年開始寫作短篇小說,1918年開始用“葉圣陶”發(fā)表小說。1921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并被邀為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和《晨報副刊》的撰稿人。1923年至1930年間任職于上海商務印書館國文部,1930年底改任開明書店編輯。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先后在重慶中央國立戲劇學校、武漢大學等校任職,并在成都繼續(xù)主持開明書店的編輯事務;抗戰(zhàn)勝利后,曾主編中華全國文藝協(xié)會總會會刊《中國作家》。

葉紹鈞的小說創(chuàng)作經歷了由“問題小說”向更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拓展的過程。1919年發(fā)表在《新潮》上的《這也是一個人?》鮮明地提出了婦女人格和社會地位的問題,引起較大反響。此后,他憑借自己的一系列創(chuàng)作實績,逐漸成為新文學初期有著較高知名度的作家。葉紹鈞的代表作主要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他還創(chuàng)作了最早的現(xiàn)代兒童文學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43

葉紹鈞始終堅持“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對生活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他提倡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由于長年的教員生涯,葉紹鈞對現(xiàn)代中國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詳明,擅長描寫小市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灰色人生。茅盾曾說過:“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寫實地寫,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的,是葉紹鈞”,“他的‘人物’寫得最好的,是小鎮(zhèn)里的醉生夢死的灰色人”茅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葉紹鈞以教育界、學校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教育小說”不僅在他全部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占很大比重,也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題材范圍,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小知識分子的卑瑣形象,寄寓著作家對小知識分子灰色靈魂的深刻諷刺和批判。44三、朱自清45朱自清:“最完整的人格”的追求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江蘇東海人,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1916年考入北大哲學系,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1920年北大畢業(yè)后,輾轉于江浙一帶,他的絕大部分新詩都寫于這一時期,其中長詩《毀滅》是有影響的代表作。1924年第一本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中國古典文學。1928年第一本詩文集《背影》出版??箲?zhàn)爆發(fā)后,他隨學校南遷昆明,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北平,繼續(xù)在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6月18日,在身體極度衰弱、迫切需要營養(yǎng)和治療的情況下,朱自清毅然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時隔不到兩個月,朱自清就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從20年代初到病逝的近30年時間里,朱自清的寫作重心數(shù)度轉移,由詩轉而散文轉而雜文,代表作除了上面提及的,還有詩集《雪朝》、《眷顧》,游記散文集《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綜合性選集《你我》、《標準與尺度》等,此外還有不少語文教學和古典文學的研究專著。

朱自清最初是以詩人的身份走上文壇的,文學研究會眾詩人中,他以樸實明快、淳厚純真的風格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長詩《毀滅》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抒情長詩之一,也是朱自清全部詩作中最能代表其藝術造詣和思想動態(tài)的作品,既有苦悶彷徨的呻吟,也有奮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著詩人對人生的切實感受。1925年后朱自清絕少寫詩,他將主要精力開始移向散文寫作。最能傳達朱自清散文風致的,還是取材于作者生活的那些抒情、敘事、寫景之作。《背影》《給亡婦》《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以事傳情,用筆樸實、平淡,甚至似乎有點瑣碎,卻有極強的情感沖擊力。40年代,朱自清改寫雜文,一方面為了更有力地對嚴峻的現(xiàn)實發(fā)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踐他提倡的“談話風”,內容大多是議論人生社會問題的,增添了較濃厚的思辨色彩與哲理意味,自然親切、雅俗共賞,顯示了很高的藝術功力。46四、許地山許地山:對終極人生與現(xiàn)實人生的雙重追求

許地山(1893—1941),名方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出生于臺灣省臺南市,甲午戰(zhàn)爭后隨家人遷回大陸,落籍福建漳州。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燕京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1921年與茅盾等人發(fā)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1922年又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獲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25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比較學、印度哲學、梵文及民俗學,1926年回國,1927年后任教于燕京大學。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直至1941年病逝。許地山對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均有涉獵并深受影響。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人生問題的扎扎實實的探討,另一方面,又顯示出較為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綴網勞蛛》、《危巢墜簡》,影響較大的小說作品有《春桃》、《鐵魚底鰓》等;此外,他的散文詩集《空山靈雨》不僅風格獨特,而且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問世的散文詩集之一。47

許地山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代表作有《命命鳥》《商人婦》《綴網勞蛛》等。許地山早期的其他小說也同《命命鳥》一樣,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蘊含著宗教意味。這些傳奇故事的主人公多是女性形象,對生活抱有一種任其自然、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以德報怨,宿命觀點嚴重。正如《綴網勞蛛》的主人公尚潔說的“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那樣,典型地體現(xiàn)出東方人的堅韌不拔和樂天知命,集儒、道、佛文化和基督文化于一身。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地山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早期的飄忽不定的玄想和溫柔敦厚的文風轉為激憤,浪漫色彩減弱,現(xiàn)實主義傾向增強。1928年,許地山發(fā)表的《在費總理的客廳里》是他走向寫實主義的開端;而真正標志著他走向切實沉著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的轉折之作,是他發(fā)表于1934年的長篇小說《春桃》。48五、王統(tǒng)照王統(tǒng)照:“愛與美”的表現(xiàn)者

王統(tǒng)照(1897—1957),字劍三,山東諸城人。1918年赴北京,就讀于中國大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在《新潮》雜志上發(fā)表過列寧文章的譯文。1920年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短篇小說《湖中的夜月》,次年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建文學研究會,從此開創(chuàng)了他文學活動的道路。王統(tǒng)照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霜痕》、《號手》,長篇小說《一葉》、《山雨》等,另有不少散文小品集、詩集和評論?!拔逅摹睍r期,王統(tǒng)照將“愛與美”視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和改良人生、社會的藥方,他在作品中極力倡導建設愛與美的社會,描寫理想生活的豐富美麗,形成了鮮明獨特的美學風格。49

對“愛與美”的玄想從一開始就成為王統(tǒng)照進行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收入《春雨之夜》中的短篇大都體現(xiàn)了他的這一美學追求。王統(tǒng)照是本著“為人生”的目的執(zhí)著地追求愛與美的理想境界的,但追尋的結果卻處處是失望和幻滅,隨著對社會和時代認識的加深,他的作品逐漸加重了寫實的傾向。1922年創(chuàng)作的《湖畔兒語》表現(xiàn)了貧民的悲慘生活,代表了王統(tǒng)照小說創(chuàng)作的新傾向,其中對于獨行者追夢的抒寫讓位于對下層勞動者的殷殷關切和深深同情,當年曼妙的童聲為如今苦澀的“兒語”所掩,對于純真童心的謳歌由此真正具備了切實的內涵。

在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像王統(tǒng)照這樣長期致力于象征與寫實關系的探索的作家并不多見。就藝術情調而言,與他題材上從知識者到農民、從一般的生活背景到注目于齊魯大地相適應,王統(tǒng)照的創(chuàng)作大致上畫出了從感傷的抒情到凝重的寫實、從優(yōu)美到壯美的發(fā)展演變軌跡。50

51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社是繼文學研究會以后成立的第二個新文學社團,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達夫等人發(fā)起成立于日本。與文學研究會不同,創(chuàng)造社在成立之初就鮮明地舉起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浪漫主義文學旗幟,提倡主觀抒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重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表現(xiàn)自我和內心的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以感情為生命,尤其注重靈感在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創(chuàng)造社高揚的浪漫主義美學主張及其表現(xiàn)出的浪漫主義美學風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和意義。

創(chuàng)造社從初期到中后期,經歷著不斷的發(fā)展、轉折和變化,先后有三四十位作家、藝術家聚集在它的旗下,他們不僅活躍在20年代,而且馳騁于30年代、40年代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思想文化戰(zhàn)線,為新文學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創(chuàng)造社作家中比較著名的初期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張資平、鄭伯奇、穆木天,中后期有王獨清、倪貽德、葉靈鳳、朱鏡我、馮乃超、李初梨等。創(chuàng)造社的主要刊物有《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報》、《創(chuàng)造月刊》、《創(chuàng)造日》和《洪水》等。

六、郁達夫郁達夫:忠實于“自敘傳”的“零余者”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幼年時就表現(xiàn)出很好的文學修養(yǎng),讀小學時就能寫作舊體詩。1913年隨長兄赴日本留學,先學醫(yī),后改學法律、經濟,但對文學更感興趣,此間,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并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1921年7月,郁達夫與郭沫若等人在日本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并負責《創(chuàng)造》季刊等刊物的編輯工作。1922年回國后,在繼續(x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各項進步活動,先后參加“民權保障自由大同盟”和“左聯(lián)”等組織??箲?zhàn)爆發(fā)后,他積極投身于救亡運動,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南洋。郁達夫在散文、舊詩詞、文學理論、翻譯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貢獻,而以小說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深受日本私小說的影響,擅長用“自敘傳”的方式抒寫一個時代“零余者”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痛苦心靈。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沉淪》、《蔦蘿集》、《寒灰集》,散文集《閑書》、《屐痕處處》等。52

概括說來,郁達夫小說的基本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大膽無遺的自我暴露,忠實于“自敘傳”的敘述方式。第二,濃郁的浪漫主義抒情色彩,突出表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著力抒發(fā)自我的內心感受,把主人公亦是自我的感情脈搏和心靈歷程藝術地呈獻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的小說注重抒發(fā)主人公郁郁寡歡、孤獨凄清的情懷,暴露和宣泄人物感傷的、悲觀的甚至是厭世頹廢的心境。第三,以人物情緒的起伏變化來結構作品的“情緒流”結構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發(fā)展,一切以人物情緒的波動來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第四,如泣如訴的語調,濃烈明快的語言,清新秀麗的文風。郁達夫的小說,筆觸所及,都顯出“清、細、真”的特色。淡遠和清愁配以清麗、流暢、自然、真摯的文辭,表現(xiàn)著主人公心靈的某種律動,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韻。在中國新文學史上,郁達夫對自我寫真的抒情小說的試驗,既體現(xiàn)了日本私小說的影響,也呼應了20年代時代思潮的一個側面——浪漫而感傷的時代氛圍,吟唱出張揚個性、崇尚感情、表現(xiàn)自我的文學詠嘆調,從道德的角度、心理學的范疇對現(xiàn)代小說的表現(xiàn)領域進行了大膽的開拓,引領了一種以浪漫主義為風格的小說派別,開創(chuàng)了與以魯迅為代表的寫實主義風格不同的小說創(chuàng)作路向。53

七、成仿吾

創(chuàng)造社作家群中,除了郭沫若和郁達夫之外,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作家還有成仿吾、鄭伯奇、張資平、陶晶孫、葉靈鳳等人。成仿吾作為創(chuàng)造社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發(fā)表了大量的評論文章,闡發(fā)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主張和理論探索。他一生雖然只在20年代初發(fā)表過《一個流浪人的新年》、《深林的月夜》、《灰色的鳥》和《牧夫》四篇小說,但都頗具特色,運用現(xiàn)代的手法,緊密結合自己的新羅曼主義主張,充滿了象征色彩。成仿吾的文學理論試圖建立情緒、理性相協(xié)調的文學表現(xiàn)模式,強調情緒節(jié)制的必要性,這在創(chuàng)造社強調情緒表現(xiàn)的沖動性、熱烈性和徹底性的理論氛圍和創(chuàng)作傾向中,無異于空谷足音,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一名理論探索者的膽識和潛能。54八、鄭伯奇

。55

鄭伯奇是創(chuàng)造社的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先后發(fā)表過《危機》、《抗爭》、《合歡樹下》、《犧牲》、《佳期》等一系列劇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獨幕劇《危機》表現(xiàn)了“五四”青年對舊社會和舊制度的反抗,對婚戀自由的向往。青年畫家米冷紅深受舊式婚姻之苦,不愿再逆來順受,終于向美麗、溫柔的少女姚浣蘭傾訴了自己的愛情。浣蘭雖然也愛他,但其兄正逼她嫁給從美國買了一個博士頭銜歸來的許震東。在浣蘭好友林露惜的幫助下,他們終于揭開了許震東的紈绔面紗,解除了危機。三幕劇《軌道》則描寫了工人的反帝革命斗爭。該劇不僅正面歌頌了鐵路工人爭取民族自由的斗爭,而且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較量。站長胡鬧是個雙料反革命,當工人開會歡迎北伐革命軍的時候,他去報告給奉系軍閥張作霖,而當工人開會反對日本出兵時,他又拿出老革命黨的資格來欺壓工人。工人炸毀兵車之后,日本人來站清查,王文豹領導工人與警察聯(lián)手懲治了反革命的站長和工頭兩個漢奸,大敵當前,消滅內部反革命,成為革命者克敵制勝的重要保證。劇作氣勢宏大,顯示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九、張資平

張資平是創(chuàng)造社另一位有影響的小說家,但他卻主要以“色情小說”而聞名。張資平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一生寫過20多部中長篇小說和近50部短篇小說,中長篇小說如《沖積期化石》、《梅嶺之春》、《苔莉》、《飛絮》、《愛之焦點》等,均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中,出版于1922年的《沖擊期化石》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的作品行銷量之大不僅在當時,而且在整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也是少見的,如他出版于1926年的《飛絮》到1930年已經印刷11版,創(chuàng)下了當時少有的紀錄。20年代末到30年代,張資平等的三角戀愛小說還引發(fā)了一場“性文學熱”,他們的作品雖然遭到新文學主流的強力抵制,但仍然在市場上漫延開來。性意識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潛在影響和作用,顯然不能僅僅通過性意識自身的內涵予以充分說明,它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和更為深入的時代動因。1926年、1927年分別出版了《飛絮》和《苔莉》兩部長篇并以其中的性意識吸引了大批讀者之后,連續(xù)好幾年,張資平的作品“行情一直看漲”。如果把當時那么多讀者愿意讀張資平的作品僅僅歸結為讀者的情趣低下,問題就簡單化和片面化了。5657第三節(jié)

新月社和語絲社58

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chuàng)作為主的文學社團。徐志摩是新月社的發(fā)起人。1922年10月,徐志摩在留學美國和英國后回到北京,發(fā)起組織一種旨在聯(lián)絡留學歐美同學感情的聚餐會,后來,成立于1923年的新月社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早期的新月社不是所謂純文藝性的,而是一個帶有文化傾向的社交團體,出入其中的都是當時北京的上流人士,組織也很松散,社員有作家、大學教授,也有政界、實業(yè)界和金融界的人物,其中的知名人士有胡適、陳源、丁西林、凌叔華、林徽因等。1926年4月《晨報·詩鐫》創(chuàng)刊后至1933年6月《新月》終刊的一段時間,可以說是新月社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探索上取得巨大發(fā)展的時期,徐志摩從1925年10月開始接任《詩鐫》編輯,聞一多、朱湘、饒孟侃、孫大雨、楊世恩等也都參與了《詩鐫》的活動。

從一開始,新月詩人就打出了反對“感傷主義”和“偽浪漫主義”的旗幟,雖然新月派的詩歌創(chuàng)作同樣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后期創(chuàng)作中也仍有著濃重的感傷情調。針對自由體新詩出現(xiàn)的散文化傾向,聞一多、徐志摩等人提出新詩格律化的理論主張,即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主張。他們強調,文學的力量不在放縱,而在集中和節(jié)制;他們要求詩歌在形式上有適度的表現(xiàn),要求澄清文學藝術“型類的混亂”;追求詩歌的格律,希望詩人戴著鐐銬跳舞。新月社的理論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健康發(fā)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換句話說,新月詩人對格律的倡導,不僅是為了提高新詩的藝術性,增強新詩的格律和結構,而且是要倡導一種與惠特曼的影響不大相同的“詩情詩意以及詩人們底人生態(tài)度”。59一、聞一多聞一多:“新詩格律化”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詩人、學者。1913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2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等校學習美術,課余研究文學和戲劇。1925年回國任教,1928年3月與徐志摩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和《詩刊》,成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格律詩理論的奠基者??箲?zhàn)爆發(fā)后,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8年。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樸先生死難經過報告會”上,聞一多發(fā)表了《最后一次演講》,當天晚上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的新詩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1920—1927年間,詩集有兩部:《紅燭》和《死水》。作為新月社的重要代表詩人之一,聞一多提出了詩歌“三美”的主張,注意詩歌情緒的節(jié)制,講究分寸美,為現(xiàn)代新詩的發(fā)展調整了傾向。6061

作為前期新月派的主將之一,聞一多的詩歌理論對新月派詩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講究詩歌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即音節(jié)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的音節(jié)的排列組合要有規(guī)律;繪畫美,即詩的辭藻要力求美觀,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建筑美,即從詩的整體外形看,節(jié)與節(jié)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整齊,雖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數(shù)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齊之感。聞一多詩的主要內容是歌頌祖國、思戀祖國,反帝、反種族歧視以及對軍閥統(tǒng)治下祖國黑暗現(xiàn)實的失望和對祖國新生的信念。在藝術上,聞一多與郭沫若不同,他的詩既充滿熱情又注意節(jié)制,講究分寸美,不僅在聽覺上、視覺上有獨特的追求,還顯示出他豐富飛騰的想象力,明麗而不纖細,而且他精于煉字,設喻奇巧,令人擊節(jié)贊賞。二、徐志摩徐志摩:“一部無韻的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1915年中學畢業(yè)后,在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及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轉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專攻政治經濟學,但對近代英國唯美等派詩歌更感興趣,同時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22年回國后,歷任北大、清華等校教授。

1923年在北京發(fā)起成立新月社,1926年4月曾任北京《晨報·詩鐫》主編。1927年南下上海等地,在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同時繼續(xù)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1928年與胡適等人籌辦新月書店,并主編《新月》月刊。1931年11月,因飛機失事身亡。徐志摩是新月詩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葉》、《輪盤》、《巴黎的鱗爪》、《自剖》等。

徐志摩死后,當時的很多作家和社會名流都寫了紀念文章,其中,楊振聲在《與志摩的最后一別》中寫道:“就說他是一部無韻的詩罷。節(jié)奏他是沒有,結構更講不到,但那瀟灑勁,直是秋空的一縷行云,任風的東西南北吹……”這些文字對徐志摩的為人、為文進行了詩意的概括,也因其概括得恰切而經常為學界所引用。6263

徐志摩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雖然只有十年左右,但他卻成為同時期作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位。1935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對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成績進行了頗具權威性的總結,其中朱自清編選的《詩集》、周作人編選的《散文一集》、茅盾編選的《小說一集》以及鄭振鐸編選的《文學論爭集》都收入了徐志摩的作品。一人能在四個門類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整套大系里也只有寥寥幾位。

徐志摩雖然嘗試了多種文體創(chuàng)作,但無論生前還是死后,他的詩名都要超過他作為散文家、小說家和文學理論家的影響。他一生留下的詩集有四本:《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前兩集屬于前期的作品,大多具有比較積極的思想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其主要思想內容是追求光明與自由的理想、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描寫愛情體驗以及歌詠大自然;收在《猛虎集》和《云游》中的后期詩作,雖也有一些不乏積極進取的篇章,技巧也趨于圓熟,但思想的矛盾和混亂歷歷可見。64第四節(jié)語絲社的散文理論及小品散文的獨特成就

語絲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散文創(chuàng)作為主的作家群體。語絲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創(chuàng)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撰稿人組成。語絲社沒有發(fā)起人,是同人團體,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等。《語絲》周刊上的文字,大多以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它曾設“隨感錄”、“閑話”等欄目,針砭時弊,登載大量雜感,也發(fā)表過不少散文和其他作品,對于散文文體的倡導,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而有“語絲派”之稱。語絲社成員一部分發(fā)表在早年的《晨報副刊》和稍后的《京報副刊》上的文字,風格也大都與此相近,如孫伏園的散文《南行雜記》、《長安道上》等篇,名為游記,實以描摹世態(tài)人情為主,記敘中夾著議論,對社會現(xiàn)象多有抨擊,極少山水景物的單純描寫。語絲社這種注重社會批評的文體,為后來“左聯(lián)”時期戰(zhàn)斗性小品文的發(fā)展開了風氣。

盡管語絲社同人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一致,但在針砭時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排舊出新、放縱而談、莊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這就是所謂的“語絲文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