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屈原列傳》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屈原列傳》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屈原列傳》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屈原列傳》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概覽

人文主題:歷史的現(xiàn)場1.了解歷史,尊重歷史,以史為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2.體會史傳中人物的現(xiàn)實處境和人生選擇,領略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3.把握歷史類作品中蘊含的史家觀念,分析作者看待歷史的角度。4.審視歷史作品中作者的立場,認識史家修史的局限性和論述方式的偏頗。第三單元概覽

學習任務群: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1.研習史傳作品,理解史家對筆下人物的認識和評價,理解古代史家的歷史觀念,鑒賞作品的敘事藝術。2.研習史傳作品,賞析敘事藝術,如敘議結合、論中有情、言辭多寄托的特點。3.研習史論作品,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述方式,理解作者思考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和作品的說理藝術。4.將史傳和史論作品放回歷史現(xiàn)場,同時又能把握當下的意義和影響。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jié);辭微旨遠,經(jīng)天緯地大詩篇。2)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屈原司馬遷列傳司馬遷第三單元

歷史的現(xiàn)場專題研習一:生命的選擇學習目標壹貳叁掌握本課常見文言實詞,熟記通假字,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學習本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

,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

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

,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西漢子長紀傳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黃帝時期漢武帝太初四年研習任務一:回顧作家作品,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史記》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如禮、樂、律、歷、天文、封禪、水利、財用?!俄椨鸨炯o》《孔子世家》《屈原賈生列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我國史書體例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2、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國語》《戰(zhàn)國策》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件,如《史記》;我國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5、通史∶不間斷的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如《史記》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屈原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屈原懷王十六年,張儀由秦至楚,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后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秦楚結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不已,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俺o”《楚辭》漢代時,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并成為繼《詩經(jīng)》以后,對后世詩歌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帮L”是指《詩經(jīng)》;“騷”是指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風”和“騷”分別開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研習任務二:梳理文章結構,品讀文本內(nèi)容正

音1屬草稿8相隨屬3慘怛3帝嚳3舉類邇3見義遠3濯淖3滋垢3皭然4絀4詳3離憂4屈匄5靳尚10被發(fā)10枯槁12哀郢7趙不內(nèi)10三閭大夫10溫蠖10汨羅10汶汶10餔其糟10啜其醨10啜其醨10晧晧10漁父6唐眜zhǔzhǔdákùěrxiànzhuónàogòujiào?黜chù佯yáng罹lígàijìn披pīgǎoyíng納nàlǘhuòmìménbūchuòl(fā)íhàofǔmò整體感知課文按照怎樣的順序和線索寫屈原?主要記敘了屈原的哪些事跡?參考: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屈原的一生遭遇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全文主要記敘了屈原的才華、被陷害、作《離騷》、被疏遠和流放,自投汨羅江等事跡。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一段:才能卓著,屈原見任(記敘)。第二段:爭寵進讒,屈原被疏(記敘)第三段: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對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評價(議論抒情)。文章層次梳理第二部分(4-9):屈原由見“絀”到見“遷”。第一層(4-7):屈原被“絀”后,楚懷王三次被騙,最終客死于秦(記敘)。第二層(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議論抒情)。第三層(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記敘)。第三部分(10-11):

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殉國的經(jīng)過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敘議結合)。第一層(10)江畔答問,絕望自沉(記敘)第二層(11)文澤后世,德威眾杰(敘議結合)第四部分(12):

司馬遷的評價(議論抒情)。譯文: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學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為:擔任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特有的官名,中原諸侯國無。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史記》載春申君與屈原曾任左徒。博聞強志,知識廣博,長于記憶。聞,學識。志,記。明:明白,通曉。

嫻:熟練,熟悉

圖議:謀劃計議。第一段文化常識上古時代的姓和氏在上古時代,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用來“別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個氏族分為若干分支,它們的稱號就是氏,用來“明貴賤”。有關資料表明屈原的祖先屈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為氏了。除了以封邑為氏外,氏的來源還有官職(如司馬、尹、史)、職業(yè)(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門、東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楊)、動物(如馬、牛、熊)、國號(如魯、趙、秦)、祖先的謚號(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孫)、祖先的字(如孟孫、叔孫、季孫)、祖先的號(如軒轅氏、高陽氏)等。姓產(chǎn)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wěn)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毙帐且环N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概括第一段主要內(nèi)容,思考王為什么“甚任之”?1.第一段主要內(nèi)容:

簡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職、為政才能,以及楚王對他的信任。2.“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枨健:Γ鹤鳌盎肌敝v,這是嫉妒的意思。造:制訂。

屬(zhǔ):撰寫。奪:強取為己有。因:于是。讒:說某人壞話,詆毀。伐:自夸,炫耀。疏:疏遠譯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寫作草稿尚未確定,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奪取過來,屈原不給他,他于是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誰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睉淹鹾苌鷼?,就疏遠了屈原。第二段概括第二段主要內(nèi)容,思考王為什么“怒而疏屈平”?“疏”——

“爭寵而心害其能”

“因讒之”

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

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

于是就讒毀他“王怒”:楚懷王反復無常,昏庸無道。第3段包括幾層?分別概括每一層的內(nèi)容??蓮娜齻€層次去理解:1.《離騷》寫作緣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蓋自怨生也?!?.介紹主要內(nèi)容特色“《國風》好色而不淫......靡不畢見?!?.贊揚屈原偉大人格“其文約......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鼻郊餐趼犞宦斠?,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疾:痛心。聰:明辨是非。讒諂:讒言,諂媚的言辭。邪曲:邪惡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君子。離憂:遭遇憂愁。離,通“罹”,遭遇。

窮:處境困頓。

反:通“返”。慘怛(dá):憂傷。事:侍奉。間:離間第三段譯文:屈原痛心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蒙蔽了國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創(chuàng)作了《離騷》?!半x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是處境困難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見:表被動,被

蓋:大概。

淫:過度,無節(jié)制。

怨誹:怨憤發(fā)牢騷。若:像。

上/下:往遠處/往近處

刺:諷刺

明:形容詞作動詞,闡明。

廣崇:廣大崇高。

條貫:條理。

靡:無

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

譯文: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寫作《離騷》,大概是由怨憤引起的?!秶L》好描寫男女愛情但并不過分,《小雅》怨憤發(fā)牢騷但不壞亂禮法。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譏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無不完全表現(xiàn)出來。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約:簡約。微:精微,含蓄。指:指,通“旨”。旨趣。舉類邇而見義遠:類,事物,例子。邇,近。見,同“現(xiàn)”表達。舉的事物是近的,但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稱物芳:指《離騷》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這里意思是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濯淖:濯,通“濁”。淖,泥漿。污泥濁水。濁穢:指黑暗社會。獲:辱,被辱。滋:污濁。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皭,潔白。泥,同“涅”,染黑。滓,污黑。意思是說,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潔品德的人。此志:指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行。譯文: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因為關系到國家的治亂),列舉的事物是近事,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黑暗社會,浮游在塵世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出污泥而不染。推究這種志向,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小結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一層(1-2):因才而被“任”,因“讒”而被“疏”(記敘)。第二層(3):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對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評價(議論抒情)。第一部分總結1、本部分交代了屈原怎樣的處境?屈原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請完成下面的表格。段落

處境

選擇

屈原精神品質(zh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竭忠盡智才能卓越(正面描寫)忠君愛國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因讒之曰王怒而疏屈平。屈平不與才能卓越(側面烘托——對比反襯)剛正不阿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志潔行廉志比日月2、本部分通過幾件小事反映了當時楚國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1)楚國經(jīng)歷了宣威盛世,疆域廣闊,楚國和齊國、秦國并列為三大強國。楚懷王執(zhí)政前期,有賢臣屈原的輔佐,楚國的國力蒸蒸日上,成為東方六國中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2)楚懷王對屈原由信任到疏遠,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君主不能親賢臣遠小人,不能明辨是非。這反映出當時的楚國朝廷昏聵之君誤國、蠱惑之佞亡國的社會現(xiàn)實,忠誠如屈原之人逐漸被疏遠。(3)屈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一方面對楚王親信讒言,親小人遠賢臣的舉動表現(xiàn)出怨憤之情,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屈原志潔行廉的高尚品質(zhì),其志可與日月爭光??墒腔杈谖唬樨?shù)?,哪有賢臣的容身之處?

司馬遷在文章中用到了以小見大、以大寫小、大小結合的手法來塑造屈原這一歷史人物形象,這是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并學習借鑒的?!緦W法指導】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習近平主席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p>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ィ瑲w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狀后),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狀后)。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伐:攻打

。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從親:合縱親善?;迹簱摹?/p>

詳:同“佯”,假裝。

厚幣,是指豐厚的禮物。幣,禮物。委:呈現(xiàn)。

質(zhì):同“贄”,見面禮。誠:果真。

使使如秦受地:使,派遣。使,使者。

如,到。

詐:欺騙。竟:終究。第四段譯文:屈原已被罷免。后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楚結成合縱聯(lián)盟互相親善。秦惠王擔憂這件事,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厚禮呈獻給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對楚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楚國果真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

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于是就和齊國絕交了,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背拐邞嵟仉x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很生氣,大規(guī)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fā)兵反擊楚國,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楚軍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fā)動全國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在藍田交戰(zhàn)。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最終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艱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比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第五、六段明年:第二年。如:到。因:趁機。用事:當權。設詭辯:說假話。譯文: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懷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钡搅顺殖脵C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后來,各國諸侯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眜。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第七段譯文:這時秦昭王與楚國結為兒女親家,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睉淹醯男鹤幼犹m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最終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趁機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終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椋航Y為兒女親家。歡:友好。卒:最終。因:趁機。

亡:逃亡。

內(nèi):通“納”,接納。

之:到。

竟:最終。楚懷王第一次受騙:秦國巧設騙局,楚懷王自毀與齊的聯(lián)盟,孤立了楚國,軍敗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敵的艱難處境。第二層被騙:楚懷王聽信鄭袖之言,放走張儀,屈原堅決反對,懷王悔之已晚第三次受騙:楚懷王聽信子蘭之言而入秦,秦設騙局絕其后援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最終客死于秦,為天下恥笑。概括楚懷王三次被騙的經(jīng)過:序號屈原楚國(楚王)奸臣1屈平既黜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2何不殺張儀?聽鄭袖,復釋去張儀。后醒悟,追殺失敗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3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卒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分析:

這段敘述中涉及到屈原的只有兩處,一是勸懷王殺張儀,未果;

二是勸止懷王赴秦王會,不聽。粗看起來,似乎有跑題之嫌,細究之下,卻是很高明的寫法。【思考】屈原被楚懷王“怒而疏”之后,第四至七段并沒有接著記錄屈原的遭遇。而是寫了楚懷王三次被秦國欺騙,最后客死秦國的歷史。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4.把屈原的生平放在楚國興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現(xiàn)了屈原這樣的優(yōu)秀人物在歷史滾滾車輪中的無力感,寄寓著濃重的悲劇意味。2.楚國的內(nèi)外交困是懷王昏聵貪婪以及靳尚、鄭袖、子蘭等人的諂媚奸邪造成的,從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和愛國精神。3.張儀受秦王重用,一人勝過百萬雄兵,側面凸顯了張儀、屈原這樣有才能的人在國運興衰中的價值。【思考】屈原被楚懷王“怒而疏”之后,第四至七段并沒有接著記錄屈原的遭遇。而是寫了楚懷王三次被秦國欺騙,最后客死秦國的歷史。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1.這些事發(fā)生在“屈平既黜”以后,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突出強調(diào)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p>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第八、九段咎:怪罪,責怪。嫉:恨。雖放流:被動句。反:通“返”。

冀幸:希望。致:表達。為天下笑:被動句。短:詆毀。遷:放逐。

譯文: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楚國人因為他勸說懷王到秦國去卻沒有返回而抱怨子蘭;屈原雖痛恨子蘭,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戀楚國,關心懷王,不忘祖國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徹底覺悟,楚國壞的習俗能全部改變。他思念君王振興國家想使楚國回歸富強局面,在(《離騷》)一篇作品里再三表達這種意愿。然而終無濟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終從這些事情看出懷王始終沒有醒悟。一國之君無論愚昧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賢能,沒有不想用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佐自己;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情卻接連出現(xiàn),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是因為人君認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誠,認為是賢臣的人并不賢明啊。懷王因為不知道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結果)軍隊被挫敗,國土被削割,丟失了漢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引發(fā)的禍害了?!钜犹m聽說屈原憤恨他的話后很生氣,最終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很惱怒,把屈原放逐了。小結第二部分(4-9):屈原由見“絀”到見“遷”。第一層(4-7):屈原被“絀”后,楚懷王三次被騙,最終客死于秦(記敘)。第二層(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議論抒情)。第三層(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記敘)。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谑菓咽熳酝躲枇_以死。第十段形容:外貌,模樣。形,身形。容,面容。是以見放:賓語前置,被動句。不凝滯于物:被動句。而自令見放為:被動句。察察:潔凈的樣子。汶汶:渾濁的樣子。譯文:屈原走到江邊,披著頭發(fā)在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樹木一樣。一個漁翁看見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來到這里?”屈原說:“全社會污濁我一人清白,眾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翁說:“聰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隨世道變化而變化。全社會都混濁,為何不隨從世俗,與之同流?眾人都昏醉,為何不吃眾人的酒糟,喝眾人的薄酒?為何要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完頭發(fā)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又有誰愿意讓自己的潔白之身蒙受渾濁的外物呢?寧可跳進江水葬身魚腹,又怎能拿高潔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就作了一首《懷沙》賦。于是懷抱石頭,便跳進汨羅江自殺了?!舅伎肌康谑螌懥饲R死前和漁父的兩次對話。如何理解這兩次對話的內(nèi)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边@既是回答漁父的問題,也是對屈原不合理遭遇的解釋,更是屈原對自我人格立場的持守。①先細致描繪了久被放逐的屈原潦倒到極點的外表:被發(fā)行吟(披散著頭發(fā)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臉色憔悴,形體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樹木一樣)。③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表明誓不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皩幐俺A鞫岷踅~腹中耳”一句,可見屈原的矢志不移,以身殉國已經(jīng)成為屈原的唯一選擇。【思考】第十段寫了屈原臨死前和漁父的兩次對話。如何理解這兩次對話的內(nèi)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1)結構上:承上啟下,緊承“頃襄王怒而遷之”,也為后面屈原的投汩羅江自盡埋下了伏筆。(2)內(nèi)容上:本段內(nèi)容取材于《漁父》,幾乎照搬。太史公借轉述以表達對屈原的贊美和禮敬,可以說是寓評于敘。司馬遷把漁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是對屈原的“志潔行廉”的高貴人格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抗爭精神的贊揚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爭的社會意義,同時也表露出作者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和對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kǔn)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zú)訾(zī)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鼻人乐?,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饭唬骸坝嘧x《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钡谑?、十二段祖:效法,繼承。以:表修飾的連詞。竟為秦所滅:被動句。適:到某地去。怪:奇怪,怪異于。譯文:屈原死后,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辭并因善于作賦被人們稱贊;然而他們都只能效法屈原說話得體善于應酬的一面,始終沒有人能像屈原那樣敢于直諫。從這以后,楚國的領土一天天地縮小,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所滅亡。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而悲傷。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吹劫Z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影響包括文學和政治兩個方面①屈原楚辭詩體后繼有人,繼承了他的文學主張,但“終莫敢直諫”,無人繼承他的政治主張。②將楚之滅亡與屈原生死相聯(lián)系,寫出了屈原無可比擬的崇高偉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凸顯屈原對于楚國的價值?!舅伎肌康?1段從幾個方面來敘述屈原對后世的影響?【思考】第12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總綱。作者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既是對屈原滿腹才華、忠君愛國卻不得重用得悲嘆,還借賈生的怪異進一步對屈原的高尚品德再次升華,同時也借屈原的遭遇來抒發(fā)自己的復雜情感。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毙〗Y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國的經(jīng)過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敘議結合)。第四部分(12):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議論抒情)。研習任務三:分析史公筆法,感受偉大人格搜集司馬遷的有關資料,對比兩個人物,完成下面表格。

屈原

司馬遷才能人品文學成就人生遭遇命運選擇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博學多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忠君愛國,行廉志潔堅持正義,矢志不渝正直不屈,忠君愛國、仗義執(zhí)言,身殘志堅《離騷》、《天問》等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妒酚洝贰笆芳抑^唱,無韻之離騷”君王昏聵,聽信讒言,多次被貶,投江自盡。受讒被疏,遭受宮刑以死明“志”以生踐“志”難點探究屈原以死明志司馬遷以生踐志

懷才

正直忠君愛國有志向

大小嵌套:“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這篇傳記不僅是屈原的人生傳記,更打上了司馬遷的人生烙印。難點探究

司馬遷與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樣的懷才,正直,忠君愛國,有志向;一樣的受讒被疏,面臨生死抉擇。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馬遷是以生踐“志”。所以司馬遷是借寫屈原的身世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憤。

1、是對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2、是對腐敗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訴3、是對屈原遭遇的同情司馬遷為什么“爽然若失”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xiàn)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的密切關系,贊揚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研習任務三:辯證分析,燭照現(xiàn)實拓展延伸

文化最終的沉淀是人格,人類群星閃耀,在精神的長河中,屈原已經(jīng)化為成一種命運,一種品格。——榮格

也許他走了生命的極端,才使后來的繼承者堅定地站立在生命的苦難中,司馬遷、嵇康、杜甫、李煜、蘇軾、李清照、曹雪芹……都是大苦大難而笑傲人生。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

中國詩人都有屈原情結。屈原偉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們的文化胎記,不可磨滅。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我們要做屈原的傳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雖九死猶未悔的氣節(jié),應是所有讀書人致力學習的氣質(zhì)?!喙庵?/p>

屈原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huán)境中,寧赴常流葬身魚腹,決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決不以晧晧之白,蒙世之溫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①歌頌了他潔身自好的高尚節(jié)操和寧折不彎的斗爭精神。②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對卑劣、腐朽的切齒痛恨,是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控訴。③也是對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呼喚和激勵。

我們應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但是更應該看到:

①屈原的這種反抗終究是消極的。②同時他這種孤芳自賞,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輕視群眾,脫離人民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表現(xiàn)了他的“國無人莫我兮”(《離騷》)的孤獨感。

練筆

司馬遷、屈原、漁父面臨困頓,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一個忍辱而生,一個毅然赴死,一個超然而活,你更欣賞誰的做法呢?寫出你的理由。

離騷者,猶離憂也人窮則反本靡不畢見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平既絀亡走趙,趙不內(nèi)厚幣委質(zhì)事楚齊與楚從親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被發(fā)行吟澤畔乃令張儀詳去秦離—罹,遭受反—返,返回見—現(xiàn),顯現(xiàn)指—旨,旨趣絀—黜,罷黜內(nèi)—納,接納質(zhì)—贄,見面禮從—縱,合縱被—披,披散辨析通假濯—濁,污濁泥—涅,染黑詳—佯,假裝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奈何絕秦歡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顏色憔悴形容枯稿而能與世推移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第二年;今:下一年古:欺詐言論;今:狡辯,動詞古:怎么,為什么;今:對付,處置古:返回(楚國)恢復(國家);今:重復古:臉色;今:事物色彩古:形,形體。容,容貌。今:描繪人或事物性狀古:變化。今:移動古:言行適度得體。今:鎮(zhèn)定自若古今異義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廣崇蟬蛻于濁穢厚幣委質(zhì)事楚泥而不滓動作名,聽覺,聽力動作名,中傷別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惡小人形作名,方正之人形作動,闡明蟬:名作狀,像蟬那樣。濁穢:形作名,污濁環(huán)境名作狀,用厚幣動詞,生活在污泥里詞類活用其后楚日以削時秦昭天與楚婚亡國破家相隨屬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身客死于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名作狀,一天天地名作動,結為婚姻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名作狀,在朝內(nèi),在國外名作狀,象客那樣形作動,說短處,詆毀動用法,使……存,使……興形作名,忠誠之人詞類活用名作動,效法,模仿A“離騷”者,猶離憂也。天者,人之始也秦,虎狼之國。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B遂絕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