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逐章解讀_第1頁
《舊唐書》逐章解讀_第2頁
《舊唐書》逐章解讀_第3頁
《舊唐書》逐章解讀_第4頁
《舊唐書》逐章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舊唐書》逐章解讀CATALOGUE目錄本紀第一高祖本紀第二太宗上本紀第三太宗下本紀第四高宗上本紀第五高宗下本紀第六則天皇后本紀第七中宗睿宗本紀第八玄宗上CATALOGUE目錄本紀第九玄宗下本紀第十肅宗本紀第十一代宗本紀第十二德宗上本紀第十三德宗下本紀第十四順宗憲宗上本紀第十五憲宗下本紀第十六穆宗本紀第十七上敬宗文宗上CATALOGUE目錄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本紀第十八上武宗本紀第十八下宣宗本紀第十九上懿宗本紀第十九下僖宗本紀第二十上昭宗本紀第二十下哀帝志第一禮儀一志第二禮儀二CATALOGUE目錄志第三禮儀三志第四禮儀四志第五禮儀五志第六禮儀六志第七禮儀七志第八音樂一志第九音樂二志第十音樂三志第十一音樂四CATALOGUE目錄志第十二歷一志第十三歷二志第十四歷三志第十五天文上志第十六天文下志第十七五行志第十八地理一志第十九地理二志第二十地理三CATALOGUE目錄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志第二十二職官一志第二十三職官二志第二十四職官三志第二十五輿服志第二十六經(jīng)籍上志第二十七經(jīng)籍下志第二十八食貨上志第二十九食貨下CATALOGUE目錄志第三十刑法列傳第一后妃上列傳第二后妃下列傳第三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宗室(太祖諸子代祖諸子)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CATALOGUE目錄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太宗諸子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CATALOGUE目錄列傳四十五睿宗諸子列偉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玄宗諸子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CATALOGUE目錄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列傳第七十七列傳第七十八列傳第七十九列傳第八十CATALOGUE目錄列傳第八十一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列傳第八十六列傳第八十七列傳第八十八列傳第八十九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九十列傳第九十一列傳第九十二列傳第九十三列傳第九十四列傳第九十五列傳第九十六列傳第九十七列傳第九十八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德宗順宗諸子列傳第一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列傳第一百三列傳第一百四列傳第一百五列傳第一百六列傳第一百七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八列傳第一百九列傳卷第一百一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六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列傳第一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五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宦官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酷吏上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酷吏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八孝友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儒學下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中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列傳第一百四十二隱逸列傳第一百四十三列女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紇CATALOGUE目錄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南蠻西南蠻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列傳第一百四十九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北狄列傳第一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五十附錄01本紀第一高祖高祖李淵的祖先是隴西狄道人,這一地區(qū)在唐朝時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隴西狄道人李淵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孫,這顯示了其家族歷史的悠久和尊貴。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他的祖輩如李虎等在西魏時期就是重要的功臣,被封為隴西郡公,家族地位顯赫。功臣之后本紀第一高祖01020302本紀第二太宗上-出生與預兆太宗李世民于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出生在武功,據(jù)記載出生時有龍現(xiàn)于館門之外的異象。-才華初顯自幼聰明機智,見解深遠,臨大事剛毅果斷。本紀第二太宗上-救隋煬帝在大業(yè)末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時,太宗曾應募救援,提出了用旗鼓設疑兵的策略,成功使突厥解圍逃去。本紀第二太宗上在隋朝末年,太宗暗中圖謀起義,降低身份推崇士人,供養(yǎng)門客,群俠大盜都愿為他效死力。太原起義后,他率軍攻打并宣布政令,展現(xiàn)了出色的軍事與政治才能。-太原起義在起義軍面臨困境時,如久雨糧盡,他力排眾議,堅持攻下咸陽以號令天下,顯示了他堅定的決心和戰(zhàn)略眼光。-決策能力本紀第二太宗上本紀第二太宗上-地位提升隨著戰(zhàn)功的積累,太宗在起義軍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重要的領導人物之一。他的決策和行動對起義軍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戰(zhàn)功卓著多次在關鍵戰(zhàn)役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如西河之戰(zhàn),被封為敦煌郡公,顯示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03本紀第三太宗下政治活動記錄了太宗皇帝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活動和決策,如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太宗皇帝對于朝政的勤勉與明察等,展現(xiàn)了太宗的政治智慧和治國能力。軍事成就文化與教育本紀第三太宗下詳細記載了太宗時期對外的軍事行動和勝利,如李靖在陰山大破突厥、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等,突顯了唐朝的軍事力量和太宗的軍事才能。提及了太宗皇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如幸國子學、親釋奠等舉措,反映了太宗對文化教育的支持和推動。04本紀第四高宗上描述了高宗的出生、封王、即位等關鍵事件。反映了高宗時期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狀況。記述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事跡。本紀第四高宗上05本紀第五高宗下詳細記述了高宗在泰山進行封禪大典的過程,包括祭祀昊天上帝、高祖、太宗等,以及隨后的各種祭祀活動。麟德三年的祭祀與封禪在封禪之后,高宗進行了大赦,并對文武官員、老人以及各州郡長官進行了不同等級的恩賜。大赦天下與恩賜記述了高宗在曲阜拜謁孔子廟并追贈孔子為太師,以及在亳州拜謁老君廟并追贈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的史實。追贈孔子與老君本紀第五高宗下06本紀第六則天皇后010203則天皇后的背景與崛起-則天皇后,原名武曌,并州文水人,出身于隋末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武士彟在隋朝大業(yè)末年曾任鷹揚府隊正,并在唐高祖李淵起兵時給予支持。本紀第六則天皇后-武則天在十四歲時因美貌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為才人,開啟了她的宮廷生涯。本紀第六則天皇后本紀第六則天皇后-她以智慧和多謀著稱,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與高宗并稱“二圣”。-唐高宗時期,武則天從尼姑身份被召回宮中,并逐漸在政治上發(fā)揮作用,最終成為皇后。則天皇后的政治生涯010203-高宗去世后,武則天進一步掌握大權(quán),最終臨朝稱制,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本紀第六則天皇后則天皇后的統(tǒng)治與影響-她重視人才選拔,推行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朝廷選拔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在武則天的統(tǒng)治下,唐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改革。-武則天的統(tǒng)治時期也是唐朝文化繁榮的時期之一,涌現(xiàn)出了許多杰出的文學家和藝術(shù)家。本紀第六則天皇后07本紀第七中宗睿宗本紀第七中宗睿宗中宗李顯的登基與退位中宗李顯是高宗李治的第七子,經(jīng)歷了廢立和復位的歷程,本章詳細記錄了他在位期間的政治變遷。睿宗李旦的統(tǒng)治時期睿宗李旦繼中宗之后登基,他的統(tǒng)治時期相對平穩(wěn),但也面臨著一些政治挑戰(zhàn),本章對他的政治生涯也有詳盡的描述。韋后和安樂公主的亂政中宗時期,韋后和安樂公主干預朝政,引發(fā)了一系列政治風波,這也是本章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08本紀第八玄宗上玄宗皇帝與重要人物的關系如與太平公主的權(quán)力斗爭等。玄宗皇帝的生平簡介包括其出生、成長經(jīng)歷以及登基過程。玄宗皇帝的功績描述了其在位期間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成就。本紀第八玄宗上09本紀第九玄宗下010203記載唐玄宗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詳細描述唐玄宗的治國理念、政策以及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如開元盛世等。反映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以及玄宗朝晚期的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本紀第九玄宗下10本紀第十肅宗本紀第十肅宗本紀第十肅宗政治成就-恢復唐朝穩(wěn)定:在安史之亂后,肅宗致力于恢復國家的穩(wěn)定和秩序。-重振朝綱肅宗時期,努力整頓朝政,加強中央集權(quán)。-選拔賢能他注重選拔有才能的官員,力圖通過人才振興國家。本紀第十肅宗肅宗即位后,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平定安史之亂,他調(diào)兵遣將,最終成功平定了這場內(nèi)亂。-平定安史之亂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肅宗實行了一系列稅制改革。-改革稅制本紀第十肅宗-加強邊防他加強對邊疆的防御,提升了國家的安全防御能力。本紀第十肅宗肅宗在危難之際即位,展現(xiàn)出英勇果決的一面。-英勇果決他勤政愛民,致力于恢復國家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寧。-勤政愛民肅宗在位期間,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員,為唐朝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任人唯賢本紀第十肅宗11本紀第十一代宗代宗在位期間,致力于整頓吏治,對官員進行嚴格的考核和監(jiān)督,以確保政府的廉潔和高效。整頓官吏通過一系列政策調(diào)整,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加強中央集權(quán)代宗尊崇儒學,提倡以仁義道德治國,對文化教育給予高度重視。推崇儒學本紀第十一代宗12本紀第十二德宗上德宗皇帝的生平簡介包括其出生、成長經(jīng)歷以及即位過程。本紀第十二德宗上德宗皇帝即位初期的政治舉措涉及貶謫官員、調(diào)整稅收政策、加強中央集權(quán)等方面。對外關系與軍事行動記述德宗皇帝在位期間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及重要軍事事件。13本紀第十三德宗下描述了京師地震的頻繁發(fā)生以及相關的天象。記載了朝廷的人事變動和軍事行動。記錄了德宗貞元四年的重要事件和詔令。本紀第十三德宗下14本紀第十四順宗憲宗上本紀第十四順宗憲宗上社會民生順宗關注社會民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改善人民的生活。例如,他大赦天下,并禁止了除正稅外的各種苛捐雜稅,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對于高齡老人,順宗還賜予米和絹等物品,體現(xiàn)了他的仁政思想。同時,他也重視教育,通過興辦學校等方式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政治舉措順宗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舉措。例如,二月辛卯日,任命吏部郎中韋執(zhí)誼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國家大政。同時,他也對官員進行了調(diào)整,如貶京兆尹李實至通州長史,不久后李實去世。此外,順宗還釋放了被囚禁的嚴懷志、呂溫等人,并賜予日本國王及妻子物品,表現(xiàn)了他的寬宏大量和對外的友好政策。順宗即位順宗是德宗的長子,在上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日德宗逝世后,于丙申日在太極殿即位。順宗在德宗病重期間,雖自身也患有風病不能言語,但仍在德宗彌留之際盡力侍奉。即位后,他迅速采取行動以穩(wěn)定社稷,使中外人心得以安定。15本紀第十五憲宗下010203元和七年春的各項任命與調(diào)整,包括趙宗儒、王紹、元義方等人的職位變動。廢除了信州永豐縣、越州山陰縣、衢州盈川縣。記錄了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的天災情況。本紀第十五憲宗下16本紀第十六穆宗繼承大統(tǒng)穆宗是憲宗的第三子,他在憲宗逝世后繼承了皇位,正式成為唐朝的皇帝。人事變動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和調(diào)動,包括宰相、節(jié)度使等重要職位的更迭。政策實施推行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改革稅制以及發(fā)展農(nóng)業(yè)等有益于國家發(fā)展的政策。本紀第十六穆宗17本紀第十七上敬宗文宗上文宗即位后的政策變化與改革。記載的重要官員任免和朝政決策。敬宗朝的政治動態(tài)與宮廷事件。本紀第十七上敬宗文宗上18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123記述了文宗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揭示了文宗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以及對外政策。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19本紀第十八上武宗本紀第十八上武宗武宗概述-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母為宣懿皇后韋氏。-生于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初名瀍,后封為潁王。-開成五年正月,因文宗暴疾而被立為皇太弟,隨后即位為帝。本紀第十八上武宗本紀第十八上武宗-仇士良等宦官在文宗病重時矯詔迎立武宗,并掌握大權(quán)。-陳王成美原被立為皇太子,但因年幼未經(jīng)冊命,后被復封為陳王。重要事件010203010203-武宗即位后,對宦官集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壓制。政治舉措與人事變動-武宗即位后,宰相楊嗣復攝冢宰,輔助新帝。本紀第十八上武宗本紀第十八上武宗-仇士良被封為楚國公,魚弘志被封為韓國公。-設立慶陽節(jié)以慶?;实鄣恼Q辰,并追封其母韋氏為宣懿皇太后?!啊?0本紀第十八下宣宗他的母親是孝明皇后鄭氏,他在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大明宮。宣宗在位期間表現(xiàn)出外晦而內(nèi)朗、嚴重寡言的性格,且有其獨特的執(zhí)政風格。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名忱,是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本紀第十八下宣宗21本紀第十九上懿宗記述了懿宗皇帝的生平事跡,包括其即位過程、在位期間的重大事件以及政策決策。本紀第十九上懿宗反映了懿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以及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關系。通過懿宗皇帝與朝臣的互動,揭示了當時朝廷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和官場生態(tài)。22本紀第十九下僖宗本紀第十九下僖宗010203記述了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的生平,包括其即位過程、在位期間的重大事件以及政策決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以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交往情況。描繪了僖宗朝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跡,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貌。23本紀第二十上昭宗昭宗即位昭宗攻書好文,尤重儒術(shù),意在恢張舊業(yè),號令天下。尊禮大臣與重視儒術(shù)軍事行動與政權(quán)穩(wěn)固在位期間,發(fā)生了多次軍事行動,包括對李罕之、孫儒等勢力的征討,以及任命朱全忠為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tǒng)等重要軍事決策。乾符四年,壽王杰被封為幽州大都督等職位,后在文德元年三月八日即位為昭宗。本紀第二十上昭宗24本紀第二十下哀帝天祐元年八月十二日,昭宗遭到殺害,為哀帝登基提供了契機。昭宗遇弒本紀第二十下哀帝蔣玄暉在昭宗遇弒后次日矯宣遺詔,指定輝王李祚(后改名柷)為皇太子,并監(jiān)軍國事。遺詔矯宣在昭宗的靈柩前,十三歲的李柷即位為皇帝,即哀帝。即位過程25志第一禮儀一志第一禮儀一010203禮儀的重要性在唐代,禮儀被視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尊卑有序的社會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禮儀的種類唐代禮儀制度繁雜,包括吉禮、賓禮、軍禮、嘉禮、兇禮等五種,每種禮儀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和流程。禮儀的執(zhí)行機構(gòu)禮部是負責禮儀制度制定和執(zhí)行的主要機構(gòu),下轄禮部郎中、員外郎等官員,負責具體的禮儀事務。26志第二禮儀二本章詳細記錄了唐朝關于明堂制度的討論和議定過程。太子中允孔穎達等人就明堂的建筑形式、使用方式等進行了深入討論,最終確定了明堂的建筑和禮儀規(guī)范。明堂制度議定志第二禮儀二在討論明堂制度的過程中,諸儒之間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主要圍繞明堂的祭祀功能和建筑形式展開,反映了當時儒學家們對于禮儀制度的關注和堅守。禮儀之爭明堂作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場所,具有極高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意義。通過對其制度的討論和確定,進一步鞏固了皇權(quán),并體現(xiàn)了唐朝對于禮儀文化的重視。明堂的象征意義27志第三禮儀三1.封禪之禮的探討封禪之禮自漢光武之后很少進行,但在隋唐時期又被提及。志第三禮儀三隋文帝曾創(chuàng)定封禪儀注,但最終沒有實施。唐太宗時期,群臣多次上言請封泰山,但太宗強調(diào)天下太平和百姓福祉比封禪更重要。志第三禮儀三2.關于封禪的議論與準備秘書監(jiān)魏征等人認為封禪耗費巨大,當時國家尚未完全恢復,不宜進行。志第三禮儀三太宗派遣官員查看泰山封禪遺址,并令顏思古等人參議封禪禮儀。經(jīng)過長時間討論,最終由房玄齡、魏征等博采眾議,確定了祭祀昊天上帝等禮儀細節(jié)。志第三禮儀三提到漢代的太祝令與太常博士的班次相同,而在唐代太祝的地位有所下降。禮儀三中還涉及了對舊有禮制的改革,如太祝的職位變化。3.禮儀變革與沿襲010203對舊禮中不合時宜的部分進行了討論和修訂,如謁者引太尉升壇亞獻的禮儀。4.中書令與尚書令的職責變化討論了由于漢代尚書令的職責在唐代已由中書令承擔,因此封禪時的相關禮儀也應相應調(diào)整。志第三禮儀三010203123提及了中書令在唐代實際上是承擔了漢代尚書令的職責。5.玄宗封禪的實踐記錄了唐玄宗進行封禪泰山的具體日期和過程。志第三禮儀三志第三禮儀三描述了玄宗的服飾、祭祀準備以及登山的過程。這一章節(jié)主要圍繞封禪之禮展開,深入探討了其歷史沿革、唐代對封禪的看法和準備、以及禮儀上的變革與實踐。通過這些內(nèi)容,可以一窺唐代對于傳統(tǒng)禮儀的重視與革新,并理解當時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各種考量與決策過程?!啊?8志第四禮儀四1.祭祀制度與禮儀文中詳細描述了不同時節(jié)、不同地點的祭祀活動,如立春祭青帝、立夏祭赤帝等,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志第四禮儀四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牲畜、祭品以及祭祀人員的服飾、儀式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顯示了古代禮儀制度的復雜性和嚴謹性。祭祀不僅是對神靈的敬仰,也是加強社會凝聚力和宣揚皇權(quán)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志第四禮儀四2.官員服飾與品級志第四禮儀四文中提到不同品級的官員服飾有所不同,如郎中、員外郎等官職的服飾規(guī)定,這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的等級森嚴。官員的服飾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是其社會地位和權(quán)力的直觀體現(xiàn)。志第四禮儀四3.宮廷音樂與宴會描述了宮廷中使用的音樂、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這些不僅是娛樂活動,也是展示皇家威嚴和權(quán)力的方式。宮廷宴會的規(guī)模和排場也反映了古代皇家的奢侈生活和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通過對《舊唐書》志第四禮儀四的解讀,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祭祀制度、官僚體系以及宮廷文化等多個方面。這些內(nèi)容不僅展示了古代社會的風貌,也為我們理解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29志第五禮儀五志第五禮儀五描述了唐朝的禮儀制度,特別是對太廟的祭祀規(guī)定。01規(guī)定了四時各以孟月享太廟,以及祭祀所用的牲口和祭祀的頻率,如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等。02詳述了祭祀太廟時的具體儀式和程序,包括在太廟西門內(nèi)之道南修七祀等。0330志第六禮儀六志第六禮儀六在建中元年三月,有禮儀使上言提出東都太廟缺少木主的問題,并建議進行補造。這一章節(jié)詳細記錄了當時的討論和后續(xù)措施,體現(xiàn)了對禮儀制度的重視和維護。建中元年的禮儀變革針對東都太廟的木主問題,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認為應保存廟宇并遍立群主進行祭祀;一種認為建廟立主但不進行祭祀,只在皇帝巡視時進行;還有一種觀點是保存廟宇但將木主掩埋,皇帝東巡時再用齋車將京師群廟之主送去。這些爭議展示了當時對于禮儀的細致考慮和嚴謹態(tài)度。木主與廟宇的爭議東都太廟由武則天后所建,用于放置武氏木主。然而,中宗在去除武氏木主后仍然保留了廟宇,這可能是因為考慮到行幸或遷都的需要。此外,章節(jié)中還引用了《禮記》中的觀點,強調(diào)“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以此來論證不應并建兩朝、并饗二主的禮儀原則。東都太廟的特殊性01020331志第七禮儀七本章主要記載了貞觀十四年太宗與修禮官關于喪服制度的討論。特別關注了同爨之恩與嫂叔無服的問題,以及舅與姨服紀的差別。這些討論反映了唐代對于親屬間喪服制度的細致考慮和規(guī)定。喪服制度的討論侍中魏征、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針對太宗的疑問進行了詳細的奏議。他們強調(diào)了禮儀的重要性,在于解決嫌疑、猶豫,區(qū)分同異,明確是非。對于舅與姨的服制問題,他們認為舅為母之本族,應更為重視,而姨作為外戚,其服制相對較輕。魏征、令狐德棻的奏議志第七禮儀七32志第八音樂一010203《舊唐書·志·卷八音樂一》詳細記載了唐代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該卷描述了多個皇帝登基時所用的音樂和舞蹈,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貌。唐代音樂具有豐富多樣的形式,包括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以及外來音樂元素。志第八音樂一33志第九音樂二《破陣舞》等以雷大鼓為主,融合了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具有強大的震撼力?!洞蠖贰吩谘葑鄷r會加入金鉦這種樂器。1.音樂內(nèi)容與形式志第九音樂二123《慶善舞》則獨特地使用了西涼樂,給人以閑適雅致之感。2.舞蹈與服飾《破陣》、《上元》、《慶善》三舞在表演時會更換衣冠,并配合鐘磬等樂器,適用于郊廟祭祀場合。志第九音樂二舞蹈中還有立部伎和坐部伎之分,其中坐部伎包括《宴樂》等六部,每部舞蹈都有其獨特的服飾和表演形式。志第九音樂二3.音樂與政治這一章節(jié)詳細記錄了唐代音樂和舞蹈的盛況,展現(xiàn)了當時文化藝術(shù)的繁榮與多樣性。同時,通過音樂和舞蹈的變遷,也反映出唐代政治和社會的演變。音樂和舞蹈的發(fā)展也受到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在則天、中宗時期,大量增加了坐立諸舞的創(chuàng)作,但后來這些舞蹈又逐漸被廢棄。武則天稱帝時期,由于政治原因,一些傳統(tǒng)的音樂和舞蹈雖然名義上存在,但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內(nèi)容和形式。志第九音樂二0102030434志第十音樂三志第十音樂三《舊唐書》的志第十部分詳細記錄了唐代音樂的相關內(nèi)容。01該部分具體描述了多種樂章及其用途,展示了唐代音樂的豐富性和儀式感。02通過這些樂章,可以窺見唐代宮廷文化的莊重與典雅。0335志第十一音樂四010203《舊唐書》的志第十一,即“音樂四”,主要記載了唐代音樂、舞蹈及其相關制度。該部分詳細介紹了唐代的音樂機構(gòu)、樂工、樂器以及樂章等。通過對音樂的記載,反映了唐代社會文化的一個側(cè)面。志第十一音樂四36志第十二歷一《戊寅歷經(jīng)》的相關內(nèi)容,詳細描述了土星(鎮(zhèn)星)在不同節(jié)氣中的運行規(guī)律和計算方法。介紹了土星的平見、入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啟蟄、雨水等各節(jié)氣的具體運行情況,包括其減日、加分的詳細數(shù)據(jù)。志第十二歷一還涉及了從入白露到霜降期間土星的運行變化,以及初見距離太陽十七度的具體描述。37志第十三歷二志第十三歷二歷法介紹該章節(jié)主要介紹了麟德甲子元歷,這是一種古代歷法。其中詳細闡述了上元甲子至今大唐麟德元年甲子的時間跨度,以及如何推算各種時間節(jié)點,如天正中氣冬至等。推氣序術(shù)文中描述了一種名為“推氣序術(shù)”的計算方法,通過置入甲子元積,算距今所求年,以期乘之,為期總。進而得到積日、大馀等,最終命大馀起甲子算外,得出所求年天正中氣冬至的時間。這一術(shù)法展示了古代對于時間計算的精密和復雜性。土王及沒日的推算除了推氣序術(shù),本章還提及了土王及沒日的推算方法。通過設置特定的參數(shù)和公式,可以精確計算出土王日以及沒日,進一步體現(xiàn)了古代歷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38志第十四歷三歷法改革志第十四歷三-介紹了歷史上重要的歷法改革事件。-分析了歷法改革對于當時社會的影響。天文觀測與日歷制定-描述了古代天文觀測的方法和工具。-闡述了歷法改革在天文學歷史上的意義。志第十四歷三歷書與歷算家-講解了古代日歷制定的原則和方法。-探討了天文觀測與日歷制定的相互關系。志第十四歷三010203志第十四歷三-列舉了古代著名的歷書和歷算家。01-評述了這些歷書和歷算家在歷史上的貢獻。02-分析了古代歷算發(fā)展的特點和趨勢。0339志第十五天文上志第十五天文上天文觀測與歷法《舊唐書·天文志》詳細記錄了唐代的天文觀測和歷法制定情況。包括對各種天文現(xiàn)象如日蝕、月蝕的觀測和記錄,以及對歷法的不斷修正和完善。這些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唐代對天文學的重視和發(fā)展。天文儀器與渾儀書中提及了唐代使用的天文儀器,特別是渾儀(一種用于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如李淳風改造的渾儀,提高了天文觀測的精度。這些天文儀器的使用和改進,為唐代天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shù)支持。星象占卜與政治思想唐代的天文學不僅關注觀測和歷法,還與政治思想緊密相連。星象占卜在當時被視為預測國家命運和指導政治決策的重要手段。因此,《舊唐書·天文志》也反映了天文學在唐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40志第十六天文下01天體解析與星宿分布本章詳細闡述了天體運行的規(guī)則,以及星宿在天空中的分布。通過天文觀察,對天體進行辨析,以了解宇宙的結(jié)構(gòu)和運行規(guī)律。分野與地域?qū)闹刑峒傲颂祗w分野與地上州縣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體現(xiàn)了古代天文學與地理學的緊密結(jié)合,以及人們對天體與地域間相互影響的認識。星象占卜與社會生活探討了星象變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包括農(nóng)業(yè)、政治等方面。這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天文現(xiàn)象的深入觀察和理解,以及他們試圖通過星象來預測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努力。志第十六天文下020341志第十七五行志第十七五行詳細闡述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關系及其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應用。五行理論記錄了各種自然災害和異?,F(xiàn)象,如地震、日蝕等,并將其與五行理論聯(lián)系起來,解釋了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災異現(xiàn)象通過五行理論和災異現(xiàn)象的解讀,對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隱喻和批評,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政治的深刻見解。政治寓意42志第十八地理一1.王者對天下的治理描述了王者如何統(tǒng)治天下,通過設立井田制度和職貢來管理,并通過分縣道來控制各個地區(qū)。志第十八地理一強調(diào)了地理志的重要性,記錄了前代和平時期的盛況,并與今日的情況進行對比。提供了各朝代地理廣袤的具體數(shù)據(jù),如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唐地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等。2.歷史地理沿革詳細敘述了從秦到唐的地理區(qū)劃變化,如秦朝裂地為四十九郡,漢朝析置郡國,至唐代分為十道等。志第十八地理一0102031233.京師的定位明確指出京師即為長安,并詳細描述了京師的位置和規(guī)模,如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強調(diào)了京師作為首都的地位,在政治、文化上的重要性。志第十八地理一志第十八地理一0102034.具體地理實體的變遷舉例說明了某些州縣的歷史沿革,如會州、宥州等在不同朝代的名稱變化、行政歸屬及人口數(shù)據(jù)等。反映了歷史變遷對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地位和人口分布的影響。志第十八地理一5.地理志的信息價值01地理志作為官方地理名詞專章,對研究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02通過地理志可以了解各朝代的疆域變化、行政制度以及人口分布等信息,為歷史研究提供寶貴資料。0343志第十九地理二志第十九地理二地理分布與特點地理二部分對各地的地理分布和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如文中提到的江陵、長寧、當陽等地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以及與周邊地區(qū)的關系等,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和背景知識。戶口與人口統(tǒng)計本章還涉及了各地的戶口和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例如,文中提到的“天寶領縣七,戶三萬一百九十二,口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這些數(shù)據(jù)為了解唐代人口分布和社會經(jīng)濟狀況提供了重要參考。行政區(qū)劃與建置本章詳細記錄了唐代的行政區(qū)劃變動和建置情況。例如,提到了上元元年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并詳細說明了其管轄范圍和行政設置,包括長史為尹,觀察、制置等一系列行政職位和機構(gòu)。03020144志第二十地理三1.行政區(qū)域劃分與變遷志第二十地理三淮南道、江南道、隴右道的行政區(qū)域劃分。揚州大都督府的設立與變遷,包括名稱更改、所轄州縣以及治所的調(diào)整等歷史沿革。2.戶籍與人口統(tǒng)計記錄了各州縣的戶籍數(shù)與人口數(shù),反映了當時的人口分布情況。楚州的設立與行政變遷,包括名稱、治所及所轄區(qū)域的調(diào)整。志第二十地理三志第二十地理三提供了天寶年間與舊領時期的戶籍人口對比,揭示了人口增長或減少的趨勢。013.地理環(huán)境與城市特色02描述了江都、六合、海陵等縣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及特色。03志第二十地理三提到了各個地區(qū)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環(huán)境,如射陽湖等。這一章節(jié)為我們提供了唐代特定時期的地理、行政及人口信息,對于研究唐代歷史、地理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同時,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數(shù)據(jù),可以洞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人口遷移等歷史現(xiàn)象?!啊?5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反映了唐朝時期對地理信息的詳細掌握和管理。記錄了各地區(qū)的戶口數(shù)量、物產(chǎn)資源等信息。詳細描述了劍南道、嶺南道的地理位置、行政區(qū)劃以及歷史沿革。01020346志第二十二職官一010203《舊唐書·職官志》是記錄唐代官職制度的重要文獻。志第二十二詳細列舉了唐代的官職名稱、品級以及相關的職責和權(quán)力范圍。該志不僅反映了唐代官職的復雜性,也為我們了解唐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志第二十二職官一47志第二十三職官二志第二十三職官二稱為“三師”,均為正一品官職。01主要職責是訓導,為天子所師法,一般無具體統(tǒng)職。02職位要求道德崇重,非重德者不居其位,如無合適人選則職位空缺。0348志第二十四職官三御史大夫正三品,掌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中丞正四品下,作為御史大夫的助理,掌持邦國刑憲典章,同時負責彈劾中外百僚之事。侍御史從六品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同時負責巡查京城內(nèi)的事務。志第二十四職官三49志第二十五輿服1.輿服制度的起源與演變上古時期,人們穿衣簡樸,未有明顯等級區(qū)分。志第二十五輿服隨著時間推移,不同等級和身份的人開始有不同的車駕和服飾,以彰顯其社會地位。志第二十五輿服隋朝統(tǒng)一后,恢復了舊有的儀制,車有四等,服飾也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等不同類型。2.隋唐時期的輿服制度到了周朝,由于諸侯自恣,奢華之風漸起,服飾開始變得復雜且昂貴。010203唐朝沿襲并發(fā)展了隋朝的輿服制度,對不同品級的官員的車駕和服飾有詳細規(guī)定。志第二十五輿服“志第二十五輿服3.具體的輿服規(guī)定官員的服飾根據(jù)其品級有不同的顏色和裝飾,如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用金玉鈿飾,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則只能穿緋色的衫。車駕方面,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如輅車是最高等級的車駕,只有得到皇帝的敕令才能乘坐。這一章節(jié)詳細記錄了隋唐時期的輿服制度,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的等級制度,也反映了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審美觀念。通過對輿服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和歷史。50志第二十六經(jīng)籍上010203追溯了文字與文明的起源,提及八卦、六書的創(chuàng)造。強調(diào)了經(jīng)籍對于教化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性。記述了歷代王朝對圖書文獻的收集、整理與保護工作。志第二十六經(jīng)籍上51志第二十七經(jīng)籍下志第二十七經(jīng)籍下經(jīng)籍志的重要性《舊唐書》中的經(jīng)籍志記錄了唐代及其以前的各類重要典籍,為后世了解古代文化、歷史和學術(shù)思想提供了寶貴資料。書籍分類與著錄經(jīng)籍下主要著錄了各類書籍,包括但不限于儒家、道家、法家、兵書、醫(yī)術(shù)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知識體系和學術(shù)風貌。歷史價值作為正史中的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它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文獻學、目錄學以及文化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52志第二十八食貨上闡述了古代先王對于土地分配、稅收以及財政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志第二十八食貨上強調(diào)了財政節(jié)制和量入為出的重要性,提出“用之必有度”的財政原則。通過歷史實例,如隋文帝的節(jié)儉與煬帝的奢靡,說明了財政管理對于國家興亡的關鍵作用。53志第二十九食貨下志第二十九食貨下0102031.義倉制度的演變隋文帝時期開始設立義倉,作為應對災荒的儲備。唐太宗時期,進一步規(guī)范了義倉的管理和使用,明確其作為預備災年的儲備,并由官府負責監(jiān)管。志第二十九食貨下高宗、則天時期,義倉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規(guī)范,成為重要的救災措施。012.倉儲與災荒救濟02志中詳細記錄了義倉在災荒年份的救濟作用,通過開倉放糧來賑濟饑民。03同時,也提到了義倉的管理問題,如公私窘迫時逐漸借貸義倉支出,導致義倉儲備減少。志第二十九食貨下“志中記載了關于漕運的改進和水利建設的情況,如姜行本在隴州開五節(jié)堰,引水通運的舉措。描述了各地官員為改善交通和水利進行的努力,如薛大鼎在滄州開無棣河,利于魚鹽海運。這一章節(jié)主要通過記述義倉制度的演變、倉儲與災荒救濟以及漕運與水利建設等內(nèi)容,展現(xiàn)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和救災制度的一個側(cè)面。這些內(nèi)容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也為我們了解唐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3.漕運與水利建設志第二十九食貨下54志第三十刑法《舊唐書》中志第三十刑法部分,詳細記錄了唐代刑法的演變和實施情況。歷史背景刑法目的刑法原則古代圣人制禮崇敬,立刑明威,旨在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唐代刑法遵循輕重三典之異,宮墨五刑之差,因事制議,因時施宜。志第三十刑法55列傳第一后妃上高宗廢后王氏王氏作為高宗的皇后,其命運波折,最終遭到廢除。她的經(jīng)歷揭示了古代皇室婚姻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女性地位的脆弱性。列傳第一后妃上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武氏是玄宗的貞順皇后,她在后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她的命運也充滿了曲折,與玄宗的感情糾葛更是引人入勝。通過對她的描寫,可以一窺唐朝后宮的生活面貌。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長孫氏是太宗的文德皇后,她以賢良淑德著稱,深受太宗敬愛。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對唐朝的政治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她的記載,可以了解到古代皇后的典范以及她們在歷史上的作用。56列傳第二后妃下列傳第二后妃下01楊氏為弘農(nóng)華陰人,其家族背景顯赫。她曾經(jīng)歷太平公主的威脅,后生下肅宗。在宮廷中,她以謙遜和賢淑著稱。原本為南陽西鄂人,后來遷居昭應。她的祖母竇氏與玄宗母昭成皇太后有親屬關系,顯示了其家族與皇室的緊密聯(lián)系。列傳中還記述了肅宗韋妃、章敬皇后吳氏、代宗崔妃等多位后妃的事跡,她們的故事和性格各異,共同構(gòu)成了唐代后宮的生動畫面。0203玄宗元獻皇后楊氏肅宗張皇后其他后妃57列傳第三隋虎賁郎將裴仁基歸附,進一步加強了李密的勢力,其子裴行儼也隨同歸附。裴仁基歸附隨著多方勢力的歸附,李密的勢力得到了顯著增強,成為當時的一支重要力量。李密勢力增強率領所部歸附李密,顯示了李密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長白山賊孟讓列傳第三58列傳第四出身與寓居王世充本姓支,是西域胡人,寓居新豐。列傳第四家族背景其祖父支頹耨早逝,父親支收隨母嫁入霸城王氏,因此改姓王,并在官場中升至汴州長史。學識與才華王世充廣泛涉獵經(jīng)史,對兵法和卜卦算命、推算天文歷法有特別的愛好。59列傳第五列傳第五010203《舊唐書》列傳第五主要記載了多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其中包括薛舉、李軌、劉武周、高開道、劉黑闥和徐圓朗等人。以下是對其中部分人物的簡要介紹薛舉是河東汾陰人,容貌瑰偉,驍武絕倫,家產(chǎn)巨萬。他曾為金城府校尉,后來在大業(yè)末年,因隴西群盜蜂起,百姓饑餒,金城令郝瑗募兵討捕,薛舉卻與其子仁杲及同謀者十三人在座中劫瑗,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為秦興。薛舉的兵勢非常強盛,曾經(jīng)襲敗隋將皇甫綰,并盡有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后來在蘭州僣號,盡占隴西之地。武德四年七月,劉黑闥設壇于漳南,自稱大將軍,與唐軍多次交戰(zhàn),并多次取得勝利。列傳第五他北連懷戎賊帥高開道,兵鋒甚銳,進至宗城,有眾數(shù)萬。后來攻陷相州,僣稱漢東王,建元為天造。列傳第五劉黑闥的軍事才能出眾,攻戰(zhàn)勇決,但最終在太宗的討伐下,兵敗被俘,斬于洺州。需要注意的是,《舊唐書》作為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對于研究唐朝歷史和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同時,在閱讀和理解時也需要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進行深入分析。60列傳第六詳細描述了蕭銑、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物的歷史活動和生平。通過這些人物的傳記,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狀況。列傳第六記載了多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列傳第六61列傳第七列傳第七歷史價值《舊唐書》作為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列傳第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深入研究唐朝初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同時,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我們也可以更好地認識唐朝初期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歷史事件通過列傳第七,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唐朝初期的歷史事件,如太原起兵、攻占京師等。這些事件對于理解唐朝初期的政治、軍事形勢具有重要意義。人物記載列傳第七中詳細記載了裴寂、劉文靜等眾多歷史人物的事跡。這些人物在唐朝初期均有重要影響,他們的生平、功績和性格特點在傳中得到了詳細描繪。62列傳第八柴紹字嗣昌,為晉州臨汾人,其祖、父均在隋朝擔任高官。柴紹自幼勇猛有力,任俠仗義,在關中地區(qū)聞名。他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軍事變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參與李淵(即唐高祖)的太原起兵,為建立唐朝立下汗馬功勞。在唐朝建立后,柴紹多次隨軍征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被封為霍國公,后轉(zhuǎn)任左衛(wèi)大將軍、華州刺史等職。列傳第八63列傳第九《舊唐書》列傳第九中包含了多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如姜抃、高祖、丘和等。列傳第九這些傳記詳細記載了他們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政治和軍事成就等,是了解唐代歷史的重要資料。通過這些傳記,我們可以深入探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以及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64列傳第十宗室(太祖諸子代祖諸子)封王經(jīng)歷武德元年,孝基被封為永安王,并歷任陜州總管、鴻臚卿等職位,后因罪被免職。在劉武周將領宋金剛?cè)肭謺r,孝基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進行討伐,但最終戰(zhàn)敗被俘。身世背景永安王孝基是高祖的從父弟,其父璋曾任周梁州刺史,后因參與謀殺隋文帝的陰謀而被誅殺。高祖即位后,追封其為畢王。結(jié)局孝基在謀劃歸國時被害,高祖為此非常悲痛,廢朝三日,并賜其家帛千匹。由于無法找到孝基的尸體,最終只能招魂安葬,并追贈他為左衛(wèi)大將軍,謚號為“壯”。列傳第十宗室(太祖諸子代祖諸子)65列傳第十一在唐高祖李淵起義時,被引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后歷任黃門侍郎、陜東道大行臺工部尚書等職,太宗時累轉(zhuǎn)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字彥弘,太原祁人,父君悠為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泗州司馬。大業(yè)末年,因見隋政日亂而謝病歸隱,后仕隋為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列傳第十一01020366列傳第十二李大亮本列傳的主人公,因其忠誠、正直和英勇事跡而被記載。他在不同時期擔任了多個重要職位,包括劍南道巡省大使、太子右衛(wèi)率等,深得太宗的信任和贊譽。01.列傳第十二張弼李大亮的恩人,曾在隋末救了李大亮的性命。后來李大亮在唐朝建立功業(yè)后,沒有忘記張弼的恩情,多次尋找并最終報答了他。02.抗擊吐谷渾在太宗的領導下,李大亮參與了對抗吐谷渾的戰(zhàn)爭。他作為河東道行軍總管,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色,最終俘虜了吐谷渾的名王和大量牲畜。03.67列傳第十三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后,以孝道聞名,勤奮好學,為人剛正。在隋朝曾任要職,后因病欲退隱,但被其姐勸阻,繼續(xù)任職并升至銀青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封倫字德彝,北齊太子太保隆之孫。其才智過人,曾在隋文帝時期因揣摩帝意而受寵,后參與宇文化及之亂,最終投降唐朝,被拜為內(nèi)史舍人,后遷至內(nèi)史侍郎。列傳第十三68列傳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列傳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曾被立為皇太子,后因與齊王李元吉謀反被廢。李元嬰其他子嗣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封為滕王,他在多地建立滕王閣,其中以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最為著名。包括衛(wèi)王玄霸、巢王元吉、楚王智云等,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封號和命運。69列傳第十五高士廉,字士廉,是渤海蓚?cè)?。他年少時便有器量和才干,廣泛涉獵文史。他在隋朝時曾任治禮郎,并因與兵部尚書斛斯政有交往而被貶為硃鳶主簿。高士廉以孝順聞名,曾因母親夢中與他說話而醒來淚流滿面,后果然收到母親的消息。在交趾太守丘和手下任司法書佐時,他成功勸說丘和抵抗欽州寧長真的進攻。高士廉長孫無忌是高士廉的外甥,其妹妹高氏的兒子。他在太宗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曾參與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的決策過程,并堅定支持太宗的決定。長孫無忌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色,善于回避嫌疑,機敏迅速回答問題。長孫無忌列傳第十五70列傳第十六房玄齡唐朝初期的政治家,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出謀劃策,對于唐朝的建立和穩(wěn)固有著重要貢獻。杜如晦列傳第十六唐朝官員,與房玄齡并稱為“房謀杜斷”,在政務處理上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010271列傳第十七李靖本名藥師,是雍州三原人,身材魁偉,容貌端秀,文武雙全。他的舅舅韓擒虎是名將,對李靖的兵法、武藝贊譽有加。李靖初仕隋朝,后歸順唐朝,跟隨太宗討伐王世充,立下戰(zhàn)功。在平定蕭銑、安撫嶺南、北征突厥等戰(zhàn)役中,李靖都表現(xiàn)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李勣本姓徐氏,名世勣,曹州離狐人。隋末遷居滑州衛(wèi)南。他積極參加隋末農(nóng)民起義,先投翟讓,后勸翟讓擁戴李密為主。李密失敗后,他歸順唐朝,為唐朝的統(tǒng)一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列傳第十七72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八尉遲敬德是朔州善陽人,隋煬帝大業(yè)末年,他在高陽從軍,因討伐暴亂兵眾以勇猛聞名,后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在劉武周起兵時,他被任命為偏將,與宋金剛一同南侵,曾攻陷晉州和澮州。后來,他歸降了唐朝,并受到太宗李世民的賞識。尉遲敬德的忠誠和勇猛為他贏得了太宗的信任。在介休之戰(zhàn)后,他跟隨太宗征戰(zhàn)王世充。當其他降將叛變時,他雖被猜疑但最終被太宗釋放并委以重任。在戰(zhàn)場上,他多次表現(xiàn)出色,如在榆窠打獵時遇王世充軍隊,他單騎救主,橫刺敵將單雄信墜馬,并保護太宗殺出重圍。尉遲敬德不僅勇猛,還善于使用長矛和避開敵人的長矛攻擊。他的這些技藝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他還展現(xiàn)出一定的智慧,如在與齊王李元吉的比試中,他不僅能夠避開李元吉的攻擊,還能奪取其兵器。這些技藝和智慧使他在戰(zhàn)場上更加出色。早期經(jīng)歷與歸降忠誠與勇猛技藝與智慧73列傳第十九侯君集傳侯君集是唐朝初期的一位重要將領,以武勇自稱。他在太宗即位后,歷任左衛(wèi)將軍、兵部尚書等職,并曾參與平定吐谷渾和高昌的戰(zhàn)役,立下赫赫戰(zhàn)功。然而,他因私取寶物、貪污等不法行為被下獄,雖然后來被釋放,但最終因涉及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而被處決。列傳第十九列傳第十九-主要事跡參與平定吐谷渾和高昌的戰(zhàn)役。私取寶物、貪污等不法行為。-所犯罪行因涉及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而被處決。-最終結(jié)果74列傳第二十岑文本本列傳的主要人物,以其沉穩(wěn)的性格、廣博的學識和孝順的品德而聞名。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對岑文本賞識有加,多次委以重任。列傳第二十75列傳第二十一01魏徵本列傳的主人公,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以直言敢諫著稱。列傳第二十一02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魏徵曾在其麾下任職,并為其提出多項戰(zhàn)略建議。03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對魏徵的才能深為贊賞,并在即位后重用魏徵。76列傳第二十二VS以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著稱。曾上疏諫太宗減少獵車出行,表現(xiàn)其直言敢諫的品質(zhì)。太宗對其評價極高,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懿,并令圖其形于凌煙閣。李百藥字重規(guī),為隋內(nèi)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之子。文中雖未詳述其具體事跡,但其在《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中被提及,可見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虞世南列傳第二十二77列傳第二十三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內(nèi)史侍郎道衡子,以孝聞,潔志不仕,后歸唐,成為太宗重要輔臣。薛元敬、薛元超薛收的侄子,亦有才學和政績。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史學家,繼承父業(yè)完成《梁書》和《陳書》。020301列傳第二十三78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四中詳細記載了多位歷史人物,包括他們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政治和軍事成就等,為后人了解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人物記載該列傳中還涉及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戰(zhàn)爭、政治斗爭、文化交流等。這些事件對于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歷史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歷史事件列傳第二十四作為《舊唐書》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不僅為后人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歷史資料,還為研究唐代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同時,通過對列傳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fā)展。史料價值79列傳第二十五蘇世長雍州武功人,歷經(jīng)周、隋、唐三代,以其才智和直諫聞名。列傳第二十五01韋云起與蘇世長同列傳,但具體內(nèi)容在節(jié)選中未詳細描述。02孫伏伽同為列傳中的人物,具體事跡在節(jié)選中未提及。03張玄素與上述人物同列,其具體故事也未在節(jié)選中出現(xiàn)。0480列傳第二十六太宗諸子恆山王承乾太宗長子,生于承乾殿,自幼聰敏,備受太宗喜愛,曾被立為皇太子。楚王寬、吳王恪太宗的另外兩個兒子,其中吳王恪有子成王千里,孫信安王祎。其他諸子包括濮王泰、蜀王愔、蔣王惲等,均為太宗之子,各有特色與經(jīng)歷。列傳第二十六太宗諸子81列傳第二十七韋挺:韋挺是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沖子之子。他在武德中期被遷為太子左衛(wèi)驃騎、檢校左率,深受太子厚待。后因太子與宮臣潛構(gòu)異端的事被流放,到太宗時期被重新征用,歷任多個要職,包括主爵郎中、尚書右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御史大夫等。韋挺還參與了《氏族志》的修訂工作。楊纂及其族子、劉德威及其子孫、閻立德及其弟、柳亨及其族子和孫等,這些人物也都在列傳第二十七中被記載,他們的事跡涉及了官職變遷、家族榮譽、以及各自的政治和軍事貢獻。列傳第二十七82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八主要記載了于志寧、高季輔、張行成等人的事跡。高季輔和張行成的傳記則展示了他們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貢獻和影響。于志寧部分詳細敘述了他的家世背景、政治生涯和重要功績,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直言敢諫的品質(zhì)。列傳第二十八83列傳第二十九人物傳記列傳第二十九主要記載了呂才、李淳風、袁天罡等人物的事跡。歷史事件通過這些人物的傳記,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歷史文化背景。學術(shù)貢獻詳細描述了這些人物在陰陽方伎、音律、歷法、占卜等方面的學術(shù)成就和貢獻。列傳第二十九84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政治成就顯著褚遂良在政治上也有顯著的成就。他曾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等重要職位,為唐朝的政治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直言敢諫,忠誠于國褚遂良性格剛直,多次直言進諫。他曾勸太宗不要過于追求奢華,應關注國家大事。在太子廢立問題上,他也堅決支持立嫡長子為太子,以此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博涉文史,工于隸書褚遂良是散騎常侍褚亮的兒子,他在文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尤其擅長隸書。他的書法得到了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的高度評價,太宗也曾稱贊他的書法遒勁有力,得到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諦。85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一人物傳記列傳第三十一主要記載了多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包括他們的生平、功績、性格及評價等。通過這些傳記,我們可以了解到唐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01歷史事件此列傳中還涉及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戰(zhàn)爭、政變、改革等。這些事件與人物傳記相互交織,共同構(gòu)成了唐代歷史的生動畫卷。02價值評判列傳中不僅記錄了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還對他們的品德、才能和貢獻進行了評價。這些評價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0386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二許敬宗,杭州新城人,隋代禮部侍郎許善心的兒子。01先祖從高陽南渡,世代在江左為官,有著深厚的家族背景。02敬宗年幼時便以擅長寫文章而聞名,很早就顯示出了他的才華。0387列傳第三十三主要事跡蘇定方是冀州武邑人,驍勇善戰(zhàn),膽氣過人。他在年少時就隨父征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官職變遷他歷任匡道府折沖、左武候中郎將、左衛(wèi)勛一府中郎將等職務,后擢升為行軍大總管,負責征討賀魯。重要戰(zhàn)役蘇定方在征討突厥、賀魯?shù)葢?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色,如曾在鷹娑川以五百騎大破突厥二萬騎,殺千五百余人,獲馬二千匹。列傳第三十三88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四劉仁軌他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將領,列傳中詳細描述了他的軍事成就和政治生涯。劉仁軌在平定高麗和討伐新羅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其戰(zhàn)功卓著,多次受到高宗的賞識和提拔。他的職業(yè)生涯不僅體現(xiàn)了唐朝的軍事擴張,也展示了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歷史畫卷。扶余隆列傳中提到了扶余隆被任命為熊津都督,負責招集扶余族的殘余部眾。這反映了唐朝對邊疆民族的治理策略及扶余隆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89列傳第三十五京都長安人,北周內(nèi)史唐瑾的孫子。在武德年初,他因平定王世充有功而被賞識。他以寬仁著稱,曾放輕罪囚犯歸家搶種,并因?qū)捤≈笏幷叩倪^失而受人尊敬。高宗時期,他被任命為大理卿,并因斷案公正而受到高宗的稱贊。唐臨國子博士徐文遠的孫子。他以寬仁為政,不行杖罰,受到官吏百姓的尊敬。在任司刑丞時,他敢于爭辯,救下了很多被酷吏陷害的無辜者。他的公正和勇氣得到了武則天的特別褒獎。徐有功列傳第三十五90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本卷主要記載了高宗和中宗的諸子,包括他們的生平事跡、封爵以及最終的命運。詳細描述了燕王李忠、原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孝敬皇帝李弘(曾為皇太子,謚號孝敬皇帝)、章懷太子李賢及其子邠王李守禮,以及懿德太子李重潤、庶人李重福、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和殤皇帝李重茂等人的歷史和事跡。其中,燕王李忠作為高宗的長子,其生平、廢立以及最終的悲慘命運被重點描述。91列傳第三十七裴炎絳州聞喜人,少時勤奮好學,后來成為唐朝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在高宗時期擔任中書令等要職,對唐朝政治有重要影響。劉祎之一位有才華的官員,曾因為直言進諫而得罪權(quán)貴,但因其才華仍受到重用,后來因為政治斗爭被牽連而遭貶謫。魏玄同定州鼓城人,曾舉進士,歷任多個職位,以直言敢諫著稱,后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列傳第三十七01020392列傳第三十八人物背景韋思謙,鄭州陽武人,本名仁約,因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舉進士后歷任官職,以清廉正直和敢于彈劾不法之事著稱。重要事件曾彈劾中書令褚遂良,導致其被貶。在官場中,他因堅持正義而多次被調(diào)離重要職位,但始終不改其志,最終官至御史大夫。人物性格與成就韋思謙性格狂鄙,不畏權(quán)貴,憑借權(quán)力觸機便發(fā)。他在官場中獨樹一幟,明目張膽以報國恩,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和清廉的官聲為后世所贊譽。列傳第三十八93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姚璹及其弟姚班姚璹是唐代官員,與狄仁杰同時期,其事跡在本列傳中也有所提及,同時簡單涉及其弟姚班。王方慶另一位被記載的人物,雖然與狄仁杰的事跡相比筆墨不多,但也是唐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狄仁杰本列傳的主人公,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官,以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而著稱。94列傳第四十洺州邯鄲人,父君愕為隋朝末年將領,及善因父戰(zhàn)死沙場,年僅十四歲便襲爵邢國公,后在唐朝歷任多個職位,以清正廉潔、有大臣之節(jié)而著稱。王及善均為當時名臣,各有政績和貢獻,但在本列傳中描述較為簡略。杜景儉、朱敬則、楊再思等人列傳第四十95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一絳州太平人,二十歲中明經(jīng)科,歷任衛(wèi)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等職。因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有功,被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侍中,并賜爵平陽郡公。然而,后來因武三思的挑撥,被中宗貶為崖州司馬,最終被周利貞所殺。敬暉潤州曲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桓法嗣曾任雍王府諮議參軍、弘文館學士。桓彥范本人慷慨俊爽,以門蔭入仕,歷任多個職位,包括司衛(wèi)寺主簿、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等,最終因誅殺張昌宗兄弟有功而受封。桓彥范96列傳第四十二韋安石在蒲州時拒絕太常卿姜皎的請托,后因此事被貶至沔州,并在那里去世。他的兩個兒子韋陟和韋斌都很有才華,尤其是韋陟,他的文才和書法都受到贊譽。01列傳第四十二魏元忠原名魏真宰,為避武則天母親的名諱而改名。他最初為太學生,后因其才華和戰(zhàn)略眼光受到高宗的賞識,歷任多個重要職位。魏元忠在平定徐敬業(yè)的叛亂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他催促李孝逸進軍,并提出了關鍵的戰(zhàn)術(shù)建議。0297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唐休璟京兆始平人,明經(jīng)擢第,曾在調(diào)露中擊破反叛的奚、契丹,后又在永淳中提出反對罷豐州的建議,被朝廷采納。他熟知邊事,被武則天委以重任,后致仕于家,享年八十六歲。張仁愿華州下邽人,因不與武承嗣連名署表而受有識之士敬重。他曾在監(jiān)察御史任上揭露孫承景的罔上之罪。在突厥入侵時,他奮勇出擊,流矢中手仍不退縮。后在中宗朝任左屯衛(wèi)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以政績著稱。98列傳第四十四要點三文才與仕途蘇味道少年時便以文辭知名,與同鄉(xiāng)李嶠并稱為“蘇李”。他的文才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曾為孝敬皇帝妃父裴居道寫謝表,文采斐然,辭理精密,盛傳于代。在仕途上,他歷任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等要職,甚至一度代理宰相職務。政治態(tài)度與策略雖然身居高位,但蘇味道在政治上較為保守,他善于敷奏,多識臺閣故事,然而居相位數(shù)年,卻未能有所發(fā)明。他因此被時人譏為“蘇模棱”,意指其處事圓滑、模棱兩可。晚節(jié)不保長安年中,蘇味道因侵占毀壞鄉(xiāng)人墓田、役使過度被貶至坊州任刺史。雖然后來又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但未及上任便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列傳第四十四01020399列傳四十五睿宗諸子本卷記載了睿宗的多個兒子的生平和事跡。列傳四十五睿宗諸子詳細介紹了讓皇帝李憲(本名成器)的生平,包括其謙遜讓位給玄宗的佳話。還提及了惠莊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以及隋王等人的簡要情況。100列偉第四十六姚崇本名元崇,后改名元之,陜州硤石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唐代名相,與姚崇并稱為“姚宋”,二人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列偉第四十六101列傳第四十七劉幽求本列傳的主要人物,冀州武強人。在圣歷初年應制舉,歷任多個職位,包括閬中尉、朝邑尉等。他因功被拜為中書舍人,后升遷為尚書右仆射等高級職位。誅殺韋庶人事件與太平公主及崔湜的沖突列傳第四十七劉幽求與玄宗等人合謀,夜入禁中誅殺了企圖篡位的韋庶人,并因此事件被大幅提拔。由于不滿崔湜等人的任命和對太平公主勢力的擔憂,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暐密謀以羽林兵誅之,但計劃泄露,最終被睿宗下獄。102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八主要記載了魏知古、盧懷慎等人的事跡和貢獻。魏知古的直言進諫,對時政的批評與建議,特別是他對為公主建造道觀的看法和諫言,體現(xiàn)了他的正直與擔當。文中提及了員外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才華、能力以及存在的問題,如空享俸祿而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才能的現(xiàn)象。列傳第四十八103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崔日用滑州靈昌人,其祖先從博陵遷居至此。他是以進士身份舉薦的,最初擔任芮城尉。宗楚客在大足元年,宗楚客作為刺史,對崔日用頗為賞識,因其支應供給和廣泛尋求珍味以饋贈從官的表現(xiàn),將崔日用提升為新豐尉。時代背景神龍年間,中宗在位,但朝中朋黨之爭激烈,韋后及太平公主均有極大的政治野心。104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裴景仙與裴漼本章節(jié)主要記載了裴景仙因輕視法律而遭受懲罰,以及其父裴漼的公正執(zhí)法和彈劾權(quán)貴的事跡。01元稹詳細描述了元稹的生平,包括他的早年經(jīng)歷、官場生涯以及他的詩歌才華和與白居易的深厚友誼。02尹思貞等其他人物還提及了尹思貞、李杰、蘇珦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跡和貢獻。03105列傳第五十一李乂,本名尚真,以文章見稱,舉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等重要職位,對朝政有多項建議,包括江南地區(qū)贖生政策和財政支出的看法。李乂的生平與貢獻列傳第五十一薛登,本名謙光,博涉文史,曾上疏討論選舉的弊端,強調(diào)國家應以得賢為寶,提出了自己對選拔賢能的看法。薛登的政治見解韋湊,歷任多個官職,以公正嚴明著稱,曾在處理豪強孟神爽一案中表現(xiàn)出不畏強權(quán)的態(tài)度,并在節(jié)愍太子一案中上書直諫,體現(xiàn)了其耿直的品格。韋湊的直言敢諫106列傳第五十二《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二包含了多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其中詳細記載了他們的生平、成就以及性格特點。以下是對該列傳中部分人物的解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二0102031.徐堅徐堅是西臺舍人齊聃子,自幼好學,遍覽經(jīng)史,性格寬厚。他曾參與修撰《三教珠英》,并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文思博要》為基礎,加入《姓氏》、《親族》兩部,使書籍內(nèi)容更加完善。列傳第五十二徐堅還曾刪改《唐史》,但因武則天退位而中止。他為人正直,曾上表為被誣陷的雍州人韋月將辯護。列傳第五十二2.元行沖01元行沖是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連的后代,博聞多學,尤其擅長音律和訓詁。02他撰寫了《魏典》三十卷,受到學者的稱贊。此外,他還對“牛繼馬后”的謠讖進行了考正,特著論以明確其由來。03元行沖在官場上表現(xiàn)出正直和執(zhí)法嚴明的品質(zhì),他多次為被誣陷的人辯護,并因此受到輿論的贊譽。此外,列傳第五十二中還記載了其他歷史人物,如馬懷素、褚無量等,他們都在各自領域有著顯著的成就和貢獻。總的來說,《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二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展示了唐代一批杰出人物的風采和成就。通過研讀這些歷史人物的傳記,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歷史和文化。列傳第五十二107列傳第五十三郭虔瓘齊州歷城人,開元初期累遷為右驍衛(wèi)將軍兼北庭都護。成功固守北庭,抵御突厥默啜的攻擊,并因功被封為冠軍大將軍。牛仙客涇州鶉觚人,初為小吏,后受到重用,歷任多個要職,最終成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其清廉勤奮的政績受到稱贊。列傳第五十三108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在開元末年,高仙芝成為安西副都護、四鎮(zhèn)都知兵馬使。他曾奉命討伐被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國,此戰(zhàn)他展現(xiàn)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勇氣。他帶領萬人軍隊,經(jīng)過長途跋涉,最終成功攻占小勃律國,為唐朝擴張了疆土。軍事成就高仙芝是高麗人,父親高舍雞曾在河西軍任職,因功累積官至四鎮(zhèn)十將、諸衛(wèi)將軍。高仙芝容貌俊美,善于騎馬射箭,性格勇猛果斷。他年輕時跟隨父親到安西,因父親有功而被授予游擊將軍,二十多歲時便已升為將軍,與父親同等級別。出身與早期經(jīng)歷列傳第五十四在征戰(zhàn)過程中,高仙芝不僅勇猛善戰(zhàn),還展現(xiàn)出高超的戰(zhàn)爭策略。例如,在面對難以渡過的河流時,他通過祭祀和激勵士氣,成功讓軍隊渡過河流并大敗敵軍。戰(zhàn)爭策略與智慧哥舒翰是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的后裔,家財豐厚,性格豪爽,喜歡飲酒。他四十歲時父親去世,后在京師客居三年,受到長安尉的輕視,于是發(fā)憤改變志向,到河西充軍。出身與性格哥舒翰在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麾下效力,并因其出色的謀略和勇武被重用。他曾在苦拔海抵御吐蕃入侵,大敗敵軍,從而名聲大振。后來,他被提拔為隴右節(jié)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等要職。軍事才能與成就010203列傳第五十四忠誠與俠義:哥舒翰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將領,還以忠誠和俠義著稱。當王忠嗣被彈劾時,他極力勸說并上書為忠嗣辯護,最終使得皇上對忠嗣從輕發(fā)落??偟膩碚f,《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通過記載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的事跡,展現(xiàn)了唐朝時期的軍事、政治和社會風貌。這些人物的故事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唐朝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109列傳第五十五他的祖父宇文節(jié)在貞觀年間擔任尚書右丞,以明習法令和干練著稱。宇文融本人在開元初年逐漸嶄露頭角,歷任富平主簿、監(jiān)察御史等職位。他曾提出檢察偽濫和搜括逃戶的建議,并得到玄宗的采納,因此被特加朝散大夫,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是京兆萬年人,隋禮部尚書平昌公弼的玄孫,具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列傳第五十五110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張暐張暐是另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政治生涯中也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他經(jīng)歷了從被流放到被重用的大起大落。在太平公主的陰謀敗露后,他被追拜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后又升遷為大理卿、被封為鄭國公。張暐也以其才干和應付事務的能力受到皇帝的恩寵,多次升遷,最終在天寶初年還鄉(xiāng)拜掃時受到皇帝的特別恩寵。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其政治生涯充滿了權(quán)謀與策略。他是高祖從父弟長平王叔良的曾孫,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家族的勢力,逐漸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李林甫善于音律,初為千牛直長,后歷任多個職位,包括太子中允、國子司業(yè)、御史中丞等,最終成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加銀青光祿大夫。他以狡猾和詭計多端著稱,能夠準確揣摩皇帝的心意,因此在政治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111列傳第五十七玄宗諸子本列傳詳細記載了唐玄宗的眾多子嗣,包括他們的生平、母系、封爵以及重要事跡。玄宗諸子的命運多與其母妃的地位和玄宗的寵愛程度相關,他們的生平反映了皇室內(nèi)部的復雜關系和權(quán)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