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法價值論_第1頁
第四講法價值論_第2頁
第四講法價值論_第3頁
第四講法價值論_第4頁
第四講法價值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法律價值論法律價值論的核心問題:法律之用法律價值論并不抽象法律效用的理性評價是法律價值決斷的關鍵任何法律的價值形態(tài)都需要細致的分析第一章法價值的一般理論學說與概念構成與特征功能與分類沖突與整合§1.法價值的學說與概念一、經(jīng)濟學視野中的“價值”及其法學移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AdamSmith,是律師、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jiān)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兒,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在大約4歲時,斯密曾被一群吉普賽人誘拐,不過很快便被他的叔叔救回。

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亞當斯密在陌生環(huán)境發(fā)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xiāng)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of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shù)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atOxford)求學,但在牛津并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

在1751年斯密被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教授,并在1752年改任道德哲學的教授。他的講課內(nèi)容包括了倫理學、修辭學、法學、政治經(jīng)濟學、以及“治安和稅收”的領域。在1759年他出版了《道德情操論》(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一書,具體化了一部分他在格拉斯哥的講課內(nèi)容。在當時這些研究的發(fā)表使斯密獲得了廣泛名聲,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人類如何透過仲介者和旁觀者之間的感情互動來進行溝通(亦即,個人與社會其他成員的互動)。

斯密的授課逐漸遠離道德理論。到了1763年底,他獲得了一份收入更為豐厚的工作機會,擔任后來的布魯斯公爵的私人家教。斯密辭去了在大學的教授職位,并在1764年至1766年間和他的弟子一同游覽歐洲,大多是在法國,在那里斯密也認識了許多知識份子的精英,例如弗朗索瓦·魁奈(Fran?oisQuesnay)—重農(nóng)主義學派的領導人,斯密極為尊重他的理論。

回到家鄉(xiāng)后,斯密在接下來10年時間里專注于撰寫他的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又稱為《國富論》,在1776年出版。這本書備受推崇并且被普遍流傳,斯密也隨之聲名大噪。1778年他獲得了一份在蘇格蘭的關稅部長職位,得以和他的母親一同居住在愛丁堡。他在1790年7月17日于愛丁堡去世。在死后清點遺產(chǎn)時,人們發(fā)現(xiàn)他顯然秘密貢獻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收入用作慈善用途。對于亞當斯密在強調(diào)同情的《道德情操論》與強調(diào)私利的《國富論》兩書間是否存在矛盾一直有很大爭論。經(jīng)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稱這為“亞當斯密問題”(das'AdamSmith-Problem)。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shù)銷毀,于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古典經(jīng)濟學的完型者:大衛(wèi)·李嘉圖

大衛(wèi)李嘉圖(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英國政治經(jīng)濟學家,對經(jīng)濟學作出了系統(tǒng)的貢獻,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jīng)濟學家。他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機專家,并且積累了大量財產(chǎn)。李嘉圖出生于倫敦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在十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4歲時,他跟隨父親進入倫敦證券交易所學習金融運作,為將來在股票和房地產(chǎn)市場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1歲時,李嘉圖拒絕了家庭的正統(tǒng)猶太教信仰,與貴格會信徒普麗拉安妮威爾金森私奔,導致他與近親疏遠。很可能他的母親從此再沒有與他交談過。差不多同時,他成為了一神論派信徒。1799年的一次鄉(xiāng)村度假里,他閱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經(jīng)濟學,由此對這個學科產(chǎn)生了興趣。37歲的時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經(jīng)濟學論文,10年后他在這一領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李嘉圖在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1814年42歲時便退休了。1819年,李嘉圖在英國議會上院購買了一個代表愛爾蘭的席位。他占據(jù)這個席位直到去世。作為議員,李嘉圖支持自由貿(mào)易和廢除旨在保護英國國內(nèi)農(nóng)業(yè)的《谷物法》。李嘉圖的密友詹姆斯穆勒對其政治雄心和經(jīng)濟學論文寫作多加鼓勵。其他知名友人包括馬爾薩斯,他們常在協(xié)會里辯論諸如地主的社會角色之類的問題。他也是倫敦知識分子圈子里的成員,后來成為馬爾薩斯政治經(jīng)濟學俱樂部和國王俱樂部會員。51歲那一年他在自己的莊園里去世。邊際效用學派

Marginalutilityschool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經(jīng)濟學學派。

邊際學派以不同的術語論證了同一思想:商品價值是人對商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價值量取決于物品滿足人的最后的、也是最小欲望的那一單位的效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中的價值理論二、三種學說及概念選擇主觀價值論客觀價值論主客觀均衡論三、法價值的不同學說及概念“每個人都清楚,立法工作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里安置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去執(zhí)行那些制定得很好的法律,那么,這些法律的價值便被掠奪了,并使得荒謬的事情大大增加,而且最重要的政治破壞和惡行也會從中滋長?!卑乩瓐D:《法律篇》

“人類的意志可以根據(jù)共同的同意使本身并不違反自然正義的任何事情而具有法律價值,這正是實在法的范圍?!?/p>

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價值法學是與實證法學相對而言的一種法學研究傾向。實證法學特別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作為一種法學研究傾向,側重于研究實在法,而且只研究其形式,只對其構成要素和邏輯結構進行分析,不對它作任何政治的道德的評價,也就是說,不管所分析的法律是好的還是壞的,是良法還是惡法。價值法學則相反,把法律與道德、政治等社會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要求對實在法作出評價,而且企圖尋求衡量法律的終極準則或理想中的法律,即它們不僅研究法律是什么,而且研究法律應該是什么,研究法律的道義基礎。西方最典型的價值法學是自然法學。

美國的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龐德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一書中,專章論述了法律價值問題,他認為,“法律價值問題,實際上是對各種互相沖突和互相重疊的利益進行評價的某種準則”。他認為,法律價值問題很重要,“它是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在法律的各個經(jīng)典時期,無論在古代和近代世界里,對價值準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適用,都曾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痹蛟谟冢胺墒且粋€實際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一個為每個人所同意的普遍的法律價值尺度,也不能由此得出結論,我們必須放棄一切而將社會交給不受制約的強力?!狈治鰧嵶C主義法學的價值論?

1944年,一個德國士兵在奉命出差執(zhí)行任務期間,回家短暫探親。有一天,他私下里向他妻子說了一些他對希特勒及納粹黨其他領導人物的不滿。他剛剛離開,他的妻子因為在他長期離家服兵役期間“已投向另一個男子的懷抱”,并想除掉她的丈夫,就把他的言論報告給了當?shù)氐募{粹黨頭目。結果,他丈夫遭到了軍事特別法庭的審訊,被判處死刑。經(jīng)過短時期的囚禁后,未被處死,又被送到了前線。納粹政權倒臺后,那個妻子因設法使其丈夫遭到囚禁而被送上法庭。她的抗辯理由是:據(jù)當時有效的法律,她丈夫?qū)λf的關于希特勒及納粹黨的言語已構成犯罪。因此,當她告發(fā)她丈夫時,她僅僅是使一個罪犯歸案受審

這個案件以及類似的一系列案件,使得二戰(zhàn)后針對戰(zhàn)爭問題的審判在法律與道德問題上陷入了一個困境,如果嚴格堅持實證主義的“法律就是法律”的觀點的話,那么,類似像告密者這樣的人就不能得到法律的懲罰,但是,如果要懲罰這些人的,我們依據(jù)的似乎不是法律,因為他們并沒有違背當時的法律,而是依據(jù)法律之外的道德原則。事實上,德國的法院正是這么做的,對這個案件,德國的法院援引了“良知”和“正義”之類的觀念,認為“妻子向德國法院告發(fā)丈夫?qū)е抡煞虻淖杂杀粍儕Z,雖然丈夫是被法院以違法的理由被宣判的,但是,這種法律‘違背所有正常人的健全良知和正義觀念’?!焙髞淼脑S多案件都采用了這種推理方式,在有些案件中,法院明確宣布,“完全否認人格價值和尊嚴的法律被能夠被看作是法?!?/p>

拉德布魯赫VS哈特在拉德布魯赫看來,納粹的法律由于在其實質(zhì)內(nèi)容是違背最基本的人道的法律的,這樣的法律本來就應該是無效的法律,法院不應該適用這樣的法律,因此,戰(zhàn)后法院依據(jù)自然法原則來處理告密者問題意味著正義的伸張,因為在他看來,有一個超越于法律的永恒的道德原則存在。但是,在哈特看來,這種訴諸自然法的主張來處理告密者問題,實際上掩蓋了告密者問題中所隱含的倫理困境:我們必須在兩種惡或者兩種善之間進行選擇,要么縱容告密者這種不人道的行為,要么采取違背法律常規(guī)原則的溯及繼往的法律(某種“惡法”)來懲罰這種行為。在哈特看來,并不存在一個絕對永恒的道德原則,只有各種道德之間的沖突,而拉氏的主張實際上以一種“鼓勵浪漫的樂觀主義”掩蓋了告密者問題中隱含的這種道德困境。拉德布魯赫的法哲學觀點從相對主義轉向自然法的觀點實際上迎合了德國法院在解決這些道德困境中的司法理念。但是,在哈特看來,這種以絕對的正義之類的價值的宣布法律的無效,僅僅實現(xiàn)了使做出極不道德行為的婦女受到懲罰的目的,而且是依賴宣布1934年制定的法律無效而實現(xiàn)的。至于這種做法是否明智,哈特明確表示了疑問。對“浪漫樂觀主義”的批評——它認為所有為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最終將在單一的體系中融洽相處,而另外的價值不會因一種價值考慮被而犧牲或損傷。哈特的方案:

“我們可以說,這些法律是法律,但是它太邪惡了以致于不能被遵守。這是一個人人都能理解的道德譴責,它直接而明顯地喚起了人們道德關注。相反,如果我們將反對的理由表述為,這些邪惡的東西不是法律。這種主張是許多人無法相信的;如果他們迫不得已而對此事作認真的思考,那么,在接受這一觀點之前,便會為一大堆的抽象哲學問題所困擾。”

分析實證主義的法律形式價值自然法學的法律目的(道德)價值社會學法學的法律事實(公共利益)價值如何理解當代中國學者的法律價值概念構造?1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背景2作為整全性系統(tǒng)的法律價值3法律價值與法律實踐的疏離4警惕道德論法學/意識形態(tài)法學的價值霸權5認真對待實證主義的法律價值觀6重視法律價值的實踐性§2.法價值的構成與特征一、構成1.主體2.客體3.內(nèi)容二、特征1主體特征:法律人的多樣化需求與公共需求2客體特征:法律多元與法律的公共性3關系特征:“人”與“法”的糾結之解1多樣性2公共性3沖突性§3.法價值的功能與分類功能:1、理論功能2、實踐功能類型:1、目的價值、形式價值、事實價值2、政治價值、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生態(tài)價值3、認知價值、實踐價值4、內(nèi)生價值、派生價值

§4.法價值的沖突與整合表現(xiàn)原因?qū)Σ叩诙路▋r值的具體位階法價值體系:

人權與正義:法價值的圓心自由與秩序:法價值的弧度公平與效率:法價值的線形人權學說與概念性質(zhì)與分類人權法律化學說與概念

1、索??死账?約公元前496-前406)

:據(jù)傳,他創(chuàng)作了120余部悲劇,但現(xiàn)存的只有7部,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抖淼移炙雇酢肥枪畔ED最典型的命運悲劇。取材于關于忒拜系統(tǒng)的英雄傳說。悲劇著力表現(xiàn)的是個人意志與不可抗拒的命運的沖突。埃斯庫羅斯、索??死账?、歐里庇得斯,史“希臘三大悲劇家”。2、但?。阂獯罄娙耍F(xiàn)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但丁的生平記錄很少,但寫作的人很多,有許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有人說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書),從許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師那里學習不少東西,包括拉丁語、普羅旺斯語和音樂,年輕時可能做過騎士,參加過幾次戰(zhàn)爭,33歲時就已經(jīng)結婚,他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只有4個(3男1女)存活。但他真正愛的,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姓名是貝蕾雅妮彩。3、古典自然法學派4、當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人權淵源的分歧5、人權學說的新發(fā)展現(xiàn)代性人權學說的發(fā)展:個人自治人權論;社會正義人權論;最小國家人權論;道德原則人權論后現(xiàn)代人權觀念的興起:批判法學;女性主義法學;種族主義法學;法律與文學6、人權的概念:系統(tǒng)論的考察性質(zhì)與分類人權法律化

1、人權法律化的歷史過程

2、人權法律化的內(nèi)在依據(jù)

3、人權法律化的具體表現(xiàn)正義學說回顧問題聚焦實案分析一、正義的前設條件:何種情況需要正義?

休謨曾對不需要正義的存在環(huán)境作了五種假設,一種是絕對的富足,一種是普遍的愛,一種是極端而普遍的貧困或暴力,一種是一些富有理性但無力自衛(wèi)的人的對抗,最后是個人之間的徹底分離,每個人都處于徹底的孤獨之中。

二、正義的類型區(qū)分:

我們討論的是何種正義?拉德布魯赫這位當代德國最負盛名的法哲學家的正義論即內(nèi)含三個部分:(1)平等觀:它關注的是,相同的東西相同對待,不同的東西不同地對待——這是絕對的,也是形式的正義;(2)目的觀:它關注的是正義的內(nèi)容性原則。在這一問題上,拉德布魯赫堅持的是與“自由正義觀”、“權力正義觀”不同的“文明正義觀”。(3)功能觀:它關注的是正義內(nèi)容的如何實現(xiàn)?;谶@三個部分,我們可以將正義得范圍分為:形式的正義、目的的正義和功能的正義。德國著名法哲學家和倫理學家赫費更為精細地區(qū)別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正義,即個人的行為正義、個人的思想正義、制度的單面正義和制度的總體正義。如果一個警察允許侵犯,如果一個法官不傾聽被告的申訴,或一個政治家讓人賄賂,我們就可以在第一種正義即個人的行為正義層面指責他們“不正義”。我們?nèi)粽J為他們的這類錯誤行為是習慣,可以歸咎為性格缺陷,從語義學的角度看,就是在第二種正義即個人的思想正義這個層面看問題。然而,如果這類錯誤行為沒有受到懲罰,并且在所涉及的集體中存在導致這類錯誤行為的方法誘因,我們就要從第三種正義即制度的單面正義這個層面深入分析,因為我們已經(jīng)涉及到對制度某個方面的評價。如果產(chǎn)生這些錯誤行為的方法誘因被證實源于這個集體的基本綱領或總體制度,我們就只能從最后一種正義即制度的總體正義層面做出論斷。三、正義的區(qū)域空間:何地以及何種文化背景下的正義?比較法和法律傳統(tǒng)在司法中的應用四、正義的相對與德性標準我不知道也不能說出什么是正義,即人類所渴望的絕對正義。因為研究科學是我的職業(yè),因而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我看來,正義是那種社會秩序,在它的保護下人們能自由探索真理。所以,‘我的’正義是自由的正義、和平的正義、民主的正義——寬容的正義”(凱爾森)五、正義的原則與社會標準明確了正義的前設、范圍、區(qū)域與德性之后,法官的中心任務便是建構司法案件的正義原則。正義有相對性的一面,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倫理立場必須是多元、寬容的。正義也有絕對性的一面,這主要反映在它的法理原則必須立基于社會正義的普遍要求。羅爾斯曾明確指出社會正義的兩項基本原則和內(nèi)容:第一項原則:“每個人都享有和其他所有的人同樣自由相容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權利。”第二項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將以下列各項原則安排:(1)它們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2)它們與職位相連,而職位對所有人都開放?!盵i]

[i]

J.Rawls.TheoryofJustice[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60.羅爾斯把第一項原則稱為“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則”(principleofgreatestequalliberty),將第二項原則稱為“差異原則”(differenceprinciple)。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差異原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可稱之為“差別原則”,它要求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安排應對所有人有利,特別是能將那些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貧弱者獲得最大可能的利益;第二部分可稱之為“公平的機會均等原則”,它要求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與職位相連,而職位在公平的機會均等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六、正義的核心與權利實現(xiàn)諾錫克的正義理論包含三項原則:(1)獲取正義原則:一個人依此原則才有資格持有某物;(2)轉讓正義原則:一個人依此原則方有資格完成持有物的轉讓也就是獲取一項新的持有;(3)矯正正義原則:它主要針對違背前述兩項正義原則的行為,實現(xiàn)矯正,恢復正義。七、正義的判斷與利益衡平社會學法學巨擘龐德有言:我們不以為正義是一種個人美德;我們不以為正義是人們之間的理想關系。我們以為正義是一種制度,我們指的是這樣一種關系的調(diào)整和行為的規(guī)制:它將使維持生存的物資、滿足人類享有物質(zhì)和采取行動所需求的手段,能夠盡可能在最少摩擦與最少浪費的情況下人人有份。龐德將法律所要維護和保障的利益分為三大類: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胺▽W家所必須做的就是認識這個問題,并意識到這個問題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向他提出的,即盡其可能保護所有的社會利益、并維持這些利益之間的、與保護所有這些利益相一致的某種平衡或協(xié)調(diào)?!?/p>

——龐德八、正義的交疊與底線標準

佩雷爾曼認為,正義的底線就是以同等方式待人,形式正義就是“一種活動原則,根據(jù)該原則,凡屬同一基本范疇的人應受到同等的待遇”。九、正義的操作與程序保障十、正義的神圣與合法性確證正義均衡的司法實現(xiàn):洞穴奇案

“永恒的洞穴”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虛構的一個經(jīng)典法理學案例。故事發(fā)生在4299年春末夏初的紐卡斯國。該國斯派倫辛探險者協(xié)會的維特莫爾等五位成員進入石灰?guī)r洞探險,遭遇山崩,被困洞穴,在營救過程中十人喪生。食物匱乏,生計無望,在被困的第二十天,洞外人員與受困的探險者取得了通信聯(lián)絡,當探險者問到多久才能獲救時,工程師們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詢問醫(yī)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當醫(yī)生給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內(nèi)的通訊設備中斷了。再次通話時,維特莫爾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詢問醫(yī)生,如果吃掉其中一個成員能否再活十天。醫(yī)生給出了肯定答復。維特莫爾又問,通過抓鬮決定吃掉他們中的一個是否可行。醫(yī)生、政府官員和牧師都不愿回答這一問題。通訊終斷。第三十二天,營救終獲成功。此時得知,第二十三天,維特莫爾已被同伴殺掉吃了。原來,維特莫爾首先提議吃掉一位保全其他,也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通過抓鬮來決定吃掉誰。四位生還者本不同意如此殘酷的提議,但在獲得外界的信息后,他們最終接受了,并反復討論保證抓鬮公平的數(shù)學問題,最終選定了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他們的命運。結果是,維特莫爾被同伴吃掉了。四位獲救者被指控謀殺維特莫爾。初審法庭根據(jù)紐卡斯國刑法的規(guī)定,判定四位被告謀殺罪名成立,判處絞刑。四位被告向紐卡斯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紐卡斯國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組成,分別是特魯派尼、福斯特、基恩、漢迪和唐丁。特魯派尼首席法官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法官,他的職責就在于根據(jù)法律條文的平常含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決,而不能在立法機構所制訂的法律條文加入自己的價值偏好。做出有罪宣判后,特魯派尼提議通過行政長官的赦免來限制法律在本案中的嚴苛性。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張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首先,福斯特認為紐卡斯國的刑法并不適用于這些受困于洞穴絕境中的探險者。根據(jù)社會契約理論,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正是為了在文明社會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國家,這一契約也構成了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基礎。但在五位探險者受困于洞穴時,現(xiàn)實的困境決定了他們并非處于“文明社會的狀態(tài)”,而是處在社會契約論者所說的“自然狀態(tài)”。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維特莫爾所提出并經(jīng)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xié)定就構成了他們的社會契約,也是在本案中應該適用的有效法律。其次,福斯特承認被告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字面含義,但與法律的內(nèi)在精神并不違背。解釋法律應當遵循“目的解釋”的方法。第三位法官基恩認為,法院有義務忠實適用制定法,根據(jù)法律的平實含義來解釋法律,不能參考個人的意愿或正義觀念。基恩法官主張維持原判。第四位漢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內(nèi)的法律現(xiàn)實主義與實用主義者,他提出了主流媒體的一個民意調(diào)查結果,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僅給予象征性的處罰。民眾的態(tài)度顯而易見,因此被告的被控罪名不能成立。鑒于四位法官的表決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場的唐丁法官的態(tài)度就決定了被告的最終命運。唐丁法官的判詞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說本案應該適用“自然法”,那么我們這些并非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法官又從何處取得了解釋自然法的權力的呢?而針對福斯特的目的解釋理論,唐丁法官認為法律的目的有時是難以確定的,有時是多重的,目的與目的之間有時也會出現(xiàn)沖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場后,唐丁法官或許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決。但唐丁還是在最后道出了自己身處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無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見;另一方面,“當我傾向于維持初審判決,我又顯得多么荒謬,這些將被處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碧贫》ü僮罱K做出最高法院歷史上沒有先例的裁決:宣布退出對本案的判決。由于唐丁法官的棄權,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場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平局,而這意味著初審法院的判決得到維持。“法律一如人類,要想延續(xù)生命,必須找到某種妥協(xié)之道?!薄胺ǖ湟o之以敕令;法律要輔之以衡平;習慣要輔之以條律;規(guī)則要輔之以自由裁量權。”[1]在本案中,正義的法律適用無疑恰似“一件線條錯綜復雜、縱橫交叉、從中心向四周散開的精致飾品。我們會陷在這張網(wǎng)的細節(jié)中不能自拔,除非高瞻遠矚的智者揭示出結構的秘密,將我們提升到能夠俯視整體的高度。”[2]我在考察先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英國早有類似在緊急情況下吃人自保的案例,最終被判謀殺罪名成立,但由女王特赦,免予刑罰。但是這些案例與本案存在很大不同,本案中的受害者維特莫爾不是一個弱勢無援的兒童或婦女,他是一系列行動的倡導者和規(guī)則的制定者。他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他的過錯和責任不能因為他是受害者而一筆抹消。當然,從我們珍愛生命的歷史傳統(tǒng)與習慣來看,受害者的過錯也不能成為加害人獲得寬宥的理由。

[1][美]本杰明·內(nèi)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長》,劉培峰、劉驍軍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2][美]本杰明·內(nèi)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長》,劉培峰、劉驍軍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鑒于本案的繁復程度,我愿意將社會利益的均衡作為正義的尺度。畢竟,民意調(diào)查和一系列社會代價的既成事實都清楚不過得顯示,四位獲救者的生命應當?shù)玫椒傻谋S?。既然珍愛生命是我們共享的歷史傳統(tǒng)與普遍的習慣規(guī)范,那么,為什么必須繼續(xù)用生命的剝奪來祭奠已逝的靈魂?我的最終意見是:被告謀殺罪名成立,但死刑可暫緩執(zhí)行。建議被告人在緩刑期配合公訴方積極對被害人利益相關者展開賠償,征求寬宥。并建議立法機構召開會議重審法案,根據(jù)民眾最新的最新真實意愿決定該條的修改與完善。附帶說明的是,在必要的時刻,本庭將對該條立法展開專門的司法審查。自由與秩序的法價值均衡

兩首詩的比較: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自由的概念哲學:主體政治學與社會學:解放法學:權利法律與自由

法律與秩序:法律秩序的三層含義——法律形式的規(guī)范秩序;法律實踐的運行秩序;法律效果的社會秩序

自由與秩序的法理均衡自由與秩序的一則法理寓言:

自由挺可憐的。自己還沒好好享受自由,就不知從哪里冒出個叫“秩序”的家伙,跳出來,沖著自由一陣獰笑:“來,為了你的健康成長,讓我把你捆起來吧!”這根捆住自由的繩子叫法律。當然,搞法律的人為了好聽點,起了個名字叫準繩。秩序心里也明白,自由是挺好一家伙,只不過一放開他,讓他全面地舒展開就會出亂子。于是找根繩子系上,大家省心。所以,首先你自由要弄清身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