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1頁
開封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2頁
開封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3頁
開封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4頁
開封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七年級歷史期末復習綜合試卷一、選擇題1.“你的兩顆牙齒,揭開了中華大地人類活動的奧秘:那一塊塊的石器,在向我們訴說著人類智慧的閃爍……”這是對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的歌頌?!澳恪敝傅氖牵ǎ〢.元謀人 B.北京人 C.藍田人 D.山頂洞人【答案】A【解析】【詳解】元謀人發(fā)現地點在云南省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他們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較強等特點,因此我國北方早期先民首先從粟下手栽培種植;而幾乎同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先民也馴化了稻并開始大量種植。粟和稻的種植說明()A.農業(yè)開始精細化發(fā)展 B.原始農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C.農業(yè)適應了定居生活 D.北方農業(yè)較南方發(fā)達【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題干可知,我國原始居民已經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說明原始農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B項正確;這一時期仍處于原始農耕階段,還沒有向精耕細作的方向發(fā)展,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遠古居民的定居生活,排除C項;粟和稻是北方與南方不同的農作物品種,無從得出北方農業(yè)比南方更加發(fā)達,排除D項。故選B項。3.殷墟是我國清朝末年在河南省發(fā)現的商朝后半期文化遺址,因中國歷史上稱商朝為殷代、殷商和殷朝,故此稱呼此地為“殷墟”。“商朝”被稱為“殷代”的原因是()A.亳又名殷 B.國君名諱 C.盤庚遷殷 D.國滅于此【答案】C【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湯滅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但是之后因為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都城才穩(wěn)定下來,因此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4.社科院版《中國通史》記載:“魯國(今山東曲阜),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地,原來商朝重要的屬國奄國所在,奄國也是周公東征的主要討伐對象之一。魯國的受封主要是為了加強對東夷的控制?!贝瞬牧险f明()A.分封制的對象是宗親和功臣 B.西周只在商朝故地進行分封C.分封的基礎是土地和人口 D.分封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分封制是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分析材料信息,“魯國的受封主要是為了加強對東夷的控制?!闭f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D項正確;分封制對象是宗親、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A項排除;分封的內容是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qū)的土地和人民,B項錯誤;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C項錯誤。故選D項?!军c睛】5.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1éi)的銘文,其大意為: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這項制度是為了()A.加強王權,君主專制 B.“以藩屏周”,鞏固疆土C.打擊貴族,增強國力 D.結束割據,中央集權【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北京西周……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穩(wěn)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B項正確;“加強王權,君主專制”、“打擊貴族,增強國力”、“結束割據,中央集權”都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排除ACD項。故選B項。6.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它是A.炎黃聯盟 B.國人暴動 C.百家爭鳴 D.焚書坑儒【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解放運動”“思想理論基礎”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fā)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C項正確;炎黃聯盟發(fā)生在遠古的原始社會時期,排除A項;國人暴動發(fā)生在西周,排除B項;焚書坑儒發(fā)生在秦朝,排除D項。故選C項。7.孔子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貴君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的主張。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張()A.以法治國 B.禮法并用 C.無為而治 D.以民為本【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可得出強調百姓非常重要;“民貴君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體現了民貴于君,是國之根本,因此體現的是民本思想,D項正確;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項;禮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張,排除B項;無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8.漢字的歷史形態(tài)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秦漢篆書、隸書、草書,漢后行書、楷書及處于這些形態(tài)之間的過渡樣式,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也融入了中國漢字藝術形態(tài)。這表明中國漢字的特征()A.優(yōu)美且普及 B.古典而激進 C.傳承并創(chuàng)新 D.厚重但保守【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甲骨文,到金文、秦漢篆書、隸書、草書,漢后行書、楷書及處于這些形態(tài)之間的過渡樣式,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可知,漢字的演化,從繁雜到簡化,從難寫道易寫,從古樸到書法,體現出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這是方塊字的特點之一,C項正確;甲骨文沒有普及,也不激進,創(chuàng)新就不保守,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9.《潛丘札記》記載:“河南郡在秦為三川郡,治滎陽縣。故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边@反映了秦朝()A.統(tǒng)一車軌 B.推行郡縣制 C.統(tǒng)一貨幣 D.實行分封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河南郡在秦為三川郡,治滎陽縣”可知,秦朝在“三川”設置郡縣及郡守加以管理,這反映了秦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三川”設置郡縣,沒有涉及統(tǒng)一車軌和貨幣的情況,排除AC兩項;秦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排除D項。故選B項。10.有歷史學家說:“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過甚?!睂@段。話理解準確的是()①較為客觀地評價了秦朝的政治統(tǒng)治②政治統(tǒng)治的弊端明顯加速了其消亡③過度役使民力是秦滅亡的唯一原因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積極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過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建立是順著時代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秦朝的滅亡,是因為過度役使民力,所以①較為客觀地評價了秦朝的政治統(tǒng)治符合題意,②政治統(tǒng)治的弊端明顯加速了其消亡符合題意,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積極因素,使戰(zhàn)亂的各國得到統(tǒng)一,符合題意,所以選項B符合要求;因為過度役使民力是秦滅亡的唯一原因,表述錯誤,在材料中也沒有提及,所以AC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1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fā)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fā)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王位世襲制確立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C.分封宗法制確立 D.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答案】D【解析】【詳解】據“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fā)生于公元前221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xù)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它結束了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對歷史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王嬴政就是秦始皇,他創(chuàng)立了中央集權制度。D項正確;王位世襲制確立是夏啟,排除A項;家天下取代公天下都是在夏朝,排除B項;分封宗法制確立于西周,排除C項。故選D項。12.西漢初年,人民流離失所,土地大片荒蕪。當時連皇帝的馬車都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下圖)。由此可見,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A.消滅項羽的殘余勢力 B.加強中央集權制度C.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 D.解除朝中大將兵權【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由于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如何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C項正確;材料強調漢初經濟凋敝,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而不是消滅項羽的殘余勢力,排除A項;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經濟凋敝,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而不是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和解除大將兵權,均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D項。故選C項。13.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guī)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边@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哪一項措施?()A.頒布“推恩令” B.實行分封制 C.實行鹽鐵專賣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guī)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聽從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王國勢力。A項符合題意;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B項;漢武帝促進大一統(tǒng),在經濟上,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排除C項;漢武帝促進大一統(tǒng),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14.毛主席曾評價劉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們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王朝。下列榮譽最適合用在劉秀身上的是A.“人文始祖” B.“文景之治” C.“漢武盛世” D.“光武中興”【答案】D【解析】【詳解】東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治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fā)展社會生產,緩和了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謚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D符合題意;“人文始祖”指的是黃帝和炎帝,A不符合題意;“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漢初年的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成就,B不符合題意;“漢武盛世”指的是漢武帝的成就,C不符合題意;故選D。15.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下列關于絲綢之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關B.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C.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古都洛陽D西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C項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基礎上開辟了絲綢之路,A項敘述正確,排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B項敘述正確,排除;西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D項敘述正確,排除。故選C項。16.《史記》的記載是我們研究黃帝的重要資料。司馬遷著《史記》時,游歷各地,搜集民間關于黃帝的傳說,考證文獻記載,辨別文獻真?zhèn)?,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表明A.《史記》中關于黃帝的記述具有唯一性B.傳說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歷史真實C.口頭傳說不足以印證歷史D.文獻記載沒有參考價值【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史記》是司馬遷考證文獻記載,辨別文獻真?zhèn)味珜懙?。雖然搜集民間關于黃帝的傳說,可見傳說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歷史真實。故B項符合題意。ACD項不符合題意。故應選B。17.“曹操墓在安陽”這一新聞引發(fā)了一系列質疑風波:從“魏武王”謚號的真?zhèn)?,到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團,再到曹操墓DNA鑒定引來的網友認親……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判斷“曹操墓真?zhèn)巍钡恼_依據應是()A.正史文獻資料的記載 B.文獻與考古發(fā)現相結合C.DNA鑒定的結果 D.歷史學家的主觀判斷【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對于歷史遺跡的真假,應把文獻上的記載和考古相結合,去假存真,這樣才能找到歷史真相,B項正確;正史文獻資料的記載是第二手資料,DNA鑒定可供參考,歷史學家的主觀判斷是第二手資料,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8.自東漢到西晉,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加強 B.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吸引C.西晉短期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 D.北方戰(zhàn)亂動蕩,民族矛盾尖銳【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邊疆各族內遷的主要原因是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吸引,故選B項;民族交融的加強和西晉短期統(tǒng)一不是出現題干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C項;北方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因此,D項表述錯誤,排除D項。19.《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瓱o積聚而多貧。”《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苯系貐^(qū)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戰(zhàn)亂相對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C.南方自然條件優(yōu)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進【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南朝時江南開發(fā)的最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以來,許多人為躲避戰(zhàn)亂,逃往江南地區(qū),西晉后期以來,更多北方人遷到江南,給南方地區(qū)帶去了勞動力、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江南地區(qū)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選項B符合題意;江南地區(qū)的戰(zhàn)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yōu)越,屬于重要因素,AC排除;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進,與題干內容不符,D排除。故選B。20.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涌現出眾多優(yōu)秀的科學文化名人,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錯誤的一項是()A.賈思勰——《齊民要術》 B.劉徽——《大明歷》C.顧愷之——《女史箴圖》 D.王羲之——《蘭亭集序》【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明歷,是由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祖沖之創(chuàng)制的一部歷法,B關聯錯誤,符合題意;ACD三項的關聯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選B。二、材料分析題21.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多種因素代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對歷史的演進和發(fā)展產生著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時,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是謂小康?!抖Y記禮運》材料二: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同時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材料三: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藏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tǒng)于周天子的統(tǒng)治之下?!稄脑缙趪医Y構的基本形式看秦漢大一統(tǒng)政治的社會基礎》材料四: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1)材料一中的“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分別反映了什么制度?(2)根據材料二分析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并指出該制度下諸侯有什么義務。(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簡要歸納西周實行該政治制度的作用。(4)從材料四可看出,該制度在“平王東遷”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反映了什么趨勢?【答案】(1)禪讓制,世襲制。(2)分封制: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3)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wěn)定政局,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4)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到諸侯手中。趨勢: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解析】【詳解】(1)根據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時,是謂大同。”結合所學知識,禪讓制是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根據所學知識,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2)根據材料“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同時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3)根據所學知識,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wěn)定政局,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4)根據材料“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到諸侯手中;趨勢: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22.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察下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兩幅圖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材料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詩材料四(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這些信息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材料三中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并指出“秦王掃六合”的意義。(4)據材料四兩幅圖片所示,秦朝為鞏固統(tǒng)一采取的兩項重要措施是什么?【答案】(1)①信息: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出現并推廣。②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2)①事件:商鞅變法。②措施: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任答一點即可)(3)①秦始皇(嬴政)②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爭戰(zhàn)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4)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窘馕觥俊拘?詳解】結合材料一中的時間和圖片等信息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農具及牛耕出現并推廣。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這說明當時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發(fā)展。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二中信息“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笨芍?,涉及的相關事件為商鞅變法。相關措施為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拘?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指的是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拘?詳解】根據材料四圖片1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以后,為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圖2是秦朝為鞏固統(tǒng)一采取的重要措施:統(tǒng)一貨幣。秦始皇規(guī)定,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圓形方孔錢)。23.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薄献印兜赖陆洝罚?)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的思想主張。材料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材料三:墨子:要互愛互利,不要互相攻伐和兼并。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生活要節(jié)儉。材料四:韓非:實行“法治”首先必須有法可依。君主應集中掌握主法權。法必須隨時而立,令應順應民心。(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我國歷史上哪一時期的什么局面?當時的時代特征是什么?(3)從材料二、三、四中選取一位思想家及他的思想學說,說明他的思想學說“對當時的社會變革及文化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敬鸢浮浚?)主張:順應自然,主張“無為而治”。(2)時期及局面: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局面。時代特征: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建立。(3)示例一:孟子。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有利于當時社會變革,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繁榮。示例二:墨子。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互愛互利,反對兼并戰(zhàn)爭,提出選用賢人治國,提倡節(jié)儉,有利于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示例三:韓非。韓非主張變法,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統(tǒng)治,對當時商鞅變法等有一定啟示作用,推動了秦國的歷史發(fā)展。(答出一例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主張:根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出順應自然,根據“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钡贸鲋鲝垺盁o為而治”?!拘?詳解】時期及局面:從材料中各學派的主張可得出是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局面。戰(zhàn)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钴S,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時代特征:根據所學可得出此時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建立。【小問3詳解】示例一:根據材料和所學可選擇孟子。根據“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辈⒔Y合所學可得出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有利于當時社會變革,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繁榮。24.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對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些華夏諸侯國在被楚國滅亡的過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遷與楚人雜居,楚也會向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們便合而為一了……由民族之間的人口流動和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種不僅存在于春秋時期,而且存在于整個先秦時代的情況。——摘編自徐興祥《春秋時期民族融合的渠道問題》材料二漢通西域的結果,使廣大的西域地區(qū)從此納入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無疑問,漢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基礎,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摘編自汪高鑫《漢代的民族交往與民族融合》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他掀起的“漢化運動”并沒有達到“全盤漢化”的預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對鮮卑族施以巨大的壓力,以促進鮮卑、漢民族融合,但違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觀規(guī)律,最終造成了欲速則不達的后果。對“漢化運動”之成效我們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該隨意低估?!幾岳羁私ā㈥愑衿痢墩劯母飳γ褡迦诤弦?guī)律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徑。(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位為“漢通西域”作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皇帝除外)。結合史實說明“漢通西域的結果,使廣大的西域地區(qū)從此納入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3)材料二中提到了“漢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漢武帝如何處理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漢化運動”是指哪一歷史事件?并客觀、全面評價這場“漢化運動”?!敬鸢浮浚?)途徑:兼并戰(zhàn)爭和直接對周邊各族實行吞并。

(2)人物:張騫。

史實: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地區(qū)納入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其主要職責在于守境安土,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

(3)措施:以設行政機構、和親、冊封、貢賜為主。

(4)事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評價: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其不適合北魏國家的國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機的開端?!窘馕觥俊驹斀狻浚?)途徑:根據所學知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有的是直接對周邊各族的吞并,有的是加強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交融,這些都直接促進了民族融合;而鐵器的使用、各國的變法、商業(yè)的興盛,則是間接促進了民族的融合。(2)人物:張騫是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其主要職責在于守境安土,協(xié)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地區(qū)納入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3)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漢朝與北方匈奴民族是戰(zhàn)火不斷,漢武帝處理其它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還是以設行政機構、和親、冊封、貢賜為主。(4)事件:結合材料信息“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對鮮卑族施以巨大的壓力,以促進鮮卑、漢民族融合,但違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觀規(guī)律,最終造成了欲速則不達的后果”可知,材料所述的漢化運動指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