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_第1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_第2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_第3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_第4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

(時間:60分鐘分數(shù):100分)

班級:姓名:分數(shù):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5分)

1、詩人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道:“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其中“青山”與“孤帆”的運動,選擇的參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陽D.青山、劃船的人

2、有一種電子牙刷(如圖所示),它能發(fā)出超聲波,直達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

方,這樣刷牙既干凈又舒服.關(guān)于電子牙刷,正確的說法是()

A.刷牙時,人聽不到超聲波,是因為超聲波不能在空氣中傳播

B.超聲波的音調(diào)很低,所以人聽不到

C.超聲波不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D.超聲波能傳遞能量

3、平靜的湖面上映出天上的白云,一個同學(xué)說:“快看,魚在云里游呢.”她

看到的“云和魚”實際上是()

A.云和魚都是虛像B.云是虛像,魚是實像

C.云和魚都是實像D.云是像,魚是實物

4、小去電影院時發(fā)現(xiàn),影廳墻壁是凹凸不平且多孔的,這主要是為了()

A.減弱聲音的反射B.使電影院更加美觀

C.增強聲音的響度D.形成立體音效

5、甲、乙兩個實心均勻正方體()分別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在兩正方體的右

側(cè),按圖所示方式,沿豎直方向各截去相同的質(zhì)量,它們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

強相等。則兩個正方體原來對地面的壓力F甲、F乙的關(guān)系是()

A.尸甲可能等于尸乙B.尸甲一定大于尸乙

C.尸甲一定小于尸乙D.尸甲可能小于尸乙

6、一種新型保險柜安裝有聲紋鎖,只有主人說出事先設(shè)定的暗語才能打開,別

人即使說出暗語也打不開鎖.這種聲紋鎖能辨別主人的聲音,是根據(jù)聲音的

()

A.音調(diào)B.音色C.響度D.聲速

7、生活中常用碗燉食物,如右圖所示。碗與鍋底不接觸,當鍋里水沸騰后,碗

中的湯()

A.同時沸騰了B.稍后也沸騰了

C.溫度達到沸點,但不會沸騰D.溫度低于沸點,不會沸騰

8、量筒內(nèi)原有50毫升水,往里面放入一木塊后發(fā)現(xiàn)它的半浸入水中,此時量

筒的讀數(shù)為56毫升.該木塊的體積為()

A.6cm3B.0.6dm3C.12dm3D.12cm3

9、在標準大氣壓下,將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與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

混合物中,經(jīng)過適當時間,溫度計中水銀面到達刻度尺上的4mm刻度線.將冰

水混合物加熱到沸騰時,水銀面與204mm的刻度線對準,那么當沸水冷卻到

50℃時,水銀面對準的刻度線是()

A.96mmB.100mmC.102mmD.104mm

10、如圖所示的光現(xiàn)象中,與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影”

11、如圖是甲、乙兩種物質(zhì)的質(zhì)量和體積的關(guān)系圖像,若用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

兩種物質(zhì)分別制成實心正方體A、B,把它們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則兩正方體

A、B對水平地面的壓強之比為()

A.8:1B.4:3C.1:2D.4:1

12、如圖所示,標出了四個通電螺線管的N極和S極,其中正確的是()

13、一只體溫計示數(shù)是38℃,若粗心的護士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先后去測量

37℃和39℃的病人的體溫,則該體溫計的示數(shù)分別是()

A.37℃和38℃B.38℃和39℃

C.39℃和38℃D.39℃和37℃

14、小磊同學(xué)用毫米刻度尺測量一個塑料球的直徑時,測得四次數(shù)據(jù)是3.52厘

米、3.53厘米、3.61厘米、3.53厘米,則塑料球的直徑應(yīng)是()

A.3.55厘米B.3.527厘米C.3.5475厘米D.3.53厘米

15、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條彈性繩拉開,使彈性繩兩端的拉環(huán)能分別套在相隔一

段距離的兩根柱子上,用來曬衣服.現(xiàn)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按圖甲的方法做;

另一種是按圖乙的方法做.關(guān)于這兩種做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B.圖乙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甲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C.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相同

D.條件不足,無法比較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的大小

二、填空題(每題3分,共15分)

1、一根鋼管,已測得管的內(nèi)直徑為7.2mm;現(xiàn)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鋼管的外

徑,如下圖所示.由此得鋼管外徑是—cm,鋼管壁的厚度是—nun.

2、檢查視力的時候,視力表放在被測者頭部的后上方,被測者識別對面墻上鏡

子里的像(如圖所示),視力表在鏡中的像與被測者相距m.

P------------------2.3m---------

16.4m

平面鏡堪視力表

3、晴天,我們常??梢栽诿艿臉湎驴吹揭粋€個圓形的小亮斑,其實,這些小

亮斑是太陽(正立、倒立)的(實、虛)像.這些光來自太陽,

以千米/秒的速度穿越太空,當進入到地球的大氣層后,光的傳播速度

(減小、增大、不變).

4、如圖是小偉通過實驗得到的凸透鏡的像距v和物距u關(guān)系的圖像,由圖可知

凸透鏡的焦距是cm;當物距為30cm時的成像特點可應(yīng)用于(填

“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

p/cm

5、如圖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靜的水面上,同時發(fā)生反射和折射,則反射光線

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入射角.

三、作圖題(每題8分,共16分)

1、請在如圖中的填入正確的電表符號.

2、如圖所示,。為凸透鏡的光心,F(xiàn)為凸透鏡的兩個焦點,請在圖中畫出光源

S經(jīng)凸透鏡所成的像S'.

■sA

F

F一*—,

四、實驗探究題(每題12分,共24分)

1、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

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

表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是根據(jù)公式進行測量的.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較.

(3)請根據(jù)圖表中所給信息回答:S”=cm,XBC=s,

VAC=---------m/s.

(4)實驗前必須學(xué)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會

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咳。偏(填“大”或“小”).

2、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小麗同學(xué)選取一塊薄平板玻璃,兩根

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刻度尺、白紙、火柴等器材進行實驗,如圖1所示.

(1)小麗在實驗中用透明的薄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是為了;選取兩根

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進行實驗,其目的是.

(2)小麗將蠟燭A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紙上,點燃蠟燭A,她觀察發(fā)現(xiàn):平板玻

璃中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你認為在圖2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圖中,

圖是產(chǎn)生以上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

(3)若小麗將實驗器材調(diào)整正常后,蠟燭A距平板玻璃8cm,則蠟燭B與蠟燭

A相距cm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蠟燭A、B的連線一定與平面

鏡,移去蠟燭B,并在原蠟燭B的位置放一光屏,發(fā)現(xiàn)光屏上____得到

蠟燭A的像.(選填“能”或“不能”)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5分)

1、A

2、D

3、A

4、A

5、C

6、B

7、C

8、D

9、D

10、A

n、D

12、A

13、B

14、D

15、B

二、填空題(每題3分,共15分)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