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漢唐考古筆記
——
桂
—
宮
-
-
北闕甲第
西安門
第一講
一、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營建史
漢長安城―羅馬
《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組五年)“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說,及留侯勸上入都關(guān)中,
高祖是日駕,入都關(guān)中”。
《漢書?高帝紀(下)》:(高祖五年后九月)“治長樂宮”。
《關(guān)中記》:“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七年二月)“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
《漢書?高帝紀(下)》:“蕭何治未英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
漢書?惠帝紀》:(惠帝元年)“春正月,城長安”。
《漢書?惠帝紀》:(惠帝)“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內(nèi)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
六月,發(fā)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
《漢書?惠帝紀》:(惠帝五年)“春正月,復(fù)發(fā)長安六百里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
日罷……九月長安城成
《漢書?惠帝》:(惠帝六年)''起長安西市”。
《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漢高祖)“六年立大市”。
《三輔黃圖》:(北宮)“高帝時制度草創(chuàng),孝武增修之”。
《漢書?郊祀志(下)》:“圣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
《漢書?高帝紀(下)》:
(高祖六年)”上尊太公日太白皇
(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葬萬年。赦棟陽囚死罪以下。八月,令諸侯王皆立太上皇廟
于國都”。
(高祖十二年四月崩)“王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
《漢書?惠帝紀》:(高祖)“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令郡諸侯
王立高廟”。
[漢]楊雄《羽獵賦序》:“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
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shù)百里”。
《漢書?溝湎志》:(孝武元光之時)“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fā)卒數(shù)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漢書?武帝紀》:(元狩三年)“發(fā)謫吏穿昆明池”。
《漢書?武帝紀》:(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宮”。
《三輔黃圖》:“桂宮,漢武帝造
《漢書?武帝紀》:(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宮”。
《三輔黃圖》:(北宮)“高帝時草創(chuàng),孝武增修之”。
《漢書?王莽傳(下)》:(地皇四年)“三虎郭欽、陳翠、成重收散卒,保京師倉”。
《漢書?王莽傳(下)》:(地皇元年)“長安城南”,“起九廟”。
《漢書?平帝紀》:(元始三年王莽奏)“立社稷”;(元始四年王莽加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
《后漢書?孝獻帝紀》:
(初平元年二月)“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qū)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guān)”。
(興平二年)“三月丙寅,李傕灣帝幸其營,焚宮室”。
(-)漢長安城考古發(fā)現(xiàn)簡史
始于1906年,足立喜六(AdachiKiroku,1871-1949年)調(diào)查漢長安城遺址。
1956年,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
長期、系統(tǒng)、大規(guī)模、有計劃
發(fā)掘城門、宮殿、武庫、官署、社稷、辟雍、作坊遺址
勘探與試掘上林苑及其昆明池遺址
1956-1957年
勘察城門、城墻。
發(fā)掘漢長安城西安門、霸城門、直城門、宣平門城門遺址
1957-1960年
發(fā)掘宗廟、社稷、辟雍建筑遺址
20世紀60年代初,勘探長安城城內(nèi)主要道路、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建章宮。
1974-1978年,搶救性勘探、發(fā)掘武庫遺址。
20世紀80年代,發(fā)掘未央宮遺址。
1987-1988年,勘探長樂宮遺址、東市與西市遺址。
20世紀90年代前半葉
勘探、發(fā)掘漢長安城陶俑窯、磚瓦窯、冶鑄、鑄幣遺址
探明北宮地望和范圍。
1997-2001年,勘探、發(fā)掘桂宮遺址。
2002年至今,長樂宮遺址、大型建筑遺址。
21世紀以來,勘察、試掘漢長安城附近秦漢上林苑遺址、昆明池遺址。
2.角樓
建筑在城墻四角外側(cè)。
東北角樓基址:平面東西36米、南北27.7米?;纺稀⒈边叿謩e與東城墻、北城墻連接。
3.城門遺址
長安城共12座城門,每面3座城門
每座城門有3個門道
每個門道寬約8米,城門進深16米。
門道兩旁分列眾多礎(chǔ)石及壁柱遺跡,門道兩壁垂直。
城門應(yīng)為“騎樓式”建筑。
長樂宮、未央宮相對的霸城站、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建筑宏偉、壯觀,城門面闊約52
米,城門門道間隔墻各寬14米
漢長安城西安門遺址平面斷面圖
4.道路遺跡
8座城門各有一條大街通往城內(nèi)。
最長達5500米(安門大街),最短800米(洛城門大街)。
筆直,東西向或南北向。
東西向:橫門大街、廚城門大街路面寬約45米。寬窄與應(yīng)功能相關(guān)。
“道有三涂”:8條大街之上各有兩條排水溝將每條大街分為平行的3股道,中股道寬約20
米,兩側(cè)兩股道較窄。中股道即“中涂"或曰“馳道”。
道路路土厚0.3-0.4米。
“環(huán)涂”:長安城內(nèi)側(cè),有一周環(huán)城路,寬約35米。
宮城、市場之內(nèi)有道路,一般寬10米左右。
與8座城門連接的8條大街,將城內(nèi)分成11個區(qū)。
11個區(qū)的平面多為方形或長方形:未央宮(包括武庫)、長樂宮(包括太上皇廟、高廟和惠
帝廟)、桂宮、北宮、明光宮、東市、西市各占1個區(qū),里居占4個區(qū)。
兩條排水溝均為明溝,寬0.9米,深約0.45米。
5.給排水遺址
《水經(jīng)注?渭水》卷十九:
飛渠引水入城,東為倉池。池在未央宮西……又東徑未央宮北,故渠出二宮(未央
宮與桂宮)之間,謂之明渠也。又東歷武庫北……明渠又東逕漢高祖長樂宮北……故渠又東
出城。
引發(fā)源于秦嶺的沆水從章城門入城,至清明門附近流出。
明渠是城內(nèi)主要供水渠道。
西漢中期,在漢長安城西南開鑿昆明池與揭水陂。
宮殿、官署、邸第、里居等生活用水,多鑿井給水。
排水工程:大街兩旁的路溝,其與城墻或城門底部的涵洞、水道相連接,將污水排到城壕中
去。
宮殿、官署等建筑群中的排水設(shè)施,主要由地漏和排水管道組成。
排水管道多為五角形排水管道,少量圓形排水管道。
之外,排水設(shè)施為露天排水渠或排水溝。
漢長安城給水排水設(shè)施重要特點:
生活用水,開渠引水,挖池蓄水,導(dǎo)渠輸水提高地下水位,鑿井濾水、用水。
給水工程的渠、池等設(shè)設(shè)施與都城園林建設(shè)相統(tǒng)一。
6.未央宮遺址
位于長安城西南,是城內(nèi)地勢最高的地方。
東西工2250米,南北2150米,面積5平方公里,占長安城七分之一。
平面近方形。
周圍夯筑宮墻,墻寬
作室門北宮門北
口87口6912
3天祿閣
周家河灣石渠閣■
小劉寨
柯家寨0
寨
3劉
口n
西東
一
口IO宮
盧X
F前
家門
n口9
口
殿
1
宮
未
央
14
池
也
村
東張
一
寨
馬
家
南
0500米西安門
I,,I.I
角樓
四角有角樓
已發(fā)掘的西南角樓遺址,平面為“曲尺形”,東西67.4米,南北31.5米
角樓基址內(nèi)轉(zhuǎn)角有與之平行的曲尺形散水
出土矛、僉I、弩機、鑲、彈丸、鐵甲片、''衛(wèi)"字瓦當
未央宮內(nèi)有貫通宮城南北路一條、東西路兩條。
平行東西道路,將未央宮分成南區(qū)、中區(qū)、北區(qū)三部分。
石渠閣:
《三輔黃圖》:“石渠閣,蕭何造,其碗石為渠以導(dǎo)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guān)所得
秦之圖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臧秘書焉”。
天祿閣:
《三輔黃圖》:“天祿閣,藏典籍之所?!稘h宮殿疏》云:'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秘書、
處賢才也。‘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
滄池
平面不規(guī)整圓形,東西400米、南北510米,面積20.4萬平方米。
宮城中蓄水池。
前殿遺址
未央宮中部,是未央宮及漢長安城中地勢最高的地方。
基址南北400米,東西200米。
前殿基址西南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46座房屋,出土遺物有鐵刀、兵器、木簡、陶博局等。
椒房殿
西漢皇后的宮殿建筑群。正殿基址東西54.7米,南北29-32米。
由正殿、西殿、附屬建筑組成。
殿堂周置回廊,回廊之外置卵石散水。
正殿北回廊外為長方形庭院,四周置廊道,中央為天井。
配殿在正殿東北。
文字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千秋萬歲”三種。
號
三dt
夯四
/
號
±巷
配殿基址
,
道
基I
Z1,
甜斜
坡
道
2F1
探I——
■一踏道正殿基址
方[—L-
010米
wO、/Dw11…II
漢長安城未央宮
椒房殿遺址平面圖
院墻廊道散水
A
-
B
一
斜
坡
散
水
院
墻
、常中J段嘴號
a院
oF,3S
-------與口|國.后"iHr后=迪園:
FI7
O
回
FI2
1S
回
F22閶⑥因鼠回H圖例
0?柱砸石
@
司司.一代■地下住砒石
U'LJ'—?鋪地碑
一探方米
05.......
未央宮布局形制
《漢書?高帝紀(下)》:“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
宮城位置的確定,地勢選擇是第一要素。
未央宮平面為方形,繼承先秦以來宮城傳統(tǒng)。
《尚書?大傳》:“九里之城,三里之宮”。長漢長城周長25700米,未央宮周長8800米,都
城與宮城周長之比約3:1。
以前殿為基點進行規(guī)劃,漢長安城以未央宮為前提進行營筑。
7.長樂宮遺址
《三輔黃圖》:“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高皇帝始居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長安城。
《三輔舊事》、《宮殿疏》皆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里
《漢書?楚元王傳》:“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鳖亷煿抛ⅲ骸皷|宮,太后所居
也”。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胡注:漢制,太后率居工樂宮,在未央宮東,故曰東宮”。
長樂宮東、西、南、北宮墻長分別:2280、2150、3280、3050米。
周長約1076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占長安城六分之一。
長樂宮遺址現(xiàn)在已勘探發(fā)現(xiàn)主要道路5條,東西3、南北2條。
東西干路南部發(fā)現(xiàn)三組大型建筑。北部,以西面宮室建筑為主,東面可能為文獻記載的長樂
宮池苑一一“酒池”故址。
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主體基址東西79.4米,已發(fā)掘部分南北27.4米。
北
例
道
BB
晚
期
A.
A
南部西通道南部東通道
長安樂第五號建筑遺址可能屬“凌室”建筑遺址。
長樂宮遺址布局形制松散。內(nèi)建筑群呈現(xiàn)多點分布。
北
05米
I一…」
8.桂宮遺址
桂宮遺址西為漢長安城西城墻。
《漢書.成帝紀》:(成帝為太子時)“初居桂宮,上堂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下敢絕馳道,
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人作室門”。
平面呈長方形
南北1840、東西900米,周長5480米,面積1.66平方公里。
I弟七號越雙回Ai上
密內(nèi)弓也慶造址
口
it簞五號建故近Jtik
^3TSTnisAtQ11OO3+e
桂宮第三號建筑遺址一一倉儲遺址
東西24、南北84米。南北兩端各有1座大房址,南北排列7座長條形平面房址。
9.北宮遺址
《三輔黃圖》:“北宮,在長安城中,近桂宮,俱在未央宮北。周回十里。高帝時制度草創(chuàng),
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廣五十步,珠簾玉戶如桂宮”。
《漢書?郊祀志(上)》:“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shè)共具,以禮神君”。
《漢書?外戚傳?孝惠張皇后傳(上)》:“獨置孝惠皇后,廢處北宮”。
《漢書?孔光傳》:“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有詔問丞
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后宜當何居?'……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
《漢書?平帝紀》:“貶皇太后趙氏為孝成皇后,退居北宮”。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周壽昌曰,北宮廢后所居二
10.武庫遺址
口
第
第
五
六_
號
號
_第
.建
院
西
四
(建
筑
號
曾
筑
U遺
眄
建
遺
g址
S獸筑
址
一c遺
I嚴E
址
垢-
圖例=>已發(fā)掘部分=3鉆探部分-一復(fù)原部分ip。米
漢長安城武庫遺址平面圖
武庫建筑物包括兵器庫和士兵兵營兩種。兵器器較后營規(guī)模大。
東院北部發(fā)掘出,土大量兵器:鐵劍、鐵刀、鐵矛、鐵戟、鐵鎧甲、銅戈、銅鑲等。
西院南部建筑是武庫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東西231米,南北45.7米。3條南北向隔墻,
將其分為4座大房屋。各有4條東西并列的南北向夯土墻垛。
漢長安城武庫
第七號建筑遺址平面圖
11.市場遺址
漢長安城東市、西市是主要市場。
于城內(nèi)西北部,雍門大街北側(cè)、橫門大街東西兩邊、長安城北城墻以南。
東市、西市均周圍筑墻,寬5-6米。
二市南、北、東、西各有二市門。市內(nèi)各有兩條東西、南北道路,相交呈“井”字形。
東市東西780、南北650-700米,西市東西550、南北420-480米。
東市與西市比鄰。漢高祖設(shè)立的“大市”,因尚無“西市”故“大市”不稱“東市”。西市因
建于大市之西而得名。
東市為商業(yè)中心,西市為的工業(yè)中心。
東市就是“日戾百市,百族為主”。
西市之中分布大量官辦手工業(yè)作坊,西市以手工業(yè)生產(chǎn)為主,大量為皇室專用
12.手工業(yè)作坊遺址
位中于漢長安城西市遺址一帶。
陶窯遺址,冶鑄遺址、鑄幣遺址。
西市燒造陶俑官窯遺址
西市遺址東北部,21座分3組。
平面呈三角形,形制、大小相近,半地穴式,一般由前室、火門、火膛、窯室、排煙設(shè)施5
部分組成。
產(chǎn)品為陶俑,形制、大小相同,“裸體”、直立式,高55.5-60.5厘米,體形細長、無臂。作
為隨葬品使用時著衣。
應(yīng)專為皇室生產(chǎn)。
西市的冶鑄遺址
西市中、南部
遺物:疊鑄范、范模、生煙、鼓風(fēng)管、陶餅等
產(chǎn)品:車馬器和日用器具
鑄幣遺址
西市遺址東北部
五銖錢破雕范模,個別石雕范模。
紀年多為“元鳳”、“本始”、“甘露”等。
中央政府設(shè)立的鑄幣作坊。
漢長安城磚瓦窯遺址
長安城西北部、中部
產(chǎn)品多樣:塑衣式陶人物俑、動物俑、陶器、磚瓦建筑材料等。
民營陶窯
13.禮制建筑遺址
漢長安城禮制建筑:皇室的宗廟、社稷、辟雍、明堂、靈臺、太學(xué)、圜丘(天郊)及漢長安
城附近的帝陵陵廟等。
1950S,勘探發(fā)掘“王莽九廟”、社稷、辟雍遺址。
1980S,調(diào)查勘探了高廟遺址、杜陵陵廟。
近年發(fā)掘了漢景帝陽陵陵廟遺址。
皇室宗廟遺址
《史記?高祖本紀》之《正義》引《三輔黃圖》:“太上皇廟在長安城,香室南,馮翊府北”。
《三輔黃圖》:(太上皇廟)“在酒池北”。長樂宮東北有酒池。
太上皇廟建于漢長安城中,在香室街以南。香室街可能是清明門大街。
《漢書?叔孫通傳》:“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shù)躥煩民,作復(fù)道,方筑武庫南,通奏
事,因請間,曰:'陛下何自筑復(fù)道高帝寢,衣冠月出游高廟?子孫奈何乘宗廟道上行哉'”!
高廟是漢代最重要有宗廟,為漢惠帝時建。
漢惠帝廟在高廟以西,又稱“西廟”。
太上皇廟、高廟、漢惠帝廟均在漢長安城之內(nèi)的未央宮東部。
漢文帝宗廟一一顧成廟在漢長安城之外的南郊。
“王莽九廟”建筑遺址群
《漢書?王莽傳(下)》:(地皇元年)“長安城南”,“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
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北距漢長安城南城墻1200米。由12座建筑遺址組成。
1座在建筑群南邊,另11座外圍筑一平面方形大院子。
院墻邊長1400米,分南北3排,中間3座,南北各4座。
長安城南郊
禮制建筑遺址分布圖
每座外周筑夯土墻,形成方形小院落,邊長270-280米
均由心中建筑、四門、院落四隅內(nèi)曲尺形建筑組成。
中心建筑邊長55米,四面對稱。夯土臺呈“亞”字形。
中間稱“太室”,四隅稱“夾室”。
北
1
圍墻——g5,0米
王莽九廟”建筑遺址群第三號宗廟建筑遺址平面圖
社稷始立于漢平帝元始三年。
目前發(fā)現(xiàn)形制最完整、時代最早的社稷遺址。
官社遺址夯土臺基殘長240、寬70米。主體建筑居中,周施廊虎。建于秦或漢初,西漢中
擴建,西漢末廢棄。
官稷遺址現(xiàn)存兩重圍墻,平面均為長方形,二者呈“回”字形平面,外圍墻邊長600米,內(nèi)
圍墻邊長273米。
“左祖右社”格局。
北
外圍墻北門—
內(nèi)圍墻
F14南門
外圍墻
米
200漢長安城社稷遺址平面圖
辟雍遺址
《漢書?禮樂志》:“故曰:'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于齊、
魯之士,然卒為漢儒宗,業(yè)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
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及王莽為宰衡,欲熠
眾庶,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nèi)畔之”。
辟雍遺址全面發(fā)掘:中心建筑、圍墻、四門、圍墻四隅的曲尺形建筑
及周圍圜水溝。
50米
B.圓形夯土臺,直徑62米
C.“亞”字形中心建筑,平面為,邊長約42米。
D.中央為一方形夯臺,邊長約16.8-17.4米,殘高1.5米
E.四周有東、西、南、北四堂.
F.北堂有抱廈四間,其他三堂出抱廈8間
圍墻,平面呈方形,邊長235米,四邊距中心各96米,每面正中辟
1門。外有圜水溝。
辟雍遺址出土:空心磚、幾何形花紋磚、板瓦、筒瓦、瓦當?shù)?;鐵釘、鐵刀、五銖錢等。
多數(shù)為素面圓瓦當,可能與辟雍特殊建筑性質(zhì)有關(guān)。
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辟雍遺址。
(四)建章宮遺址與甘泉宮遺址
1.建章宮
《漢書?郊祀志(下)》:“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
《漢書?昭帝紀》:(元鳳)"二年夏四月,上自建章宮徙未央宮”。
建章宮位于長安城西側(cè),建造于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作為皇宮使用,昭帝元鳳
二年(前79年)徙未央宮。
1960S初,勘探建章宮遺址,東西2130、南北1240米。
1980s以來,調(diào)查、勘探建章宮門闕、前殿、太液池遺址等。
建章宮是漢武帝、漢昭帝皇宮。
前殿是主體建筑,位于中部偏西,基址南北320、東西200米。坐北朝南,北高南低。
“雙鳳闕”二闕址尚存,間距53米。
我國地面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宮闕基址。
太液池:前殿西北450米,呈曲尺形,東西510、南北450米,面積151600平方米。池中
筑臺。
太液池意為“大池”,象征大海。池中筑臺,象征海中蓬萊、方丈、瀛洲等神山。
神明臺:位于建章宮遺址西北部,東西52、南北50米,存高10米。
2.甘泉宮遺址
《關(guān)中記》:“林光宮,一日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甘泉縣甘泉山上,周回十
余里。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
暑于此,八月乃還
甘泉宮是西漢四大宮城之一,是漢長安城的一座最大離宮。
位于陜西省淳化縣。平面長方形,周筑宮墻,東、西、南、北分別長880、890、1948、2150
米,寬8米、殘高1-4.5米,周長5668米。
出土大量磚、瓦、瓦當?shù)取?/p>
動物紋瓦當:馬紋瓦當、蟾蛛、玉兔紋瓦當。
文字瓦當:“長生未央”、“長毋相忘”、“甘林”、“衛(wèi)”字瓦當?shù)取?/p>
磚瓦:“北司”、“甘居”、“居甘”陶文等。
(五)上林苑遺址
上林苑是漢長安城的皇家苑囿。
在秦上林苑舊址基礎(chǔ)上營建。有大量皇室離宮別館建筑。
范圍:西自周至縣終南鎮(zhèn),東至藍田縣焦岱鎮(zhèn),北界一般在渭河以南,南到終南山北麓。
近年調(diào)查、勘探、試掘,其中展開考古工作較多的有昆明池遺址、鼎湖延壽宮遺址、黃山宮
遺址、長楊宮遺址等。
上林苑中大部分宮觀建筑的具體位置有待今后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確定。
昆明池:位于漢長安城西南8.5公里
東西4.25、南北5.69公里,周長約17.6公里,面積16.6平方公里。
北連鎬池與彪池。
東岸發(fā)現(xiàn)進水渠2條,西岸發(fā)現(xiàn)4條。
南岸、東岸發(fā)現(xiàn)建筑遺址3處。
鎬池遺址:平面呈橢圓。
鼎湖延壽宮遺址:
位于上林苑遺址東南部,今藍田縣焦岱鎮(zhèn)南側(cè)。
面積300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7處宮殿基址及宮墻遺跡。
出土:漢代素面、幾何紋鋪地磚,大量繩紋板瓦片、筒瓦片、瓦當?shù)冉ú摹?/p>
云紋瓦當、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7件,銘文全部為''鼎湖延壽宮”。
黃山宮遺址:
位于興平市東南10公里的田阜鄉(xiāng),遺址南臨渭河。
東西1000米、南北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
出土“橫山”(即“黃山”)銘刻的西漢銅鐐和“黃山”文字瓦當
(六)京師倉遺址及鳳翔、新安西漢倉儲遺址
1.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位于陜西華陰渭河與黃河交匯處,即“渭口”,即漕渠渠口。
今陜西華陰縣東9公里。京師倉遺址西距漢長安城遺址130公里,一面依山,三面鄰崖。
漢武帝元興六年(前129年)開鑿漕渠。
建于西漢中期武帝時期,棄于東漢初年。
由多組倉屋建筑組成,倉區(qū)周筑圍墻,形成倉城。
依地勢筑成,呈長方形,東西1120、南北700、周長約3330米,面積78.4平方米。
遺址內(nèi)共6座糧倉遺址,位于倉城遺址內(nèi)北部偏西。糧倉遺址外圍有圍墻遺跡。
各
室
西
墻
墻
基
下
夯
筑
基
礎(chǔ)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33Txz二二
散水05米
華陰西漢京師倉遺址一號倉平面圖
二、三、四號倉是半地下筑成的土木混合結(jié)構(gòu)。
五、六號是地面以上多層建筑,室內(nèi)地面夯筑,用火烘烤,堅硬,墻體厚重。
倉樓結(jié)構(gòu)復(fù)雜獨特。有利于防火、防盜、通風(fēng)、牢固、防潮等。
出土物:
磚:長條磚、長方形磚、子母磚、空習(xí)磚等
瓦:板瓦、筒瓦。
瓦當:文字瓦、云紋瓦當。
文字瓦當:“京師倉當”“華倉”“京師庾當”“與華無極”“與華相宜”等。
陶器:陶量、陶罐、陶盂、陶盆、陶甕
鐵器等:鐵鋤、鐵鑿、鐵據(jù)、鐵劍、鐵刀、銅鐮等
貨幣:半兩、五銖、布泉、貨泉
2.鳳翔西漢倉儲建筑遺址
東距漢長安城170公里。
平面呈長方形,南北216、東西33米
南北并列庫房組成
己發(fā)掘中間的庫房及南北兩邊隔墻,庫房南北長72、東西33米
南北墻各有2條通風(fēng)道,東西各有7條通風(fēng)道,一般寬0.7-0.8米。
出土西漢時代磚、瓦、瓦當、錢幣、鐵工具、銅銹、帶鉤等。
(七)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學(xué)研究
1.漢長安城形制反映的崇方思想
《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建都城、宮城崇方思想。
長安城、皇宮未央宮平面近方形。
“宗廟”、官稷、壁雍反映崇方思想。
西漢帝陵陵園、封土平面形制崇方。
2.《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
班孟堅《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張平子《西京賦》“城郭之制,則旁形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徑”。
城門設(shè)置與結(jié)構(gòu)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早的一座四面各置3座城門、全城共12座城門的都城。
3.未央宮在都城布局上的重要地位
未央宮地勢最高。
體現(xiàn)君臨天下、至高無上地位。宮城是國家政治中樞。
4.“面朝后市”格局
長安城“朝”在未央宮,即大朝之了,皇帝辦公之處。
“市”即“東市”和“西市
未央宮、東市、西市,宮和市為南北向排列,即文獻中“面朝后市
5.“前朝后寢”制度
未央宮前殿居諸宮殿南面。前殿的“廣庭”、南殿、中殿作為“朝”,前殿的北殿、后閣可視
為“寢”,應(yīng)為“前朝后寢”。
椒房殿、桂宮中的后妃宮殿布局也反映了“前朝后寢”制度。
6.后妃宮殿建筑的特色
地下建筑是后妃宮殿建筑重要特征。椒房殿正殿北部設(shè)地下房屋建筑,有5條地下巷道。
桂宮建筑復(fù)雜。桂宮二號建筑遺址南院、北院有地下通道或地下室。桂宮四號建筑群遺址有
2座地下房。
“長生無極”瓦當在后妃宮殿建筑中為主要文字瓦當。
7.漢長安城的宮城與“亞宮城”
未央宮作作為都城之宮,長樂宮、北宮、桂宮、明光宮均可視為“亞宮城”。
西漢一方面削弱“血緣政治”力量,一方面加強“地緣政治”勢力,“外戚”成為強化政治
權(quán)利的對象、維持政治統(tǒng)治重要支柱。
未央宮與長樂宮兩宮并立,后妃之宮桂宮、北宮、明光宮與未央宮并存,是西漢皇室與外戚
聯(lián)合、相互制約的政治統(tǒng)治格局反映。
二、東漢洛陽城遺址
東漢首都洛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15公里。
洛陽市郊區(qū)與孟津、偃師二縣結(jié)合處。
位于洛陽盆地中心。
居洛水之陽一一洛陽。
漢為火德,忌水,改洛為雒,稱洛陽為“雒陽二
魏受漢禪,魏為土德,土德水而潤,復(fù)改為“洛陽”。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一)東漢洛陽城考古發(fā)現(xiàn)簡史
20世紀20-30年代一一發(fā)現(xiàn)東周王陵、漢魏文物一一引起關(guān)注。
漢魏石經(jīng)殘石、西晉辟雍碑。
1923年夏,馬衡、徐森玉洛陽考察
馬衡遺著《漢石經(jīng)集存》,是漢石經(jīng)出土、研究重要著作。
1931年,發(fā)現(xiàn)西晉辟雍碑。
顧廷龍《“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跋》。
1949年之前,無人管理狀態(tài)。對文物展開研究,屬金石學(xué)。馬衡、徐森玉等考察,但所指
太學(xué)遺址方位失誤。
1953年,為配合洛陽市第一個基本建設(shè)高潮,裴文中、夏鼐率團進行相關(guān)古遺址、古墓葬
調(diào)查、發(fā)掘。
1954年4月,團成員閻文儒考察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繪制出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張漢至?xí)x代
洛陽城址平面圖,揭開該城址全面勘察、研究序幕。
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1965年。對城區(qū)、周邊普探,重點探查城垣、城門、繞城陽渠、宮城、城內(nèi)外道路等。
初步摸清該城基本布局,重新測繪城址平面圖。
1972-1982年。發(fā)掘了城南辟雍、靈臺、明堂、太學(xué)。
1982年至今。主動勘探北魏外廓城及水系,城墻解剖,發(fā)掘建春門、宮城閶闔,試掘太極
殿、金墉城。清理東漢墓園等大批漢魏墓。
城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
東城墻殘長3895米,墻基寬約14米;北城約2523米,墻基寬約25米;西城墻殘長約3500
米,墻基寬約20米。
周長達13000米,約漢代三十一里。
面積9.5平方公里。
“九六城”:城內(nèi)城南北長約當時九里,東西約當時六里。
漢魏洛陽城遺址平面圖
護城河:古稱陽渠,為漢魏時期引谷水東注,解決洛陽城市用水問題。
護城河與城墻平行保持一定距離,寬約18-40米,深3-4米以上。
(三)東漢洛陽城的城市布局
1.城門和城內(nèi)主干道路
漢魏洛陽城城址現(xiàn)存東、西、北三面城墻,城門門址10座,貫通門址主干道路9條。
但與北魏洛陽城實際情況接近,與東漢洛陽城有較大差異。
漢魏洛陽城內(nèi)外尤其城內(nèi)縱橫大道時代,尚未逐一分段做鑒別。
東漢洛陽城共有城門12座?!堵尻栙に{記?序》最詳盡。
《洛陽伽藍記?序》:“門有三道,所謂九軌”。
《太平御覽》卷一九五引陸機《洛陽記》:“宮門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兩邊筑土
墻,高四尺余,外分之。唯公卿尚書章服從中道,凡人皆從左右,左入右出?!?/p>
《續(xù)漢書?百官志(四)》注引蔡質(zhì)《漢儀》:“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
東漢洛陽城主干道路,多不是筆直貫通全城,有較多丁字路口。
路面雖寬,管理措施嚴密,但丁字路口多,道路不暢達,交通不算便利。
2.宮殿區(qū)
東漢洛陽城宮殿區(qū)相對集中,形成南宮和北宮南北對峙格局。
《括地志》洛州洛陽縣條引顧野王《輿地志》洛陽城“秦時已有南、北宮”0
東漢洛陽城南、北宮遺址,尚未得到全面勘探、發(fā)掘,無準確形制、范圍。
王仲殊《中國古代都城概說》
南宮: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約1000米,面積約1.3平方公里。
北宮: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約1200米,面積約1.8平方公里。
南、北宮間距離應(yīng)為一里,不像文獻所說七里
濯
龍
永安
富
園
北
荊
上3
西
上n
J
金
市
東n
雍門
平
洛
涎
/辟雍
米
靈
O乎
L
東漢洛陽城平面復(fù)原圖
東漢洛陽城南、北宮遺址,尚未得到全面勘探、發(fā)掘,無準確形制、范圍。
(四)東漢洛陽城官屬重要建筑
三大禮制建筑:靈臺、明堂、辟雍,合稱三雍。
靈臺觀測天象;明堂祭天敬祖,宗祀五帝;辟雍宣揚教化,祭奠孔子。
1.靈臺遺址
位于平城門外大道西側(cè),處今偃師市,北臨洛水南堤。
平面長方形,四周有夯筑圍墻。
南、東、西墻已探明,墻上各有門址。
已知范圍,東西220米,南北200米,面積44000平方米。
東漢洛陽城
靈臺遺址平面圖
-
探
方
一
占
夯
土
基
礎(chǔ)
發(fā)掘范圍
夯寺基礎(chǔ)
?.......!。米
臺基,方形夯筑高臺,處于遺址中心,邊長50米。
臺基四面各辟上下兩層平臺,平臺上均有建筑遺跡;環(huán)繞下層平臺,有河卵石鋪的散水。
下層平臺兩側(cè)為回廊式建筑。
上層平臺,高出地面約1.87米,四面皆有建筑殘存,總長27米,各有5間建筑,每間闊5.5
米。地面用長方形小磚鋪砌。壁面涂抹草拌泥,并按方位施彩(南朱紅色、東青色、西白色)。
東漢靈臺是當時全國最大國家天文臺。隸屬太史令。
2.明堂遺址
位于平城門外大道東側(cè),與靈臺一東一西夾道相對。
遺址全湮埋于地下.
平面呈方形,四周夯筑圍墻,存東、西、南三面墻基。
南墻長約386米,東、西近400米。北墻未探到,可能為洛水南堤所壓。
《水經(jīng)?谷水注》“尋其基構(gòu),上圓下方”。
圍墻內(nèi)有一圓形建筑基址,直徑61-62米。周圍有規(guī)律排列20多組方形大柱礎(chǔ)槽、一些方
形小柱礎(chǔ)槽,槽內(nèi)多無柱礎(chǔ)石。
3.辟雍遺址
與明堂東西相對。
湮埋于地下。
1931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礦山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管與應(yīng)急響應(yīng)合伙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研發(fā)合作合同續(xù)約期限規(guī)定
- 二零二五年度衛(wèi)生院聘用合同模板(基層醫(yī)療機構(gòu))
- 二零二五年度演員網(wǎng)絡(luò)劇IP改編簽約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短期租房合同月付及房屋保險保障協(xié)議
- 社交媒體在辦公場景的個性化營銷策略
- 二零二五年度知識產(chǎn)權(quán)投資對賭協(xié)議
- 科技產(chǎn)品營銷策略的跨文化傳播
- 2025至2030年中國真空成型吸塑機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文化傳承園排澇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園區(qū)排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 河南省瓶裝液化石油氣管理辦法(試行)
- DB34T 4620-2023 疼痛科治療室建設(shè)規(guī)范
- 易制毒化學(xué)品識別與檢驗學(xué)習(xí)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紅茶市場洞察報告
- 外國來華留學(xué)生經(jīng)費管理辦法
- 蝴蝶蘭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
- Unit 4 Time to celebrate 教學(xué)設(shè)計-2024-2025學(xué)年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健康檔案模板
- 筋膜刀的臨床應(yīng)用
- DB32-T 4790-2024建筑施工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操作技能考核標準
- 2022年安徽阜陽太和縣人民醫(yī)院本科及以上學(xué)歷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