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與漢書的總結_第1頁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_第2頁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_第3頁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_第4頁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第1篇史記與漢書的總結第1篇20世紀上半葉,美國學者卜德(DerkBodde)依據《漢書·古今人表》,反駁部分西方學者所持的古代中國哲學未能發(fā)展出一套邏輯思維系統(tǒng)的片面論點。

“邏輯”一詞在中西語境下的含義有所差異。“在現(xiàn)代漢語中,隨著語境的不同,(邏輯)有下述幾種含義:第一,指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例如‘生活的邏輯’……第二,指一定的立場、觀點、方法、理論、原則,例如‘人民的邏輯’……第三,專指思維的規(guī)律、規(guī)則,例如‘說話、寫文章要合乎邏輯’……第四,指研究思維規(guī)律、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的科學”。而西方學術概念中的邏輯則多指推理論證,邏輯思維多指推理思維(如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即從特殊到一般或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古代中國沒有邏輯學,很大程度是從古代中國人較少采取三段論式推理思維的觀察中得來的。

卜德在其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中,提出一種名為“分類思維”(categoricalthinking)的概念,認為這種將歸類與評價相結合的“分類思維”是中國邏輯系統(tǒng)不同于西方的、最典型的特征,“由于中國人始終嘗試尋求宇宙中的平衡與和諧,因此(他們)極為積極努力地將全部現(xiàn)象簡化至一種有序且無所不包的思維架構之中”。

在卜德看來,“分類思維”的一大體現(xiàn)即“根據精神與道德特征”劃分多樣的人物類別。而《漢書·古今人表》對歷史人物的分級評價,則是這類“分類思維”的集中體現(xiàn)。

《古今人表》以九種品級——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評價秦及此前的歷史人物,是《史》《漢》諸表中十分獨特的存在。卜德根據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分別統(tǒng)計了《古今人表》中傳說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七個時段內九種品級人數的分布狀況,以數字1—9遞增標注九種品級,并算出不同時段人物品級的平均數。以傳說時代為例,卜德統(tǒng)計其中人物共140位,上人127位(上上圣人8人、上中仁人109人、上下智人10人),中人、下人13位(下中4人,下下愚人9人),該時段的人物品級平均數為。卜德?lián)浣y(tǒng)計指出,傳說時代的人物品級呈兩極態(tài)勢分布,且人物的品級平均數遠遠低于其他時段,意味著《古今人表》的評價體系具有崇古傾向。

此外,在品評人物最為集中的春秋時期,卜德通過分析先秦諸子學派代表人物的品級情況,認為“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圣>仁>智的設定,即來自于秉持儒家評價標準的分類思維。在卜德看來,中國傳統(tǒng)哲學雖然的確較少運用推理式的邏輯思維,“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們沒有以他們的方法有條理、有邏輯(地思考)”。

繼卜德之后,另一位美國學者侯格睿(GrantR.Hardy)通過比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與其主要材料來源《春秋》及《左傳》,最早向歐美學界明確指出《史記》十表有獨立的解釋性功能,是司馬遷史學原則與歷史觀念的獨特體現(xiàn),認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史表的)重要意義在于囊括了某時期_勢中的各類事件——戰(zhàn)爭、國家間的關系、統(tǒng)治家族的命運、權力的更迭……《十二諸侯年表》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現(xiàn)歷史,其延續(xù)以年(為單位)穩(wěn)步推進;許多年份沒有記錄條目,整體也沒有天然的(情節(jié))高潮與結局。最重要的是,史表的形式完全是非敘述性的(non-narrative),盡管其記錄的條目之間偶爾存在著連接或拓展,但條目之間的關系很少被明確定義。其層級形式及所包含的事件類型……證明了(史表具有)十足的政治取向”。

就當時的歐美學界而言,侯格睿的研究具有兩點新意。

其一,糾正了此前歐美學界對《史》《漢》史表價值的片面認識。如上文提到的何四維曾言:“(史表)不大可能為我們理解漢代歷史帶來任何革命性的改變?!焙罡耦t強調司馬遷通過組織十表來傳達他個人對歷史意義的判斷,史表是一種“綜合性解釋”。

其二,侯格睿首次明確指出,以《史記》體例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史學具備與西方史學不同的歷史解釋方法。其指出,《史記》史表的體例本身就是一種解釋歷史的形式,“紀年與年表形式的歷史表現(xiàn)(historicalrepresentation)可被視作一種可能的、或可供選擇的歷史真實觀念的特殊產物,而非傳統(tǒng)觀點中不完美的歷史”。侯格睿進一步指出,《史記》體例具備不同于西方歷史學的“多重解釋(multipleinterpretations)”功能,這種書寫方式對當代西方史學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1世紀初,德國學者葉翰(HansVanEss)運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討論了先秦兩漢的謚法問題。

謚法問題是先秦秦漢史研究中的重要議題。《逸周書·謚法解》載:“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薄抖Y記·檀弓》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歸納而言,謚法即一種通過授予死者1—3個字的稱號,以此總結評價死者生平功過的禮制。就其起源時間,學界廣有爭論。如王國維在《遹敦跋》中推斷謚法興起于西周中期;郭沫若在《謚法之起源》一文中認為“謚法之興當在戰(zhàn)國時代”;此后又有若干學者論證謚法起源于商代乃至更早,如吳靜淵《謚法探源》認為,即便沒有“謚”這一專屬詞匯,但授予死者特殊稱號的做法應該可以追溯至殷商乃至更早。彭裕商《謚法探源》則認為謚法制度形成于殷商時期。然而無論在謚法起源時間上有怎樣的分歧,國內學者基本認同謚法是一種先秦秦漢時代實際運用的制度。

葉翰則對此提出質疑。在他看來,《漢書》中雖然記載了一些謚法的運用,如《漢書·景十三王傳》載:“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于鰥寡?!笮辛钭啵骸u法曰“聰明睿知曰獻”,宜謚曰獻王?!钡珜嶋H上漢代沒有一位帝王被授予惡謚。葉翰通過統(tǒng)計整理《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謚號的出現(xiàn)頻率,再綜合被授予謚號的君主事跡,認為:“在審查授予224位君王的43個謚號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謚號顯然比其他的更為流行:其中的20個謚號在公元前840—前480年間被授予過5次以上。而對本論更為重要的事實是,在這360年間,大多數謚號都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授予的……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可知,大多數謚號是當時創(chuàng)造出來,并依據流行的喜好被授予,而不是因為與承載它們的諸侯王的經歷或行為有關聯(lián)?!?/p>

葉翰進而認為,謚法制度不僅在漢代的現(xiàn)實中沒有被貫徹,在周代也沒有被真正實施過;通過謚號對亡君蓋棺定論的說法,實際是一套后人附會、構造出來的規(guī)則。這一結論顯然失之偏頗。漢代君主大多未被授予惡謚,并不意味著西漢之前謚法制度也是如此。童書業(yè)《周代謚法》詳細辨析了西周中葉以來,君臣謚號“多與其人之德行、事業(yè)以至考終與否大略相當”,并指出西周王室中衰之后,權柄落于大夫、家臣,因此不同于后代中央集權專制下的臣不敢議其君的情況。葉翰利用《十二諸侯年表》統(tǒng)計春秋時期諸王的謚號,在思路上有其新穎之處,其統(tǒng)計結果也的確證明不同階段的謚號用字可能存在一定傾向性。但傾向性本身并不意味著用字選擇不蘊含功過評價,葉翰以此論證謚法是一套附會、構造出來的原則,顯然過于極端,并不可取。

近十年間,美國學者戴梅可(MichaelNylan)對《史》《漢》史表整體的討論,值得關注。

在戴梅可看來,英語語境對“表”的定義(按:歐美學者幾乎都將單篇的“表”譯作table),并不足以反映《史》《漢》史表的歷史解釋功能。“史表自身允許其編纂者修改或省略關鍵的題項(headings),以及徹底地擴張或瓦解其列項(columns);且史表允許其中存在多樣的格式(formats)”。因此,史表并非歷史信息的簡單呈現(xiàn),其設計本身已間接傳遞了史家的觀點傾向與解釋意圖。

舉例而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列項設計為:國名、侯功、年代分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后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至后元二年十八)、侯第;《漢書·諸侯王表》的列項設計為:號謚、屬、始封、世系(子、孫、曾孫、玄孫、六世、七世)。戴梅可據此指出,顯然《史記》的架構更易突顯西漢前期中央王朝與諸侯國的復雜關系,而《漢書》“(從設計上)預先阻止了這類令人不舒服的比較”。在她看來,《史記》史表集中呈現(xiàn)諸侯國的持續(xù)時間,絕非無意為之,恰如《漢書》對劉邦的維護也不是無意為之。

戴梅可認為,通過將《史》《漢》史表設置的差異作為研究基線,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史家不同的歷史解釋態(tài)度,以及他們如何合理化其態(tài)度。因此,她反對將《史》《漢》史表“等同于雜糅了年代與地理信息的、目錄式的現(xiàn)代表格”,也反對將史表視為傳記敘事形式出現(xiàn)之前,較為原始、粗糙的史學形態(tài)。

在她看來,史表是在復雜紛繁的歷史事實中尋找因果關系的“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書寫”。近代西方史學之所以輕視史表,源于其錯誤地認為,歷史書寫形式必然遵循一條從歷史紀年到歷史敘述的線性發(fā)展過程——“有列舉但無敘述的紀年(annals)是起源,發(fā)展到有時附加說明的日期列表(datelists),再到有更充分敘述的編年史(chronicles),再到成熟的歷史敘述形式——這種最后形式的出現(xiàn)預示著現(xiàn)代性的開端”。在這個意義上,《史》《漢》史表研究有助于西方學界在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同時,深入反思古典時期中西方史學在歷史書寫形式上的異同問題。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第2篇《史記》《漢書》史表是中國古代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研究形式大體可歸納為兩類。

一是注疏式研究,其以史表固有形態(tài)為基本結構,考辨、訂正、評析史表所載信息(紀年、史實、人物等)。典型作品如:清代學者汪越《讀史記十表》、夏燮《?!礉h書〉八表》等考辨史表的專著;梁玉繩《史記志疑》、王念孫《讀書雜志》等注疏研究中的史表部分,以及近代以來的若干考證著作與論文。

二是專題式研究,即圍繞某一研究主題,或專門討論《史》《漢》史表,或利用史表所載信息作其他方向的史學研究。討論《史記》十表的體例問題,如張大可《論〈史記〉十表之結構與功用》;分析史表的歷史解釋功用,如張新科《大一統(tǒng):〈史記〉十表的共同主題》;考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實際記載的諸侯國數目,如時培磊《試析〈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之“篇言十二,實敘十三”問題》;分析《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的倒書,如王志勇《據出土簡牘考察〈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書》等。

此外,專題式研究也包括利用《史》《漢》史表所載內容,作其他主題的史學研究。如從《六國年表》序中歸納《史記》主張“通”“變”的史學思想,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分析先秦至西漢初年的《春秋》學史等。

縱觀19世紀末以來歐美學界對《史》《漢》史表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研究形式與國內學界有同有異。其中“同”者,即歐美學界同樣圍繞若干專題討論了《史》《漢》史表相關問題;“異”者,則是注疏式研究在歐美漢學中以譯介研究的方式呈現(xiàn)。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第3篇論文關鍵詞:派生詞數語法特征

論文摘要:本文從構成、功能、用法上比較了英漢名詞的異同。

雖然和的名詞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在其構成,功能和用法上仍存在許多差異

1.名詞的構成

英語名詞的分類

名詞根據其構成也可以分為簡單詞、派生詞和復合詞。漢語的名詞有單純詞和合成詞之分,根據詞根以及詞根和詞綴的結合情況不同,合成詞分為復合式、附加式和重疊式。

英語的簡單詞又叫單詞素詞,是由單一的自由詞素構成,大多是些短小的詞,如:hand,foot,joke,man,sky,earth等等。漢語的單純詞是由一個自由語素構成的詞,它又可根據音節(jié)分為單音節(jié)單純詞(如:天、地、人、書)、雙音節(jié)單純詞,即由兩個音節(jié)的自由語素構成的名詞(如:秋千、橄欖、蟋蟀、蟈蟈),和多音節(jié)單純詞(如:巧克力、尼古丁、烏魯木齊)。

名詞的派生詞

英語派生詞是由詞根主要是自由詞根加派生詞綴構成。詞根是派生詞的基礎,同一詞根加不同詞綴可表示不同的意義。多數派生名詞都是通過加后綴的方式構成。常用的名詞詞綴有-ation(如:exploration,simplification),-ment(如:arrangement,movement),-al(如:refusal,proposal),-ee(如:trainee,employee),-er(如:worker,teacher),-age(如:drainage,coverage),-ness(如:happiness,meanness),-ity(如:diversity,acceptability),-ism(如:nationalism,munism)-ist(如:loyalist,racialist)。在漢語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加詞綴的方式構成名詞。漢語構詞法中的附加式就是一個詞根粘附一個詞綴構成,根據詞綴粘附的不同位置,分為前附型(加前綴)和后附型(加后綴)。不同于英語中派生名詞的是,漢語中的名詞既可以通過加前綴的方式構成,也可以通過加后綴的方式構成。在數量上后附型的名詞比前附型的名詞要多得多。常用的幾個名詞前綴有“老,阿,初”等幾個。如:老師,老虎,阿姨,阿婆,初五。常用的名詞后綴有“子,頭,家,者,員,*,巴”等。如:桌子,剪子,胖子,木頭,盼頭,甜頭,作家,宣傳家,讀者,強者,會員,演員,歌手,妙手,粘*,感*,嘴巴。由此可見英語和漢語中的名詞都可以用加詞綴的方式構成,不同的是,英語中沒有名詞前綴,主要是通過加后綴的方式構成;漢語中的名詞可以通過加前綴和加后綴的方式構成,但加后綴的方式更常見。

英語的復合詞通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自由詞素構成。復合名詞的構成方式主要有:

1)名詞+名詞如:hatchback,boy-friend

2)動詞+名詞如:kill-joy(這里名詞是動詞的直接賓語)dreadnought

3)名詞+動詞如:sunshine,nosebleed

4)動詞+動詞如:make-believe

5)形容詞+名詞如:fast-foodhard-stuffsoftware

6)介詞+名詞如:afterheatin-crowd

7)動詞+介詞如:cop-output-down

8)由詞組轉化由來的名詞如:lady-in-waiting,son-in-law

英語中的這種構詞法跟漢語的復合式構詞法很相似,都是通過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由詞素相結合而成。漢語的名詞也可以通過將名詞與名詞結合構成新的名詞,如:、眉目、筆墨、火車、女兒等,稱之為聯(lián)合型或偏正型。也可以通過名詞和動詞結合構成新的名詞,如:地震、海嘯、霜降、化石、理事、司機,稱之為支配型或是陳述型。漢語復合名詞還有一類補充型,這類復合名詞中前一個詞根表示意義為主,后一個詞根補充說明前一個詞根。如:治安、車輛、、花朵。

史記與漢書的總結第4篇

《漢書·古今人表》(圖源:中華古籍資源庫)

史表是中國古代紀傳體正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按不同主題、依時間順序所作的大事記式的歷史書寫形式。司馬遷創(chuàng)制的《史記》十表,是中國古代史學書寫形式的一大創(chuàng)新?!稘h書》沿襲《史記》而作八表,除《古今人表》之外,在編撰體例上與《史記》十表基本相同。宋代之后,多有學者以史表體例專著成書,史表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史學的一種重要體裁。

紀傳體史書中的史表并非是單純的“時間—事件”表,而是在篇目設計上各有主題,并與本紀、列傳、志等其他體例相互配合,共同構成的一種立體式的歷史書寫。另外,史表的主題設計配合序論,能夠形成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總結,集中體現(xiàn)了編纂者的歷史觀。在這個意義上,史表是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式呈現(xiàn),即通過標識某一歷史時段中的重大事件,歷時性地把握該時段的歷史進程。

歐美學界很早就關注到《史記》《漢書》史表(以下簡稱《史》《漢》史表)的獨特之處。自19世紀末以來,以不同形式考察《史》《漢》史表的歐美論著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