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本》教學(xué)案_第1頁
《論民本》教學(xué)案_第2頁
《論民本》教學(xué)案_第3頁
《論民本》教學(xué)案_第4頁
《論民本》教學(xué)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民本》教學(xué)案

【學(xué)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翻譯重點句子。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內(nèi)涵,并了解它的進步

性和局限性。3.學(xué)習本文運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語言特色。

預(yù)讀先學(xué)自主學(xué)習夯基礎(chǔ)

o語言知識強化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⑴社穆()(2)籌承()⑶外)

(4)里兵()(5)藜置()(6)涔池()

⑺雞熟()⑻狗賴)⑼序序()

(10)餓事()

答案(Dji(2)zTcheng(3)kuang(4)ye(5)cugu

(6)wu(7)tiin(8)zhi(9)xiang(10)piao

二、識記文中基礎(chǔ)知識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⑴諸侯危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則變罩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獸之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茍為不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載,及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河內(nèi)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勿當其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謹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無罪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危害(2)改立(3)原野,曠野(4)平日積聚,儲藏(5)相互(6)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7)喪失,耽誤(8)學(xué)校(9)歸咎,歸罪

2.通假字

⑴為叢驅(qū)冊者:通“”

(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

(3)孤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

(4)途有餓事而不知發(fā):“涂”通“—”;“孳”通“”

答案⑴雀(2)毋(3)斑(4)途殍

3.古今異義

⑴犧牲既成,粢盛既潔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棄甲曳兵而隼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河?xùn)|刑亦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鄰國之民不枷少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祭祀用的牲畜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2)逃跑走路(3)谷物收成不

好,荒年人或動物暴躁(4)更增加

4.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雖欲無手:____________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⑴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無怠無荒,四夷來手:

?j民之歸仁也,猶水之胡下:__________

⑵就j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

'藜口之家,可以無饑矣:__________

,I識盈虛之有數(shù)__________

⑶數(shù)]一曲紅綃不知熱

、范增藜目項王:

’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

、[吾道一以貫之:__________

⑷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

茍為不尊:__________

⑸畜〈雞豚狗彘之哥:

.俯不足以省妻子:

答案(1)稱王/君主/帝王/朝見天子(2)接近,靠近,趨向,此處譯為“流向”/成就(3)幾

/定數(shù),天數(shù)/數(shù)量/讀shu。,多次,屢次(4)方法/學(xué)說/道理,思想/道義,正義(5)平日積

聚,儲藏/畜養(yǎng)/養(yǎng)活

5.掌握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并寫出其含義

(1)笆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欲無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詞用作動詞,種植(2)名詞用作動詞,稱王(3)名詞用作動詞,穿

6.寫出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⑴于,寡人之于國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斧斤以時入山林:

樹之以桑:______________

⑵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

?匕十有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春: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3)者<'

I怎二有不可得兼:

師有,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看,私我也:

,桀紂之失天下也:

(4)之,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詞,比/介詞,對于/介詞,在(2)介詞,按照/介詞,用、拿/介詞,憑借/動詞,

認為(3)“……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用于時間詞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

的時候”/用于數(shù)詞后,譯為''樣”“個”/用于判斷句的主語后,引出判斷/用于表原因的判

斷句中,譯為“……的原因"(4)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用在時間詞

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無實義/代詞,此事

7.翻譯下列文中的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因為跑五十步的)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兒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

(4)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走在路上了。

三、名言警句

1.課內(nèi)名句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課外名句

(1)仁者無敵?!读夯萃跎稀?/p>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读夯萃跎稀?/p>

(3)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读夯萃跎稀?/p>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孫丑下》

(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峨墓稀?/p>

(6)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峨墓稀?/p>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

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豆珜O丑下》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陡孀由稀?/p>

n文本常識積累

一、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雖是魯國貴族

孟孫氏的后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奴隸

制向封建制轉(zhuǎn)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fā)展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xué)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

宗師,后世尊他為“亞圣”。在哲學(xué)思想上,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

本善”,應(yīng)發(fā)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孟子特別強調(diào)民為邦本,提出了“民為貴,社稷

次之,君為輕”的見解。

二、背景展示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五蠹》)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zhàn)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地,

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社會混亂,

禮制崩潰,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quán)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為合

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

三、文化常識

謹厚手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庠、序:都是學(xué)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位白對譯】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為次,君主為輕。所以得到

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

百姓(的擁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歡心)便可以做諸

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

侯,得到諸侯(的歡心)便可以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

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

立諸侯。做犧牲用的牲畜已經(jīng)肥壯,供祭祀用的谷物已經(jīng)潔凈,

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p>

并且按時祭祀,但是還遭受水旱之災(zāi),那就另立土谷之神。”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舊

II時用作國家的代稱。是故:所以。得乎丘民:

獲得廣大民眾的擁戴。丘民,民眾。丘,眾。變置:改立。

置,立。犧牲既成:做犧牲用的牲畜已經(jīng)肥壯。犧牲,祭祀

用的牲畜。粢盛(ZTch包9):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

器中用來祭祀的谷類。祭祀以時:介賓短語后置句,譯為“按

時祭祀“。以時,按時。古代祭祀特別講一

究時間和季節(jié)。旱干水溢:旱災(zāi)和水災(zāi)。一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

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

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人民的支持,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是有方法的: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方法的: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

他們所想要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討厭的不要強加給

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

他們罷了。人民歸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獸向曠

走曠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

野奔跑一樣。所以為深池趕來魚的是水獺,為森林趕來鳥雀

者,鷗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

的是鸚鷹,為湯和周武王趕來人民的是夏桀和商紂?,F(xiàn)在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

下各國的國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那其他諸侯都會為他把人

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

民趕來了。即使不想稱王,也是做不到的。現(xiàn)在這些想統(tǒng)一

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

天下的人,就好像要治好長達七年之久的慢性病,須找到干了三年

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

的陳艾。如果平日不積聚,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實行

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其

仁政,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于死亡?!对娊?jīng)》上說:~

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離婁

哪能做得好,不過一個跟一個地落水溺死罷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p>

「道:方法。斯:那么,就。所欲與之聚之:第一個

I“之”,代詞,指百姓;第二個“之”,代詞,代”所

欲”;聚,積蓄。所惡(wU)勿施爾也:所討厭的不要強加給

他們罷了。施,加于其身。爾,如此。就:接近,靠近,趨向,此

處譯為“流向”。iAkuang):原野,曠野。爵(qu?:通“雀”。

鸛(zhan):一種猛禽。雖:常譯為“雖然”或“即使”,此處為

“即使”。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艾:一種草本植物,葉

子制成艾絨,可供針灸用。時間越久,艾草越干,其藥用

效果越好。茍:如果。畜:平日積聚,儲藏。其何能淑,

載胥及溺:語出《詩經(jīng)?大雅?桑柔》。意思是,那哪能做

得好,不過一個跟一個地落水溺死罷了。淑,善。胥,相互。一

此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可譯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一

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算是)盡了心啦。一[魏惠王。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名蟄(ylng)。在位時把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

所以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寡人:古代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意思是寡德之人。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介詞結(jié)構(gòu)之間,表示

它們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體,不必翻譯。于:對于。盡心焉耳矣:(算是)

盡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河內(nèi)兇,則移其

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如果河內(nèi)地區(qū)遇到饑荒,就把那

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xùn)|,把河?xùn)|的糧食調(diào)撥到河內(nèi);河?xùn)|地區(qū)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辦的)。

河內(nèi)兇:河內(nèi)遇到饑荒。河內(nèi),指

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區(qū)。兇,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則:就。于:介詞,至k河?xùn)|:今山西

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粟:谷子。也泛指谷類。亦然:也是這

樣。然,指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代詞,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察:詳審,考察。政:政治,政事治理。無如:沒有像……。

一之:前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后一個,用于主謂之間,無意義。一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鄰國的百姓沒有更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多,這是為什么呢?”

-民:百姓。加少:更少。力口,更。古代人口少,人口增加可增添一

一勞力和兵員,增強國力,所以梁惠王這樣說。何也:為什么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對:本義是對答、回答,這里指臣對君、下對上說話。

一王好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各國互相攻打和兼并。好(暄0)戰(zhàn),喜

歡打仗。請以戰(zhàn)喻:請允許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以,介詞,用……來。一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一方)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

或五十步而后止。「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zhàn)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鼓。填,擬聲詞,形容鼓聲。

鼓,動詞,擊鼓。之,襯字,無意義。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

經(jīng)接觸。指戰(zhàn)斗已開始。兵,兵器。刃,刀口、鋒刃,這里指

鋒利的武器。棄甲曳(元)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逃跑。棄,拋棄、放棄。曳,拖著。走,逃跑。或:有的人。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樣呢?”

-則:連詞,那么。何如:固定詞-

一組,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等。_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梁惠王)說:“不行,(因為跑五十步的)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p>

一直不百步耳:只是沒有(跑)百步

_罷了。直,只是、不過。耳,罷了,

而已。是:指代上文一

“五十步而后止”。_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p>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p>

一無:通“毋”,不要。望:希望,指望。

一多于鄰國:比鄰國多。于,介詞,

可譯-

為“比”。_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如果)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時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不用

數(shù)罟不入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

細網(wǎng)在池塘捕魚,魚鱉之類的水產(chǎn)(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時

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覆贿`農(nóng)時: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節(jié)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的時節(jié)。指農(nóng)忙時不要征調(diào)

百姓服役。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農(nóng)時,適宜進行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活動的一定的時節(jié)。谷:糧食的統(tǒng)稱。不可勝食:吃不完。

勝,盡、完。數(shù)(⑹罟3)不入滂(WU)池:不用細網(wǎng)在池塘捕魚,

以免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shù),密。罟,網(wǎng)。灣,深。鱉:甲魚。

斧斤以時入山林: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時節(jié)(草木凋落,長季節(jié)過后)

生。斤,與斧同為常用木工工具,類似今天的錦子。以時,按一定的

時節(jié)。譯時]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提前作狀語。糧食和水產(chǎn)如果吃不完,木材如果用不盡,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供養(yǎng)

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活著的人.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事。憾:遺憾,不滿。_(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

_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一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畝大的宅院,在宅院里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

一五畝之宅:五畝大的宅院。

-先秦時五畝約合現(xiàn)在一畝

二分多。樹:種植。以:介詞,用、拿。衣(yi)帛:穿

上絲織品的衣服。衣,動詞,穿(衣服)。之:第一個

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第二]雞豚狗彘之畜,無失

個是襯字,沒有意義.」畜養(yǎng)雞、狗:豬,不要錯過

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食了。

豚(tiin):小豬。彘(zhi):豬。畜(x(i):畜養(yǎng)。無失其時:

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失,失去,這里指錯過。其,它們的。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

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時節(jié),幾口之家就可以

無饑矣;」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勿:不要。奪:喪-

不受薪餓了;[失,耽誤。其:代詞,它的。時:時節(jié)。一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認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背著或頂著東西走在路上了。

一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庠(xiiing)、序:都是學(xué)校。商

一(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復(fù)陳述。悌(ti):

敬愛兄長。之:第二個“之”,兼詞,相當于“于之”;另外兩個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義:道理。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頭

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走在路上了。意思是,

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者,頭發(fā)花白的人。

頒,通''斑"。負,背著]七十者衣帛食肉,

東西。戴,頂著東西。「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沒有挨餓沒有受凍的,這樣卻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黎民:百姓。王(w*ng):為王。這里指以

一王道統(tǒng)一天下。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否定句中賓-

語“之”前置。一

________________“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

“(諸侯貴族家)豬狗吃人所吃的東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餓

享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日:'非

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放糧去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不

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刺人把他殺

日'非我也,兵也'?『食:前一

死,卻說‘不是我殺的,尾兵器殺的'有什么兩樣?[個為動詞,

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而:轉(zhuǎn)折連詞,卻。檢:制止,約束。

涂:通“途”,道路。餓孽(pi2):餓死的人。草,通“殍”。發(fā):

這里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歲:年成。]王無罪歲,

是何異于……也:這與……有什么兩樣?_]大王不要歸咎于年

斯天下之民至焉?!?/p>

《梁惠王上》)

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無罪歲:不要歸咎于年成。罪,歸咎、歸罪。

.斯:貝L那么。至:到……來,此指歸順。

品讀研析互動探究通文本

。課堂導(dǎo)語

孔子的仁愛更多地側(cè)重于倫理意義,政治上企圖恢復(fù)舊的統(tǒng)治秩序,表現(xiàn)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yīng)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觀點都反映了民眾

的心聲和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王道仁政”思想。今天就讓我們共同

學(xué)習一組孟子關(guān)于“以民為本”的言論。

通讀「整蟀知

下面是本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思維導(dǎo)圖,讀后回答圖后問題。

得民心方得上天眷顧而成天子

「民為,貴,《f

【諸侯、神靈皆可變置,唯百姓不可變

失民心則失天下}君主應(yīng)“志于仁”

桀紂之失天下

論得民心則得天下

梁惠王問政:民不加多,何也

之初步回答:五十步笑百步之喻一①

孟r

國<

也②(王道之始

議全面論述正:

做J

王道仁政<'1王道之成

i反:③—人死“罪歲”

(1)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部分中,孟子運用“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

請將其填在圖中①處,限四個字。

(2)孟子在全面論述王道仁政時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請在圖中②③處填出正反的具體

內(nèi)容,各限四個字。

答案①無望民多②使民加多③批判虐政

Q深讀——重點探究

i.本文節(jié)選的《離婁上》中,孟子是怎樣論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怎樣

的影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認為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他用兩個形象的比喻指出,那

些不施行仁政的暴君,就像“為淵驅(qū)魚者”“為叢驅(qū)爵者”一樣,為有道的明君驅(qū)趕來百姓,

以此提醒國君要“志于仁”。(2)孟子的“仁政”思想對后世統(tǒng)治者的影響是深遠的,像西漢

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貞觀之治”的種種措施,

都是直接地從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這種思想一直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開明政治家以

“仁”治天下的理論基礎(chǔ)。

2.本文節(jié)選的《梁惠王上》這一部分論述的施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從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在實實在在地維護百姓的利益。孟子認為,首先讓

人民安居樂業(yè),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同時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輕徭薄賦,省減刑罰,不隨意侵奪農(nóng)時,

即少剝削一些,少擾民一些,借以保證人民能夠安定地生產(chǎn),維持起碼的生活。他認為,在

這個基礎(chǔ)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yǎng)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

達到天下大治。

3.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孟子“民本”思想與“忠君”思想的聯(lián)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權(quán)的意味,“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強調(diào)

統(tǒng)治者應(yīng)尊重民心民意,將人民置于國家和個人之上。實際上,是借此緩和階級矛盾,維護

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本質(zhì)上是忠君。

(2)“忠君”帶有競爭意識——誰愛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誰,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雖沒

有離開“忠君”的軌道,但對那些不可救藥的暴君,孟子主張“變置”,對那些不顧百姓死

活的國君,民眾則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因此,

孟子的“民本”思想與“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的統(tǒng)一。

4.孟子散文的“雄辯”風格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散文的“雄辯”風格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幟鮮明,觀點突出。

他善于通過對事理的分析來把自己的觀點發(fā)揚光大,從不含糊其詞。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現(xiàn)

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真理的勇氣,蔑視統(tǒng)治者的傲骨,這些構(gòu)

成了孟子散文雄辯風格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第三,孟子的雄辯還表現(xiàn)在論辯技巧上。論辯技巧

有:(1)知言。要和對方辯論,必須掌握對方論點的實質(zhì),把握對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

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或者由遠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談?wù)摰脑掝},或者把對方話題的內(nèi)

涵暗加改變,使其變成自己所要談?wù)摰脑掝}。(3)“引人入轂”法,即“歸謬法”。對于對方

的錯誤觀點,先不直言其錯誤,而是把對方的錯誤觀點作為前提,利用自己的觀點加以推論,

最終使對方的觀點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

延讀——思維拓展

有人說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實施利民措施,顯示了其高度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和理性主義精

神,具有進步意義;有人卻說孟子的思想對社會的發(fā)展其實起了不少的消極作用。你怎樣看

待這個問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觀點一)盡管他是從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消極性,但在當時的歷

史條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它對后世督導(dǎo)君權(quán)、激勵賢

良及封建社會的自我完善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明君賢臣進行自我反省、

追求治國安邦理想的理論武器,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警示作用。

(觀點二)孟子企圖用“仁政”來解決君民關(guān)系問題,其理想目標是使統(tǒng)治者成為“民父母”,

把君民關(guān)系由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轉(zhuǎn)化為父慈子孝的倫理關(guān)系。同時,孟子畢竟是封建士

大夫,其出發(fā)點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君王的政權(quán),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這

種溫文爾雅的社會理想麻痹了人們的精神,對社會的發(fā)展其實起了不少的消極作用。

多讀厚積------------------博觀約取提素養(yǎng)

u讀技法:勤練筆

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

《論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如“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

侯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揭示了“民為貴”的深刻道理;再如“故為淵驅(qū)魚者,獺

也;為叢驅(qū)爵者,鸛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明了暴君會讓

百姓離開的道理。

【技巧點撥】

排比是指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gòu)成的

一種修辭手法。排比的主要作用:加強語氣、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修辭手法的具體使用情況及作用如下:

1.短語排比,排鋪物象。如:

人們經(jīng)過幾千年對大自然的尋訪對話,看過高山、流水、落紅,驚嘆過馬王堆里精妙的

玉器,莫高窟里無言的經(jīng)卷,飛天曼妙的舞姿及古絲綢路上的蒼蒼煙云……

2.段落排比,條理清楚。如:

看,這是一棵“民本”之樹,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孟子;看,這是一棵“淡泊”之樹,

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陶淵明;看,這是一棵“自強”之樹,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林則徐。

3.比喻排比,形象生動。如:

選擇,是深邃的天空中滑過的一顆流星;選擇,是青春的面龐上掠過的一絲神秘的微笑;

選擇,是如水的碧波上蕩起的一層美麗的漣漪。

4.復(fù)句排比,深度議論。如:

一個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親切而又冷靜;一個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

住感情,會使他顯得高尚而又真誠;一個人如果能用責任感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堅毅而

又可信。

5.引用排比,彰顯文化。如: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親情的關(guān)愛;“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友情的牽

掛;“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戀情的思念。

6.反問排比,不容置疑。如:

豈可讓黏稠的血液停止流動?豈可屈從于命運的戲謔與安排?豈可讓漣漣的淚水滑落年

輕的面龐?

7.對稱排比,各顯特征。如:

求之于詩,若江南文化是輕盈明快的七絕,西北文化則是古樸厚拙的五言;若江南文化

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則是杜甫的沉郁頓挫。求之于詞,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纏綿怫

惻,西北文化則是東坡的曠達豪放。

8.對比排比,突出中心。如:

在真實與虛偽之間,我唾棄虛偽;在忠誠與背叛之間,我厭惡背叛;在寬容與狹隘之間,

我保留寬容;在尊嚴與阿諛之間,我恪守尊嚴。

旺移運用】

請以“愛”為話題,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愛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是一泓出

現(xiàn)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

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愛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愛是酷暑里的清泉,

滋潤了干涸的靈魂;愛是藍天上的彩虹,裝點了蒼白的青春。

0讀素材?善積累

一、課本素材

【點擊素材】(1)在戰(zhàn)亂紛紛、強權(quán)橫行的戰(zhàn)國時代,孟子胸懷惻隱之心,體察人民疾苦,欲

救民眾于水火。他極力勸諫君王愛民養(yǎng)民,雖屢遭失敗,但其為民請命的責任意識、傲視王

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氣千古長存。

(2)劉歡在歌中唱得好:“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誰來主宰?!彼茌d舟,亦能覆

舟。民心是溫度計,民心是風向標。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每一段輝煌,都毫無例外地

證明了民心的重要性。

隨用示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華五千載,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創(chuàng)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輝煌,為

后人所贊頌。分析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段輝煌之中,都毫無例外地閃現(xiàn)著一個盛世明

君的身影,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牌……他們?yōu)榘傩瞻簿訕窐I(yè)、社會繁榮

穩(wěn)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統(tǒng)治著不同的時代,可他們卻印證了同一個道理:得民心者

得天下。

劉邦、項羽都是名載史冊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業(yè),后者卻無奈烏江自刎,這難

道真如項羽所言“此乃天意''嗎?不是,劉邦、項羽二人相比,項羽比劉邦更有才能,但項

羽他恃才傲物,很少與屬下談心溝通,一意孤行,又兼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最終走向了

滅亡。相反,劉邦沒有突出的個人才能,但他善于聽取各方良言,身邊謀士極多,常常與他

們交心傾談,上下溝通,月下千里追韓信就是明證。因此,他可以“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

于千里之外”,最終成為楚漢之爭的勝者。

時間又過了幾千年,中華大地上又出現(xiàn)了一位歷史偉人——康熙皇帝,他有著比劉邦更

為出眾的才華,有著比項羽更為強健的體魄,有著比鐵木真更為勇猛的軍隊,照說他可以安

安穩(wěn)穩(wěn)地坐上龍椅。但是,他卻遭遇了關(guān)內(nèi)百姓的強烈反抗,只因為他是滿人,而他治下的

卻大多是漢人。在漢人的眼中,他永遠是夷人,是外來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爭不絕,這

也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但是,他從未想過使用武力讓漢人臣服。一次,他去長城察看城墻

的毀壞情況。面對早已破落的長城,有的大臣認為要加固,以防來襲,康熙卻堅定地說:“我

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長城,這比真正的長城堅固好幾倍!”是啊,這是明君的抉擇,他明白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來,他多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無數(shù)

百姓,終于使百姓臣服,成為一代明君。

“以史為鏡,可以知古今?!笨v古觀今,我們不難看出:成就大業(yè),一統(tǒng)天下,與老百

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課外素材

在心里種一棵仙人掌

在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一些大型野生動物經(jīng)常攻擊人類、偷襲牲畜、

踩損莊稼,因而影響了附近地區(qū)居民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更時常引發(fā)槍殺野生動物的事

件。雖然有關(guān)人士想盡了辦法,也無法真正解決人與動物間的“爭食”和“爭斗”。隨著人

和動物之間的沖突的不斷升級,肯尼亞政府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一個在臨近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居住的居民發(fā)現(xiàn),那些野生動物們對一些兩米以上

長滿刺的仙人掌總是敬而遠之。他便有意識地在自家莊園邊緣種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墻”。

奇異的事情發(fā)生了,那些曾經(jīng)肆無忌憚靠近村落的野生動物們每每都會在仙人掌“防御墻”

前停下腳步,繼而轉(zhuǎn)身離開。于是,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種植仙人掌,隨后,野生動物侵襲

人類和踐踏莊稼的事件也漸漸少了起來。

臉材感言】在心里種一棵仙人掌,既保證人、牲畜及莊稼免遭野生動物的傷害,又避免人類

對野生動物實施報復(fù)性獵殺。這種兩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墻”讓一直困擾人們的難題迎刃

而解。這種智慧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有關(guān)和諧相處的真理:呵護和關(guān)愛總是比血腥更有力量。

m讀美文?會賞析

孟子:我們的文化寶藏

鹿義霞

帶著一顆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進經(jīng)典聆聽孟子。書香撲面的時候,心被虔誠塞得滿滿

的。沿著歲月的河道溯源,不覺間仿佛已走過千年。作為一代儒家宗師的孟子并沒有走遠,

他是一座解讀不盡的文化寶藏,依然穿越時空給后人啟迪,給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間中尋訪,

在故事寓言里感嘆,在會意共鳴中緬懷,在體味博大時禮贊——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

的學(xué)識、他的襟懷、他的文采。

這是一個秉持憂患、心懷天下的孟子——生于亂世,勇于濟世;游于列國,長途跋涉;

曉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說的路上,執(zhí)著而堅定,焦灼而真誠。倡導(dǎo)仁政,反對戰(zhàn)

爭,主張以德服人,抨擊暴力治國,縱然屢屢碰壁卻依然不失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樂

以天下,憂以夭下”,“人皆可以為堯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說生涯,他根轉(zhuǎn)奔走,不辭勞苦,留下了悠長的足跡,

留下了經(jīng)典的語句,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識分子的良知,給后人留下經(jīng)

久的感動。

這是一個滿懷智慧、為民呼號的孟子——民生的艱辛與百姓的困苦觸動著他的心靈。他

重視民心的向背,深諳人民與天下的載舟覆舟關(guān)系;他向往理想社會圖景,規(guī)勸統(tǒng)治者安定

人民,善待民生。聽:“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薄氨C?/p>

而王,莫之能御也?!薄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薄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

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薄献拥脑捑俣钋椤e浂簧岬匦麚P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

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執(zhí)著,他那份大愛,讓千年后的我們讀到歲月的回聲。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

于道路矣。”——每當讀到孟子的這段話,心里就會猛然升騰起大片溫暖,大片美好。

這是一個氣節(jié)超然、卓然出眾的孟子——呼喚高尚人格,是《孟子》不變的主題;追求

氣節(jié)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養(yǎng),是孟子真摯的宣言?!梆B(yǎng)心莫善于寡欲”“生,

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

濟天下”……這樣的語言烙在心靈深處,指導(dǎo)著我們做人,影響著我們做事?!案毁F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標,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對

中國歷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這樣四個字:

浩然正氣。他在文字中說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

這是一個才學(xué)淵博、文采飛揚的孟子——《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

《告子》……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的言辭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并耐人尋味。那些精彩的比俞,那些巧妙的構(gòu)思,那些練達的語句,構(gòu)成了孟子作品特別的

氣象?!安灰砸?guī)矩,不成方圓”“五十步笑百步”“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的作品乃中國文壇之瑰寶。

這是一個提倡社會和諧的孟子,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

一個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這是一個自信的孟子,他說“盡

信書,不如無書”;這是一個笑傲困難的孟子,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國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被尊為“亞圣”,儒家文化亦被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在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民、教育學(xué)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

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芻,引發(fā)后人思考。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作為教育家的

孟子,作為政治家的孟子,作為文學(xué)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讀不盡的文化寶藏。忽然想起有本

書上這樣說過:閱讀孟子,讓經(jīng)典進入民間,讓傳統(tǒng)回歸現(xiàn)實,讓歷史告訴未來。

【讀后啟悟】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孟子》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它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本文

是一篇讀后感式的美文,作者從五個方面贊頌了孟子的思想、學(xué)識、人格和文采,表達了對

孟子的禮贊之情。文章氣勢酣暢,語句精美,引用廣博,見地深刻。

課時對點練有的放矢練技能

一、基礎(chǔ)知識檢測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犧牲:祭祀用的牲畜

B.茍為不能,終身不得畜:平日積聚,儲藏

C.藜罟不入灣池數(shù):幾

D.養(yǎng)生卑死無憾喪:辦喪事

答案C

解析數(shù):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今天下石君有好仁者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

c1頒白者不負戴丁道路矣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D[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電

答案A

解析前一個“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個“者”表判斷。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王無罪歲B.填然鼓之

C.村之以桑D.請以解喻

答案D

解析D項戰(zhàn):動詞用作名詞,戰(zhàn)爭。A項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B項鼓:名詞用作動

詞,敲擊戰(zhàn)鼓。C項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最接近的一項是()

A.犧牲既成,粢盛既潔B.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C.材木不可勝用也D.然畫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C項“不可”,古今義均為“不可以;不能夠”。A項“犧牲”,古義為“祭祀用的

牲畜”;今義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B項“可以”,古義為“可以憑借”;

今義為“助動詞,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D項“然而”古義為“這樣卻……”;今

義為“連詞,用在后半句話的開頭,表示轉(zhuǎn)折”。

5.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為淵驅(qū)魚者,獺也

B.此之謂也

C.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D.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D項為賓語前置句,A、B,C三項均為判斷句。

6.翻譯下列句子。

(1)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得到百姓(的擁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歡心)便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

歡心)便可以做大夫。

(2)人民歸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獸向曠野奔跑一樣。

(3)如果平時不積聚,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實行仁政,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于死亡。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孟子在文中評價國家、君主、百姓之間輕重位次的句子是“

⑵孟子認為,只要做到“,",就不會看到頭發(fā)花白

的老人背著或者頂著東西走在路上了。

(3)孟子認為要想真正地實行王道治國,必須從“”開始。

答案(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3)養(yǎng)生喪死無憾

二、課內(nèi)閱讀強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浮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

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田冬以桑,五十者可以冬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與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

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多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孽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

于刺人而殺書,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shù)罟不入浮池灣:深

B.五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