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重點中學聯考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聯考

高一語文試卷

本試卷共8頁,23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

考試時間:2024年6月26日上午8:00—10:30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千峰陡峭,萬壑爭流,這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林區(qū)有著來自亙古時代的美感,再看它與遠古傳說關聯的“神農"之名,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相傳上古時代,人們飽受瘟疫橫行之苦,此地是草藥茂密之地,但大多數珍稀藥草都生長在懸崖絕壁處,不易取得,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此地遂得名“神農架”。歷史上,洪災對農耕民族同樣是夢魘般存在,治水問題曾讓歷代統(tǒng)治者焦頭爛額。對洪水的畏懼,就很容易令人們對遠古時代治水的先賢大禹產生崇拜和懷念。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來,也與大禹有一定淵源。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武林等,而它在歷史上的第一個名字叫余杭。“余杭"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見于清嘉慶《余杭縣志》,記載說“余杭”本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轉訛為余杭;其二,則認為“余杭"系百越語地名,與大禹治水無關。河南省開封市下轄的禹王臺區(qū),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名曰“吹臺”,最初與大禹并無關系;但自元朝以來,開封地區(qū)黃河水患愈發(fā)嚴重,明嘉靖二年,苦難的開封人民于古臺之上建禹王廟,為其供奉香火,祈禱他能守護這一方水土,從此才有了“禹王臺"這個名稱。

從殷商時代起,因重大歷史事件而誕生的地名逐漸變多,且不再像遠古史那般縹渺,而是變得具體,有史可查,有跡可循。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轄的武陟縣之名,就與武王伐紂這場大進軍關聯。武陟縣隋開皇十六年(596)置,這是“武陟”首次出現。它的命名有兩種說法,最早的說法見于明萬歷年編撰《武陟縣志》,此地因是周武王進軍克商,提牧野之師,興茲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種說法則認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進軍途中在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隨著大軍向商王都朝歌推進,決戰(zhàn)打響之前,周武王作《牧誓》進行全軍總動員,隨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與殷商展開最后決戰(zhàn)。牧野位于今河南新鄉(xiāng)市北部,牧野之戰(zhàn)前并非專有名詞,而是相對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當時都城由內外的位置分別以城、郭、郊、牧、野來稱呼,簡單地說,“牧野"原指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戰(zhàn)后,“牧野”就專指這一塊地區(qū)。湖北省宜昌市秘歸縣的地名同樣來源于著名歷史人物,《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名女嬰,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則由“姊"演變而來。為了“示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視全國,第四次出巡最北至遼西郡,在此刻瑞石門,并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藥,這里就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不過秦皇島作為地名在明代才出現。

大概沒有哪個時代能像漢末三國那樣,能給中國人留下如此根深蒂固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并非一座城市,而是“州"級行政建制,囊括當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qū)。赤壁大戰(zhàn)前,荊州核心治所在襄陽。建安十三年,曹操引軍南犯,孫劉聯軍于赤壁大敗曹軍,一年后周瑜攻克南郡,南郡之戰(zhàn)的勝利打破了荊州原有格局,曹操勢力除了占據北部襄陽為據點,基本退出荊州。對荊州南部地盤的劃分使得周瑜與劉備的關系趨于緊張。周瑜領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還任命程普為江夏太守,可江夏本來就屬于劉備和劉琦的控制范圍,如今卻要讓劉備拱手讓出,劉備所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屈辱可想而知。攻克江陵后,劉備僅分得南郡南岸一小塊,即孱陵地區(qū)。劉備當時的職銜為左將軍,人稱左公,他遂取“左公安營扎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劉備一如既往地頑強,即使地盤很小,但正如這個地名的美好寓意,他終于結束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左公從此安定。這年與公安一同改名的還有宜都。此前曹操南征吞并荊州后,將南郡枝江以西的地方劃為臨江郡,曹軍赤壁兵敗后,劉備控制了這塊地盤,遂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只可惜后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亦于夷陵之戰(zhàn)慘敗,公安、宜都均為孫權所占。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的赤壁市也是三國文化十分濃厚的城市,然而哪怕在20多年前,這里都還叫蒲圻市。隨著20世紀90年代央視版《三國演義》播出后,三國熱席卷全國,加上歷來對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具體位置諸多爭議里,大部分專家都認可蒲圻市就是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蒲圻市遂提出更名為“赤壁市”。1988年6月11日,民政部批復同意將蒲圻市更名赤壁,就這樣,乘著三國文化的青云,赤壁市迅速名揚天下,還有的地名大概率和三國正史無關,反而有很重的演義痕跡。這里以湖北省荊門市下轄的掇刀區(qū)為例。這個地名因掇刀石而來,相傳關羽曾在此屯兵,將青龍偃月刀掇于巨石中,人們便將這塊巨石命名為掇刀石。然而正史上并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是刀,青龍偃月刀更是宋代才出現的武器,加上掇刀傳說又出現于關公崇拜已興起的清代,應該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來。這類地名雖然很難與歷史事件直接對應,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恰恰也反映了數百年來三國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同樣具有人文色彩。

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江南,從繁華都市到阡陌鄉(xiāng)村,地名濃縮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記憶,標識著漫漫來路,指引著未來去路。湖南衡陽之名源于其位于衡山之南,陜西華陰之名則由于其地處華山北側;江蘇海門因其位于長江入???,江西湖口則得名于其為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匯處。江蘇淮安、山東泰安、四川雅安、陜西西安都有個“安”,寄托了中國人對安定生活的祈祝;浙江鎮(zhèn)海、江蘇鎮(zhèn)江、廣西南寧等地名,充滿了中國人期盼平定禍亂的心愿……從遠古到明清時代,留在神州版圖上一個個特殊的地名,不僅是幾千年風雨中那些驚心動魄歷史瞬間的見證者,這些名稱從誕生到演變乃至含義發(fā)生變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時代中國人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方向。

(摘編自國家人文地理《華夏青史的地理印記》,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治理水患歷來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需要關注的問題,黃河自元代開始在開封地區(qū)泛濫,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B.明萬歷年編撰的《武陟縣志》最早記載了關于“武陟”兩個命名的說法,這兩個說法都與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相關。

C.武王伐紂之后,“牧野"這一地名由專指變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圍也比這場決戰(zhàn)打響前的所指縮小了。

D.劉備在攻克江陵后改孱陵為公安,寄寓了其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還為宜都定名。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古中國歷史相對模糊縹渺,缺乏史料支撐,許多地名的由來與神話傳說有關也說明這一點,商朝之后情況逐漸改觀。

B.“州”級行政建制在漢末三國時期是相對較大的區(qū)域,可知《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益州”不單指成都一市。

C.雖然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的具體位置有諸多爭議,但專家們都支持原蒲圻市為戰(zhàn)爭發(fā)生地,促成了該市成功更名為赤壁市。

D.中國地圖上一個個城市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政治、文化內涵,不同時代的中國人追求的人文精神我們可以從中探尋。

3.文中劃線句子“余杭系百越語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無關。"下面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此觀點的一項是

A.通過溯源發(fā)現,與大禹相關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們對英雄的崇拜懷念之情,余杭并不是大禹治水之處。

B.遠古時代的夏部落聯盟活動地區(qū),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陜西南部,東至河南、河北和山東三省交界地。

C.夏禹生活的時代,社會生產力較低下,交通閉塞,大禹不可能同時活躍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處地區(qū)。

D.記載說“余杭”本為禹杭的《余杭縣志》成書于清朝嘉慶年間,出現的時間遠遠晚于大禹治水發(fā)生的時間。

4.結合文本材料,請概括中國古代地名的命名緣由。

5.本文在講述地名文化時能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此評價的理解。

【答案】1.D2.C

3.A4.①來自神話傳說,如神農架;②來自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如秭歸、宜都;③來自歷史演義,如掇刀區(qū);④來自地理方位,如衡陽、海門;⑤來自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泰安、鎮(zhèn)江。

5.①言之有序:文章由分到總,按照時間順序,從神農氏到商、周、秦,再到三國,來介紹“華夏青史的地理印記"。②言之有物:內容充實,引經據典,事例豐富,明確史實與爭議,嚴謹科學。③言之有味:以生動的語言,將地名中的故事與文化娓娓道來,文白結合,長短句結合,整散句結合,讀來韻味十足。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黃河自元代開始在開封地區(qū)泛濫”有誤,原文是“自元朝以來,開封地區(qū)黃河水患愈發(fā)嚴重";

B.“最早記載了關于‘武陟’兩個命名的說法”有誤,文本“它的命名有兩種說法,最早的說法見于明萬歷年編撰《武陟縣志》,此地因是周武王進軍克商,提牧野之師,興茲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種說法則認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進軍途中在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原意是《武陟縣志》的記載是兩個命名說法之一;

C.“‘牧野’這一地名由專指變成了泛指”有誤,原文“牧野之戰(zhàn)前并非專有名詞,而是相對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但牧野之戰(zhàn)后,‘牧野’就專指這一塊地區(qū)”應該是由泛指變成了專指。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C.“專家們都支持原蒲圻市為戰(zhàn)爭發(fā)生地"錯,原文是“大部分專家都認可”。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不能由“……大多是源于人們對英雄的崇拜懷念之情,當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處"斷定所有地方都是這種情況,余杭還是有可能是因大禹在當地治水而命名的,所以不適合充當論據。

B、C兩項主要從事件本身推斷,以大禹以及夏部落聯盟的活躍范圍作為論據支撐觀點;

D.“‘余杭’本為禹杭”的說法出現時間非常晚,可能是出于后人杜撰,可作為論據支撐觀點;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相傳上古時代,人們飽受瘟疫橫行之苦,此地是草藥茂密之地……此地遂得名‘神農架’"可得出:來自神話傳說,如神農架;

②根據“《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名女嬰,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則由‘姊’演變而來”“此前曹操南征吞并荊州后,將南郡枝江以西的地方劃為臨江郡,曹軍赤壁兵敗后,劉備控制了這塊地盤,遂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可得出:來自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如秭歸、宜都;

③根據“相傳關羽曾在此屯兵,將青龍偃月刀掇于巨石中,人們便將這塊巨石命名為掇刀石”可得出:來自歷史演義,如掇刀區(qū);

④根據“湖南衡陽之名源于其位于衡山之南,陜西華陰之名則由于其地處華山北側;江蘇海門因其位于長江入海口,江西湖口則得名于其為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匯處"可得出:來自地理方位,如衡陽、海門;

⑤根據“江蘇淮安、山東泰安、四川雅安、陜西西安都有個‘安’,寄托了中國人對安定生活的祈祝;浙江鎮(zhèn)海、江蘇鎮(zhèn)江、廣西南寧等地名,充滿了中國人期盼平定禍亂的心愿……”可得出:來自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泰安、鎮(zhèn)江。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寫作特點的能力。

①言之有序: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先從上古時代神話傳說引出“神農架"得名由來,然后是商朝的“武陟”,周朝的“牧野”,秦國的“秦皇島”,三國的“赤壁"公安”等,這是分說;然后總說“從遠古到明清時代,留在神州版圖上一個個特殊的地名,不僅是幾千年風雨中那些驚心動魄歷史瞬間的見證者,這些名稱從誕生到演變乃至含義發(fā)生變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時代中國人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方向"??傊?,文章由分到總,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華夏青史的地理印記”。

②言之有物:內容充實,引經據典,事例豐富,介紹“杭州"地名時“‘余杭’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其二……”,引用論據,把兩種說法介紹得清晰明白;在談到“武陟"地名時,“武陟縣隋開皇十六年(596)置,這是‘武陟’首次出現。它的命名有兩種說法,最早的說法見于明萬歷年編撰《武陟縣志》……”,明確史實與爭議,嚴謹科學。

③言之有味:以生動的語言,將地名中的故事與文化娓娓道來,如文白結合“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此地遂得名‘神農架’”,如長短句結合“劉備當時的職銜為左將軍,人稱左公,他遂取‘左公安營扎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如整散句結合“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江南,從繁華都市到阡陌鄉(xiāng)村,地名濃縮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記憶,標識著漫漫來路,指引著未來去路”,讀來韻味十足。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少年

崔立

少年是在一個上午,躡手躡腳地走出圖書館。圖書館外,是一條步行街。步行街上,來來往往走過人群。陽光下,天并不熱,但少年的額頭上微微沁出了汗。

少年的頭一直低著。從閱覽室門口,直至走到步行街的每一步,少年都小心翼翼,臉上帶著驚慌。倘若有誰呼喊少年一聲,少年恐怕都會被驚住,暴露出他那不想暴露的東西。

少年遠遠地朝身后的圖書館望,確定安全了。少年如釋重負般的,整個人也放松下來,大喘一口氣,一種如釋重負后的解脫。

少年輕輕拉開上衣,一本嶄新的雜志到了手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少年都喜歡。少年想帶回家去看。少年去附近的報刊亭看過,沒有這本雜志賣。猶豫再三,終于選擇了鋌而走險。

這一晚,少年躺在床上,將這本雜志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好好地看了一遍,連中縫處都沒放過。合上雜志,少年滿足地伸展了一下腰,好爽!

幾天后,少年再度出現在了圖書館門口,左顧右盼地,又上了二樓的報刊閱覽室。

走進去時,少年的心是帶著一點忐忑的,小小的忐忑,在門口演變成大大的忐忑,那個坐在服務臺前中年女管理員,似乎朝著少年的方向凌厲地望了一眼,就那一眼,少年的心都快要出來了。

還好,中年女管理員在望過一眼后,就沒再看少年,少年有過瞬間的放松。

少年小心翼翼地走過去,徑直在書架前停住,那里有一本新的雜志。是上次雜志的新一期。這是本半月刊。

少年輕輕地拿下雜志,在旁側的書桌前坐下,看雜志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幾個年紀大的老人,在認真地翻看,像少年一樣的孩子,幾乎是看不到的。

翻了幾篇文章,少年又有了愛不釋手的感覺。上一次,少年就是沒控制住自己。

少年抬頭望了眼女管理員的方向,女管理員低著頭,似乎在認真看著什么。少年心頭有些竊喜。真的要像上次那樣嗎?少年想。

少年合上雜志。少年的手,伸向了雜志。少年的手,忽然又打開那本雜志。在心頭,少年拒絕了自己。少年不想再這樣了。

這一天,少年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認真讀完了。讀完后的雜志,少年輕輕地合上。少年站起身,又來到書櫥前,輕輕地放了上去。

每隔幾天,少年都會來到圖書館,來到報刊閱覽室,去找尋那本新一期的雜志??催@雜志,像是少年的一個約定。

每次,少年都會看到那個女管理員,總有那么一絲心悸,在心頭慢慢彌漫開。

每次,少年都會認真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看完。少年輕輕地合上那本雜志,站起身,來到書架前,將那本雜志輕輕地放在上面。

時間在慢慢地拉長。

少年喜歡看那本雜志的習慣,沒有因為時間而改變。反而,少年帶來了紙、筆。少年會照著那些文章,自己也開始寫起了文章。雖然寫得多少有些拙劣,但少年喜歡。那些像是青澀的自己,容易犯錯,在錯誤后慢慢修正。

有一天,女管理員走到了少年的身旁。少年正低著頭寫他的文章。感覺似乎有人在注視自己,抬起頭,少年嚇了一跳。

女管理員笑,說,寫文章???

少年說,哦,對,對。

少年的臉微有些燙,是被看到偷偷寫文章,還是別的什么原因?

女管理員說,下周,我要退休了。

女管理員說,我看你經常來這里看雜志。

女管理員還說,我?guī)銋⒂^一下我那里吧。

少年跟著女管理員,到了服務臺處,驚訝地發(fā)現一臺帶監(jiān)控的電腦,閱覽室里各個角落的場景,包括少年常常拿雜志的書櫥和坐下來看雜志的位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少年忽然臉特別地燙。她是在提醒自己什么嗎?少年記得那次“拿”雜志的時候,女管理員是低著頭的,低著頭在看電腦嗎?

幾秒的停頓。女管理員忽然又說,以后文章寫好了,給我看看。

少年說,好。少年稍稍有些緩和。

隔兩周,少年去報刊閱覽室,女管理員果然已不在了,換了一個中年男人。

這個是多年前的事了。多年后,少年長大了,考上了大學,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少年的文章寫得也很精彩,經常在當地的日報上刊登,還在全國各地報刊上刊登,包括那個雜志,少年也經常會上。少年在這個領域已小有名氣。

少年常常想,如果當年那位中年女管理員抓住偷雜志的他,會是怎樣?如果自己偷了一次,又偷,又會是怎樣?

少年還想,如果沒有當年自己青澀的文章,能有現在精彩的文章嗎?

現在,少年不用再去當年的圖書館了。老圖書館拆掉了,這里又建起了新圖書館,在新圖書館門口,這個少年在陽光下站立幾分鐘,想想多年前的自己,他微笑著,再次邁開步,走了進去。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年走出圖書館,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神情緊繃,額頭冒汗,可以看出少年此時的內心是非常的焦慮和不安。

B.少年輕輕地合上雜志,又輕輕地把它放上書櫥,幾個“輕輕地"表現了少年行竊時的猶豫不決和思想斗爭。

C.中年女管理員很關心少年,這也讓少年產生了極大的疑惑,他不確定她是否知曉他的偷竊行為,因為她沒有表現得特別清楚。

D.少年在圖書館只偷過一次書,卻讓他長時間忐忑不安,表明少年仍然是一個有良知、未泯滅道德的年輕人。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年不想再這樣了”一句是文章的一個轉折,表現了少年的成長,也為下文他的努力和成功埋下伏筆。

B.“如果沒有當年自己青澀的文章,能有現在精彩的文章嗎?"一語雙關,既有“寫文章”,也有“做人"兩層意思。

C.小說多處運用神態(tài)、語言、外貌、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其中大量心理描寫則讓讀者看到少年的內心變化。

D.小說使用第三人稱,敘述顯得極具客觀性;以順敘的方式展現事件全貌,讓讀者能夠將來龍去脈明了于心。

8.小說以“少年”為標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9.小說結尾多處呼應開頭,含義深刻,余韻悠長。請從首尾呼應的角度,為小說的結尾寫一個短評。

【答案】6.B7.C

8.①情節(jié)方面,小說講述的是少年的經歷與成長;②人物方面,“少年"稱謂前后未變,有“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之妙;③主題方面,彼時的少年成長為此時的少年,凸顯良知與求知對人生的重要。

9.①結構嚴謹:結尾新的圖書館呼應老的圖書館,結尾的“陽光"呼應開頭的“陽光”,結尾的“走進圖書館"呼應開頭的“走出圖書館”。②含義深刻:時間的流轉可以使人事物變遷,而書籍則是人生進步的階梯;良知的光明能夠戰(zhàn)勝欲望的黑暗;個人的成長需要勇于糾正錯誤,方能最終成就自我。③余韻悠長:小說以溫馨的畫面結尾。有余音繞梁之韻,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令人回味。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幾個‘輕輕地’表現了少年行竊時的猶豫不決和思想斗爭"有誤,此時的少年已經改過自新,并非在行竊。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小說并沒有運用外貌描寫。有神態(tài)“臉上帶著驚慌”,有語言“哦,對,對”,有動作“滿足地伸展了一下腰”,但沒有外貌描寫。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節(jié)方面,小說圍繞一個“少年"講述其經歷與成長,如喜歡雜志偷回家看,不愿再偷、認真讀雜志、寫文章,在圖書管理員的愛護幫助下知錯能改,考上大學、有穩(wěn)定工作、能寫精彩的文章;

②人物方面,當年在圖書館讀雜志時的確是“少年”,但多年后已經大學畢業(yè)有了工作,從年齡上已經不是“少年”,但文中稱呼未變,“少年在這個領域已小有名氣。少年常常想,如果當年那位中年女管理員抓住偷雜志的他,會是怎樣?如果自己偷了一次,又偷,又會是怎樣?”,“少年"稱謂前后未變,有“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之妙;

③主題方面,當年的少年犯過錯,但已經改正,凸顯“良知"的意義;當年的少年愛讀雜志,寫文章,此時的少年已經大學畢業(yè),寫出精彩的文章,這一切都與“求知”有關。彼時的少年成長為此時的少年,凸顯良知與求知對人生的重要。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寫作技巧、寫文學短評的能力。

注意題干提示,從首尾呼應角度鑒賞。

①結構嚴謹:結尾“老圖書館拆掉了,這里又建起了新圖書館”,新的圖書館呼應老的圖書館;結尾“這個少年在陽光下站立幾分鐘”,呼應開頭“陽光下,天并不熱,但少年的額頭上微微沁出了汗”,兩處“陽光”呼應;結尾“他微笑著,再次邁開步,走了進去”,呼應開頭“少年是在一個上午,躡手躡腳地走出圖書館”,一處“走進”,一處“走出”呼應。

②含義深刻:“老圖書館拆掉了,這里又建起了新圖書館”,“少年”也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少年”,但“少年”仍舊像當年一樣走進圖書館讀書,時間的流轉可以使人事物變遷,而書籍則是人生進步的階梯;當年的少年從圖書館出來,“躡手躡腳”,頭上冒汗,是因為他偷了雜志,結尾的“少年”早已有了自己的成就,他應該感謝當年的圖書管理員,幫助他改正錯誤,走上了光明大道,良知的光明能夠戰(zhàn)勝欲望的黑暗;少年從偷雜志到成長成才,除了圖書管理員的愛護,還有就是他自己的良知,他能夠改正錯誤,這說明個人的成長需要勇于糾正錯誤,方能最終成就自我。

③余韻悠長:小說結尾的畫面很溫馨,“在新圖書館門口,這個少年在陽光下站立幾分鐘,想想多年前的自己,他微笑著,再次邁開步,走了進去”,這樣的寫法富有意蘊,有余音繞梁之韻,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令人回味,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意義。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使民務于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務于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務于農則重,重則少私議,少私議則公法立,民力專一。民務于農則其產豐,其產豐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笔枪侍熳佑H率諸侯耕籍田①,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上農》)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zhàn)②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zhàn)而以巧言虛道則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國大民眾,不淫于言,則民樸。民樸,則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今境內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辯說取官爵也。故進則曲主,退則慮私,所以實其私,然則賣權矣。夫曲主慮私,非國利也,而為之者,以其爵祿也;賣權,非忠臣也,而為之者,以逐利也。然則下官之冀遷者皆曰:“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必不冀矣,則我焉得無下動眾取貨以事上而以求遷乎?"百姓曰:“我疾農,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為上忘生而戰(zhàn),以尊主安國也。倉虛,主卑,家貧,然則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zhàn)。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

(節(jié)選自《商君書·農戰(zhàn)第三》)

【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舉行親耕儀式的田地。②農戰(zhàn):農業(yè)和軍事。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農戰(zhàn)E而以巧言F虛道G則國H必無力。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意為沒有,與《齊桓晉文之事》中“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中的“無”意思相同。

B.所以,表原因,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的“所以”意思相同。

C.勸,文中指勉勵、鼓勵的意思,與荀子《勸學》中的“勸"意思相同。

D.遷,在文中表示提升官職,與其類似的還有升、擢、拔、陟、加等,這些詞語表示官員包括升官、提拔、調動等情形。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民眾致力于農耕就會家產富足,家產富足就會安土重遷,這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反之,則不利于國家統(tǒng)治。

B.材料一認為,天子率諸侯耕種籍田,后妃率妃嬪養(yǎng)蠶采桑,他們身體力行,是為了給民眾做表率,引導民眾致力于農事。

C.材料二認為,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即使國家不缺糧食,也不會放松農耕;即使位高權重,也不會用言語輕侮底層百姓。

D.材料二認為,如果為官者曲意逢迎,考慮一己之私利玩弄權術,就會誤導人民,使其效仿而求取官位,最終危害國家。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

(2)我疾農,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為上忘生而戰(zhàn),以尊主安國也。

14.材料一、材料二都談到了培養(yǎng)百姓質樸的品性,但培養(yǎng)的途徑并不相同,請簡要說明。

【答案】10.CEG

11.B12.C

13.(1)因此男子不織布卻有衣穿,女子不耕作卻有飯吃,男女交換勞動成果來養(yǎng)活自己。

(2)我努力務農,先使國家的糧倉充實,收取剩下的糧食供養(yǎng)親人,為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戰(zhàn),來使君主尊貴、國家安定。

14.①材料一強調使民眾致力于農耕,以此培養(yǎng)他們質樸的品性;

②材料二強調遏制言辭浮夸放縱之風,以此培養(yǎng)民眾質樸的品性。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百姓求取官職和爵位,都不是憑借農業(yè)和軍事,而是憑借花言巧語和空洞無物的說教,那么國家就一定沒有實力。

“民求官爵”,主謂賓成分完整,所以C處斷句;

“農戰(zhàn)"作“以”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E處斷句;

“巧言虛道"作“以”的賓語,賓語后斷句,且“則”,連詞,一般用在下一句的開頭,所以G處斷句。

故選C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相同,“無”,都是“沒有"的意思。句意:沒有安居之心。/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沒有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吃了。

B.錯誤,不相同,“所以”,……的原因/用來……的。句意:致力于耕織的原因。/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

C.正確,相同,“勸”,都是“勉勵、鼓勵”的意思。句意:通常國君用來勉勵民眾的。/勉勵學習。

D.正確。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即使位高權重,也不會用言語輕侮底層百姓"錯誤,文中無,原文“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國大民眾,不淫于言,則民樸”,意思是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糧倉雖滿,也不放松農耕;國家土地廣大、人口眾多,也不能讓空洞無物的言論泛濫,那么民眾就會質樸。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丈夫”,成男男性;“貿”,交換;“長生”,養(yǎng)活自己。

(2)“疾”,急切地從事(努力);“實”,使……充實;“食”,供養(yǎng),喂養(yǎng);“尊”“安”,使……尊貴,使……安定。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材料一“使民務于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務于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務于農則重,重則少私議,少私議則公法立,力專一。民務于農則其產豐,其產豐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可知,材料一強調使民眾致力于農耕,以此培養(yǎng)他們質樸品性;

根據材料二“國大民眾,不淫于言,則民樸。民樸,則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可知,材料二強調遏制言辭浮夸放縱之風,以此培養(yǎng)民眾質樸的品性。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上古圣王教導民眾的方法,是首先致力于農業(yè)。使民眾致力于農業(yè),不僅是為了土地生產的利益,而且是重視民眾的心志。民眾致力于農業(yè)就會質樸,質樸就容易役使,容易役使則邊境安寧,君主的地位也就尊貴。民眾致力于農業(yè)就行為穩(wěn)重,行為穩(wěn)重就很少私下議論朝政,很少私下議論朝政則國家的法令就能確立,民眾的精力就會專一。民眾致力于農業(yè),他們的家產就會富足,家產富足就不會輕易遷徙,不輕易遷徙就會老死故鄉(xiāng)而不會有二心。舍棄農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就會不聽從號令,不聽從號令就不能依靠他們守衛(wèi)國土,不能依靠他們攻戰(zhàn)。民眾舍棄農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他們的財產就會減少,財產少就會輕易遷徙,輕易遷徙則國家有了禍難,民眾都有遷徙到遠方的打算,而沒有安居之心。民眾舍棄農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就會喜好耍弄智謀,喜好耍弄智謀就會詭詐多端,詭詐多端就會在法令上投機取巧,把正確的當作錯誤的,把錯誤的當作正確的。

后稷說:“致力于耕織的原因,是把它作為教化的根本?!币虼颂熳佑H自率領諸侯耕種田地,以此教化民眾重視田地里的生產。后妃率領妃嬪在郊外養(yǎng)蠶,在公田里采桑,以致力于對婦女的教化。因此男子不織布卻有衣穿,女子不耕作卻有飯吃,男女交換勞動成果來養(yǎng)活自己。因此人們重視時令、珍惜光陰,不到年老不停止勞作,不是生病不肯休息,不到死時不會舍棄農事。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上農》)

材料二:

通常國君用來勉勵民眾的,是官職和爵位;國家得以興旺的憑借,是農業(yè)和軍事。如果百姓求取官職和爵位,都不是憑借農耕和作戰(zhàn)的功績,而是憑借花言巧語和空洞無物的說教,那么國家就一定沒有實力。國家沒有實力,這個國家的力量就會被削弱。

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糧倉雖滿,也不放松農耕;國家土地廣大、人口眾多,也不能讓空洞無物的言論泛濫,那么民眾就會質樸。民眾質樸,那官職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語來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語來取得官職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會產生。奸民不產生,君主就不會受迷惑。(如果)現在國內的民眾以及據有官職和爵位的人,看見朝廷中能憑借巧妙的空談、詭辯的說教來獲得官職和爵位,因此這些人進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退朝回家便圖謀自己的私利,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樣,他們就會玩弄權術。曲意逢迎君主圖謀自己的私利,就不會對國家有利,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得到爵位和厚祿;玩弄權術,就不是忠臣,他們這么做,是為了追逐財利。這樣那么下面希望升遷的官員都會說:“我不用財物侍奉上級來取得升遷,一定不會有成功的希望,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眾搜刮錢財來侍奉上級而謀求升官呢?"百姓說:“我努力務農,先使國家的糧倉充實,收取剩下的糧食供養(yǎng)親人,為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戰(zhàn),來使君主尊貴、國家安定。(我這樣做了,)還是糧倉空虛,國君卑微,家庭貧窮,既然這樣不如謀取個官職!”于是從事經商,做手工業(yè),都靠這些來逃避農耕和作戰(zhàn)。用這種現實來教化民眾,那么國庫的糧食怎能不減少,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節(jié)選自《商君書·農戰(zhàn)第三》)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在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史湘云提議以“柳絮”為對象來填詞,林黛玉和薛寶釵所填的詞得到了眾人的推崇。請閱讀下面兩首詞,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題。

唐多令·柳絮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臨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何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百花洲在姑蘇山上。②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漢樂府(相逢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這里暗自呼應“白玉為堂金作馬”。

15.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黛玉詞中以“粉墮"香殘”開篇,既寫出了柳絮飄零,香消玉殘的敗景,也為詞作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B.“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寫出了白茫茫的柳絮掛滿樹冠,猶如愁白了頭:也暗含黛玉的自我嗟嘆。

C.寶釵詞中“蜂圍蝶陣亂紛紛”一句,以蜂蝶紛飛之狀,來喻寫柳絮的疏狂自得,著一“亂"字,尤其傳神,

D.寶釵柳絮詞描寫了春光里柳絮飄飛的景象,借柳絮“終不改”“隨聚隨分"的形象喻已“守拙隨時”之懷。

16.寶釵和黛玉的兩首詞,吟詠之物雖都是柳絮,但二人筆下之柳飄飛的地點、飄飛的姿態(tài)、寄寓的情感皆不同,請試著加以分析。

【答案】15.C16.飄飛的地點不同:黛玉詩歌中是觸目愁腸的“百花洲"和“燕子樓”;寶釵詩中是充滿著富貴氣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貴族家庭的住宅里。

飄飛的姿態(tài)不同:黛玉是粘連飄飛,隨風漂泊,無人收拾;寶釵則是歡快輕盈、均勻優(yōu)美的舞姿,“何曾”“豈必"的反問向式寫出柳絮不隨水而逝,不淪芳塵。

寄寓的情感不同:黛玉詞表達了對自我不幸身世的自傷,青春流逝的傷感,孤苦伶仃無人憐惜的哀愁;寶釵詞表達了青云直上的向往追求,以及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杯。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喻寫柳絮的疏狂自得”錯,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紛紛追隨柳絮”,烘染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從而唱出了詞人對春光的一曲贊歌,并非喻寫柳絮的疏狂自得。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詩句并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柳飄飛的地點:

黛玉詞,“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開頭點明柳飄飛地點是“百花洲"和“燕子樓”;

寶釵詞,“白玉堂前春解舞”,白玉華堂前面,春風輕拂,漫天飛絮,翩翩起舞。開頭點明柳飄飛地點是“白玉堂前”——封建貴族家庭的住宅里。

柳飄飛的姿態(tài):

黛玉詞,“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趕著結隊成球。飄泊不定就象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詞的上片后半部分,點明了柳飄風的姿態(tài),粘連飄飛;

寶釵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何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舞姿輕盈優(yōu)美,節(jié)奏均勻適度。一群群蜂兒蝶兒,團團翻飛,連同柳花,一同畫進群芳譜。何曾隨水逝去?怎會墮入塵土?寫出柳的歡快輕盈、均勻優(yōu)美的舞姿,“何曾"豈必”的反問向式寫出柳絮不隨水而逝,不淪芳塵。

柳寄寓的情感:

黛玉詞,“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可嘆這一生、誰舍棄了你誰又把你來收!跟著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流離,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字里行間流露出孤苦伶仃無人憐惜的哀愁;同是,“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草木好象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么就白了頭,看似寫楊柳草木之質也知愁,當美好春光即將結束的時候,白茫茫的柳絮掛滿樹冠,猶如愁白了頭,透露出自傷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怨之情;

寶釵詞,“何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寫柳絮的不愿意隨波逐流、飄墜塵埃,正好為詞的下片抒寫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線;“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非常細膩地體現了柳絮盡管四處飄飛,也仍不改初衷,無牽無系,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懷;“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直接地抒寫了柳絮憑借東風扶搖直上的遠大志向。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與《詩經》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意思類似。

(2)《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以“______、____"這句話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諉、不問國事的丑惡現象。

(3)杜牧《阿房宮賦》描寫秦始皇喜繁華奢侈,連梁柱上光彩奪目的釘頭都比糧倉里的米粒還要多的兩句是“______,____”。

【答案】①.有善始者實繁②.能克終者蓋寡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④.同俗自媚于眾為善⑤.釘頭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書寫:善、繁、寡、恤、磷、庾、粟。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中國龍文化歷史悠久,A。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B的創(chuàng)世之神,齊名盤古;或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繁衍人類;或幫助黃帝打敗蚩尤,一統(tǒng)天下;或協(xié)同大禹治理江河,澤及后世。鑒于我國神話傳說與歷史起源難以隔離的關系,可以說,所有的C、華夏兒女,都蒙受過龍的福祉。

在古代社會,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龍的精神體現了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被奉作水神,總司靈澤,因此,龍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蒼生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龍逐漸由神物演變?yōu)榧槲?,有著騰飛、振奮、開拓、進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厲前行,奮發(fā)有為的內涵。

①中國是龍的家園,龍文化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筑名勝、歌舞影視,還是婚喪禮儀、服飾冠履、歲時節(jié)令,龍都占據著醒目的位置,展現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③適逢龍年,作為“龍的傳人”,當秉承龍的精神,弘揚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④

18.請在文中橫線處依次填入恰當的成語。

19.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45個字。

20.“無邊春色來天地,有志金龍越古今?!边@副對聯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答案】18.A源遠流長B開天辟地C炎黃子孫

19.龍的精神既包括了團結凝聚、造福蒼生的精神,又包括了踔厲前行、奮發(fā)有為的精神。

20C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此處說的是“龍文化”,搭配“歷史悠久”,可填“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河流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

B由“齊名盤古”“創(chuàng)世之神"可知,“龍”在天地開辟之初就有了,可填“開天辟地"。開天辟地:第一種意思是指開辟天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多形容創(chuàng)造了空前宏偉的事業(yè);第二種意思是指以前從未有過,有史以來第一次。

C此處指稱中國人,與“華夏兒女”搭配,可填“炎黃子孫"。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黃"指黃帝。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變換句式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龍的精神”,根據“在古代社會"和“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可知,段落分為兩個層次。先看古代社會的“龍的精神”,由“龍的精神體現了團結凝聚的精神”“龍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蒼生的精神"可得出團結凝聚和造福蒼生兩種精神;

現代社會,由“龍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厲前行,奮發(fā)有為的內涵”可得出踔厲前行、奮發(fā)有為的精神。

題目要求用并列關系的句子表達,可用關聯詞“既……又……"連接,得出答案:龍的精神既包括了團結凝聚、造福蒼生的精神,又包括了踔厲前行、奮發(fā)有為的精神。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

春聯“無邊春色來天地,有志金龍越古今”契合“適逢龍年"這種情境。應放在第③句。

故選C。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后,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看。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花片。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兒,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兒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花瓣兒,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后有人說道:“你在這里做什么?"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花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來的正好,你把這些花瓣兒都掃起來,撂在那水里去罷?!绷主煊竦溃骸傲淘谒锊缓谩D憧催@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里,埋在那里,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干凈。"

21.下列句子中的“不過”與文中加點的“不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網絡玄幻想象力豐富,不過其負載社會價值有待提升。

B.只要我們愿意去努力,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C.追求榮譽固然重要,但再高的榮譽也高不過祖國的需要。

D.經過一段治療,病人的精神有所改觀,不過胃口不大好。

22.上面語段出自某版本《紅樓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將畫線句子修改為“有人的地方兒什么沒有?”修改后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答案】21.B22.①改句委婉含蓄,符合林黛玉語言的清雅風格;原文“臟的臭的"語言粗俗直接,與林黛玉的語言特點不符。②改句使用反問,態(tài)度更加鮮明;且有提示寶玉的意思,更符合對話的情境。③改句內涵更豐富。原文“臟的臭的”具體明確,改后:“什么沒有"語義更豐富。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在不同語境中辨析詞義的能力。

原文中“不過”,副詞,指明范圍,含有往小里或輕里說的意味,相當于“僅僅"只”;

A.“不過”,連詞,用在半句的開頭,表示轉折,對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B.“不過”,副詞,指明范圍,含有往小里或輕里說的意味,相當于“僅僅”“只";

C.“不過”,動詞,不超過、不能越過;

D.“不過”,連詞,用在半句的開頭,表示轉折,對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故選B。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1)改句采用問句,語言委婉含蓄,符合林黛玉語言的清雅風格;原句用了“臟的臭的混倒"表意直接,語言粗俗,與林黛玉大家閨秀的人物個性以及清雅的語言風格不符合。

(2)改句的意思是有人的地方什么都有,采用反問句,無疑而問,啟發(fā)人思考;采用反問修辭手法,鮮明地表達了黛玉的情感態(tài)度,這種不可置疑的語氣,讓寶玉無話可反駁;且有提示寶玉的意思,更符合對話的情境;原句是“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這是一個陳述句,顯然,陳述句的語氣沒有改句的語氣強烈。

(3)改句言簡義豐,耐人尋味。其中“什么沒有?"意為什么都有,既有潔凈的、芳香的,也有“臟的臭的”;原句說成“臟的臭的”,表意上過于直接,沒有做到言簡義豐。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明代)劉基

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yè)。

——(德國)叔本華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由三則名言組成,分別強調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第一句“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出自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意在說明單獨行動困難重重,而眾人齊心協(xié)力則能迅速達成目標。第二句“萬夫一力,天下無敵"是明代劉基的名言,直接表明萬眾一心時,其力量足以無敵于天下。第三句則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他通過魯濱遜的漂流例子,說明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更多的事業(yè)。

三句名言都圍繞“合作”這個基本點展開,闡述了合作的意義。概括起來合作的意義雙方以各自的長處,彌補對方的短板,借助對方的優(yōu)勢,共同發(fā)展好。那么如何合作呢?一句話,互利共贏、優(yōu)勢互補。

寫作時學生先明確觀點,比如團結合作是成功的關鍵。開頭部分引用材料中的某一句名言作為開篇,迅速吸引讀者注意文章的主題。主體部分先定義團結合作的概念,強調其在個人和集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可以引用歷史或現實中的例子,如古代的戰(zhàn)役、現代的科研項目等,說明團結合作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然后論述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團結合作如何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實現目標??梢酝ㄟ^具體的案例或故事來闡述這一觀點,如團隊合作解決技術難題、社會各界攜手抗擊自然災害等。最后提出培養(yǎng)團結合作精神的建議和方法,如加強溝通、增進信任、建立共同目標等。結合個人經歷和觀察,分享一些實用的技巧和策略。最后總結全文,重申團結合作是成功的關鍵這一觀點。

立意:

1.非合作無以明志,非共贏無以致遠。

2.獨樹難成林,合作促共贏。

3.萬物相生,相生相成。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聯考

高一語文試卷

本試卷共8頁,23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

考試時間:2024年6月26日上午8:00—10:30

☆??荚図樌?/p>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千峰陡峭,萬壑爭流,這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林區(qū)有著來自亙古時代的美感,再看它與遠古傳說關聯的“神農"之名,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相傳上古時代,人們飽受瘟疫橫行之苦,此地是草藥茂密之地,但大多數珍稀藥草都生長在懸崖絕壁處,不易取得,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此地遂得名“神農架”。歷史上,洪災對農耕民族同樣是夢魘般存在,治水問題曾讓歷代統(tǒng)治者焦頭爛額。對洪水的畏懼,就很容易令人們對遠古時代治水的先賢大禹產生崇拜和懷念。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來,也與大禹有一定淵源。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武林等,而它在歷史上的第一個名字叫余杭。“余杭"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見于清嘉慶《余杭縣志》,記載說“余杭”本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轉訛為余杭;其二,則認為“余杭"系百越語地名,與大禹治水無關。河南省開封市下轄的禹王臺區(qū),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名曰“吹臺”,最初與大禹并無關系;但自元朝以來,開封地區(qū)黃河水患愈發(fā)嚴重,明嘉靖二年,苦難的開封人民于古臺之上建禹王廟,為其供奉香火,祈禱他能守護這一方水土,從此才有了“禹王臺"這個名稱。

從殷商時代起,因重大歷史事件而誕生的地名逐漸變多,且不再像遠古史那般縹渺,而是變得具體,有史可查,有跡可循。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轄的武陟縣之名,就與武王伐紂這場大進軍關聯。武陟縣隋開皇十六年(596)置,這是“武陟”首次出現。它的命名有兩種說法,最早的說法見于明萬歷年編撰《武陟縣志》,此地因是周武王進軍克商,提牧野之師,興茲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種說法則認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進軍途中在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隨著大軍向商王都朝歌推進,決戰(zhàn)打響之前,周武王作《牧誓》進行全軍總動員,隨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與殷商展開最后決戰(zhàn)。牧野位于今河南新鄉(xiāng)市北部,牧野之戰(zhàn)前并非專有名詞,而是相對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當時都城由內外的位置分別以城、郭、郊、牧、野來稱呼,簡單地說,“牧野"原指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戰(zhàn)后,“牧野”就專指這一塊地區(qū)。湖北省宜昌市秘歸縣的地名同樣來源于著名歷史人物,《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名女嬰,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則由“姊"演變而來。為了“示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視全國,第四次出巡最北至遼西郡,在此刻瑞石門,并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藥,這里就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不過秦皇島作為地名在明代才出現。

大概沒有哪個時代能像漢末三國那樣,能給中國人留下如此根深蒂固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并非一座城市,而是“州"級行政建制,囊括當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qū)。赤壁大戰(zhàn)前,荊州核心治所在襄陽。建安十三年,曹操引軍南犯,孫劉聯軍于赤壁大敗曹軍,一年后周瑜攻克南郡,南郡之戰(zhàn)的勝利打破了荊州原有格局,曹操勢力除了占據北部襄陽為據點,基本退出荊州。對荊州南部地盤的劃分使得周瑜與劉備的關系趨于緊張。周瑜領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還任命程普為江夏太守,可江夏本來就屬于劉備和劉琦的控制范圍,如今卻要讓劉備拱手讓出,劉備所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屈辱可想而知。攻克江陵后,劉備僅分得南郡南岸一小塊,即孱陵地區(qū)。劉備當時的職銜為左將軍,人稱左公,他遂取“左公安營扎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劉備一如既往地頑強,即使地盤很小,但正如這個地名的美好寓意,他終于結束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左公從此安定。這年與公安一同改名的還有宜都。此前曹操南征吞并荊州后,將南郡枝江以西的地方劃為臨江郡,曹軍赤壁兵敗后,劉備控制了這塊地盤,遂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只可惜后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亦于夷陵之戰(zhàn)慘敗,公安、宜都均為孫權所占。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的赤壁市也是三國文化十分濃厚的城市,然而哪怕在20多年前,這里都還叫蒲圻市。隨著20世紀90年代央視版《三國演義》播出后,三國熱席卷全國,加上歷來對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具體位置諸多爭議里,大部分專家都認可蒲圻市就是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蒲圻市遂提出更名為“赤壁市”。1988年6月11日,民政部批復同意將蒲圻市更名赤壁,就這樣,乘著三國文化的青云,赤壁市迅速名揚天下,還有的地名大概率和三國正史無關,反而有很重的演義痕跡。這里以湖北省荊門市下轄的掇刀區(qū)為例。這個地名因掇刀石而來,相傳關羽曾在此屯兵,將青龍偃月刀掇于巨石中,人們便將這塊巨石命名為掇刀石。然而正史上并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是刀,青龍偃月刀更是宋代才出現的武器,加上掇刀傳說又出現于關公崇拜已興起的清代,應該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來。這類地名雖然很難與歷史事件直接對應,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恰恰也反映了數百年來三國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同樣具有人文色彩。

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江南,從繁華都市到阡陌鄉(xiāng)村,地名濃縮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記憶,標識著漫漫來路,指引著未來去路。湖南衡陽之名源于其位于衡山之南,陜西華陰之名則由于其地處華山北側;江蘇海門因其位于長江入??冢骱趧t得名于其為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匯處。江蘇淮安、山東泰安、四川雅安、陜西西安都有個“安”,寄托了中國人對安定生活的祈祝;浙江鎮(zhèn)海、江蘇鎮(zhèn)江、廣西南寧等地名,充滿了中國人期盼平定禍亂的心愿……從遠古到明清時代,留在神州版圖上一個個特殊的地名,不僅是幾千年風雨中那些驚心動魄歷史瞬間的見證者,這些名稱從誕生到演變乃至含義發(fā)生變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時代中國人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方向。

(摘編自國家人文地理《華夏青史的地理印記》,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治理水患歷來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需要關注的問題,黃河自元代開始在開封地區(qū)泛濫,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B.明萬歷年編撰的《武陟縣志》最早記載了關于“武陟”兩個命名的說法,這兩個說法都與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相關。

C.武王伐紂之后,“牧野"這一地名由專指變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圍也比這場決戰(zhàn)打響前的所指縮小了。

D.劉備在攻克江陵后改孱陵為公安,寄寓了其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還為宜都定名。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古中國歷史相對模糊縹渺,缺乏史料支撐,許多地名的由來與神話傳說有關也說明這一點,商朝之后情況逐漸改觀。

B.“州”級行政建制在漢末三國時期是相對較大的區(qū)域,可知《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益州”不單指成都一市。

C.雖然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的具體位置有諸多爭議,但專家們都支持原蒲圻市為戰(zhàn)爭發(fā)生地,促成了該市成功更名為赤壁市。

D.中國地圖上一個個城市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政治、文化內涵,不同時代的中國人追求的人文精神我們可以從中探尋。

3.文中劃線句子“余杭系百越語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無關。"下面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此觀點的一項是

A.通過溯源發(fā)現,與大禹相關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們對英雄的崇拜懷念之情,余杭并不是大禹治水之處。

B.遠古時代的夏部落聯盟活動地區(qū),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陜西南部,東至河南、河北和山東三省交界地。

C.夏禹生活的時代,社會生產力較低下,交通閉塞,大禹不可能同時活躍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處地區(qū)。

D.記載說“余杭”本為禹杭的《余杭縣志》成書于清朝嘉慶年間,出現的時間遠遠晚于大禹治水發(fā)生的時間。

4.結合文本材料,請概括中國古代地名的命名緣由。

5.本文在講述地名文化時能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此評價的理解。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少年

崔立

少年是在一個上午,躡手躡腳地走出圖書館。圖書館外,是一條步行街。步行街上,來來往往走過人群。陽光下,天并不熱,但少年的額頭上微微沁出了汗。

少年的頭一直低著。從閱覽室門口,直至走到步行街的每一步,少年都小心翼翼,臉上帶著驚慌。倘若有誰呼喊少年一聲,少年恐怕都會被驚住,暴露出他那不想暴露的東西。

少年遠遠地朝身后的圖書館望,確定安全了。少年如釋重負般的,整個人也放松下來,大喘一口氣,一種如釋重負后的解脫。

少年輕輕拉開上衣,一本嶄新的雜志到了手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少年都喜歡。少年想帶回家去看。少年去附近的報刊亭看過,沒有這本雜志賣。猶豫再三,終于選擇了鋌而走險。

這一晚,少年躺在床上,將這本雜志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好好地看了一遍,連中縫處都沒放過。合上雜志,少年滿足地伸展了一下腰,好爽!

幾天后,少年再度出現在了圖書館門口,左顧右盼地,又上了二樓的報刊閱覽室。

走進去時,少年的心是帶著一點忐忑的,小小的忐忑,在門口演變成大大的忐忑,那個坐在服務臺前中年女管理員,似乎朝著少年的方向凌厲地望了一眼,就那一眼,少年的心都快要出來了。

還好,中年女管理員在望過一眼后,就沒再看少年,少年有過瞬間的放松。

少年小心翼翼地走過去,徑直在書架前停住,那里有一本新的雜志。是上次雜志的新一期。這是本半月刊。

少年輕輕地拿下雜志,在旁側的書桌前坐下,看雜志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幾個年紀大的老人,在認真地翻看,像少年一樣的孩子,幾乎是看不到的。

翻了幾篇文章,少年又有了愛不釋手的感覺。上一次,少年就是沒控制住自己。

少年抬頭望了眼女管理員的方向,女管理員低著頭,似乎在認真看著什么。少年心頭有些竊喜。真的要像上次那樣嗎?少年想。

少年合上雜志。少年的手,伸向了雜志。少年的手,忽然又打開那本雜志。在心頭,少年拒絕了自己。少年不想再這樣了。

這一天,少年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認真讀完了。讀完后的雜志,少年輕輕地合上。少年站起身,又來到書櫥前,輕輕地放了上去。

每隔幾天,少年都會來到圖書館,來到報刊閱覽室,去找尋那本新一期的雜志??催@雜志,像是少年的一個約定。

每次,少年都會看到那個女管理員,總有那么一絲心悸,在心頭慢慢彌漫開。

每次,少年都會認真把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看完。少年輕輕地合上那本雜志,站起身,來到書架前,將那本雜志輕輕地放在上面。

時間在慢慢地拉長。

少年喜歡看那本雜志的習慣,沒有因為時間而改變。反而,少年帶來了紙、筆。少年會照著那些文章,自己也開始寫起了文章。雖然寫得多少有些拙劣,但少年喜歡。那些像是青澀的自己,容易犯錯,在錯誤后慢慢修正。

有一天,女管理員走到了少年的身旁。少年正低著頭寫他的文章。感覺似乎有人在注視自己,抬起頭,少年嚇了一跳。

女管理員笑,說,寫文章?。?/p>

少年說,哦,對,對。

少年的臉微有些燙,是被看到偷偷寫文章,還是別的什么原因?

女管理員說,下周,我要退休了。

女管理員說,我看你經常來這里看雜志。

女管理員還說,我?guī)銋⒂^一下我那里吧。

少年跟著女管理員,到了服務臺處,驚訝地發(fā)現一臺帶監(jiān)控的電腦,閱覽室里各個角落的場景,包括少年常常拿雜志的書櫥和坐下來看雜志的位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少年忽然臉特別地燙。她是在提醒自己什么嗎?少年記得那次“拿"雜志的時候,女管理員是低著頭的,低著頭在看電腦嗎?

幾秒的停頓。女管理員忽然又說,以后文章寫好了,給我看看。

少年說,好。少年稍稍有些緩和。

隔兩周,少年去報刊閱覽室,女管理員果然已不在了,換了一個中年男人。

這個是多年前的事了。多年后,少年長大了,考上了大學,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少年的文章寫得也很精彩,經常在當地的日報上刊登,還在全國各地報刊上刊登,包括那個雜志,少年也經常會上。少年在這個領域已小有名氣。

少年常常想,如果當年那位中年女管理員抓住偷雜志的他,會是怎樣?如果自己偷了一次,又偷,又會是怎樣?

少年還想,如果沒有當年自己青澀的文章,能有現在精彩的文章嗎?

現在,少年不用再去當年的圖書館了。老圖書館拆掉了,這里又建起了新圖書館,在新圖書館門口,這個少年在陽光下站立幾分鐘,想想多年前的自己,他微笑著,再次邁開步,走了進去。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年走出圖書館,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神情緊繃,額頭冒汗,可以看出少年此時內心是非常的焦慮和不安。

B.少年輕輕地合上雜志,又輕輕地把它放上書櫥,幾個“輕輕地”表現了少年行竊時的猶豫不決和思想斗爭。

C.中年女管理員很關心少年,這也讓少年產生了極大的疑惑,他不確定她是否知曉他的偷竊行為,因為她沒有表現得特別清楚。

D.少年在圖書館只偷過一次書,卻讓他長時間忐忑不安,表明少年仍然是一個有良知、未泯滅道德的年輕人。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年不想再這樣了"一句是文章的一個轉折,表現了少年的成長,也為下文他的努力和成功埋下伏筆。

B.“如果沒有當年自己青澀的文章,能有現在精彩的文章嗎?”一語雙關,既有“寫文章”,也有“做人”兩層意思。

C.小說多處運用神態(tài)、語言、外貌、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其中大量心理描寫則讓讀者看到少年的內心變化。

D.小說使用第三人稱,敘述顯得極具客觀性;以順敘的方式展現事件全貌,讓讀者能夠將來龍去脈明了于心。

8.小說以“少年"為標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9.小說結尾多處呼應開頭,含義深刻,余韻悠長。請從首尾呼應的角度,為小說的結尾寫一個短評。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使民務于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務于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務于農則重,重則少私議,少私議則公法立,民力專一。民務于農則其產豐,其產豐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笔枪侍熳佑H率諸侯耕籍田①,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上農》)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zhàn)②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