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1頁
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2頁
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3頁
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4頁
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

課標分析:

從本單元文本特點、讀寫實踐和目標定位來看,在課程內容上同時屬于發(fā)展型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和“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兩個學習任務群。關于愛國故事,兩個學習任務群在第二學段都有相應的學習內容提示?!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指出:“學習具體、清楚、生動地講述有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勞動模范、科學家的事跡,以及反映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薄拔膶W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出:“閱讀并講述革命故事、愛國故事、歷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華敬之情?!标P于書信撰寫,“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第二學段有這樣的表述:“學習寫留言條、請假條、短信息、簡單書信等日常應用文,注意稱謂和基本格式,文明禮貌地進行交流?!眴卧獙W習,重在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在相應的主題情境中開展語言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本單元文本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編排有《古詩三首》(王昌齡《出塞》、王翰《涼州詞》、李清照《夏日絕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兩篇精讀課文,《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兩篇略讀課文,還有一篇作為“閱讀鏈接”的《難忘的一課》。

《古詩三首》中《出塞》《涼州詞》是邊塞詩,《夏日絕句》是懷古詩。《出塞》被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邊塞詩人王昌齡借此詩表達了對前朝名將李廣的懷念,表達了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稕鲋菰~》由另一位邊塞詩人王翰創(chuàng)作,詩中描寫了戍邊將士出征前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現了將士們精忠報國、英勇無畏的豪邁之情?!断娜战^句》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南渡之后所寫的一首懷古詩,詩人借古喻今,表達了個人與祖國民族共存亡的英雄氣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記敘文,采用倒敘手法,記敘了周恩來少年時代耳聞目睹“中華不振"這兩件事之后,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經歷,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和家國情懷?!睹诽m芳蓄須》是一篇記敘文,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的經歷,選取多個事例,逐層推進,講述梅蘭芳先生蓄須明志的故事,贊揚他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堆影?,我把你追尋》是一首現代詩。全詩以“追尋”為線索,抒發(fā)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本單元的課文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在家國大義面前的不同風采:有戍邊將士建立軍功、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有個人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氣概;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有梅蘭芳蓄須罷演的民族氣節(jié);還有在我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發(fā)揮了巨大動力的延安精神。

語文要素一: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閱讀訓練要素“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要素,曾在三下第八單元有所涉及,當時只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為“復述故事"做準備。在本冊第四單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上述兩個單元的課文,從頭到尾都只講一件事,學生在把握起文章的主要內容時相對容易。到了本單元,一篇課文中同時講了幾件事,學生要通過關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把每件事連起來,把握文章的意思??梢?,能力訓練在逐步提升。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重點訓練這種能力,到《梅蘭芳蓄須》時練習運用。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年級的重要能力訓練點。本單元的閱讀要求是針對“多件事"的故事文本的。學習實踐中,把握“多事件”文本的主要內容,除了厘清講了那幾件事,還可以根據文本的其他方面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方法。“交流平臺"中,就指出,可以根據題目提示,可以弄清起因、經過、結果,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敖涣髌脚_”中列舉之外,應該還可以根據中心句來概括。

語文要素二:學習寫書信

寫信,在過去是非常常見的通訊方式。但是隨著通訊科技的發(fā)展,書信的很多功能逐漸被信息、電話等代替。那么,寫信還有它現實存在的意義嗎?是有的。有時,人與人的交流,需要這樣有溫度的表達方式,能夠一個字一個字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課文的寫法與書信格式要求上看,本單元的習作和閱讀訓練要素好像沒有關聯(lián)。但是,學生從單元課文中讀到的愛國故事和感受到的愛國情懷,是可以很自然地成為信中交流的內容之一。這種內容上的聯(lián)系,也是讀寫互促的一種方式,閱讀為習作提供素材,習作促進文本閱讀理解的內化。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上有之前三年級的基礎,重難點應在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上。本單元課文所寫的內容與四年級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需要借助相關資料,進行補充,拉進學生與人物、精神的時空,而且該要素是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橋梁,相應具備的本單元的語文能力層級見教材分析縱向表。

單元目標

1.正確認識及書寫本單元生字、重點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出塞》《夏日絕句》。

3.能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4.交流、總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5.能查找資料,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課文,感受人物的情懷。

6.能正確書寫信封,用正確的格式寫一封信,在內容中寫清自己的讀書目的,將形容人物高尚品質的詞正確用于習作中。

單元學業(yè)質量標準:

1.通過形聲字、換偏旁、形近字、詞語歸類法、組詞法、詞義辨析法等方法,認識書寫本單元重點生字詞,讀準多音字。

2.通過學習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體會愛國情之后,能字音準確背誦三首古詩,不多字不漏字不錯字地默寫《出塞》《夏日絕句》。

3.通過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關注課后習題和課前導讀,學會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4.通過品讀課文、交流平臺,知道可以借助題目提示,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多件事可弄清楚每件事,在連起來說一說,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5.借助網絡,查找資料,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課文,感受人物的情懷。

6.在習作中,能正確書寫信封,用正確的格式寫一封信,在內容中寫清自己的讀書目的,將形容人物高尚品質的詞正確用于習作中。

學習活動一:概覽篇章頁,明主題

學習提示一:聊聊心目中的英雄

導語:

"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他們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他們,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英雄的世界,分享那些激勵我們成長的故事吧!

1.分享英雄故事

學生活動:每位同學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輪流上臺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杰出事跡。可以是歷史上的偉人,也可以是當代的楷模。

教師評價:“你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的偉大與不凡,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2.形容英雄品質

教師出示詞句段運用:提供一些形容英雄品質的詞語,如“英勇無畏"、“堅韌不拔”、“舍己為人"等。

學生活動:思考并討論,用這些詞語或自己積累的詞匯來形容剛才分享的英雄人物的品質。

設計意圖:

通過分享和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英雄的概念,感受英雄的精神力量,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習提示二:認識本單元英雄

導語:

"了解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后,我們再來看看本單元將要學習的英雄們。他們同樣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家國情懷和百年初心。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吧!"

1.解讀篇章頁

出示單元篇章頁,引導學生閱讀并討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含義。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談談對這句話的認識。

2.學習課文目錄

出示單元課文目錄,簡要介紹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背景。

學生活動:初步認識本單元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們的主要事跡和貢獻。

設計意圖:

通過解讀篇章頁和學習課文目錄,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和目標,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

學習活動二:走進課文感受英雄情懷

“詩韻傳情,共鑒愛國志"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古詩學習,理解并感受古代詩人對國家的深情與熱愛。

2.掌握《出塞》、《夏日絕句》和《涼州詞》三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理解其在詩句中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通過想象畫面和比較學習,深入理解古詩內容。

4.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融情抒寫,表達個人對歷史人物及事件的看法。

教學設計:

導入:“同學們,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文人墨客以筆為劍,抒發(fā)著對國家的深情與熱愛。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古詩三首》的世界,通過《出塞》、《夏日絕句》和《涼州詞》這三首經典之作,感受古代詩人那跨越時空的愛國情懷。讓我們在詩韻中漫步,共同鑒賞那份對國家的深情厚誼吧!”

一、字海探秘,筑基愛國情

1.自主預習,標注生字詞

學生自主閱讀三首古詩,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句子。

2.掌握生字詞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三首古詩中的生字詞,講解字音、字形、字義,并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詩句理解其語境意義。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并進行朗讀練習,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古詩。

3.評價反饋

通過隨堂小測驗,檢驗學生對字詞掌握情況,即時反饋,查漏補缺。

二、觸摸詩人筆下的愛國情

1.初讀古詩,聚焦人物

學生讀詩題,教師介紹邊塞和涼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古詩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歷史感知。

2.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學生結合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理解“征人"鬼雄”等詞語的意思,逐步深入理解古詩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通過詩句傳達的情感,感受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深情厚誼。

3.聚焦人物,想象畫面

結合課后第二題,學生邊讀邊想象古詩中的畫面,如戰(zhàn)士們守衛(wèi)邊疆的英勇、項羽自刎的悲壯等。

小組合作交流各自想象的畫面,然后全班分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4.小組合作,比較學習

學生分組比較《出塞》和《涼州詞》兩首古詩中人物和事件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寫在學習單上。

小組代表分享比較結果,全班討論,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5.融情抒寫,表達情感

教師引入《烏江亭》作為拓展,介紹李清照及其時代背景。

假設學生是李清照,目睹一幕幕悲慘的場景(如項羽自刎),鼓勵學生提筆寫下自己想對項羽說的話。

學生分享自己的抒寫內容,教師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反饋。

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掌握了三首古詩中的生字詞,還深入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fā)了我們的愛國情懷。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古代詩人一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

“讀書報國,少年有擔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周恩來總理的愛國之志,感受其少年時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事件梳理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并學會分析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

3.深入理解“中華不振”的含義及其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

4.指導學生明確個人讀書目的,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偉人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們。今天,我們將走進周恩來總理的少年時代,通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去感受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在課前,大家已經搜集了關于周恩來的資料,現在請幾位同學來分享一下你對周恩來的了解。"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偉人的故事和分享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任務一:回顧導入,揭示課題

學生分享對周恩來的了解,教師適時補充,引出課題。

任務二:明事件,理因果

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少年周恩來經歷的三件主要事件。

梳理事件:借助課堂作業(yè)本,學生嘗試梳理這三件事件,并簡要概括。

交流平臺:小組討論這三件事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它們如何共同體現了周恩來的愛國之志。

設計意圖:通過事件梳理和因果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加深對周恩來愛國情感的理解。

任務三:捕捉鏡頭,感受“中華不振”

默讀重點段落:學生默讀11-17自然段,捕捉最能反映“中華不振"的鏡頭。

寫感受:在相應的鏡頭旁寫下自己的感受,加深對“中華不振”的理解。

小組討論: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對“中華不振"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捕捉鏡頭和寫感受,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那個時代的苦難與屈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任務四:明晰背景,深入理解

借助資料: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中華不振”的歷史背景。

指導朗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大江歌罷掉頭東》,感受周恩來總理的豪情壯志。

寫讀書目的: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身實際,明確個人讀書目的,并寫清楚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明晰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中華不振"原因的理解;通過朗讀和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將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在梳理事件、捕捉鏡頭、寫感受等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合作情況和表達能力,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

成果性評價:通過學生提交的讀書目的及理由,評價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周恩來的愛國之志,并能否將其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

總結:希望孩子們都能夠明確個人讀書目的,樹立遠大理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藝術傳承,國粹顯忠誠

《梅蘭芳蓄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資料,了解梅蘭芳先生的生平及“蓄須”的深層含義,體會其愛國情懷。

2.默讀課文,運用表格梳理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戲的具體方法,并能借助圖表講述主要內容,提升信息整合與表達能力。

3.深入理解課文第3-4段,分析梅蘭芳在此過程中遭遇的危險與困難,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

4.借助歷史資料,探討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評價梅蘭芳作為藝術家的品質,體會其“民族氣節(jié)"。

5.自主閱讀《難忘的一課》,運用表格提煉主要人物與事件,進一步鞏固文章內容的把握方法。

教學設計:

“同學們,在我們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藝術家以他們的才華和品格,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我們要走近這樣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梅蘭芳先生。他不僅以京劇藝術聞名遐邇,更在國家危難之際,以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展現了藝術家的忠誠與擔當。那么,梅蘭芳先生是如何在特殊時期堅守自己的信念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梅蘭芳蓄須》?!?/p>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梅蘭芳的成就與時代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情感鋪墊。

任務一:初識梅蘭芳,理解“蓄須"

1.學生分享課前搜集的梅蘭芳資料,教師補充。

2.解釋“蓄須”的含義,引導學生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任務二:梳理方法,講述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用表格梳理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戲的方法。

2.指導學生完成作業(yè)本第三題,并邀請幾位學生借助圖表講述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與講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其信息整合與口頭表達能力。

任務三:體會危險,批注感悟

1.默讀課文第3-4段,學生思考并標注梅蘭芳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危險與困難。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并討論這些危險與困難對梅蘭芳的影響。

鼓勵學生做批注,記錄個人感悟。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與討論,增強學生的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同時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與筆記能力。

任務四:了解背景,評價品質

1.借助歷史資料,簡要介紹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

2.引導學生討論并評價梅蘭芳作為藝術家的品質,特別是其“民族氣節(jié)”。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背景的引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梅蘭芳的行為選擇,同時培養(yǎng)其歷史意識與民族自豪感。

任務五:自主閱讀,把握內容

1.學生自主閱讀《難忘的一課》,運用表格提煉主要人物與事件。

分享閱讀成果,教師適時點評與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閱讀與實踐,鞏固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與思考能力。

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各個任務中的參與度、合作情況、思維深度及表達能力,給予及時的反饋與指導。

成果性評價:通過學生的表格梳理、講述內容、批注感悟及閱讀成果展示,評價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度、信息整合能力及表達能力。

追尋延安,精神永傳承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地圖定位、詩歌閱讀與歌曲欣賞,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延安及其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2.深入理解》中的四個代表性地方及其典型人物和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和崇高精神。

3.探尋延安精神的內核,探討作為新時代青少年如何傳承和發(fā)揚延安精神。

教學準備:中國地圖掛圖或電子版、課前收集的關于延安及延安精神的歌曲、視頻等資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關于延安革命歷史的短片或圖片,簡述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課題《追尋延安,精神永傳承》。

二、祖國版圖里尋延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