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1頁
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2頁
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3頁
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4頁
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摘要:目前我國社會中頻頻發(fā)生“見死不救”事件,從佛山小悅悅案、天津許云鶴案等出發(fā),分析我國出現(xiàn)這種社會狀況的原因,是因為道德不足以約束國民的行為,引導國民積極向善。需要通過立法引導人們對危難中的他人實施救助。分析“好人法”中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在我國的兩種學說觀點,以及國外“好人法”的立法模式,為“好人法”立法提供理論基礎與立法經(jīng)驗。提出本文的觀點,支持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并提出違反“好人法”的侵權(quán)責任立法建議。以期通過“好人法”立法,減少“見危不救”事件的發(fā)生,構(gòu)建互助互愛、和諧有序的社會。關(guān)鍵詞:見危不救,好人法,救助義務,侵權(quán)

Onthelegislationof"goodmanlaw"inChinaAbstract:Atpresent,inoursociety,therearefrequenteventsof"norescueatthesightofdeath".StartingfromFoshanxiaoyueyuecaseandTianjinxuyunhecase,thispaperanalyzesthereasonsforthissocialsituationinourcountry,becausemoralityisnotenoughtorestrainthebehaviorofthepeopleandguidethepeopletobepositiveandgood.Legislationisneededtoguidepeopletohelpothersindistress.Thispaperanalyzesthetwotheoreticalviewsofthelegalizationofgeneralreliefobligationinthe"goodmanlaw"inChina,andthelegislativemodelofthe"goodmanlaw"inforeigncountries,soas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andlegislativeexperienceforthe"goodmanlaw"legisl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theviewpointofthisarticle,supportsthelegalizationofgeneralreliefobligation,andputsforwardlegislativesuggestionsontortliabilityinviolationof"goodmanlaw".Inordertopassthe"goodmanlaw"legislation,reducetheoccurrenceof"indangernottosave"events,andbuildamutuallove,harmoniousandorderlysociety.Keywords:Passbyontheotherside,GoodPersonLaw,Rescueobligations,Infringement

目錄緒論 6(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61、研究背景 62、研究意義 6(二)文獻綜述 6(三)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 71、研究方法 72、研究內(nèi)容 8一、問題的由來 9二、“好人法”及其理論基礎 11(一)“好人法”的含義 11(二)“好人法”的理論基礎 111、有關(guān)爭論 112、本文觀點 13三、有關(guān)國家立法的比較研究 16四、違反“好人法”的侵權(quán)責任立法建議 18(一)構(gòu)成要件 18(二)歸責原則 18(三)責任形式 18(四)責任形態(tài) 19(五)免責事由 19(六)救助者本人遭受損害的法律救濟 20結(jié)語 22參考文獻 23致謝 24

緒論(一)研究背景和意義1、研究背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弘揚“仁愛、見義勇為”的精神,提倡構(gòu)建互助互愛、誠信友善的社會環(huán)境。隨著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傳統(tǒng)美德面臨尷尬局面,生活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見危不救”事件。出現(xiàn)“見危不救”事件頻頻發(fā)生的原因,是源于國民的冷漠,以及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而選擇見危不救。查詢我國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并無對應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這樣的行為。這對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gòu)建和諧社會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國外也曾出現(xiàn)類似“小悅悅”事件,也導致社會中充斥著“見危不救”的氛圍,這些國家則進行“好人法”的立法研究,通過法律來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然而在我國出現(xiàn)“見危不救”事件,缺乏解決這類社會問題的法律,理論也并未引起學界的重視。2、研究意義佛山小悅悅案、天津許云鶴案等案件引起社會的一片熱議,國民紛紛表示以后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自己是不會去救助他人的。社會中這種聲音越來越大,反映出國人之間更加冷漠,道德滑坡加劇。筆者認為進行我國的“好人法”立法,將能從根本上解決類似的社會問題。進行“好人法”的立法將彌補立法的空白,從而通過法律引導社會風氣的發(fā)展。并且能夠使得處于危難的人能夠獲得救助的機會,國民在救助面前也將不再猶豫。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能推動互助互愛、和諧有序的社會構(gòu)建。(二)文獻綜述我國對于救助行為的研究,在以往集中于無因管理、緊急避險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實施救助行為后如何保障救助人的合法權(quán)益,我國立法也普遍集中于規(guī)定為實施救助行為后的救助者提供救濟渠道。但是我國目前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表現(xiàn)為國民見危不救,學術(shù)界對于這樣的社會問題也提出解決方式,便是進行我國“好人法”的立法。“好人法”的核心問題是一般救助義務是否應該法律化,學術(shù)界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認同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負以國民救助義務;一種是否定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認為國民無須對陌生人實施救助,加以法律化會限制個人自由。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兩種觀點的沖突集中于將救助在我國目前是應當以道德進行規(guī)范,還是以法律進行規(guī)范。將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是否限制了個人自由。再者就是確定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后,產(chǎn)生兩種立法模式的觀點,一種是將“好人法”民法化,一種是將“好人法”刑法化,這是基于每個國家不同的實際國情與立法傳統(tǒng)而發(fā)展出來。分析兩種立法模式的優(yōu)缺點,能夠總結(jié)出適合我過借鑒的立法經(jīng)驗。適合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模式是采用民法化的方式,分析如何規(guī)定“好人法”的一般救助義務。履行一般救助義務在無重大過失,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可以予以免責。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的免責情形是實施救助行為會造成自身或其他第三人的損害。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是否構(gòu)成侵權(quán),其構(gòu)成要件如何規(guī)定,并將如何承擔法律責任,承擔責任的方式。(三)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1、研究方法根據(jù)本專業(yè)的特點,論文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下列研究方法:(1)比較分析法。通過對論題不同學說之間的對比,各國采用的立法模式進行對比,總結(jié)不同學說優(yōu)缺點和各國立法的經(jīng)驗,結(jié)合我國現(xiàn)實國情,分析何種學說更適合我國,借鑒各國優(yōu)秀的立法經(jīng)驗,形成我國的立法。(2)文獻研究法。對與本論題有關(guān)的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并整理其中心內(nèi)容。充分了解關(guān)于本論題在國內(nèi)外的學說理論,立法模式。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本論題的發(fā)展過程和方向,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文觀點,提出相關(guān)建議。2、研究內(nèi)容本文通過六個部分論述關(guān)于我國“好人法”的立法探析:緒論。一、問題的由來。二、“好人法”及其理論基礎。三、有關(guān)國家的立法的比較研究。四、違反“好人法”(一般救助義務)的侵權(quán)責任立法建議。結(jié)語。

一、問題的由來案例一:2011年10月13日,廣東佛山2歲的小悅悅(王悅)在父母上班的五金城園區(qū)內(nèi)相繼被兩車碾壓,在摔倒到被碾壓的7分鐘內(nèi),有18名路人路過但卻視而不見,冷漠離去,而不出手救助。案例二:2011年天津市車主許云鶴,因攙扶因違法跨越護欄摔倒的老人,被判賠八萬多元。該案判決后,社會輿論紛紛表示自己以后遇上這樣的情況都會考慮清楚要不要救助他人。案例三:2011年天津市83歲的李德芝老人不慎摔倒,弄傷頭部,血流滿面,除了一位十六七歲的學生幫助其止血,其他人均不敢上前攙扶,當老人喊出“沒人撞我,是我自己摔倒”以后,眾人才開始上前幫助。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曾做過關(guān)于“遇老人倒地,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的民意調(diào)查,參與調(diào)查的14萬人中,55.6%的人會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保留證據(jù)尋找證人后再扶,12.6%的人選擇報警等待,僅僅只有5.4%的人會選擇直接救助。從上述案例與社會調(diào)查可反映出“見危不救”事件在我國頻頻發(fā)生,折射出部分國人的冷漠,不愿幫助他人以及“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多管閑事的心態(tài),還有部分受助者誠信道德的滑坡,訛詐救助者導致救助者想救而不敢救,擔心遭到訛詐的顧慮。美國也曾出現(xiàn)過“小悅悅”的類似案例,1964年的KittyGenovese案鄭麗清.美國無救助義務規(guī)則的修正[J].北方法學,2012(3):20-29.,女服務員KittyGenovese下班回家途中,被歹徒刺死,期間有超過38人聽見尖叫聲和呼救聲,并有人看到行兇過程,但無人予以救助。鄭麗清.美國無救助義務規(guī)則的修正[J].北方法學,2012(3):20-29.面對我國出現(xiàn)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部分人認為“見危不救”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只應進行輿論的譴責,無需承擔法律責任;部分人認為主流道德已不足以規(guī)制國民如今“見危不救”的行為,必須用法律加以規(guī)制王哲.關(guān)于救助義務入刑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26(04):75-76.王哲.關(guān)于救助義務入刑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26(04):75-76.在查閱我國的國家立法和地方性立法后,得知我國法律所規(guī)范的是救助后產(chǎn)生的補償問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民法總則》第121、183、18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quán)責任法》第23條、《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人權(quán)益保護規(guī)定》第5條、《杭州院前醫(yī)療急救管理條例》第30條、《北京市院前醫(yī)療急救服務條例》第44條。這些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是對國民實施救助行為后的保障立法,而不是規(guī)定國民是否需對危難中的他人進行救助,我國社會中出現(xiàn)的情況是國民在面對他人危難時要不要救助的問題,因此我國當前的立法并不能避免“見死不救”案件的再次發(fā)生。從上述案例、社會調(diào)查以及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可知正因我國缺少對應的立法才導致社會陷入國民見危不救的窘境。

二、“好人法”及其理論基礎(一)“好人法”的含義“好人法”是“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Samaritanlaws)”的簡稱,好撒瑪利亞人一詞來源于《圣經(jīng)?路加福音》十章25節(jié)至37節(jié)耶穌基督講的寓言: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受了重傷躺在路邊。先有猶太人的祭司和利未人路過,但不聞不問。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不顧隔閡,動了善心照應他,在需要離開時自己出錢把猶太人送進旅店的故事。借鑒該寓言的寓意美國、德國等開始制定各國的“好人法”,其用意都是希望遭遇危難的人能夠得到他人幫助,鼓勵他人救助危難的高尚行為,并保障救助中當事人的權(quán)利,也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昂萌朔ā笔菄彝ㄟ^法律課以國民一般救助義務,國民在不履行救助義務時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當國民履行救助義務后,給予一定范圍內(nèi)的免責以及造成自身或他人的損害如何救濟的法律制度。(二)“好人法”的理論基礎1、有關(guān)爭論我國目前出現(xiàn)見危不救的社會問題,需要借助“好人法”的立法加以解決,“好人法”的核心問題是:是否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一般救助義務是指提供救助的人與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沒有特殊關(guān)系,當知曉他人處于危難之中時,應對處于危難中的人實施救助。對于是否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否定說,一種是肯定說。否定說否定說認為,行為人除了在例外情況下負有積極實施救助的義務,否則對陌生人不承擔一般救助義務。我國學者否定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理由有:一是救助僅是一個應當受道德約束的行為,而不應該作為法律上的義務。張民安教授認為,在我國,法律不應該強制性的要求國民人人都成為像雷鋒一樣的好人,無私的對陌生人履行救助義務,因為這樣會導致法律與道德之間關(guān)系的混淆,對社會并無好處,。我國不適宜將救助義務法律化,意圖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使國民成為雷鋒式的好人。二是將救助作為國民的義務是對國民自由的侵害,對國民的自由范圍造成極大地限縮。張民安教授認為,強加國民一般救助義務,違反了個人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則。法律需要尊重個人自由與意思自治原則,通過法律課以救助義務給國民,將可能干涉他人的自由,部分處于危險中人可能是自愿陷于危險不愿接受救助(如自殘、自殺行為),國民履行救助義務則違背他人的意愿,侵犯他人的自由。程嘯教授在研究不作為侵權(quán)的基礎上指出“行為人不得積極實施損害他人的行為,任何法律不會無緣無故限制個人的行為自由,道德上要求人們互助仁愛、見義勇為是倫理上的義務,不能作為法律義務,只有在特定場合才可能出現(xiàn)行為人與他人無特殊關(guān)系而積極作為的義務。程嘯:《侵權(quán)行為法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程嘯:《侵權(quán)行為法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三是法不強人所難。趙萬一教授主張,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會強加給國民過高的注意義務,然而實際上只有極少數(shù)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的行為,施加給了普通人,脫離了立法基于普通人的社會基礎趙萬一、蔣英燕:“論不作為侵權(quán)及其法律完善”,《北方法學》,2010年第1趙萬一、蔣英燕:“論不作為侵權(quán)及其法律完善”,《北方法學》,2010年第1期,第37頁肯定說肯定說認為,盡管救助當事人之間不存在特殊關(guān)系,既沒有法定也沒有約定的義務,當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害時,在不會造成自身人身財產(chǎn)重大損害的前提下,行為人應該對處于危難中的他人承擔救助義務;如果沒有履行這種義務,即應對遭遇危難的人承擔過錯侵權(quán)責任。這種學說的理論基礎是Ames倡導的道德理論和Posner主張的準合意理論我國學者肯定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理由是:一、道德所能起的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有限。劉仁文教授認為對于一般救助義務不借助法律手段進行規(guī)制,而僅僅是從道德上進行呼吁,注定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能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國社會出現(xiàn)的國民冷漠的社會現(xiàn)象。道德力量不足以規(guī)范國民行為時,必須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通過運用法律手段以達到強化道德目的二、冷漠的不救助不承擔責任將會導致國民對法律的輕視。邊沁在《道德與立法原理》一書中根據(jù)功利主義思想提出了對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觀點,人們不應該實施積極的行為去侵害他人,但是當他人處于危險當中時,在不損害自身的情況下,救助他人應成為每個人的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救助義務應當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三、依據(jù)公序良俗與誠實信用等原則的考慮。臺灣史尚寬教授認為,在沒有特殊關(guān)系的當事人之間,在特定情況下也有實施救助義務的要求,從公序良俗以及誠實信用原則角度出發(fā)考慮,需要將一般救助義務進行法定化;曾世雄教授依據(jù)“同舟無害扶助”的理論,提出即使法律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義務,依據(jù)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也應該相互扶助。2、本文觀點學界對于國民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存在爭議,但是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反映出法律對于生命的尊重以及為人的生命健康等重大權(quán)益提供法律所能及的最大保障,是平衡利益后的結(jié)果。為防止處于危難中的人的生命和健康等重要利益遭受不可彌補的損害,對國民的個人自由的范圍加以限制,要求國民履行救助義務,表現(xiàn)出對生命和健康等人最為重要的利益的尊重。因此,本文的觀點是支持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即對“好人法”進行立法。通過“好人法”的立法,使得司法機關(guān)在面對救助案件時有法可依,可以有效的處理我國當前社會中頻頻出現(xiàn)的“見危不救”事件,有助于對相似救助案件的司法判決進行統(tǒng)一,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正義。在未進行“好人法”立法以前,國民會對于“救不救”問題上猶豫不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為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國民往往會選擇不去救助而冷漠離去。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以明確的條文規(guī)定國民必須實施救助行為,消除了國民對于“救不救”問題的不確定性,有利于規(guī)范國民的行為,使得每個國民都遵守國家的法律,履行一般救助義務。若是見危不救,則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使國民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法律的要求。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后成為國民的法定義務,不履行義務的行為都需要承擔相對應的法律責任,如納稅是作為國民的法定義務,國民不依法納稅,實施偷逃稅的行為都需要承擔行政或是刑事責任。因此筆者認為,結(jié)合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國民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承擔一定的民事法律責任比承擔刑事責任更為合理與妥當。刑法所制裁的行為通常是社會危害性較大的行為,刑法的功能更多傾向于懲罰犯罪。民法對違法行為適用責任的目的是為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法律課以國民一般救助義務,目的在于通過國民的實施救助行為,防止處于危難中的他人的遭受更大的損害。不履行救助義務是未能防止損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或是損害進一步擴大的行為,并不是直接導致他人損害發(fā)生的傷害行為,因此不履行救助義務僅僅只是個違法行為,還不足以達到犯罪的高度。刑法要保持其謙抑性毛玉萍.論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法理基礎及思路[D].華東政法大學,2015.,不履行救助義務是個違法行為,能用民事、行政等規(guī)范就已足以,只有當民事、行政等法律不足以預防和制止危險時吳婷.一般性民事救助義務的法定化[J].研究生法學,2013,28(02):24-31.,才應采取承擔刑事責任的形式,將承擔刑事責任作為最終制裁的武器,我國現(xiàn)存的社毛玉萍.論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法理基礎及思路[D].華東政法大學,2015.吳婷.一般性民事救助義務的法定化[J].研究生法學,2013,28(02):24-31.法律的制定要考慮社會大眾是否認同,任何法律制定都要考慮民眾的感情與感受。只有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才能引起大眾對法律的尊重,更好地實現(xiàn)人人守法??紤]到社會大眾談刑色變的觀念,將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入刑則可能引起國民的抵觸情緒,因為這樣會大大超出普通大眾的心理接受能力,認為這會極大地限制國民的個人自由,同時也對國民課以更大的義務要求。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承擔民事責任則相對緩和,對于國民個人自由的限制相對于入刑而言更小,能為民眾所能更好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需承擔民事責任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所認同接受,只有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法律,才能更好的達到立法目的,從而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進行“好人法”立法,能夠引導國民積極實施救助行為,對他人處于危難之中能提供救助,從而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對生命健康等重大利益的保護?,F(xiàn)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每一個國民在社會中生活都有可能遭遇風險并導致?lián)p害,所以將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也有利于保護我們每一個國民在社會中遭遇風險時能夠從中獲得救助的機會與可能,使得自己從危難中脫離。進行“好人法”立法,能夠為我國面前社會中出現(xiàn)的“見危不救”現(xiàn)象提供解決途徑,從而推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互幫互助、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能夠通過法律塑造國民見危即救的觀念,遏制國民的道德滑坡,讓國民對處于危難中需要救助的人伸出援手,進而解決社會風氣問題,構(gòu)建互助友愛、和諧有序的社會。

三、有關(guān)國家立法的比較研究隨著“見危不救”事件在各國的出現(xiàn),為有效解決解決這類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國家進行了“好人法”的立法嘗試和理論認可。大陸法系國家絕大部分的將“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在英美法系國家也不斷得到認可,使得“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在世界各國得到發(fā)展。梳理各國關(guān)于“好人法”(一般救助義務)的立法模式選擇,可知對于“好人法”(一般救助義務)要么選擇民法化,要么選擇刑法化。民法化立法模式1867年《葡萄牙民法典》第2360條規(guī)定“遭受暴力攻擊且有權(quán)自衛(wèi)的人可以對在場的人要求民事救助,但進行救助以不會使救助人暴露在危險中為限,不愿意且沒有救助的旁觀者應對損失承擔補充責任”。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第415條規(guī)定“每個人都有作為的義務,以防止損害健康和財產(chǎn)或有損于社會或個人”;第416條規(guī)定“每個人負有將嚴重危險及時通知有關(guān)機關(guān)的義務,但采取緊急行為是為了避免損害的迫切需要,并且這樣做不會使自己或他人遭受嚴重損害,應當采取積極行動”,第425條規(guī)定“任何人沒有履行第416條的規(guī)定的義務,法院可以責令他承擔如果他履行義務后可防止的損害部分的賠償”。由此可見,葡萄牙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法典都對一般救助義務進行了法律化,都規(guī)定國民不履行救助義務都需要承擔民事責任,認為國民要是履行了救助義務能夠防止損害的擴大。行為人不履行救助義務與處于危難中的他人所受損害形成與擴大之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因此可追究行為人的侵權(quán)責任。依據(jù)相關(guān)的法律規(guī)定,不履行救助義務的國民需要承擔侵權(quán)責任的方式是損害賠償,具體的賠償數(shù)額則根據(jù)個案的嚴重程度而決定。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魁北克民法典》第1471條規(guī)定了一般救助義務,對于前來救助的人,如果非自利的行為則免除造成損害的責任《魁北克民法典》,孫建江等譯。張明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魁北克民法典》,孫建江等譯。張明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版,第185頁2005年《歐洲侵權(quán)法原則》第4103條規(guī)定“當他人面臨重大危險時,行為人能使他人避免遭受更大損害的,損害的發(fā)生不是來源于行為人,行為人與遭遇危難的人之間無特殊關(guān)系,行為人依本原則負有對受害者實施積極救助的義務?!稓W洲侵權(quán)法原則:文本與評注》,,于敏、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歐洲侵權(quán)法原則:文本與評注》,,于敏、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刑法化立法模式1951年《希臘刑法典》第307條規(guī)定“在他人面臨生命危險時,在不會造成自身損害的情況下故故意的不救助他人,處不超過1年的監(jiān)禁”。1994年《法國刑法典》第223-6條規(guī)定“任何人對處于危難中的他人,能采取行動實施救助并且不會造成本人或第三人危險,而故意放棄實施救助的,處5年監(jiān)禁和50萬法郎的罰金”。采取刑法化立法模式國家都是希望借助刑法的嚴厲性,能夠更好地打擊“見危不救”的不良社會風氣,并提高對國民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的懲罰的威懾力??偟膩碚f,各國將“好人法”進行民法化或是刑法化加以規(guī)定,都是為保障處于危難中的他人能夠獲得救助,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國民不履行救助義務都應承擔相對應的法律責任。而以民法化或是刑法化則是各國根據(jù)立法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國情加以選擇的結(jié)果。我國對“好人法”進行立法,可以吸收借鑒各國優(yōu)秀的立法經(jīng)驗,同時結(jié)合我國的現(xiàn)時國情加以制定,才能使“好人法”的效果落到實處。

四、違反“好人法”的侵權(quán)責任立法建議(一)構(gòu)成要件“好人法”是為保護處于危難中的人能獲得救助,避免損害的發(fā)生或損害的擴大,課以國民一般救助義務,國民在不履行救助義務時,則對處于危難中的他人構(gòu)成侵權(quán)行為。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的行為屬于一般侵權(quán)行為,行為人承擔侵權(quán)責任應符合下列所述構(gòu)成要件:(1)行為,即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有能力實施救助行為而不進行救助的行為。這種行為應與故意實施不當?shù)木戎袨榧右詤^(qū)分,故意實施不當?shù)木戎袨闃?gòu)成對他人權(quán)力的侵害,應承擔對應的人身、財產(chǎn)損害賠償責任。(2)損害事實,處于危難中的人生命健康權(quán)益遭到損害。(3)因果關(guān)系,行為人不履行救助義務與受害人的損害有因果關(guān)系,行為人不實施救助義務導致受害人的損害發(fā)生或擴大,若行為人實施了救助行為則可能避免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則認為行為人不履行救助義務與受害人的損害發(fā)生或擴大之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4)過錯,行為人明知他人處于危險之中,有能力救助而不實施救助,則認為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二)歸責原則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屬于一般侵權(quán)行為,筆者認為對于規(guī)則原則應采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方式。因為受害人或第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可能存在過錯,則對該損害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課以國民救助義務,國民對于處于危險中的他人不履行救助義務,則可能導致?lián)p害的發(fā)生或擴大,行為人因主觀上的過錯而導致?lián)p害的發(fā)生或擴大,應依據(jù)其過錯程度承擔對應的責任。(三)責任形式不履行一般救助義務屬于一般侵權(quán)行為,那么根據(jù)侵權(quán)法原理,違反法定義務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國民見危不救是不履行救助義務的行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對于責任的承擔形式,筆者認為可以設定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和記入個人征信記錄。因為社會中頻頻出現(xiàn)的“見危不救”現(xiàn)象已經(jīng)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國民不履行救助義務所造成的受害人的損失,需要承擔過錯部分的賠償責任,以此補償救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賠禮道歉的方式則是通過對國民施加心理壓力的方式,以期國民能自覺履行一般救助義務,從而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耙娢2痪取蓖瑫r也是一種對社會不誠信的表現(xiàn),目前我國社會對于誠信十分重視,無論是在求職、貸款中個人征信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民不履行救助義務將記入個人征信記錄則可以督促國民積極的履行救助義務,能夠降低“見危不救”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四)責任形態(tài)當存在兩人以上不履行救助義務,對處于危難的中他人造成損害時。筆者認為首先得確定他們是否存在下文將闡述的免責事由,如果都需承擔責任,則可以根據(jù)他們知道有人處于危險當中的時間點以此來確定承擔責任的大小,越早知道他人處于危險當中而不進行救助,則更容易造成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越晚知道他人處于危險當中而不進行救助,因知曉的時間較晚,可能損害已經(jīng)發(fā)生或擴大,則承擔較輕微的責任,承擔責任的前提是不履行救助義務與造成的損害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guān)系。受助人遭受的損害應當分為因危難造成的損害和因行為人不履行救助義務的造成的損害,因危難造成的損害應該由受助人自己承擔,不履行救助義務的行為人只需要承擔與自己的行為有因果關(guān)系部分的損失。(五)免責事由“好人法”在課以國民一般救助義務的同時,也應對免責事由加以規(guī)定,因為一般救助義務在免責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筆者認為的免責事由為(1)實施救助行為可能會給自身或第三人帶來損害。國外“好人法”的立法都要求國民應在不損害自己或其他第三人的情況下需要履行救助義務。法律能否強制要求人們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呢?答案是否定的,法律不強人所難,不能強迫國民實施有違反常理的行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會造成自身損害的行為面前人人都會選擇躲避。履行救助義務會造成自身損害,來換取處于危難中的他人避免遭受損害,這是一種只能在理論中實現(xiàn)的高度道德義務的想法,已經(jīng)超越一般人性的要求,法律所規(guī)制的一般人的行為,應當以一般化的能力作為救助的標準。不能強迫為履行救助義務,不顧造成自身或第三人的損害。因此,當履行救助義務會造成自身或第三人損害時,國民不履行救助義務將可以免責。(2)行為人的救助行為無重大過失。因救助行為的發(fā)生往往具有緊急性與危險性,國民對于救助的知識不可能樣樣知曉,在履行救助義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受助人的一些損害,如在進行心肺復蘇過程中,要達到急救的目的,即使是專業(yè)的醫(yī)生也會造成病人肋骨的骨折,這是在救助過程的造成的合理損害,如因造成受助人損害就要求國民承擔法律責任,則違背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原則,國民在救助過程中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思想壓力,擔心因自己的救助行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不能及時準確的實施救助。國民履行救助義務免責的情形應符合三個條件,損害是因救助者的行為產(chǎn)生,行為人履行救助義務過程中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主觀上沒有重大過失。重大過失則屬于抽象概念,沒有確定的標準,因救助人的職業(yè)身份不同,所知曉的救助方法和方式存在不同的情況,對于是否構(gòu)成重大過失則需要個案判定,并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予以完善。對于重大過失的認定需結(jié)合救助行為發(fā)生的緊急程度、救助人職業(yè)、年齡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因此,國民實施救助行為時無重大過失的情形應予以免責。(六)救助者本人遭受損害的法律救濟對于處于危難之中的人實施救助,國民難免承擔一定的風險,在履行救助義務后造成自身損失的情形下,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賦予救助者對受益人享有補償請求權(quán)。國民履行救助義務造成自身的損害,是因為要保護受助人的權(quán)益而發(fā)生,而受助人在救助過程中是處于受益人的地位繆宇.論被救助者對見義勇為者所受損害的賠償義務繆宇.論被救助者對見義勇為者所受損害的賠償義務[J].法學家,2016(02):76-95+178.但與此同時受助人也作為受損方,在經(jīng)濟壓力過大時可能較難履行對救助者的補償責任。為此,筆者認為也應賦予救助者行政補償請求權(quán)。因為國家通過制定法律,負以國民救助的義務,國民在履行義務過程中,國家從中間接受益,因此也將承擔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需要承擔救助者因無法從受助者處獲得補償而進行國家補償熊歡.一般救助義務的法律化研究熊歡.一般救助義務的法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如今我國社會中存在受助者誣陷救助者的情形,筆者認為受助者的誣陷也是救助者救助中本人遭受損害的情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法律對于受助者的誣陷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導致法院在判決過程中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決。因此,需要保障救助者的不被誣陷權(quán)鄭麗清.一般救助義務研究鄭麗清.一般救助義務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結(jié)語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zhuǎn)型階段,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利己主義、金錢至上與道德觀念等價值觀激烈碰撞,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見危不救”的社會問題,極大地沖擊了社會道德底線,對當前社會的和諧有序發(fā)展產(chǎn)生非常惡劣的影響。救助本是人性問題,休謨在《人性論》第三卷中說過“同情是心靈的交感、情緒和情感的傳達,能使人超出自我,對他人的利益乃至公共福利產(chǎn)生關(guān)切的情感,是德性的重要來源與社會生活的基礎”。面對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為塑造和諧社會秩序,良好社會風氣必將發(fā)揮法律的保障作用。法律是治國重器,良法是法治前提,以法律保障“好心人”的行為,匡扶正義,也將引領社會發(fā)展。要借鑒國外“好人法”的立法經(jīng)驗,并結(jié)合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進行我國的“好人法”立法將有助于解決國民在他人遭遇危難時“救不救”的社會問題,從而減少見危不救事件的發(fā)生。將救助作為國民的法定義務,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引導社會朝著和諧、有序的方向的發(fā)展,這也符合我國所宣揚的正能量行為,同時也有助于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法學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出發(fā)點是人和人性的需要,我國進行“好人法”立法更是對人性的保障與約束,弘揚社會善良風氣,傳揚中華民族“仁愛、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消除救助者的后顧之憂。由于筆者的水平有限,文章難免有不足之處,還望諒解。

參考文獻[1]鄭麗清.美國無救助義務規(guī)則的修正[J].北方法學,2012(3):20-29.[2]王哲.關(guān)于救助義務入刑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26(04):75-76.[3]程嘯:《侵權(quán)行為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4]趙萬一、蔣英燕:“論不作為侵權(quán)及其法律完善”,《北方法學》,2010年第1期,第37頁[5]毛玉萍.論一般救助義務法律化的法理基礎及思路[D].華東政法大學,2015.[6]吳婷.一般性民事救助義務的法定化[J].研究生法學,2013,28(02):24-31.[7]《魁北克民法典》,孫建江等譯,張明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版,第185頁[8]《歐洲侵權(quán)法原則:文本與評注》,于敏、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9]繆宇.論被救助者對見義勇為者所受損害的賠償義務[J].法學家,2016(02):76-95+178.[10]熊歡.一般救助義務的法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11]鄭麗清.一般救助義務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致謝值此本科學位論文完成之際,要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張純老師,從一開始的論文方向的確定,到論文的整篇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對我進行指導。給我提供了大量的建議與幫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