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170題)_第1頁
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170題)_第2頁
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170題)_第3頁
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170題)_第4頁
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170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2(共4套)(共170題)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第1套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3題,每題1.0分,共13分。)1、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fā)展的。”這說明()A、自然界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C、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D、人具有認識自然的能力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選項觀點錯誤,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CD選項不符合題干之意。恩格斯這句話說明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因此選B。2、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句話說明了()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D、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人的思維”是否是客觀真理,“是一個實踐問題”,即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它不是“理論問題”。因此正確選項為D。其他選項觀點正確,與題干內容無關。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是()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B、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書本C、感性認識是對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D、感性認識來源于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于間接經驗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觀點本身說法錯誤。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認識,認識的來源是實踐,因此BD選項錯誤。正確選項為C。4、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對立的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性區(qū)別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真理和謬誤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才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他們會相互轉化。因此AB選項錯誤。真理和謬誤是有所區(qū)別的,D選項觀點錯誤。5、科學家指出,“當黑洞或坍縮星等大型天體在太空加速時,會產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們一直無法探測到”。科學家擬實施“激光干涉儀太空天線”實驗,以探測這種引力波,科學家斷言尚未探測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其依據(jù)是()A、尚未探測到的事物遲早要為實踐證實其存在B、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深刻,:具有預測功能D、建立在正確理論基礎上的理性推測是可靠的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四個選項干擾性非常強,解答本題要抓住關鍵句子“科學家斷言尚未探測到的引力波的存在”,這一句子中的“斷言”實際上就是一種預測,科學家擬實施“激光干涉儀太空天線”實驗,以探測這種引力波,實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諸實施的過程,因此本題應選C。仔細推敲A、D選項,這兩個選項實際上是錯誤觀點,尚未探測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觀地存在著,有可能是客觀上根本不存在的,無論存在與否都將在實踐中得到證明,理性推測是否可靠最終都要接受實踐檢驗,而非看這一推測是否建立在正確理論基礎上,B觀點正確,但未準確反映題意。6、下列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B、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碱}。學生能準確識別A、B、C、D有難度。7、徐悲鴻偏愛畫馬,聽馬蹄得得,看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馬一同馳騁。這表明,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的藝術作品()A、受到藝術家生活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B(tài)、源自于藝術家的技藝和藝術天分C、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決于藝術家的執(zhí)著努力和勤奮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認識論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的過程,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的藝術作品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選C。8、關于“學習”有兩種觀點:其一,“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逼涠?,“教人必欲使其讀盡天下書,將道全看在書上,將學全看在讀上?!边@兩種觀點沒有處理好()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B、實踐與認識的關系C、真理與價值的關系D、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顏元。顏元認為,紙上談兵的學問不是真學問,只有經歷過實踐歷練出來的才是真學問、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強調實踐。后一句“將學全看在讀上”,則片面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故選B。9、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說明()A、純粹的理論必然會導致神秘主義B、任何理論認識都是人的實踐的結果C、社會生活實踐是產生神秘主義理論的唯一根源D、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對理論認識的作用。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的這一觀點立足于實踐、依靠實踐來解決一切理論上的問題。實踐是人類自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觀因素,又具有客觀的物質因素,是主觀和客觀的“交錯點”,它能夠使主觀客觀化、現(xiàn)實化,因而是認識客觀性的基礎和準繩。理論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正確的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反之,凡是把理論引導神秘主義方面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并從社會實踐中找到它們產生的根源。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理論和實踐關系的正確觀點,表明馬克思是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和出發(fā)點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的,從而科學地把握了社會的本質。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10、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彼倪@一觀點是()A、主張知易行難B、以行為基礎的知行合一C、主張知之明也,因知進行D、主張行先知后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知行觀。王夫之這段話意思是:知必須依賴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們獲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決于認識。實踐能使人們的認識取得客觀的效果,而認識本身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知而不行,即無實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結論,認為在知與行的關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兩者統(tǒng)一的基礎。王夫之這一以行為基礎的知行統(tǒng)一學說,是中國古代以實踐為核心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11、認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無不在感覺之中”,這一觀點()A、揭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B、揭示了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基礎階段C、否認了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發(fā)展、飛躍D、否認了感性認識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認識經歷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過程。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各種感官對認識客體的直接反映,是認識的低級階段,它以具體性、內容多樣性為特點;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思維加工對認識客體的間接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以抽象概括性為特點,超越了感性認識的界限和范圍,達到了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guī)律的把握。題干的這一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它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理性認識僅僅是對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類,理性認識的作用是極不可靠的,否認了理性認識是對于感性認識的發(fā)展、飛躍和質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12、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對這句話分析正確的是()A、揭示了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B、揭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C、認為理性認識可以脫離感性認識而存在,是錯誤的觀點D、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認了感性對認識的作用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感性的指導。感性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性才解決本質問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人們認識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試題引用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話,表達了他對感性和理性關系的看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壞的證人”這句話的含義。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人們獲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來自于眼睛這一視覺器官。但是眼睛所獲取的只是事物的現(xiàn)象,屬于感性認識,而現(xiàn)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認識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還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騙,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最壞的見證人”。其次,要正確掌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感性的指導,它們在認識過程中各有其作用。對古希臘哲學家的這一命題進行正確的評價,既要肯定它的積極意義和合理之處,又要看到在認識過程中不能陷入另一個極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13、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的關系是()A、主觀真理論是對客觀真理論的反映B、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是辯證統(tǒng)一的C、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系D、主觀真理論是對客觀真理論的抽象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是否認客觀真理的唯心主義真理觀。這種真理觀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fā),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否認真理是對外在的物質世界的反映,否認真理內容的客觀性。主觀唯心主義斷言,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覺、觀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觀自生的;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真理??陀^唯心主義并不直接否認客觀真理,甚至還強調真理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認為觀念上的真理也是對客體的認識,因而具有客觀性。但是客觀唯心主義所說的客體,并不是物質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把人的主觀精神神秘化、絕對化、客觀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觀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所以,客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仍然是否認了真理的客觀內容,鼓吹從主觀到主觀的主觀真理。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內容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來源于不依賴人的意志的客體,都是在主觀范圍內尋找真理。真理是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相符合、相一致。世界上只存在客觀真理,主觀真理是沒有的。唯心主義主張主觀真理,否認客觀真理,必然為宗教和信仰主義開辟道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15題,每題1.0分,共15分。)14、列寧說:“以為只有詩人才需要想象,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shù)學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積分的發(fā)現(xiàn)沒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對于這句話的理解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標準答案:A,B知識點解析:C說法錯,D選項與題意無關。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①動力作用。②激發(fā)作用。③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列寧這句話正是體現(xiàn)了非理性因素的這種作用。15、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的含義有()標準答案:A,C知識點解析:BD是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A和C是真理客觀性的含義。16、“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能互相轉化”,這說明()標準答案:C,D知識點解析:A的后半句話“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是對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謬誤,謬誤就是真理的結論,所以A不是正確答案。B的說法不對,在同一范圍,真理和謬誤不能轉化。C指出了真理轉化為謬誤的條件,與題意一致。D指出了謬誤轉化為真理的具體條件,與題意一致。17、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凡是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這兩種觀點()標準答案:A,B知識點解析:馬赫主義和實用主義觀都否定真理的客觀性,屬于主觀真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格格不入,故不選C。馬赫主義強調多數(shù)人承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用主義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強調有用即標準,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因此不選D。18、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標準答案:A,D知識點解析: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選項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19、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辯證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標準答案:B,C,D知識點解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A選項觀點不正確。B選項觀點準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選D。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認識世界,其統(tǒng)一性,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故選項C符合。20、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fā)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xù)?!边@說明真理()標準答案:B,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相對性。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斷發(fā)展的。A選項和D選項觀點錯誤。正確選項BC。21、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標準答案:C,D知識點解析: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外界對象。它有兩個嚴重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不能把認識看做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消極被動的直觀反映論是不科學的。舊唯物主義仍然堅持的是反映論的立場,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且這個本原是物質,故AB說法錯誤,排除。22、下列關于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和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區(qū)別中,表述正確的有()標準答案:B,C,D知識點解析: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是兩者之間又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由于脫離實踐和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因此具有嚴重的缺陷。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繼承了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和辯證法引入了認識論,科學地規(guī)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并且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系,全面地揭示了認識的辯證過程,把認識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而A是二者之間的共同點,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能動反映具有的特性包括()標準答案:A,D知識點解析: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主體是具有復雜結構和進行活動的社會性的人,它在反映客體過程中,必然會動用其內部結構的所有功能,對所反映對象的內容進行選擇、整理、改造、解釋、猜想等,因此不僅能對客觀對象進行直觀的摹寫,而且能對客觀對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僅能反映事物當下樣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動而可能成為的樣子。也就是說,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而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觀念的映象,既是一種反映,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摹寫性決定了反映的客觀性,創(chuàng)造性是反映能動性的標志,故正確答案選AD。BC說法過于片面,并非純粹的主觀或簡單的再現(xiàn),故排除。24、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的主要內容包括()標準答案:B,C,D知識點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其主要內容是: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任何認識都是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對客體的反映,都是以觀念形態(tài)再現(xiàn)客體的特征、本質和規(guī)律;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既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更有主體對客體的作用;第三,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xiàn)的。A說法過于片面,認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作用,故A不選。25、關于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下列表述正確的有()標準答案:A,C知識點解析:認識的發(fā)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由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是否可靠,能否轉化為現(xiàn)實,理性認識本身無法回答。這是認識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BD說法有誤,故不選。26、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它包括三種形式,分別是()標準答案:A,C,D知識點解析: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tài)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B是理性認識的形式,不符合題意,故排除。27、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的形式主要有()標準答案:A,B,C,D知識點解析: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28、感性認識的特點主要有()標準答案:A,C知識點解析: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這既是它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BD是理性認識的特點,故不選。考研政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第2套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3題,每題1.0分,共13分。)1、“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兩種說法()A、都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觀性C、前者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認識主體的差別性D、前者揭示了認識主體的差別性,后者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論和真理觀具體觀點的辨析?!肮f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指對于同一個客觀事物,有多少個看法,就有多少個真理,不管它是否與實際相符合。針對同一個認識對象形成的不同認識,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認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主張客觀真理不止一個,這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叭收咭娙?,智者見智”則表明人的認識的主體差別性,而這些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當由實踐來檢驗,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不要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相混同。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2、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的根據(jù)在于()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客觀的、實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規(guī)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tǒng)一D、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lián)系的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體性,從內容上講,真理是運動發(fā)展著的事物的多方面規(guī)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從形式上講,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真理的具體性所包括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一個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真理的具體性還表現(xiàn)在真理與謬誤的關系上。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因此,本題的答案選C。3、“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guī)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边@表明()A、書本知識比親身實踐更為重要B、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D、書本知識要和具體實踐結合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觀點明顯錯誤。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但唯一途徑說法錯誤,不選B。C選項本身觀點正確,但與題意無關。因此選D。4、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這一命題的含義是()A、革命理論比革命行動更重要B、革命運動是革命理論的派生物C、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具有指導作用D、革命理論最終決定革命運動的成敗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理論”是一種認識,“行動”則是實踐,革命理論來源于革命實踐,反過來指導革命實踐。A選項觀點錯誤,不能說理論比行動更重要。B選項亦錯誤。革命理論雖然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決定革命運動成敗的最終決定因素,過于夸大。正確選項為C。5、真理的絕對性是指它的()A、具體性B、客觀性C、終極性D、全面性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承認客觀真理也就承認了絕對真理。6、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A、改造世界觀B、改造人生觀C、改造價值觀D、改造道德觀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觀,即改造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7、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guī)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老子的這一觀點()A、認為通過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更有意義B、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對立性C、主張知識的獲得不需要通過思維加工D、否認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的意思是說,圣賢之人可以不用實踐就可以獲得知識,不需要看到(東西)就能說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顯然,老子的觀點是脫離實踐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表現(xiàn),否認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故D當選。A與題意相反,不選,B和C與題意無關,均排除。8、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A、認識必然,爭取自由B、實現(xiàn)共產主義C、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D、實現(xiàn)共同富裕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xiàn)為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因此選A。9、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認識是有限的,有待于從廣度、深度和進程上拓展,這是屬于()A、真理B、謬誤C、絕對真理D、相對真理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層含義: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二是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三是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發(fā)展。題干中說的是相對真理的含義,故選D。10、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是思維的()A、相對性B、客觀性C、至上性D、非至上性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tǒng)一,是同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辯證統(tǒng)一相一致的。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就是思維的至上性,亦即思維的無限性和絕對性,故選C。11、不同時代的人,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實踐水平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種限制.他們的思維是()A、至上性B、非至上性C、相對性D、絕對性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每一個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的暴露程度、社會歷史的實踐水平、主觀條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對的。故選B。12、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認為人們可以窮盡對真理的認識,從真理觀的角度看屬于()A、相對主義B、絕對主義C、形式主義D、懷疑主義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思想僵化,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種現(xiàn)成的公式,到處生搬硬套,就是絕對主義的表現(xiàn),故選B。13、“真理與謬誤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意義?!边@種觀點屬于()A、辯證法的觀點B、形而上學的觀點C、相對主義的觀點D、懷疑主義的觀點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故選A。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15題,每題1.0分,共15分。)14、理性認識的特點主要包括()標準答案:A,B知識點解析: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認識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觀事物.而在內容上則更深刻、更正確、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觀事物。這是它的特點和優(yōu)點,但也造成認識脫離現(xiàn)實的可能性。CD不是理性認識的特點,故排除。15、“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東兩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兩句話意在強調()標準答案:B,D知識點解析: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F(xiàn)代科學哲學中所謂“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也指明人總是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行觀察的。AC不符合題意,故不選。16、“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币煤诟駹柕倪@句話,意在表明()標準答案:A,B,C知識點解析: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D不符合題意,故不選。17、下列選項中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有()標準答案:A,B,C,D知識點解析: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tài)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感性認識只反映了事物的現(xiàn)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18、下列關于經驗論的說法中,正確的有()標準答案:B,D知識點解析:經驗論是指過分夸大感性認識,進而忽略理性認識的認識論。所有的經驗論都否認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性。故正確選項為BD。19、下列關于唯理論的說法中,正確的有()標準答案:A,B,C,D知識點解析:唯理論是指過分夸大理性認識,從而忽略感性認識的認識論。在實踐中容易陷入教條主義,導致思想僵化。唯理論還否認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否定認識來源于感性經驗。故四個選項都正確,且與題意相關,都入選。20、認識要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需要具備的因素有()標準答案:A,B知識點解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CD屬于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不符題意,故不選。21、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標準答案:A,B,C,D知識點解析: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xiàn)實的可行性統(tǒng)一起來,尋求實現(xiàn)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22、認識過程中既包括理性思維,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包括()標準答案:A,C,D知識點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B是理性因素,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3、非理性因素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十分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標準答案:B,C,D知識點解析: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動力作用。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fā)展是一種推動力量;第二,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第三,激發(fā)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發(fā)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A是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4、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是指()標準答案:B,C知識點解析: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的客觀性并不是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以客觀事物為認識對象,正確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AD都不是對真理的客觀性的含義的表述,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5、真理的絕對性是指()標準答案:A,B,C知識點解析: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三層含義: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二是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三是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D屬于相對真理的含義,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6、關于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標準答案:B,C,D知識點解析: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tǒng)一。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lián)結、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xiàn)出來,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們已經獲得的每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絕對真理的一個成分,都是通向絕對真理的一個階梯。A的表述錯誤,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不是兩個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故排除A。27、割裂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會導致()標準答案:A,D知識點解析: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對絕對主義,又要反對相對主義。絕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人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已有的理論看成永恒不變的教條。這種絕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相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觀隨意的東西。這種相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xiàn)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B是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所導致的后果;C是割裂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所犯的錯誤,都不符合題意,故不選。28、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包括()標準答案:A,B,D知識點解析: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C屬于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不符合題意,故不選??佳姓危ㄕJ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擬試卷第3套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題,每題1.0分,共25分。)1、感覺、知覺、表象是()。A、反映論的三種形式B、意識的三種形式C、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D、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感性認識包括相互聯(lián)系、循序漸進的三種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1)感覺是人對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體的感官對內外環(huán)境適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個別屬性,是由感官、腦的相應部位和介于其間的傳導神經組成的分析器系統(tǒng)協(xié)同活動的產物。感覺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機體本身的某些物質過程向意識的最初轉化。(2)知覺是對客觀事物表面現(xiàn)象或外部聯(lián)系的綜合反映,它為主體提供客觀對象的整體映象。知覺不是感覺的簡單總和,它是主體依據(jù)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對感覺所提供的各種特征和外部聯(lián)系分析和綜合的產物。知覺已經顯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現(xiàn)象的各要素之間的整體聯(lián)系。知覺的整體性結構是主體進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礎。(3)表象是曾經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識中的保存、再現(xiàn)或重組。表象不是知覺形象的簡單重復,它再現(xiàn)的不是客觀事物的全部聯(lián)系和特性,而僅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對人的實踐活動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對事物的功能和意義的理解和概括。正是這些方面在人的大腦皮層中構成穩(wěn)固的聯(lián)系。表象是具體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統(tǒng)一。故選項C正確。選項A、B屬于干擾項,反映論和意識不存在三種形式的劃分,故選項A、B不選。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故選項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C。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賴,其中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A、本質B、基礎C、動力D、升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質的區(qū)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于: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要通過感性認識來說明,一切真知都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而感性認識直接發(fā)源于實踐,離開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體現(xiàn)了認識論的唯物論。故選項B正確。感性認識不是理性認識的本質,兩者的本質都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故選項A不選。感性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兩者發(fā)展的動力都是實踐的需要。故選項C不選。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而不是相反。故選項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B。3、實現(xiàn)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前提和基礎是()。A、遵循正確的途徑和方法B、在實踐基礎上充分地獲得真實的感性材料C、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真實的理性材料D、勇于實踐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從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以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是更重要的一次飛躍。從實踐的角度,以認識指導實踐。從認識的角度,以實踐檢驗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要勇于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取豐富的、真實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前提和基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遵循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即把感性材料通過思考的作用,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形成概念和理論體系。從上可知,選項B正確。選項A是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途徑。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選項C的錯誤在于人并不能直接從實踐中獲得理性材料。故選項C不選。實踐是前提,但沒有感性材料的獲取也就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故選項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B。4、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A、起主導作用B、起決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不起作用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于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非理性因素的這種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動力作用;誘導作用;激發(fā)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故選項C正確。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故選項A不選。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不能起決定作用,更不是不起作用。故選項B、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C。5、認識活動中最突出的能動因素是()。A、情感B、意志C、直覺D、知識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活動中的理性因素。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lián)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xiàn)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于感性知識,有時表現(xiàn)為關于事物的概念或規(guī)律,屬于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tǒng)一的產物。它來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而是事物的特征與聯(lián)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表征,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知識是產生對人類自由的熱愛和原則的唯一源泉,這就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知識是對事物規(guī)律性的認識,它是一種認識成果、理論體系,屬于理性因素。依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認識活動中最能動的因素是理性因素,即知識。故選項D正確。情感、意志、直覺是非理性因素,故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解答本題的訣竅在于運用排除法來解答。6、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需要經過兩次飛躍,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二次飛躍的是()。A、調查研究,了解情況B、深入思考,形成理論C、精心安排,制訂計劃D、執(zhí)行計劃,付諸實踐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從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以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是更重要的一次飛躍。從實踐的角度,以認識指導實踐。從認識的角度,以實踐檢驗認識。認識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我們把從實踐到認識的飛躍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而把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皥?zhí)行計劃,付諸實踐”是從理論回到實踐,屬于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故選項D正確。而“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深入思考,形成理論;精心安排,制訂計劃”都是處于從實踐到認識的階段,目的都是為了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來指導實踐。故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7、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德國詩人萊辛的這一著名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過程的無限性。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哲學基礎。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人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發(fā)展的無限性是指,由于客觀世界是無限發(fā)展的,因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也是永無止境的。在形式上是循環(huán)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白非笳胬怼笔侵刚胬硇哉J識的擴展和深化問題,題干所說的意思是認識要不斷向前發(fā)展,不能凝固和僵化。故選項C正確。題干沒有涉及感性認識,也沒有涉及現(xiàn)象,真理已經是本質性的了,雖然選項A、B本身的說法正確,但與題干無關。故選項A、B不符合題意。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都是人們重要的活動,我們不能厚此薄彼,兩者同等重要。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8、對一個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A、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B、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兩次飛躍C、南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一次完成D、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對一個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的反復性是由以下原因決定的:從客體方面來考察,人的認識必然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從認識主體來考察,人的認識受到主體的生理因素、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及其立場、觀點、方法的限制。故選項D正確。選項A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認識過程的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故選項A錯誤。選項B本身雖然是正確的,指出了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但是,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只是經歷了一個認識的全過程,這并不能保證人們一定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對于一個復雜事物更不能保證經過一個認識的全過程就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故選項B不正確。選項C的觀點也只是經歷了一個認識的全過程,同樣不能保證一定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故選項C不正確。故正確答案為D。9、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根據(jù)。這表明()。A、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B、認識要靠實踐來維持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D、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在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中,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依賴實踐,認識、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此外,認識和實踐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的統(tǒng)一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的統(tǒng)一,又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的統(tǒng)一,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改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思想落后于實際,就容易犯保守的錯誤。當事物的具體過程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時,如果人們硬要把將來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xiàn)在來做,企圖超越階段,就容易犯冒進的錯誤。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彼試槭蔷唧w的,是歷史發(fā)展的,毛澤東同志依據(jù)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要求我們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即從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出發(fā),既不能從原則也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fā),來研究情況,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主觀與客觀才能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我們的工作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B、C是在講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但是題干中沒有提到這方面的問題。故選項B、C不選。選項D是唯物辯證法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與題干不符。故選項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A。10、在階級社會里,真理的根本屬性是()。A、真理的階級性B、真理的客觀性C、真理的可變性D、真理的具體性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的客觀性并不是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以客觀事物為認識對象,正確地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的根本屬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這一屬性都是不會改變的。故正確答案為B。真理有主觀、客觀之分,有相對、絕對之別。客觀真理是指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性,它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與人類的思想認識無關,所以,客觀真理是沒有階級性的。故選項A錯誤。真理是不可變的,故選項C錯誤。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和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11、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式,這是()。A、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B、客觀真理論C、主觀真理論D、形而上學真理論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主觀真理。在是否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問題上形成了客觀真理論即唯物主義真理觀和主觀真理論即唯心主義真理觀的對立。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即承認真理是主體對客體的正確反映,就是唯物主義客觀真理論,反之則是唯心主義真理觀。一切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有兩種典型表現(xiàn):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凡是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它們共同的錯誤都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所以說題干所說的是一種主觀真理觀。故選項C正確。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是堅持了真理上的唯物主義。承認客觀真理同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及唯物主義反映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故選項A、B不符合題意。選項D的說法太籠統(tǒng),不具體。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12、凡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這是()。A、一切唯物主義的觀點B、辯證唯物主義僅有的觀點C、主觀真理論的觀點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認識的區(qū)別的錯誤觀點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的客觀性并不是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以客觀事物為認識對象,正確地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是認識的本質。但人的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主體對客體的正確反映即是真理,反之則是謬誤。很明顯,“凡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是錯誤的觀點,其錯誤之處就在于混淆了真理與一般認識。故選項D正確。題干中所說的不是一切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就不這么認為。故選項A錯誤。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一切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有兩種典型表現(xiàn):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凡是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它們共同的錯誤都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13、真理一元論認為對于一個確定的對象()。A、只能有一種認識B、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C、正確認識只能一次獲得D、正確的認識只能用一種方法獲得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于特定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異和變化而改變。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雖然由于認識主體角度、立場、觀點、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人們關于同一客體的認識結果往往會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但是,這并不表明觀點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真理。在任何情況下,對于特定實踐活動中特定的認識對象來說,只能有一種認識是與特定的認識客體的狀態(tài)、本質和規(guī)律相一致的,這種認識就是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真理是一元的,因為真理的內容是唯一的、客觀的。我們要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由于真理是客觀的。有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但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真理是一元的,所謂一元真理,就是指對于一個確定的事物、現(xiàn)象的正確認識只能有一個。故選項B正確。對一個確定的對象,由于主體的社會實踐水平、知識程度、教育經歷等的不同,會對其產生不同的認識,所以對于一個確定的對象,會有多種認識,但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故選項A錯誤。而要獲得這種正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就能獲得,不可能一次就能抓住,而是要經過多次的實踐、多次的認識、多次的糾正錯誤才能完成,故選項C錯誤。獲得正確認識的方法有很多,并非只有一種方法。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14、真理是沒有階級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因為()。A、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真理是不斷發(fā)展的B、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C、真理就是客觀規(guī)律,真理與人的階級地位無關D、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類的客觀內容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沒有階級性的原因。由于真理具有客觀性,即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因而真理沒有階級性。真理的根本屬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這一屬性都是不會改變的??陀^真理是指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性,它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與人類的思想認識無關,所以,客觀真理是沒有階級性的。故選項D正確。選項A、B本身是正確的觀點,但它們不能說明真理為什么沒有階級性,為什么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選項A、B不選。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它本身不是客觀規(guī)律。故選項C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15、馬克思說:日常經驗只能抓住事物誘人的外觀,如果根據(jù)這種經驗來判斷,科學的真理就總會是奇觀怪論了。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A、日常經驗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C、對事物外部的感覺和經驗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D、經驗對于真理的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意義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經驗主義的觀點。經驗論是一種認識論的理論或學說,又稱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誕生于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它認為經驗是人的一切知識或觀念的唯一來源,片面地強調經驗或感性認識的作用和確定性,往往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貶低乃至否定理性認識的作用和確定性,認為人類知識起源于感覺,并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題干中馬克思的話主要批判了一種錯誤的真理觀,那就是經驗主義的真理觀。這種真理觀片面地強調日常經驗對于發(fā)現(xiàn)真理性認識的重要性,是片面的。故選項C正確。但日常經驗有時也能和事物的本質相符合,故選項A是片面的。選項B的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與題干無關。故選項B不選。選項D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經驗即是感性認識,它是我們認識真理的基礎,對真理的發(fā)現(xiàn)有推動作用。故選項D錯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16、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真理觀的辯證法表現(xiàn)在()。A、承認客觀真理和主觀真理B、承認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C、承認具體真理和抽象真理D、承認終極真理和永恒真理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tǒng)一。首先,二者相互聯(lián)結、相互包含,一方面,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任何絕對真理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是對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但又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客觀事物一定范圍、一定層次的反映;另一方面,相對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現(xiàn)著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作為一定范圍、一定層次上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包含著一定的客觀內容。人類認識就是不斷地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其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們已經獲得的每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絕對真理的一個成分,都是通向絕對真理的一個階梯。它是以往實踐和認識達到的認識成果,又是進一步邁向絕對真理的起點;它是一個個承前啟后的中間站,又是一個個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關節(jié)點。人們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就是這樣由相對到絕對不斷發(fā)展和轉化的過程。真理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理。具體性是真理自身固有的特性,它表明真理是由現(xiàn)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全面地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和“中介”,充分地估計到時間、空間條件和結構系統(tǒng)關系對真理的制約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真理的具體性原理的絕對要求。所以說真理觀的辯證法就在于既承認絕對真理又承認相對真理。故選項B正確。選項A、C是唯物主義真理觀和唯心主義真理觀的對立,在是否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問題上形成了客觀真理論即唯物主義真理觀和主觀真理論即唯心主義真理觀的對立。選項D是僵化、形而上學的真理觀。真理本身也是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之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真理,真理具有相對性。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正確。17、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兩、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這句話表明()。A、真理是無條件的、無限的B、真理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統(tǒng)一C、真理只能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映D、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認識的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絕對性。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的含義:(1)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承認客觀真理,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2)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3)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承認認識發(fā)展的無限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恩格斯的這句話主要是為了說明真理的絕對性。就人類認識的本性而言,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要承認絕對真理。故選項A正確。題干中沒有提到真理的相對性,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1)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2)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3)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fā)展。故選項B不選。選項C說的是什么是真理,與題干不符合。故選項C不選。真理是能夠被人們認識和把握的,我們可以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A。18、門捷列夫說:一個人要發(fā)現(xiàn)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這句話說明了()。A、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所以和謬誤相對立B、真理和謬誤是相互等同、相互轉化的C、在批判謬誤中發(fā)展真理,是謬誤向真理轉化的一種形式D、只要在謬誤中總結教訓,就能達到對真理的認識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和對立并不是絕對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才能夠成立,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失去了特定條件,它就會變成謬誤。真理和謬誤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兩者互相轉化的情形和條件復雜多樣,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辯證唯物主義反對混淆真理和謬誤界限的相對主義觀點,也反對把真理和謬誤的界限凝固化的形而上學觀點。認識的任務在于把握真理,但是把握真理是一個反復實踐和不斷探索的過程。謬誤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也不僅僅是消極的。在正確地總結經驗的條件下,謬誤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導。擁有無條件的真理權的那種認識是在一系列相對的謬誤中實現(xiàn)的。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人的認識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無限過程,是不斷地糾正謬誤和把握真理的過程。故選項C正確。選項A否認了真理的具體性,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兩者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選項A錯誤。真理和謬誤不是等同的,兩者是有一定的原則性區(qū)別的。真理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合的認識,謬誤則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相違背的認識。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真理不是謬誤,謬誤不是真理。二者有著原則的界限,不能混淆。故選項B錯誤。選項D的觀點過于絕對,謬誤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也不僅僅是消極的。在正確地總結經驗的條件下,謬誤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導。所以說在謬誤中總結教訓只是從謬誤向真理轉化的一個條件。故選項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1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句古語說明了()。A、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B、真理和謬誤涇渭分明,互相對立C、真理和謬誤相互轉化D、謬誤是真理的前提和先導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由于真理和謬誤決定于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但是,真理和謬誤又是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真理和謬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和相互轉化,是促進真理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真理的無限發(fā)展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作斗爭。在人的認識中,不可能只有真理沒有謬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fā)生。題干中的古語主要說明,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真理和謬誤是相伴發(fā)生的。真理發(fā)展的過程,不僅是相對不斷趨近絕對的過程,而且還是不斷同謬誤作斗爭并且戰(zhàn)勝謬誤的過程。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謬誤。故選項A正確。選項B是在說真理和謬誤之間的對立,選項B本身雖然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項B不選。選項C、D本身雖然正確,但也不符合題意。故選項C、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A。20、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實踐自身的特點而言是因為()。A、它是對人類有用的活動B、它是多數(shù)人參加的活動C、它是具有主觀性的活動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現(xiàn)實性的活動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一致、符合。所謂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對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這種情況決定了檢驗標準既不能在純粹主觀范圍內去尋找,也不能在純粹客觀范圍內去解決,而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對照,從而確定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在。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和優(yōu)點,而且具有直接實現(xiàn)性的特點和優(yōu)點。只有通過實踐的客觀結果才能把認識和客觀對象加以對照,從而判明主觀和客觀是否一致,判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實踐的普遍性是指實踐過程能揭示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人們在實踐中能夠通過個別認識一般,通過事物的現(xiàn)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是指實踐不是僅僅停留在意識范疇內的精神的、觀念的活動,而是通過人與客觀世界的實際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觀世界變化的活動,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過程。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是實踐所特有的品格,是實踐和認識、理論的原則區(qū)別。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還決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標準。實踐是普遍性的品格和直接現(xiàn)實性品格的統(tǒng)一。故選項D正確。實踐的有用性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相反,實踐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有用性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故選項A錯誤。參加實踐的人數(shù)的多少與實踐能否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沒有本質的聯(lián)系,由于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即使只有一個人參加的實踐活動,同樣可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故選項B錯誤。實踐具有主觀因素,即人的思想動機、目的等,這也不是它能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依據(jù),實際上,實踐能把這些主觀動機、目的,即思想、理論的東西變?yōu)楝F(xiàn)實的東西這種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才是使實踐成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jù)。故選項C不選。故正確答案為D。21、實踐標準之所以具有不確定性,是因為()。A、每個人的實踐都不相同B、實踐對真理的檢驗都具有歷史性C、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D、實踐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堅持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是指:第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沒有別的標準;第二,無限發(fā)展著的實踐對一切認識都能作出確定的檢驗。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相對性)是指:第一,實踐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對現(xiàn)有的一切認識都作出確定的檢驗;第二,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經過實踐證實的真理,還需要繼續(xù)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堅持實踐標準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既要反對夸大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否認相對性的絕對主義,又要反對夸大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否認絕對性的相對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對于檢驗真理這一點而言,它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真理標準的相對性,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對認識的每一次檢驗都不具有最終完成的性質,即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現(xiàn)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認識,而只能證實或駁倒當時的部分認識。這也就是說人類的實踐總是具體的,受時間、地點、歷史條件和認識深度等多方面的限制,有其局限性和相對性,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從一定的方面、一定的局部和一定的層次對人類的認識作出檢驗,而不能不受局限地檢驗人類的所有認識。故選項B正確。選項A、C、D雖然從一定層面說明了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但不是根源性的原因,追根溯源,實踐標準之所以有不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標準也是具有歷史性的。故選項A、C、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B。22、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A、價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B、價值是客體客觀上所具有的C、價值必須以人的客觀需要為前提D、人的需要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價值的客觀性。價值本質上是價值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能認為價值完全是主觀的,事物所呈現(xiàn)給某個特定主體的價值的大小或者價值主體所作出的評價,都必須以事物本身所具備的物質結構和功能為基礎,價值具有客觀性,這種客觀性主要表現(xiàn)在它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故選項A正確。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體的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發(fā)生和形成的。所以說價值不僅僅是客體客觀上所具有的。故選項B不選。價值要以事物的客觀屬性為前提,否則只有人的客觀需要而事物沒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客觀屬性,也構不成價值。故選項C錯誤。選項D的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與題干無關。故選項D不選。故正確答案為A。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看選項本身的概括是否完整,再者,要看選項內容是否與題干所問內容有關。23、奧運冠軍經常被看作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典范,并被推崇為青少年的榜樣,商人眼里看到的是他們極大的商業(yè)價值。以上資料說明()。A、價值選擇具有多樣性B、價值選擇是主觀任意的C、價值選擇是特定社會中價值取向的總和D、價值選擇是實現(xiàn)價值的首要前提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價值選擇。價值選擇,即價值取向,是主體對主體的價值進行區(qū)分、辨別,從而采取相應的主觀取舍態(tài)度和行動,它體現(xiàn)了主體的價值觀差異。價值的形成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