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1612-2022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61T1612-2022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61T1612-2022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61T1612-2022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61T1612-2022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080

CCSP66

DB61

陜西省地方標準

DB61/T1612—2022

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

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ullyPermeableAsphaltPavement

2022-10-12發(fā)布2022-11-12實施

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61/T1612—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材料..............................................................................................................................................................2

5設計..............................................................................................................................................................4

6施工..............................................................................................................................................................8

7質量控制與驗收........................................................................................................................................10

8運營養(yǎng)護....................................................................................................................................................13

附錄A(規(guī)范性)級配碎石空隙率..............................................................................................................14

附錄B(資料性)檢測表..............................................................................................................................17

I

DB61/T161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陜西省交通運輸廳提出。

本文件由陜西省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長安大學、陜西省西咸新區(qū)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陜西省交通工程咨詢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沙愛民、蔣瑋、胡力群、鄧朝顯、秦繼紅、梁行行、馬越、姬國強、張毅、肖

晶晶、袁東東、鹿蓉、焦文秀、吳旺杰、邢成煒、李鵬飛、徐書東、白偉峰、李玉鵬。

本文件由長安大學負責解釋。

本文件首次發(fā)布。

聯(lián)系信息如下:

單位:長安大學

電話/p>

地址:西安市南二環(huán)路中段

郵編:710064

II

DB61/T1612—2022

海綿城市建設全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全透水瀝青路面的材料、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和運營養(yǎng)護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全透水瀝青路面建設。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175通用硅酸鹽水泥

GB/T14336化學纖維短纖維長度試驗方法

GB/T17638土工合成材料短纖針刺非織造土工布

GB/T38990道路用水性環(huán)氧樹脂乳化瀝青混合料

GB/T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

CJJ1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guī)程

CJJ169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

CJJ/T190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程

JT/T533瀝青路面用纖維

JTG3430公路土工試驗規(guī)程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現(xiàn)場測試規(guī)程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guī)范

JTGD50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

JTGE20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

JTGE51公路工程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試驗規(guī)程

JTGF40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

JTGF80/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JTG/T3350-03排水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全透水瀝青路面fullypermeableasphaltpavement

路面各結構層均具有較大的空隙率,雨水能夠通過路面結構滲入至路基的瀝青路面。

1

DB61/T1612—2022

3.2

透水瀝青混合料(PAC)permeableasphaltconcrete

空隙率大于18%并具有連通空隙結構的多孔瀝青混合料。

3.3

連通空隙率connectedporosity

透水瀝青混合料中相互連通,并與外部空氣相連通的空隙,其體積占全部混合料體積的百分率。

[來源:CJJ/T190—2012,2.0.7]

4材料

4.1瀝青

4.1.1全透水瀝青路面面層應選用高黏度改性瀝青,其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1高黏度改性瀝青技術要求

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試驗方法

面層基層

針入度25℃0.1mm≥40JTGE20T0604

軟化點(TR&B)℃≥8060~80JTGE20T0606

延度5℃cm≥30≥25JTGE20T0605

閃點℃≥260≥260JTGE20T0611

60℃動力黏度Pa·s≥20000≥10000JTGE20T0620

黏韌性N·m≥25≥20JTGE20T0624

韌性N·m≥20≥15JTGE20T0624

薄膜加熱質量損失%≤±1.0JTGE20T0609

薄膜加熱針入度比%≥65JTGE20T0604

4.1.2全透水瀝青路面基層采用瀝青混合料時,瀝青材料可選用高黏度改性瀝青或其他瀝青。高黏度

改性瀝青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其他瀝青技術要求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表2其他瀝青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針入度25℃0.1mm60~80JTGE20T0604

軟化點(TR&B)℃≥46JTGE20T0606

延度5℃cm≥20JTGE20T0605

閃點℃≥260JTGE20T0611

60℃動力黏度Pa·s≥180JTGE20T0620

薄膜加熱質量損失%≤±0.8JTGE20T0609

薄膜加熱針入度比%≥61JTGE20T0604

2

DB61/T1612—2022

4.2水泥

宜采用強度不低于42.5級的水泥,技術要求應符合GB175的規(guī)定。

4.3集料

4.3.1粗集料應均勻、潔凈、干燥、表面粗糙,風化巖較少,其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表3粗集料技術要求

層次位置

試驗項目單位表面層試驗方法

其他層次

機動車非機動車道

石料壓碎值%≤20≤30≤30JTGE42T0316

洛杉磯磨耗損失%≤20≤30JTGE42T0323

表觀相對密度—≥2.60≥2.50≥2.50JTGE42T0304

吸水率%≤2JTGE42T0307

堅固性%≤8≤10JTGE42T0314

針片狀顆粒含量%≤10≤15JTGE42T0312

水洗法<0.075mm顆粒含量%≤1JTGE42T0310

軟石含量%≤3≤5JTGE42T0320

4.3.2細集料應采用機制砂,其技術要求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

表4細集料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表觀相對密度—≥2.60JTGE42T0328

堅固性(>0.3mm部分)%≤10JTGE42T0340

含泥量(<0.075mm含量)%≤1JTGE42T0333

砂當量%≥60JTGE42T0334

棱角性(流動時間)s≥30JTGE42T0345

3

DB61/T1612—2022

4.4礦粉

應采用石灰?guī)r等堿性巖石磨細的礦粉,不應采用回收粉取代填料。其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的規(guī)定。

表5礦粉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表觀相對密度—≥2.60JTGE42T0352

含水量%≤1JTGE42T0103

外觀—無團粒結塊目測

親水系數(shù)%≤0.8JTGE42T0353

塑性指數(shù)%≤4.0JTGE42T0354

加熱安定性—無明顯變化JTGE42T0355

<0.6mm%100

<0.3mm%95~100

粒度范圍JTGE42T0351

<0.15mm%90~100

<0.075mm%80~100

4.5纖維

木質素纖維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

表6木質素纖維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長度mm<6.0GB/T14336

含水量%<5.0JT/T533

吸油率%不小于纖維自身質量的5倍JT/T533

耐熱性-顏色、體積基本無變化,熱失重不大于6%JT/T533

4.6黏層材料

黏層材料宜采用水性環(huán)氧改性乳化瀝青等特種乳化瀝青,其技術要求應符合GB/T38990的規(guī)定。

5設計

5.1一般要求

5.1.1全透水瀝青路面與不透水路面及其他構筑物相接時,應在銜接處采取隔水與防水措施。

5.1.2路基應穩(wěn)定、均質,具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抗變形能力。

5.1.3輕交通等級支路及停車場的全透水瀝青路面的路基滲透系數(shù)應大于1×10-4cm/s。

5.2結構組合設計

5.2.1全透水瀝青路面體系應包括透水瀝青面層、透水基層、透水底基層和隔離層,路面結構組合示

意圖見圖1。

4

DB61/T1612—2022

標引序號說明:

a——透水瀝青面層

b——透水基層

c——透水底基層

d——隔離層

e——路基

圖1全透水瀝青路面結構組合示意圖

5.2.2瀝青層間可設置黏層,黏層材料用量宜為0.3kg/m2~0.5kg/m2。

5.2.3全透水瀝青路面的結構層材料見表7。

表7全透水瀝青路面的結構層材料

路面結構層材料

面層透水瀝青混合料

基層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

底基層級配碎石

隔離層天然砂、透水土工織物

5.2.4全透水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見表8,厚度應按照JTGD50和CJJ169設計。

表8全透水瀝青路面結構組合

道路類型輕交通道路非機動車道

1.透水瀝青混合料上面層,2cm~4cm;透水瀝青混合料下面層,1.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4cm~5cm;

4cm~6cm;2.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或開級

典型路面

2.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或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基層,30cm~36cm;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基層,15cm~30cm;

結構

3.級配碎石底基層,25cm~30cm;3.級配碎石底基層,15cm~25cm;

4.隔離層3cm~5cm。4.隔離層3cm~5cm。

5

DB61/T1612—2022

5.3面層

5.3.1面層所用的透水瀝青混合料級配范圍見表9。

表9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級配范圍

通過篩孔質量百分率(%)

篩孔尺寸(mm)

PAC-20PAC-16PAC-13PAC-10

26.5100———

1995~100100——

16—90~100——

13.264~8470~9090~100100

9.5—45~7045~7590~100

4.7510~3112~3012~3050~70

2.3610~2010~2210~2210~22

1.18—6~186~186~18

0.6—4~154~154~15

0.3—3~123~123~12

0.15—3~83~83~8

0.0753~63~63~63~6

5.3.2瀝青混合料中的纖維素摻量可根據(jù)混合料析漏試驗確定,宜為3‰~5‰。

5.3.3透水瀝青混合料配合比應按照JTG/T3350-03設計。

5.3.4面層透水瀝青混合料設計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0的規(guī)定。

表10透水瀝青混合料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馬歇爾試件擊實次數(shù)次雙面各擊實50次JTGE20T0702

空隙率%18~25JTGE20T0708

馬歇爾穩(wěn)定度kN≥5JTGE20T0709

謝倫堡瀝青析漏試驗的結合料損失%<0.3JTGE20T0732

肯塔堡飛散試驗的混合料損失%≤15JTGE20T0733

滲透系數(shù)mL/min≥4000JTGE20T0730

車轍試驗動穩(wěn)定度次/mm≥5000JTGE20T0719

凍融劈裂殘留強度比(TSR)%≥85JTGE20T0729

6

DB61/T1612—2022

5.4基層與底基層

5.4.1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應按照JTG/T3350設計。

5.4.2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公稱最大粒徑宜不小于26.5mm,級配范圍應滿足表11規(guī)定。

表11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的級配范圍

通過篩孔質量百分率(%)

篩孔尺寸(mm)

ATPB-25ATPB-30

37.5100100

31.510080~100

26.580~10070~95

1960~10053~85

1645~9036~80

13.230~8226~75

9.516~7014~60

4.750~30~3

0.0750~30~3

5.4.3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宜采用大型馬歇爾試驗成型試件,車轍試驗的試件厚度宜采用8cm,技術

要求應符合表12的規(guī)定。

表12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技術要求

試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馬歇爾試件擊實次數(shù)次雙面各擊實75次JTGE20T0702

空隙率%20~25JTGE20T0706

馬歇爾穩(wěn)定度kN≥5JTGE20T0709

謝倫堡瀝青析漏試驗的結合料損失%≤0.3JTGE20T0732

肯塔堡飛散試驗的混合料損失%<20JTGE20T0733

滲透系數(shù)mL/min≥4500JTGE20T0730

5.4.4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的空隙率宜為15%~23%,7d無側限抗壓強度應不小于3.5MPa,水泥用量

宜為9%~12%,最佳含水量應按照JTGE51T0801確定。

5.4.5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配合比應按照JTGD40和CJJ/T135設計。

5.4.6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的級配范圍應符合表13規(guī)定。

表13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的級配范圍

篩孔尺寸(mm)31.526.519.01613.29.54.752.360.075

通過篩孔質量百分率(%)10085~9458~8045~6535~5220~355~130~50~2

5.4.7級配碎石空隙率應不小于14%,計算方法見附錄A,輕交通等級支路CBR值不宜小于80%。

7

DB61/T1612—2022

5.4.8級配碎石的級配范圍應符合表14的規(guī)定。

表14級配碎石的級配范圍

篩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0.60.075

通過篩孔質量百分率(%)10080~9565~8530~6020~4010~223~120~6

5.5隔離層

5.5.1隔離層可選用天然砂與透水土工織物的組合,天然砂厚度宜為5cm~10cm,技術要求應符合表

15的規(guī)定。應在天然砂頂面覆蓋透水土工織物,透水土工織物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6的規(guī)定。

表15天然砂技術要求

檢測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JTGE42T0333

表觀密度-≥2.45JTGE42T0328

滲透系數(shù)cm/s≥1×10-4JTG3430T0129

表16透水土工織物技術要求

檢測項目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單位面積質量g/m2≥400GB/T17638

厚度mm≥2.8GB/T17638

CBR頂破強力kN≥3.9GB/T17638

斷裂伸長率%≥60GB/T17638

斷裂強力kN/m≥20GB/T17638

撕破強力kN≥0.56GB/T17638

垂直滲透系數(shù)cm/s≥0.08GB/T17638

5.5.2當路基為砂性土且符合表15的要求,設置隔離層時可不鋪設天然砂層,直接在砂性土路基頂面

布設透水土工織物;當路基為砂性土不符合表15要求時,應鋪設符合條件的天然砂層。

6施工

6.1一般要求

6.1.1全透水瀝青路面的施工除符合本章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JTGF40和CJJ1的規(guī)定。

6.1.2全透水瀝青路面在施工前應鋪筑試驗路段,確定出合理的混合料施工工藝。

6.1.3當氣溫低于10℃時,不應進行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的施工。

6.1.4全透水瀝青路面與密實路面相接處,應采取防水措施。

8

DB61/T1612—2022

6.2面層施工

6.2.1透水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拌和時間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經試拌確定,宜大于50s。瀝青混合料應拌和均勻,不出現(xiàn)花白料;

b)透水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控制應滿足表17要求。

表17高黏度改性劑及高黏度改性瀝青施工溫度控制方案

控制溫度(℃)

施工進度

直投式高黏度改性劑高黏度改性瀝青

瀝青加熱溫度160±5175±5

集料加熱溫度190±5185±5

混合料出廠溫度180±5180±5

攤鋪溫度≥170≥170

初壓溫度≥160≥160

復壓溫度≥130≥130

終壓溫度≥90≥90

開放交通溫度<50<50

注:測量溫度儀器為紅外測溫儀。

6.2.2透水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應采用攤鋪機攤鋪,攤鋪時應勻速、連續(xù),攤鋪速度宜為1.8m/min~

2.2m/min;

b)攤鋪施工如需要兩臺攤鋪機時,宜采用梯隊施工的方式,攤鋪機前后間隔距離宜控制在3m~

5m,搭接寬度宜控制在5cm~10cm,接縫位置應避開車道輪跡帶;

c)在攤鋪施工前,攤鋪機熨平板預熱溫度應達到100℃,根據(jù)氣溫情況在攤鋪施工前20min開始

加熱,低溫時可適當提前。

6.2.3透水瀝青混合料的碾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透水瀝青混合料碾壓時壓路機應全程靜壓,嚴禁開振動。初壓宜采用11t~13t鋼輪壓路機靜壓

1遍~2遍,復壓宜采用11t~13t鋼輪壓路機靜壓3遍~4遍,終壓宜采用20t以上的鋼輪壓路機

靜壓1遍;

b)壓路機碾壓應從低向高處碾壓,碾壓時應重疊輪跡的1/3~1/2;

c)對壓不到的地方,應輔以小型壓路機碾壓或人工夯實,并應多壓2遍~3遍。

6.2.4透水瀝青混合料的施工縫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采用梯隊作業(yè)的縱向接縫應采用熱接縫,面層的縱向接縫與下部結構層的縱向接縫應錯開

20cm以上;

b)面層的橫向接縫應采用垂直的平接縫,相鄰兩幅面層的橫向接縫應錯開1m以上,面層的橫向

接縫與下部結構層的橫向接縫應錯開1m以上。對壓不到的地方,應輔以小型壓路機碾壓或人

工夯實,并應多壓2遍~3遍。

9

DB61/T1612—2022

6.3基層和底基層施工

6.3.1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拌和時間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經試拌確定,宜大于50s,施工控制溫度應滿足表18要求;

表18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施工溫度控制

控制溫度(℃)

施工溫度

高黏度改性瀝青其他改性瀝青

瀝青加熱溫度175±5165±5

集料加熱溫度185±5175±5

混合料出廠溫度180±5170±5

攤鋪溫度≥170≥170

初壓溫度≥160≥160

復壓溫度≥130≥130

終壓溫度≥90≥90

開放交通溫度<50<50

b)攤鋪時速度宜控制在2.0m/min~2.5m/min,若采用兩臺攤鋪機,攤鋪機前后間隔距離宜控制在

5m~10m。搭接寬度宜控制在5cm~10cm,接縫位置應避開車道輪跡帶。當氣溫低于10℃時,

不得進行瀝青混合料的施工;

c)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基層碾壓厚度宜為4cm~9cm。初壓宜采用13t~15t鋼輪壓路機靜

壓2遍~3遍,復壓宜采用13t~15t的鋼輪壓路機靜壓2遍~3遍,終壓宜采用20t以上的鋼輪

壓路機靜壓1遍;

d)壓路機碾壓應從低向高處碾壓,碾壓時應重疊輪跡的1/3~1/2。對壓不到的地方,應輔以小型

壓路機碾壓或人工夯實,并應多壓2遍~3遍;

e)采用梯隊作業(yè)的縱縫應采用熱接縫,施工時混合料的部分應留下10cm~20cm寬暫不碾壓,作

為后面攤鋪部分的高程基準面。

6.3.2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攤鋪機應勻速行駛,運行速度宜控制在2m/min~4m/min;

b)初壓宜選用13t~15t雙鋼輪壓路機靜壓2遍,復壓宜采用18t~23t單鋼輪壓路機微震3遍~4

遍,終壓宜采用13t~15t雙鋼輪壓路機收光1遍。碾壓時應重疊1/2輪寬;

c)攤鋪過程應連續(xù),如中斷2h以上時應設置橫向施工接縫;

d)大空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碾壓成型且壓實度合格后,應立即開始灑水養(yǎng)生,并采用土工布覆蓋。

在養(yǎng)生期間應保持基層表面濕潤,養(yǎng)生期應不少于7d。

6.3.3級配碎石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施工時應根據(jù)天氣情況調整加水量,施工時加水量應比實驗室確定的最佳含水量高0.5%~1%;

b)攤鋪時應隨時檢查處理離析情況;

c)碾壓應采用12t以上的單鋼輪壓路機,初壓宜靜壓1遍,復壓時應采用振動碾壓方式壓4遍~6

遍,終壓宜靜壓1遍。

10

DB61/T1612—2022

7質量控制與驗收

7.1施工過程質量控制

7.1.1透水瀝青混合料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的項目、頻度和標準應根據(jù)表19進行檢測。

表19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實測項目

檢查項目規(guī)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

壓實度(%)≥97JTG3450T0924雙車道每200m檢測1處

平整度(mm)≤0.6JTG3450T0932平整度儀:全線每車道連續(xù)檢測

厚度(mm)總厚度:設計值的-5JTG3450T0912雙車道每200m檢測1處

縱斷高程(mm)±10JTG3450T0911水準儀:每200m測4斷面

橫坡(%)設計值的±0.3JTG3450T0911水準儀:每200m測4處

滲透系數(shù)(mL/min)不低于設計值JTG3450T0971雙車道每200m檢測1處

空隙率(%)17~26JTG/T3350附錄B鉆孔取樣:每1000m單幅2處

7.1.2透水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質量驗收表應采用表B.1。

7.1.3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的項目、頻度和標準應根據(jù)表20進行檢測。

表20開級配瀝青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基層實測項目

檢查項目規(guī)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

JTG3450T0924

壓實度(%)≥96

雙車道每200m檢測1處

JTG3450T0931

平整度(mm)≤83m直尺:路寬<9m時,每20m測1處;路寬為9m~15m時,每20m測2

處;路寬>15m時,每20m測3處

JTG3450T0911

厚度(mm)±10

鋼尺:每1000m2測1處

JTG3450T0911

縱斷高程(mm)±15

水準儀:每20m測1個斷面

JTG3450T0911

橫坡(%)設計值的±0.3水準儀:路寬<9m時,每20m測2處;路寬為9m~15m時,每20m測4

處;路寬>15m時,每20m測6處

JTG3450T0971

滲透系數(shù)(mL/min)不低于設計值

每200m測3個點

JTG/T3350附錄B

空隙率(%)19~2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