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三單元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1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三單元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2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三單元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3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三單元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4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三單元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魏晉至隋唐: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第6講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记榉治?.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中頻考點,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所涉及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表格、示意圖等史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如(2022·廣東卷,3)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2022·湖南卷,3)九品中正制的興衰;(2022·1月浙江選考,5)三省六部制;(2021·海南卷,5)元朝恢復開科取士;(2021·江蘇卷,3)進士出身。利用原始史料、采用非選擇題形式,對制度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考查,如(2023·6月浙江選考,22)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關系;(2023·湖南卷,17)唐代稅制改革;(2023·1月浙江選考,23)三省制運行機制等3.核心考向: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diào)制;兩稅法整體感知內(nèi)容導航一梳理必備知識二突破關鍵能力三鏈接高考熱點四課時精練梳理必備知識落實基礎性1.九品中正制知識點一選官制度背景①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②地方大族操縱選官,嚴重干擾人才選拔興衰曹魏創(chuàng)立,隋朝廢除內(nèi)容機制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標準初創(chuàng)時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實質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科舉制形成①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完善①唐太宗時期,科舉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時,首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作用①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③加強了中央集權1.圖解·關鍵知識

全面認識古代的科舉制2.挖掘·教材信息教材“學思之窗”中寫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體現(xiàn)科舉制度實施有何作用?答案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發(fā)展過程

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影響①削弱相權,皇權加強②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影響深遠知識點二

三省六部制圖解·關鍵知識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知識點三

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租調(diào)制(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diào)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nóng)民承擔定額租調(diào)。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調(diào)制(1)內(nèi)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定量谷物)、調(diào)(人頭稅)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nóng)時,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增加了政府的賦稅收入。3.唐中后期:兩稅法1.辨析·易混易錯均田制與租庸調(diào)制度(1)區(qū)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租庸調(diào)制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2)聯(lián)系:租庸調(diào)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依據(jù),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diào)制無法維持,后被兩稅法取代。2.拓展·思維點撥兩稅法的歷史地位返回兩稅法的實行,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使封建國家由對人丁的控制轉移到對土地的控制,由征發(fā)勞役轉向征收實物,這說明我國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已由稅人過渡到稅地。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內(nèi)部經(jīng)濟的新發(fā)展。突破關鍵能力提升綜合性視角1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日臻完備——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演進主題一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初期,中正評定人物時還能注意清議,做到德才并舉,秉公辦理。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不斷深入,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獨占政治、經(jīng)濟等不同領域大權的門閥世族地主階層,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漸封閉選官制度,操縱中正的評議和任免,并日益擴大中正的權力?!幾灾苌A《試論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之由及其蛻變》材料二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取士的原則,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基礎。——摘編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九品中正制是在漢末以來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也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注意客觀認識;同樣對科舉制也要辯證看待。解讀(1)根據(jù)材料一,說明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的變化及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變化:從重視德才到重視家世。原因:士族門閥勢力的崛起;社會秩序的動蕩。(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nèi)涵。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視角2中樞權力機構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材料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diào)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tǒng)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幾詷s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材料一方面以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為例論證了中央官制三省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diào)了唐朝《唐律疏議》的地位和影響。解讀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朝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chuàng)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1.歷史解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深化拓展2.歷史解釋——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演變的特點(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逐步削弱、君權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內(nèi)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nèi)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xiàn)。(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視角賦稅征收——租庸調(diào)制與兩稅法量出制入——魏晉到隋唐的賦稅制度變化主題二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發(fā)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nóng)民很多。農(nóng)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diào),結果迫使更多的農(nóng)民逃亡,租庸調(diào)制的維持已經(jīng)十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shù)赜匈Y產(chǎn)、土地,就算當?shù)厝?,上籍征稅。同時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的原則征租庸調(diào),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chǎn)稅及土地稅,將貴族也納入征稅范圍。——黃永年《唐史十二講》材料從背景、原則、內(nèi)容三個方面解讀了唐朝的賦稅改革:由租庸調(diào)制到兩稅法。解讀根據(jù)材料,指出兩稅法取代租庸調(diào)制的原因;分析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及其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原因:土地兼并嚴重,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xù)。新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chǎn)、土地為主;納稅對象范圍擴大。影響: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貧困家庭的負擔;減輕了政府對農(nóng)民的人身控制。1.歷史解釋——兩稅法中的思想原則深化拓展課稅對象天下皆同——加大征稅范圍,貴族、官僚、僧侶也要交稅征課內(nèi)容簡化稅目——以戶稅和地稅代替租庸調(diào),統(tǒng)一稅收課稅標準以資計稅——每戶按人丁和資產(chǎn)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體現(xiàn)公平征課時間兩稅三收——一年夏秋兩季收稅,上交中央、地方和節(jié)度使征課原則量出制入——由國家作出財政預算,分配到地方,進行征稅2.唯物史觀——兩稅法的評價返回積極政治減輕了政府對農(nóng)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會公平,緩和了階級矛盾,維持了中唐的穩(wěn)定經(jīng)濟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消極錢重物輕錢幣流通不足,農(nóng)民賤賣絹帛、谷物繳納稅錢,增加負擔土地兼并嚴重土地買賣合法,土地兼并盛行,更多農(nóng)民淪為佃戶、客戶鏈接高考熱點達成應用性(2022·廣東卷,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zhí)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高考真題悟√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xù)1231.復雜情境——從選官制度變化看隋唐社會結構(2022·湖南卷,3)據(jù)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依據(jù)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廢除,科舉制誕生,接著又恢復,又廢除。如此反復,說明這一時期門閥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強大,科舉制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總體趨勢是世家大族逐漸沒落,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科舉制存在弊端,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門閥觀念的強化,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廢除,排除D項。1232.學術情境——通過樞密使設置看唐代中樞機構變化(2022·重慶卷,3)唐代宗始設樞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貯文書而已。其職掌惟承受表奏于內(nèi)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據(jù)此可知,當時的樞密使A.主要負責軍事事務 B.類似皇帝秘書機構C.地位在中書省之上 D.下屬機構較為完備√1233.學習情境——以唐朝政策考查三省六部制(2022·1月浙江選考,5)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zhí)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調(diào)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123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宰相數(shù)量增多,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問題,不屬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級別略低的官員”是否是知識分子,排除B項;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君權,C項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1231.[挖掘信息·新情境]東漢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后來,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一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fā)布詔令。曹魏行政機構的調(diào)整A.遵循了中央集權制原則

B.有利于中央事權的統(tǒng)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從根本上防止吏治腐敗123√經(jīng)典模擬練魏文帝于秘書省之外另設一省來掌管機要,增加了中央機構部門數(shù)量,使得部分機構的職能重疊,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選C;材料中曹魏是在中央內(nèi)部進行的機構改革,未涉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排除A。另設一省掌管機要使得部門之間事權重疊,不利于中央事權的統(tǒng)一,排除B;新設立的部門對防止吏治腐敗無太大益處,排除D。1232.[挖掘信息·新角度]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勵精圖治,國家實現(xiàn)空前繁榮。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寵幸宦官,終于釀成安史之亂。高度成熟的政治設計沒有能夠防止唐朝由盛轉衰。這表明A.政體影響國家政治生態(tài)狀況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顯C.治亂交替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D.國運興衰取決于吏治情況√123唐朝由盛轉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影響,而是君主專制政體導致的,故選A項;材料論述唐朝前后期由盛轉衰時突出了君主個人治國理政狀況的變遷,而非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唐朝,并不能代表國家發(fā)展的規(guī)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吏治情況,排除D項。1233.[圖文綜合·新情境]如圖為唐朝懷集庸調(diào)銀餅,是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所納庸調(diào)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府折納的銀餅,出土于陜西西安何家村。與此銀餅相對應的制度是A.滋生人丁,永不加賦B.惟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C.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diào)D.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123唐朝懷集庸調(diào)銀餅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懷集“庸”“調(diào)”體現(xiàn)的是租庸調(diào)制,故C項正確;清朝康熙帝在位時期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shù)作為征稅的標準,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排除A項;兩稅法規(guī)定“惟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排除B項;D是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排除。123中樞機制——三省六部制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內(nèi)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監(jiān)督下運行,做到理性決策,而且切實可行。以德治國的國家中樞權力機構最重要的是決策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幾皂n昇《盛唐格局》命題視角拓[材料解讀]三省六部制在運作形式上具有民主色彩,可以理解為專制體制下最大限度的民主。[命題方向]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特點;隋唐制度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等。返回課時精練12345678910111213141.(2023·衡水二模)九品中正制明確規(guī)定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的在職高官,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xiāng)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同時,這些高官對鄉(xiāng)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這一規(guī)定A.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豪強的妥協(xié)B.導致選官權從中央旁落到地方C.實現(xiàn)了政府對民間輿論的控制D.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選擇題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高官對鄉(xiāng)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中正官選任官員的過程中受到了家世門第的影響,體現(xiàn)了士族在官員選舉中的作用增強,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故選D項。選擇題1516172.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xiàn)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jīng)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C.徹底改變了鄉(xiāng)里評議的傳統(tǒng)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由材料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員兼任,地方長官只有舉薦權,選官用官的權力由中央掌握,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故選D項。173.(2023·重慶模擬)西晉時,“舉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設立國子學,與太學相并立。南朝時期,國子學中經(jīng)策試而入仕的學生,“見于史傳者數(shù)十人之多”。國學的“明經(jīng)”科地位上升,超過了孝廉,形成了“州舉秀才試文、國學明經(jīng)試經(jīng)”的格局。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實亡

B.考試選官逐漸受到重視C.門閥士族影響力巨大

D.人才選拔制度發(fā)展成熟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據(jù)材料“國子學中經(jīng)策試而入仕的學生”“超過了孝廉”“州舉秀才試文、國學明經(jīng)試經(jīng)”可知西晉、南朝時重視利用考試來選拔官吏,故選B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隋朝九品中正制被廢除,排除A項;據(jù)材料可知貴族子弟在國子學中仍是需要考試的,排除C項;科舉制是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成熟的標志,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注:隋煬帝時,六局僅留符璽局,其余都被移出門下省,另外組成殿內(nèi)省負責皇帝生活起居。A.中央機構趨向專門化 B.古代社會生活進步C.士族的社會地位降低 D.國家逐漸走向統(tǒng)一4.(2023·保定二模)下表為四朝門下省諸局情況表。該表突出反映的論題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朝代門下省諸局梁公車太官太醫(yī)驊騮廄

北齊主衣尚食尚藥殿中齋帥領左右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藥殿內(nèi)城門符璽隋煬帝符璽

17北齊至隋文帝時期,門下省下設的諸局數(shù)量較多,而到了隋煬帝時期只剩下符璽局。由此可見,門下省的職能呈現(xiàn)出從多元化向專業(yè)化的轉變,故選A項;材料只涉及門下省職能的變化,無法直接得出古代社會生活進步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士族地位高低的信息,隋朝時期士族的地位仍然較高,排除C項;隋文帝時期滅亡了陳朝,實現(xiàn)了國家大一統(tǒng),但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4·黃岡調(diào)研)北朝譜學以官修譜牒為主,側重士族及其門第評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譜牒,評定士族及其等級,“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譜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評定,譜學轉向關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識。唐朝譜學的轉變主要由于A.選官制度的調(diào)整 B.人才觀念的變化C.階層流動的增強 D.君主專制的強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觀念,譜學的編纂也就側重士族及其門第的評定,到唐朝時期,選官制度變?yōu)榭婆e制,譜學側重點也發(fā)生了變化,故選A項;譜學內(nèi)容的轉變主要與選官制度相關,與人才觀念關系不大,排除B項;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編纂譜學的標準主要與選官制度相關,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3·重慶沙坪壩模擬檢測)《資治通鑒》記載,唐初,中書令由皇帝處領旨,交其屬下中書舍人六員起草詔令,“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彼鹨庖娪芍袝汤伞⒅袝顚徃埠?,交門下省駁正,然后由尚書省頒下執(zhí)行。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A.注重中樞決策的合理性

B.實行集體決策削弱相權C.中樞決策權力發(fā)生轉移

D.三省體制已經(jīng)遭到破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強調(diào)草擬詔令時中書舍人六員各自發(fā)表意見,供長官參考,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廣益,科學決策,A項正確;中樞決策權力仍然在中書省,排除B、C項;三省體制在唐朝時沒有遭到破壞,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3·重慶八中模擬)唐代尚書省實行制敕、管理行政的會商制度,尚書省的首腦機構都省有都堂會議。六部尚書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則開會商討,午時則在都堂會食,下午仍回本部處置都務。這一會商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決策效率B.對宰相政務工作有監(jiān)督作用C.有助于權力的制約和平衡D.有利于行政部門的分工協(xié)作√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尚書省的會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門的協(xié)作,又能提高各部門工作效率,故選D項;尚書省為執(zhí)行機構,并不是決策機構,排除A項;會商制度主要是為了行政部門的分工協(xié)作,唐代御史臺對宰相政務工作有監(jiān)督作用,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尚書省的工作制度,不能代表整個中央權力體系的制約與平衡,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8.唐代科舉制規(guī)定,士子應在本地參加府試獲得解送資格,若要離開本籍,到其他府州參加府試以取得解送資格,再到京師參加全國性考試,即為冒籍。這一規(guī)定A.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B.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C.促進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緣于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冒籍屬于跨地區(qū)參加考試,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參加考試地區(qū)資格有限制,有的應試士子為了增加解送的機會,便附籍于發(fā)解率高的府州,故選D項。179.(2024·揚州調(diào)研)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員出身情況。這反映了當時A.選官方式呈現(xiàn)多元化 B.門閥觀念不斷強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響力 D.科舉程序存在弊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項目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書95.90%3.28%0.82%17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唐代部分高級官員中出身于士族的占到一半以上,體現(xiàn)了當時士族在官僚系統(tǒng)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故選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項目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書95.90%3.28%0.82%17唐代選官以科舉制為主,且材料僅體現(xiàn)官吏出身,未體現(xiàn)選官方式,排除A項;唐代隨著士族衰落,門閥觀念在逐步弱化,排除B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項目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書95.90%3.28%0.82%17科舉制度存在一定弊端,但表格數(shù)據(jù)體現(xiàn)不出來科舉程序的問題,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項目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書95.90%3.28%0.82%1710.(2023·重慶南開中學質量檢測)唐玄宗時期“始選朝官有詞藝學識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將陸堅、張九齡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極,一日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唐德宗時期,陸贄任翰林學士,被時人稱之為“內(nèi)相”。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書權力被大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翰林學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漸趨成熟√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唐代翰林學士替皇帝草擬各種敕令,使得原來屬于中書省的職權遭到削弱,故選A項;翰林學士多以皇帝親信充任,其個例不能說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項;陸贄被稱為“內(nèi)相”,帶有內(nèi)朝官性質,并非真正的宰相,排除C項;隋文帝時,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2024·常州模擬)唐高祖武德年間戶口只有200多萬戶,即使到太宗貞觀年間,戶數(shù)也不滿300萬,還不到隋朝強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黃河下游地區(qū)更是一片荒涼,“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此種情況導致唐初A.開始設計租調(diào)制 B.繼續(xù)實行均田制C.改革推廣兩稅法 D.取消一切雜稅雜役√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安史之亂后,全國戶口從九百萬戶驟減到一百九十余萬戶,雖然其中有相當人口是在戰(zhàn)亂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A.標志著唐朝社會由盛而衰

B.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C.使得均田制出現(xiàn)瓦解趨勢

D.促進了全國經(jīng)濟重心南移√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安史之亂后唐朝政府掌握的戶口數(shù)量大為減少,由于主要以人口為征稅的標準,所以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故選B項;題干所述是唐政府在安史之亂后掌握的戶口數(shù)量大為減少導致財政危機加劇的現(xiàn)實,這是唐朝社會由盛而衰的表現(xiàn)之一,A項以偏概全,排除;題干所述使得租庸調(diào)制出現(xiàn)瓦解趨勢,而不是均田制出現(xiàn)瓦解趨勢,排除C項;題干信息沒有反映南北方之間的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不能據(jù)此得出“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結論,排除D項。17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51613.(2023·濟寧三模)820年,唐憲宗下詔:“自今以后,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jù)資產(chǎn)差率?!痹撆e措意在應對A.社會動蕩引發(fā)的民戶流動B.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人口遷移C.經(jīng)濟重心漸趨南移的挑戰(zhàn)D.藩鎮(zhèn)割據(jù)造成的國家收入銳減√推行兩稅法,要求主客戶都要納稅,強調(diào)每三年依據(jù)資產(chǎn)核定一次稅率,這是由于唐后期社會動蕩、民戶流動不斷,故選A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2024·河南中原名校聯(lián)盟高三調(diào)研)兩稅法將貴族、官吏、商人、地主、農(nóng)民等群體按資產(chǎn)多寡分為九等戶籍,形成“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納稅原則。這一做法意在A.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

B.加強對百姓的人身控制C.破除森嚴的等級制度

D.推動社會關系的平等化√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jù)材料“形成‘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納稅原則”可知,兩稅法促使我國古代賦役制度由人頭稅逐漸向資產(chǎn)稅轉化,這一方面放松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另一方面減輕了下層民眾的賦役負擔,故A項正確,排除B項;唐朝時期仍然處于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階段,“社會關系的平等化”說法錯誤,排除C、D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jié)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

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

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兩稅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jié)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體現(xiàn)量出制入原則,即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故選C項。1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6.(2023·周口模擬檢測)唐朝前期,財政完全由中央統(tǒng)收統(tǒng)支,各地的賦稅收入要全部上繳中央,運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國庫,中央對地方的支出又要轉運到各地。兩稅法實行后,屬于地方的開支就地留在州縣,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這一轉變A.導致藩鎮(zhèn)勢力日益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