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_第1頁
從“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_第2頁
從“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_第3頁
從“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_第4頁
從“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歷史講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的教學設計不失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在高二文科班教學實踐中,試圖從幾類相關“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fā),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作為法律執(zhí)行者的“人”,作為法律適用對象的“人”,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同時,以王安石變法為例,探討初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及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整合建構,并引導學生對歷史上變法成敗的經驗教訓有清晰的認知框架。關鍵詞:初高中教學銜接王安石變法變法改革認知邏輯“教育首先是人學!”[1]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課程,歷史課程應該致力于發(fā)展人,成就人,倡導從“人”的視角分析歷史上的人和事。如何認識教材中的“人”?又需要遵循哪些認知邏輯?王安石是歷史教學中關注的一個人物,本文試圖從“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探討初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及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整合建構。一、問題呈現(xiàn):銜接引發(fā)的對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論述的思考關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統(tǒng)編七年級下冊教材這樣論述:“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2]初中教材的描述是與初中歷史學科的定位相一致的,即“給學生打開觀察和了解歷史的視窗”。[3]對于教材論述,學生難免會產生疑問:1.變法很有必要,為何司馬光等人還固執(zhí)的反對變法?教材第12課還提到司馬光是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為何他如此頑固不化?2.在語文課上學到過,宋代大文豪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被貶,那么蘇軾也是極端保守落后的官員嗎?3.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唯一原因嗎?這些疑問及思考都會為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探究中埋下伏筆。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和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以下簡稱“選必”)第4課、第16課、第17課等課中均提到了王安石變法?!毒V要》呈現(xiàn)了變法反對派司馬光、劉摯等人的兩則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一些措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教材還希望學生理性看待變法反對派的言論:“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4]《選必》則認為變法失敗的原因在于“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盵5]可見,相比初中教材,《綱要》重在培養(yǎng)高中生論從史出的核心素養(yǎng)?!哆x必》則注重從國家與社會治理的高度進行歷史解釋。那么,同一知識點對于不同學段學生,如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如何實現(xiàn)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盡管初中和高中進行了循環(huán)式教學編排,“但需要明確的是兩次循環(huán)并非簡單的重復和單純的知識量增加,高中歷史課程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循環(huán),因而更具深度和廣度?!盵6]相比初中課程,高中課程更側重于對歷史“組織和建構”。而建構和整合的重要方法是“選擇有代表性的重點內容進行重點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一些具有規(guī)律性或共通性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對整體內容的有效理解與準確把握?!盵7]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就是“有代表性的重點內容”。而成功的改革又離不開決策層、執(zhí)行者、接受者等各種“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國家決策層治理好國家的政治善意與目標;改革目標與社會發(fā)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會發(fā)展程度與改革步驟的適應;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驟與準備;穩(wěn)妥而正確的實施路徑;貫徹執(zhí)行改革的人力資源,等等。”[8]具體到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在高二文科班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妨也從“人”的視角予以探析: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作為法律執(zhí)行者的“人”——各級官員;作為法律適用對象的“人”——普通百姓;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司馬光、蘇軾等人。歷史講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的教學設計不失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準此,我們試圖從上述幾類相關“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fā),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二、問題探究:從“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成功的變法離不開人民的擁護,因此,變法者應該關心人民的需求。那么,王安石是這樣做的嗎?環(huán)節(jié)一:法理還是人情?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的目標是否與人民需求相吻合?材料1初,保甲法行,鄉(xiāng)民驚擾,至有截指斷腕以避丁者。知開封府韓維言之,帝以問王安石,安石曰:“就令有之,亦不足怪。為天下主者,如止任民情,則何必立君而為之建官置吏也!……惟陛下果斷,不恤人言以行之?!卑彩纱艘鎼壕S?!呫洹独m(xù)資治通鑒》材料2韓宗師劾程昉導滹沱河水淤田,而堤壞水溢,廣害民稼……宗師言:“昉奏稱百姓乞淤田,臣勘會百姓元不曾乞淤田。昉分析,據(jù)差去檢踏官取到逐縣乞淤田狀,但不曾戶戶取狀?!鄙显唬骸耙酂o人戶狀?”王安石曰:“淤田得差去官及逐縣官吏狀足矣,何用戶戶取狀?程昉奏乞淤田既無狀,即難明虛實,然為朝廷宣力淤田至四千余頃,假令奏狀稱人戶乞淤田一句不實,亦無可罪之理?!薄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四十九設計意圖:呈現(xiàn)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制定法律的人應該慎重考慮民情民意。材料1,老百姓以自殘的方式抵制保甲法,表明變法措施存在不足之處,但王安石對老百姓的痛苦遭遇不僅不同情,反而認為“不足怪”。材料2,程昉在沒有征得百姓廣泛同意的情況下,決河淤田,毀壞百姓莊稼,還虛假上報,王安石沒有憐惜百姓,還極力為程昉辯解。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須尊重民情民意。法律是由人來執(zhí)行的,即便法律本身完美無缺,得不到認真的貫徹執(zhí)行,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環(huán)節(jié)二:貫徹還是歪曲?作為法律執(zhí)行者的“人”——各級官員能否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變法措施?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部分人:材料3呂惠卿:始,惠卿逢合安石,驟致執(zhí)政,安石去位,遂極力排之,至發(fā)其私書于上……弟升卿無學術,引為侍講。又用弟和卿計,制五等丁產簿,使民自供手實,尺椽寸土,檢括無遺,至雞豚亦遍抄之。隱匿者許告……民不勝其困……上下騷動?!撁摗端问贰凡牧?曾布和章惇:初,章惇為相,布草制極其稱美……布贊惇“紹述”甚力,請甄賞元祐臣庶論更役法不便者,以勸敢言。惇遂興大獄,陷正人,流貶鐫廢,略無虛日,布多陰擠之。掖庭詔獄成,付執(zhí)政蔽罪,法官謂厭魅事未成,不當處極典。布曰:“驢媚蛇霧,是未成否?”眾皆瞿然,于是死者三人?!撁摗端问贰吩O計意圖:呈現(xiàn)材料,引導學生總結變法派的特征:呂惠卿背信棄義、任人唯親。曾布亂施淫威、阿諛逢迎。章惇陷害忠良、草菅人命。這些人打著支持變法的旗號謀取個人私利,所以,用人不當導致“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走了樣”[9]。因此,改革需要依靠德才兼?zhèn)涞膱?zhí)法者,如果執(zhí)法者道德品質不佳,改革必將走向失敗。王安石主持變法,他不僅制定了很多法律措施,還到各地考察民情,那么,老百姓如何看待這些變法措施呢?環(huán)節(jié)三:擁護還是反對?作為法律適用者的“人”——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待變法措施?材料5(2013年山東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第35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yè),……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yǎng)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據(jù)《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材料6東明等縣百姓千余人,詣開封府訴超升等第出助役錢事,本府不受,遂突入王安石私第……退而訪問,乃司農寺不依諸縣元定戶等,卻以見管戶口量第定出役錢數(shù)付諸縣,各令管認,別造簿籍……凡等第升降,蓋視人家產高下,乃得其實。今乃自司農寺先畫數(shù),令本縣依數(shù)定簿,豈得民無爭訴哉!——畢沅《續(xù)資治通鑒》設計意圖:展示材料5,通過“錢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語句,引導學生分析變法措施帶給普通百姓的血淚和心酸。展示材料6,由于地方官員隨意認定戶等,任意攤派,將變法變成了追求政績、魚肉百姓的一種方式。而以犧牲人民利益為代價的改革之路終將走向失敗。正如錢穆先生所言,王安石變法沒有“寬養(yǎng)民力”,沒有“厚培國本”,以至于“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1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因此變法者應該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那么王安石是這樣做的嗎?環(huán)節(jié)四:私利還是公議?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司馬光、蘇軾等人的論述是否一派胡言?材料7司馬光:“下等戶及單丁戶,從來無役;今盡使之出錢,是鰥寡孤獨之人俱不免役……谷帛者,民可耕桑而得;至于錢者,縣官之所鑄,民之所不得私為也。今有司立法,惟錢是求,歲豐則民賤糶其谷,歲兇則伐桑棗、殺牛、賣田得錢以輸,民何以為生乎!此法卒行……貧者困窮日甚矣?!薄呫洹独m(xù)資治通鑒》材料8蘇軾:“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一月壟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薄K軾《蘇軾集》設計意圖:呈現(xiàn)材料,展現(xiàn)變法反對者的不同聲音。司馬光認為免疫法給鰥寡孤獨者帶來很多困難,蘇軾在地方任職時親眼目睹民生艱難。這些觀點展現(xiàn)了宋朝士大夫心憂天下的使命感?!叭绻驗樗抉R光揭露了客觀事實,而說他不過是代表了大地主利益……不僅缺乏根據(jù),而且是很不公平的?!盵11]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須博采眾長,形成改革合力。三、問題澄清后的思考1.歷史教師要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倡導教師引導學生依托既有知識儲備“建構新知識”、“支持新的學習”。因此,鑒于初中生已經了解很多歷史信息,高中教師需要提供學習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超越事實”、“形成自己對事件的解釋,得出結論。”[12]從而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呈現(xiàn)螺旋式上升。比如,有必要以王安石變法為例,使學生對歷史上變法成敗的經驗教訓有清晰的認知框架,有明確的認知邏輯。2.歷史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歷史思維定勢面對社會危機,蘇軾、歐陽修、程顥等社會名流之所以質疑變法措施,“肯定不是出于個人私利的考慮,也不單單是代表地主階層的利益,他們同樣憂國憂民,同樣真誠地關注民間疾苦、傾聽民間苦難的呻吟?!盵13]因此,我們不能以落后、反動、頑固等詞語對司馬光、蘇軾等人隨意貼標簽。探究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有助于引導學生打破對于改革與守舊問題的思維定勢,“我們不能因為王安石主變法是一改革即加以肯定,也不因司馬光主張守舊就加以否定”、“凡變能利民惠民的,就應當變,而不應當守,凡不變能惠民利民的,就應當守,不應當變?!盵14]3.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關注民生歷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懷普通人的命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