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

中醫(yī)基礎理論復習資料

1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

1.1整體觀念

定義:整體就是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中醫(yī)學十分重視人體的統(tǒng)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

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結構上是不可分割

的,功能上是相互協(xié)調、相互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認為人體與自然環(huán)境

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這種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性和機體自身的整體性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

具體論述包括:

1.1.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結構組成:人體是由若干臟器、組織、器官組成。各個臟器、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

理功能,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體活動的?個組成部分,決定的機體的整體統(tǒng)一

性。機體整體統(tǒng)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tǒng)”內屬于臟腑,

外絡于肢節(jié)”的作用來實現(xiàn)的。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tǒng),把六腑、五體、五

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lián)系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

用,來完成機體統(tǒng)一的功能活動。這種五臟一體觀反映出人體內部器官是相互聯(lián)系的,構

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

生理功能: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臟腑組織發(fā)揮自身的功能,另一方

面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xié)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人體自身生理平衡。這

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與整體的統(tǒng)一。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統(tǒng)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

息。另一方面,中醫(yī)學的氣血津液理論和形神統(tǒng)一學說,則反映了功能與形體的整體性。

整體觀念還體現(xiàn)于“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治,治則生化”等理論,表明人體陰陽

的制約、消長和轉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

病理變化:中醫(y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首先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變所引起

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性病理變化統(tǒng)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

直接相關的臟腑、經絡,也不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產生的影響。

疾病診斷:中醫(yī)學認為,人體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tǒng)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

臟腑、氣血、陰陽盛衰有關。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聯(lián)系、相

互影響,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的外在變化,了解和判斷內

臟病變,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如舌:人體內部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疾病的輕重順逆等,均可呈現(xiàn)

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測知內臟的功能狀態(tài)。

疾病治療: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故治療局部疾病,也必須從整體出發(fā),才能采取適當

的措施。如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理,故可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

養(yǎng)生防病:中醫(yī)養(yǎng)生也十分重視整體觀念。中醫(yī)學強調要形神共養(yǎng)以養(yǎng)生防病,同時,

要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

1.1.2人體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

自然界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可間接影響人體,

使機體產生相應的反應。

季節(jié)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生理:在四時氣候變化中,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

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因此,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為一年中氣候

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在這種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影響下,生物體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

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如汗、脈)1

病理:四時氣候變化是生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有時也會成為生物生存的不

利因素。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jié)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jié)功能失常,不能

對自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jié)時,就會發(fā)生疾病。四時季節(jié)氣候都有不同的特點,故除了一

般疾病外,常常可發(fā)生一些季節(jié)性多發(fā)病或時令性流行病。此外,某些慢性疾病,多在氣

候劇變或季節(jié)交替時發(fā)作或加重。

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

生理:在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雖然一晝夜的寒溫變化

不如四時季節(jié)那樣明顯,在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影響。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

氣者,-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

體陽氣的晝夜變化,即反映了人體在晝夜陰陽的自然變化過程中,機體生理活動的適應性

變化。

病理:晝夜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疾病,多是白天病情較輕,夜晚較重。故

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地區(qū)方域對人體的影響: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

理活動。而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

總之,由于人與自然存在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故因時、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成為

中醫(yī)治療學的重要原則。因此,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必須注意和分析外在環(huán)境與內在整體

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進行有效的治療。同時,中醫(y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

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

作斗爭,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1.1.3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中醫(yī)學認為,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其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人與社會環(huán)境是統(tǒng)一的,相互聯(lián)系的。

人不單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中的?員,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

自然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

婚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心理活動和病理

變化,而人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wěn)定、有序、平衡、協(xié)

調,此即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1.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y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候,論證其治

則、治法、方藥并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

則,是中醫(y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研究和處理方法,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色之一。

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

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是決定的治療(論治)的前提和依據(jù),論治是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

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

現(xiàn),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y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中醫(yī)認識并治療疾病,是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相結合。(一般而言,簡單疾病既以辨病

論治即可,如驅蛔殺蟲。)同時,中醫(yī)學辨證論治既區(qū)別于見痰治痰等的局部對癥療法,

又區(qū)別于那種不分主次和階段,一方一藥對一病的治病方法。

辨證論治作為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由于它能辯證地看待病和證的關系,既可

看到一?種病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出現(xiàn)同一種證,

因此,在臨床治療時,還可以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采取“同病異治”和“異病同

治”的2方法來處理。

中醫(yī)學治療疾病主要的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qū)別。所謂“證同

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實質上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針對疾病

發(fā)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1試述整體觀念在醫(yī)學模式轉變中的作用和意義。

要點一、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

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tǒng)一體。它以人為中心,以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為背景,

用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原則、聯(lián)系性原則對生命、健康、疾病等重要醫(yī)學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

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lián)系。如果說中醫(yī)學

屬什么醫(yī)學模式的話,根據(jù)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可以把中醫(yī)學的醫(yī)學模式概括為“自然一社

會一形神”醫(yī)學模式。

要點二、中醫(yī)學的健康與疾病觀。中醫(yī)學的整體觀把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放到自然與社會

環(huán)境中作全方位考察,認為人體自身的結構與機能的完整統(tǒng)一、形與神俱以及人與自然、

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是其健康的保證,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wěn)態(tài)及其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協(xié)調的被

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發(fā)生。因此,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在討論健康與疾病等醫(yī)學重大問題時,

不僅著眼于人體本身,而且重視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在防治疾病的過

程中,要求醫(y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

宜,又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心理異常,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要點三、綜合分析。由上分析可見,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從宏觀上勾劃出了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即

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全部框架,并且給這一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

人相應觀,錢學森曾指出:“人體科學一定要有系統(tǒng)思想,而這就是中醫(yī)的觀點,”中醫(yī)

學的整體觀正是用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原則、聯(lián)系性原則來研究人體的,因而在中醫(yī)學的理論

中,包含有建立在系統(tǒng)論基礎上的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特點。根據(jù)整體觀而建立

的中醫(yī)學的自然一社會一形神醫(yī)學模式,恰好彌補了單一生物醫(yī)學模式的內在缺陷。因

此,深人研究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及其醫(yī)學模式,必將對醫(yī)學模式的轉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

用。

1病、證、癥三者的定義及關系

?。杭醇膊?,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

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病的概念反映了某一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

屬性、特征和規(guī)律。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證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

質、邪正關系,因而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別的、孤立的現(xiàn)象,可以是病人異

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xiàn),也可以是醫(yī)生檢查病人時發(fā)現(xiàn)的異常征象。

病、證、癥三者的關系:病、證、癥三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病與證,雖然都是對疾病

本質的認識,但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xiàn)階段。癥狀和體征是病和證的基本要

素,疾病和證候都由癥狀和體征構成。有內在聯(lián)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

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串并疊合起來,便是疾

病的全過程。一種疾病由不同的證候組成,而同一證候又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

1陰陽學說

定義: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統(tǒng)?的概

念。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

的兩個方面。

3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tǒng)一的結果。宇宙間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由于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矜持運動是宇宙間一切

事物內部所固有的,所以,宇宙間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都是陰和陽的對立統(tǒng)一矛

盾運動的結果。

陰陽的屬性: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屬性。一般而言,

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

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喑的,都屬于陰。

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入到醫(yī)學領域中來,則

將對于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tǒng)屬于陽;

將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tǒng)屬于陰。

陰陽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絕對性:是指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加以區(qū)別。

相對性:是指:

一是用陰陽來概括或區(qū)分事物的屬性,必須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

個方面,才具有實際意義。

二是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和咱相對性體現(xiàn)于:一方面在一定條

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別一方面則體現(xiàn)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1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1陰陽的對立制約

首先,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

陰陽既是對立,又是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對立的結果。對立是二者之間相反的一面,統(tǒng)一是二

者之間相成的一面。沒有對立也就沒有統(tǒng)一,沒有相反也就沒有相成。陰陽兩個方面的相

互對立主要表現(xiàn)于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相互制約的過程,也就是相互消長的過

程,沒有消長,也就沒有制約。陰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消長的結果,取得了統(tǒng)一,即取得了

動態(tài)平衡,稱之為“陰平陽秘”。所以,人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與陽

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取得統(tǒng)一的結果。只有陰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事物才能發(fā)展

變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其次,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對立的兩方面,不是平平靜靜各不相關地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

中,而是處在互相制約、互相消長的動態(tài)平衡之中。

取得了動態(tài)的平衡,則機體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若這利動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便會

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端貑?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就是

說明了陰陽的制約、消長失調,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1.2陰陽的互根互用

首先,陰陽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

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故說''無陽則陰

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之間的這種互相依存關系,稱之為陰陽的互根互用。

其次,陰陽互根互用在人體中的主要體現(xiàn)。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不僅體現(xiàn)于相對物質之

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氣血),而且還體現(xiàn)于機體的相對功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興

奮和抑制),同時,還體現(xiàn)于物質和功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物質屬陰,功能屬陽,功

能是物質運動的結果,世界上沒有還運動的物質,因而也就不存在沒有功能的物質和沒有

物質運動的功能,二者之間同樣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系,所以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

在外,陰之使也”)。

陽依賴于陰而存在,陰也依賴于陽而存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陰和陽之間這種互根互

用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

亡。4再次,陰陽的互根互用,還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jù)。

1.3陰陽的消長平衡

定義:指陰陽之間的平衡,不是靜止的和絕對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

“陰消陽長”、“陽消陰長”之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陰陽的消長平衡,符合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消長是絕對的,平衡是相

對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在絕對運動之中包含著相對的靜止,在相對的靜止之中又蘊伏著絕

對的運動;在絕對的消長之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在相對的平衡之中又存在著絕對的消

長。事物就是以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絕對的消長和相對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得

到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如四季氣候變化的陰陽消長關系、人體的功能興奮和抑制在一日中的

陰陽消長轉化等)

但是,陰陽的消長雖然是絕對的,平衡雖然是相對的,但決不能忽視相對平衡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因為只有不斷地消長和不斷地平衡,才能失去事物的正常發(fā)展,對于人體來說

也就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只有“陰消陽長”而無“陽消陰長”,或只有“陽消陰

長”而無“陰消陽長”,則破壞了陰陽的相對平衡,形成陰或陽的偏盛或偏衰,導致陰陽

的消長失調,進而出現(xiàn)病理狀態(tài)。(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陰陽消長平衡的四種類型:

此消彼長;彼消此長;此消彼亦消;此長彼亦長。

1.4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

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

陰陽相互轉化?般都表現(xiàn)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

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陰陽轉化便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陰陽的相互轉化雖然也可

發(fā)生突變,但大多數(shù)是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

陰陽的相互轉化,必須具各一定的條件?!端貑?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里的“重”和“極”就是促進陰陽轉化的條件。在

這里,條件是主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陰陽之間便不能相互轉化。

總結

綜上.所述,陰和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因而存在著無限可分性;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

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說明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它們

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相反相成的。

1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1.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lián)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組

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tǒng)

就人體的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

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

以臟腑分,五臟屬里,藏精氣而不泄,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為陽。

五臟之中,心、肺居于上部為陽;肝脾腎位于下部屬陰。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

之分。

1.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對于人體的生理功能,中醫(yī)學也是用陰陽學說來加以概括說明的。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

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關系的結果。如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功能

屬陽,物質屬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說''陰

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5

1.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陰陽是互根互用、互為消長的,所以,陰陽的相對協(xié)調是健康的表現(xiàn);某種原因而使陰

陽失調,就會導致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發(fā)生疾病。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實質上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

包括人體的抗病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以陰陽來區(qū)分其屬性。它

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斗爭,皆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

陰陽偏勝:即陰勝、陽勝,是屬于陰或陽任何?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陽勝一般是指陽邪致病,是陽的絕對亢盛;但陽長則陰消,陽

偏勝必然要導致傷陰,故說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是指因陽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陽勝則陰病是指陽勝的病變必然損傷人體的

陰液。

同理論證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以及陰勝則寒與陰勝則陽病的性質。

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發(fā)球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陰或陽任何一,

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亢盛。

陽虛則寒:陽虛是人體的陽氣虛損,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xiàn)寒象,故說

“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陰虛是人體的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xiàn)熱象,故說

“陰虛則熱”。

由上可見,盡管疾病的病理變化復雜多變,但均可用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瓣杽賱t

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是中醫(yī)學的病機總綱。

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機體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定程度,必然導致另一方

的不足。稱為“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任其發(fā)展,最終會導

致“陰陽兩虛”,“陰陽兩虛”并不是陰陽的對立處于低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同樣存在著偏

于陽虛或偏于陰虛的不同。

陰陽轉化: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xiàn)的病理現(xiàn)象,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

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即所謂之“重寒則熱,重熱則

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1.4用于疾病的診斷

由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于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均可以用陰可陽來加

以概括說明。故說“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

在辨證方面,雖有八綱辨證,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表、實、熱屬陽;里、虛、

寒屬陰。臨床辨證過程中,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zhí)簡馭繁。

陰陽大則可以概括整個病證的屬性,小則可以分析四診中的一個具體脈癥。

色澤的陰陽:鮮明者病屬陽;晦暗者病屬陰。

聲息的陰陽: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屬熱,為陽;語聲低微無力,少言

而沉靜者,多屬虛屬寒,為陰。呼吸微弱,多屬于陰證;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多屬于

陽證。

脈象的陰陽:以部位分,則寸為陽,尺為陰;以脈動過程分,則至者為陽,去者為陰;

以至數(shù)分,則數(shù)者為陽,遲者為陰;以形態(tài)分,則浮大洪滑者為陽,沉小細澀者為陰。

1.5用于疾病的治療

由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故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

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學說用以

指導疾病的治療,有如下兩方面。

一是確定治療原則。

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若陰或陽偏勝而其相對的一方并沒有構成虛損時;即可采用“損

6其有余”的方法。若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之法。

陽勝則熱屬實熱證,宜用寒涼藥以制其陽,此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

溫熱藥以制其陰,此即“寒者熱之”??傮w而言,其法可稱之為“損其有余”、“實者瀉

之”。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不能用寒涼藥直折其熱,

須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滋陰壯水法,以抑制陽亢火盛。亦即《內經》所謂之“陽

病治陰”和張景岳所稱之“陽中求陰”。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者,屬虛寒證,不能用

辛溫發(fā)散藥以散陰寒,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扶陽益火法,以消退陰盛。亦即

《內經》所渭之“陰病治陽”和張景岳所稱之“陰中求陽”法。

總之,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者瀉熱,陰盛者祛寒;陽虛者扶

陽,陰虛者補陰。以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F(xiàn)象復歸于平衡協(xié)調的正常狀態(tài)。

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

藥物的性能,主要靠它的氣(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

沉,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

藥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四種,其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有些藥物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升降浮沉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為浮散,沉為重鎮(zhèn)等作用。一般而言,升浮者為陽,

沉降者為陰。

治療疾病,總體即是根據(jù)病證的陰陽勝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再結合藥物性能的陰陽

屬性,選擇相關藥物,以糾正由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

五行學說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是在“五材”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

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

維持著協(xié)調平衡。

1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均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因

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的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濕熱、升

騰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土O稼稿”。稼稿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

化、承載、受納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金的特性:“金日從革”。從革指變革,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

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水日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

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1.2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

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特性來推演和歸類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屬性,并不

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

行屬性。(如方位、五臟等)

事物的五行屬性可用取象類比和推演絡繹兩種方法來歸類。

此外,五行學說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lián)系。事物以五行的特

性來分析、歸納,把自然界各種事物歸結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統(tǒng)。對人體來說,即是將

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必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tǒng)。

7

1.3五行的生克乘侮

生克制化:

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

相生、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F(xiàn)象,在人體生理來說,則是正常生理現(xiàn)

象。

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故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稱為母子關系。以火為例,生我者為

木,我生者為土。

克我和我克,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以火為例,克我者為水,我克

者為金。

“生我,,和,,我生”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克。“克我”和“我克”是五行中的相

克,但克中有生。

生我者制我生者,我克者生克我。

#討論(包括制化關系)

五行制化關系是五行生克關系的相互結合。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fā)生和成長;沒有克,事物就會過分亢盛而為害,就不能維持事物

間的正常協(xié)調關系。因此,必須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的平衡協(xié)調和

發(fā)展變化。而且從五行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中,可以看出五行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是相對的。

因為相生相克的過程,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時刻會出現(xiàn)一定限度的太

過或不及的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本身會引起再一次生克制化的調節(jié),隨之再出現(xiàn)

再一次的協(xié)調平衡。這種不平衡中求平衡,平衡又被新的不平衡代替的運動,不斷推動著

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

乘侮: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后出現(xiàn)的不正常相克

現(xiàn)象。

乘即以強凌弱之意。是指五4五中廿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異

常相克反應。

原因有二: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因而造成對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

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

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為它克我一行的相克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

更虛弱。

反侮亦稱反克。

原因有二:

相乘與相侮的區(qū)別q聯(lián)系

一是某?行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克我一行的克制,反而對其進行反侮;

二是某一行本身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克制所應克的一行,反而反到其反侮。

二者均是不正常的相克現(xiàn)象,

主要區(qū)別: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fā)生過強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間的生克制化異常;

后者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fā)生相反的克制現(xiàn)象,而形成五行間的生克制化異常。

8

主要聯(lián)系:在發(fā)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fā)生相侮;發(fā)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fā)生相乘。1五

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L1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同時將

人體的臟腑組織結構,分別配屬于五行,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與

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聯(lián)系起來,進?步把人與自然環(huán)境統(tǒng)?起來。充分表達

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五臟的五行歸屬,不僅闡明了五臟的功

能特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lián)系,亦即五臟之

間既說明有相互資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

總體而言,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是五臟配五行,五臟又聯(lián)系著自己所屬的五體、五官、五志等,從而把機體各部分聯(lián)

結在一起,形成了中醫(yī)學的以五臟為中必的生理病理體系,體現(xiàn)了人體的整體觀。

二是根據(jù)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闡釋機體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tǒng)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

關系,進一步確立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的基本觀念。

三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歸屬,說明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性。

L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

變。以五行學說說明五臟疾病的傳變,可分為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

相生關系的傳變:

母病及子: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子臟。

子病犯母(子盜母氣):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

相克關系的傳變:

相乘:是指相克太過為病。一種是一方力量過強,而致被克一方受到過分的克伐;一各

是被克一方本身虛弱,不能傷受對方的克伐,從而也可出現(xiàn)克伐太過的病理現(xiàn)象。

相侮(反侮):是指相克的反向而致病。?種是由于在方太強,不僅不受克已一方所克

制,反而對克已一方進行反克;另一種是由于一方虛弱,喪失克制對方的能力,反而受到

被克一方的克制,導致反克的病理現(xiàn)象。

總之,五行學說認為五臟病變時的相互傳變,均可以五行間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來闡明。同

時認為按相生規(guī)律傳變時,母病及子時病情較輕,子病犯母時病情較重;按相克規(guī)律傳變

時,相乘時病情較重,相侮時病情較輕。

同時,必須指出,五臟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是以它們之間的生理功能的相互影響、相互作

用、相互配合來實現(xiàn)的。因此,事實上并不能完全用五行間的生克規(guī)律來闡釋。在疾病的

情況下,由于受邪性質不同、患者稟賦的強弱,以及各個疾病本身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

同,疾病時的五臟傳變,也并不完全按照五街上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進行。

1.3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用于診斷: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臟有病時,人體內臟功能活動及

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休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xiàn)色澤、聲音、形態(tài)、脈象

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由于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歸屬于五行,因此,在臨床診斷

疾病時,便可綜合四診所得材料,根據(jù)五行歸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guī)律,來概括和推斷

病情。9用于治療: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根據(jù)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調整各臟

之間的相互關系。五街上學說可用以確定和制定具體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根據(jù)相生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

治療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治療方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根據(jù)相克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

治療原則:抑強扶弱。

治療方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等。

止匕外,五行學說在治療上同樣還可用于指導針灸療法和精神療法等。

1藏象

此二字首見于《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

現(xiàn)象。

1藏象學說

即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

相互關系的學說。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

臟腑是內臟之總稱。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

臟即心、肝、脾、肺、腎;

的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是指這一類腑的形態(tài)及生理功能均有異于六腑,不與水谷直接接觸,而是一個

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而且還具有類似于臟的貯藏精氣的作用,故稱為奇恒之腑,包括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的共同特點:是化生和貯臧精氣,“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臟病多

虛,治療時臟實者可瀉其腑。

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腑病多實,

治療時腑虛者可補其臟。

1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因由

一是古代的解剖學知識;

二是長期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觀察;

三是反復的醫(yī)療實踐,從病理現(xiàn)象和治療效應來分析和反證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1藏

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表里,臟與腑是一個整體。(一臟一腑相表里的依據(jù)是

A經絡循行路線的陰陽相對和相互絡屬;B某一臟與某一腑之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緊密聯(lián)

系。)

二是五臟與形體諸竅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

二是五臟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

四是五臟生理功能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是維持機體內在環(huán)境相對■恒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通

過五臟與形體諸竅的聯(lián)系,五臟與精神情志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

維持體內外環(huán)境間的相對平衡協(xié)調。

1試述臟象學說與臟腑理論的關系。

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內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象學

說是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對于闡明人體的生命活動、病理變化,指導臨床實踐具有普

遍的意義。

10

臟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這一整體觀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臟為陰,腑為陽。一陰一陽相為表里,臟與腑是一個整體。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牌與

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分別相為表里。

五臟與形體諸竅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五臟各有外候,與形體諸竅各有特定的聯(lián)系。如心,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于鼻;等等。

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活動密切相關。臟象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由

“心”所主,并與五臟各有一定的關系,故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

志”的理論。同時臟象學說還認為,人的情志活動產生于五臟的功能活動,而情志過激又

可損傷五臟,致五臟功能活動失常。故又有“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

為思”、“肺在志為憂(悲)”及“腎在志為恐”之說。

由上可見,臟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聯(lián)系六腑、形體諸竅精神情志活動以及外環(huán)境(自

然環(huán)境、社會因素等),構成了心、肺、脾、肝、腎五個生理病理系統(tǒng)。五個系統(tǒng)之間的

協(xié)調,不僅維持著機體內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而且也維系著內外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因此,臟象

學說在研究臟腑的生理病理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時,是把整個活的機體作為單位的。它把

人體作為活的有機整體,在不割裂整體、不干擾正常生命活動的情況下,用以表知里的推

導方法,把握整體的運動規(guī)律。

臟象學說中的心、肺、脾、肝、腎等臟腑的名稱,雖與現(xiàn)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

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臟象學說中的臟腑,不僅是一個解剖學的

概念,更重要的是一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tǒng)的生理病理學概念。因此,臟象學說中的一個臟

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解剖生理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xiàn)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

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分散在臟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1心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脈:

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全身的血均在脈中運行,均依賴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至全身,發(fā)揮其濡養(yǎng)作用。

人身之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脈道通利與否,營氣和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直接影響著

血液的正常運行。

心、血.、脈共同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均屬心所主,均有賴于心

臟的正常搏動。而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于心氣。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

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正常運行于全身而發(fā)揮其濡養(yǎng)功能。另外,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

賴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否則也可影響心臟的正常搏動和血液的正常運行。故而可見,血液

的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其最根本的前提條件。(病理表

現(xiàn))

心主神志:

神的含義:

廣義: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

狹義:是指心所主之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即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但在中醫(yī)學中則

符其主要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之表現(xiàn);異常之表現(xiàn))

心主神志與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正因為心具有

11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

心的在志、在體、在液、在竅心在志為喜。一般說來,喜對外界信息的反應屬于良性

的刺激,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喜樂過度則可傷及心神,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發(fā)揮。

心主神志功能過亢(喜笑不止);心主神功能不及(易悲)。在液為汗。汗是津液通過

陽氣的蒸騰氣化后,從玄府排出之液體,亦即“陽加于陰謂之汗”。由于汗為津液所化,

血與津液同源,故有“汗血同源”說。在體合脈,其華在爪,在竅為舌。

1肺(華蓋、嬌藏)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氣、司呼吸:

包括主一身之氣和主呼吸之氣。

一身之氣:是指一身之氣均歸屬于肺,由肺所主。

肺主一身之氣:

首先體現(xiàn)于氣的生成方面。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谷

精氣相結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宗氣的生成,也影響全身之氣的生

成。

其次,肺主一身之氣還體現(xiàn)于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jié)作用。肺的呼吸運動即是氣和升降出

入運動。肺有節(jié)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肺主呼吸之氣:

是指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

實現(xiàn)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著氣的生成,調節(jié)著氣

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均隸屬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均勻和調,是氣的生成和

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影響宗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肺主持-

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作用也就減弱;如果肺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呼

出,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

但是,氣的不足和升降出入運動異常,以及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異常,均可影響

肺的呼吸功能而出現(xiàn)呼吸異常。

主宣發(fā)和肅降

宣發(fā):是宣發(fā)和布散,是肺氣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

包括三方面作用:

一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濁氣;

二是將脾所轉輸?shù)慕蛞汉退染⒉忌⒌饺?,外達于皮毛;

三是宣發(fā)衛(wèi)氣,調節(jié)媵理之開合,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肅降:是清肅、潔凈和下降,也就是肺氣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包

括三方面作用: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

二是將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保持呼吸道潔凈。

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功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

理情況下相互影響。所以說,沒有很好的宣發(fā),就沒有很好的肅降;沒有很好的肅降,也

必然會影響正常的宣發(fā)。

主通調水道

通:即疏通;調:即調節(jié)。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

12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jié)的作用。

肺主宣發(fā),不但將津液和水谷精微宣發(fā)至全身,而且主司媵理開合,調節(jié)汗液的排泄。

肺主肅降,不但將吸入的清氣下納于腎,而且也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成為尿液

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排出體外。故說“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

朝百脈、主治節(jié)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的交換,然

后再輸布到全身。

肺主治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肺主呼吸,人體的呼吸運動是有節(jié)奏地一呼一吸;

二是隨著肺的呼吸運動,治理和調節(jié)著全身的氣機,即是調節(jié)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三是由于調節(jié)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而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

四是肺的宣發(fā)、肅降,治理和調節(jié)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

因此,肺主治節(jié),實際上是對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的在志、在體、在液、在竅

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依賴于衛(wèi)氣和津液的溫養(yǎng)和潤澤,

成為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

1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運化

牌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分為運

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方面。

運化水谷

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進行的,但必須依靠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

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只有依賴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因此,脾運化功能旺盛,則機體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

充足的養(yǎng)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而進行正常

的生理活動。故說“脾為后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

。若運化功能不足,則(一系列病理表現(xiàn))

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

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液排出體外。此功能正常,則可防止水液在

體風發(fā)生不正常停滯,從而防止?jié)?、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主升清

升是指脾氣以上升為主的運動特點。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升清即指水谷精微等

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故說

“脾以升為健”。

升降是臟腑氣機的矛盾運動。一方面,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的。也就是升清

和降濁相對而言;另一方面是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xié)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恒定于

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

主統(tǒng)血

是指脾有統(tǒng)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目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統(tǒng)血的主要機制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的固攝

13作用較健全,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則是(病理狀態(tài))。

因脾氣主升,故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tǒng)血。

脾的在志、在體、在液、在竅

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yǎng),才能使

肌肉發(fā)達豐滿,身體健壯。反之,則(病理狀態(tài)),故說“治痿獨取陽明”。

1肝(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為剛臟,主升主動的生理特點,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

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調暢氣機

氣機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機體的臟腑、經絡、器官等的活動,全賴氣的升降出入運

動。肝的生理功能特點是主升主動,這對于氣機的疏通、暢達和升發(fā),是一個重要的因

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對于氣的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起著調節(jié)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器官等的活動也就正常和

調。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一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可見氣的升發(fā)不足,氣機的疏通和暢

達受阻,從而形成氣機不暢、氣機郁結等病理變化;二是肝的升發(fā)太過,則氣的升發(fā)過

亢,氣的下降不及,從而形成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甚則氣升太過,血隨氣逆,出現(xiàn)吐

血、咯血等表現(xiàn)。甚或突然昏不知人。(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荒于上,使人薄厥)

二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個重要條件。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不僅可影響

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則為眩暈,在下則為餐泄;還能影響胃的降濁功能,在上則為嘔逆曖

氣,在中則為脫脹疼痛,在下則為便秘。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運化功能還體現(xiàn)于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與肝相連,膽汁為肝

之余氣積聚而成。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實際上是肝主疏泄功能的個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

常,則膽汁能正常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功能,若肝氣郁結,則(一系列病理變

化)。

三調暢情志

情志活動屬于心主神明的功能,但亦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主

要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情志異常對機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影響也在于干擾正常的氣血運

行。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調暢情志的作用,實際上是調暢氣機功能的派生的。

此外,婦女的月經和排卵、男子的排精等與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關系。

主藏血

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兒方面。

一是肝內必須貯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約肝的陽氣升騰,勿使太過,以維護肝的疏泄功

能,使之沖和調達。

二是肝的臧血,還有防目出血的重要作用。

三是肝的藏血功能,還包含著調節(jié)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量的調節(jié)起

著主要的作用。

四是肝主藏血與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還體現(xiàn)于婦女月經來潮方面。

由于肝具有主藏血的功能,所以人體各部分的生理功能,皆與肝有密切關系。另外,肝

的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是以貯藏血液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液貯備,才能有效地進行調

節(jié)。歷此,肝的調節(jié)血量功能,必須是藏血和疏匯功能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才能完成。

肝的在志、在體、在液、在竅

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

14

1腎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

藏精是指腎對于精氣具有閉藏作用,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腎對精氣的閉藏,主要是為

精氣在體內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生理功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不使精氣無故流失,影響機體

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功能。

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所藏精

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與生俱來,是構成胚胎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后

天之精:是指出生后,來源于飲食物的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氣,以及臟腑生

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腎。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來源雖不同,但均同歸于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

有賴于后天之精的不斷培育和充養(yǎng),才能充分發(fā)揮其生理效應;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賴

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

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逐步具備生殖能力。

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

可概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

腎陰: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yǎng)、濡潤作用的部分;

腎陽: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部分。

腎陰和腎陽,又稱元陰和元陽、真陰和真陽,是機體各臟陰陽的根木,二者間相互制

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護著各臟陰陽的相對平衡。

由于腎陰腎陽是各臟陰陽的根本,故在腎的陰陽失調時,日久會導致其他各臟陰陽失

調。反之,其他各臟陰陽失調,日久必“久病及腎“,導致腎的陰陽失調。

此外,腎陰腎陽均是以腎中精氣為其物質基礎,故腎的陰虛或陽虛,均是腎中精氣不足

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腎陰虛或腎陽虛到一定程度時,可累及腎陽或腎陰,發(fā)展為腎的陰陽兩

虛。

主水

腎主水液,是指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對于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津液代謝

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正常情況下,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散和肅降,腎的

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后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排出

體外。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實際上是主宰著整個津液代謝,肺脾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

于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的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

關,而尿液的生成的排泄,在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中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故說腎主水

液。

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才能保證體內外氣體

的正常交換。

人體的呼吸功能,雖為肺所主,但必須依賴于腎的納氣功能。腎的納氣功能實際上就是

腎的閉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從理論來說,肺吸入的清氣必須下達于腎。但實

際上是說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賴于腎的納氣作用。因此,腎的納氣功能正

常,則呼吸均勻和調。若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則可出現(xiàn)動輒氣喘、呼多吸少等

腎不納氣的表現(xiàn)。

腎的在志、在體、在液、在竅

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唾為腎精所化),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在竅為耳及

二陰。

1六腑15

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將飲食物腐熟消

化,傳化糟粕。故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彼?,六腑以降為

順,以通為用,但是“通”和“降”的太過和不及,均屬于病態(tài)。

1膽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

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調節(jié)。

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故膽為六腑之一;同時,因膽本身并無傳化飲食物的生

理功能,且藏精汁,與胃、腸等有別,故又屬奇恒之府。

1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納、腐熟水谷: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容納于胃

的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yǎng)全身。故胃雖有受納和

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

營養(yǎng)全身。

主通降,以降為和

中醫(yī)學以脾胃的升降來概括機體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所以,胃的通降作用除指飲

食入胃,經胃的腐熟后,下行入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外,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

于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1小腸

小腸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

小腸和受盛和化物功能主要體現(xiàn)于兩方面。

一是說明小腸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之飲食物的盛器;

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和

吸收。

主泌別清濁

主要體現(xiàn)于三方面。

一是將經過小腸消化后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

二是將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

三是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1大腸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

大腸的傳導變化作用,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同時亦與肺的肅降及腎的氣化功能相

關。1膀胱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

1三焦(有名而無形、孤府)

二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持諸氣,總司全身之氣機和氣化

三焦是氣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人體的氣,是通過三焦而輸布于五臟六

腑,充沛于全身各處的。故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

為水液運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謝,是由

肺、脾、胃、腸、腎、膀胱等許多臟腑的協(xié)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

正常地16升降出入。若三焦水道不通利,則肺、脾、腎等輸布調節(jié)水液的功能也難以實

現(xiàn),所以,又把水液代謝的協(xié)調平衡作用,稱作“三焦氣化”。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及生理功能

上焦:

部位:橫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及頭面部,稱作上焦。

功能:“開發(fā)”、“宣化”、“若霧露之溉”。即主氣的升發(fā)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無

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說“上焦如霧”?!稖夭l辨》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中焦

部位:指膈以下,臍以上的上腹部。

功能:實際上包括脾胃的整個運化功能,故說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樞,

氣血生化之源”。“中焦如近”?!稖夭l辨》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

部位:將胃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均歸屬于下焦。

功能:《內經》中認為其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并概括為“下焦如瀆”。后世對

其進行了一定的發(fā)展,將肝腎精血、命門原氣等均歸屬于下焦,因而擴大了其生理功能特

點?!稖夭l辨》提出“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1奇恒之府

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

它們在形態(tài)上多屬中空而與腑相似,在功能上則不是飲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貯

藏精氣,與臟的生理功能相類。

奇恒之府中除膽為六腑之一外,其余均沒有表里配屬,也沒有五行配屬,這是不同于五

臟六腑的又一特點。

1腦

腦的主工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動;主精神意識;主感覺運動。

中醫(yī)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統(tǒng)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tǒng)歸于心,故

曰“心藏神”。同時,又把神分為五種不同表現(xiàn)的,即魂、神、意、魄、志,這五種神分

別歸屬于五臟,但都是在心的統(tǒng)領下而發(fā)揮作用的。因此,對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的

精神情志病,決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心主神明的病變,而與其他四臟無關。對于腦的病變,

也不能簡單地責之于腎(髓之海),而與其他四臟無關。

4.腦的生理功用主要有哪些?試分析腦在中醫(yī)臟腑學說中的地位及其意義。

要點一、腦的概念與認識史。腦為奇恒之腑之一,腦為髓之海。對于腦的功能,古今都

認為其與精神活動有關。早在《內經》時代,就已認識到腦與視覺及精神狀態(tài)有關。如

《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崩顣r

珍明確指出腦與精神活動有關,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備要》更有“人之記

性,皆在腦中”的記載。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又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

為詳細的論述,他說:“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

髓,由脊髓上行人腦,名曰腦髓。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

之物歸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彼延洃?、

思維、言語等功能,以及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功能,統(tǒng)歸于腦,比前人的認識提高了

一大步。

要點二、腦與五臟關系及治療意義。由于臟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認

為人體的精神活動和感官功能都以五臟功能為其基礎,聽以把腦的功能分屬于五臟。腦與

心、17肝,腎的關系較為密切。這是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

也”;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所以,中醫(yī)學對于精神情志

異常和感官功能障礙的病變,常從五臟論治,并主要調理心、肝、腎三臟的功能。

1女子胞

女子胞是發(fā)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決定。

一是“天癸”的作用。

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全賴于“天癸”。天癸是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具有促進

性腺發(fā)育而至成熟的生理功能。因此,在天癸的促發(fā)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發(fā)育成熟,月

經來潮,為孕育胎兒準備條件。

二是沖任二脈的作用。

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沖脈能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氣血,故有“沖為血?!敝Q;任脈主胞

胎,能調節(jié)全身陰經,故有“陰脈之?!敝Q。二十經脈氣血充盈,才能溢入沖任二脈,

經過沖任二脈的調節(jié),注入胞宮,而發(fā)生月經。但沖任二脈的盛衰均受“天癸”的調節(jié)。

三是心肝脾三臟的作用

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統(tǒng)血,對于全身血液的化生和運行均有調節(jié)作

用。而月經來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兒,均離不開氣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調節(jié),故月經

的來潮與心肝腎三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1臟腑間的關系(注意要從生理病理兩方面論述)

1.1臟臟關系

心與肺

主要是:

一心主血和肺主氣;

二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要講宗氣):

心與脾

主要表現(xiàn)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心主血,脾統(tǒng)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心與肝

一是心主血與肝藏血;

二是心主神志與肝主疏泄。

心與腎

(水火既濟)

肺與脾

一是氣的生成方面(肺主呼吸與脾主運化)

二是津液的輸布代謝方面(肺的宣降、通調水道與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

肺與肝

主要表現(xiàn)于氣機的調節(jié)方面(肺主降,肝主升)

肺與腎

一是水液代謝方面(腎為水臟,肺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和通調水道功能有賴于腎的蒸

騰氣化。反之,腎的主水功能亦有賴于肺的宣降和通調水道功能)

二是呼吸運動方面(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三是肺腎之間陰液相互資生。

肝與脾

一是肝的疏泄功能與脾的運化功能相互影響;

二是肝脾在血的生成、貯藏及運行等方面有密切聯(lián)系。

肝與腎18

一是肝腎同源方面(肝臧血,腎藏精)

二是肝主疏泄與腎主封藏方面(月經與泄精等)

脾與腎

先后天的關系(脾陽根于腎陽)。

1.2六腑間關系

六腑是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故其關系主要體現(xiàn)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

的相互聯(lián)系和密切配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