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二??荚囌Z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二??荚囌Z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二??荚囌Z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2河南省襄城縣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建需要良好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作為支撐。人民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建不僅受地理環(huán)境、行業(yè)特色、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而且受人們的價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狀態(tài)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一些負面心理的蔓延會嚴重干擾決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蘊含的深厚善念能夠啟發(fā)人們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會。例如,在善念啟蒙方面,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論”為起點,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同時,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以和為貴”的價值旨歸有助于養(yǎng)成包容、開放、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昂汀弊非蟮氖鞘挛飪炔恐T要素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以及不同事物間的和合共生,體現(xiàn)了個性與共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正如《中庸》所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笨梢姡腥A傳統(tǒng)美德提倡“和合”的生活狀態(tài),追求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與人“和而不同”“愛人若愛己”的相處模式、人與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以實現(xiàn)各民族“協(xié)和萬邦”的美好愿景。這種理念,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心胸寬廣、愛好和平、尚中貴和的意識,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諧的精神積極化解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心理,促使人們和睦相處,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摘編自張紅霞《弘揚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材料二:“和”最早見于甲骨文,最初是指聲音相應和,后來演化出和諧、和睦、和平等義?!昂汀痹诮鹞闹杏小昂椭C”“協(xié)調”之義。在先秦時期,“和”思想已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內心的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平概念的基本內涵。“和”作為儒家提倡的一種美德,最早出現(xiàn)于《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旨義是和合而不茍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昂汀庇小昂推健薄昂湍馈敝x,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此有多種角度的理解??鬃犹岢珜ⅰ岸Y之用,和為貴”作為治國的政治準則;道家經典著作《易經》中提出“保合太和”“萬國咸寧”的說法,即提倡國家間的和睦共處;而墨子進一步提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提倡以“兼相愛,交相利”的精神來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和諧的局面,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另外,“不茍同”就是不抹殺自身的獨立性,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即“和”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相輔相成。“和為貴”思想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儒家主張在治國理政或者處理人際關系時都要以和為貴,這反映了儒家的整體和諧思維。儒家的整體和諧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自我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本質上是一種內向防御型的和平文化,具有明顯的道德主義傾向。中庸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使人不容易走極端,凡事希求平穩(wěn),這種處世態(tài)度無疑是有益于國際社會和平。中國傳統(tǒng)和平思想作為一種多種因素共存共生、相互補充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了“以和為貴”“和平共處”“同舟共濟”的價值觀念,這些主張無不在追求普遍意義上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國傳統(tǒng)和平思想主張通過提升自身修為達到內心的平和,進而達到世界的和諧。儒家提倡“慎獨內省”,道家講“形神兼養(yǎng)”,都是闡述如何保持人內心平和的道理。儒家構建社會秩序的模式是“內圣外王”,即自身強大而“內圣”,外界則效法學習并自愿或主動進行聯(lián)合,非靠武力征服而“外王”。儒家注重心性和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先后次序來實現(xiàn)社會理想。“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是一種不假外求的內省思維。孔子要求學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孟子曰:“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泵咳俗栽感奚恚缓笤偻菩卸Y儀,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寧。這是儒家和平思想的理想境界。實現(xiàn)和平首先需要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人的欲求若任其擴張是沒有止境的,如不在源頭上加以適度約束就會導致欲海深壑,造成矛盾不斷,沖突綿延,以致出現(xiàn)大的動亂。只要每個人的心靈境界達到“內圣”,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便會實現(xiàn)天下太平。(摘編自李萍《“和而不同”的時代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負面心理的蔓延會嚴重干擾決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弘揚傳統(tǒng)美德,傳播正能量。B.“以和為貴”“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走極端,凡事希求平穩(wěn),中國這種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對構建國際和平社會有益無害。C.自身強大而“內圣”,外界則效法并自愿或主動進行聯(lián)合,即通過提升自身修為達到內心的平和,進而達到世界的和諧。D.“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不假外求的內省思維,能夠以德服人,無須靠武力征服就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的安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和”的內涵及價值取向,不過材料二的內容更豐富、翔實。B.兩則材料都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使文章觀點更具說服力。C.材料二闡述“和”與“和而不同”的含義,是為了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內涵,認識其意義。D.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和”的含義有多種角度的理解,但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都主張“和睦”“和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中“和”的觀點的一項是()A.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B.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述而》C.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D.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4.“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出自《孟子·告子上》,體現(xiàn)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論”觀點。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實現(xiàn)和平、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與“和而不同”有什么聯(lián)系?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即鸢浮?.D2.B3.A4.這句話指出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在善念啟蒙方面,可以以“性善論”為起點,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5.“和而不同”的相處模式,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愛好和平的意識,有助于養(yǎng)成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和而不同”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昂投煌钡膬r值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昂投煌庇兄趯崿F(xiàn)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實現(xiàn)天下太平?!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無須靠武力征服就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的安寧”錯誤,由材料二倒數第二段“每人自愿修身,然后再推行禮儀,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寧”可知,以德服人只能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的安寧”,未必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手法和論證結構的能力。B.“都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錯誤,材料一沒有運用“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的能力。A.“愛人者,人恒愛之”與材料二墨子“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觀點一致,可以論證“和”。B.論證的是擇師的標準。C.論證的是君子和小人在性格上的區(qū)別。D.用對比手法,論證的是學善與學惡的結果。故選A。【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叭诵灾埔玻q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這句話證明了材料一第一段“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蘊含的深厚善念能夠啟發(fā)人們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會”的觀點。作為體現(xiàn)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論”觀點的句子,它的作用是“在善念啟蒙方面,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論’為起點,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昂投煌睍r代價值就是幫助我們實現(xiàn)和平、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由材料一第二段“價值旨歸有助于養(yǎng)成包容、開放、平和社會心態(tài)……相處模式、人與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心胸寬廣、愛好和平、尚中貴和的意識,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諧的精神積極化解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心理,促使人們和睦相處,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可以提煉關鍵詞句“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等。由材料二第二段“國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和諧的局面,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不抹殺自身的獨立性,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可以提煉出關鍵詞句“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由材料二第四段“有益于國際社會和平……這些主張無不在追求普遍意義上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提煉關鍵詞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實現(xiàn)和平首先需要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便會實現(xiàn)天下太平”,可以提煉出關鍵詞句“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實現(xiàn)天下太平”。(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憂愁風雨(節(jié)選)朱以撒當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共有的家園,共同對風雨有一種很敏感的要求時,他們身上的自然情調就不容置疑了。他們更多地歸屬自然,除自己的勞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氣力有多少差別,而在于天候,這是農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陣風有每一陣風的意義,憑風向可以決定收割南邊或北邊的稻子;每一場雨有每一場雨的作用,少了不足,多了為害。從他們眉宇間就可以看出喜悅或糟心。有時候真的喊來一場雨,居然會歡呼和雀躍起來。城里人看著這種情景,不禁暗暗奇怪。我們真的遠離了這些自然現(xiàn)象,遠離了節(jié)氣,遠離了風霜雨雪,遠離了那清晨草葉上的晶瑩露珠。有多少人躲在公司四季如春的“恒溫箱”里,四季已如一季,黑夜有如白晝,對人的肌膚、心理沒有什么〖提示〗。這樣會把截然不同的兩類人隔開,其中一部分繼續(xù)著農耕時代的耕作和生息,他們的血脈里流淌著對風雨的敏感,這種敏感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落在自然而然的框架里,他們品嘗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的噴香大米,咀嚼著在充足雨水中發(fā)育完整的蔬果。至于村頭村尾三步一啄、五步一飲的雞鴨,那種本真的滋味,反倒是城里人求而未得的。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所謂遠大理想,農家的生活應該算得上是生命一種最天然的進程,最符合自然的吐納、藏露、舒卷。相比農耕者,文人是另一種類型。他們也想走出書齋感受風雨,于是有意為之,到阡陌田疇,到山野大漠,隨手拾掇一些篇章。一般的農家不具有這樣的癖好,他們的價值觀偏于實用,他們對眼前的風起雨落視同尋常,更多地聯(lián)系著莊稼,而決不會是美學。同樣是房前屋后的芭蕉,雨打的聲響打不動農家深沉的睡眠,可是詩人卻會一夜輾轉,守著滴滴答答,想著綠肥紅瘦,一臉憔悴,一眉宇感傷。而富有情調的造物主的杰作呀,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我多次想到,生存在一個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決口的年月里的這些人,他們承受著風雨苦楚,本能地抵御、感傷風雨,已經不僅僅顧及個人了。后人當然不會明白,就像無法再遭逢昨日一樣,不明白在如此明麗寬闊的蒼穹之下,風雨曾經如此地抽打人心。很多年以后,早就扔掉了老舊的蓑衣和斗篷、離開山風山雨的我已習慣了坐在安寧的書齋翻動書本,看那一頁頁滲透風雨的描述。只需輕輕動動手指,一頁頁承載著時光的紙片就飛了過去。一本薄薄的書,就可以把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盡收其中,目力所及并不費勁。只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就像隔著鋁合金窗看到外邊落雨,無切膚之痛快。屏幕上的古裝戲眼見得比書本感性多了,除了目欲上得到滿足,耳際也充滿了活生生的嬉笑怒罵,“足以極視聽之娛”。就我有限的歷史感受而言,還沒有幾部歷史劇能真的反映出那時的冷暖陰晴、沉浮榮辱。有時候屏幕上也風雨交加,可是透過風雨,看不出那是唐宋的景象或是元明的情致。有時我試著移易,發(fā)覺盡可以通用。時光的久遠已使人失去了對遙遠的風雨的記掛,即便是當年的腥風血雨,也因著插入了一些噱頭,被渲染得好笑好玩起來。當然,我也不僅埋首書齋,嗅那些發(fā)黃的書本的前朝氣息。有時為了得真實感,我也親臨實地。前朝宮闕里、故址頹垣中,我隨意地竄來竄去,感受著冷煙衰草的清愁。我聯(lián)想起多少曾經有過的歲月,如今都成縹緲鴻影了。曾經大雨來了,我不急著往家中猛跑,而是忙著給溫室的薄膜壓實邊角?,F(xiàn)在這一切也遠如煙云了,連同那些長著老繭的農家弟兄。在我不用與風雨搏斗淋得似落湯雞,若無其事地坐在書齋里時,我每年的薪水反倒要高出許多,待我又走在鄉(xiāng)間路上,喚著熟悉的氣味,我自然想到了差別的緣由。不要去否認,日子是朝著快樂發(fā)展的。不要說農家對自然現(xiàn)象最直覺、樸素的憂患,就是曾經鐫刻在人文精神支柱上的憂患意識,也在快樂中日漸銷蝕。誰不愿意快樂,甚至預支快樂?只有那些天性悲憫的古文人,在飽嘗憂患的汁液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痛苦得徹夜不眠。憂患使人沉重,也使人深刻。當初的不少文人就死于憂患,死于心累,如孔子、屈原、賈誼、司馬遷……這一長串名單的背后,是一個個艱難的歷程?,F(xiàn)在,我們更多地走到另一條路上了,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就算明日風狂雨驟,今日依舊快樂。我們可以復活阿房宮、圓明園,復活秦時明月、漢時關隘,卻無法復活那種感念風雨的情懷。春花秋月,風來雨往,四時輪回依舊。有變化的只是人,還有人的尋求。(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如果除開對遠大理想的追求,農民的生活應該算得上是最理想的生活、最天然的生命進程。B.文人們走出書齋有意去感受風雨,更多的是為了感受美學上的感傷、歲月的滄桑和風雨對人心的抽打。C.“我”安坐在書齋里翻動著書本,雖然可以了解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但無法感受歷史的切膚之痛快。D.生活是朝著快樂發(fā)展的,作者擔憂人們在快樂中沉淪,忘記憂患,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重視營造氣氛,作者以議論開篇,為全文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調。B.文章將文人與農民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做比較,凸顯不同群體的價值觀。C.文章雖然少有對自然風雨的描寫,卻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敏銳感受。D.文章結尾在結構上照應了開頭,在內容表達上含蓄內斂,充滿哲思。8.“風雨”在文中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憂愁風雨”的理解。9.【拔高題】朱以撒的散文充滿了個體性靈。請結合文章的情感、結構、語言對朱以撒散文的這一風格加以探析。〖答案〗6.B7.D8.①“風雨”代指影響農民收成的天候,“憂愁風雨”就是擔憂靠天吃飯的農民的疾苦。②“風雨”也指飄搖的歷史與憂患意識,“憂愁風雨”就是擔憂后人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了家國情懷。9.①文章感情深沉凝重,借助“風雨”等意象表達了對歷史、對社會的思考,既有深度,又有廣度。②文章結構嚴謹,但表達隨心所欲,依靠感覺和聯(lián)想,把古典意蘊和自然物象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十分感性。③文章用詞凝練,語言古樸,富有質感,個人特色鮮明。〖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為了感受美學上的感傷、歲月的滄桑和風雨對人心的抽打”錯誤。根據原文“生存在一個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決口的年月里的這些人,他們承受著風雨苦楚,本能地抵御、感傷風雨,已經不僅僅顧及個人了”,可知文人走出書齋去感受風雨,是去履行自己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的社會責任。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在內容表達上含蓄內斂”錯誤?!坝凶兓闹皇侨耍€有人的尋求”直接表達了人們對歷史追求和探索,語言表達直白。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意的能力。根據原文“他們更多地歸屬自然,除自己的勞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氣力有多少差別,而在于天候,這是農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陣風有每一陣風的意義,憑風向可以決定收割南邊或北邊的稻子;每一場雨有每一場雨的作用,少了不足,多了為害。從他們眉宇間就可以看出喜悅或糟心。有時候真的喊來一場雨,居然會歡呼和雀躍起來”可知,農民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取決于不可掌控的天候,所以“風雨”指影響農民收成的天候。每一陣風,每一場雨對農家有著不同的意義,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所以“憂愁風雨”就是擔憂靠天吃飯的農民的疾苦。根據原文“看那一頁頁滲透風雨的描述”“一本薄薄的書,就可以把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盡收其中”“只有那些天性悲憫的古文人,在飽嘗憂患的汁液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痛苦得徹夜不眠。憂患使人沉重,也使人深刻”可知,“風雨”是指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以及飽嘗憂患后的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也就是飄搖的歷史與憂患意識。根據原文“時光的久遠已使人失去了對遙遠的風雨的記掛,即便是當年的腥風血雨,也因著插入了一些噱頭,被渲染得好笑好玩起來”“現(xiàn)在,我們更多地走到另一條路上了,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就算明日風狂雨驟,今日依舊快樂。我們可以復活阿房宮、圓明園,復活秦時明月、漢時關隘,卻無法復活那種感念風雨的情懷”,可知作者擔憂人們在快樂中沉淪,忘記憂患,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擔憂后人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了家國情懷?!?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題干可知,此題需要分析文章在情感、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文章以將文人與農民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開篇,凸顯不同群體的價值觀,為全文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調。借助“風雨”等意象表達了對歷史、對社會的思考,如“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表達了對那些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文人的贊美;“不要說農家對自然現(xiàn)象最直覺、樸素的憂患,就是曾經鐫刻在人文精神支柱上的憂患意識,也在快樂中日漸銷蝕”,表達了對現(xiàn)在社會中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有家國情懷等現(xiàn)象的擔憂。文章感情深沉凝重,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從結構的角度分析,文章以議論開篇,以“風雨”為線索,先寫自然風雨,通過“相比農耕者,文人是另一種類型”的過渡,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寫文人們走出書齋對風雨的感受,結尾照應開頭,表達了銘記歷史,傳承家國情懷的感慨。文章結構嚴謹,把古典意蘊和自然物象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十分感性。從語言的角度分析,“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落在自然而然的框架里,他們品嘗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的噴香大米,咀嚼著在充足雨水中發(fā)育完整的蔬果。至于村頭村尾三步一啄、五步一飲的雞鴨,那種本真的滋味,反倒是城里人求而未得的”中,“品嘗著”“咀嚼著”“三步一啄”“五步一飲”使用凝練的語言,描寫了農村的人和物的悠閑,表達了對最理想、最天然的農民生活的贊美。“可是詩人卻會一夜輾轉,守著滴滴答答,想著綠肥紅瘦,一臉綠肥紅瘦,一眉宇感傷。而富有情調的造物主的杰作呀,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滴滴答答”“綠肥紅瘦”化用古詩詞,語言古樸,富有質感,個人特色鮮明。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節(jié)選自《墨子·非樂上》)材料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別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①);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②);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③)。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仲,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節(jié)選自《荀子·樂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是A則百姓莫不安B其處C樂D其鄉(xiāng)E以至足F其上矣11.將下面三個詞語分別填入文中括號相應序號①②③處,順序正確的一項是()A.敬順親 B.順親敬 C.敬親順 D.順敬親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仁者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百姓謀利益,講求興利除弊,而不是為了感官的愉悅。B.墨子認為興樂會加重百姓負擔,興樂對于改善百姓生活、平定國家禍亂沒有具體作用。C.荀子認為君王創(chuàng)作音樂是為了引導人們表達情感,音樂也能讓君王名揚天下,并成就王業(yè)。D.儒、墨兩家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儒家倡導以樂治國;墨家卻不顧人情,反對興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2)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14.【拔高題】荀子為什么反對墨子的非樂觀?請說明理由。〖答案〗10.ACE11.C12.D13.(1)因此減損、掠奪百姓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2)音樂中正平和,那么民眾就和睦而不放縱;音樂嚴肅莊重,那么民眾就心齊而不混亂。14.荀子反對墨子非樂觀的理由:音樂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君王通過音樂可以引導人心向善;音樂能夠使社會安定、人際關系和諧;音樂能起到教化百姓、團結民眾的作用,有利于君王的統(tǒng)治?!冀馕觥健?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像這樣,那么百姓就沒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處,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滿足。“如是”是介賓結構,作狀語,單獨斷開,A處斷句;“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主語都是百姓,結構一致,中間C處和“其鄉(xiāng)”后E處斷句。故選ACE?!?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從“君臣上下同聽之”可知,君臣之間是上下級的關系,臣應尊敬君,故應填入“敬”。從“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可知,“父子兄弟”之間是親屬關系,共同聽音樂,可以增強這種親情關系,應填入“親”。從“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可知,“鄉(xiāng)里族長”屬于宗族關系,小輩要順從長輩,故應填入“順”。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不顧人情”錯,墨子恰恰是體察百姓的需求,因而反對因為興樂而加重百姓負擔,并非“不顧人情”。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虧奪”,減損、掠奪;“為”,做。(2)“則”,就;“流”,放縱;“齊”,心齊?!?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文段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這是荀子的音樂觀,荀子認為音樂是人情的自然流露。結合“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可知,君王通過音樂可以引導人心向善。結合“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可知,音樂可以和諧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穩(wěn)定。結合“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是王者之始也”可知,音樂能起到教化百姓、團結民眾的作用,有利于君王的統(tǒng)治。荀子認為音樂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反對墨子的非樂觀。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講求對天下有利,為天下除害,將以此作為治理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就做,對人無利的就停止。況且,仁者替天下考慮,并不是為了能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快樂的聲音,嘗到美味的食物,使身體安適。因此減損、掠奪百姓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民眾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這三樣是民眾的最大憂患。然而即使為他們撞擊巨鐘,擊打響鼓,彈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動干戚,民眾的衣食財物就能得到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F(xiàn)在大國攻擊小國,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內亂盜賊共同興起,不能禁止。然而即使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擊響鼓,彈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動干戚,天下的紛亂就能得到治理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的。所以墨子說:向百姓征斂很多錢財,用來制作大鐘、響鼓、琴、瑟、竽、笙,使之發(fā)出聲音,以求有利于天下,為天下除害,是于事無補的。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錯誤的?。ü?jié)選自《墨子?非樂》)材料二:音樂,就是快樂,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沒有音樂。人有快樂就一定通過聲音流露出來,通過行動表現(xiàn)出來,人之所以為人,聲音、行動、性情變化都表現(xiàn)在這音樂中了。所以人不能不快樂,快樂就不能不表現(xiàn)出來,這種快樂的表現(xiàn)如果不加以引導,就不可能不出現(xiàn)混亂。先王厭惡這種混亂,所以創(chuàng)作了《雅》《頌》的音樂來引導人們,使那樂聲能夠充分表達快樂卻又不放縱,使那音律的宛轉或舒揚、繁復或簡單、清脆或渾厚、停頓或推進,都足夠用來感動人的善良之心,使那些奸邪污濁之氣沒有途徑能和民眾接觸。這就是先王設立音樂的原則,但是墨子卻反對音樂,有什么辦法呢?所以音樂在祖廟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諧恭敬的;音樂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睦親近的;在鄉(xiāng)里家族之中,年長的和年少的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睦順從的。所以音樂是審定一個主音來確定樂調和諧的,是配合上各種樂器來調整節(jié)奏的,是共同演奏來完成樂曲的,它足能用來率領統(tǒng)一的原則,足能用來整治各種變化。這是先王設立音樂的方法,可是墨子卻反對音樂,有什么辦法呢?所以,人們聽那《雅》《頌》的音樂,意志胸懷就開闊了;拿起那盾、斧等舞具,練習那俯仰、曲伸等舞蹈動作,容貌就莊重了;跳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合著那舞曲的節(jié)奏,隊列就方正了,進退就整齊了。所以音樂,對外可以用來征討誅伐,對內可以用來謙恭禮讓。音樂影響人深遠,教化人迅速。音樂中正平和,那么民眾就和睦而不放縱;音樂嚴肅莊重,那么民眾就心齊而不混亂。民眾和睦心齊,那么兵力就強勁,城防就堅固,敵國就不敢來侵犯。像這樣,那么百姓就沒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處,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滿足。然后,君主的名聲就會因此而顯赫,光輝因此而廣大,四海的民眾就沒有不愿意得到他,并把他作為君長的。這是稱王天下的開始。(節(jié)選自《荀子?樂論》)(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喜〖備注〗陸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備注〗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雨過天晴,土地濕潤,廣袤無垠的田野上,農人忙于春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B.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表明沒有盜賊,因此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以慶祝社會安定。C.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xiàn)力。D.該詩風格清新,不同于陸游金戈鐵馬式的詩作,體現(xiàn)出詩人多樣的詩歌風貌。16.頷聯(lián)是如何表現(xiàn)豐收之景的?請簡要分析?!即鸢浮?5.B16.①運用虛寫,想象因這場雨得以及時耕種,夏季整個田野郁郁蔥蔥的景象,以及蠶繭豐收在望,農人忙著整理織機的情景。②“桑麻暗”和“機杼鳴”視聽結合,多角度展現(xiàn)了農民勞動、豐收的情景,使詩歌層次豐富,生動展現(xiàn)了農家豐收之景?!冀馕觥健?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踴躍交納社錢”說法有誤。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而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的原因則是“秋成”,即秋天糧食收獲豐厚。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能力。首先,頷聯(lián)是想象之景。詩人因這場雨而展開了聯(lián)想,想象了夏日因耕種得時而“桑麻暗”的景象,田野里一派生機勃勃,可以相見秋天一定會大豐收;同時桑樹長得好,蠶兒吃得飽,蠶繭結的厚,于是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趁著農活不忙,整理織機,準備織布的場景。表現(xiàn)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前句“陰陰阡陌桑麻暗”描寫所見的田野風光,“暗”表現(xiàn)了因濃密而顯幽暗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對景物的靜態(tài)描寫;后句“軋軋房櫳機杼鳴”則描寫了路人能聽見的農婦勞作、織機繁忙的情景,“機杼鳴”也是動態(tài)描寫的體現(xiàn),所以頷聯(lián)采用了視聽結合和動靜結合的手法,多角度表現(xiàn)了豐收的喜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憑箜篌引》中,李賀從正面寫樂聲,既以聲寫聲,又以形寫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稱贊《離騷》“言淺意深”的兩句是“______,______”。(3)小剛漫步江邊,看著眼前水天相接的景象,不由吟誦起古人的詩句,“______,______”,表達對眼前勝景的情思?!即鸢浮剑?)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水兼天一色,秋與月同輝)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商周青銅器紋飾系統(tǒng)性很強,其基本特性是對稱性,這一審美法則反映了中國先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陰陽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古人將事物分為陰陽、高下、明暗等相互對應的要素,從而進行思考。從本質上講,這就是對稱思想。《國語》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這是古人對美的一種定義,其本意也是講究對稱之美。對稱是一種結構,使得物體可以被分割成形狀和大小相同的幾部分,或者使物體按照邊界、中心呈現(xiàn)類似重復。你如果沿著北京天壇的臺階拾級而上,一定會感受到一種和諧的美感。這座沿著道路中軸線對稱的建筑展現(xiàn)了令人折服的莊嚴與肅穆,這是反射對稱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農神廟,無論從前方還是側面看,都是對稱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體現(xiàn)了一種平移對稱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走進公園,會看到斗麗爭妍的鮮花大都是對稱的。比如,冬烏頭就是旋轉對稱的。有些花還帶有更多的對稱,比如大麗花,除了旋轉對稱,還有一種由內而外、層次鮮明的對稱。對稱的疊加讓花朵更加艷麗。以數學思維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著一個保持物體形狀或模式不變的等距群。明顯地,這樣的等距群把物體分成了相同的幾個部分。人生不是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也很難找到一朵花是完美無缺。有時候殘缺對稱會以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現(xiàn)。比如,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的西門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輪廓呈現(xiàn)出反射對稱性,并且中線兩邊的塑像數量相等,可是兩邊的塑像卻有著很大差別。這是反射對稱的變體。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19.根據材料內容,判斷下列圖像的對稱類型。20.請依據材料內容,分別從美學思維和數學思維角度給“對稱”下一個簡要定義。〖答案〗18.人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我們也很難找到一朵花是完美無缺的。19.A是反射對稱B是平移對稱C是反射對稱D旋轉對稱20.數學思維:對稱是指包含著一個保持形狀或模式不變等距群的物體結構。美學思維:對稱是指將事物分為相對應的要素進行思考的審美法則。〖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句子有語?。阂皇恰叭松皇遣豢赡鼙M善盡美”否定適當,造成不合邏輯,應改為“人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二是“很難找到一朵花是完美無缺”成分殘缺,應在“完美無缺”后加上“的”。修改后的句子是:人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我們也很難找到一朵花是完美無缺的?!?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相關信息的能力。根據“這座沿著道路中軸線對稱的建筑展現(xiàn)了令人折服的莊嚴與肅穆,這是反射對稱的例子”可知,反射對稱是以中軸線為對稱的圖形,而AC都是中軸線對稱圖形,故A和C是反射對稱。根據“無論從前方還是側面看,都是對稱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體現(xiàn)了一種平移對稱的美”可知,圖B中的柱子從前方或側面看都對稱,故B應是平移對稱。結合“斗麗爭妍的鮮花大都是對稱的。比如,冬烏頭就是旋轉對稱的”可知,圖D中的花是旋轉對稱,故D是旋轉對稱?!?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給概念下定義的能力??忌业綄俑拍詈头N差后,再按照“被定義概念=種差+屬概念”的模式給“對稱”下定義。(1)從數學思維給“對稱”下定義先從“對稱是一種結構”中可知屬概念是:物體結構;然后從“都包含著一個保持物體形狀或模式不變的等距群”找到種差為:包含著一個保持形狀或模式不變的等距群;最后按照“被定義概念=種差+屬概念”的模式給“對稱”下定義為:對稱是指包含著一個保持形狀或模式不變的等距群的物體結構。(2)從美學思維給“對稱”下定義先從“其基本特性是對稱性,這一審美法則反映了中國先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中可知屬概念是:審美法則;然后從“將事物分為陰陽、高下、明暗等相互對應的要素,從而進行思考”找到種差為:將事物分為相對應的要素進行思考;最后按照“被定義概念=種差+屬概念”的模式給“對稱”下定義為:對稱是指將事物分為相對應的要素進行思考的審美法則。(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水是莊稼寶,離它活不了?!彼疄槭裁磁c生命這樣(A)呢?從人體的構成就能“管中窺豹”了。水占人體重的70%左右,就連那堅硬的骨頭,水也占了20%左右。但這些水都是和無機鹽化在一起的,并形成一定的滲透壓,它們組成了身體里的“海洋”,是構成機體內環(huán)境的基礎。細胞生活在這個“海洋”中是安定和舒適的。水是身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①,血液干巴巴地無法流動,細胞干癟地喪失機能,養(yǎng)料、氧氣運不進去,廢物、廢氣在體內堆積如山,身體完全陷于癱瘓。可見,水和無機鹽的代謝對生命具有(B)的作用。機體的內環(huán)境離不開水和無機鹽,對于生命而言,水和無機鹽(C)。原始海洋孕育了最簡單的生命,單細胞生物在海洋中,靠著海水溶解的氧、二氧化碳和許許多多的營養(yǎng)物質,靠著海水貯備的大量熱量,生活得十分安定,②。但是,隨著生物進化,單細胞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多數的多細胞生物不直接與海水接觸了。為了順利地進行生命活動,生物并沒有與海洋斷絕往來,③,構成了自己的“海洋”。據一些科學家分析,現(xiàn)代生物(包括人類)體液還保留了當初原始海洋的特點。21.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答案〗21.A息息相關B舉足輕重C缺一不可22.①離開了水②不斷進化③只是把海水封閉在體內〖解析〗【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據“水是莊稼寶,離它活不了”這一說法,可知水對生命來說很重要,生命離不開水,二者關系密切,可填“息息相關”。息息相關,彼此呼吸都相互關聯(lián),形容關系非常密切。B處,“水是身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是說水的重要性,據“可見”一詞的〖提示〗,后文是再一次強調“水和無機鹽的代謝”對生命的重要性,可填“舉足輕重”。舉足輕重,形容有實力,所處的地位很重要,一舉一動都對全局有重大影響。C處,據“機體的內環(huán)境離不開水和無機鹽”可知,對生命體而言,水和無機鹽都很重要,不能缺少。由此可填成語“缺一不可”。缺一不可,意思是少一樣也不行?!?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前文“水是身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是說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血液干巴巴地無法流動,細胞干癟地喪失機能,養(yǎng)料、氧氣運不進去,廢物、廢氣在體內堆積如山,身體完全陷于癱瘓”這是缺水的表現(xiàn),所以①處可填“離開了水”。第②空,據“靠著海水貯備的大量熱量,生活得十分安定”可知,此處應填結果,聯(lián)系“但是,隨著生物進化,單細胞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多數的多細胞生物不直接與海水接觸了”可知,這一結果與生物進化相關,所以②處可填“不斷進化”。第③空,由“生物并沒有與海洋斷絕往來”,可知生物與海水存在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構成了自己的‘海洋’”里的“海洋”加了雙引號,不是真正的海洋,而是形象地表達生物自身保留了海水的緣故,所以③處可填“只是把海水封閉在體內”。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從上海到北京,坐高鐵需要6個小時,花費500元左右;坐飛機只需兩個半小時,打折機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學生唐同學卻選了更加漫長的道路。他用了6天時間來規(guī)劃,又坐了54輛公交車,經過1291個站點,全程1810公里,耗時6天5夜,花了381元車費,才從上海到達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爛了,真是“又擠,又慢,又麻煩”。但他一點也不后悔,他說,這樣可以感受國家之大,區(qū)域之豐富。這些都是無法從教科書中得到的。他又反對那些鄙夷和排斥公交車的言論,他希望自己“腳多沾一點地”,而這趟“公交之旅”讓他看到了無數人真實的生活。對于唐同學的經歷和觀念你有怎樣的看法?談一談你的認識與理解。要求:①結合材料,選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不得泄露個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即鸢浮铰院幽鲜∠宄强h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二??荚囌Z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建需要良好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作為支撐。人民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建不僅受地理環(huán)境、行業(yè)特色、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而且受人們的價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狀態(tài)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一些負面心理的蔓延會嚴重干擾決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蘊含的深厚善念能夠啟發(fā)人們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會。例如,在善念啟蒙方面,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論”為起點,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同時,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以和為貴”的價值旨歸有助于養(yǎng)成包容、開放、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和”追求的是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以及不同事物間的和合共生,體現(xiàn)了個性與共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正如《中庸》所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笨梢?,中華傳統(tǒng)美德提倡“和合”的生活狀態(tài),追求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與人“和而不同”“愛人若愛己”的相處模式、人與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以實現(xiàn)各民族“協(xié)和萬邦”的美好愿景。這種理念,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心胸寬廣、愛好和平、尚中貴和的意識,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諧的精神積極化解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心理,促使人們和睦相處,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摘編自張紅霞《弘揚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材料二:“和”最早見于甲骨文,最初是指聲音相應和,后來演化出和諧、和睦、和平等義?!昂汀痹诮鹞闹杏小昂椭C”“協(xié)調”之義。在先秦時期,“和”思想已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內心的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平概念的基本內涵?!昂汀弊鳛槿寮姨岢囊环N美德,最早出現(xiàn)于《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投煌钡闹剂x是和合而不茍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昂汀庇小昂推健薄昂湍馈敝x,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此有多種角度的理解。孔子提倡將“禮之用,和為貴”作為治國的政治準則;道家經典著作《易經》中提出“保合太和”“萬國咸寧”的說法,即提倡國家間的和睦共處;而墨子進一步提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提倡以“兼相愛,交相利”的精神來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和諧的局面,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另外,“不茍同”就是不抹殺自身的獨立性,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即“和”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相輔相成?!昂蜑橘F”思想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儒家主張在治國理政或者處理人際關系時都要以和為貴,這反映了儒家的整體和諧思維。儒家的整體和諧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自我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本質上是一種內向防御型的和平文化,具有明顯的道德主義傾向。中庸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使人不容易走極端,凡事希求平穩(wěn),這種處世態(tài)度無疑是有益于國際社會和平。中國傳統(tǒng)和平思想作為一種多種因素共存共生、相互補充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了“以和為貴”“和平共處”“同舟共濟”的價值觀念,這些主張無不在追求普遍意義上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國傳統(tǒng)和平思想主張通過提升自身修為達到內心的平和,進而達到世界的和諧。儒家提倡“慎獨內省”,道家講“形神兼養(yǎng)”,都是闡述如何保持人內心平和的道理。儒家構建社會秩序的模式是“內圣外王”,即自身強大而“內圣”,外界則效法學習并自愿或主動進行聯(lián)合,非靠武力征服而“外王”。儒家注重心性和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先后次序來實現(xiàn)社會理想?!吧硇薅引R,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是一種不假外求的內省思維??鬃右髮W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孟子曰:“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泵咳俗栽感奚?,然后再推行禮儀,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寧。這是儒家和平思想的理想境界。實現(xiàn)和平首先需要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人的欲求若任其擴張是沒有止境的,如不在源頭上加以適度約束就會導致欲海深壑,造成矛盾不斷,沖突綿延,以致出現(xiàn)大的動亂。只要每個人的心靈境界達到“內圣”,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便會實現(xiàn)天下太平。(摘編自李萍《“和而不同”的時代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負面心理的蔓延會嚴重干擾決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弘揚傳統(tǒng)美德,傳播正能量。B.“以和為貴”“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走極端,凡事希求平穩(wěn),中國這種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對構建國際和平社會有益無害。C.自身強大而“內圣”,外界則效法并自愿或主動進行聯(lián)合,即通過提升自身修為達到內心的平和,進而達到世界的和諧。D.“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不假外求的內省思維,能夠以德服人,無須靠武力征服就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的安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和”的內涵及價值取向,不過材料二的內容更豐富、翔實。B.兩則材料都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使文章觀點更具說服力。C.材料二闡述“和”與“和而不同”的含義,是為了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內涵,認識其意義。D.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和”的含義有多種角度的理解,但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都主張“和睦”“和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中“和”的觀點的一項是()A.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睹献印るx婁下》B.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述而》C.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D.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秶Z》4.“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出自《孟子·告子上》,體現(xiàn)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論”觀點。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實現(xiàn)和平、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與“和而不同”有什么聯(lián)系?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即鸢浮?.D2.B3.A4.這句話指出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在善念啟蒙方面,可以以“性善論”為起點,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5.“和而不同”的相處模式,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愛好和平的意識,有助于養(yǎng)成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和而不同”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昂投煌钡膬r值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昂投煌庇兄趯崿F(xiàn)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實現(xiàn)天下太平。〖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無須靠武力征服就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的安寧”錯誤,由材料二倒數第二段“每人自愿修身,然后再推行禮儀,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寧”可知,以德服人只能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的安寧”,未必能“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手法和論證結構的能力。B.“都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錯誤,材料一沒有運用“假設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的能力。A.“愛人者,人恒愛之”與材料二墨子“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觀點一致,可以論證“和”。B.論證的是擇師的標準。C.論證的是君子和小人在性格上的區(qū)別。D.用對比手法,論證的是學善與學惡的結果。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叭诵灾埔玻q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這句話證明了材料一第一段“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蘊含的深厚善念能夠啟發(fā)人們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會”的觀點。作為體現(xiàn)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論”觀點的句子,它的作用是“在善念啟蒙方面,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論’為起點,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不斷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善的基因”?!?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和而不同”時代價值就是幫助我們實現(xiàn)和平、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由材料一第二段“價值旨歸有助于養(yǎng)成包容、開放、平和社會心態(tài)……相處模式、人與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心胸寬廣、愛好和平、尚中貴和的意識,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諧的精神積極化解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心理,促使人們和睦相處,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可以提煉關鍵詞句“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為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tài)”等。由材料二第二段“國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和諧的局面,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不抹殺自身的獨立性,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可以提煉出關鍵詞句“尊重維護多樣性,在取長補短的多元交融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和諧”。由材料二第四段“有益于國際社會和平……這些主張無不在追求普遍意義上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提煉關鍵詞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實現(xiàn)和平首先需要人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便會實現(xiàn)天下太平”,可以提煉出關鍵詞句“消除內心的沖突,戰(zhàn)爭原動力就會失去”“實現(xiàn)天下太平”。(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憂愁風雨(節(jié)選)朱以撒當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共有的家園,共同對風雨有一種很敏感的要求時,他們身上的自然情調就不容置疑了。他們更多地歸屬自然,除自己的勞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氣力有多少差別,而在于天候,這是農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陣風有每一陣風的意義,憑風向可以決定收割南邊或北邊的稻子;每一場雨有每一場雨的作用,少了不足,多了為害。從他們眉宇間就可以看出喜悅或糟心。有時候真的喊來一場雨,居然會歡呼和雀躍起來。城里人看著這種情景,不禁暗暗奇怪。我們真的遠離了這些自然現(xiàn)象,遠離了節(jié)氣,遠離了風霜雨雪,遠離了那清晨草葉上的晶瑩露珠。有多少人躲在公司四季如春的“恒溫箱”里,四季已如一季,黑夜有如白晝,對人的肌膚、心理沒有什么〖提示〗。這樣會把截然不同的兩類人隔開,其中一部分繼續(xù)著農耕時代的耕作和生息,他們的血脈里流淌著對風雨的敏感,這種敏感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落在自然而然的框架里,他們品嘗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的噴香大米,咀嚼著在充足雨水中發(fā)育完整的蔬果。至于村頭村尾三步一啄、五步一飲的雞鴨,那種本真的滋味,反倒是城里人求而未得的。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所謂遠大理想,農家的生活應該算得上是生命一種最天然的進程,最符合自然的吐納、藏露、舒卷。相比農耕者,文人是另一種類型。他們也想走出書齋感受風雨,于是有意為之,到阡陌田疇,到山野大漠,隨手拾掇一些篇章。一般的農家不具有這樣的癖好,他們的價值觀偏于實用,他們對眼前的風起雨落視同尋常,更多地聯(lián)系著莊稼,而決不會是美學。同樣是房前屋后的芭蕉,雨打的聲響打不動農家深沉的睡眠,可是詩人卻會一夜輾轉,守著滴滴答答,想著綠肥紅瘦,一臉憔悴,一眉宇感傷。而富有情調的造物主的杰作呀,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我多次想到,生存在一個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決口的年月里的這些人,他們承受著風雨苦楚,本能地抵御、感傷風雨,已經不僅僅顧及個人了。后人當然不會明白,就像無法再遭逢昨日一樣,不明白在如此明麗寬闊的蒼穹之下,風雨曾經如此地抽打人心。很多年以后,早就扔掉了老舊的蓑衣和斗篷、離開山風山雨的我已習慣了坐在安寧的書齋翻動書本,看那一頁頁滲透風雨的描述。只需輕輕動動手指,一頁頁承載著時光的紙片就飛了過去。一本薄薄的書,就可以把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盡收其中,目力所及并不費勁。只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就像隔著鋁合金窗看到外邊落雨,無切膚之痛快。屏幕上的古裝戲眼見得比書本感性多了,除了目欲上得到滿足,耳際也充滿了活生生的嬉笑怒罵,“足以極視聽之娛”。就我有限的歷史感受而言,還沒有幾部歷史劇能真的反映出那時的冷暖陰晴、沉浮榮辱。有時候屏幕上也風雨交加,可是透過風雨,看不出那是唐宋的景象或是元明的情致。有時我試著移易,發(fā)覺盡可以通用。時光的久遠已使人失去了對遙遠的風雨的記掛,即便是當年的腥風血雨,也因著插入了一些噱頭,被渲染得好笑好玩起來。當然,我也不僅埋首書齋,嗅那些發(fā)黃的書本的前朝氣息。有時為了得真實感,我也親臨實地。前朝宮闕里、故址頹垣中,我隨意地竄來竄去,感受著冷煙衰草的清愁。我聯(lián)想起多少曾經有過的歲月,如今都成縹緲鴻影了。曾經大雨來了,我不急著往家中猛跑,而是忙著給溫室的薄膜壓實邊角。現(xiàn)在這一切也遠如煙云了,連同那些長著老繭的農家弟兄。在我不用與風雨搏斗淋得似落湯雞,若無其事地坐在書齋里時,我每年的薪水反倒要高出許多,待我又走在鄉(xiāng)間路上,喚著熟悉的氣味,我自然想到了差別的緣由。不要去否認,日子是朝著快樂發(fā)展的。不要說農家對自然現(xiàn)象最直覺、樸素的憂患,就是曾經鐫刻在人文精神支柱上的憂患意識,也在快樂中日漸銷蝕。誰不愿意快樂,甚至預支快樂?只有那些天性悲憫的古文人,在飽嘗憂患的汁液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痛苦得徹夜不眠。憂患使人沉重,也使人深刻。當初的不少文人就死于憂患,死于心累,如孔子、屈原、賈誼、司馬遷……這一長串名單的背后,是一個個艱難的歷程?,F(xiàn)在,我們更多地走到另一條路上了,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就算明日風狂雨驟,今日依舊快樂。我們可以復活阿房宮、圓明園,復活秦時明月、漢時關隘,卻無法復活那種感念風雨的情懷。春花秋月,風來雨往,四時輪回依舊。有變化的只是人,還有人的尋求。(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如果除開對遠大理想的追求,農民的生活應該算得上是最理想的生活、最天然的生命進程。B.文人們走出書齋有意去感受風雨,更多的是為了感受美學上的感傷、歲月的滄桑和風雨對人心的抽打。C.“我”安坐在書齋里翻動著書本,雖然可以了解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但無法感受歷史的切膚之痛快。D.生活是朝著快樂發(fā)展的,作者擔憂人們在快樂中沉淪,忘記憂患,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重視營造氣氛,作者以議論開篇,為全文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調。B.文章將文人與農民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做比較,凸顯不同群體的價值觀。C.文章雖然少有對自然風雨的描寫,卻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敏銳感受。D.文章結尾在結構上照應了開頭,在內容表達上含蓄內斂,充滿哲思。8.“風雨”在文中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憂愁風雨”的理解。9.【拔高題】朱以撒的散文充滿了個體性靈。請結合文章的情感、結構、語言對朱以撒散文的這一風格加以探析?!即鸢浮?.B7.D8.①“風雨”代指影響農民收成的天候,“憂愁風雨”就是擔憂靠天吃飯的農民的疾苦。②“風雨”也指飄搖的歷史與憂患意識,“憂愁風雨”就是擔憂后人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了家國情懷。9.①文章感情深沉凝重,借助“風雨”等意象表達了對歷史、對社會的思考,既有深度,又有廣度。②文章結構嚴謹,但表達隨心所欲,依靠感覺和聯(lián)想,把古典意蘊和自然物象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十分感性。③文章用詞凝練,語言古樸,富有質感,個人特色鮮明?!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為了感受美學上的感傷、歲月的滄桑和風雨對人心的抽打”錯誤。根據原文“生存在一個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決口的年月里的這些人,他們承受著風雨苦楚,本能地抵御、感傷風雨,已經不僅僅顧及個人了”,可知文人走出書齋去感受風雨,是去履行自己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的社會責任。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在內容表達上含蓄內斂”錯誤。“有變化的只是人,還有人的尋求”直接表達了人們對歷史追求和探索,語言表達直白。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意的能力。根據原文“他們更多地歸屬自然,除自己的勞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氣力有多少差別,而在于天候,這是農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陣風有每一陣風的意義,憑風向可以決定收割南邊或北邊的稻子;每一場雨有每一場雨的作用,少了不足,多了為害。從他們眉宇間就可以看出喜悅或糟心。有時候真的喊來一場雨,居然會歡呼和雀躍起來”可知,農民靠天吃飯,年成的好壞取決于不可掌控的天候,所以“風雨”指影響農民收成的天候。每一陣風,每一場雨對農家有著不同的意義,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所以“憂愁風雨”就是擔憂靠天吃飯的農民的疾苦。根據原文“看那一頁頁滲透風雨的描述”“一本薄薄的書,就可以把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盡收其中”“只有那些天性悲憫的古文人,在飽嘗憂患的汁液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痛苦得徹夜不眠。憂患使人沉重,也使人深刻”可知,“風雨”是指一個時期的“風雨晴晦”,以及飽嘗憂患后的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也就是飄搖的歷史與憂患意識。根據原文“時光的久遠已使人失去了對遙遠的風雨的記掛,即便是當年的腥風血雨,也因著插入了一些噱頭,被渲染得好笑好玩起來”“現(xiàn)在,我們更多地走到另一條路上了,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就算明日風狂雨驟,今日依舊快樂。我們可以復活阿房宮、圓明園,復活秦時明月、漢時關隘,卻無法復活那種感念風雨的情懷”,可知作者擔憂人們在快樂中沉淪,忘記憂患,讓孔子、屈原等人走過的路長滿荒草,擔憂后人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了家國情懷。【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題干可知,此題需要分析文章在情感、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文章以將文人與農民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開篇,凸顯不同群體的價值觀,為全文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調。借助“風雨”等意象表達了對歷史、對社會的思考,如“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表達了對那些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文人的贊美;“不要說農家對自然現(xiàn)象最直覺、樸素的憂患,就是曾經鐫刻在人文精神支柱上的憂患意識,也在快樂中日漸銷蝕”,表達了對現(xiàn)在社會中忘記歷史、失去憂患意識、沒有家國情懷等現(xiàn)象的擔憂。文章感情深沉凝重,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從結構的角度分析,文章以議論開篇,以“風雨”為線索,先寫自然風雨,通過“相比農耕者,文人是另一種類型”的過渡,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寫文人們走出書齋對風雨的感受,結尾照應開頭,表達了銘記歷史,傳承家國情懷的感慨。文章結構嚴謹,把古典意蘊和自然物象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十分感性。從語言的角度分析,“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落在自然而然的框架里,他們品嘗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的噴香大米,咀嚼著在充足雨水中發(fā)育完整的蔬果。至于村頭村尾三步一啄、五步一飲的雞鴨,那種本真的滋味,反倒是城里人求而未得的”中,“品嘗著”“咀嚼著”“三步一啄”“五步一飲”使用凝練的語言,描寫了農村的人和物的悠閑,表達了對最理想、最天然的農民生活的贊美?!翱墒窃娙藚s會一夜輾轉,守著滴滴答答,想著綠肥紅瘦,一臉綠肥紅瘦,一眉宇感傷。而富有情調的造物主的杰作呀,如果沒有風雨憂愁,做一番審美意義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曠神怡呢”,“滴滴答答”“綠肥紅瘦”化用古詩詞,語言古樸,富有質感,個人特色鮮明。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節(jié)選自《墨子·非樂上》)材料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別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①);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②);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③)。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仲,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節(jié)選自《荀子·樂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是A則百姓莫不安B其處C樂D其鄉(xiāng)E以至足F其上矣11.將下面三個詞語分別填入文中括號相應序號①②③處,順序正確的一項是()A.敬順親 B.順親敬 C.敬親順 D.順敬親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仁者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百姓謀利益,講求興利除弊,而不是為了感官的愉悅。B.墨子認為興樂會加重百姓負擔,興樂對于改善百姓生活、平定國家禍亂沒有具體作用。C.荀子認為君王創(chuàng)作音樂是為了引導人們表達情感,音樂也能讓君王名揚天下,并成就王業(yè)。D.儒、墨兩家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儒家倡導以樂治國;墨家卻不顧人情,反對興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2)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14.【拔高題】荀子為什么反對墨子的非樂觀?請說明理由?!即鸢浮?0.ACE11.C12.D13.(1)因此減損、掠奪百姓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2)音樂中正平和,那么民眾就和睦而不放縱;音樂嚴肅莊重,那么民眾就心齊而不混亂。14.荀子反對墨子非樂觀的理由:音樂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君王通過音樂可以引導人心向善;音樂能夠使社會安定、人際關系和諧;音樂能起到教化百姓、團結民眾的作用,有利于君王的統(tǒng)治。〖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像這樣,那么百姓就沒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處,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滿足?!叭缡恰笔墙橘e結構,作狀語,單獨斷開,A處斷句;“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主語都是百姓,結構一致,中間C處和“其鄉(xiāng)”后E處斷句。故選ACE?!?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從“君臣上下同聽之”可知,君臣之間是上下級的關系,臣應尊敬君,故應填入“敬”。從“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可知,“父子兄弟”之間是親屬關系,共同聽音樂,可以增強這種親情關系,應填入“親”。從“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可知,“鄉(xiāng)里族長”屬于宗族關系,小輩要順從長輩,故應填入“順”。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不顧人情”錯,墨子恰恰是體察百姓的需求,因而反對因為興樂而加重百姓負擔,并非“不顧人情”。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虧奪”,減損、掠奪;“為”,做。(2)“則”,就;“流”,放縱;“齊”,心齊?!?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文段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這是荀子的音樂觀,荀子認為音樂是人情的自然流露。結合“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可知,君王通過音樂可以引導人心向善。結合“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可知,音樂可以和諧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穩(wěn)定。結合“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是王者之始也”可知,音樂能起到教化百姓、團結民眾的作用,有利于君王的統(tǒng)治。荀子認為音樂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反對墨子的非樂觀。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講求對天下有利,為天下除害,將以此作為治理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就做,對人無利的就停止。況且,仁者替天下考慮,并不是為了能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快樂的聲音,嘗到美味的食物,使身體安適。因此減損、掠奪百姓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民眾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這三樣是民眾的最大憂患。然而即使為他們撞擊巨鐘,擊打響鼓,彈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動干戚,民眾的衣食財物就能得到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F(xiàn)在大國攻擊小國,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內亂盜賊共同興起,不能禁止。然而即使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擊響鼓,彈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動干戚,天下的紛亂就能得到治理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的。所以墨子說:向百姓征斂很多錢財,用來制作大鐘、響鼓、琴、瑟、竽、笙,使之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