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guī)程_第1頁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guī)程_第2頁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guī)程_第3頁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guī)程_第4頁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

設計規(guī)程》(征求意見稿)】建筑工程冬期施

工規(guī)程

廣東省標準

DBJX-20_備案號JX—20_

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Specificationfor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

BuildingStructure

(征求意見稿)

2021.08.1920_發(fā)布

20——-——實施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

發(fā)布

廣東省標準

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Specificationfor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

BuildingStructure

DBJ-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備案號:批準部

門: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施行日期:

出版社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發(fā)布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鋼

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的公告

粵住建公告[2021]x號

現(xiàn)批準《建筑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為廣

東省地方標準編號為DBJ_-_-20一。本標準自20—年_月_日起

實施。

本標準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土

木與交通學院負責具體技術內(nèi)容的解釋。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年月日前

言根據(jù)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下達廣東省標準

〈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評估與加固技術規(guī)程〉編制任務的通

知》(粵建科函(20_)238號)的要求以及《關于同意變更廣東

省標準〈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評估與加固技術規(guī)程〉名稱和

編制單位的函》(粵建科函(2021)1528號)的要求規(guī)程編制組

經(jīng)過廣泛的資料收集深入的關鍵技術專項研究認真的工程實踐經(jīng)

驗總結參考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k國家行業(yè)

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美國標準

ASCE41以及歐洲標準EC8等有關國內(nèi)外資料并在充分征求意見

的基礎上編制了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

規(guī)程》。

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與國

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國家行業(yè)標準《高層建

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在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的思路上

保持一致進一步細化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設計方法通過試驗建

立鋼筋混凝土構件承載力一構件變形一構件損壞程度的對應關系

提出:對于延性破壞構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彈塑性計算的構件

變形判斷構件損壞程度;對于脆性破壞構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

彈性(彈塑性)計算的構件內(nèi)力復核構件承載力。從構件層次證

明結構的安全性與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

設計理念保持一致是對國家標準、國家行業(yè)標準的補充及完善。

本規(guī)程提供一個可選擇的、多目標的、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

抗震分析和設計方法除國家和廣東省現(xiàn)行規(guī)范、規(guī)程的強制性條

文外本規(guī)程的所有條文均為非強制性條文。

本規(guī)程的主要技術內(nèi)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抗震

設計基本要求;4.建筑場地與地震動參數(shù);5.結構設計方法;6.

結構計算方法;7.變形指標限值。

本規(guī)程的主要特點是:1.提出一套精細化的基于性能的鋼

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方法針對不同性能水準、不同重要性提出

構件正截面、斜截面設計和復核方法。

2.補充完善了規(guī)范加速度反應譜6s?10s長周期段。

3.建立了一套與規(guī)范反應譜相匹配的、對應不同場地類別的

強震記錄地震波庫用于結構動力時程分析。

4.建立了鋼筋混凝土構件(梁、柱和剪力墻)變形大小一承

載能力一損壞程度的對應關系。

5.提出了鋼筋混凝土構件(梁、柱和剪力墻)破壞形態(tài)(彎

曲破壞、彎剪破壞和剪切破壞)劃分方法。

6.提出了構件(梁、柱和剪力墻)變形指標限值建立了構件

性能水準與構件變形指標限值的對應關系。

本規(guī)程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華南理工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負責具體技術內(nèi)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

見或建議請寄送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地址:廣州市天

河區(qū)五山路381號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郵編:510641聯(lián)

系人:韓小雷E-mail:xlhan@scut.edu)。

主編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參編單位:廣東省建筑設

計研究院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深圳市力鵬工程技術有限公

司廣州市設計院廣東睿博建筑設計研究有限公司廣州大學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廣州容柏生建筑結構設計事務所廣州

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韓小雷魏璉陳星

戚永樂季靜王松帆彭雪平羅赤宇賀銳波周云

徐其功李盛勇鄭建東江毅劉付鈞主要審查人:

XXXXXXXXXXXXXXX責任編輯:吳梓

楠黃建良

目次1總

則12術語和符號22.1術

號33抗震設計基本要求53.1抗震性能目標、抗震

性能水準和構件變形限值53.2同行評審要求63.3場地

影響和地基基礎73.4結構體系73.5非結構構件83.6

建筑物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94建筑場地與地震動參數(shù)104.1

場地類別104.2地震影響系數(shù)104.3地震動參數(shù)與地震

波選取115結構設計方法135.1一般規(guī)定135.2計

算簡圖145.3設計方法156結構計算方法176.1一

般規(guī)定176.2彈性靜力分析186.3彈性動力分析19

6.4彈塑性靜力分析196.5彈塑性動力分析207變形指

標限值217.1一般規(guī)定217.2構件破壞形態(tài)判定準則21

7.3構件變形限值227.4結構變形限值23附錄A廣東省

主要城鎮(zhèn)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24

附錄B混凝土、鋼材材料性能設計指標25附錄C結構彈

性、彈塑性時程分析可選擇的地震波27C.1設計特征周期

Tg=0.25s(0.25sW結構基本周期WO.75s)27C.2設計特征

周期Tg=O.25s(0.75s在設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通過擬

彈性計算或彈塑性計算復核結構和構件是否滿足相應性能水準的

要求。

1.0.5時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是基于性能的鋼筋混凝土結

構抗震設計的重要依據(jù)應選取與建設場地地質條件相似的場地記

錄到的地震波同時考慮結構動力特性使所選地震波反應譜與《建

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反應譜數(shù)值大小盡量接近。

1.0.6結構彈塑性分析是基于性能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

計的關鍵技術應采用經(jīng)過試驗修正的彈塑性本構和經(jīng)過試驗驗證

的計算軟件并對計算結果的正確性進行分析判斷后方可使用。

高度超過200米的建筑應進行結構動力彈塑性分析高度超過

300米的建筑應進行兩個獨立的結構動力彈塑性分析。

1.0.7本規(guī)程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qū)的新

建、續(xù)建、改建和擴建的多、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

2術語和符號2.1術

語2.1.1結構抗震性能設計performance-based

seismicdesignofstructure以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為基準的結

構抗震設計。

2.1.2結構抗震性能目標seismicperformance

objectivesofstructure針對不同的地震地面運動水準設定的

結構抗震性能水準。

2.1.3結構抗震性能水準seismicperformancelevels

ofstructure對結構震后損壞狀況及繼續(xù)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

能的界定。

2.1.4構件變形限值deformationlimitsofelement與

構件損傷程度、構件承載力相對應的構件彈塑性位移角。

2.1.5抗震設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

按國家規(guī)定的權限批準作為一個地區(qū)抗震設防依據(jù)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況取50年內(nèi)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1.6抗震設防標準seismicprecautionarycriterion

衡量抗震設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

及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確定。

2.1.7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seismicgroundmotion

parameterzonationmap以地震動參數(shù)(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

用強弱程度)為指標將全國劃分為不同抗震設防要求區(qū)域的圖

件。

2.1.8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由地震動引起的結

構動態(tài)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豎向地震作用。

2.1.9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designparametersofground

motion抗震設計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時程曲線、加

速度反應譜和峰值加速度等。

2.1.10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designbasicacceleration

ofgroundmotion50年設計基準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

的設計取值。

2.1.11設計特征周期designcharacteristicperiodof

groundmotion抗震設計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中反映地震震

級、震中距和場地類別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點對應的周期值簡稱

特征周期。

2.1.12場地site工程群體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應譜特

征。其范圍相當于廠區(qū)、居民小區(qū)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

平面面積。

2.1.13建筑抗震概念設計seismicconceptdesignof

buildings根據(jù)地震災害和工程經(jīng)驗等所形成的基本設計原則和

設計思想進行建筑和結構總體布置并確定細部構造的過程。

2.1.14抗震措施seismicmeasures除地震作用計算和

抗力計算以外的抗震設計內(nèi)容包括抗震構造措施。

2.1.15抗震構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據(jù)

抗震概念設計原則一般不需計算而對結構和非結構各部分必須采

取的各種細部要求。

2.2符

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SGE——重力荷載代表值

的效應;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尚應乘以相

應的增大系數(shù)、調(diào)整系數(shù);SEv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

的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調(diào)整系數(shù);Swk——風

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Ehk_——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

應不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SEvk_

一一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不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

增大系數(shù);S_

——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地震作用標準組合的構件內(nèi)力不需

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Sk

一—作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

9—一層間位移角;6——構件最大位移角。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表示立方體強度標準值為20N/mm2的混凝土強度等

級;Ec——混凝土彈性模量;Es——鋼筋彈性模

量;Rd——構件承載力設計值;Rk——構件承載

力標準值;Ru----構件承載力極限值;fck、fc------

分別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標準值、設計值;ftk、ft一一

分別為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設計值;fyk一—普

通鋼筋強度標準值;fy、fy"一一分別為普通鋼筋的抗

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ak一一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

強度標準值;fspk——剪力墻墻內(nèi)鋼板的強度標準值;

9—一層間位移角限值;5——構件允許損壞程度

對應的構件變形限值;P----配筋率;Pv------柱

或約束邊緣構件的箍筋體積配箍率;PSV——梁箍筋面積

配箍率。

2.2.3幾何參數(shù)A——構件截面面積;Aa——

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Asp----剪力墻墻內(nèi)

鋼板的橫截面面積;H----結構總高度、柱高度;b

——構件截面寬度;h——構件截面高度;1——

剪跨段長度。

2.2.4計算系數(shù)a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amax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vmax豎向地震影

響系數(shù)最大值;YRE——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YG

重力荷載分項系數(shù);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

數(shù);YEv----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Yw------風

荷載分項系數(shù);3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X——

剪跨比X=MVhO;M——計算截面與剪力V相應的彎矩;

hO——截面有效高度;

m----彎剪比m=MnlVn;1------彎矩為零點到計

算截面的距離;Mn、Vn一—偏心受力構件抗彎、抗剪承載

力計算中鋼筋和混凝土取材料強度平均值;n一一軸壓力

系數(shù)n=NfckAc;N----豎向荷載與地震共同作用下的軸

壓力;Ac——柱或翦力墻的全截面面積。

2.2.5其他T——結構自振周期;Tg——設

計特征周期。

3抗震設計基本要求3.1抗震性能目標、抗震性能水準

和構件變形限值3.1.1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可以根據(jù)業(yè)主

對不同水準地震作用下結構和構件性能的要求結合結構的重要性

和復雜性進行定量、細化設計并可以預測結構和構件在設防烈度

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損壞程度。

性能目標的提出著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滿足使用功能的專門

要求3.1.2下列情況應采用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1

甲類建筑、超限高層建筑、超過規(guī)范適用范圍的大跨建筑以及特

別不規(guī)則建筑的結構抗震設計;2除上述四類建筑外乙類建筑

關鍵部位和薄弱部位的結構抗震設計;3業(yè)主為實現(xiàn)特殊造型

或滿足震后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其整體結構抗震設計或關鍵部

位、薄弱部位結構抗震設計。

3.1.3不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

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廣東省《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

技術規(guī)程》DBJ15-92關于周期比、扭轉位移比、偏心率、平面凹

凸(細腰)、樓板連續(xù)性、尺寸突變、構件間斷、樓層剛度比、

樓層承載力、樓層質量比、軸壓比等規(guī)定的結構可采用基于性能

的結構抗震設計。

3.1.3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必須明確抗震性能目標。抗

震性能目標由地震作用水準和抗震性能水準兩要素組成表示結構

在特定的地震作用下所需達到的抗震性能水準。

3.1.4抗震性能目標可根據(jù)建筑的設防烈度、設防類別和使

用功能的不同從高到低分為A、B、C、D四個等級。

3.1.5抗震性能水準可根據(jù)地震作用下的損壞程度分為1、

2、3、4、5五個水準每個抗震性能目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

運動下的抗震性能水準相對應。不同抗震性能目標的最低抗震性

能水準見表3.1.5。

表3.1.5最低抗震性能水準性能目標性能水準AB

CD

地震水準

多遇地震1111設防烈度地震1234預估

的罕遇地震23453.1.6罕遇地震所對應的抗震性能水

準應與抗震等級所對應的延性構造措施對應較高的抗震性能水準

對可對應較低抗震等級的延性構造需求抗震性能水準2不應低于

抗震等級四級抗震性能水準3不宜低于抗震等級三級。

3.1.7抗震性能水準可按表3.1.7進行宏觀描述。

表3.1.7各性能水準結構、構件預期的震后性能狀況結

構抗震性能水準宏觀損壞程度損壞部位繼續(xù)使用的可能

性關鍵構件普通豎向構件及重要水平構件耗能構件1

完好、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不需修理即可繼續(xù)

使用2基本完好、輕微損壞無損壞無損壞輕微損壞

稍加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3輕度損壞輕微損壞輕微損壞

輕度損壞、部分中度損壞一般修理后可繼續(xù)使用4中度

損壞輕度損壞部分中度損壞中度損壞、部分嚴重損壞

修復或加固后可繼續(xù)使用5比較嚴重損壞中度損壞部分

比較嚴重損壞比較嚴重損壞、部分嚴重損壞需排險大修

或拆除重建注:“關鍵構件”是指該構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結構

的連續(xù)破壞或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普通豎向構件”是指

“關鍵構件”之外的豎向構件;”重要水平構件”是指承受較大

豎向荷載的框架梁、剪力墻連梁;“耗能構件”包括普通框架

梁、剪力墻連梁及耗能支撐等。

3.1.8結構構件通常可以分為梁(L)、柱(Z)、剪力墻

(SW)三大類根據(jù)構件受力、構造措施以及允許損壞程度的不同

其變形可以分為L1~L6、Z1~Z6、SW1?SW6六個變形限值具體見

7.3o

3.1.9對抗震性能目標為C級和D級的建筑可采用兩水準

(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兩階段(多遇地震彈性承載力設計、

罕遇地震彈塑性變形復核)的方法進行結構抗震設計。

3.1.10對于小震彈性設計方法本規(guī)程與《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

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廣

東省《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DBJ15-92完全一致在中震

及大震作用下針對不同抗震性能水準采用細化的結構和構件變形

及承載力復核確保結構達到性能目標的要求。

3.1.11續(xù)建、改建和擴建建筑的新建結構設計可以采用本

規(guī)程。

3.2同行評審要求3.2.1對超出國家和廣東省現(xiàn)行規(guī)

范、規(guī)程所規(guī)定的適用高度和適用結構類型的高層建筑結構、結

構布置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以及有關政府管理機構文件中規(guī)定

應當進行抗震專項審查的建筑結構應由廣東省超限高層建筑工程

抗震設防審查專家委員會組織抗震設防審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

家組)專家組對建筑結構設計與抗震性能評估提供獨立客觀的

技術審查意見。

3.2.2專家組的審查意見不能代替結構工程師對結構抗震安

全的保證。結構設計任務仍由結構工程師獨立完成。結構工程師

不僅應保證結構設計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及抗震設防目標的要求而且

應承擔結構設計的相應責任。

3.2.3專家組的審查內(nèi)容應包括:結構體系概念設計抗震性

能目標目標判別標準地面動參數(shù)選取計算模型計算結果構造及加

強措施基礎設計等。

3.2.4本規(guī)程為超限設計評審的依據(jù)性文件。當與其它規(guī)

范、規(guī)程有矛盾或沖突之處除強制性條文以外以本規(guī)程為主。

3.3場地影響和地基基礎3.3.1根據(jù)對結構抗震的影響

將場地劃分為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堅硬土或開闊、平坦、密實均勻的中硬土地段應劃為有利地

段。

2軟弱土、液化土、條狀凸出的山咀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質

的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平面上分布、成因、巖性、狀態(tài)明顯不

均勻的故河道、斷層破碎帶、暗埋的塘浜溝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段應劃為不利地段。

3地震時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

發(fā)震斷裂帶上可能發(fā)生地表錯位的地段應劃分為危險地段。

4除上述三類地段外均為一般地段。

3.3.2場地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選擇有利地段。

2避開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適當?shù)目拐鸫胧?/p>

3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甲、乙、丙類建筑。當無法避開時應

對場地進行專門評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險性后方可建造。

4場地內(nèi)存在發(fā)震斷裂帶時應對斷裂帶的工程影響進行評

價。

3.3.3地基和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基有軟弱

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時應采取措施加強

基礎和上部結構的整體性和剛度。

2同一結構單元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當不可

避免時宜設置防震縫或采用有效的結構措施。

3同一結構單元宜采用同一類型基礎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宜

設置在同一標高上。

3.4結構體系3.4.1結構體系應根據(jù)建筑的抗震設防類

別、抗震設防烈度、抗震性能目標、平面形狀和立面體型、建筑

高度、場地條件、結構材料和施工技術等因素同時考慮豎向荷載

和風荷載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和使用條件綜合比較后確定。

3.4.2建筑的平面、立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建筑

的平面、立面布置宜規(guī)則、對稱;平面內(nèi)質量分布和剛度變化宜

均勻;減小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間的偏心距避免產(chǎn)生過大扭轉;

相鄰層的樓層側向剛度和質量不宜突變;2相鄰層的抗側力結

構或構件的承載力不宜突變平面內(nèi)同類抗側力構件的剛度和承載

力宜均勻;3.4.3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明

確、合理的豎向荷載、風荷載及地震作用傳遞途徑;傳遞路線中

的構件和節(jié)點不應發(fā)生脆性破壞;2具有足夠的承載力、穩(wěn)定

性合適的剛度、必要的變形和耗能能力、良好的屈服機制;3

宜有多道抗震防線的特性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

個結構體系喪失承受重力荷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能力;4

對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層或軟弱層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強。

3.4.4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結構的豎向和水

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出現(xiàn)薄弱部

位。

2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兩個主軸方向第一

自振周期較小值與較大值之比不宜小于0.50

3.4.5結構構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混凝土結構構件應

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鋼筋、箍筋的設置防止剪切破壞先于彎曲破

壞、混凝土壓潰先于鋼筋屈服、鋼筋的錨固粘結破壞先于鋼筋屈

服。

2多、高層建筑的混凝土樓、屋蓋宜優(yōu)先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結

構。當采用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時應從樓蓋體系和構造上

采取措施確保各預制構件之間連接的整體性。

3.4.6結構宜采用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構件填充墻體宜采用

輕質材料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建筑自重。

3.4.7強震作用下應考慮填充墻對結構剛度和承載力的不利

影響。

3.4.8豎向抗側力體系的支撐系統(tǒng)應能保證地震時結構的穩(wěn)

定性和可靠地傳遞水平地震作用支撐系統(tǒng)宜具有良好的耗能能

力。

3.4.9抗震結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構件連接節(jié)

點應有足夠的承載力和剛度。

2構件節(jié)點的破壞不應先于與其連接的構件。

3預埋件的錨固破壞不應先于與其連接的構件4裝配式

結構的連接應能保證結構的整體性。

3.4.10結構體系應實現(xiàn)多道抗震防線框架梁是框架結構的

第一道抗震防線連梁是剪力墻結構的第一道抗震防線應具有足夠

的變形和耗能能力確保在地震中剛度退化使結構剛度適度降低和

地震作用減小。

3.4.11樓板開洞出現(xiàn)長短柱共同受力時應考慮中、大震作

用下短柱先破壞隨后地震剪力向長柱傳遞的可能保證長、短柱的

安全同時要求樓板具有可靠傳遞地震作用的能力:1開洞較大

時應按考慮開洞計算和不考慮開洞計算并包絡設計復核不考慮開

洞時相鄰樓層的剛度比和抗剪承載力比檢驗是否存在軟弱層和薄

弱層。

2開洞較大時薄弱部位樓板和梁宜按大震復核平面內(nèi)的承載

力。

3.4.12對于細腰位置設置樓、電梯間的結構平面內(nèi)連接很

弱端部扭轉效應很大應采取措施加強薄弱部位的連接。可采用板

式梯并與相連的豎向構件可靠連接結構分析應采用考慮樓板彈性

或彈塑性的模型保證結構大震下的安全性。

3.4.13加強層的數(shù)量、位置和結構形式應進行優(yōu)化并合理

選擇。加強層宜采用鋼構件伸臂應貫通核心筒的墻體(平面內(nèi)可

有小的斜交角度)上下弦桿均應與墻體內(nèi)的鋼構件形成剛接點。

3.4.14對于連體結構中的連接體及其相連的結構構件應充

分考慮地震的放大效應確保使用功能和大震安全。采用剛性連接

時應復核在兩個水平(高烈度時含豎向共三個方向)方向的大震

作用下被連接結構遠端的扭轉效應提高其承載力和變形能力。對

支座部位構件的承載力加強水平向應延伸一跨豎向宜向上一

層、向下延伸至嵌固端。采用滑動連接時除了按兩向大震留有足

夠的滑移量外支座也應適當加強。

3.5非結構構件3.5.1圍護墻、隔墻、裝飾貼面等非結

構構件應與主體結構有可靠的連接其細部構造應使非結構構件能

夠適應地震時主體結構可能發(fā)生的大變形而不破壞。在人員出入

口、通道及重要設備附近的非結構構件應采取加強措施避免地震

中脫落。

3.5.2圍護墻和隔墻不宜采用半高的填充墻;當必須采用時

墻體與主體結構間應考慮其對框架柱的約束作用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

抗震不利因素。

3.5.3當屋頂裝飾構架未能形成空間抗側力體系時應復核其

自身平面外及與其相連屋面構件的抗風、抗震承載力有條件時應

加強其平面外與主體結構出屋面電梯井筒的連接形成有效的空間

受力體系。

3.6建筑物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3.6.1高度超過120m的高

層建筑以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其他建筑在建筑設計時宜留出適

當空間設置強震觀測系統(tǒng):1指揮機構和特別重要的建筑;

2甲類和部分乙類建筑(如通訊、電力樞紐等)。

3.6.2強震觀測系統(tǒng)的最小通道數(shù)量應滿足表3.6.2的要

求。每個通道對應于一個單一的響應數(shù)值(單向樓層加速度、層

間位移等)。

表3.6.2最小儀器通道數(shù)地上樓層數(shù)最小通道數(shù)

10~201520~302130~5024>5030

3.6.3強震觀測系統(tǒng)的分布應當經(jīng)過邏輯化設計使其監(jiān)控最

有意義的數(shù)值。傳感器應根據(jù)測量目標和自身類型設置于建筑的

關鍵測量位置。傳感器應通過專用線纜連接到一個或多個中央記

錄儀相互關聯(lián)使其有相同的時間和觸發(fā)坐落于一個可訪問的、受

保護的位置時刻處于可通信狀態(tài)。

3.6.4建筑物的業(yè)主應當安裝和維護強震觀測系統(tǒng)在建設主

管部門需要的情況下配合傳輸必要的數(shù)據(jù)。

4建筑場地與地震動參數(shù)4.1場地類別4.1.1建筑場

地類別的劃分應以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為依據(jù)。

土層剪切波速的測量和建筑場地類別的劃分應按《建筑抗震設計

規(guī)范》GB50011相關條文執(zhí)行。

4.1.2對于地震時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

裂并可能影響工程安全的場地以及地震時可能發(fā)生液化、震陷的

土層應進行專門評價。

4.2地震影響系數(shù)4.2.1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彈

性結構水平地震作用和豎向地震作用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中5.2、5.3條執(zhí)行。

4.2.2建筑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設防烈度、場地類

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確定。水平地震影

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4.2.2-1采用;特征周期應根據(jù)場地類別和

設計地震分組按表4.2.2-2采用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

增加0.05so

表4.2.2-1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地震影響6度7

度8度多遇地震0.040.08(0.12)

0.16設防地震0.120.23(0.34)

0.45罕遇地震0.280.50(0.72)

0.90注:括號中數(shù)值用于7度設防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

0.15g的地區(qū)。

表4,2.2-2特征周期值(s)

場地類別

設計地震分組10IIIIinIV第一組0.200.25

0.350.450.65第二組0.250.300.400.550.75

第三組0.300.350.450.650.90

4.2.3建筑結構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圖4.2.3)的阻尼調(diào)整

和形狀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要求:1除有專門規(guī)定外建筑結構的阻

尼比應取0.05形狀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直線上升段周期

小于0.1s的區(qū)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區(qū)段應

取最大值amax;3)曲線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區(qū)

段衰減指數(shù)Y應取0.9。

4)直線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區(qū)段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

數(shù)應取0.02o

5)6s至10s的超長周期段對于I、II和HI類場地為曲線下

降衰減指數(shù)分別取為l.h1.3和1.5對于IV類場地該段保持直

線下降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取為0.02o

IV類場地00.1Tg5Tg610T(s)a0.45amax

amax

I類場地H類場地HI類場地6

圖4.2.3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a—地震影響系數(shù);amax—

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Tg—特征周期;T一結構自振周期;

n1一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Y一衰減指數(shù);n2一阻

尼調(diào)整系數(shù)2當建筑結構的阻尼比按有關規(guī)定不等于0.05時

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的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和形狀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

Y=0.9+0.05-10.3+6C(4.2.3-1)式中:

V——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Z——阻尼比。

2)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

T11=0.02+0.05-14+32W(4.2.3-2)式中:

n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小于0時取0。

3)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

n2=1+0.05-10.08+1.6C(4.2.3-3)式中:

n2——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當小于0.55時應取0.55。

4.3地震動參數(shù)與地震波選取4.3.1計算結構所在場地

遭受的地震作用應采用下列規(guī)定的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1重點設

防類、標準設防類和適度設防類建筑工程應采用與建筑所在地區(qū)

的抗震設防烈度(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規(guī)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對應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特征周期。

2對已作過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地區(qū)、廠礦和小區(qū)可按批準的抗

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采用。

3對特殊設防類建筑工程應進行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以下

簡稱“安評”)按下列地震動參數(shù)采用:1)對于多遇地震應通

過各個主軸方向的主要振型所對應的樓層剪力的對比分析按安評

結果和規(guī)范結果二者的較大值采用計算結果應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的樓

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的要求;2)對于設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

地震動參數(shù)的取值一般可按規(guī)范規(guī)定的參數(shù)采用也可根據(jù)經(jīng)濟

條件取大于規(guī)范值的安評參數(shù)。

4.3.2選取的地震動參數(shù)應能反映該場地最大地震的地震規(guī)

模、斷層距離與震源效應等優(yōu)先選用本場地或附近場地記錄的地

震波也可選用與本場地地質條件相似的場地記錄的地震波。此外

可按附錄C選取地震波。強震記錄數(shù)量不足時可采用適當?shù)娜斯?/p>

模擬地震波其中強震記錄的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數(shù)量的2/3同一次地

震不同測點所測量的強震記錄最多選兩條。

4.3.3彈性時程分析時每條時程曲線計算得到的結構底部剪

力應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65?1.35倍之間多

條時程曲線計算得到的結構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應在振型分解反應

譜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80~L20倍之間。對于雙向地震動輸入

的情況上述統(tǒng)計特性要求僅針對水平主方向。在進行底部剪力比

較時單向地震動輸入的時程分析結果與單向反應譜分析結果進行

對比雙向地震動輸入的時程分析結果與雙向反應譜分析結果進行

對比。

4.3.4當輸入地震加速度時程少于7條時取地震作用效應最

大值;當輸入地震加速度時程不少于7條時可取地震作用效應平

均值;當輸入地震加速度時程不少于14條且來自同一次地震動的

地震加速度時程不超過2條時可排除1條(或2條同一次地震的

不同場地加速度時程)地震作用效應特別大的結果同時排除1條

(或2條)地震作用效應最小的結果取剩余地震作用效應平均

值。

4.3.5地震波的有效持續(xù)時間不宜小于建筑結構基本自振周

期的5倍和15秒地震波的時間步長可取0.01秒或0.02秒。

4.3.6所選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應與振型分解反

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在統(tǒng)計意義上相符。

4.3.7對結構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所選取的地震波當阻尼比

為0.05時其反應譜與規(guī)范給定反應譜在各主要結構周期點之間的

最大差異不宜相差10%平均差異不宜相差5%。

4.3.8輸入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表4.3.8采用同時必須按

比例調(diào)整地震加速度記錄振幅。

表4.3.8地震加速度峰值(cm/s2)

設防烈度重現(xiàn)期6度7度8度多遇地震(50年)

1835(55)

70設防地震(475年)

50100(150)

200罕遇地震(1600?2400年)

125220(310)

400注:括號中數(shù)值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的地

區(qū)。

5結構設計方法5.1一般規(guī)定5.1.1混凝土結構可采

用框架、剪力墻、框架-剪力墻、框支剪力墻、板-柱-剪力墻、框

架-核心筒、筒中筒以及巨型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等。

5.1.2混凝土結構應具有合適的剛度、足夠的承載力和與之

相匹配的延性避免因局部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載

力。

5.1.3建筑設計應根據(jù)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保證建筑形

體的規(guī)則性;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根據(jù)結構概念和設計經(jīng)驗采取加

強措施;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和高度超過規(guī)定的建筑應進行專門研

究和論證包括彈塑性分析和結構試驗并根據(jù)研究結果采取針對性

的加強措施;不宜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

5.1.4結構計算分析應采用符合結構實際受力的力學模型計

算模型必要的簡化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計算中宜考慮樓

板、樓梯等構件對結構整體及其周邊構件受力的不利影響。

5.1.5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不規(guī)則時應按下列要求進行地

震作用計算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1平面

不規(guī)則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并應根據(jù)實際

情況考慮樓板變形和扭轉的影響。

2平面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對

剛度突變、質量突變或抗剪承載力突變的樓層宜進行多遇地震和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動力時程分析。

5.1.6體型復雜、平立面均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根據(jù)不規(guī)則程

度、地基基礎條件和技術經(jīng)濟等因素的比較分析確定是否設置防

震縫并分別符合下列要求:1當不設置防震縫時應采用符合實

際受力的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分析判明其應力集中、變形集中或地

震扭轉效應等導致的易損部位采取相應的加強措施。

2當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時宜形成多個較規(guī)則的抗側力結

構單元。防震縫應根據(jù)抗震等級、結構材料、結構類型、結構單

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轉效應等情況留有足夠的寬度

保證大震不碰撞。

3當設置伸縮縫和沉降縫時其寬度應符合防震縫的要求。

5.1.7分析出屋面的結構和裝飾構件時宜考慮其參與整體結

構計算材料不同時需適當考慮阻尼比不同的影響;宜采用時程分

析法補充計算考慮高振型引起的鞭鞘效應;與主體結構連接部位

宜按中震彈性或大震構件變形不超過變形限值Z5SW5進行復核。

5.1.8應注意梁剛度增大系數(shù)的選擇和應用當計算中計入混

凝土樓板剛度影響時梁配筋計算也應將一定范圍內(nèi)的樓板鋼筋計

入在內(nèi)。

5.1.9特別復雜的結構應進行施工模擬分析。地震作用下結

構的內(nèi)力組合應以施工全過程完成后的靜載內(nèi)力為初始狀態(tài);當

施工方案與施工模擬計算分析不同時應重新調(diào)整相應的計算。當

施工中設置臨時支架時支架也應參與施工過程的結構分析確保支

架的安全還應進行支架拆除過程的模擬計算分析。

5.1.10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現(xiàn)全截面受拉豎向構件當結構中

出現(xiàn)部分全截面受拉豎向構件時宜加強其抗剪鋼筋或配置型鋼。

若豎向構件混凝土平均拉應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計算分析中

宜采用彈塑性本構模型考慮構件剛度的折減同時考慮樓層剪力向

受壓豎向構件轉移的不利影響。

5.1.11屈服機構中的不屈服構件(力控制型)應保持接近

屈服或在屈服水準之下。屈服機構中的屈服構件(位移控制型)

應滿足非彈性變形需求。關鍵構件應100%滿足設定的變形限值要

求每層的普通豎向構件應80%以上滿足設定的變形限值要求耗能構

件宜60%以上滿足變形限值要求。嚴禁豎向構件超過變形限值

Z6、SW6O

5.1.12在規(guī)范規(guī)定的各個地震水準下均需進行基于構件的

結構地震反應分析以驗證總體結構與局部構件的地震反應是否與

抗震性能目標一致。地震效應應以適當?shù)膮?shù)來度量這些參數(shù)在

所考慮的地震水準作用下能夠與所選定的性能水準相關聯(lián)例如:

力、應力、位移、轉角、曲率、應變或其他適當?shù)亩攘俊?/p>

5.2計算簡圖5.2,1結構計算分析時應對結構進行力學

上的簡化和處理使其既能反映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邊界條件又

適應于所選用計算分析軟件的力學模型和計算假定。

5.2.2當存在以下情況時可認為混凝土樓板平面內(nèi)變形較大

結構整體分析時宜采用彈性樓板或局部彈性樓板假定做補充復核

計算:1樓板開大洞樓板局部不連續(xù);2平面長寬比大于

5;3連體結構的連接體;4轉換層以及轉換層上、下層樓

板和塔樓間距較大的多塔結構的裙房屋面板;5兩端凸出中間

凹入、平面不規(guī)則的細腰樓板。

6剪力墻最大間距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

程》JGJ3中8.1.8條要求。

5.2.3屋面上有多個層數(shù)或剛度相差較大的小塔樓時宜按多

塔樓模型進行小震彈性動力時程計算。

5.2.4框架梁柱節(jié)點區(qū)宜按剛域考慮同時框架柱應按框架梁

實際偏置情況建立模型。

5.2.5對于無地下室的結構如采用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筏

基當首層地面設有框架梁時計算簡圖應符合以下要求:1地下

部分梁柱可作為一層參加結構整體計算樓板按空樓板處理層高按

首層梁頂面至基礎頂面高度取值且對地下部分結構不應考慮土體

的約束作用;2對于首層柱尚應按結構在首層地面嵌固模型計

算與上述計算結果進行包絡設計;3應適當加強首層梁頂面至

基礎頂面間豎向構件的承載力。

5.2.6對于有地下室的結構當符合以下要求時地下室頂板可

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1地下室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與首

層各個塔樓樓層側向剛度總和之比不小于2;2地下室頂板無

大開洞基本處于彈性狀態(tài);3地下室頂板厚度大于等于1801nm

混凝土強度等級大于等于C30采取雙向雙層配筋配筋率不小于

0.25%;4地下一層豎向構件抗震等級不小于相鄰上部結構的

抗震等級;5地下室周邊應提出回填土夯實的具體要求使周邊

嵌固良好能產(chǎn)生可靠被動土壓力。

5.2.7應根據(jù)填充墻的材料、布置等考慮其對結構剛度大小

的貢獻對結構周期進行折減。

5.2.8結構抗震計算中對樓梯構件的模型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

定:1樓梯間的層間框架梁應參加結構整體計算;2主體

結構可按不考慮樓梯間的斜梯板作用進行計算分析但應考慮其對

結構的不利影響如果斜梯板需要參加結構整體計算則可進行補充

分析復核其對樓梯間相關構件及結構整體性能的影響。

5.2.9與厚度較小的剪力墻在平面外單面相交的梁宜按較接

處理同時配置適當?shù)目沽阎ё娼睢?/p>

5.3設計方法5.3.1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主要包括小震

彈性設計、中震彈性(彈塑性)計算復核、大震彈性(彈塑性)

計算復核三部分。

1小震作用下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

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廣東省《高層建筑混凝土

結構技術規(guī)程》DBJ15-92進行彈性計算并考慮結構構造;2

中、大震作用下采用彈性(彈塑性)計算復核構件承載力和構件

變形能力。

5.3.2第1、2性能水準的結構可采用彈性計算分析第3性

能水準的結構宜采用彈塑性計算分析第4、5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采

用彈塑性計算分析。不同抗震性能水準對應的構件正截面和斜截

面設計可采用表5.3.2規(guī)定的設計方法:表5.3.2構件設計

方法構件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普通豎向構件及重要水平

構件耗能構件1正截面彈性設計彈性設計彈性設計

斜截面彈性設計彈性設計彈性設計2正截面彈性設計

彈性設計不屈服設計斜截面彈性設計彈性設計不屈服

設計3正截面不屈服設計或變形校核

(L2、Z2、SW2)

不屈服設計或變形校核

(L2、Z2、SW2)

極限設計或變形校核(L5)

斜截面彈性設計不屈服設計極限設計4正截面變

形校核(L3、Z3、SW3)

變形校核(L4、Z4、SW4)

變形校核(L6)

斜截面不屈服設計極限設計最小截面設計5正截面

變形校核(L3、Z3、SW3)

變形校核(L5、Z5、SW5)

變形校核(L6)

斜截面不屈服設計最小截面設計最小截面設計

5.3.3多遇地震作用下彈性設計時計算公式應符合式

(5.3.3)的規(guī)定:

YGSGE+YEhSEhk+YEvSEvk+3wYwSwkWRd/YRE(5.3.3)

式中:Rd、YRE一一分別為構件承載力設計值和承載力抗

震調(diào)整系數(shù);SGE——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效應;YG、

YEh.YEv、YW---分別為重力荷載、水平地震作用、豎向

地震作用、風荷載分項系數(shù);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

值的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調(diào)整系數(shù);SEvk

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調(diào)整系

數(shù);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6w----風荷

載組合值系數(shù)應取0.2。

5.3.4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彈性設計時計

算公式應符合式(5.3.4)的規(guī)定:

YGSGE+YEhSEhk_+YEvSEvk_WRd/VRE

(5.3.4)式中:SEhk_----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

不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SEvk_——豎向地震

作用標準值的效應不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

5.3.5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設計時

計算公式應符合式(5.3.5-1)的規(guī)定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

構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5.3.5-2)的規(guī)定:

SGE+SEhk_+0.4SEvk一WRk(5.3.5-1)

SGE+0.4SEhk_+SEvk_WRk(5.3.5-2)式中:Rk——構

件承載力標準值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

5.3.6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極限設計時計

算公式應符合式(5.3.6T)的規(guī)定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

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5.3.6-2)的規(guī)定:

SGE+SEhk_+0.4SEvk_WRu(5.3.6-1)

SGE+0.4SEhk_+SEvk_^Ru(5.3.6-2)

式中:Ru——構件承載力極限值計算時材料強度可取高

于標準值的平均值。

5.3.7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小截面設計

鋼筋混凝土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5.3.7-1)的規(guī)定鋼-

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5.3.7-2)的規(guī)定。

VGE+VEk_^O.15fckbh0(5.3.7-1)

VGE+VEk_-O.25fakAa+0.5fspkAsp^0.15fckbh0(5.3.7-2)

式中:VGE——重力荷載作用下的構件剪力(N);VEk_

一一地震作用標準值作用下的構件剪力(N)不需要考慮與抗震

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fck一一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標準

值(N/mm2);fak——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強度標準

值(N/mm2);Aa——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

(mm2);fspk——剪力墻墻內(nèi)鋼板的強度標準值

(N/mm2);Asp--剪力墻墻內(nèi)鋼板的橫截面面積

(mm2)o

5.3.8構件變形校核時驗算公式應符合式(5.3.8)的規(guī)

定:

8^6(5.3.8)式中:6——構件在地震過程中所經(jīng)

歷的最大位移角;8——與構件允許損壞程度對應的構件

變形限值按第7章有關規(guī)定采用。

5.3.9框架梁、連梁承載力驗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兩端截

面、跨中截面以及集中荷載較大的截面;框架柱、剪力墻承載力

驗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上下端截面。

5.3.10最不利截面的內(nèi)力取值:框架梁、連梁正截面為最

大彎矩斜截面為最大剪力;框架柱、剪力墻正截面為最大彎矩及

其對應的軸力、最大軸力及其對應的彎矩、最小軸力及其對應的

彎矩斜截面為最大剪力及其對應的軸力、最小軸力及其對應的剪

力。

5.3.11梁、柱構件正截面變形驗算時構件變形可取塑性區(qū)

轉角或構件位移角。剪力墻構件正截面變形驗算時構件變形可取

構件位移角。

5.3.12結構設計通過中、大震作用復核并對結構構件設計

調(diào)整加強后必須滿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墻弱連

梁”等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

5.3.13應通過構造措施加強節(jié)點使節(jié)點承載力大于與其相

連的構件端部截面承載力達到“強節(jié)點弱構件”。

6結構計算方法6.1一般規(guī)定6.1.1結構抗震計算與

構造的目的在于使其具有以下特點:1一個準確定義的彈性與

非彈性行為有目的地引導結構破壞機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壞形態(tài)。

2結構、非結構體系和構件在多遇地震下能夠正常使用。

3結構和構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可能極低。

6.1.2結構抗震設計應清楚地論述結構體系如何實現(xiàn)以下特

點:1結構體系具有良好的彈塑性耗能行為彈塑性耗能構件明

確彈塑性耗能僅發(fā)生在確定的構件和區(qū)域。

2這些構件和區(qū)域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延性及防護使其在罕

遇地震時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和合適的承載能力避免倒塌。

6.1.3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應計算結構的非線性力與變形行

為并應在可量測與可接受的可靠度下預測結構與非結構系統(tǒng)的抗

震性能。在所設定的性能目標下為了將結構能力與預期地震需求

作比較設計與分析應力求量化并采用力、位移以及對應構件系統(tǒng)

的非線性變形需求來表示結構的地震反應。

6.1.4地震作用計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

析法、非線性靜力推覆分析法和非線性動力時程分析法。

6.1.5當結構符合彈性假設時多遇地震和設防烈度地震作用

下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地震作用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

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JGJ34.3.4規(guī)定的結構應采用彈性動力時

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

6.1.6彎曲型破壞和彎剪型破壞的構件具有一定的延性屬于

變形控制型構件在非線性分析時的破壞程度由其容許的非彈性變

形限值決定;剪切型破壞的構件脆性嚴重屬于力控制型構件在非

線性分析時的破壞程度由其承載力決定。

6.1.7計算參數(shù)應在正確理解其物理意義的基礎上根據(jù)工程

具體情況和規(guī)范相關要求經(jīng)分析后合理選取。

6.1.8單向地震作用計算時應考慮樓層質量偶然偏心的影

響;雙向地震作用時可不考慮樓層質量偶然偏心的影響。結構設

計應當對上述兩種情況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取不利的情況進行設

計。

6.1.9設防烈度地震或罕遇地震作用下當結構構件非線性行

為突出時應對結構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可根據(jù)實際工程情況采用

靜力推覆或動力時程分析方法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梁、柱、

斜撐、剪力墻、樓板等結構構件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分析精度要求

采用合適的簡化模型;2構件的幾何尺寸、混凝土構件所配的

鋼筋和型鋼、混合結構的鋼構件應按實際情況參與計算;3應

根據(jù)預定的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合理取用鋼筋、鋼材、混凝土的力

學性能指標以及本構關系;鋼筋和混凝土的本構關系可按《混凝

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附錄C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4應考慮

幾何非線性影響;5進行動力彈塑性分析時地面運動加速度時

程的選取、預估罕遇地震作用的峰值加速度取值以及計算結構模

型的選用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相關規(guī)定;6應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進行分析和判斷。

6.2彈性靜力分析6.2.1彈性靜力計算是將地震作用作

為靜力荷載直接作用于相應質量中心同時假設結構剛度、阻尼不

變。

6.2.2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計算中在不影響結構豎向承載力

的情況下連梁的剛度可折減。抗風設計控制時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

0.8;抗震設計控制時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中震作用下構件承

載力校核時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3;大震作用下構件承載力校核時

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Io計算結構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時連梁剛度

可不折減。

6.2.3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內(nèi)力和位移計算中現(xiàn)澆樓面梁和裝

配整體式樓面梁的剛度可考慮翼緣的作用予以放大。樓面梁剛度

增大系數(shù)可根據(jù)翼緣與梁寬的比例及跨度情況取1.3~2.0在通常

截面和跨度情況下中梁可取2.0邊梁可取1.5。對于無現(xiàn)澆面層

的裝配式樓蓋不宜考慮樓面梁剛度的增大。對于截面較大的梁

(如轉換梁等)梁剛度增大系數(shù)應按實際情況計算確定。

6.2.4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可考慮框架梁端塑性變形內(nèi)力重分

布對梁端負彎矩乘以調(diào)幅系數(shù)進行調(diào)幅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I

裝配整體式框架梁端負彎矩調(diào)幅系數(shù)不宜小于0.7現(xiàn)澆框架梁端

負彎矩調(diào)幅系數(shù)不宜小于0.6;2框架梁端負彎矩調(diào)幅后梁跨

中彎矩應按平衡條件相應增大;3應先對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

梁的彎矩進行調(diào)幅再與水平作用產(chǎn)生的框架梁彎矩進行組合;4

截面設計時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于豎向荷載作用

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o

6.2.5樓面梁受扭計算中應考慮樓蓋對梁的約束作用。當計

算中未考慮樓蓋對梁的約束作用時可對梁的計算扭矩乘以折減系

數(shù)予以折減。根據(jù)梁周圍樓蓋的實際情況扭矩折減系數(shù)不應小于

0.4;當次梁跨度不小于9m時應根據(jù)兩側樓板對主梁抗扭能力的

貢獻主梁的扭矩折減系數(shù)取0.71.0o

6.2.6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shù)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

慮非承重填充墻體的剛度影響予以折減當填充墻為加氣混凝土和

非承重空心磚或輕質墻板時周期折減系數(shù)可參考表6.2.6的規(guī)定

墻體數(shù)量較多時取較小值。

表6.2.6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shù)參考表結構類型非承

重空心磚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石膏板等輕質墻板框架結構

0.60^0.700.70^0.850.85^0.90框架-剪力墻結構

0.70^0.800.80^0.9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