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課件: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_第1頁
《財務管理》課件: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_第2頁
《財務管理》課件: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_第3頁
《財務管理》課件: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_第4頁
《財務管理》課件: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15/20241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

第一節(jié)成本性態(tài)分析與變動成本法

第二節(jié)本量利分析

第三節(jié)短期經營決策

第四節(jié)長期投資決策

本章小結[內容提要]本章主要闡述成本性態(tài)分析方法、變動成本法的基本內容,本量利分析以及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分析方法。9/15/20242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第一節(jié)

成本性態(tài)分析與變動成本法一、成本性態(tài)分析二、變動成本法9/15/20243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成本性態(tài)分析

(一)按成本性態(tài)分類(二)混合成本的分解9/15/20244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按成本性態(tài)分類(1)

成本性態(tài):是指成本總額對業(yè)務量的依存關系。根據(jù)成本性態(tài),可以將企業(yè)的全部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類。

1、固定成本

(1)含義: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其總額不直接受業(yè)務量變動影響而相對固定不變的成本。比如,按使用年限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保險費、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等。

(2)圖示固定成本與業(yè)務量的關系oo業(yè)務量業(yè)務量固定成本總額單位固定成本9/15/20245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按成本性態(tài)分類(2)

2、變動成本

(1)含義:是指其總額會隨著業(yè)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2)圖示變動成本與業(yè)務量的關系oo

業(yè)務量

業(yè)務量變動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變動成本總額隨著業(yè)務量成正比例變動也是有條件的,超過了特定條件,業(yè)務量與成本總額之間完全成正比例變化的關系也就不存在了。9/15/20246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按成本性態(tài)分類(3)

總成本性態(tài)模型:用公式表示就是產品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

=固定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業(yè)務量)也可寫成:Y=a+bX

這里,Y表示產品成本總額,a表示固定成本總額,b表示單位變動成本,X表示業(yè)務量。因此,若能求出公式中的a和b值,就可以利用上述直線方程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其他相關短期決策的分析。9/15/20247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按成本性態(tài)分類(4)

3、混合成本(1)含義:是指同時包含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個因素的成本。(2)混合成本的分類:根據(jù)混合成本同時兼有固定和變動兩種不同性質的具體情況,混合成本可分為“半變動成本”和“半固定成本”兩類。

(3)混合成本分解:9/15/20248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混合成本的分解(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高低點法散步圖法回歸直線法混合成本的數(shù)學模型可用下列直線方程表示:

Y=a+bX

其中,Y表示混合成本,a表示固定成本總額,b表示單位變動成本,X表示業(yè)務量。9/15/20249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混合成本的分解(2)運用高低點法,a、b的計算方法為:

單位變動成本(b)=(最高業(yè)務量混合成本—最低業(yè)務量混合成本)/(最高業(yè)務量—最低業(yè)務量)固定成本總額(a)=最高業(yè)務量混合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高業(yè)務量或

固定成本總額(a)=最低業(yè)務量混合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低業(yè)務量高低點法:是將一定時期內最高業(yè)務量與最低業(yè)務量的混合成本之差,除以最高與最低業(yè)務量之差,據(jù)此推算固定成本總額和單位變動成本的一種混合成本分解方法。9/15/202410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混合成本的分解(3)舉例:某企業(yè)1—6月份設備維修費發(fā)生情況見下表月份

業(yè)務量(機器小時)320280360400480600123456

168016001880208028402800維修費

要求:采用高低點法將維修費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9/15/202411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混合成本的分解(4)

問題解答:首先,根據(jù)1—6月份維修費歷史數(shù)據(jù)找出業(yè)務量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的成本發(fā)生額:業(yè)務量(機器小時)維修成本(元)最高點6002800

最低點2801600

其次,分別確定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b)=(2800—1600)元/(600-280)小時

=3.75元/小時固定成本總額(a)=(2800—600×3.75)元=550元或固定成本總額(a)=(1600—280×3.75)元=550元最后,歸納出混合成本公式:

Y=550+3.75X9/15/202412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概念變動成本法是一種只計算產品變動成本的成本計算方法。采用此法,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而將固定制造費用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非生產性費用作為期間成本,在發(fā)生的當期全額從收入中扣除。(二)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區(qū)別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區(qū)別:

1、成本類別的劃分與產品成本包括的內容不同二、變動成本法(1)見下頁表格9/15/202413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qū)別成本計算方法變動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成本劃分標準按成本性態(tài)劃分按經濟用途劃分成本類別變動成本變動銷售費用變動生產成本變動管理費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制造費用固定成本固定管理費用固定銷售費用固定制造費用期間成本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非生產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期間成本產品成本變動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制造費用全部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全部性制造費用9/15/202414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變動成本法(2)

2、產成品與在產品存貨的估價不同完全成本法下:產成品和在產品成本=變動生產成本+固定制造費用變動成本法下產成品和在產品成本=變動生產成本

9/15/202415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3、盈虧計算方式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其盈虧計算公式為:

銷售毛利=銷售收入—已售產品生產成本稅前利潤=銷售毛利—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二、變動成本法(3)

變動成本法下,其盈虧計算公式為:貢獻毛益=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稅前利潤=貢獻毛益—固定成本其中,變動成本=變動生產成本+變動銷售費用+變動財務費用+變動管理費用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費用+固定銷售費用+固定財務費用+固定管理費用9/15/202416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變動成本法(4)4、產銷量不平衡時算出的稅前利潤有差別

本期生產量=本期銷售量完全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等于變動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本期生產量>本期銷售量完全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大于變動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其利潤差額可按下式計算:利潤差額=期末存貨中的固定成本—期初存貨中的固定成本本期生產量<本期銷售量完全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小于變動成本法確定的稅前利潤。其利潤差額可按下式計算:利潤差額=期初存貨中的固定成本—期末存貨中的固定成本9/15/202417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第二節(jié)本量利分析

一、本量利關系及其基本公式二、保本點分析三、目標利潤的預測9/15/202418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本量利關系及其基本公式(1)(一)損益公式

利潤是企業(yè)一定時期的銷售收入扣減其相關成本的差額。其公式為:

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又因,

變動成本總額=產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收入=銷售數(shù)量×單價因此,利潤=銷售數(shù)量×單價—銷售數(shù)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9/15/202419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本量利關系及其基本公式(2)(二)貢獻毛益公式

貢獻毛益:是指產品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后的差額。其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單位貢獻毛益=產品的銷售單價—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貢獻毛益總額=各種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各種產品變動成本總額貢獻毛益率:是用相對數(shù)反映的貢獻毛益,具體指產品貢獻毛益在產品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為: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產品單位售價或貢獻毛益率=貢獻毛益總額/銷售收入總額9/15/202420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保本點分析(1)

保本點:又稱“盈虧臨界點”,是指企業(yè)能夠達到不盈不虧狀態(tài)的銷售量或銷售額。(一)單一品種保本點的計算

1、按實物單位計算保本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產品銷售成本)或保本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毛益

2、按金額計算保本點銷售額=固定成本/貢獻毛益率9/15/202421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保本點分析(2)

[例]某公司生產和銷售甲產品1600件,假定產銷平衡。每件產品銷售價格為500元,變動成本為300元/件,固定成本總額為90000元。求:保本點銷售量和保本點銷售額解:單位貢獻毛益=(500—300)元/件=200元/件貢獻毛益總額=[(1600×500)-(1600×300)]元=320000元貢獻毛益率=320000/800000=40%

保本點銷售量=(90000/200)件=450件保本點銷售額=(90000÷40%)元=225000元

9/15/202422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保本點分析(3)

(二)同保本點有關的指標的計算

保本點作業(yè)率,其計算公式:保本點作業(yè)率=保本點業(yè)務量(額)/企業(yè)正常開工完成的銷售業(yè)務量(額)

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既可用絕對數(shù)表示,也可用相對數(shù)表示。用絕對數(shù)表示,其公式為:安全邊際=現(xiàn)有正常的銷售量(額)—保本點銷售量(額)用相對數(shù)表示時,稱為安全邊際率,其公式為:安全邊際率=[現(xiàn)有正常的銷售量(額)—保本點的銷售量(額)]/現(xiàn)有正常的銷售量(額)或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現(xiàn)有正常的銷售量(額)9/15/202423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目標利潤的預測企業(yè)目標利潤的預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利用本量利分析法預測目標利潤

銷售利潤=(銷售數(shù)量×銷售單價)—(銷售數(shù)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二)利用營業(yè)杠桿預測目標利潤

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三)根據(jù)不同利潤率確定目標利潤目標利潤=預計計劃期產品銷售收入×銷售利潤率目標利潤=預計資金平均占用額×資金利潤率目標利潤=預計工業(yè)產值×產值利潤率

9/15/202424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第三節(jié)短期經營決策

一、差量分析法二、貢獻毛益法三、本量利分析法

四、函數(shù)極值法9/15/202425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1)

(一)差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差量分析法是通過對兩個備選方案的差量收入與差量成本的比較,確定差量損益,從中選出最優(yōu)方案的方法。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前一個方案較優(yōu)后一個方案較優(yōu)

如果有超過兩個以上的多個備選方案,可分別兩個、兩個地進行比較分析,最終以能提供最大經濟效益的方案為最優(yōu)方案。9/15/202426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2)

[例]某企業(yè)本年計劃生產甲產品1000件,正常價格為40元/件,年初編制的成本計劃見下表所示。該企業(yè)最大生產能力為1200件,剩余生產能力也無法轉移。2月份A公司要求向該企業(yè)追加訂貨200件甲產品,特殊訂價為25元/件。要求:通過計算判斷該企業(yè)是否應該接受A公司的這筆追加訂貨。(二)差量分析法運用的典型案例是否接受特殊訂貨的決策分析特殊訂貨:是指在企業(yè)尚有一定剩余生產能力可以利用的情況下而接受的臨時訂貨。9/15/202427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3)

成本計劃表成本項目總成本(元)單位成本(元/件)直接材料1200012

直接人工60006

變動性制造費用20002

固定性制造費用50005

銷售及管理費用25002.5

合計2750027.59/15/202428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4)解:編制差量分析表如下差量分析表單位:元摘要接受追加不接受追加差量訂貨方案訂貨方案差量收入:接受追加訂貨方案25×200=5000

不接受追加訂貨方案05000

差量成本:接受追加訂貨方案其中:變動成本20×200=4000

不接受追加訂貨方案04000

接受追加訂貨的差量收益100001000

由上表可知,該企業(yè)應該接受追加訂貨方案,這樣可使企業(yè)增加1000元的收益。9/15/202429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5)零部件是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分析對于自制方案而言,其決策相關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對于外購方案,其決策相關成本主要包括買價和訂貨、運輸、裝卸、保險等費用。

[例]某公司需要甲零件1000個,市場價格為60元/個。目前該公司有剩余生產能力可以制造甲零件。自制甲零件的單位變動成本為50元/個,其中,直接材料30元/個,直接人工10元/個,變動制造費用10元/個。要求采用差量分析法作出該零件是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9/15/202430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

單位:元

一、差量分析法(6)

備選方案自制方案外購方案差量成本自制差量成本:直接材料1000×30=300000直接人工1000×10=100000變動制造費用1000×10=100000合計5000050000外購差量成本01000×60=6000060000由于自制方案可節(jié)約成本10000元,因此,以自制方案為宜。9/15/202431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7)半成品或聯(lián)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分析將進一步加工前后的差別收入與差別成本加以比較,如果進一步加工前后的差別收入大于差別成本,則應進一步加工;否則,應該立即出售。

[例1]

假定某公司有一批半成品甲產品500件,完成初步加工后,可在市場上立即出售,也可加工成產成品(乙產品)之后再出售。半成品甲產品每件成本24元,售價30元。若將甲產品進一步加工為乙產品,每件售價可提高到35元,但需要追加直接材料3.50元,直接人工1元,變動制造費用1元,不需要追加任何固定成本。要求:作出該公司是進一步加工還是立即出售甲產品的決策。9/15/202432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8)解:由于企業(yè)當前的生產能力除滿足半成品甲產品加工需要外,還有一定的剩余,可用于進一步加工成乙產品,并且不會引起固定制造費用的增長。因此,只要分析比較進一步加工階段的成本和增加的收入,即可判明繼續(xù)加工在經濟上是否有利。其分析過程見下表:單位:元

摘要

進一步加工方案

出售半成品方案

差量差量收入:

進一步加工成乙產品35×500=17500

出售甲半成品

30×500=150002500

差量成本:進一步加工成乙產品(3.5+1+1)×500=2750

出售甲半成品02750

進一步加工成乙產1475015000-250

品的差別收益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進一步加工成乙產品后出售比直接出售甲產品少獲得250元收益,因此應出售半成品甲產品。9/15/202433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9)

[例2]聯(lián)產品進一步加工或分離后就出售的決策分析舉例。某公司生產A,B兩種產品。兩種產品均可在聯(lián)產過程結束時直接銷售,也可以繼續(xù)加工后再銷售。有關資料見下表:

產品產量(件)立即出售繼續(xù)加工的加工后出售的的單價(元/件)單位成本(元/件)單價(元/件)

A1000

159

23B500171022

要求:根據(jù)上述資料,分析兩種產品應在分離后立即出售還是繼續(xù)加工后再銷售有利。解:產品A:[(23-15)×1000]<(9×1000)

產品B:[(22-17)×500]<(10×500)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A、B兩種產品進一步加工的預期收入不足以彌補進一步加工的預期可分成本,所以應選擇立即出售。9/15/202434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一、差量分析法(10)課堂討論:

在是否接受特殊訂貨的決策分析時,有人說:“只要客戶的訂單的單價低于按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單位成本,均不宜接受?!蹦阏J為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9/15/202435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1)(一)貢獻毛益法的基本原理貢獻毛益法指通過比較各個方案貢獻毛益的大小來確定最優(yōu)方案的一種分析方法。貢獻毛益法可以用于以下場合的決策分析:生產何種新產品是否要進行新產品的開發(fā)是否接受追加訂貨虧損產品是否應停產

9/15/202436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應用的典型案例開發(fā)何種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例]某企業(yè)原來只生產A產品,現(xiàn)有B,C兩種新產品可以上馬,但剩余生產能力有限,只允許其中之一投產。企業(yè)固定成本為12000元。新、老產品的有關資料見下頁表格所示。要求:根據(jù)題目資料作出應選擇生產哪種產品的決策。二、貢獻毛益法(2)9/15/202437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3)

產品名稱A產品B產品C產品產銷數(shù)量(個)—100500

單位售價(元/個)4212

單位變動成本(元/個)14.41

單位工時(小時/個)—204

解:由于無論B或C產品是否上馬,固定成本都要發(fā)生,所以對于選擇生產哪種產品沒有影響,可以將固定成本看成無關成本。利用貢獻毛益法比較兩個方案的貢獻毛益總額或單位機器工作小時,擇其大者為最優(yōu)。對題目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可得下表:

新產品名稱BC

產銷數(shù)量(個)100500

單位售價(元/個)212

單位變動成本(元/個)4.41

貢獻毛益總額(元)1660500

單位機器工時貢獻毛益(元/工時)0.830.259/15/202438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4)以上計算結果表明,B產品的貢獻毛益總額或單位機器工時貢獻毛益均大于C產品,故在現(xiàn)有的剩余生產能力條件下,應選擇生產B產品。虧損產品停產轉產的決策分析一般來說,只要虧損產品還能提供貢獻毛益,企業(yè)又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去替代虧損產品,則該種虧損產品就不應停產;如果企業(yè)能利用虧損產品停產騰出的生產能力轉為生產其他產品或將其設備出租,轉產后產品提供的貢獻毛益或租金收入大于虧損產品提供的貢獻毛益,則應停止該虧損產品的生產。

[例]某公司本年度產銷甲、乙、丙三種產品。有關資料見下表:產品名稱甲乙丙銷售量(件)1000500400

售價(元/件)202075

單位變動成本(元/件)121836

固定成本(元)24000(按各種產品的銷售額比例分攤)9/15/202439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5)要求:根據(jù)上述資料分析是否存在虧損產品,若有的話是否應該對該虧損產品進行停產轉產。解:根據(jù)題目資料,利用貢獻毛益法分析計算,可得下表:

產品名稱甲產品乙產品丙產品合計銷售收入(元)20000100003000060000

變動成本(元)1200090001440035400

貢獻毛益(元)800010001560024600

固定成本(元)800040001200024000

稅前凈利(凈損)0(3000)3600600

說明,甲產品固定成本計算過程為:

[20000×(24000/60000)]元=8000元,乙、丙產品所分攤到的固定成本計算方法與甲產品相同。由上表可知,乙產品出現(xiàn)虧損。但根據(jù)上述資料,如果對乙產品實行停產,則其分攤的固定成本將會轉嫁給甲、丙兩種產品,9/15/202440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二、貢獻毛益法(6)這樣,不僅不會增加企業(yè)的利潤,反而還會引起利潤的減少,甚至整個企業(yè)出現(xiàn)虧損。這可以用下表來分析:產品名稱甲產品丙產品合計銷售收入(元)200003000050000

變動成本(元)120001440026400

貢獻毛益(元)80001560023600

固定成本(元)96001440024000

稅前凈利(凈損)(1600)1200(400)

課堂討論:有人說:“為改變企業(yè)虧損狀況,凡是虧損產品都應停產。”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9/15/202441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本量利分析法(1)(一)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短期經營決策分析中采用本量利分析法,就是根據(jù)不同備選方案中各自的成本、業(yè)務量、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來確定最優(yōu)的方案。成本分界點:是指兩個備選方案的預期成本相等時對應的業(yè)務量。成本分界點的計算公式:

X=[固定成本(B)—固定成本(A)]/[單位變動成本(A)—單位變動成本(B)]

(二)典型應用案例生產工藝選擇的決策企業(yè)生產同一種產品可以采用不同類型的生產設備,而隨著采用的生產設備的不同,其加工成本顯然也有差異,選擇哪種生產9/15/202442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本量利分析法(2)工藝比較適宜,對這一類問題進行決策分析時,首先應找到不同生產工藝之間的“成本分界點”,然后從各備選方案不同的單位成本項目(如加工費、工藝裝備費等)中擇其低者。

[例]某企業(yè)生產甲產品,可以采用普通型車床、半自動化車床、自動化車床。進行加工生產,不同設備的調整準備費用和每件產品的加工費用見下表:每次調整準備費單位產品加工費摘要(固定成本額,元)(單位變動成本,元/件)普通型車床100.9

半自動化車床200.40

自動化車床600.08

要求:作出生產該產品使用哪種設備成本最低的決策分析解:設X1為普通型車床與半自動化車床的成本分界點,X2為半自動化車床與自動化車床的成本分界點,X3為自動化車床與9/15/202443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本量利分析法(3)普通型車床的成本分界點。則有:

X1=[(10—20)/(0.40—0.90)]件=20件

X2=[(20—60)/(0.08—0.40)]件=125件

X3=[(10—60)/(0.08—0.90)]件=61件為了使結果更明確、直觀,用下圖來說明O20406080100120140160

批量/件成本/元10080604020自動化車床(125,70)(20,28)(61,65)半自動化車床普通車床9/15/202444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本量利分析法(4)由上圖可以看出:當該批零件的批量小于20件時,采用普通車床成本較低;當批量在20件—125件之間時,采用半自動化車床較為有利;若批量超過125件時,則應采用自動化車床。如果半自動化車床因種種限制條件不能加工該批零件時,則加工批量在61件以內時,應采用普通車床;批量超過61件時,則采用自動化車床對其加工。零部件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

[例]某企業(yè)需要甲零件,如果外購,可用40元/件的單價購入;如果自制,則其單位變動成本為20元/件,并需為此追加固定成本10000元/年。要求:作出甲零件年需要量為多少時宜于自制的決策。9/15/202445第三篇第十章規(guī)劃與決策三、本量利分析法(5)解:設自制與外購方案成本分界點的年需要量為X件,則有:

40X=20X+10000

可得X=500

求出的成本分界點可見下圖: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年需要量/件400300200100成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