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歷年真題及解析_第1頁
2015-2019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歷年真題及解析_第2頁
2015-2019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歷年真題及解析_第3頁
2015-2019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歷年真題及解析_第4頁
2015-2019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歷年真題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及答案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電子顯微鏡下,在大腸桿菌和小腸上皮細胞中都能觀察到的結構是()。A.核糖體C.葉綠體D.細胞核2.嚴重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SARS)的病原體是一種冠狀病毒,結構如圖1所示。下列有關該病毒的敘述,正確的是()。A.SARS病毒屬于原核生物B.SARS病毒的變異率較高C.SARS病毒能在MSN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增殖D.SARS病毒顆粒內僅有A、T、C、G四種堿基3.圖2表示細胞中一種常見的水解反應。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發(fā)生此類水解反應的是()。A.胰島素B.纖維素C.核糖核酸D.脫氧核糖4.科學家用紅、綠兩種熒光物質分別標記人和小鼠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并將這兩種標記細胞進行融合。細胞剛發(fā)生融合時,紅、綠兩種熒光在融合細胞表面各占半邊,一段時間后兩種熒光在融合細胞表面呈現均勻分布。這一實驗現象支持的結論是()。A.膜磷脂能翻轉B.細胞膜具有流動性C.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D.膜蛋白可以作為載體蛋白5.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腫瘤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圖3、圖4分別表示胃癌細胞在不同濃度的蜂毒素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一定時間后,胃癌細胞的凋亡率和凋亡基因Bax、Beι-2的表達率。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工蜂毒腺細胞合成的蜂毒素影響胃癌細胞凋亡基因表達B.Bax蛋白和Bel-2蛋白均可明顯縮短癌細胞增殖的周期C.蜂毒素能誘導胃癌細胞凋亡,一定濃度內隨濃度增大誘導效應增強D.蜂毒素能通過促進Bax蛋白產生和抑制Beι-2蛋白產生,誘導胃癌細胞凋亡6.細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下列有關細胞周期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細胞周期的G1期是各個時期中耗時最短的時期B.細胞分裂過程中核糖體功能最活躍的時期是S期C.在G2期DNA數目加倍,但染色體數目保持不變D.M期較長的細胞更適合做“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材料7.圖5為細胞膜上與K+、Na+轉運有關結構的示意圖,依據此圖做出的判斷正確的是()。A.通道蛋白對離子運輸沒有選擇性B.鈉一鉀泵同時具有運輸和催化的功能CK和細胞外Na+內流均消耗ATPD.細胞內低K+、高Na+環(huán)境依靠鈉一鉀泵和脂雙層共同維持8.從牛的體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發(fā)現去核的細胞代謝減弱。當重新植入細胞核后,發(fā)現該細胞的生命活動又能恢復。這說明細胞核()。A.控制生物的一切性狀B.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C.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D.是遺傳物質表達的場所A菌數與含15N的DNA分子的大腸桿菌數之比為15:1,由此可推測出n是()。A.2B.3C.4D.510.紅綠色盲是由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色盲男子產生的精子都有色盲基因B.色盲女子產生的卵細胞都有色盲基因C.色盲男子約半數體細胞中含色盲基因D.表型正常的女子體細胞一定不含色盲基因11.獲得無子西瓜、青霉素高產菌株、矮稈抗病小麥和無子番茄常用的方法分別是()。①誘變育種②雜交育種③單倍體育種④多倍體育種⑤生長素處理A.④③②⑤B.③②①⑤C.④①②⑤D.②①③④12.圖6表示人體基因Y表達合成促甲狀腺激素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在細胞核中進行,需要四種游離的核糖核苷酸B.②在細胞質中進行,需要RNA酶的催化作用C.③在甲狀腺細胞中進行,需要核糖體參與D.④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進行,不需要ATP參與13.2011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斯坦曼發(fā)現了能夠激活并調節(jié)適應性免疫的樹突狀細胞(DC),DC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呈遞抗原,從而激發(fā)免疫應答。該材料支持的觀點是()。A.DC與巨噬細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B.DC來源于記憶細胞的增殖和分化C.DC只參與細胞免疫而不參與體液免疫D.DC激發(fā)免疫應答的過程不需要抗原參與14.科學家通過低溫誘導可使二倍體草魚卵原細胞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不形成紡錘體,從而產生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卵細胞,此卵細胞與二倍體個體所產生的精子結合發(fā)育成三倍體草魚胚胎。若以二倍體草魚體細胞含兩對同源染色體為例,上述過程中四種細胞染色體行為與細胞名稱相符的是()。ABCD15.控制棉花纖維長度的三對等位基因A/a、B/b、C/c對長度的作用相等,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若基因型為aabbcc的棉花纖維長度為6cm,每個顯性基因的表達使纖維長度增加2cm。棉花植株甲(AABbcc)與乙(aaBbCc)雜交,則F1的棉花纖維長度范圍是()。A.6~14cmB.6~16cmC.8~14cmD.8~16cm16.某科研小組用面粉甲蟲研究人工選擇的功效,他們稱量甲蟲蛹的體重,并選擇部分個體作為下一代的親本,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實驗者在每個世代中選擇了體重較小的蛹作為親本B.體重越大的個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強C.該實驗表明人工選擇的方向與自然選擇的方向相同D.該實驗中每一代甲蟲的基因頻率與上一代都有所差異17.在水稻花期,分別噴灑一定濃度的生長素、赤霉素和乙烯利(釋放乙烯)。成熟期測定水稻產量及相關指標,結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5ppm生長素促進增產的綜合效果最好B.20ppm乙烯利可以促進水稻籽粒的成熟C.30ppm赤霉素可促進水稻籽粒淀粉的累積D.籽粒成熟的過程中激素作用是相互拮抗的18.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使動物種群的自然棲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導致種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滅絕。下列有關棲息地片段化對動物種群不利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棲息地片段化會阻礙動物個體的遷入和遷出B.與大種群相比,小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易發(fā)生變化C.小種群內部近親繁殖會使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下降D.棲息地片段化會使動物種群活動空間變小,種內斗爭加劇19.下列行為可以傳播艾滋病的是()。A.與艾滋病患者擁抱B.與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C.與艾滋病患者共用抽水馬桶D.觸摸艾滋病患者摸過的門把手20.北極比目魚中有抗凍基因,圖8是培育轉基因抗凍番茄植株的過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過程①中可以不用PCR擴增DNAB.過程②中所需酶的種類與①中相同C.重組質粒轉入農桿菌屬于定向變異D.DNA探針可以檢測抗凍基因是否表達21.某教師設計的“光合作用”內容新授課的部分教學目標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不易檢測B.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應用水平C.制訂教學目標應以教科書為依據D.該教學目標規(guī)定了教學的最高要求22.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環(huán)節(ji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提出問題包括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發(fā)現問題的沖突所在B.實施計劃不包括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C.得出結論就是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D.學生在一次探究活動中一定要親歷以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23.下面是某位教師進行“生長素的發(fā)現”一節(jié)教學時,關于達爾文實驗的教學片段。在該教學片段中,教學的主要意圖是()。A.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研究是植根于特定文化背景的B.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設計思路和分析方法C.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具有暫定性,是不斷發(fā)展的D.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是眾多科學家長期共同研究的成果24.某位教師利用如下題目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該題目所考查的認知水平屬于()。A.識記B.理解C.分析D.綜合25.某師范生擬通過訪談法開展“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適切性”的研究。他首先確定了內容及結構的合理性、內容的多少、內容的難易度、內容的銜接性4個維度,然后再據此設計8個具體的訪談問題。確定上述4個維度的首要依據是()。A.關于課程內容的文獻研究結果B.針對一線教師和學生的嘗試性訪談結果C.“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適切性”的問卷調查結果D.關于不同國家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框架的比較研究結果26.神經調節(jié)的過程中,受刺激產生的興奮可以沿著神經纖維傳導,還會在突觸的部位傳遞到別的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科研人員以大鼠神經元為材料,研究細胞外ATP對突觸傳遞的作用。(1)突觸傳遞的過程,常被描述為“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突觸前神經元上的興奮傳遞至突觸小體,引起神經遞質釋放,并與突觸后膜上的_______結合,引起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3分)(2)Glu是大鼠神經元釋放的一種遞質,科研人員用Glu+ATP處理離體培養(yǎng)的突觸后神經元,檢測到突觸后神經元產生的電位變化與用Glu處理無差異。由此推測_______。(3分)(3)科研人員分別用ATP處理離體培養(yǎng)的大鼠突觸前神經元,用Glu受體抑制劑處理突觸后膜,檢測突觸后膜電位變化,結果如圖9所示。實驗結果表明,ATP對突觸傳遞具有_______作用。(3分)(4)科研人員給予突觸前神經元一個電刺激時,能夠引起細胞膜上Ca2+通道的開放,Ca2+流入細胞,使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遞質。由圖10所示實驗結果分析,ATP能夠_______。(3分)(5)綜合上述結果可推測,細胞外ATP影響神經元之間信號傳遞的作用機制是_______。27.小葉章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后形成植被景觀明顯不同的“斑塊”??蒲腥藛T采用樣方法對小葉章入侵后形成的“斑塊”進行群落調查,結果如下表。(1)調查結果顯示,小葉章入侵后,“斑塊”的群落豐富度——(填“增加”“減少”或“不變”)。(3分)(2)以相鄰的本地群落中篤斯越桔、牛皮杜鵑為對照組進行分析,隨著入侵程度的加深,_______逐漸消失,_______種類明顯增加,且植株的總體高度增加。(6分)(3)在小葉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_______空間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表明小葉章入侵會使群落發(fā)生演替,這種群落演替的類型為_______。(6分)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28.材料:(1)上述材料中,教師在展示地衣圖片時,圖片中必須包括哪些信息?(5分)(2)簡要分析該教師是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初生群落演替這一概念的。(15分)29.材料:(1)分析兩個案例中教師教學的突出特點。(10分)(2)為達成教學目標.案例1和案例2分別采用了什么具體的教學策略?(10分j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l小題,30分)30.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要求:(1)利用所提供的儀器和材料,設計“探究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平均細胞液濃度”的實驗步驟。(10分)(2)教師擬引導學生分組設計和執(zhí)行實驗方案。請寫出相關教學思路(包括數據記錄、數據分析、數據處理等環(huán)節(jié))和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20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A。解析: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細胞中無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無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等復雜的細胞器,只有一種細胞器,即核糖體。小腸上皮細胞是真核細胞,真核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有多種細胞器。二者共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故本題選A。2.【答案】B。解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故A、C兩項錯誤。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如圖所示,SARS病毒是RNA病毒,其顆粒內存在的遺傳物質為RNA,不含DNA,故存在的堿基是A、U、C、G,D項錯誤。RNA為單鏈結構,復制時易出錯,故RNA病毒的變異率較DNA病毒高,B項正確。3.【答案】D。解析:細胞中的水解反應是生物大分子與水之間發(fā)生的取代反應,其結果是生物大分子分解成單體。胰島素是由兩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其單體為氨基酸;纖維素是多聚糖,其單體為葡萄糖;核糖核酸是由多個核糖核苷酸組成的。三者都是生物大分子,都能發(fā)生圖示中的水解反應。脫氧核糖是一種五碳糖,屬于單糖,不能發(fā)生此類水解反應。故本題選D。4.【答案】B。解析: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構成,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是輕油般的流體,具有流動性。大多數蛋白質分子也是可以運動的。隨著細胞的融合,標記為紅、綠兩種不同顏色的蛋白質分子,在融合細胞表面從各占半邊變?yōu)榫鶆蚍植?,說明被熒光物質標記的蛋白質發(fā)生了“移動”,進而說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故本題選B。5.【答案】B。解析:分析圖3可知,隨著蜂毒素濃度的升高,胃癌細胞的凋亡率不斷升高,且當蜂毒素濃度大于4μ/mL時,其誘導效應顯著增強。分析圖4可知,隨著蜂毒素濃度的升高,Bax基因表達增強、Beι-2基因表達減弱,說明蜂毒素能促進Bax基因的表達,而抑制Beι-2基因的表達。兩個結果共同說明了蜂毒素可影響胃癌細胞基因的表達,進而誘導胃癌細胞凋亡。綜上所述,A、C、D三項正確。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其新陳代謝較旺盛,酶的活性較強,其細胞周期較正常細胞短。題圖不能證明Bax蛋白和Beι-2蛋白均可明顯縮短癌細胞增殖的周期,B項錯誤。6.【答案】D。解析:細胞周期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間期又分為G1期、S期和G2期。G1期是一個生長期,此時期主要進行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并為下階段DNA的合成做準備,因蛋白質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G2期有少量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為M期做準備。M期主要進行細胞分裂,所需要的時間較G1期、S期、G2期短得多,這一時期較長的細胞更容易被觀察到,更適合做“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材料。故A項錯誤、D項正確。7.【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K+通道只允許K+通過,Na+通道只允許Na+通過,說明通道蛋白對離子運輸具有選擇性,A項錯誤。圖中鈉一鉀泵能將K+運到細胞內,能將Na+運到細胞外,并且有ATP催化部位,說明其具有運輸和催化兩種功能,B項正確。膜內K+濃度高于膜外,膜外Na+濃度高于膜內,細胞內K+外流和細胞外Na+內流都可通過各自的通道蛋白順濃度梯度運輸,不消耗ATP,屬于協(xié)助擴散,C項錯誤。由圖可知,鈉一鉀泵和脂雙層共同維持8.【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有無細胞核的對照實驗說明細胞核對細胞的新陳代謝有明顯影響,說明細胞核的存在能使細胞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即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9.【答案】D。解析: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中的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總有一條來自DNANDNADNA總有兩個DNA分子NnDNAn比例,可以計算出在培養(yǎng)至第n即32)個DNA分子,所以2n=32,n=5。故本題選D。10.【答案】B。解析:紅綠色盲是由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的,若用B、b分別表示該性狀的顯隱性,則色盲男子的基因型為XbY,所有體細胞中都有性染色體XbY,其產生的精子有Xb、Y兩種,含Y的精子中沒有色盲基因。故A、C兩項錯誤。色盲女子的基因型為XbXb,產生的卵細胞中都有Xb染色體,即都有色盲基因,B項正確。表型正常的女子的基因型有XBXB、XBXb兩種,可能是色盲基因的攜帶者,D項錯誤。11.【答案】C。解析:無子西瓜是通過多倍體育種得到的:先用多倍體育種得到四倍體西瓜,將其與普通二倍體西瓜雜交可得到三倍體西瓜,三倍體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出現染色體聯會紊亂,所以三倍體西瓜不能形成種子。青霉素高產菌株的育種方法是誘變育種,原理是基因突變。矮稈抗病小麥的育種方法是雜交育種:普通小麥中有高稈抗病和矮稈易感病兩個品種,從F2中選出矮稈抗病小麥不斷自交、選育,可得到能穩(wěn)定穩(wěn)傳的矮稈抗病小麥。無子番茄是通過生長素處理得到的。在未傳粉之前,在雌蕊的柱頭上涂抹一定濃度的生長素,因生長素能促進果實發(fā)育,可促進子房直接發(fā)育成果實,從而得到無子番茄。12.【答案】A。解析:圖中①表示轉錄過程,在細胞核中進行,需要四種游離的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的前體,正確。②表示mRNA修飾加工過程,需要RNA酶的催化,此過程發(fā)生在細胞核,錯誤。③表示翻譯過程,此過程需要核糖體的參與,因得到的產物是促甲狀腺激素,發(fā)生該過程的細胞應是垂體,錯誤。④表示蛋白質的加工過程,此過程中需要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參與,并消耗ATP,錯誤。13.【答案】A。解析: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中,巨噬細胞能攝取、處理侵入機體的抗原,并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根據題干描述,DC的免疫功能與巨噬細胞相似,既能參與細胞免疫也能參與體液免疫,故A項正確、C項錯誤。DC是一種免疫細胞,由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記憶細胞可以分化為效應B細胞或效應T細胞,B項錯誤。DC識別抗原后才能激發(fā)免疫應答,D項錯誤。14.【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低溫誘導可使二倍體草魚卵原細胞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不形成紡錘體,所以初級卵母細胞不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分離,進而導致次級卵母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故A項錯誤、B項正確。因染色體數目加倍,減數分裂后得到的卵細胞應與體細胞染色體數目一致,含兩對同源染色體,而c圖所示細胞中只有三條染色體,故C項錯誤。二倍體卵細胞與二倍體個體產生的精子結合得到的胚胎細胞是具有兩組同源染色體的三倍體,而D圖所示細胞中有三對同源染色體,且為二15.【答案】C。解析:AABbcc與aaBbCc雜交,由題干可知后代中顯性基因的數量影響著棉花纖維的長度。要想判斷F1棉花纖維的長度范圍只需找出后代中顯性基因最多和最少的個體即可。根據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后代中顯性基因最多的個體的基因型為AaBBCc,顯性基因最少的個體的基因型為Aabbcc。已知基因型為aabbcc的棉花纖維長度為6cm,基因型中每多一個顯性基因,棉花纖維的長度就增加2cm,所以基因型為AaBBCc的棉花纖維長度為14cm,基因型為Aabbcc的棉花纖維長度為8cm。故本題選C。16.【答案】D。解析:由圖可知,在持續(xù)人工選擇的情況下,面粉甲蟲蛹的平均重量持續(xù)增加,說明實驗者在每個世代中選擇了體重較大的蛹作為親本,使體重較大的個體的基因保留了下來,A項錯誤。在停止人工選擇后,平均蛹重逐漸下降,說明在自然環(huán)境下,體重大的個體易被環(huán)境淘汰,體重越小的個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更強,B項錯誤。該實驗中,人工選擇的甲蟲蛹的體重越來越大,而自然選擇的甲蟲蛹的體重越來越小,可見人工選擇的方向與自然選擇的方向是相反的,C項錯誤。實驗中,由于人工選擇的作用,基因頻率處于不斷變化中,D項正確。17.【答案】D。解析:比較表格數據可知,噴灑5ppm生長素的水稻,產量和成熟粒率都是最高的,所以5ppm生長素促進增產的綜合效果最好,A項正確。和空白對照組相比,噴灑20ppm乙烯利的水稻成熟率增大了,說明20ppm乙烯利可以促進水稻籽粒的成熟,B項正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噴灑30ppm赤霉素的水稻的千粒重數值更大,說明30ppm赤霉素可促進水稻籽粒淀粉的累積,C項正確。該實驗中,每次只噴灑了一種激素,而沒有進行同時噴灑兩種或兩種以上激素的實驗,故無法判斷各類激素對水稻籽粒成熟的作用關系,可能是協(xié)同作用,也可能是拮抗作用,D項錯誤。18.【答案】B。解析:棲息地片段化使動物活動范圍變小,不利于動物個體的遷入、遷出,阻礙了基因交流,且片段化的棲息地內的食物、空間等各種資源有限,會使種內斗爭加劇。故A、D兩項正確。大種群中個體較多,基因交流范圍更大且不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小種群中個體較少,基因交流范圍有限,容易發(fā)生近親繁殖,使種群遺傳的多樣性下降,且易受不利因素影響,基因頻率易發(fā)生較大變化,不利于種群的生存與繁衍。故B項錯誤、19.【答案】B。解析: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種RNA病毒,HIV進入人體后,主要攻擊人體的T細胞,導致患者幾乎喪失免疫功能。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握手、擁抱、游泳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播。選項中,A、C、D三項屬于日常接觸,B項屬于血液傳播,故本題選B。20.【答案】A。解析:過程①表示反轉錄法獲取目的基因的過程,可以不用PCR擴增DNA,A項正確。過程②表示重組質粒的構建,需要用限制酶對質粒進行切割,再用DNA連接酶,將質粒與目的基因組裝起來。過程①用到的酶是DNA聚合酶和限制酶(與切割質粒的限制酶相同),B項錯誤。定向變異是按照人的意愿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主要是基因工程)讓生物朝人需要的方向進行的變異。重組質粒轉入農桿菌中,目的基因不能在農桿菌中表達,農桿菌沒有發(fā)生變化,C項錯誤。DNA探針只能檢測目的基因是否在受體細胞中復制、轉錄,不能用于檢測目的基因的表達。檢測目的基因的表達可以使用抗原一抗體雜交的方法,D項錯誤。21.【答案】A。解析:該教學目標中,“理解……”“掌握……”這一系列的要求過于籠統(tǒng),不夠具體,這些目標是否達成不容易檢測出來。表達教學目標時,應用明確、具體、可觀察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學生要學習的內容、相應的學習行為,如“描述”“列出”“概述”等。故A項正確。應用水平的教學目標應是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該教學目標中,“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光合作用的概念”等為了解水平,“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qū)別”為理解水平,故B項錯誤。制訂教學目標需要考慮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社會需要等多重因素,故C項錯誤。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教學設定的最高要求,故D項錯誤。22.【答案】A。解析:科學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其基本要求。提出問題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點:①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fā)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②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③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fā)現問題的沖突所在。做出假設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點:①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②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制訂計劃的基本要求包括擬訂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科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實施計劃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點:①進行觀察、實驗;②實施計劃,收集證據、數據;③嘗試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得出結論的基本要求包括描述現象,分析和判斷證據、數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基本要求包括寫出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綜上所述,A項正確,B、C兩項錯誤。學生在每一次科學探究活動中不一定要親歷上述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如提出問題可以由教師完成,D項錯誤。故本題選A。23.【答案】B。解析:在該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學習、分析達爾文的“生長素的發(fā)現”實驗的過程,讓學生對達爾文的實驗設計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掌握一定的科學實驗的分析方法,以便鞏固科學探究的過程。該教學片段中,未涉及當時特定文化背景,也沒有講全部的生長素發(fā)現過程,故本題選B。24.【答案】A。解析: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識記指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理解指以一種語言或一種交流形式被譯述或轉化成另一種語言或另一種交流形式時的嚴謹性和準確性為依據,對材料進行初步重新整理與排列,指出材料包含的意義和趨勢。運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體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只是對所學知識的初步運用,而非綜合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分析指將材料分解成各組成要素或組成成分,弄清各種觀念的有關層次,或者明確所表達的各種觀念之間的關系,闡明材料各要素的組織原理,即對材料內容組合起來的組織、系統(tǒng)和結構的分析。綜合指對各種要素或組成成分加工,形成新的結構整體或新的模式;制訂出合理的工作計劃或操作步驟;確定一套抽象關系,用以對特定的資料或現象進行分類或解釋;或者從一套基本命題或符號表達式中演繹出各種命題關系。評價是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最高層次,指為了特定目的對材料和方法的價值及符合準則的程度做出定量的和定性的判斷。題中所示題目,要求學生能夠判斷各概念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對一種結構或框架的回憶,屬于識記水平。25.【答案】A。解析:用訪談法開展教育研究,需要進行的主要準備工作之一是確定訪談提綱。訪談提綱一般是列出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主要問題。訪談問題是從研究問題的基礎上轉換而成,是為了回答研究問題而設計的。該師范生擬通過訪談法開展“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適切性”的研究,并確定了訪談問題的維度,說明他不僅選定了要研究的課題,還進行了相關研究內容的學習。文獻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該師范生所設計的問題維度,都是圍繞課程內容設置的,其首要依據是關于課程內容的文獻研究結果。故本題選A。二、簡答題26.【答案】(1)神經遞質受體(2)ATP對突觸后神經元的電位變化無作用(4)抑制細胞膜上的Ca2+通道開放,從而使Ca2+內流受阻(5)抑制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進而抑制突觸傳遞解析:(1)在突觸傳遞過程中,突觸前神經元上的興奮傳遞至突觸小體,突觸小體與突觸前膜結合,引起神經遞質釋放,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結合,從而將興奮由突觸前神經元傳遞至突觸后神經元。(2)用Glu+ATP處理離體培養(yǎng)的突觸后神經元與用Glu處理離體培養(yǎng)的突觸后神經元相比,電位變化無差異,說明ATP對突觸后神經元的電位變化無作用。(3)用Glu受體抑制劑處理突觸后膜,突觸后膜不能接受來自突觸前膜的興奮,抑制了興奮的傳遞。用ATP處理突觸前神經元,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與對照組相比,電位變化減弱了,說明ATP對突觸傳遞具有抑制作用。a通道的開放受ATP的抑制。(5)由(4)可知,ATP可以抑制Ca2+通道開放,進而使流入突觸前神經元的Ca2+減少。而Ca2+又能使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遞質。綜上可知,ATP通過抑制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進而抑制突觸傳遞。27.【答案】(2)灌木;多年生草本(3)垂直和水平;次生演替解析:(1)由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無小葉章入侵時,樣方群落內只有兩種灌木,隨著入侵程度的增大,植物的種類變多,即群落的豐富度增加。(2)表格數據顯示,隨著小葉章入侵程度的增加,群落內的篤斯越桔與牛皮杜鵑數量逐漸減少,最終消失,而群落內的大白花地榆、高山烏頭等植物增多,即灌木逐漸}肖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種類明顯增加。(3)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tài)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小葉章入侵后,在多年生草本取代灌木的過程中,植被的高度由低到高,且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植被景觀明顯不同的“斑塊”,說明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發(fā)生了變化。群落的演替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例如在火山巖、冰川泥上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留下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fā)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例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題中的演替發(fā)生前,地面上已有植被覆蓋,屬于次生演替。三、材料分析題28.【參考答案】(1)教師展示地衣的圖片是為了向學生說明裸巖上可以生長植物,并能發(fā)生群落演替。因此,教師展示的地衣圖片必須包括地衣的生活環(huán)境、地衣的形態(tài)結構、其他生物以及文字說明,說明地衣就是生長在裸巖上的,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而成,可以為其他生物的生長提供條件。(2)材料中的教師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了初生群落演替的概念。①教師向學生提供了有代表性的事實來支撐提出的概念。教師在學生無法理解裸巖上的演替時,向學生呈現了地衣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與初生演替相關的概念,如裸巖、地衣等。另外,教師還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后續(xù)的問答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概念支撐。②教師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概念,并以此來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材料中,教師以引導學生畫四格漫畫的形式,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幫助學生了解初生演替在不同階段的特征,層層遞進,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掌握初生演替的過程。③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材料中,學生開始認為“裸巖上不能長東西”,教師通過科學概念的建立,幫助學生消除了這一錯誤概念。綜上所述,該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通過四格漫畫的繪制,幫助學生形成了初生群落演替的概念。29.【參考答案】(1)案例1、案例2中的教師均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案例1中,教師變“教學”為“導學”,首先組織學生課前學習相關的概念,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接著組織學生去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檢驗科進行學習,設身處地地感受生物學與社會實際的聯系。這一教學活動可以無形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重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相應的生物學知識。此外,該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大討論的合作學習,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這符合新課標“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案例2中,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實驗,自主探究體溫的日變化規(guī)律,進而組織、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出相關的結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來獲得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共同得出“生物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2)案例1中,教師組織學生到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檢驗科參觀學習,讓他們聽醫(yī)生介紹各種疾病引起的對應指標參數的變化的案例,學生聯系社會實際,更深刻地領悟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現了科學一技術一社會(STS)的教育教學策略。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開展健康大討論,體現的是合作學習策略。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歸納出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體現了講授教學策略。案例2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組實驗,采用的是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讓學生討論總結人體體溫變化規(guī)律,進行“生物體維持pH穩(wěn)定的機制”的探究活動,體現了探究學習教學策略。四、教學設計題30.【參考答案】(1)實驗步驟:①將0.3g/mL蔗糖溶液用清水稀釋成濃度分別為0.05g/mL、0.1g/mL、0.15g/mL、0.2g/mL、0.25g/mL的蔗糖溶液,將這些溶液按照濃度高低依次裝入寫有編號的5支試管中。②制作多個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臨時裝片。③在低倍鏡下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紫色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④在洋蔥鱗片葉外表皮臨時裝片的一側滴入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從高濃度開始),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如此反復多次,使蓋玻片下面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完全浸潤在蔗糖溶液中。⑤在低倍鏡下觀察不同蔗糖濃度下細胞中央液泡和原生質層的變化程度,確定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細胞液濃度所在的大致區(qū)間。⑥在確定的大致濃度區(qū)間中再次細化蔗糖溶液的濃度梯度,并利用稀釋的方式進行配制,配制完成之后重復步驟④。⑦用低倍顯微鏡觀察不同蔗糖濃度下細胞中央液泡和原生質層的變化程度,找出的液泡變化的臨界值,就是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平均細胞液濃度。(2)教學思路:①提出問題根據已知條件“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浸泡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時,能夠觀察到明顯的質壁分離現象”,引導學生回答出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平均細胞液濃度一定小于0.3g/mL。追問: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在0~0.3g/mL范圍內更加準確地判斷出細胞液的平均濃度?預設學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浸泡在蔗糖溶液中,液泡大小不發(fā)生明顯變化時的蔗糖濃度近似于細胞液的濃度??梢岳貌煌瑵舛忍荻鹊恼崽侨芤禾幚硌笫[鱗片葉表皮細胞,從而找到該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現象的臨界濃度。②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如何設置蔗糖溶液濃度梯度?③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實驗方案先預設一組濃度間隔較大的蔗糖溶液,即濃度分別為0.05g/mL、0.1g/mL、0.15g/mL、0.2g/mL、0.25g/mL的溶液。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依次浸泡在濃度由高到低的蔗糖溶液中,觀察液泡的變化,從發(fā)生質壁分離到不發(fā)生質壁分離或開始吸水,以確定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細胞液濃度所在的區(qū)間。在以上區(qū)間繼續(xù)設置濃度梯度較小的蔗糖溶液,利用同樣的方法觀察,確定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細胞液的近似濃度。④確定實驗結果記錄方法教師提出問題:剛才我們說觀察液泡在不同溶液中的變化,我們怎么記錄這個實驗結果呢?把我們看到的細胞形態(tài)畫出來嗎?學生討論,教師最后與學生共同總結出記錄方案:設計一個表格,在不同濃度的溶液下,用“+”的多少表示細胞質壁分離的程度,用“0”表示細胞內外溶液濃度相當,用“一”的多少表示細胞吸水膨脹的程度。⑤執(zhí)行實驗方案按照討論時的分組進行實驗,小組成員自行分配各自的任務,或制作切片、或觀察、或記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學生分組執(zhí)行實驗方案并在如下表格中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視,觀察指導。⑥數據分析與處理該實驗中會存在一些誤差,包括實驗材料本身細胞液濃度有差別,每組學生配置的溶液濃度會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學生觀察時主觀上的差異等。因此,在誤差范圍內的數據可以保留。若有的小組記錄的結果與其他小組相差較大,應當幫助學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但他們組的數據不能計入全部數據內。最后,將各組測得的細胞液濃度綜合在一起,計算出的平均值就是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平均細胞液濃度。本實驗中的數據處理方法為列表取平均值法。⑦表達與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如下問題: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能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從實驗過程中的細胞變化確定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平均濃度的原理是什么?讓各小組將本小組探究過程中存在的疑問與其他小組交流。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及答案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下列各組化合物中只含C、H、O三種元素的是()。A.蔗糖、胰島素B.乳糖、脂肪C.抗體、核糖核酸D.纖維素、淀粉酶2.大腸桿菌和酵母菌兩者差異的最主要結構是()。A.細胞核B.細胞質C.細胞膜D.細胞壁3.下列各項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的是()。A.器官B.群落C.細胞器D.生物圈4.蛋白質的結構和種類多種多樣,在細胞中承擔的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下列不屬于人體蛋白質主要功能的是()。A.儲存能量B.細胞識別C.催化生化反應D.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5.小麥根尖細胞中,含有的堿基和核苷酸種類數依次是()。A.4,5B.5,5C.5,8D.4,86.某種群遷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后,種群增長速率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種群在前5年的增長速率最快B.該種群數量在10年左右達到最大值C.20年間該種群數量變化呈“S”型增長D.20年后如果天敵消失,該種群按“J”型增長7.圖2為部分分子或者離子進出細胞的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a表示細胞通過主動運輸排出某些物質B.b表示的是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唯一途徑C.c表示恢復靜息電位時的K+的跨膜運輸D.d表示葡萄糖進人人成熟紅細胞的運輸方式8.正在發(fā)育以及發(fā)育成熟的生物體中,細胞發(fā)生凋亡的數量是驚人的。健康的成人體內,在骨和腸中,每小時約有10億個細胞凋亡。下列關于細胞凋亡的說法,正確的是()。A.細胞凋亡過程相對其生命周期而言非常迅速B.對多細胞生物而言細胞凋亡是個體衰老的開始C.細胞凋亡都需要效應T細胞和吞噬細胞的作用D.細胞凋亡對多細胞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常常是有害的9.圖3表示的是在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反應物濃度對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增加酶的濃度可以提高該反應的最大反應速率B.增大反應物濃度可以提高該反應的最大反應速率C.曲線AB段限制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濃度D.曲線BC段限制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10.玉米體細胞含20條染色體,全部用32P標記,再將這些細胞轉入不含32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進行細胞分裂。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期的一個細胞中,染色體總條數、被32P標記的染色體條數分別可能出現的情況是()。A.20.20B.20.40C.40,20D.40,40DNACADNA中的A占DNA堿基總數的()。A.8%B.12%C.24%D.34%12.玉米糯性與非糯性、甜粒與非甜粒為兩對相對性狀。用非糯非甜粒與糯性甜粒兩種親本進行雜交時,F1表現為非糯非甜粒,F2有4種表現型,其數量比為9:3:3:1。若重復該雜交實驗時,發(fā)現有-F1植株自交,產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種表現型。產生這一雜交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A.染色體發(fā)生了易位B.染色體組數目整倍增加C.基因中堿基對發(fā)生了替換D.基因中堿基對發(fā)生了增減13.細胞中的核糖體通常不是單獨執(zhí)行功能,而是構成多聚核糖體(圖4)。研究表明,動物胚胎卵裂期細胞中多聚核糖體的百分比明顯增高。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核糖體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質B.卵裂期細胞分裂旺盛,需要合成大量蛋白質C.多聚核糖體中的核糖體數目與mRNA的長度有關D.多聚核糖體的形成可以大大縮短每條肽鏈的合成時間14.某tRNA的反密碼子是CUG,則它運載的氨基酸是()。A.精氨酸(密碼子為CGA)B.亮氨酸(密碼子為CUG)C.纈氨酸(密碼子為GUC)D.天冬氨酸(密碼子為GAC)15.人體縮手反射完成時,效應器上完成的信號轉換為()。A信號D.化學信號→電信號→化學信號16.下列各組生物中,全部屬于生產者的是()。A.蘑菇、馬鈴薯、菠菜B.酵母菌、水綿、棉鈴蟲C.硝化細菌、苔蘚、黑藻D.大腸桿菌、乳酸菌、蚯蚓17.圖5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幾種生物成分之間的營養(yǎng)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含量最多的是戊B.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共5條具有捕食關系的食物鏈C.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群落是由圖示中的所有生物構成的D.如果丙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短時間內,甲種群數量減少18.某地區(qū)人群中基因型的比例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則該地區(qū)B基因的頻率為()。A.6%B.8%C.78%D.92%19.下列有關新物種形成的說法,正確的是()。A.突變和基因重組是新物種形成的外因B.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根本原因20.圖6為甲病和乙病的遺傳系譜圖,其中Ⅱ-8不攜帶致病基因。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C.Ⅲ-13個體的致病基因來自Ⅰ-1和Ⅰ-2的概率相等D.如果Ⅲ-10和Ⅲ-13結婚,他們的子女患病的概率比較高21.生物學教學在公民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回答下列兩個問題:(1)加拿大保險和醫(yī)藥等利益團體出于商業(yè)利益的追求,將更能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生命個體保存下來,你認為這樣的行為可取嗎?(2)達爾文的進化論顛覆了“人類神創(chuàng)說”,你認為生物學是否會改變公民對于道德本質和社會倫理的認識?這樣的公民教育著重體現的是()。A.參與公民實踐B.樹立公民意識C.參與公民議題決策D.理性思考公民事務22.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了生命觀念(a)、科學思維(b)、科學探究(c)和社會責任(d)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某教師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一節(jié)中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①能夠為常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有價值的建議②能夠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種成分和結構的關系,嘗試制作生態(tài)瓶③能運用物質和能量輸入和輸出平衡的原理,認識具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狀態(tài)④能運用反饋調節(jié)的原理,判斷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維持其穩(wěn)定性的相對能力上述目標和所反映的核心素養(yǎng)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A.①—d,②—c,③—a,④—bB.①—a,②—C,③—b,④—dC.①—d,②—b,③—a,④—cD.①—a,②—d,③—b,④—c23.關于生物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一個版本的教材很難完全適合全國各地使用B.課程標準只適合教師閱讀而不適合學生閱讀C.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反映,但用教材不等同于用課程標準D.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對其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24.19世紀,施萊登和施旺建立了“細胞學說”;20世紀,薩頓提出基因就在染色體上的假說。他們提出自己觀點的思維過程分別是()。A.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B.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C.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D.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25.某學校學生在“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存在的錯誤認識相似,而其他學校學生則沒有此類問題。研究者想初步了解這些錯誤概念形成的原因,最適合的研究方法是()。A.文獻法B.實驗法C.訪談法26.應用于工業(yè)生產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較高的催化效率,通常需測定酶的最佳溫度范圍。圖7中的曲線①表示某耐高溫的酶在各種溫度下,酶活性相對該酶最適溫度下活性的百分比。將此酶在不同溫度下保溫足夠長的時間,再在最適溫度下測其殘余酶活性,繪制成曲線②。(1)曲線②中數據點是在________℃測得的,該酶的殘余酶活性在________℃后急劇降低。(6分)(2)若測定曲線①時,反應前延長各組酶的保溫時間,測得的酶最適溫度與原數據相比_______(填“保持不變”“相對偏高”或“相對偏低”)。(3分)(3)綜合兩曲線數據,判斷該酶在工業(yè)生產中使用時的最佳溫度范圍是_______(填“20~30℃”“40~50℃”“50~60℃”或“60~70℃”),原因是_______。(6分)27.圖8為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部分步驟。(1)在3H、14C、32P、35S(正常為1H、12C、31P、32S)等4種放射性同位素中,應分別選擇含_______的培養(yǎng)基和_______的培養(yǎng)基用于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和噬菌體DNA的標記。(6分)(2)第三步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3分)(3)如果圖示中的噬菌體標記的是蛋白質,那么最后一步培養(yǎng)出的子代噬菌體中含有的P元素為_______、S元素為_______。(6分)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28.材料:(1)分析出本教學片段所涉及的教學目標。(10分)(2)分析該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運用的具體教學措施。(10分)29.材料:(1)分析上述材料,指出與錢老師相比,孫老師聽課筆記的優(yōu)點。(10分)(2)孫老師的聽課記錄還可以做哪些改進?(10分)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l小題。30分)30.《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部分內容如下:要求:(1)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10分)(2)針對海爾蒙特和普利斯特萊的兩個經典實驗,設計兩組問題串,幫助學生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20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B。解析:胰島素、抗體和淀粉酶都是蛋白質,含有的元素包括C、H、O、N和S。核糖核酸由核糖、磷酸和含氮堿基組成,含有的元素包括C、H、O、N和P。四個選項中,只含C、H、O三種元素的化合物是蔗糖、乳糖、脂肪、纖維素。故本題選B。2.【答案】A。解析:大腸桿菌屬于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擬核,沒有復雜的細胞器,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酵母菌屬于真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和真菌都具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故大腸桿菌和酵母菌兩者差異的最主要結構是細胞核。3.【答案】C。解析: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植物無此結構層次)一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器是組成細胞的結構。故本題選C。4.【答案】A。解析:蛋白質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細胞識別,如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②催化生化反應,如酶;③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如抗體;④構成生物體,如結構蛋白;⑤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⑥調節(jié)作用,如胰島素;⑦運動作用,如肌纖維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⑧控制作用,如阻遏蛋白。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能量。5.【答案】C。解析:小麥屬于真核生物,其細胞內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故含有5種堿基,即A、G、C、T、U是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和4種核糖核苷酸。故本題選C。6.【答案】C。解析:圖中縱坐標表示的是種群的增長率,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種群的增長速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先該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增后減,20年問該種群數量變化呈“S”型增長,C項正確。第20年時,該種群數量達到K值,即使此后天敵消失,也還存在其他環(huán)境阻力,如生存空間、食物等,故該種群不會按“J”型增長,D項錯誤。故本7.【答案】D。解析:糖蛋白在細胞膜外側,圖示中的四種物質均是從細胞外側進入細胞內側。圖中a表示的是物質從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且需要能量,表示主動運輸。b、c、d表示的都是物質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跨膜運輸,但跨膜的方式不同,分別表示自由擴散、通過通道蛋白的協(xié)助擴散和通過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擴散,故A項錯誤。水分子進入細胞的途徑有自由擴散和通過水通道蛋白的協(xié)助擴散,B項錯誤。神經細胞內K+濃度明顯高于膜外,恢復靜息電位時,細胞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K+通過K+通道蛋白外流,C項錯誤。葡萄糖進入人成熟紅細胞的運輸方式為通過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擴散,D項正確。8.【答案】A。解析:細胞凋亡是指為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編程性死亡。細胞凋亡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接受凋亡信號一凋亡調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一蛋白水解酶的活化一進入連續(xù)反應過程。細胞凋亡過程相對于其生命周期而言是非常迅速的,A項正確。對于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凋亡并不意味著個體衰老,如人的胚胎時期就有細胞的凋亡,B項錯誤。細胞凋亡過程不一定都需要效應T細胞的作用,比如人在胚胎時期尾部的消失、五指的形成等,C項錯誤。細胞凋亡是細胞的一種基本生物學現象,在多細胞生物去除不需要的或異常的細胞的過程中起著必要的作用,也在生物體的進化、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以及多個系統(tǒng)的發(fā)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D項錯誤。9.【答案】A。解析:在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影響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包括酶的濃度和底物濃度。在酶濃度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濃度,可以增大反應速度。當反應物濃度很高時,所有酶都與反應物結合成復合物,此時酶促反應達到最大速率,酶的濃度成為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若此時增加酶的濃度,酶促反應的最大反應速率將提高,A項正確、B項錯誤。由圖示可知,曲線AB段內,隨著反應物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增大,限制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C項錯誤。曲線BC段內,增大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變化,限制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濃度,D項錯誤。故本題選A。10.【答案】C。解析:DNA復制的特點是半保留復制,即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全部染色體被32P標記的玉米體細胞,放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基中,第一次有絲分裂后產生的細胞中,每個DNA分子的一條鏈被32P標記,另一條鏈沒有標記。進行第二次有絲分裂時,細胞中DNA經過復制,則一個著絲點連著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中,一條姐妹染色單體中的DNA分子一條鏈被32P標記,另一條鏈沒有標記;另一條姐妹染色單體中的DNA分子的兩條鏈都沒有標記。在第二次有絲分裂的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加倍,即由20條變?yōu)?0條,其中被標記的染色體數目為20條,未被標記的染色體條數為20條。故本題選11.【答案】B。解析:DNA分子中,A(腺嘌呤)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與C(胞嘧啶)配對,A+G=T+C。根據12.【答案】A。解析:由題意可知,純合非糯非甜粒與糯性甜粒兩種親本進行雜交時,F,表現為非糯非甜粒,說明非糯和非甜粒為顯性性狀。F2的表現型數量比為9:3:3:1,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說明這兩種性狀由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但是某一F。植株自交,其自交后代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種表現型,設F1的基因型為AaBb,說明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這兩對非同源染色體的組合方式只有AB和ab這一種,也就是出現了AB和ab連鎖的現象,造成此種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易位。B項,染色體整倍增加不會影響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C、D兩項,堿基的替換和增減屬于基因突變,性狀的遺傳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另外,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堿基對的替換對性狀產生巨大影響的可能性較小。故本題選A。13.【答案】D。解析:核糖體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質,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是脫水縮合,A項正確。卵裂期的細胞分裂旺盛,而分裂問期主要進行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所以,卵裂期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質,B項正確。一般來說,mRNA鏈越長,上面可附著的核糖體數量也就越多,C項正確。多聚核糖體只是讓很多核糖體可以一起工作,以增加蛋白質的合成效率,每條肽鏈還是只能由一個核糖體來完成,其合成所用時間并沒有縮短,只是提高了肽鏈合成的效率,D項錯誤。14.【答案】D。解析:密碼子位于mRNA上,決定氨基酸的種類。密碼子和反密碼子之問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已知反密碼子為CUG,則對應的密碼子為GAC,故該tRNA運載的氨基酸為天冬氨酸。15.【答案】C。解析:效應器指的是神經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效應器上有神經末梢和肌肉腺體所組成的突觸結構。突觸上的信號轉換過程:當神經末梢有神經沖動(電信號)傳來時,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受到刺激,就會釋放一種神經遞質(化學信號),神經遞質經胞吐進入突觸間隙,然后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fā)突觸后膜電位變化(電信號)。所以,效應器上完成的信號轉換為電信號一化學信號一電信號。故本題選C。16.【答案】C。解析:生產者包括可以進行光能合成或化能合成的生物。A項,蘑菇是真菌,屬于分解者;馬鈴薯和菠菜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屬于生產者。B項,酵母菌是真菌,屬于分解者;水綿是藻類的一種,屬于生產者;棉鈴蟲是一種蛾的幼蟲,屬于消費者。C項,硝化細菌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苔蘚、黑藻分別是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屬于生產者。D項,大腸桿菌、乳酸菌、蚯蚓都屬于分解者。故本題選C。17.【答案】D。解析:據圖可知,甲是生產者,戊是最高級的消費者。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是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的,因此能量含量最多的是甲,A項錯誤。圖中只存在一條具有捕食關系的食物鏈,即甲一乙一丙一丁一戊,B項錯誤。生物群落是由一定范圍內所有生物構成的。除了圖中的生物外,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群落還包括其他生物,C項錯誤。根據捕食關系,如果丙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短時間內,乙種群的數量會增加,則甲種群的數量會減少,18.【答案】D。解析:以B基因為例,當某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時,19.【答案】c。解析: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新物種的形成要經過三個環(huán)節(jié):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物種形成的內因);②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物種形成的外因),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標志;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隔離分為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地理隔離是同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象,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不同物種之間因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的現象。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綜上所述,A、B、D三項說法錯誤,C項說法正確。20.【答案】c。解析:Ⅱ-3和Ⅱ-4均患甲病,但他們的兒女中,有不患甲病的個體,可以判斷甲病為顯性遺傳病(有中生無為顯性)。若甲病是x染色體遺傳病,因Ⅱ一3患病,則Ⅱ-3和Ⅱ-4的女兒一定患病,與圖中所示不符。故可以判斷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設致病基因為A),A項正確。由題意可知,Ⅱ-8不攜帶致病基因,Ⅱ-7不患病,但Ⅲ-13患乙病,可以判斷乙病為隱性遺傳病(無中生有為隱性,設致病基因為b)。若乙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Ⅱ一8的基因型為BB,其后代不會出現乙病患者,與圖中所示不符。故可以判斷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此可以進一步判斷出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別是21.【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課程目標”之一是“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證據和邏輯對生物學議題進行思考或展開論證”。題干中的兩個問題都是生物學與社會相聯系的議題,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來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思考、論證。這項教育活動不是讓學生參與公民社會實踐和樹立公民意識,也不是讓學生參與議題的決策,而是讓他們運用所學科學知識理性思考并分析公民事務。故本題選D。22.【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后的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翱茖W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tài)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翱茖W探究”是指能夠發(fā)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吧鐣熑巍笔侵富谏飳W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根據上述概念,可找出對應關系:教學目標①是基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參與社會事務,反映的是“社會責任”;教學目標②中的“嘗試制作生態(tài)瓶”屬于探究性實驗,反映的是“科學探究”;教學目標③屬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理解,反映的是“生命觀念”;教學目標④屬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映的是“科學思維”。故本題選A。23.【答案】B。解析: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按課程標準編寫的生物學教科書是課程目標和教育內容的具體體現。新課改實行三級課程管理,由原來的國編國審改為三級設計開發(fā)國審,原因就是一個版本的教材很難完全適合全國各地使用,A項正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guī)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教育工作者、編書者、教育研究者,甚至學生都需要仔細認真閱讀課程標準,B項錯誤。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反映,但教材常常只反映了主編和作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及對教學安排和活動的構想,所以用教材不等同于用課程標準,C項正確。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特點、地方特色等因素,對其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D項正確。24.f答案】D。解析:歸納推理是由具體事物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的推理過程,即由特殊到一般。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體的推理過程。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理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過程。細胞學說是施萊登和施旺在進行實驗、分析結果、總結歸納之后得出的觀點,屬于歸納推理。薩頓通過列表對基因的行為和染色體的行為進行比較,發(fā)現兩者行為的驚人相似性,推理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其思維過程是類比推理。故本題選D。25.【答案】C。解析:文獻研究法(資料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科學事實認識的方法。實驗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個條件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準確進行。訪談法是以談話為主要方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或態(tài)度的一種調查方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主要以當個樣本的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tǒng)計描述來實現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研究者想初步了解這些錯誤概念形成的原因,可以通過訪談法來調查并找出本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判斷出真實原因。題干中的研究者不是要形成科學性事實認識,也不是要研究某個因素對教育的影響,不適合用文獻法、內容分析法和實驗法,故二、簡答題26.【答案】1)70;60(2)相對偏低(3)50~60℃;在該溫度范圍內,酶的活性及熱穩(wěn)定性均較高,符合工業(yè)生產要求解析:(1)曲線①表示酶活性相對該酶最適溫度下活性的百分比。由圖可知,70℃時酶相對活性接近100%,即70℃為該酶的最適溫度。曲線②是在最適溫度下測得的殘余酶活性,因此曲線②中的數據點是在70℃下測得的。觀察圖中曲線②可知,60℃后該酶的殘余酶活性急劇降低。(2)由曲線②可知,隨溫度的升高,尤其是60℃后,殘余酶活性急劇降低,即其熱穩(wěn)定性急劇下降。若反應前延長各組酶保溫時間,各組酶的催化效率較原來保溫時間均有所下降。60℃后酶的催化效率將急劇降低,根據(t)分析可知,該酶的最適溫度為70℃,此溫度下酶熱穩(wěn)定性不足,催化效率很低。所以實驗中觀察到此時的催化效率反而沒有溫度稍低時的高,即測得的最適溫度將低于70℃。(3)應用于工業(yè)生產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較高的催化效率,既要求酶活性較高(對應題中曲線①,用相對酶活性表示),又要求酶能較長時間保持活性(即熱穩(wěn)定性較高,對應題中曲線②,用不同溫度處理后殘余酶活性表示)。結合曲線可知使用該酶的最佳溫度范圍是50—60℃,因為此溫度范圍內酶的相對酶活性和殘余酶活性都較高,即酶的活性及熱穩(wěn)定性均較高,符合工業(yè)生產要求。27.【答案】1)35S;32P(2)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3)31P;32SA(2)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使得離心操作之后,上清液大部分是噬菌體,沉淀物多為細菌菌體。(3)若圖示中的噬菌體標記的是蛋白質,在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會進入細菌。而子代噬菌體合成DNA和蛋白質外殼的原料均來自細菌,這兩者都沒有被標記,因此子代噬菌體所含有的P元素和S元素分別是三、材料分析題28.【參考答案】(1)本教學片段所涉及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點:①知識目標:能夠說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分析出能量流動的規(guī)律。②能力目標:在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中,提高科學嚴謹的分析、綜合和推理思維能力。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體驗合作學習。(2)該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運用的具體教學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欲望。該教師所采用的導入方式是情境導入,具體生動的情境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也容易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其快速進入教學內容。材料中,教師通過將學生代入魯濱遜的角色,使其思考并選擇更好的生存策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②師生問答,層層啟發(fā)。材料中,教師的問題從“能量流動的源頭”到“太陽能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逐級流動的具體過程”,再到“能量流動的規(guī)律”,是層層遞進的。這樣的問答方式,既符合能量流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思考的規(guī)律。教師再通過適時的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③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材料中,在探究“能量流動的規(guī)律”的時候,因為問題比較發(fā)散,教師采取的是合作學習策略。這種小組討論的形式,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使學生一起學習并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在學生思考問題前和討論結束后,教師采用的是用課件直觀演示的方法,既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也便于歸納總結??偠灾摻處熢诓煌沫h(huán)節(jié)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突出了教學重點。29.【參考答案】(1)聽課筆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學實錄和教學評點。錢老師的聽課筆記只是簡單記錄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與錢老師相比,孫老師的聽課筆記的優(yōu)點在于以下幾點:第一,給予了執(zhí)教者一定的教學點評。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孫老師對趙老師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給予了一定的評價。這體現出了孫老師在聽課過程中有一定的思考與分析,不僅反映了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情況,也反映了聽課者的基本素質。第二,孫老師在記錄中主要關注了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和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情況,這樣能夠充分體現執(zhí)教者的教學活動是否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順利達成課標要求。第三,在筆記記錄上,孫老師采取流程圖的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的描述,條理更加清晰,突出重點,記錄詳略得當,能夠清晰明了地展示課程的內容,同時也節(jié)約了記錄的時間。第四,孫老師的筆記中記錄了學生的活動,與教師的活動一一對應,真實地展現了課堂活動,更有利于聽課者課后的反思。第五,孫老師將聽、看、記、思的內容有機靈活地結合起來,并加入了反思的內容,體現了聽課者在聽課中的收獲,也有利于聽課者在課后與執(zhí)教老師研討和交換意見,同時也能夠通過分析聽課筆記來彌補自身的經驗不足。(2)孫老師在聽課記錄上已經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具體如下所示:第一,在教學實錄方面可以詳細記錄聽課時間、課時安排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這樣在以后的反思活動中更加有跡可循,也能夠判斷授課人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詳略得當。第二,孫老師的教學筆記只記錄了優(yōu)點,且多集中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上,他應該對執(zhí)教者在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進行詳細的記錄,這樣可以使執(zhí)教者認識到自己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可以提升的空間,促進雙方的進步。第三,孫老師還可以把自己尚未理解和明確的內容記錄下來,課后向趙老師溝通請教,取長補短。第四,孫老師可以更加詳細地記錄學生活動并簡單勾勒教室的布置情況,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的走動情況,這樣可以更鮮明地體現授課人是否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四、教學設計題30.【參考答案】(1)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說出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認識過程,并能簡述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②能力目標:仿照科學家發(fā)現光合作用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控制變量原則。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家的探究歷程,認同科學概念是在不斷的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