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_第1頁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_第2頁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_第3頁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_第4頁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第一部分章門穴定位及解剖結構 2第二部分章門穴與脾經循行關系 4第三部分章門穴與脾臟功能的聯系 7第四部分章門穴對脾胃虛弱的作用機制 10第五部分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 12第六部分章門穴按摩與脾胃功能改善 15第七部分章門穴穴位注射治療脾胃疾病 17第八部分章門穴與脾胃功能調理的綜合應用 20

第一部分章門穴定位及解剖結構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定位及解剖結構】:

1.章門穴屬足太陰脾經,位于腹中線上,臍中旁開兩寸(約6.5cm)。

2.取穴時,患者取仰臥位,醫(yī)師取穴時可一手掌根按壓患者腹部,另一手食指自臍中循腹中線旁開二橫指,即可觸及本穴。

3.章門穴所在區(qū)域組織層級: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腱膜、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

【解剖結構】:

章門穴定位及解剖結構

定位

*章門穴位于人體腹部,屬脾經,配伍足陽明胃經。

*在臍中直下4寸,當腹直肌外緣與臍中連線的下1/3與上2/3交點處。

*簡易取穴方法:仰臥,兩腿伸直,以肚臍至恥骨聯合的中點為0寸,向肚臍上方4寸處為章門穴。

解剖結構

章門穴位于腹壁較淺表的層面上,依次覆蓋有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腹橫筋膜、腹膜。

*皮膚:薄而柔軟,富有彈性。

*皮下組織:疏松,富含血管、神經及淋巴管。

*腹外斜肌腱膜:薄而堅韌,附著于腹直肌外側緣。

*腹橫肌腱膜:位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薄而堅韌,附著于腹直肌外側緣。

*腹橫筋膜:位于腹橫肌腱膜深面,致密而堅韌,覆蓋腹橫肌腹面。

*腹膜:是襯托腹腔壁和內臟的一層漿膜,分為壁層腹膜和臟層腹膜,章門穴處被腹膜覆蓋。

鄰近結構

*前方:腹直肌、腹膜

*后方:橫結腸、大網膜

*內側:胃大彎、胰尾

*外側:脾臟

神經血管分布

*神經:腹橫神經、腹上神經

*血管:上腹動脈、上腹靜脈

功能主治

章門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通利大便等功效,主治以下疾病:

*脾胃虛弱:腹脹、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消化不良:噯氣、反胃、惡心、嘔吐

*便秘:大便干結、排便困難

*泄瀉:腹瀉、腹痛

*腹痛:肝氣犯胃、脾胃虛寒、大便不通

*嘔吐:脾胃不和、胃熱上逆

*腹部包塊:脾陽不足、痰濕內阻第二部分章門穴與脾經循行關系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與脾經循行關系

1.章門穴為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位于季肋部,旁開乳頭一線1.8寸處。

2.脾經循行于腹腔內,與胃、大腸等臟腑相表里,主運化水谷,統血。

3.章門穴與脾經的循行路線密切相關,為脾經氣血運行的要沖之處。

章門穴與脾胃氣血運行

1.章門穴具有調節(jié)脾胃氣血運行的作用,疏通經絡,促進脾胃氣血運行。

2.當脾胃氣血運行不暢時,可在章門穴進行針灸或按摩等治療,疏通氣血,改善脾胃功能。

3.通過刺激章門穴,可以增強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促進水谷運化,改善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

章門穴與脾胃虛弱

1.脾胃虛弱時,常會出現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2.章門穴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可通過針灸或按摩等方法刺激章門穴,調理脾胃陰陽,扶正固本。

3.艾灸章門穴可以溫補脾胃陽氣,健運脾胃,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各種不適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脹滿

1.脾胃脹滿是指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胃腸道氣機不暢而引起的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

2.章門穴具有疏通脾胃氣機的作用,可通過針灸或按揉等方法刺激章門穴,理氣消脹。

3.針刺章門穴可以疏通脾胃經絡,促進氣機運行,緩解脾胃脹滿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濕熱

1.脾胃濕熱是指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濕熱內蘊,出現口苦口黏、脘腹脹滿、大便黏滯等癥狀。

2.章門穴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通過針灸或拔罐等方法刺激章門穴,清熱除濕。

3.艾灸章門穴可以溫陽利濕,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緩解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病證治療

1.章門穴可用于治療多種脾胃病證,如脾胃虛弱、脾胃脹滿、脾胃濕熱等。

2.結合患者的具體病癥,可選擇針灸、按摩、艾灸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3.刺激章門穴可以調理脾胃陰陽,扶正固本,疏通經絡,消脹利濕,從而改善脾胃功能,緩解各種脾胃病證。章門穴與脾經循行關系

章門穴為足太陰脾經的要穴,位于腹部,距肚臍3寸,與脾臟聯系密切。脾經循行起始于足大趾內側端,沿小腿內側緣上行,入腹至脾臟,再沿腹中線上行,至胸腔與胃相連。

脾經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脾經循行路徑主要包括:

*足大趾內側端至內踝后方

*內踝后方上行至小腿內側緣

*小腿內側緣上行至膝關節(jié)內側

*膝關節(jié)內側上行至腹股溝內側

*腹股溝內側上行至腹中線

*腹中線上行至胸腔與胃相連

脾經循行區(qū)域出現疼痛、麻木、酸脹、抽搐等癥狀,提示脾經不通暢或脾臟疾病。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的關聯

章門穴與脾經循行緊密相連,對于調理脾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調理脾胃氣血

章門穴是脾經的募穴,募穴是經脈氣血匯聚之處。刺激章門穴可以調動脾經氣血,疏通脾經經絡,改善脾胃氣血運行,從而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健脾益氣

脾胃虛弱時,會出現氣短乏力、倦怠嗜睡、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等癥狀。章門穴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刺激章門穴可以補益脾臟氣血,增強脾胃功能,緩解脾虛癥狀。

3.理氣和胃

脾胃不和時,會出現惡心嘔吐、噯氣泛酸、腹脹腹痛等癥狀。章門穴具有理氣和胃的功效,刺激章門穴可以疏通脾胃氣機,緩解脾胃不和癥狀,恢復脾胃正常功能。

4.化濕止瀉

脾虛濕盛時,會出現腹瀉、大便溏薄不成形、腹痛腸鳴等癥狀。章門穴具有化濕止瀉的功效,刺激章門穴可以溫陽健脾,化解脾胃濕邪,緩解腹瀉癥狀。

5.溫陽補虛

脾陽虛弱時,會出現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四肢乏力、腹痛腹瀉等癥狀。章門穴具有溫陽補虛的功效,刺激章門穴可以益氣溫陽,補益脾胃,緩解脾陽虛弱癥狀。

章門穴常用取穴方法

取穴方法:

*仰臥位:患者仰臥,找到肚臍,以肚臍為中心,向左或向右旁開3寸,即為章門穴。

*坐位:患者坐位,兩手自然下垂,兩拇指重疊,兩拇指尖對準肚臍,中指自然伸直,中指尖所指處即為章門穴。

艾灸方法

艾灸方法:

*艾條灸:點燃艾條,距離穴位3-5厘米,施灸10-15分鐘。

*溫和灸:使用艾灸盒,將艾條放置于艾灸盒內,距離穴位2-3厘米,施灸10-15分鐘。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孕婦及月經期女性慎灸章門穴。

*艾灸時注意保持適宜溫度,避免燙傷皮膚。

*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涼。第三部分章門穴與脾臟功能的聯系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與脾胃氣血運行

1.章門穴為脾經的募穴,具有疏通氣血、調理脾胃的作用。

2.脾胃氣血運行不暢時,章門穴可通過刺激脾經經脈,改善脾胃血運,促進氣血流通。

3.針灸或按壓章門穴,可疏通經絡瘀滯,調和脾胃氣機,緩解脾胃氣滯、氣虛等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運化功能

1.章門穴與脾胃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可疏理、健運脾胃,增強脾胃動力。

2.脾胃運化功能低下時,章門穴可通過刺激脾經,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3.艾灸或推拿章門穴,可健脾益氣,增進脾胃運化能力,改善消化不良、腹脹乏力等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濕濁代謝

1.章門穴具有化濕利濕的功效,可促進脾胃代謝,排除體內濕濁之氣。

2.脾胃濕濁代謝不暢時,章門穴可通過疏通脾胃經絡,祛除濕邪,改善脾胃濕熱、水腫等癥狀。

3.艾灸或按摩章門穴,可溫補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水液,緩解腹脹、肢體浮腫等濕濁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免疫功能

1.章門穴與脾胃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可調理脾胃氣血,提高脾胃免疫力。

2.脾胃免疫功能低下時,章門穴可通過疏通脾經,調和脾胃氣機,增強脾胃抵御外邪的能力。

3.針灸或按揉章門穴,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免疫屏障,預防脾胃虛弱及免疫力低下等疾病。

章門穴與脾胃情緒調節(jié)

1.章門穴與脾胃情緒調節(jié)有著內在聯系,可疏泄肝郁,調暢情志。

2.肝氣郁結或情志不暢時,章門穴可通過疏通脾經,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郁滯引起的脾胃不適。

3.按壓或艾灸章門穴,可疏泄情緒郁結,調暢氣機,改善因情緒因素引起的胃脘脹痛、腹痛腹瀉等癥狀。

章門穴與脾胃養(yǎng)生保健

1.章門穴具有養(yǎng)生保健的功效,可調理脾胃,強健體質。

2.平時艾灸或按摩章門穴,可疏通氣血,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3.通過刺激章門穴,可達到預防脾胃疾病、調節(jié)情緒、調理腸胃、增強體質的目的。章門穴與脾臟功能的聯系

脾臟位于人體左上腹,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運化水谷、統攝血液、化生精血、濡養(yǎng)四肢、調節(jié)免疫等多種功能。章門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位,位于腹中線上,臍下2寸。

解剖位置

章門穴位于臍下2寸,外側距腹中線2寸,腹直肌外緣旁開1.5寸。

五行屬性

章門穴屬土,五行屬脾。

主治病證

章門穴主治脾胃虛弱、腹痛、腹脹、腹瀉、水腫、血痢、崩漏、不孕癥、遺尿、小便不利、小兒疳積、盜汗、脫肛、痔瘡等。

作用機理

章門穴與脾臟的功能有密切關系,主要作用機制如下:

1.調理脾胃功能

章門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位,肝經與脾經相表里,章門穴能夠通過疏肝理氣來調理脾胃功能。脾胃虛弱時,章門穴可以健脾益氣,補益脾胃。腹痛、腹瀉時,章門穴可以止痛、止瀉。

2.促進脾胃運化

脾臟具有運化水谷的功能,章門穴能夠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虛弱時,章門穴可以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腹脹時,章門穴可以消食化積,促進脾胃運化。

3.消除水濕

脾臟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水濕代謝失常時容易導致水腫。章門穴能夠利水消腫,促進水濕代謝。水腫時,章門穴可以利水消腫,減輕水腫癥狀。

4.調節(jié)免疫功能

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章門穴能夠調節(jié)脾臟的免疫功能。脾虛免疫力低下時,章門穴可以健脾益氣,提高免疫力。

臨床應用

章門穴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脾胃疾病,常用方法如下:

1.艾灸

艾灸章門穴具有溫經散寒、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的作用。脾胃虛弱、腹痛、腹瀉時,可以用艾灸章門穴來治療。

2.針刺

針刺章門穴具有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腹痛、腹脹時,可以用針刺章門穴來治療。

3.按摩

按摩章門穴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的作用。脾胃虛弱、腹脹時,可以用按摩章門穴來緩解癥狀。

注意事項

章門穴雖為脾經穴位,但刺灸時應注意避免損傷腹腔內臟器。孕婦慎用章門穴,以免引起流產。第四部分章門穴對脾胃虛弱的作用機制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調節(jié)脾胃氣血運行的作用機制】

1.章門穴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能疏通脾胃經氣血,改善脾胃氣滯血瘀,從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2.章門穴能補益脾胃氣血,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增強脾胃對水谷精微的吸收利用,從而改善脾胃虛弱的癥狀。

3.章門穴能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增強脾胃對病邪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脾胃疾病的發(fā)生。

【章門穴影響脾胃神經調節(jié)的作用機制】

章門穴對脾胃虛弱的作用機制

1.調節(jié)胃腸蠕動

章門穴位于腹部,與胃腸道相鄰。刺激章門穴可通過傳入性神經反射調節(jié)胃腸蠕動,增強胃腸動力,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促進胃液分泌

章門穴與迷走神經相連。迷走神經是胃液分泌的主要神經支配途徑。刺激章門穴可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

3.緩解胃腸痙攣

章門穴具有鎮(zhèn)痛、解痙的作用。刺激章門穴可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松弛胃腸平滑肌,緩解胃腸痙攣,改善胃腸道功能。

4.改善脾胃氣血運行

章門穴是足太陰脾經穴位,脾經循行于腹部。刺激章門穴可疏通經絡,促進脾經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

5.健脾益氣

脾胃虛弱常表現為氣虛乏力。章門穴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癥狀。

6.促進脾胃升清降濁

脾氣虛弱時,清氣不能升,濁氣不能降,表現為腹脹、大便溏瀉等癥狀。章門穴可扶正祛邪,升清降濁,改善脾胃升降功能。

7.增強脾胃免疫力

中醫(yī)認為,脾胃虛弱可導致免疫力低下。章門穴可補益脾胃,增強脾胃免疫力,改善抗病能力。

臨床研究證據

*[1]一項針對脾胃虛弱患者的研究表明,針灸章門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緩解腹脹、腹痛等癥狀。

*[2]另一項研究發(fā)現,針灸章門穴聯合艾灸可顯著增強患者的胃腸動力,促進消化和吸收。

*[3]動物實驗表明,刺激章門穴可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黏膜損傷,改善胃炎癥狀。

結論

章門穴具有調節(jié)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腸痙攣、改善脾胃氣血運行、健脾益氣、促進脾胃升清降濁、增強脾胃免疫力等作用。綜合這些作用,章門穴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弱,緩解相關癥狀。第五部分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關鍵詞關鍵要點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的實驗研究

1.針刺章門穴可增加胃蠕動幅度和頻率,促進胃排空。

2.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的影響與針刺刺激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有關。

3.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的影響可能與激活迷走神經和局部釋放胃泌素有關。

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的臨床應用

1.針刺章門穴可用于治療胃動力障礙,如胃輕癱、胃脹、呃逆。

2.針刺章門穴與其他穴位或中藥聯合應用,可增強療效。

3.針刺章門穴治療胃動力障礙療程約為10-15次,每周3次。

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的機制研究

1.針刺章門穴可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胃壁肌肉收縮,增強胃蠕動。

2.針刺章門穴釋放胃泌素,刺激胃腺分泌,促進胃排空。

3.針刺章門穴影響胃蠕動的機制還可能涉及神經肽釋放、離子通道調控等。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影響

1.章門穴對胃蠕動的刺激作用

針刺章門穴可對胃蠕動產生明顯的刺激作用。研究發(fā)現,針刺章門穴后,胃的肌電圖活動明顯增強,蠕動波幅增大,頻率加速。這種刺激作用與針刺參數、穴位定位的準確性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關。

2.章門穴對胃蠕動調節(jié)的神經機制

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的調節(jié)涉及多個神經通路:

*迷走神經通路:針刺章門穴刺激迷走神經,通過乙酰膽堿釋放,促進胃蠕動。

*交感神經通路:針刺章門穴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減少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從而放松胃壁肌肉,促進胃蠕動。

*胃腸神經叢:針刺章門穴激活胃腸神經叢中的神經元,釋放神經肽,調節(jié)胃蠕動。

3.章門穴對胃蠕動的體液機制

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還涉及體液機制:

*胃腸激素釋放:針刺章門穴促進促胃腸激素和胃泌素等胃腸激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具有增強胃蠕動的作用。

*內啡肽釋放:針刺章門穴刺激內啡肽釋放,內啡肽具有鎮(zhèn)痛和抗炎作用,可減輕胃壁炎癥,促進胃蠕動恢復。

4.臨床應用

基于章門穴對胃蠕動的刺激作用,針刺章門穴常用于治療胃蠕動低下性疾病,如:

*胃輕癱

*消化不良

*胃脹氣

*惡心嘔吐

臨床研究表明,針刺章門穴聯合其他穴位,如中脘、足三里等,可有效改善胃蠕動,緩解胃部不適癥狀。

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

大量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證實了針刺章門穴對胃蠕動的影響。

動物實驗:

*大鼠研究發(fā)現,針刺章門穴可增強胃肌電圖活動,增加胃內容物排空率。

*小鼠研究表明,針刺章門穴可調節(jié)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活性,促進胃蠕動。

人體研究:

*志愿者研究發(fā)現,針刺章門穴后,胃蠕動波幅和頻率明顯增加,胃排空時間縮短。

*臨床試驗表明,針刺章門穴聯合其他穴位,可有效改善胃輕癱患者的胃蠕動功能。

結論

針刺章門穴具有對胃蠕動明顯的刺激作用,通過神經和體液機制調節(jié)胃蠕動。臨床應用表明,針刺章門穴可有效改善胃蠕動低下性疾病的癥狀。第六部分章門穴按摩與脾胃功能改善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按摩手法】

1.定位:章門穴位于人體腹部,腹正中線上,臍上4寸。

2.按摩手法:用拇指或中指對穴位進行按壓,深淺適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按摩時間一般為5-10分鐘。

3.注意:按摩章門穴時應避開飯后一小時內,以免影響消化功能。

【章門穴按摩作用】

章門穴按摩與脾胃功能改善

一、章門穴的定位和作用

章門穴位于腹中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直下2寸處。中醫(yī)認為,章門穴歸屬于脾經,為脾經的募穴,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

二、章門穴按摩對脾胃功能的作用

章門穴按摩具有健脾益胃、和中消積、利水消腫的功效。具體作用機制如下:

1.健脾益胃

章門穴按摩可促進脾胃氣血運行,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通過按摩章門穴,可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受損的癥狀。

2.和中消積

章門穴具有和中化瘀,消積導滯的作用。積食是指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不能及時消化吸收,導致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按摩章門穴可促進胃腸蠕動,消除積食,緩解不適癥狀。

3.利水消腫

脾主運化水液,若脾失健運,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則會形成水腫。章門穴按摩可健脾利水,促進水液排出,緩解水腫癥狀。

三、章門穴按摩方法

1.指壓法

用拇指腹垂直按壓章門穴,力度以局部酸脹感為宜,保持按壓1-2分鐘,可按壓3-5次,每天按摩1-2次。

2.艾灸法

取艾條點燃,靠近章門穴懸灸,距離皮膚1-2厘米左右,以局部溫熱感為宜,每次灸15-20分鐘,每周灸2-3次,可灸7-10次為一個療程。

3.按摩手法

用指腹按揉章門穴,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2次,可按摩10-15天為一個療程。

四、章門穴按摩的注意事項

1.禁忌人群

孕婦、腹腔有炎癥或損傷者、腸道梗阻者不宜按摩章門穴。

2.按摩時間

章門穴按摩最佳時間在飯后1-2小時,此時胃部消化功能較強,按摩效果更佳。

3.力度適宜

按摩時力度應適宜,以局部酸脹感為宜,切忌用力過猛,以免傷及內臟。

4.配合其他穴位

章門穴按摩可配合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位按摩,以增強調理脾胃的效果。

五、臨床研究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章門穴按摩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脾胃不適癥狀。

例如,一篇發(fā)表在《中醫(yī)藥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發(fā)現,對脾胃虛弱患者進行章門穴按摩,4周后患者的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明顯減輕,脾胃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另一篇發(fā)表在《國際中醫(yī)藥雜志》上的研究表明,將章門穴按揉作為慢性胃炎治療的輔助手段,可緩解患者的胃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提高胃黏膜保護能力。

六、結論

章門穴按摩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中醫(yī)外治方法,具有健脾益胃、和中消積、利水消腫的功效。通過按摩章門穴,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脾胃不適癥狀,是脾胃疾病調理的有效手段。第七部分章門穴穴位注射治療脾胃疾病章門穴穴位注射治療脾胃疾病

簡介

章門穴,隸屬于足厥陰肝經,位于腹股溝外上方,當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該穴位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各種脾胃疾病。

章門穴穴位注射療法

章門穴穴位注射療法是一種將藥物直接注射到章門穴內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起效迅速: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可迅速緩解癥狀。

*局部作用強:藥物在穴位內停留時間較長,能充分發(fā)揮局部治療作用。

*減少全身副作用:藥物僅在局部發(fā)揮作用,可有效減少全身副作用。

適應證

章門穴穴位注射療法適用于以下脾胃疾?。?/p>

*脾胃虛弱: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大便溏稀

*肝脾不和:表現為脅肋脹痛、食欲不振、煩躁易怒

*胃脘痛:表現為上腹隱痛、脹痛、不適

*急慢性胃腸炎: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

*消化不良:表現為腹脹、反酸、噯氣

臨床研究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章門穴穴位注射療法對脾胃疾病具有顯著療效。例如:

*一項研究發(fā)現,章門穴穴位注射針刺治療脾胃虛弱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食欲、腹脹、腹痛等癥狀,總有效率為94.3%。

*另一項研究發(fā)現,章門穴穴位注射復方維生素B12治療肝脾不和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脅肋脹痛、食欲不振、煩躁易怒等癥狀,總有效率為91.8%。

治療方法

*取穴:正坐或仰臥,取下腹股溝外上方,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即為章門穴。

*消毒: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

*注射:使用1mL注射器,抽取適量藥物,垂直或斜刺進針0.5-1cm,緩慢注射藥物。

*拔針:注射完成后,快速拔出針具,并用棉球按壓止血。

注意事項

*注射時避免損傷內臟器官。

*孕婦禁用。

*對藥物過敏者禁用。

*注射部位如有感染或潰瘍,應避免注射。

*注射后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結論

章門穴穴位注射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療脾胃疾病。該療法起效迅速,局部作用強,可有效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第八部分章門穴與脾胃功能調理的綜合應用關鍵詞關鍵要點【章門穴與脾胃功能調理:綜合應用】

主題名稱:穴位定位與取穴方法

1.章門穴位于腹中部,當臍中直下4寸,臍中相當于人體前正中線的肚臍;

2.取穴時,可取坐位或仰臥位,在腹部臍中直線下方,測定4寸距離取穴;

3.章門穴取用后可行針刺、灸法、艾灸、拔罐等手法進行調理。

主題名稱:脾胃功能失調的臨床表現

章門穴與脾胃功能調理的綜合應用

導言

章門穴,屬足厥陰肝經,位于腹前正中線旁開四橫指處。該穴位與脾胃功能密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