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_第1頁
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_第2頁
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_第3頁
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

尋釁滋事罪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頻發(fā)的犯罪之一,而該罪名在司法實踐中又是較難認定的罪名之一,刑法對該罪的構(gòu)成規(guī)定了行為要件、情節(jié)要件,如“隨意毆打他人”即是該罪的行為要件之一。何謂“隨意”,目前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司法實踐在認定尋釁滋事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大的分歧。有的認為出于尋求精神刺激,沒有任何原因、理由的毆打他人;有的認為“隨意”雖然從字面上理解為任憑自己意愿的意思,但在尋釁滋事罪的認定中應(yīng)包括兩個方面,即無事生非和小題大做。筆者作為一個司法工作者,力求結(jié)合理論,總結(jié)實務(wù),提出一些粗淺見解。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guī)定:“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的;(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睆脑摋l文中可以看出“隨意毆打他人”是尋釁滋事罪的行為要件之一,何謂“隨意”,目前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司法實踐在認定尋釁滋事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大的分歧。在此,筆者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對此提出一點粗淺見解,以求教于同仁。

從詞義上來看,“隨意”即是任憑自己意愿的意思。所謂“隨意毆打他人”,是指行為人基于發(fā)泄不良情緒、追求低級情趣、耍無賴、耍威風、取樂發(fā)泄、逞能斗狠等尋求精神刺激的動機支配下,依仗自己或者自己一方人多勢眾、力氣強壯、兇狠殘暴或自己以往兇狠殘暴的“威名”,以強凌弱,無緣無故地毆打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強悍和無所顧忌,滿足、填補自己精神空虛的需要而實施的行為。將“隨意”一詞應(yīng)用于尋釁滋事罪的行為要件,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而應(yīng)從實質(zhì)上去把握。對此,司法實踐產(chǎn)生了二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隨意毆打他人”即是行為人沒有任何原因、理由,其毆打行為完全出于一種尋求精神刺激的沖動;如果事出有因而毆打他人,則因侵害對象、事由的特定,不屬于尋釁滋事,造成他人傷害、死亡的,分別適用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處罰。另一觀點認為:對“隨意”應(yīng)當作出較為寬泛的理解,不能將之限制為無緣無故、沒有任何起因?!半S意”應(yīng)當包括兩種情況:無事生非和小題大做。無事生非即為無緣無故,沒有任何原因、理由;小題大做是指行為人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或者瑣事,借題發(fā)揮,肆意毆打他人。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該觀點較符合司法實務(wù)的特點及尋釁滋事罪設(shè)立的立法本意。所謂“隨意”也即隨心所欲,并非行為人毫無自己認為的“道理”,而是其“道理”不被社會通念所認可,其內(nèi)容要么編造,要么基于假想、猜忌,要么荒唐,邏輯混亂,被公眾認為是強盜邏輯,要么是社會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因而被社會通念認為是無緣無故,行為人自認為的“道理”是其為毆打他人所尋找的借口,這才符合本罪“尋釁”的本意。在具體的案件中如何正確認定行為人是否符合尋釁滋事罪中的“隨意毆打他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行為產(chǎn)生的事由。對于尋釁滋事中的事由,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二種情況,一是純粹沒有事由即無事生非,就是說行為人實施滋事行為是沒有任何理由,只是為了逞強,耍威風、取樂發(fā)泄、尋求精神刺激,或打人取樂而無故、無理地毆打他人。其顯著特征是以強凌弱,憑借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多勢眾、力氣強壯、兇狠殘暴或者自己以往殘暴的“威名”,隨意毆打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強悍和無所顧忌,填補自己精神空虛的需要。此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容易判斷,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毫無道理的無事生非、見人就打的狀況比較少見,行為人之所以實施犯罪行為毆打他人,總會尋找某些理由、借口。所謂無緣無故,并非行為人毫無自己認為的“道理”,行為人為了毆打他人往往會尋找借口,其借口往往是編造的、猜測的,或者是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或者為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此種引發(fā)其毆打行為的借口、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屬于薇不足道的小事,司法實踐對此的判定分歧較大、認定時主觀性較強。筆者認為,行為人完成滋事行為后,在主體上總是存在受害人與其相對應(yīng),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社會風俗和一般觀念,應(yīng)用“雙重置換規(guī)則”來認定是否是“隨意”。所謂雙重置換原則,是指在認定具體犯罪時,將行為人和被害人都置換為社會上的一般人,從而判斷在特定條件下社會上的一般人是否能夠?qū)嵤┰撔袨?。針對尋釁滋事罪在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隨意時,依照雙重置換原則,應(yīng)當從以下兩方而進行判斷,一方面從行為人的角度來看,如果把行為人換成另外一個正常人,看其會不會對受害人實施毆打行為,如果換成另外一個正常人也會對受害人實施毆打行為,那么可以說,行為人不具有流氓動機,而且可以進一步判斷出,那些來自于外部的反應(yīng)達到足以引起行為人毆打行為的程度,行為人的毆打行為就是一種正常的反應(yīng),而不是一種隨意性的行為。反之,如果換成另外一個正常人則不會實施毆打行為,那么足以說明,行為人毆打他人的行為,是出于一種不正當?shù)牧髅訖C。從受害人的角度來說,如果換一個受害人,看行為人會不會實施毆打行為,如果將受害人換成一個正常的人,行為人仍然會實施毆打行為,那么足以說明,行為人的毆打?qū)ο缶哂胁惶囟ㄐ?,顯示出其耍威風、逞強斗狠的直接犯罪目的。

2.實施行為的動機。所謂犯罪動機,是指刺激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內(nèi)心沖動或者內(nèi)心起因。犯罪動機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其形成和作用反映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尋釁滋事罪所稱的動機一般俗稱“流氓動機”,即是非顛倒、榮辱混淆的畸形心理,表現(xiàn)為拉幫結(jié)伙、講哥們義氣,以蔑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為“英雄”,視遵紀守法為“無能”,有自我顯示、尋求精神刺激、發(fā)泄某種下流情緒等流氓動機的心理傾向。行為人毆打他人也不是為了維護自身合法權(quán)益,而是出于故意違反社會的公序良俗,逞強斗狠,耍威爭霸或發(fā)泄不滿,打人取樂,尋求刺激等動機。另一方面,行為人毆打他人動機的產(chǎn)生,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行為人總是為毆打他人而尋找違背常理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口”和“理由”,而且這些“借口”和“理由”只能是一種毫無道理的“原因”,是不客觀、不屬實的,往往是借助于一些“小事由”而無事生非、小題大做,對被害人而言,往往防不勝防,例如,行為人可以認為受害人擋路或者受害人多看他一眼而去毆打他人等。

3.行為實施的時間和地點。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實施的。一般來說,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往往有一個從犯意產(chǎn)生,到犯罪預(yù)備,再到犯罪實施行為,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就不同犯罪而言,這一過程的時間有長、有短,但行為一般選擇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時間段實施犯罪行為;對于犯罪地點也是一樣,對于一般犯罪來說,行為人實施犯罪一般都事先對犯罪地點進行選擇,其實施犯罪的地點越隱蔽越好。而尋釁滋事罪則不同,犯罪人出于其逞兇霸道的流氓心理動機,無事生非,小題大做,隨意毆打他人,因而其犯罪行為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實施,行為人一般不去關(guān)心,只是任憑自己的意愿,肆意妄為,體現(xiàn)出隨意性的特征。一般表現(xiàn)為流氓動機支配下的臨時起意、一時興起。

4.使用的工具和毆打方式。尋釁滋事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并不主要在于傷害別人的身體健康,只是為了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威風,打服被害人,故其行為工具和毆打方式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對于犯罪工具的選擇一般不經(jīng)過預(yù)謀、策劃,多是現(xiàn)場隨意獲取,拿到什么就用什么,徒手作案的情況也較多;在毆打的方式上,和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蓄意犯罪相比存在明顯不同,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行為意圖要傷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剝奪他人生命,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往往兇殘無比,而尋釁滋事中打擊的部位較多,但都不是要害部位,行為持續(xù)的時間較長,影響也較大,但打擊的強度較弱。

5.犯罪對象。犯罪對象,也稱為行為對象,是指犯罪行為所侵犯或者直接指向的客觀存在的具體人、物或者信息。一般來說,故意犯罪針對的對象往往是特定的,事先對犯罪對象有過一定的考察,以及對其進行了相應(yīng)的準備。而尋釁滋事罪則沒有這種特點,行為人隨意毆打的“他人”都是不特定的。這里的“他人”可以是任何人,行為人在行為之前并沒有刻意對侵害對象進行選擇;其犯罪行為一般侵犯的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者公私財產(chǎn),而是向整個社會挑戰(zhàn),蔑視社會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