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_第1頁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_第2頁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_第3頁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_第4頁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1

一、舊知新學

運用以下詞語造句

慷慨接濟把柄聳聽青黃不接怒不可遏

二、誘思導學

引導學生提取課文的有效信息,體會身邊人物對毛澤東的影響。

1.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①少年毛澤東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②課文中,提到了哪些影響毛澤東成長的人物?由這些人物寫到了毛澤東的哪些經歷?

2.分析人物性格,提問:

(1)父親的糧食被扣,“我”為什么不同情他?

(2)“我”為什么欽佩那個“激進派”教師,贊成他的主張?

(3)“我”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當學徒,而不顧父親反對到湘鄉(xiāng)縣的一‘所新學堂去讀書?表現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關鍵語句。出示下列語句,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些句子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

①我的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了。

②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zhí)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

4.請你評論。提問: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認為少年毛澤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三、輻射閱讀

1.輻射閱讀:《從小好學》。

提示:跨越歷史,共同重溫那個落后的封建時代,再次走進毛澤東的少年生活。

2.片斷練習: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談談你從少年毛澤東身上學到了什么。

四、本課小結

本節(jié)課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幾個問題及輻射材料,小組討論,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及讀書的重要。結合時代背景,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及表達效果,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體會少年毛澤東對自己的影響。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本文設有兩個小標題,層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不必逐段講解。

2、教學重點定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對文章前后兩部分內容內在的聯系進行深人的理解,體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過討論我國20__(請自填)年世界杯亞洲預選賽隊員們的表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1、播放《羅納爾多》的光盤導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51起學生的共鳴。)

2、學生交流材料。(貝利的簡介、插圖;學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圖等。)

3、貝利簡介(展示屏幕,學生自由閱讀。)

二、整體感知。

沸沸揚揚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突破問題

1、當球迷們?yōu)樨惱哌M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為創(chuàng)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為這件事終于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并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2、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煙,他采取了怎樣的方式?為什么那么有效?

3、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A?

四、拓展延伸

1、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2、中國足球隊雖然三戰(zhàn)三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中國足球隊員說一句鼓勵性的語言。(讓同學張貼他們搜集到的中國足球隊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

8少年愛因斯坦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內容,了解愛因斯坦的主要事跡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愛因斯坦的主要事跡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以前曾流傳過許多關于愛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種傳說。最為典型的一個故事,稱愛因斯坦小時候說出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熱了,目瞪口呆的父母問他為什么以前一直不開口說話,誰料這個小天才回答:“因為,以前的一切都沒有什么問題呀!”

根據愛因斯坦的姐姐瑪亞在一部從未出版過的自傳中稱,愛因斯坦的智力發(fā)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開始會說話?,攣喺f:“當愛因斯坦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看見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腦勺都快嚇壞了?!?/p>

二、課前熱身

帶著問題讀課文:愛因斯坦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他是那種老師寵愛的學生嗎?他是不是很愛思考問題?他為什么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在學習小組內讀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詞。

2、了解愛因斯坦少年時期的主要事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過渡句并說出其作用。

(2)師生互動。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3

一、所在第一單元

二、授課學時3課時

三、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2、理解并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3、理解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了對兩種不同生活的熱愛留戀與厭惡;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束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難點

1、是對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掌握難解的詞語。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講讀法

五、教學準備:

1.解決生字詞

2.掌握寫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簡介作者和作品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

從1907~1936年他所寫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翻譯、日記、書信等共800多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fā)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2.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注字音,解釋課本未注釋的詞)

纏絡chán相互纏繞在一起豁huò此處狀聲

覓食mì找食淵博yuān學識深廣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攢cuán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斂liǎn腦髓suǐ陌mò

人跡罕至hǎn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

書塾shǔ宿儒rú蟬蛻tuì人聲鼎沸dǐn竇dòu

厥士jué拗ǎo倜儻tìtǎng金叵羅pǒ盔甲kuī

繡像xiù錫箔xībó

3.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4.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同學考慮文章從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百草園”的生活?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業(yè)

①生字生詞在作業(yè)本上抄寫三遍。

②熟讀全文三遍,并反復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會百草園的感情。

1.由上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⑴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提問:課文的第1段寫出百草園的什么情況?這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②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按_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于“時間的流駛”,一些景致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⑵請學生朗讀第2段,引導學生迸行分析。

①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么?

明確: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么景物呢?

明確:萊畦,石井欄。

③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更加生動、

美好呢?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為什么是“我

那時的樂園”?

明確: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④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人?

明確: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人。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棋,寫的是春季;鳴蟬,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寫的是夏季;油嶺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的是秋季。

這樣寫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園,而且還寫了那么多、那么生動、形象的動、植物,錯綜交織,而又井井有條,描寫出了百草園的可人。

⑤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持點?

明確: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tài)特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⑥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祥精彩?

明確: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小結: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學生輕聲齊讀第2段,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⑶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3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提問: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起過渡(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過渡到關于百草園中有關傳說的敘述上去。

②提問:這里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帶有神怪色彩,結局是邪不壓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聯系呢?

明確:其一,故事的內容符合兒童好奇、愛驚險的心理。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其二,聽長媽媽的故事后,“長草”是不去的,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園中活動的范圍,極想得到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在百草園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這也符合兒童的探險獵奇、戰(zhàn)勝邪惡的心理。這就為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誘導著兒童去涉足認識、了解它。其三,百草園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赤鏈蛇的傳說,對兒時的作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這個傳說,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

⑷讓學生齊讀課丈第7、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這兩段寫了什么?

明確:寫了雪天捕鳥,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

②讓學生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找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明確:作者用“掃、支、撒、系、牽、看、拉”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③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明確: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明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實在、具體。

⑸指定學生朗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guī)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明確: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⑹布置作業(yè)

①背誦默寫課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③預習后文,準備下節(jié)課進行分析。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教案

【以下為精品推薦,可刪改!】

【推薦一:《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擬人修辭的妙處。

3、通過片斷訓練,培養(yǎng)學生想像力,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巨人變化的原因;理解應深化主題,并向生活輻射聯系。

2、教學突破通過輻射材料,豐富思想,品味寫法,獲得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熱身訓練

1.板書“愛”。

2.誘思:正大劇場結束曲中唱道:“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韋唯在《愛的奉獻》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還有一位詩人說道:“把愛拿走,我們的地球將變成一座墳墓?!闭埻瑢W們談對“愛”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詞、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敘述了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王爾德又是怎樣詮釋愛心的。

二、設疑、理解、點撥

1.提問:孩子們給巨人的花園帶來了什么變化?

2.提問:巨人是怎樣由自私變得充滿愛心的?

3.提問: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三、輻射資料.深化理解

1.葉圣陶說過:“作得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笨梢娎砬逅悸?、概括內容是多么重要。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列出課文結構提綱。

2.指導學生閱讀《一棵大樹》。

提問:大樹對男孩可謂愛之有加,可是他給自己帶來美好和快樂了嗎?

3.請同學們給這篇童話補充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四、本課小結

因為有了愛,世界才如此美好。請同學們在課下向其它同學講述一個你身邊發(fā)生的愛的故事。并用實際行動向你身邊的人奉獻出你的愛心。

第二課時

一、理解作者構思

1.課文為什么要強調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會怎么樣?

2.你覺得課文在構思上還有哪些獨到之處?彼此交流一下。(給予點撥)

二、學習擬人修辭

1.擬人是本文運用的最主要的一種修辭,從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來,體會其妙處。

2.指導閱讀《溪水》一文,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寫好擬人句。

三、片斷寫作練習

提問:巨人為什么“特別”想念那個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來到了巨人的花園,會發(fā)生怎樣動人的一幕,請充分發(fā)揮你的想像力,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一個片斷。

四、本課小結

讀童話是美好的,寫童話同樣是美好的。因為在讀、寫之中,你的心靈便得到了凈化,我向同學們推薦閱讀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2

教學目標

①反復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布置

學生去搜集關于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課文中這一幅

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著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

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并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

命的靈氣,以至于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fā)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用得好,“鉆”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巴低档亍币p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后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鑒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終于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

作者向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贊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串嬅胬首x,背誦。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對著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么?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后,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致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致觀

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

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搜集的關于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yè)]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3

教學目標:

1.系統(tǒng)感知全文,新舊知識結合,理解傳記特點;了解少年毛澤東的主要經歷。

2.準確把握文意,體會讀書對少年毛澤東成長的影響,深刻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含義。

3.積累文中重點詞語,了解《精忠傳》、《水滸傳》等篇目。

教學重難點:

1.新舊知識結合,理解傳記特點。

2.體會讀書對少年毛澤東成長的影響,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

3.通過輻射閱讀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澤東,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遠大志向,學習少年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游戲導入

1.游戲一:“一一對應”。

周恩來棄醫(yī)從文

魯迅排除干擾,鬧市讀書

毛澤東一國兩制

鄧小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2.游戲二:“我說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

②從小就表現出對書的渴望,但不喜歡四書五經。

③他曾為劉胡蘭、雷鋒題詞。

④他就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兩個游戲做完,揭曉本節(jié)課內容,出示毛澤東的畫像。

3.放錄音《東方紅》感染學生。并提出問題:你還聽過哪些歌唱毛澤東的歌曲?

二、初讀課文

1.游戲三:“快快參與”——“積少成多”,出示游戲內容:

①你聽過毛澤東的故事嗎?講給大家聽。

②你認為這么偉大的人物小時候會是什么樣呢?。

2.走進毛澤東的少年時代。

①放課文朗讀錄音。

聽讀要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讀出詞語并理解詞義。

②檢查聽讀效果。出示卡片讓學生認讀

詞語:

慷慨接濟施舍指責恫嚇曉諭

聳聽沮喪克勤克儉引經據典青黃不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三、分析課文

1.回憶《魯迅自傳》并與本課對比,歸納兩篇文章的取材范圍的不同點。引導學生理解傳的取材范圍: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經歷,也可以是一段時間內(比如少年時代)的主要經歷。

2.分析魯迅和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基礎。提問:你認為影響魯迅和毛澤東成長的關鍵各是什么?

3.毛澤東思想與書。提問:

①毛澤東小時候,老師和家人要他讀什么書?他自己偷偷讀了哪些書?

②這些書是壞書嗎?它們對毛澤東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四、閱讀拓展

提示:少年毛澤東讀的這些書,你聽說過嗎?你想讀嗎?

簡介《岳飛簡歷》、《三國演義》、《水滸傳》。

五、本課小結

本課時運用三個游戲,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準文中重點詞語并理解詞義。溫故知新,結合《魯迅自傳》進一步學習傳記特點。了解少年毛澤東對書的渴望及他所喜愛的書對他成長的影響。通過輻射閱讀材料,熟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并積累課外知識。

第二課時

一、舊知新學

運用以下詞語造句

慷慨接濟把柄聳聽青黃不接怒不可遏

二、誘思導學

引導學生提取課文的有效信息,體會身邊人物對毛澤東的影響。

1.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①少年毛澤東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②課文中,提到了哪些影響毛澤東成長的人物?由這些人物寫到了毛澤東的哪些經歷?

2.分析人物性格,提問:

(1)父親的糧食被扣,“我”為什么不同情他?

(2)“我”為什么欽佩那個“激進派”教師,贊成他的主張?

(3)“我”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當學徒,而不顧父親反對到湘鄉(xiāng)縣的一‘所新學堂去讀書?表現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關鍵語句。出示下列語句,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些句子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

①我的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了。

②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zhí)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

4.請你評論。提問: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認為少年毛澤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三、輻射閱讀

1.輻射閱讀:《從小好學》。

提示:跨越歷史,共同重溫那個落后的封建時代,再次走進毛澤東的少年生活。

2.片斷練習: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談談你從少年毛澤東身上學到了什么。

四、本課小結

本節(jié)課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幾個問題及輻射材料,小組討論,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及讀書的重要。結合時代背景,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及表達效果,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體會少年毛澤東對自己的影響。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推薦二:《七年級下語文公開課教案設計》】

七年級下語文公開課教案設計1

課標及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yǎng),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1、在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fā)感情的佳句。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2、目標導學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②朗讀、背誦《觀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③朗讀背誦,聯想想像,理解詩意。品味意境,體會感情。

二、自學

1、了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guī)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于口語,用于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①《觀滄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統(tǒng)一了北國,凱旋歸來時登上碣石山,佇立峰頂,面對大海,浮想聯翩,寫下這篇樂府詩。當時曹操大軍,鎧甲未卸,征塵未洗,正可以揮師南下,征討孫劉,實現統(tǒng)一,完成宏業(yè)。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的壯麗景象,表現了的抱負。

②詩人王昌齡于天寶8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作者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3、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學常識填空。

①《觀滄?!芬辉娺x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

②《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作者是,朝人,字,

號,是我國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

5、詩歌朗讀的停頓、節(jié)奏,用“/”劃分。

五言、七言的節(jié)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三、助學

(一)觀滄海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2、[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臨碣石的所見所感。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整體感知:

①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用“/”劃分詩句的節(jié)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②學生齊讀,體會文中蘊含的作者感情。

1.第一句寫了哪些事物?

——楊花,子規(guī)的啼鳴(不是子規(guī))。

2.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jié)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guī)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寫景的目的: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抒情鋪墊(準備)。

5.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敘事?!奥劦馈北憩F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聞道:聽說。表現了作者的驚惜之情:友人已經走了,而且已走了很遠,而且是受了貶謫而走。

龍標:地名,本是王昌齡遷謫之地,這里指王昌齡本人,古人常以籍貫、職務、任職之地名稱其本人。

6.“過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樣的處境(狀態(tài))?這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遷謫之偏遠;道路之艱難;未及與朋友告別,朋友已走了很遠。表明作者內心的悲痛,對友人的前途和命運的關切之情。

7.前兩句的寫景敘事,都是為了下兩句的抒情作鋪墊(準備)。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與:給

——“愁心”即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是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9.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全),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xiāng)。

(4)明月給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征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時具備以上特點,所以,再也沒有什么比一輪明月更能讓人產生思鄉(xiāng),懷舊,念遠之情。

10.最后一句,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對友人的關切之情托風來傳送?

——因為風既迅疾又輕柔,可以快速而輕柔地把自己的關切之情帶到朋友身邊。

11.明月與輕風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為什么還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在這里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

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把客觀事物人格化,能表達更強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學參考書上是這樣解釋的——此處的夜郎不是指貴州的古夜郎國,而是指湖南的夜郎縣。

其實,這樣的解釋是多余的。第二頁的注解4解釋也有不妥之處。注解4解釋為:夜郎西,泛指遙遠的西南邊地。其是,夜郎這個詞就能泛指遙遠的西南邊地,夜郎西,是指比遙遠的西南邊地還要遙遠的地方。

詩意是:即使你在比本來就很遙遠的夜郎還要遙遠的地方,我的思念與牽掛也如明月一樣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

14.李白是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你能從詩中哪個具體的語句體現出這種浪漫的情懷?

——后兩句。詩人與友人雖然遠隔萬里,山高水長,但卻能借明月長風傳達對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現實時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義的情懷。

(浪漫和浪漫主義:浪漫,富有詩意,充滿幻想;浪漫主義:運用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

15.主題:詩人通過對暮春時節(jié)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16.寫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2)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強烈,更深沉。

四、用學

(一)夯實基礎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夜郎()

2、詩歌朗誦特別要注意朗讀節(jié)奏,請用/畫出下列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

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⑵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⑶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⑷我寄愁心與明月

(二)名句賞析

1、《觀滄海》寫景句子從“”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寫的是景,后四句寫的是景。這首詩借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詩人以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和的表現。詩中洋溢著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的胸襟,抒發(fā)了的抱負。

2、賞析“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①聞:聽聞,可見詩人對友人非常關心,時刻關注友人的行動,體現了友誼的深厚。

②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guī)?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簡要賞析。

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拓展:詩人的形象:每一首詩中必定會有的那個人,就是詩人自己。從這首詩中,你能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請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模仿下面畫句子再寫一個句子。

讀完這首詩,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獨自站在窗前,抬頭仰望著遙遠天邊那一輪明月,他的心中牽掛著遠方的友人,這個月明之夜啊,他又將徹夜難眠。

仿寫:

五、評學

1、背誦《觀滄?!?,完成下題。

(1)“”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2)“”字統(tǒng)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作者描繪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⑸《觀滄?!分性娙斯串嬃舜蠛M掏氯赵?,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的句子是:

2、背誦《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完成下題。

⑴第1句:寫,“楊花”在舊體詩中常象征,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季節(jié)的一種氣氛。

⑵第2句:敘述作詩“聞道”,表達了一種聞知朋友訊息的心情?!斑^五溪”,足見遷謫之,道路之。

⑶第3、4句:從表達上看,運用了;從修辭手法看,運用,寄情與月,托月傳情,寫得深切,動人心脾。

⑷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詩歌首句寫景,次句敘事,后兩句抒情。

B.首句寫景兼點時令,突出了楊花的美麗和子規(guī)啼叫的悅耳,使人賞心悅目。

C.“過五溪”說明詩人旅途之艱難,也包含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和痛惜之情。

D.詩中將無知無情的明月當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和同情。

E.詩歌想像奇特,體現了李白詩的浪漫主義風格。

⑸⑹李白有很多寫友情的詩作,請你寫出其中連續(xù)的兩句,并指明是寫給哪個友人的。

第二課時

一、導學

1、情境(問題)導入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兩首非常有名的鄉(xiāng)愁詩。

2、目標導學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②朗讀、背誦《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

③朗讀背誦,聯想想像,理解詩意。品味意境,體會感情。

二、自學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歸(yàn)枯(téng)昏(yā)

(xī)陽天(yá)

2、明確詩句節(jié)奏

⑴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⑶《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北,三面臨長江,與金山、焦山合稱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盡春來的時候,詩人沿江東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長江的孤舟上,太陽初升,詩人面對江南的青山綠水,感受時光流駛,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詩融寫景、抒情于一體,和諧優(yōu)美,妙趣橫生,堪稱千古名篇。

《天凈沙.秋思》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圖”。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圖,渲染了的氣氛;另一部分是騎著瘦馬、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兩部分相互映襯,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尾句:“”點明主旨。

三、助學

(一)《次北固山下》

1、文體知識: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p>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獙ε悸?/p>

尾聯:(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2、品評賞析

⑴、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⑵、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⑶、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wěn)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⑷、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系?

分析:此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眻D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著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靠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xiāng)更是杳無音訊,越發(fā)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xiāng)的漂泊之感呢?

⑸、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fā)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叭丈鷼堃埂薄ⅰ按喝肱f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⑹、尾聯是否與思鄉(xiāng)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的愁緒中。

3、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二)《天凈沙.秋思》

1、文體知識

元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疤靸羯场笔乔泼?,“秋思”是題目。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后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提,稱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賈仲更稱他是“戰(zhàn)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凌波仙?吊詞])。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2、讀

⑴劃分節(jié)奏,配樂朗讀小令3遍: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⑵自讀:學生自由朗讀5分鐘,充分感受作者情感。

⑶誦讀: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小令

3、品評賞析

⑴列舉描繪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點撥: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詞(詞組)并列,一個名詞(詞組)就是一個景物。后兩句描繪的西下夕陽和行進在天涯路上的斷腸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蕭索荒涼的深秋晚景圖。特別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斷腸等詞語的修飾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涼、凄楚,渾天黃日下,無不令人寸斷肝腸。

“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處卻成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更反襯出斷腸人無家可歸的凄苦心情。

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為全曲點睛之筆,抒寫了天涯淪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⑶小令是怎樣達到情景交融的?

點撥:作者是寄情于物,通過漓淋盡致的刻畫物象,描繪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體生動的物象表達了無形抽象的凄苦心情,從而達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⑷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經典畫面,生發(fā)凄涼與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

點撥展示:秋日的枯藤纏繞著老樹,這是傍晚的烏鴉落腳的家,眼見著有一處小橋獨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卻不能進,只好騎著這匹瘦馬,繼續(xù)行進在古老的小道上,迎著西風,看著夕陽,肝腸寸斷,淪落天涯。

4、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悲

5、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xiāng)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有一些提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①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②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

四、用學

(一)積累關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畎住鹅o夜詩》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畎住抖汕G門送別》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鯙场洞伪惫躺较隆?/p>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鸥Α洞和?/p>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逓饵S河樓》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

(1)首聯中總寫北固山秀麗景色的兩個詞語是、

(2)尾聯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抒發(fā)的情懷。

⑶判斷正誤

①這首詩以頷聯馳譽當時,傳誦后世。()

②“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風正一帆懸”,“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因為有時風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一個“正”字包含為“順”與“和”的內容,表現了風平浪靜的景色。()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都表現了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生思鄉(xiāng)之情呢?()

④“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緊承三聯而來,與首聯遙相呼應,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⑷找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xiāng)、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B.誦讀頷聯時應該使用上揚的語調,體現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宏大氣勢。

C.頸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D.尾聯緊承頸聯,抒發(fā)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xiāng)的喜悅、激動的心情。

2、《天凈沙?秋思》

⑴《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凈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⑵《天凈沙?秋思》作者,是代作家、家。他與、、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

⑶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圖,真切的表現出游子的之情。

(三)比較閱讀: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柳(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fā)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五、評學

1、《次北固山下》

⑴“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⑵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⑶首聯中的、兩個詞已暗含身在異鄉(xiāng)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⑷詩的前二聯中,描寫遠景的句子是

⑸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寫景詩描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情,表達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

B.詩的頸聯寫景致的缺憾:殘夜中的海日和舊年中的江春,使人頓生惆悵之情。

C.尾聯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

D.在唐朝的詩人里,王灣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這首五言絕句卻使他留名青史。

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6)下列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寫遍布異鄉(xiāng)游子足跡的驛路,從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馳的小船,也飛到綠水前面去了。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潮水上漲幾乎與兩岸齊平,詩人站在船頭放眼望去,覺得江面特別寬闊,江風勁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夜還未消盡,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D.“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即承接上聯的“殘夜”“舊年”,又照應首聯的“客路”,寫詩人在眼前景物觸發(fā)下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E.全詩通過對江南秀麗景色和自己的處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天凈沙?秋思》

⑴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⑵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⑶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⑷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七年級下語文公開課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樹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學會觀察大自然

2、學習并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fā)感情

3、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由景物引發(fā)的聯想、感受

2、運用比喻、擬人生動、形象、恰當地表達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向學生提供以下資料:①作者介紹②寫作背景(見附一、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亮標

繁星是常見的,引起過古今中外無數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觀察過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樣觀察的?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好,下面我們來看看作家巴金是怎樣觀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書課題)指名學生介紹巴金和寫作背景(口述)教師亮標。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七年級下語文公開課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品位這三首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學習這三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深刻的哲理及“冰心體”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時,你很羨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榮譽嗎?正當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投入社會的大海時,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該怎樣寫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讓冰心來告訴我們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簡介

三.配樂詩朗誦

學生自由朗誦這三首詩,并推薦朗誦比較好的四人(一小組一人),教師放音樂,這四人依次朗誦這三首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讀,并評比出朗誦者。

評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話,并且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品讀三首小詩,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成功的花

(1)、讀完本首小詩,你能品味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嗎?

(2)、第二句的結尾用了一個感嘆號,作者要抒發(fā)什么慨嘆?

(3)、體會“明艷“、“然而”一詞在本詩中的作用;比較詞語:“驚羨”與“羨慕”的區(qū)別;詩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還羨慕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嗎?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

七年級下語文公開課教案設計

【推薦三:《2022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

20__(請自填)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墩撜Z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并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鞍氩俊墩撜Z》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后世尊稱為“圣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松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三省、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

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皩W”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tǒng)一,才能學有所成?!叭瞬恢粦C”,這是談個人修養(yǎng)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yǎng)?!拔崛杖∥嵘怼焙竺嬗昧艘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后面的內容?!叭∥嵘怼痹诮裉煲踩匀挥兴默F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chuàng)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鬃釉?/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