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七年級語文輔導:文言文(三)內容理解-講義(學生版)_第1頁
2024年秋季七年級語文輔導:文言文(三)內容理解-講義(學生版)_第2頁
2024年秋季七年級語文輔導:文言文(三)內容理解-講義(學生版)_第3頁
2024年秋季七年級語文輔導:文言文(三)內容理解-講義(學生版)_第4頁
2024年秋季七年級語文輔導:文言文(三)內容理解-講義(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文言文(三)內容理解

教學目標|1.能理解文本主要內容。2.把握人物形象。3.理解文本的主旨。

授課內容概要

※知識精講

(-)常考題型

注意“具體體現(xiàn)”類問題;原因類,“根本原因類”問題;“寫作手法類”問題;具體情節(jié)的分析與概括題;

道理啟示類;人物形象。

(二)內容理解答題技巧

答題步驟:

1.概覽全文,整體把握。

(1)先抓住標題:一般講,如果是有標題的寓言故事,我們要特別注意標題對我們的啟示作用。

(2)了解記敘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記之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通常來說,起因很重要,因為有因才有果,有時候過程也非常重要。

(3)簡析所記之事涉及什么人,他們之間有沒有主次之分,關系如何;

(4)查看記敘中作者有沒有議論,議論什么。

2.篩選文章的關鍵信息。

3.讀懂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4.歸納中心可選擇不同的切入口。

如,重在敘述故事的,可從故事結局分析作者的價值取向;側重寫人物活動變化的,可從分析人物行為思考作

者的寫作意圖;以講述生活現(xiàn)象為主的,可從個別現(xiàn)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貶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張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諷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總結出要告誡人們的道理。

要能夠把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與文章中人物的言論區(qū)分開來。

5.解題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語境、命題的題目、文章中的原話、注解及文章的主旨來解答相關試題,對癥下藥一一對于不

同的題目類型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維法,即用倒推法思考,從結果出發(fā),并一步一步得出關鍵詞。

方法二:這一過程稱為正反思維法,即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

方法三:這一過程稱為角色思維法,即從各個角色、各個角度來加以思考。

6.答題注意事項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3)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解答這類題時要注意情節(jié)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語句從多

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局部理解命題主要圍繞原因、結果、表現(xiàn),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語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

不要少答。

(三)人物形象類解題思路

1.從直接描寫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寫,也叫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

格特點,反映文章的主題。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物,首先不妨從直接描寫著手,這是最生動、最真實的材料?;蛘?/p>

從人物所作所為進行分析。

(1)表現(xiàn)人物行為舉止的信息;(2)體現(xiàn)人物思想主張的信息(語言);

(3)展現(xiàn)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4)反映人物志向抱負的信息;

(5)體現(xiàn)人物才智品質的信息(事件);(6)作者評價議論的信息

2.從側面描寫分析人物

側面描寫主要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來寫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往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主要人物。

附錄:人物詞語積累

1.正面人物

君王:勤懇治國以民為本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愛民如子體恤下屬有仁愛之心勇于反?。ɑ谶^)

知錯就改善于納諫善于聽取正確建議(虛懷若谷)知人善任有識人之明一視同仁大公無私無偏袒之心

公正嚴明以身作則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善于反思勇于擔責

臣子:敢于進諫善于勸諫善于辭令能言善辯忠君愛國機智勇敢精于謀劃以死衛(wèi)國人不居功

為人謙讓克己奉公奉公守法廉潔奉公為官清廉無私奉獻嚴于律己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執(zhí)法如山

忍辱負重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熱愛國家忠心耿耿忠貞不渝赤膽忠心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尊嚴不卑不

亢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彈精竭慮嘔心瀝血視死如歸舍生取義

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脫俗桀傲不羈多才多藝機智果斷破案如神

父母:教子有方愛子情深深明大義重視教育教導有方

小孩:機智聰慧好學上進孝敬長輩口齒伶俐勤奮刻苦專心致志

做人:豪爽誠信寬容博學正直忠厚仁愛俠義勇敢善良平易近人輕財重義賞罰分明

正直無私剛正不阿忠心耿耿忠貞不渝深明大義童叟無欺謙虛謹慎寬厚待人豁達大度……

治學: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嚴謹治學專心致志苦讀成才篤志好學勤學好問……

偵破案件:

善于思考思慮周全小心謹慎善于觀察明察秋毫細致入微

意志堅強頑強不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刨根究底

其他:

誠實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有自知之明正確認識自我謙虛謹慎心地善良樸素憨厚

為人正直正直無私拾金不昧樂于助人舍己救人為人著想心胸開闊豁達大度襟懷坦蕩寬容待人

樂觀積極不計前嫌不畏艱難無所畏懼不拘小節(jié)豪放灑脫瀟灑奔放志向遠大胸有大志善解人意

溫柔體貼慈祥仁愛和藹可親正氣凜然浩然正氣視死如歸勤勉好學孜孜不倦不恥下問

虛心好學廢寢忘食聰明智慧精明強干足智多謀大智若愚睿智聰明有真才實學膽大心細心靈手巧

心思縝密思慮周全顧全大局做事講究方法與策略冷靜沉著從容淡定胸有成竹落落大方果斷決斷

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義無反顧

2.反面人物

狡詐貪婪老奸巨滑刁滑奸詐虛偽狡猾利令智昏趨炎附勢裝腔作勢作威作福背信棄義沽名釣譽

班門弄斧恃強凌弱窮兇極惡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見風使舵蠻橫專斷狐假虎威恃強凌弱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口蜜腹劍花言巧語天花亂墜油嘴滑舌愚蠢無知笨拙愚鈍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夜郎自大自命不凡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目中無人喪心病狂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忘恩負義人面獸心斤斤計較

桀瞥不馴心浮氣躁性情浮躁卑鄙無恥兩面三刀心口不一落井下石投機取巧乘人之危不三不四

自命不凡蠻橫無理作威作福笑里藏刀背信棄義強詞奪理外強中干色厲內荏

阿諛奉承妄自菲薄自信不足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自私任性貪得無厭

※例題解析

陳元方年十一時,袁公問日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

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日:“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

日:“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③,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p>

參考譯文: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

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

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

不效法周公。”

(選自《世說新語》,有刪減)

【注釋】①綏,安撫。②恣,聽任。③周旋動靜,指處置世事的舉動措施。

7.解釋文中的加點字

(1)孤往者嘗為鄴令()(2)周公不師孔子()

8.將文中的畫線句進行斷句,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A.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B.袁公問日/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C.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D.袁公問日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9.這則故事中,陳元方表現(xiàn)出的個性特點。

※鞏固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1-4題(8分)

養(yǎng)柑蟻

廣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夹∠x,損失其實。惟樹多蟻,則蟲不能生,故園戶之家,買蟻于人。

遂有收蟻而販者,用豬羊脖脂其中,張口置蟻穴旁,俟蟻入中,則持之而去,謂之養(yǎng)柑蟻。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2分)

(1)損失其失()(2)則持之而去()

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畫線句:民多種柑橘以圖利(2分)

3.老百姓買螞蟻的原因是(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4.“養(yǎng)柑蟻”的現(xiàn)象說明的道理不亞鯽的是()(2分)

A.正確的認識能指導實踐B.不能用廢棄之物謀利益

C.生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D.應對需求從而產生供給

(二)課外文言語段閱讀(8分)

宋有澄子①者,亡緇衣②,求之途。見婦人衣③緇衣,援④而弗舍⑤,欲取其衣,目:“今者我亡緇衣!”婦人目:

“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⑥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⑦也,今子之衣禪緇⑧也。以禪緇

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注釋:①澄子:人名。②緇(zl)衣:黑色的夾衣。③衣:穿。④援:拉。⑤舍:放棄。⑥為:縫制。⑦紡緇:指

黑色的夾衣。⑧禪緇:黑色的單衣。

1.根據題目事來進行作答。

(1)加點字解釋:求之途()(1分)

(2)句子“亡緇衣”中的“亡”字與下列選項中“亡”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1分)

A.逃亡海外B.亡羊補牢C.家破人亡D.亡國之君

2.對文中劃線句翻譯無琥的一項是()(2分)

A.認為黑色單衣當作黑色夾衣,你難道不是很得意嗎?

B.把黑色單衣當作黑色夾衣,你難道不是很得意嗎?

C.把黑色單衣當作黑色夾衣,你難道還不合算嗎?

D.認為黑色單衣當作黑色夾衣,你難道還不合算嗎?

3.選文中澄子向婦人奪衣,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1)“(用艾中港句回答)

(2)“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4.下列答案選項與選文中對澄子的人物形象分析錄道切的兩項是()()(2分)

A.自相矛盾B.粗心馬虎C.謙虛有禮D.強詞奪理

(三)閱讀下文,完成1一4題(8分)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攜家喂養(yǎng)。鹿稍長,甚馴,見人則呦呦鳴。其家戶外皆山,

鹿出,至暮必歸。時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獵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間無所獲,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與。獵

者固請。李氏遲疑日:“待吾慮之。”是夜鹿去,遂不歸。李氏深悔之。

1.解釋加點字(2分)

住薪為生伐()是夜鹿去去()

2.對“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與”翻譯正確的項是()(2分)

A.于是讓李氏尋找那只鹿,李氏不和他去。B.于是向李氏請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給他。

C.于是向李氏懇求寬限時間,李氏沒有答應他。D.于是向李氏尋求幫助,李氏想不出辦法。

3.從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現(xiàn)在(1)(2)(用原文回答)(2分)

4.從李氏身上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2分)

(四)課外文言語段閱讀

孫暮,字文度,吳國富春人,吳伏波將軍秀之曾孫也。暮為兒童,未嘗被呵怒。顧榮見而稱之,謂其外祖薛兼

日:“此兒神明清審,志氣貞立,非常童也。”及長,恭孝清約,學識有理義,每獨處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嘗傾邪。

見人饑寒,并周贍之,鄉(xiāng)里贈遺,一無所受。親故有窮老者數人,恒往來告索,人多厭慢之,而暮見之。欣所

逾甚,寒則與同衾,食則與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時年饑谷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暮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

而自刈送與之。鄉(xiāng)鄰感愧,莫敢侵犯。

----選自《晉書?孫暮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8分)

⑴顧榮見而稱之稱:_______________⑵謂其外祖薛兼曰謂:________________

⑶業(yè)長及:_______________(4)并周屬贍:________________

⑸鄉(xiāng)里贈遺遺:(6)恒往來告索恒:

⑺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或:(8)須去而出去: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8分)

(1)寒則與同衾,食則與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2)鄉(xiāng)鄰感愧,莫敢侵犯。

(3)時年饑谷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暮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

(4)親故有窮老者數人,恒往來告索

3.文章用了對比的手法,旁人對窮老者的態(tài)度是“",而孫辱對窮老者的態(tài)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4.“辱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痹嚪治鰧O劈這樣做的用意。(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1一一3題(8分)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愛民如子。室無賄賂,案無留犢。公之余輒

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目:“此何時,若輾轉

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一人任之?!奔窗l(fā)谷與民,活萬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吸阻之()民豈得活乎()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上有譴,我一人任之。

3.本文表現(xiàn)了鄭板橋、的品質。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王藍田①性急,嘗食雞子②,以筋③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

不得。瞋甚,復于地取內④口中,嚙⑤破即吐之。

謝無奕性粗強,以事不相得,自往數王籃田,肆言極罵。王正色面壁不敢動。半日,謝去。良久,轉頭問左右

小吏日:“去否?"答曰:“已去?!比缓髲妥瑫r人嘆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選自《世說新語》)

【注】①王藍田:名述,襲爵藍田侯。②雞子:雞蛋。③筋(zhii):筷子。④內:通“納”。⑤嚙(nie):咬。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嘗管雞子()⑵自往藜王藍田()

⑶王正色面壁不敢動()⑷己去()

2.翻譯下列句子。

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

3.從選文中可以看出王藍田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來談。

(七)閱讀下文,完成練習

楚莊王伐陳

楚莊王欲佟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鼻f王日:“何茗?”對日:“城郭高,溝海①深,蓄積多也。”

寧國②日:“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湎深,則民力罷?矣。興兵

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

【注釋】①涮:護城河。②寧國:楚國大臣,③罷:通“疲”。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4分)

⑴楚莊王欲伐陳()⑵何政()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致重也,則民怨上矣。

3.寧國“陳可取也”的分析有何道理?請說說你的看法。(3分)

4.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為什么會截然相反?請用自己的話說說。(3分)

5.陳國的滅亡給我們哪些警示?(2分)

(八)閱讀下文,完成1-4題

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②丈之,目:“兩虎方且含牛,食甘必斗,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

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卞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

舉果有雙虎之功。

注釋:①卞莊子:傳說是魯國勇士。②館豎子:旅館的童仆。③須:等待。

1.解釋上段文字中加點的詞語。(2分)

(1)館豎子比之()(2)兩虎方且食牛()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2分)

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3.下列與上述文字內容不行含的成語是()(2分)

A、一箭雙雕B、鶴蚌相爭,漁翁得利C、急功近利D、事半功倍

4.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獲得的啟示是:(2分)

(九)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許金不酬

明?劉基

濟陰之賈人①,渡河而自其舟,棲于浮苴②之上號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日:“我濟上之巨室

也,能救我,于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③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包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④

賈人勃然作色日:“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萦谑指?,而漁者在焉。人日:“盍救諸③?”漁者日:“是許金而不酬者也!”

般⑥而觀之,途沒。

【注】:①賈人:商人。②苴[chd]:枯草。③諸:相當于“之于”或“之乎”。④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鹤?。⑥版:叮,使船靠近。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

(1)渡河而幸其舟()(2)手爾百金()

(3)何許百金()(4)逐沒()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

(2)是許金而不酬者也!

3.從這個故事中的商人身上,我們吸取了一個什么教訓I?

(十)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斗牛圖

馬正惠公嘗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圖》,暇日展曝于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日:“農非

知畫,乃識真牛。方其斗時,夾尾于髀②間,雖壯夫膂力③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惫珵橹畤@服。

【注釋】①輸租氓:繳納田租的農民。②髀:大腿。③膂(山)力:體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方其斗時()(2)此圖皆舉其尾()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

3.面對農民的指瑕,馬正惠公從“疑之”至U“”,表明他也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九石弓

齊宣王好射,悅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試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②而止,

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生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注釋】①石,重量單位,一石為120斤。②關:同“彎”,指弓拉滿。中關,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齊宣王好射(2)左右皆試引之

9.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這不是大王所能夠使用嗎?B.除了大王還有誰能用這張弓?

C.難道大王不能使用這張弓嗎?D.莫非只有大王能夠正確使用?

10.大家都說“此不下九石”,原因是:。(用原文語句回答)

11.齊宣王之“悲”在于O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徒衽以

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去,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