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_第1頁
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_第2頁
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_第3頁
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_第4頁
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康玫蓝嘀?,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疽摇糠仓螄?,必先富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咀⑨尅竣俎梢裕簯{什么,為什么。②陵: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犯禁令。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寡助之至__________(2)必先富民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B.然后治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C.得道者多助/伐無道誅暴秦D.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然則何時而樂耶3.把下面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4.【甲】【乙】兩文都是論述治國之道,都強調(diào)了以____________為本,一個從____________的角度來論述,一個從____________的角度來論述?!敬鸢浮?.

至:極點

富:使……富裕2.C3.(1)有利于作戰(zhàn)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2)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一定先讓老百姓富裕,然后再進一步治理國家。4.民

施仁政

富民【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1)句意: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至:極點。(2)句意: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富:在這里作動詞,“使……富裕”的意思。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池:這里是指“護城河”/池沼、池塘;B.之:代詞,指代“國家”/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無實意;C.道:都解釋為“道義、道德”;D.則:表示順承,相當(dāng)于“就”“便”/連詞“那么”;故選C。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注意:(1)天時:指適宜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不如:比不上。(2)是以:因此。善:善于。為:治理。者:“……的人”。富:在這里作動詞,“使……富裕”的意思。之:代詞,指代“國家”。4.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①空:由【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豐相比,“人和”最重要。“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要以民為本,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由【乙】文“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先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是治國之道的關(guān)心所在,也就是以民為本,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因此①空填“民”。②空:【甲】文孟子通過論述戰(zhàn)爭勝負(fù)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道”就是正義,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得道”指的是一國之君施行仁政。仁政,是以德服人,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暗玫蓝嘀笔且粐┬腥收?,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岸嘀粒煜马樦闭撌龅氖且粐┬腥收湍艿妹裥?,得民心就能得天下。反之,“失道”就會失民心,失民心就會失天下。因此,可提煉概括得出,本文是從“施仁政”這一角度來論述的。③空:【乙】文開頭引出本文中心論點“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接著從民富及民貧正反兩面進行論述,突出治理得好的國家,人民往往是富裕的。最后得出結(jié)論“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由此,可以提煉概括得出:本文是從“富民”這一角度來論述的。【參考譯文】【甲】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biāo)?。憑著天下人都?xì)w順?biāo)臈l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乙】但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怎么知道這個道理呢?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①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②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fù)顧。其蒔③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須其令,若甚恰秀,而華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④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Q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⑤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注]①壽且孳(zī):活得長久而且繁殖茂盛。②致其性:使它按照本性生長。③蒔(shì):栽種。④勖(xù):勉勵。⑤輟飧(sūn)饔(yōng)以勞吏:中斷吃飯來慰勞官吏。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寡助之至

至:

②早實以蕃

蕃:③既然已

既:

④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類:6.概括兩文反映的一種共同的觀點并分別說明其由來。7.簡要說明兩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敬鸢浮?.①極點

②多

③已經(jīng)

④相似6.順應(yīng)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甲文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接著又進步推論,指出“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乙文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yǎng)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yǎng)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dāng)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7.示例一

(表達(dá)方式方面)甲文以議論為主,主要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從而突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乙文以記敘、描寫為主。文章先敘寫郭橐駝種樹專長和種樹之道,然后借郭橐駝之口,由種樹的經(jīng)驗說到為官治民的道理,說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有時打著愛民、憂民或恤民的幌子,卻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示例二

(寫作技巧方面)甲文論證嚴(yán)密有力,觀點鮮明。文章一開頭就用兩個層遞句把“天時”“地利”“人和”排列在一起,以兩個“不如”加以比較,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統(tǒng)率全篇。接著,分兩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先事實論證,再道理論證,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反復(fù)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借事說理。文章借寫郭橐駝種樹轉(zhuǎn)入“官理”,說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種樹之道的類比和引申,上下相應(yīng),事理相生,極富表現(xiàn)力。示例三

(修辭手法方面)甲文主要運用排比手法。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連用了四個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寫“地利”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為下文蓄勢。后面,連用三個并列排比句,以三個“不以”進一步強調(diào)物質(zhì)條件的不足恃,從反面說明了“人和”的重要。乙文巧用比喻。先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郭橐駝的形貌特征,交代了他名字的由來。接著運用比喻,移栽時的“若子”,種完后的“若棄”,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郭橐駝種樹成活率高的經(jīng)驗:要像疼愛孩子那樣精心培育,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樹木的天性才能得以保全?!窘馕觥?.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1)句意: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至,極點。(2)句意:果實結(jié)得早而且多。蕃,多。(3)句意:這樣做了之后。既,已經(jīng)。(4)句意:它與我種樹的行當(dāng)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類,相似。6.考查比較閱讀。甲:首句直接表明作者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列舉戰(zhàn)爭實例證明了這一觀點?!暗玫勒叨嘀У勒吖阎?。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進一步進行推論,強調(diào)“得道”君主,即施行仁政的君主就會得到天下人的順從,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意義,深化了文章中心。乙:本文以對話展開?!伴荫劮悄苁鼓緣矍益芤?,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指出橐駝種樹的法則,強調(diào)了種樹要順應(yīng)樹木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使它的本性充分發(fā)展。根據(jù)末段中的“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可知,橐駝運用類比手法,以種樹類比施政,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對當(dāng)時一些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進行了批評,指出這樣就會導(dǎo)致人民“病且怠”,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改革政治弊端的強烈渴望。7.考查比較閱讀。兩文所用表達(dá)方式不同。甲文以議論為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運用舉例論證?!暗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運用對比論證,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乙文第一段為記敘,介紹了橐駝高超的種樹本領(lǐng)。其余三段是對話描寫,借郭橐駝之口,由種樹類比為官治民的道理?!拔嵝∪溯z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批評了封建官吏看似愛民,實則擾民的事實,表達(dá)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兩文寫作技巧不同。甲文首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亮明自己的觀點,用兩個“不如”,逐層遞進,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接著“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列舉融合,證明了作者觀點?!暗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為道理論證,也是正反對比論證,再次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乙文運用借事說理的用法,借郭橐駝種順應(yīng)樹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讓樹的本性充分發(fā)展,說到為官治民的道理,強調(diào)了治理百姓也應(yīng)像郭橐駝種樹一樣,不擾民生活,不傷民根本。由種樹之事說到治民之理,事理相生,富有表現(xiàn)力。兩文所用修辭手法不同。甲文主要運用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個“不以”連用,從反面進行論證,強調(diào)了治理國家,鞏固國防,應(yīng)以“人和”為重要。乙文則多用比喻,如“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xì)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發(fā)展?!緟⒖甲g文】乙: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yè),凡是長安城里經(jīng)營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迎接雇傭他。人們觀察橐駝種的樹,或者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jié)得早而且多。其他種植的人即使暗中觀察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他的。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并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不過是能夠順應(yīng)樹木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使它的本性充分發(fā)展而已。凡是種植的樹木,它的本性是:樹木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根周圍的搗土要緊實。這樣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后就不再管它。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xì)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發(fā)展……”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zhuǎn)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wù)f:“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yè)。但是我住在鄉(xiāng)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fā)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從早到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好你們的布,養(yǎng)育好你們的孩子,喂養(yǎng)好你們的家禽牲畜!’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喚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們的生產(chǎn),使我們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dāng)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乙)齊人伐燕①,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齊人伐燕:齊宣王五年,燕王噲把王位讓給國相子之,國人不服,發(fā)生內(nèi)亂。齊宣王乘機出兵伐燕。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親戚畔之

畔:②五旬而舉之

舉:③古之人有行之者

之:④簞食壺漿

壺:9.請你閱讀甲乙兩文,概括孟子對戰(zhàn)爭的看法。10.請簡要說明兩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敬鸢浮?.①同“叛”,背叛

②攻克,占領(lǐng)

③代詞,代指攻打他國這件事

④用壺裝9.孟子認(rèn)為人們?nèi)〉脩?zhàn)爭勝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施行仁政。甲文主要強調(diào)了“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乙文孟子則強調(diào)了發(fā)動戰(zhàn)爭要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兩文都強調(diào)了老百姓的意愿,認(rèn)為戰(zhàn)爭的起點和支點都是“仁政”。10.示例一:表達(dá)方式上,甲文以議論為主,運用舉例和對比論證,逐層推理,有力地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而乙文則以記敘為主,通過一問一答的人物對話形式,表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張。示例二:甲文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則采用借事說理的寫法,借孟子與宣王談?wù)擙R人伐燕,表明了發(fā)動戰(zhàn)爭應(yīng)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示例三:修辭手法方面,甲文長于排比,增強氣勢,論辯如江河之水,一瀉而下;乙文則采用比喻的手法,以生活中常見的“水深”“火熱”比喻老百姓的日子極端艱難,語言樸素,情感真摯,能很好地引起君主共鳴?!窘馕觥?.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①親戚畔之。句意是: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②五旬而舉之。句意是:五十天就能攻克下來。舉:攻克,占領(lǐng)。③古之人有行之者。句意是:古代有人這么做過。之:代詞,代指攻打他國這件事。④簞食壺漿。句意是:用簞裝著食物用壺裝著酒漿。壺:名詞作動詞,用壺裝。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探究。甲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強調(diào)了“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文章最后以得“得道者多助”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了“人和”,即實際仁政,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取勝最主要的條件。乙文中,由“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崭吲d就兼并這個國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詹桓吲d就不兼并這個國家。因此“取”與“不取”,是由燕國百姓決定的,而不是齊宣王決定的,要根據(jù)燕國百姓的意志來決定是否兼并他們的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要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這體現(xiàn)了孟子以民為本、重視民心的思想。兩文都強調(diào)了老百姓的意愿,認(rèn)為戰(zhàn)爭的起點和支點都是“仁政”。10.本題考查文章寫法的不同。1.表達(dá)方式。甲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在第②段運用舉例論證,得出“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③段運用舉例論證,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第④段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進行對比論證,逐層推理,有力地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通過宣王與孟子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以記敘為主,由“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崭吲d就兼并這個國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詹桓吲d就不兼并這個國家。因此“取”與“不取”,是由燕國百姓決定的,而不是齊宣王決定的,要根據(jù)燕國百姓的意志來決定是否兼并他們的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要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這體現(xiàn)了孟子以民為本、重視民心的政治主張。2.論證方法。甲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在第②段運用舉例論證,得出“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③段運用舉例論證,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第④段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進行對比論證,逐層推理,有力地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借宣王與孟子談?wù)擙R人伐燕的事例來說理,由“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崭吲d就兼并這個國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可知,燕國當(dāng)?shù)匕傩詹桓吲d就不兼并這個國家。因此“取”與“不取”,是由燕國百姓決定的,而不是齊宣王決定的,要根據(jù)燕國百姓的意志來決定是否兼并他們的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要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3.修辭手法。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運用了排比修辭,增強了說理語言的氣勢,論辯如江河之水,一瀉而下,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文章生動形象。乙文中“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運用比喻修辭,孟子把老百姓極端艱難的日子說成“水深”“火熱”,語言樸素,情感真摯,能夠引起宣王的共鳴?!緟⒖甲g文】(乙)齊國攻打燕國,戰(zhàn)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并燕國,有人勸我吞并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能攻克下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zāi)禍。吞并它,怎么樣?”孟子回答說:“吞并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這么做過,武王就是這樣。吞并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這么做過,文王就是這樣。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帶著酒食來迎接大王的隊伍,難道有別的要求嗎?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huán)境罷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zhuǎn)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保ㄋ模╅喿x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節(jié)選自《孟子》)【乙】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唬粗涠7蜻\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②,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成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jì)》)【注釋】①子房:即張良,字子房。②饋餉:糧餉。1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

(2)親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3)得地而不予人利

予:____________

(4)此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____________1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13.乙文中主要通過人物____________(描寫)展開情節(jié),漢高祖把自己和項羽進行了____________,探究取勝原因,可見劉邦善于反思。14.乙文中大臣們認(rèn)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什么?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用來概括劉邦勝利的根本原因?【答案】11.

護城河

同“叛”,背叛

給予

……的原因12.(1)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的地勢比不上人心所向。(2)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使千里之外的軍隊獲得勝利。13.

對話(語言)

對比14.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和任用賢能。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劉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解析】11.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1)句意為:護城河不是不深。池,護城河。(2)句意為: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為: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予,給予。(4)句意為: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的原因。12.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進行語序調(diào)整。(1)委,放棄。去,離開。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2)運籌,制定策略,籌劃。策,計策。帷幄,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zhàn)場。決,決定。1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寫法的分析。通讀全文,找到關(guān)鍵語句進行分析判斷即可。乙文由“高祖曰”“高起、王陵對曰”可知,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展開情節(jié)。由“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知,漢高祖把自己和項羽進行了對比,探究取勝的原因。14.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把握主旨,聯(lián)系實際,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概括即可。乙文中,由大臣所說“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大臣們認(rèn)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項羽妒賢嫉能,不能和天下共享利益,而劉邦心胸開闊,能夠任用賢才,能跟天下人同享利益。甲文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這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指出“人和”是最重要,即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是作戰(zhàn)取得勝利的關(guān)鍵。乙文中“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等內(nèi)容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邦的心胸寬廣;“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內(nèi)容表現(xiàn)劉邦能利用人所長。劉邦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心胸開闊、能用人所長,所以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這就是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所以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劉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緟⒖甲g文】乙: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lǐng),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备咦嬲f:“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軍帳之內(nèi)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zhàn)場上的勝利,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注釋】①待:須要。②贍:充足。1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委而去之(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3)寡助之至(4)親戚畔之1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心悅而誠服也/豈不誠大丈夫哉B.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天時不如地利C.詩云/高峰入云D.自東自西/自非亭午夜分18.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19.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1)有人認(rèn)為,【甲】文“得道者”就是【乙】文的“王”,你是否同意?請結(jié)合內(nèi)容說說你的看法。(2)結(jié)合兩篇選文,說說孟子在說理方式上有什么特點?【答案】15.(1)放棄(2)鞏固(3)極點(4)同“叛”,背叛。16.(1)能行仁政的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17.A18.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19.(1)同意。得道者就是能行仁政的君主,而依靠道德,施行仁義而統(tǒng)一天下的叫做‘王’。他們都依靠道德使天下人歸順服從,人心向背,就是孟子主張的“仁政”。(2)孟子善于在說理時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更加突出其論點;運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解析】1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1)句意為: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委:放棄;(2)句意為: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鞏固;(3)句意為: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至:極點;(4)句意為: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1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重點詞語: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寡:少。(2)重點詞語:故:所以。有:要么,或者。勝:取得勝利。1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A.確實,實在/確實,實在;B.像/比得上;C.說/云彩;D.從/如果不是;故選A。1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意為“仗著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可以稱霸諸侯,稱霸一定要憑借國力的強大;依靠道德來實行仁義的,可以使天下歸心,這樣做卻不必憑借強大國力”,“以力假仁者霸”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霸”后停頓;“霸必有大國”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國”后停頓;“以德行仁者王”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王”后停頓。19.本題考查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1)【甲】文“得道者”意思是指實施“仁政”的君主,根據(jù)【乙】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和“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可知,依靠施行仁義而統(tǒng)一天下的叫做“王”,并且舉出湯、文王和孔子的例子,說明依靠道德使天下人歸順服從,這才是人心真正的向背,與甲文“得道者”是一致的,都是實施“仁政”。應(yīng)答同意。(2)根據(jù)【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是舉例論證,【乙】文“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也是舉例論證,可知孟子善用舉例論證,論證自己的觀點;根據(jù)【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對比論證,【乙】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也是對比論證,可知孟子善用對比論證,論證自己的觀點;結(jié)合【甲】“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和乙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可知,能自還擅長排比手法(或鋪排)說理,使文章氣勢恢宏,汪洋恣肆,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令人折服?!緟⒖甲g文】乙孟子說:“仗著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可以稱霸諸侯,稱霸一定要憑借國力的強大;依靠道德來實行仁義的,可以使天下歸心,這樣做卻不必憑借強大國力。湯就僅僅用他方圓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僅僅用他方圓百里的土地〔實行了仁政,而使人心歸服〕。仗著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的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歸服孔子一樣?!对娊?jīng)》說過:‘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沒有哪種想法不心悅誠服?!沁@個意思?!保╅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保ㄟx自《孟子·論得天下》)【注】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壙(kuàng):原野。20.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1)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革:______________(2)米粟非不多也米粟:_______________(3)所惡勿施爾也

惡:______________

(4)獸之走壙也

走:______________21.翻譯劃線句子。(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22.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民之歸仁也B.得道者多助

得其民有道C.以天下之所順

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D.寡助之至

色愈恭,禮愈至(《送東陽馬生序》)23.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敬鸢浮?0.

泛指武器裝備

糧食

厭惡、討厭

跑21.①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②老百姓歸附仁政,(翻譯為“人民擁護仁政”也可)就像水往下方(或“低處”)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22.C23.不一樣。甲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窘馕觥?0.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1)句意: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兵革:泛指武器裝備;(2)句意: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米粟:糧食;(3)句意:他們所厭惡的,不強加給他們。惡:厭惡、討厭;(4)句意:野獸奔向曠野一樣。走:跑。21.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故:所以;君子:這里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2)歸:歸附、擁護;仁:指仁政;猶:像;走:跑;壙:原野。22.A.結(jié)構(gòu)助詞,的/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動詞,指施行/動詞,得到;C.都為介詞,譯為“憑借、靠”;D.動詞,到極點/形容詞,周到;故選C。2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明確觀點:不一樣?!炯住课摹暗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這里的“道”是指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根據(jù)【乙】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意思是:獲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這里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緟⒖甲g文】【乙】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辦法:獲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想要的,就替他們聚集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強加給他們,如此而已。老百姓歸附仁政(人民擁護仁政),就像水往下方(或“低處”)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献印兜玫蓝嘀?,失道寡助》【乙】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鼻f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②深,蓄積多也。”寧國③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④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鼻f王聽之,遂取陳焉。——呂不書《呂氏春秋》【注釋】①陳:國名。②洫(xù):護城河。③寧國:楚國大臣。④罷:通“?!?。2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環(huán):圍 B.池非不深也

池:城池C.委而去之

委:放棄 D.多助之至

至:極點2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多助之至

三里之城 B.見漁人,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C.面山而居

笑而遣之 D.以天下之所順

以順為正者26.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論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中心觀點。B.甲文先用守城面不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再從攻城而不勝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C.乙文中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寧國看重的是“人和”。D.兩篇文章均闡述了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則“戰(zhàn)必勝”。2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寡助之至,親戚畔之。28.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答案】24.B25.C26.B27.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28.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窘馕觥?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B.句意: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護城河。故選B。25.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A.動詞,到/結(jié)構(gòu)助詞,的;B.連詞,于是/副詞,竟然;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修飾;D.介詞,憑著/介詞,把;故選C。26.本題考查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從甲文“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可知,是“攻”沒有取勝,不是“守”沒有取勝。故選B。2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翻譯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語境,做到句不離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關(guān)鍵字詞,要翻譯準(zhǔn)確,不可遺漏。第三盡量直譯,不便直譯就要意譯,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古今異義等問題。重點詞語:之,到;至,極點;親戚,內(nèi)外親屬;畔:通“叛”,背叛;順:歸順。2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本句的意思是:財糧積蓄卻很多,(這)是(因為)賦稅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會怨恨君主的!“也”表示判斷,其后斷開,“則”是連詞,其前斷開。可推斷正確停頓為: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緟⒖甲g文】【乙】楚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以后)說:“陳國不能夠討伐?!背f王說:“什么緣故呢?”(使者)回答說:“(陳國)城墻筑得高,護城河挖得深,積蓄的財糧很多呀。”寧國說:“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財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稅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會怨恨君主的!城墻筑得高,護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軍隊去討伐它,陳國是可以攻下的?!背f王采納了寧國的建議,于是攻下了陳國。(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