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1頁
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2頁
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3頁
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4頁
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

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305-2023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備案號:J14504-2023

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

publicbuildingsinFujian

2023-10-12發(fā)布2024-01-01實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

前言

根據(jù)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

設行業(yè)2022年第二批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通知》(閩建科函〔2022〕

54號)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會同有關

單位,在總結我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借

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我省氣候特點,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

修訂本標準。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guī)定;

4.建筑與建筑熱工;5.供暖通風與空調;6.給水排水;7.電

氣;8.可再生能源應用。

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融入國家標準《建筑節(jié)能

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guī)范》GB55015-2021的強制性設計要求;

2.提高建筑門窗熱工性能和供暖空調、給水排水、電氣設備能效

限值;3.建筑平均節(jié)能率提高至75%;4.增加建筑碳排放強度

計算要求;5.新增空氣源熱泵熱水機性能限值;6.提出新建建筑

安裝太陽能系統(tǒng)要求;7.增加建筑節(jié)能性能施工圖設計與審查條

文。

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建省建筑

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執(zhí)行過程

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反饋給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科技與設

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省建

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編

制組(地址:福州市高新區(qū)高新大道58-1號,郵編:350108),

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

3

本標準主編單位: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廈門合立道工程設計集團股份有限

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福建省建科院施工圖審查有限公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福建省土木建筑學會

福建省海峽綠色建筑發(fā)展中心

福建理工大學

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

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

研究院

福建省建科院檢驗檢測有限公司

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tǒng)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胡達明鄭仁春梁章旋林衛(wèi)東

魏偉王云新肖劍仁陳耀輝

施錦華李益勤許育能張建輝

林新鋒梁麗華陸觀立皮魁升

蔡陽生楊迪珊張標富劉貴廷

本標準主要審查人:鄒瑜孟慶林趙士懷呂大勇

劉德明張謀雄陳天銘

4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guī)定··································································6

4建筑與建筑熱工·························································8

4.1一般規(guī)定·························································8

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10

4.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14

5供暖通風與空調························································16

5.1一般規(guī)定························································16

5.2冷源與熱源·····················································18

5.3輸配系統(tǒng)························································26

5.4末端系統(tǒng)························································33

5.5監(jiān)測、控制與計量···········································33

6給水排水·································································36

6.1一般規(guī)定························································36

6.2生活給水························································36

6.3生活熱水························································37

7電氣·······································································39

7.1一般規(guī)定························································39

7.2供配電系統(tǒng)·····················································39

7.3照明······························································41

7.4能耗監(jiān)測與建筑設備監(jiān)控··································44

8可再生能源應用························································46

5

8.1一般規(guī)定························································46

8.2太陽能系統(tǒng)·····················································46

8.3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49

8.4地源熱泵系統(tǒng)·················································49

附錄A建筑節(jié)能設計技術措施匯總表······························51

附錄B建筑節(jié)能性能設計與施工圖審查條文·····················64

附錄C常見飾面材料的可見光反射比······························69

附錄D反射隔熱飾面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的修正··················71

附錄E外墻平均傳熱系數(shù)及平均熱惰性指標的計算············72

附錄F建筑遮陽系數(shù)的計算方法····································74

附錄G常用圍護結構外表面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78

附錄H建筑材料熱物理性能計算參數(shù)······························79

附錄J保溫材料導熱系數(shù)及蓄熱系數(shù)的修正系數(shù)················85

附錄K管道與設備保溫及保冷厚度·································86

附錄L節(jié)能電氣產品性能·············································90

附錄M室內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108

本標準用詞說明···························································111

引用標準名錄······························································112

附:條文說明······························································114

6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6

4BuildingandEnvelopeThermalDesign······························8

4.1GeneralRequirements··············································8

4.2BuildingEnvelopeThermalDesign·······························10

4.3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14

5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16

5.1GeneralRequirements············································16

5.2HeatingandCoolingSource······································18

5.3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System····························26

5.4TerminalSystem··················································33

5.5Monitor,ControlandSystem·····································33

6WaterSupplyandDrainage···········································36

6.1GeneralRequirements············································36

6.2WaterSupply······················································36

6.3ServiceWaterHeating············································37

7Electric···································································39

7.1GeneralRequirements············································39

7.2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39

7.3Lighting···························································41

7.4ElectricPowerSupervisionandMeasure·························44

8RenewableEnergyApplication·······································46

7

8.1GeneralRequirements············································46

8.2SolarEnergyApplication·········································46

8.3AirSourceHeatPumpSystem·······························49

8.4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49

AppendixASummaryofTechnicalMeasuresforMandatory

Provisions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Design··············51

AppendixBProvisionsforDesignandConstructionDrawing

Review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Performance······64

AppendixCVisibleReflectanceofCommonDecorative

Materials·························································69

AppendixDCorrectionFactorofSolarEnergyAbsorptancefor

RefectiveSurface···············································71

AppendixECalculationforTheMeanThermalPerformance

CoefficientofExteriorWall··································72

AppendixFCalculationMethodforBuildingShading

Coefficient·······················································74

AppendixGCorrectionFactorofSolarEnergyAbsorptancefor

ExteriorsurfaceofCommonEnvelope·····················78

AppendixHThermalPhysicsPropertiesofBuildingMaterials···79

AppendixJCorrectionFactorofHeatConductionCoefficient····85

AppendixKInsulationThicknessofPipes,Ductsand

Equipments······················································86

AppendixLPerformanceofEnergy-savingElectricalProducts···90

AppendixMLightingpowerdensitylimitsforindoorroomsor

locations·························································10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11

ListofQuotedStandards··················································112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14

8

1總則

1.0.1為執(zhí)行國家有關節(jié)約能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法律、法規(guī),

應對氣候變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降低建筑碳排放,營造良好的建

筑室內環(huán)境,結合福建省氣候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福建省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

計。

1.0.3本標準通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改善圍護結構

保溫隔熱性能、提高建筑設備及系統(tǒng)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

的用能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在保證室內舒適環(huán)境

和使用功能條件下,有效降低公共建筑供暖、通風、空調、給水

排水和電氣系統(tǒng)的總能耗。

1.0.4當建筑高度超過150m或單棟建筑地上建筑面積大于

200000m2時,除應符合本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外,還應組織專家對其

節(jié)能設計進行專項論證。

1.0.5福建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

符合國家和福建省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

2.0.1傳熱系數(shù)(K)heattransfercoefficient

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為單位溫差時,單位時間

內通過單位面積傳遞的熱量。

2.0.2透光幕墻transparentcurtainwall

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

2.0.3單一朝向窗墻面積比singleorientationwindowtowall

ratio

建筑某一個朝向的外墻上窗戶洞口面積與該朝向建筑外墻的

總面積(包括窗戶洞口面積)之比,簡稱窗墻面積比。

2.0.4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generalsolarheat

gaincoefficientoftransparentenvelope

通過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的太陽輻射室內得熱

量與投射到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外表面上的太陽輻

射量的比值。太陽輻射室內的熱量包括太陽輻射通過輻射透射的

得熱量和太陽輻射被構件吸收再傳入室內的得熱量兩部分。

2.0.5可見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

透過透光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

通量之比。

2.0.6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buildingenvelopethermal

performancetrade-off

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滿足圍護結構熱工設計規(guī)定性指標要求

時,計算并比較參照建筑和設計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調能耗,判

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節(jié)能設計要求的方法,簡稱

2

權衡判斷。

2.0.7有效通風換氣面積effectiveventilationarea

依據(jù)建筑外窗(或透光幕墻)開啟形式和活動扇面積等因素

確定的可形成有效通風換氣效果的面積。

2.0.8參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

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時,作為計算滿足標準要求

的全年供暖和空調能耗用的基準建筑。

2.0.9性能系數(shù)(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

名義制冷或制熱工況下,機組以同一單位表示的制冷(熱)

量除以總輸入電功率得出的比值。

2.0.10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IPLV)integratedpartload

value

基于機組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值,按機組在各種負荷條件

下的累積負荷百分比進行加權計算獲得的表示空調用冷水機組部

分負荷效率的單一數(shù)值。

2.0.11全年性能系數(shù)(APF)annualperformancefactor

在制冷季節(jié)及制熱季節(jié)中,機組進行制冷(熱)運行時從室

內除去的熱量及向室內送入的熱量總和與同一期間內消耗的電量

總和之比。

2.0.12制冷季節(jié)能效比(SEER)seasonalenergyefficiencyratio

在制冷季節(jié)中,空調機(組)進行制冷運行時從室內除去的

熱量與消耗的電量總和之比。

2.0.13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耗電輸冷(熱)比[EC(H)R-a]

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heat)quantityratio

設計工況下,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泵總功耗(kW)與

設計冷(熱)負荷(kW)的比值。

2.0.14電冷源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hù)(SCOP)systemcoefficientof

refrigerationperformance

設計工況下,電驅動的制冷系統(tǒng)的制冷量與制冷機、冷卻水

3

泵及冷卻塔凈輸入能量之比。

2.0.15冷源系統(tǒng)設計工況能源效率(EERcd)energyefficiency

ratioofacoldsourcesystemduringdesigncondition

采用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作為冷源主

機時,在設計工況下,采用項目所在地的室外設計計算參數(shù)的基

礎上,計算得到的冷源制冷量與冷源系統(tǒng)輸入總功率的比值。

2.0.16熱源系統(tǒng)設計工況能源效率(EERhd)energyefficiency

ratioofaheatingsystemduringdesigncondition

采用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熱泵機組作為熱源主機時,在

設計工況下,采用項目所在地的室外設計計算參數(shù)的基礎上,計

算得到的熱源制熱量與熱源系統(tǒng)輸入總功率的比值。

2.0.17風道系統(tǒng)單位風量耗功率(Ws)energyconsumptionper

unitairvolumeofairductsystem

設計工況下,空調、通風的風道系統(tǒng)輸送單位風量(m3/h)

所消耗的電功率(W)。

2.0.18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powerdensity

正常照明條件下,單位面積上一般照明的額定功率。

2.0.19太陽能熱利用系統(tǒng)solarthermalsystem

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為建筑供熱水,供熱水及供暖,

或供熱水、供暖或(及)供冷的系統(tǒng)。分為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太

陽能供暖系統(tǒng)以及太陽能供暖空調等復合應用系統(tǒng)。

2.0.20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solarphotovoltaic(PV)system

利用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

發(fā)電系統(tǒng)。

2.0.21地源熱泵系統(tǒng)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

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

地熱能交換系統(tǒng)、建筑物內系統(tǒng)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tǒng)。

2.0.22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airsourceheatpumpsystem

以空氣作為低溫熱源,由空氣源熱泵機組、輸配系統(tǒng)和建筑

4

物內系統(tǒng)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tǒng)。根據(jù)建筑物內系統(tǒng)不同,分為空

氣源熱泵熱風系統(tǒng)和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

5

3基本規(guī)定

3.0.1福建省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分區(qū)應按表3.0.1確定。

表3.0.1福建省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分區(qū)

節(jié)能設計分區(qū)地區(qū)名稱

夏熱冬冷地區(qū)寧德、南平、三明

夏熱冬暖地區(qū)福州、廈門、平潭、莆田、龍巖、泉州、漳州

3.0.2公共建筑分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單棟建筑面積大于300m2的建筑,或單棟建筑面積小于或

等于300m2但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m2的建筑群,應為甲類公共建

筑;

2單棟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300m2的建筑,或單棟建筑面積

小于或等于300m2且總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1000m2的建筑群,應

為乙類公共建筑。

3.0.3新建公共建筑平均設計能耗水平應在國家標準《公共建筑

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的基礎上降低30%,平均節(jié)能率

應為75%。

3.0.4新建公共建筑碳排放強度應在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

計標準》GB50189-2015的基礎上平均降低45%,碳排放強度平

2

均降低12kgCO2/(m·a)。

3.0.5新建建筑群及建筑的總體規(guī)劃布置與單體建筑設計,應充

分利用場地的自然資源,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并應有利

于冬季增加日照和降低冷風對建筑影響,夏季增強自然通風和減

6

輕熱島效應。

3.0.6建筑節(jié)能設計應遵循被動優(yōu)先的原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

自然通風,結合圍護結構保溫隔熱和遮陽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

需求。

3.0.7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筑均應進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建設項目

可行性研究報告、建筑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應包含建筑能耗、可

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報告。施工圖設計文件應明確建

筑節(jié)能措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tǒng)運營管理的技術要求。

3.0.8建筑總平面設計及平面布置應合理確定能源設備機房的

位置,縮短能源供應輸送距離。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熱源機房宜位

于或靠近冷熱負荷中心位置集中設置。

3.0.9新建黨政機關辦公樓、醫(yī)院門診急診樓和病房樓、中小學

校、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不應在二層及以上采用玻璃

幕墻;T形路口房屋建筑的正對直線路段處,不應采用玻璃幕墻。

3.0.10供冷系統(tǒng)及非供暖房間的供熱系統(tǒng)的管道均應進行保溫

設計。

3.0.11建筑節(jié)能設計文件中的節(jié)能措施、節(jié)能指標、設備與材

料性能參數(shù)應一致,空調供暖負荷計算采用的建筑熱工參數(shù)應與

建筑專業(yè)一致,內容應完整。建筑節(jié)能設計的相關技術措施應納

入施工圖設計說明,建筑節(jié)能設計措施匯總表應按附錄A的要求

填寫。

3.0.12本標準附錄B列出建筑節(jié)能性能設計與施工圖審查條文,

在節(jié)能設計與施工圖審查時必須嚴格執(zhí)行。

7

4建筑與建筑熱工

4.1一般規(guī)定

4.1.1建筑體形宜規(guī)整緊湊,避免過多的凹凸變化,建筑的主體

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功能房間宜避開東西朝向。

4.1.2甲類公共建筑單一朝向窗墻面積比不宜大于0.70。

4.1.3甲類公共建筑單一朝向窗墻面積比小于0.40時,透光材

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60;甲類公共建筑單一朝向窗墻面

積比大于等于0.40時,透光材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0。

4.1.4甲類公共建筑南、東、西向外窗和透光幕墻應采取遮陽措

施。

4.1.5公共建筑的屋頂透光部分面積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

20%。當甲類公共建筑不能滿足本條的規(guī)定時,必須按本標準規(guī)

定的方法進行權衡判斷。

4.1.6公共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間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墻)應設可

開啟窗扇或通風換氣裝置。

4.1.7甲類公共建筑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宜小于所在房間外墻

面積的10%,乙類公共建筑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宜小于窗面積的

30%。外窗、透光幕墻有效通風面積可按表4.1.7的規(guī)定確定。

表4.1.7有效通風面積的確定

活動扇開啟方式有效通風面積

單側推拉應為活動扇面積

推拉雙側推拉應為活動扇面積的50%

折疊推拉應為活動扇面積

8

續(xù)表4.1.7

活動扇開啟方式有效通風面積

活動扇開啟角度大于或等于45°應為活動扇面積

平開、旋轉

活動扇開啟角度小于45°應為活動扇面積的50%

4.1.8建筑的外門應采取自動門、旋轉門、彈簧門等可即時關閉

的技術措施。

4.1.9建筑中庭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降溫,并可設置機械排風裝

置加強自然補風。

4.1.10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無天然采光或天然采光

不能滿足照明要求的場所,宜采用導光、反光等裝置將自然光引

入室內。

4.1.11人員長期停留房間的內表面可見光反射比應符合表

4.1.11的規(guī)定。常見飾面材料的可見光反射比見附錄C。

表4.1.11人員長期停留房間的內表面可見光反射比

房間內表面位置可見光反射比

頂棚0.60~0.90

墻面0.30~0.80

地面0.10~0.50

4.1.12公共建筑的屋頂和外墻宜采用下列隔熱措施:

1反射隔熱外飾面;

2屋面遮陽;

3屋面種植;

4東、西外墻采用花格構件或植物遮陽;

5屋頂內設置貼鋁箔的封閉空氣間層;

6用含水多孔材料做屋面或外墻面的面層;

7屋面蓄水。

4.1.13當建筑屋頂和外墻采用本標準第4.1.12條所列的隔熱

措施時,屋頂和外墻采用隔熱措施的相應部位的當量附加熱阻可

9

計入總熱阻,隔熱措施的當量附加熱阻可按表4.1.13取值。

表4.1.13隔熱措施的當量附加熱阻

當量熱阻附加值

采取節(jié)能措施的屋頂或外墻

(m2·K/W)

(0.4<ρ′≤0.6)0.15

反射隔熱外飾面

(ρ′≤0.4)0.20

屋面遮陽構造0.30

屋面種植層—

東、西外墻體遮陽構造0.30

200.43

單面鋁箔空氣

400.57

間層(mm)

屋頂內部帶有鋁箔的封閉60及以上0.64

空氣間層200.56

雙面鋁箔空氣

400.84

間層(mm)

60及以上1.01

用含水多孔材料做面層的屋頂面層0.45

用含水多孔材料做面層的外墻面0.35

屋面蓄水層0.40

注:1ρ′為反射隔熱外飾面修正后的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本標準附錄D方法計算;

2屋頂、外墻采用反射隔熱外飾面時,其當量熱阻附加值僅在規(guī)定性指標中使用;

3蓄水層的當量熱阻附加值不包含其構造層熱阻;

4當采用種植屋面時,種植層覆蓋區(qū)域的屋面,可認為直接滿足屋面節(jié)能設計限值的

要求。

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

4.2.1根據(jù)建筑熱工設計的氣候分區(qū),甲類公共建筑的圍護結構

熱工性能應分別符合表4.2.1-1和表4.2.1-2的規(guī)定。當不能滿

足本條的規(guī)定時,必須按本標準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權衡判斷。

表4.2.1-1夏熱冬冷地區(qū)甲類公共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限值

傳熱系數(shù)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圍護結構部位

K[W/(m2·K)](東、南、西向/北向)

屋面≤0.40—

外墻(包括圍護結構熱情性指標D≤2.50≤0.60

非透光幕墻)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D>2.50≤0.80

10

續(xù)表4.2.1-1

傳熱系數(shù)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圍護結構部位

K[W/(m2·K)](東、南、西向/北向)

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0.70—

窗墻面積比≤0.20≤2.80≤0.45

單一朝向外窗0.20<窗墻面積比≤0.30≤2.40≤0.40/0.45

(透光幕墻)0.30<窗墻面積比≤0.40≤2.10≤0.35/0.40

0.40<窗墻面積比≤0.50≤2.10≤0.30/0.35

0.50<窗墻面積比≤0.60≤2.00≤0.30/0.35

單一朝向外窗0.60<窗墻面積比≤0.70≤2.00≤0.25/0.30

(透光幕墻)0.70<窗墻面積比≤0.80≤1.80≤0.25/0.30

窗墻面積比>0.80≤1.80≤0.20

屋頂透光部分(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2.20≤0.30

表4.2.1-2夏熱冬暖地區(qū)甲類公共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限值

傳熱系數(shù)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圍護結構部位

K[W/(m2·K)](東、南、西向/北向)

屋面≤0.40—

外墻(包括圍護結構熱情性指標D≤2.50≤0.70

非透光幕墻)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D>2.50≤1.50

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1.50—

窗墻面積比≤0.20≤2.80≤0.40

0.20<窗墻面積比≤0.30≤2.60≤0.35/0.40

0.30<窗墻面積比≤0.40≤2.40≤0.30/0.35

單一朝向外窗0.40<窗墻面積比≤0.50≤2.40≤0.25/0.30

(透光幕墻)0.50<窗墻面積比≤0.60≤2.20≤0.20/0.25

0.60<窗墻面積比≤0.70≤2.20≤0.20/0.25

0.70<窗墻面積比≤0.80≤2.20≤0.18/0.24

窗墻面積比>0.80≤1.80≤0.18

屋頂透光部分(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2.50≤0.25

4.2.2乙類公共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應符合表4.2.2-1和

表4.2.2-2的規(guī)定。

11

表4.2.2-1乙類公共建筑屋面、外墻、樓板熱工性能限值

傳熱系數(shù)K[W/(m2·K)]

圍護結構部位

夏熱冬冷地區(qū)夏熱冬暖地區(qū)

屋面≤0.60≤0.60

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1.00≤1.50

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1.00—

表4.2.2-2乙類公共建筑透光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限值

傳熱系數(shù)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圍護結構部位

K[W/(m2·K)]夏熱冬冷地區(qū)夏熱冬暖地區(qū)

單一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墻)≤2.80≤0.45≤0.40

屋頂透光部分

≤2.80≤0.35≤0.30

(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

4.2.3建筑立面朝向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北向應為北偏西30°至北偏東30°;

2南向應為南偏西30°至南偏東30°;

3西向應為西偏北60°至西偏南60°(包括西偏北60°和西偏

南60°);

4東向應為東偏北60°至東偏南60°(包括東偏北60°和東偏

南60°)。

4.2.4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窗墻面積比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公共建筑的窗墻面積比按照單一朝向窗墻面積比計算;

2)凸凹立面朝向應按其所在朝向計算;

3)樓梯間和電梯間的外墻和外窗均應參與計算;

4)外凸窗的頂部、底部和側墻的面積不應計入外墻面積;

5)凸窗面積應按窗洞口面積計算。

2建筑外墻的傳熱系數(shù)和熱惰性指標應考慮結構性熱橋的

影響,取平均傳熱系數(shù)和平均熱惰性指標,外墻平均傳熱系數(shù)及

平均熱惰性指標的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E的規(guī)定。

12

3外窗、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shù)和太陽得熱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

標準《建筑門窗玻璃幕墻熱工計算規(guī)程》JGJ/T151的有關規(guī)定計

算。

4當設置建筑遮陽構件時,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ù)應為

外窗、透光幕墻自身的太陽得熱系數(shù)與建筑遮陽系數(shù)的乘積。建

筑遮陽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

GB50176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或按本標準附錄F的規(guī)定計算。

5常用建筑圍護結構外表面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可按本標準

附錄G選用。

6圍護結構熱工計算用建筑材料熱物理性能計算參數(shù)可按

本標準附錄H選用。

7圍護結構中采用保溫材料時,應依據(jù)使用條件對其導熱系

數(shù)及蓄熱系數(shù)進行修正,保溫材料導熱系數(shù)及蓄熱系數(shù)的修正系

數(shù)按本標準附錄J選用。

4.2.5屋面、外墻和地下室的熱橋部位的內表面溫度不應低于室

內空氣露點溫度。

4.2.6建筑外窗的氣密性能應符合表4.2.6的規(guī)定。

表4.2.6建筑外窗的氣密性能限值

建筑外窗氣密性能

氣密性能指標

10層以下10層及以上

在10Pa壓差下,每小時每米縫隙

q1≤1.5q1≤1.0

的空氣滲透量q1/m3

在10Pa壓差下,每小時每平方米面積

q2≤4.5q2≤3.0

的空氣的空氣滲透量q2/m3

4.2.7建筑幕墻在10Pa壓差下,每小時每米縫隙的空氣滲透量

q1不應大于1.5m3,在10Pa壓差下,每小時每平方米面積的空氣

滲透量q2不應大于4.5m3。

4.2.8當公共建筑入口大堂采用全玻幕墻時,全玻幕墻中非中空

玻璃的面積不應超過同一立面透光面積(門窗和玻璃幕墻)的15%,

13

且應按同一立面透光面積(含全玻幕墻面積)加權計算平均傳熱

系數(shù)。

4.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

4.3.1甲類公共建筑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前,應對設

計建筑的熱工性能進行核查;當滿足下列基本要求時,方可進行

權衡判斷:

1屋面、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shù)基本要求應符

合表4.3.1-1的規(guī)定。

表4.3.1-1屋面、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shù)基本要求

傳熱系數(shù)K[W/(m2·K)]

圍護結構部位

夏熱冬冷地區(qū)夏熱冬暖地區(qū)

屋面≤0.40≤0.40

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0.80≤1.50

2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shù)和太陽得熱系數(shù)基本要

求應符合表4.3.1-2的規(guī)定。

表4.3.1-2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shù)和太陽得熱系數(shù)基本要求

傳熱系數(shù)

氣候分區(qū)窗墻面積比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K[W/(m2·K)]

窗墻面積比≤0.40≤2.80—

夏熱冬冷地區(qū)0.40<窗墻面積比≤0.70≤2.10

≤0.40

窗墻面積比>0.70≤1.80

窗墻面積比≤0.40≤2.80—

夏熱冬暖地區(qū)0.40<窗墻面積比≤0.70≤2.40

≤0.35

窗墻面積比>0.70≤2.20

3屋頂透光部分的傳熱系數(shù)和太陽得熱系數(shù)基本要求應符

合表4.3.1-3的規(guī)定。

14

表4.3.1-3屋頂透光部分的傳熱系數(shù)和太陽得熱系數(shù)基本要求

氣候分區(qū)傳熱系數(shù)K[W/(m2·K)]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

夏熱冬冷地區(qū)≤2.20≤0.30

夏熱冬暖地區(qū)≤2.50≤0.25

4.3.2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應首先計算參照建筑

在規(guī)定條件下的全年供暖和空調能耗,然后計算設計建筑在相同

條件下的全年供暖和空調能耗,當設計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小

于或等于參照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時,應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

熱工性能符合節(jié)能要求。當設計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大于參照

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時,應調整設計參數(shù)重新計算,直至設計

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

4.3.3參照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窗墻面積比、內部的空間

劃分和使用功能應與設計建筑完全一致。當設計建筑的屋頂透光

部分的面積大于本標準第4.1.5條的規(guī)定時,參照建筑的屋頂透

光部分的面積應按比例縮小,使參照建筑的屋頂透光部分的面積

符合本標準第4.1.5條的規(guī)定。

4.3.4參照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shù)取值應按本標準第

4.2.1條的規(guī)定取值。參照建筑的外墻和屋面的構造形式應與設

計建筑一致;參照建筑外墻、屋面外表面的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應

取0.7。

4.3.5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計算時,全年供暖能耗應為冬

季供暖能耗的累計值,全年空調能耗應為夏季空調能耗的累計值。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計算其他要求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節(jié)

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guī)范》GB55015-2021中附錄C的規(guī)定。

4.3.6當建筑屋頂和外墻采用反射隔熱外飾面時,其設計建筑計

算用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取值應按本標準附錄D的方法進行修正,

且計算用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不得小于0.4,并不得重復計算其當量

附加熱阻。

15

5供暖通風與空調

5.1一般規(guī)定

5.1.1除乙類公共建筑外,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調系統(tǒng)的施工圖設

計,必須對設置供暖、空調裝置的每一個房間進行熱負荷和逐項

逐時冷負荷計算。

5.1.2暖通空調系統(tǒng)的形式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根據(jù)工程所在地的氣候特征、水文條件、建筑功能等特

點,盡可能利用自然能,并遵循主動技術措施優(yōu)化的原則合理確

定。

2集中空調冷熱源系統(tǒng)應采用高效機房性能化設計,包括機

組設備高能效低水阻選型、管網水阻性能化設計、完善的監(jiān)測與

控制系統(tǒng)等;熱源系統(tǒng)設計工況能源效率EERhd應達到現(xiàn)行地方

標準《集中空調冷熱源系統(tǒng)能效評價》DB35/T2130的限值要求,

冷源系統(tǒng)設計工況能源效率EERcd應達到現(xiàn)行地方標準《集中空

調冷熱源系統(tǒng)能效評價》DB35/T2130的二級及以上。

5.1.3只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允許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

作為供暖熱源:

1無城市或區(qū)域集中供熱,采用燃氣、煤、油等燃料受到環(huán)

?;蛳老拗疲覠o法利用熱泵供暖的建筑;

2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其發(fā)電量能滿足自身電加熱用電量

需求的建筑;

3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非常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或其他方

式提供供暖熱源的建筑;

16

4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小,無法利用熱泵或其他方式提供

供暖熱源,但可以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電鍋爐不在用電高峰和

平段時間啟用的空調系統(tǒng);

5室內或工作區(qū)的溫度控制精度小于0.5℃,或相對濕度控

制精度小于5%的工藝性空調系統(tǒng)。

6電力供應充足,且當?shù)仉娏φ吖膭钣秒姽┡瘯r。

5.1.4只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允許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

作為空氣加濕熱源:

1冬季無加濕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內相對濕度控制精度要求

高的建筑;

2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其發(fā)電量能滿足自身電加濕用電量

需求的建筑;

3電力供應充足,且當?shù)仉娏φ吖膭钣秒娂訚駮r。

5.1.5采用集中空調供暖系統(tǒng)的建筑,房間內的溫度、濕度、新

風量等設計參數(shù)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調

設計規(guī)范》GB50736的規(guī)定。

5.1.6系統(tǒng)冷熱媒溫度的選取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

暖通風與空調設計規(guī)范》GB50736的有關規(guī)定。在經濟技術合理

時,冷媒溫度宜高于常用設計溫度,熱媒溫度宜低于常用設計溫

度。

5.1.7當利用通風可以排除室內的余熱、余濕或其他污染物時,

宜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或復合通風的通風方式。

5.1.8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或系統(tǒng):

1全年所需供冷、供暖時間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統(tǒng)不

經濟;

2需設空調的房間布置分散;

3設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統(tǒng)的建筑中,使用時間和要求不同

的房間;

4需增設空調系統(tǒng),而難以設置機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建筑。

17

5.1.9采用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tǒng)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根據(jù)氣候特點,經技術經濟分析論證,確定高溫冷源的

制備方式和新風除濕方式;

2宜考慮全年對天然冷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措施;

3不宜采用再熱空氣處理方式。

5.1.10使用時間不同的空調區(qū)不應劃分在同一個定風量全空氣

風系統(tǒng)或新風系統(tǒng)中。溫度、濕度等要求不同的空調區(qū)不宜劃分

在同一個空調風系統(tǒng)中。

5.2冷源與熱源

5.2.1供暖空調冷源與熱源應根據(jù)建筑規(guī)模、用途、建設地點的

能源條件、結構、價格以及國家節(jié)能減排和環(huán)保政策的相關規(guī)定,

通過綜合論證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有可供利用的廢熱或工業(yè)余熱的區(qū)域,熱源宜采用廢熱或

工業(yè)余熱。當廢熱或工業(yè)余熱的溫度較高、經技術經濟論證合理

時,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機組。

2在技術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冷、熱源宜利用淺層地能等可

再生能源。有天然地表水等資源可供利用,或有可利用的淺層地

下水且能保證100%回灌時,可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地源熱泵系

統(tǒng)供冷、供熱。

3不具備本條第1款、第2款的條件,但城市電網夏季供電

充足的地區(qū),空調系統(tǒng)的冷熱源宜采用電動壓縮式機組。

4不具備本條第1款~第3款的條件,但城市燃氣供應充足

的地區(qū),宜采用燃氣鍋爐、燃氣熱水機供熱或燃氣吸收式冷(溫)

水機組供冷、供熱。

5不具備本條第1款~第4款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燃油鍋爐

供熱,燃油吸收式冷(溫)水機組供冷、供熱。

6夏季室外空氣設計露點溫度較低的地區(qū),宜采用間接蒸發(fā)

18

冷卻冷水機組作為空調系統(tǒng)的冷源。

7全年進行空調,且各房間或區(qū)域負荷特性相差較大,需要

長時間地向建筑同時供冷和供熱,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宜采

用水環(huán)熱泵、水冷多聯(lián)式空調(熱泵)、四管制風冷熱泵等具有熱

回收功能或同時制冷和制熱功能的空調(熱泵)系統(tǒng)。

8在執(zhí)行分時電價、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地區(qū),經技術經濟比

較,采用低谷電能夠明顯起到對電網“削峰填谷”和節(jié)省運行費

用時,宜采用蓄能系統(tǒng)供冷、供熱。

9中、大型建筑采用風冷多聯(lián)式空調(熱泵)系統(tǒng),經技術

經濟比較合理時,新風系統(tǒng)宜采用冷水型空氣處理機組,其冷源

宜采用高效的一體化冷水機組。

10經技術經濟比較,大、中型建筑采用風冷熱泵與冷水機

組組合的系統(tǒng)時,風冷熱泵應以熱負荷選型,不足冷量由冷水機

組提供。

11具有多種能源的地區(qū),可采用復合式能源供冷、供熱。

5.2.2鍋爐供暖設計應符合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