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_第1頁
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_第2頁
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_第3頁
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_第4頁
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產品種植技術操作方案TOC\o"1-2"\h\u16389第1章種植基地選擇與規(guī)劃 3321301.1基地選擇標準 3250241.1.1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 4146811.1.2土壤條件 4220801.1.3水資源 4169961.1.4交通與市場 4275511.2土壤類型與改良 4175101.2.1土壤類型判定 493111.2.2土壤改良措施 4200921.3水源與灌溉條件 459501.3.1水源評估 4143621.3.2灌溉系統(tǒng)規(guī)劃 4130031.4基地規(guī)劃與布局 5324751.4.1總體規(guī)劃 5108661.4.2種植區(qū)域劃分 5275941.4.3設施布局 5166651.4.4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平衡 51048第2章種子與種苗處理 514182.1種子質量檢驗 5103262.1.1檢驗項目 5305222.1.2檢驗方法 578522.2種子處理技術 6322962.2.1清洗與消毒 6265392.2.2浸種與催芽 6140652.3種苗培育與管理 6313892.3.1播種 6236312.3.2苗期管理 6116602.3.3移栽與定植 68586第3章土壤管理與施肥 7282503.1土壤改良措施 7117083.1.1深耕松土 7239553.1.2土壤調理 796743.1.3增施有機質 784223.1.4輪作與間作 7254663.2施肥原則與方法 7129143.2.1因土施肥 7107863.2.2平衡施肥 7233533.2.3分期施肥 7280813.2.4施肥方式 7149753.3有機肥與微生物肥料應用 7100233.3.1有機肥應用 722763.3.2微生物肥料應用 8188793.3.3施用方法 832112第4章水分管理 8179914.1灌溉制度 8112514.1.1灌溉原則 8139614.1.2灌溉時期 8121304.1.3灌溉方法 8227084.2排水措施 8184554.2.1排水原則 87874.2.2排水設施 854094.2.3排水管理 9150134.3節(jié)水灌溉技術 923094.3.1節(jié)水灌溉原則 9110874.3.2節(jié)水灌溉方法 9321634.3.3節(jié)水灌溉管理 930398第5章病蟲害防治 9102655.1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警 9141315.1.1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體系 9299095.1.2制定病蟲害預警機制 9158205.1.3建立病蟲害信息共享平臺 9218235.2生物防治技術 1041105.2.1天敵昆蟲防治 1050195.2.2微生物防治 1017185.2.3植物源農藥防治 10100035.3化學防治方法 10164125.3.1合理選擇農藥 1043695.3.2嚴格用藥劑量和次數(shù) 10273135.3.3輪換用藥 10220875.3.4安全間隔期 1020568第6章育苗技術 10310006.1育苗基質選擇 1045306.1.1基質種類 11185016.1.2基質要求 11144816.2播種與育苗管理 11112786.2.1播種 11171936.2.2育苗管理 11115426.3苗期病蟲害防治 1155686.3.1病害防治 1130366.3.2蟲害防治 1228396第7章定植與管理 12134437.1定植時間與方法 1268097.1.1定植時間選擇 12312867.1.2定植方法 12170097.2間作與套種技術 1278027.2.1間作技術 12282567.2.2套種技術 1331027.3植株調整與修剪 1377457.3.1植株調整 13109317.3.2修剪 1328158第8章采收與儲運 1358028.1采收標準與時間 13326818.2采收方法與工具 14111548.2.1采收方法 148528.2.2采收工具 14309848.3儲運條件與管理 14129798.3.1儲運條件 14164648.3.2儲運管理 141743第9章生產記錄與追溯體系 15183679.1生產記錄內容與方法 15246619.1.1記錄內容 15313189.1.2記錄方法 15243819.2追溯體系建立與實施 15156719.2.1追溯體系建立 15196879.2.2追溯體系實施 15291619.3質量安全控制措施 1621471第10章種植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6498810.1種植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評價 162325810.1.1監(jiān)測方法 16359610.1.2評價指標 161759910.1.3監(jiān)測結果分析 161107110.2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恢復 16964010.2.1土壤保護與改良 1693010.2.2水源保護與合理利用 161568310.2.3生物多樣性保護 17924610.2.4生態(tài)恢復技術 171869510.3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與實踐 172043610.3.1農業(yè)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 17537910.3.2農業(yè)資源高效利用 171898110.3.3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與政策 171033810.3.4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案例 171272210.3.5社會參與與宣傳教育 17第1章種植基地選擇與規(guī)劃1.1基地選擇標準種植基地的選擇是農產品種植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根據(jù)以下標準進行綜合評估:1.1.1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緯度和海拔高度,以保證作物生長所需的溫度和光照條件;考慮當?shù)氐臍夂蝾愋?,如溫度、降水、濕度等因素,以保證作物生長季節(jié)的氣候條件符合要求。1.1.2土壤條件土壤質地適宜,具備良好的通氣性和保水性;土壤肥力充足,有機質含量較高,酸堿度適宜;無土壤污染史,土壤質量符合國家標準。1.1.3水資源水源充足,水質純凈,無污染;附近有可利用的水源,如河流、湖泊或地下水。1.1.4交通與市場交通便利,便于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市場需求分析,保證農產品有穩(wěn)定的市場出路。1.2土壤類型與改良1.2.1土壤類型判定對基地土壤進行分類判定,了解其物理和化學特性;分析土壤質地、結構、肥力水平等,為后續(xù)改良提供依據(jù)。1.2.2土壤改良措施根據(jù)土壤判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改良措施;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調整土壤酸堿度,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1.3水源與灌溉條件1.3.1水源評估對基地周邊的水源進行全面評估,保證水質和水量滿足灌溉需求;采集水樣進行水質檢測,保證無污染。1.3.2灌溉系統(tǒng)規(guī)劃根據(jù)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方式,設計合理的灌溉系統(tǒng);選擇適宜的灌溉設備和技術,如滴灌、噴灌等;考慮水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1.4基地規(guī)劃與布局1.4.1總體規(guī)劃根據(jù)基地的自然條件和作物種植需求,進行總體規(guī)劃;合理布局種植區(qū)域、道路、水利設施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4.2種植區(qū)域劃分按照作物類型和生長習性,劃分不同的種植區(qū)域;考慮作物的輪作制度和間作制度,合理配置種植結構。1.4.3設施布局規(guī)劃必要的農業(yè)生產設施,如倉儲、加工、冷藏等;保證設施布局合理,便于生產管理和操作。1.4.4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平衡在規(guī)劃中充分考慮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平衡;采取措施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提高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第2章種子與種苗處理2.1種子質量檢驗種子質量是決定農產品種植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進行種植前,必須對種子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保證種子符合種植要求。2.1.1檢驗項目種子質量檢驗主要包括以下項目:(1)純度檢驗:通過種子外觀、形態(tài)、顏色等特征,檢測種子是否具有較高的品種純度。(2)凈度檢驗:檢測種子中雜質含量,保證種子凈度達到規(guī)定標準。(3)發(fā)芽率檢驗:測定種子在一定條件下發(fā)芽的能力,以評估種子的生活力。(4)水分檢驗:檢測種子水分含量,保證種子安全儲存和運輸。2.1.2檢驗方法根據(jù)不同檢驗項目,采用以下方法:(1)純度檢驗:采用直觀觀察、放大鏡觀察等方法。(2)凈度檢驗:采用篩選、比重法等方法。(3)發(fā)芽率檢驗:采用標準發(fā)芽試驗方法。(4)水分檢驗:采用烘干法、電子水分儀等方法。2.2種子處理技術種子處理技術對提高種子發(fā)芽率、防治病蟲害、增強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2.1清洗與消毒(1)清洗:用清水將種子表面的塵土、雜質洗凈。(2)消毒:使用適量的消毒劑,如0.1%的高錳酸鉀溶液、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浸泡種子,以殺死種子表面的病原菌。2.2.2浸種與催芽(1)浸種: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在清水或適量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溶液中,以提高種子吸水速度和發(fā)芽率。(2)催芽:將浸種后的種子置于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促進種子發(fā)芽。2.3種苗培育與管理種苗培育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階段,需加強管理,保證種苗質量。2.3.1播種根據(jù)不同作物的種植要求和季節(jié)特點,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和方法。2.3.2苗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避免積水或干旱。(2)肥料管理:根據(jù)種苗生長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鉀等肥料。(3)病蟲害防治:定期檢查種苗生長狀況,發(fā)覺病蟲害及時防治。(4)間苗與定苗:根據(jù)種苗密度和生長情況,適時進行間苗和定苗,保證種苗生長整齊、健壯。2.3.3移栽與定植在種苗達到一定生長階段后,根據(jù)作物需求和季節(jié)特點,進行移栽或定植。注意移栽過程中的水分、肥料供應,保證種苗成活率。第3章土壤管理與施肥3.1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是農產品種植的基礎,其質量直接關系到作物的生長及產量。為實現(xiàn)優(yōu)質、高效的農產品種植,以下土壤改良措施。3.1.1深耕松土深耕松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透氣性、滲水性及保水性,促進根系生長。根據(jù)不同作物需求,適當調整耕作深度。3.1.2土壤調理針對酸性、堿性及鹽漬化土壤,采用相應的土壤調理劑進行調理,使土壤pH值保持在適宜范圍內。3.1.3增施有機質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3.1.4輪作與間作合理安排輪作與間作,減輕土壤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降低連作障礙。3.2施肥原則與方法施肥是保證作物生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遵循以下原則與方法。3.2.1因土施肥根據(jù)土壤肥力狀況、質地及作物需求,合理選擇肥料種類和施用量。3.2.2平衡施肥注重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及鈣、鎂、硫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避免單一元素過量或不足。3.2.3分期施肥根據(jù)作物生長階段及需肥規(guī)律,合理制定施肥時期和施用量。3.2.4施肥方式采用深施、穴施、條施等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yǎng)分損失。3.3有機肥與微生物肥料應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作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3.1有機肥應用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機肥料種類包括:農家肥、綠肥、作物秸稈、有機廢棄物等。3.3.2微生物肥料應用微生物肥料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數(shù)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根瘤菌劑、溶磷菌劑、硅酸鹽菌劑等。3.3.3施用方法根據(jù)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施用方法,如基肥、追肥等,保證肥料效果。同時注意與其他肥料的配合使用,提高肥料綜合效益。第4章水分管理4.1灌溉制度4.1.1灌溉原則灌溉是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充足的重要措施。應根據(jù)作物種類、生育期、土壤性質、氣候條件及水資源狀況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應遵循適時、適量、高效的原則。4.1.2灌溉時期根據(jù)作物生長周期,將灌溉時期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播種期:保證種子發(fā)芽所需水分;(2)苗期:保持土壤濕度,促進植株生長;(3)生長旺盛期:滿足作物大量需水要求;(4)成熟期:適當控制水分,提高作物品質。4.1.3灌溉方法根據(jù)作物種植方式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灌溉方法,如地面灌溉、噴灌、滴灌等。4.2排水措施4.2.1排水原則排水措施旨在降低土壤濕度,改善土壤通氣性,防止作物受澇。應根據(jù)地形、土壤、氣候等條件,合理布局排水系統(tǒng)。4.2.2排水設施(1)明渠排水:適用于地形較為平坦的區(qū)域;(2)暗管排水:適用于地形復雜、土壤質地較細的區(qū)域;(3)噴淋排水:適用于部分濕潤地區(qū)。4.2.3排水管理加強排水設施的日常維護,保證排水暢通。在雨季等特殊時期,加強巡查,防止排水設施堵塞。4.3節(jié)水灌溉技術4.3.1節(jié)水灌溉原則節(jié)水灌溉技術應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為核心,降低灌溉用水量,減輕水資源壓力。4.3.2節(jié)水灌溉方法(1)滴灌:通過管道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實現(xiàn)精確灌溉;(2)噴灌:模擬自然降雨,提高灌溉均勻度;(3)微灌: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生長點附近,適用于特殊作物。4.3.3節(jié)水灌溉管理(1)根據(jù)作物需水規(guī)律,合理調整灌溉制度;(2)加強灌溉設施維護,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灌溉自動化、智能化。第5章病蟲害防治5.1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警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警是保證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與蔓延,應采取以下措施:5.1.1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體系根據(jù)當?shù)刂饕魑锊∠x害種類,設立病蟲害監(jiān)測站點,定期對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監(jiān)測與記錄。5.1.2制定病蟲害預警機制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制定預警指標,提前發(fā)布病蟲害預警信息。5.1.3建立病蟲害信息共享平臺將病蟲害監(jiān)測、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部門和農戶,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5.2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方法,具有環(huán)保、無殘留、不易產生抗性等優(yōu)點。5.2.1天敵昆蟲防治利用害蟲的天敵昆蟲進行防治,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以降低害蟲種群密度。5.2.2微生物防治使用微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核多角體病毒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5.2.3植物源農藥防治采用植物源農藥,如苦參堿、魚藤酮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5.3化學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方法是通過使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手段。在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5.3.1合理選擇農藥根據(jù)病蟲害種類、發(fā)生時期和抗藥性情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5.3.2嚴格用藥劑量和次數(shù)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的推薦劑量和次數(shù)進行施藥,避免過量使用,減少農藥殘留。5.3.3輪換用藥采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輪換使用,降低病蟲害的抗藥性。5.3.4安全間隔期保證農藥使用后,農產品收獲前有足夠的安全間隔期,以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第6章育苗技術6.1育苗基質選擇育苗基質是幼苗生長的基礎,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幼苗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程度。在選擇育苗基質時,應根據(jù)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及當?shù)貧夂驐l件進行合理選擇。6.1.1基質種類(1)有機基質:主要包括草炭、腐殖土、蘑菇渣等,具有良好的保水和通氣功能。(2)無機基質:主要包括蛭石、珍珠巖、沙等,具有較好的通氣性和排水性。(3)復合基質:將有機基質和無機基質按一定比例混合,既能保證幼苗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yǎng)分,又能保證良好的通氣性和排水性。6.1.2基質要求(1)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質,如保水性、透氣性和排水性。(2)具有一定的養(yǎng)分含量,滿足幼苗生長需求。(3)無病蟲害和雜草種子,減少幼苗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發(fā)生。6.2播種與育苗管理6.2.1播種(1)播種時間: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和作物生長周期,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2)播種密度:根據(jù)作物種類和育苗目的,合理確定播種密度。(3)播種方法:采用撒播、點播或條播等方法,保證種子均勻分布。6.2.2育苗管理(1)溫度管理:根據(jù)作物生長需求,調節(jié)溫室或大棚內的溫度,保證幼苗生長適宜。(2)水分管理:根據(jù)基質濕度和氣候條件,適時適量澆水,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3)養(yǎng)分管理:根據(jù)幼苗生長階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保證幼苗養(yǎng)分需求。(4)光照管理:適當調整遮陽網和通風,使幼苗得到充足的光照,促進光合作用。6.3苗期病蟲害防治6.3.1病害防治(1)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苗期管理,減少病害發(fā)生。(2)化學防治:針對具體病害,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抑制病原菌生長,降低病害發(fā)生。6.3.2蟲害防治(1)農業(yè)防治:清除雜草,減少蟲源;合理輪作,降低蟲害發(fā)生。(2)物理防治:利用誘蟲板、防蟲網等物理方法,捕捉和阻擋害蟲。(3)化學防治: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4)生物防治: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控制害蟲數(shù)量。第7章定植與管理7.1定植時間與方法7.1.1定植時間選擇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作物種類及生長發(fā)育需求,合理選擇定植時間。一般而言,應在氣溫適宜、土壤濕度適中、病蟲害較少的時期進行。春季和秋季是較為理想的定植季節(jié)。7.1.2定植方法(1)整地:在定植前進行深翻、細耙,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基肥施用:根據(jù)作物需求,施入充足的有機肥和磷、鉀肥。(3)起壟:根據(jù)作物種植方式和行距要求,起壟并平整。(4)定植:按照預定株距,將作物幼苗植入土壤,注意根系展開,覆土后輕輕壓實,使土壤與根系緊密接觸。(5)澆水:定植后及時澆水,促使土壤與根系充分接觸,提高成活率。7.2間作與套種技術7.2.1間作技術間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期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合理搭配作物種類,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1)選擇間作作物:根據(jù)作物生態(tài)習性和土壤條件,選擇相互促進、生長周期相近的作物進行間作。(2)配置方式:采用分行、分帶或混合種植等方式,合理配置作物行距、株距。(3)管理措施:針對不同作物需求,采取相應的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措施。7.2.2套種技術套種是指在主作物生長期間,種植一種或多種作物于主作物行間或株間。套種作物應選擇生長周期短、對光照和水分需求較低的作物。(1)選擇套種作物:根據(jù)主作物的生長習性和茬口安排,選擇適宜的套種作物。(2)套種時期:在主作物生長中期或后期進行套種,避免與主作物爭水爭肥。(3)管理措施:合理調控水肥,注意病蟲害防治,保證套種作物與主作物協(xié)調生長。7.3植株調整與修剪7.3.1植株調整根據(jù)作物生長特性和生產需求,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調整:(1)整枝:去除病弱枝、徒長枝,保持植株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2)打頂:適時摘除植株頂部,促進分枝,提高產量。(3)疏花疏果:根據(jù)作物生長狀況,合理疏除過多的花果,保證養(yǎng)分集中供應。7.3.2修剪修剪是調整作物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疏枝:剪除過密、交叉、病蟲害枝條,保持樹冠通風透光。(2)短截:對過長枝條進行短截,促進分枝,形成緊湊樹形。(3)回縮:對多年生枝條進行回縮,更新枝條,保持樹體生長勢。第8章采收與儲運8.1采收標準與時間采收是決定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根據(jù)不同農產品的種類和用途,制定相應的采收標準。采收標準主要包括:果實成熟度、色澤、形狀、大小及病蟲害情況等。嚴格遵守采收標準,保證農產品質量。采收時間的選擇對農產品品質具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應在果實達到生理成熟、口感最佳時期進行采收。具體采收時間應根據(jù)以下因素綜合判斷:(1)品種特性:不同品種的農產品,其成熟期和適宜采收期有所不同。(2)氣候條件:氣溫、光照、降水等氣候條件會影響果實成熟速度,需適時調整采收時間。(3)市場需求:根據(jù)市場需求,合理安排采收時間,保證農產品新鮮度。8.2采收方法與工具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降低采收過程中的損傷,應采用合適的采收方法和工具。8.2.1采收方法(1)手工采收:適用于果實較小、不易損傷的農產品,如草莓、豆類等。(2)機械采收:適用于果實較大、批量采收的農產品,如蘋果、葡萄等。注意調整機械采收設備,避免對果實造成損傷。8.2.2采收工具(1)手工采收工具:剪刀、小刀、手套等。(2)機械采收工具:采摘機械手、振動采收機、果實輸送帶等。8.3儲運條件與管理儲運是影響農產品品質和延長貨架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合理控制儲運條件,加強管理,降低損耗,提高農產品附加值。8.3.1儲運條件(1)溫度:根據(jù)不同農產品的生理特性,控制適宜的儲藏溫度,延緩果實衰老。(2)濕度:保持適宜的濕度,防止農產品失水或腐爛。(3)氣體成分:控制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呼吸作用,延長果實儲藏期。(4)光照:避免強光直射,降低農產品品質。8.3.2儲運管理(1)預冷處理:采收后及時進行預冷處理,降低農產品體溫,減緩生理活動。(2)分級包裝:根據(jù)農產品的大小、色澤、品質等進行分級,采用適當?shù)陌b材料和方法,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損傷。(3)運輸: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和路線,保證農產品在短時間內到達目的地。(4)儲藏:根據(jù)農產品特性,采取適宜的儲藏方法,如冷藏、氣調儲藏等。(5)定期檢查:儲運過程中,定期檢查農產品品質和儲運條件,及時調整,保證農產品安全。第9章生產記錄與追溯體系9.1生產記錄內容與方法9.1.1記錄內容(1)種植基地基本信息:包括基地名稱、地理位置、面積、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2)作物種類及品種:記錄種植的作物種類、品種名稱、種植時間、種植面積等。(3)播種與育苗:記錄播種時間、播種量、育苗方法、育苗周期等。(4)田間管理:記錄施肥時間、施肥種類、施肥量、灌溉時間、灌溉量、病蟲害防治措施等。(5)收割與儲藏:記錄收割時間、收割方法、儲藏條件、儲藏時間等。(6)生產成本與收益:記錄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成本、產量、銷售價格、收益等。9.1.2記錄方法采用紙質記錄與電子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保證生產記錄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紙質記錄應清晰、規(guī)范,電子記錄應使用專業(yè)軟件進行管理。9.2追溯體系建立與實施9.2.1追溯體系建立(1)建立農產品追溯編碼系統(tǒng),保證每個批次的產品具有唯一的追溯編碼。(2)建立農產品生產過程數(shù)據(jù)庫,記錄生產過程中的關鍵信息。(3)建立農產品流通與銷售數(shù)據(jù)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