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_第1頁
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_第2頁
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_第3頁
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_第4頁
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流控技術及其在IVD領域的應用(原創(chuàng)2023-08-10CMDE中國器審)微流控技術[1](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shù)十到數(shù)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微升到納升)的系統(tǒng)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y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微流控的早期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采用光刻技術在硅片上制作的氣相色譜儀,而后又發(fā)展為微流控毛細管電泳儀和微反應器等。因為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征,微流控裝置通常被稱為微流控芯片,也被稱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和微全分析系統(tǒng)(micro-TotalAnalyticalSystem)[1]。微流控芯片采用類似半導體的微機電加工技術在芯片上構建微流路系統(tǒng),將實驗與分析過程轉載到由彼此聯(lián)系的路徑和液相小室組成的芯片結構上,加載生物樣品和反應液后,采用微機械泵、電滲流等方法驅動芯片中緩沖液的流動,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進行一種或連續(xù)多種的反應[2]。采用熒光、電化學、質譜等分析手段,對樣品進行快速、準確和高通量的分析。一、微流控技術的分類在微流控技術中,微流體驅動和控制技術是實現(xiàn)微流體控制的前提和基礎,其控制方式種類眾多,采用的原理和形式也不盡相同。根據(jù)微流體驅動方式不同,微流控技術主要分為兩類:主動型微流控和自趨式微流控[3]。主動型微流控是利用外源性驅動力(包括壓力、離心力、磁力、電潤濕等)進行微流體操控的方式。壓力式微流控是利用氣壓或液壓或氣液壓混合,來控制液體在芯片中的運動。離心式微流控一般為對稱盤式構型,利用旋轉產(chǎn)生的離心力來驅動液體在芯片中的運動。磁力式微流控是利用磁場來控制流體中的磁性物質,以驅動流體的運動。數(shù)字化微流控一般基于電潤濕的基本原理,以多種方式操縱液滴,構建電極陣列,實現(xiàn)復雜的生化分析。自驅式微流控通常是指利用表面親疏水特性或毛細力來進行流體的輸運與處理的方式。其特點是自驅動、無需額外泵源和能源。二、微流控芯片技術的特點基于微機電系統(tǒng)(MEMS)發(fā)展而來的微流控芯片技術,被譽為改變未來的七種技術之一,相比于傳統(tǒng)方法其技術有如下優(yōu)勢[4]:(一)集成小型化與自動化微流控技術能夠把樣本檢測的多個步驟集中在一張小小的芯片上,通過流道的尺寸和曲度、微閥門、腔體設計的搭配組合來集成這些操作步驟,最終使整個檢測集成小型化和自動化。(二)高通量由于微流控可以設計成為多流道,通過微流道網(wǎng)絡可以同時將待檢測樣本分流到多個反應單元,同時反應單元之間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相干擾,因此可以根據(jù)需要對同一個樣本平行進行多個項目的檢測。與常規(guī)逐個項目檢測相比,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檢測效率,具有高通量的特點。(三)檢測試劑消耗少由于集成檢測的小型化,使微流控芯片上的反應單元腔體非常小,雖然試劑配方的濃度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提高,但是試劑使用量遠遠低于常規(guī)試劑,大大降低了試劑的消耗量。(四)樣本量需求少由于只在幾厘米大小的芯片上完成檢測,因此需要被檢測的樣本量需求非常少,往往只需要微升甚至納升級別。同時由于其高通量的特點,對一次采集的樣本就可以實現(xiàn)多項測試,因此對于不易獲取的樣本檢測更加具有優(yōu)勢。(五)污染少由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功能,原先在實驗室里需要人工完成的各項操作全部集成到芯片上自動完成,使人工操作時樣本對環(huán)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分子核酸類檢測中,氣溶膠的擴散使得后續(xù)樣本檢測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微流控技術的使用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微流控芯片技術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一)核心技術缺乏規(guī)范和標準在微流控的產(chǎn)業(yè)化中,由于技術還不太成熟,產(chǎn)品缺乏相應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目前還沒法實現(xiàn)組件的通用化。這樣也就沒法形成上下游公司合作式的開發(fā)模式。(二)生產(chǎn)成本高昂微流控產(chǎn)品本身就是結合微機電加工、生命科學、化學合成、光學工程及電子工程等許多領域學科的新產(chǎn)品,技術要求高,開發(fā)周期較長,導致生產(chǎn)成本升高。(三)技術難題比如對于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統(tǒng),抗體的固定、對微通道表面的封閉,顯著影響免疫分析的靈敏度,是該類芯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另外,微流控芯片與外圍設備如自動分析、顯示設備等的集成化也是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三、微流控芯片與生物芯片的區(qū)別微流控芯片指的是在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構建化學或生物學實驗室,它可以把所涉及的化學和生物學領域中的樣品制備、反應、檢測,細胞培養(yǎng)、分選、裂解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這塊很小的芯片上,用于完成不同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過程,并通過由微通道形成的網(wǎng)絡,使微流體貫穿整個系統(tǒng),用以實現(xiàn)常規(guī)化學或生物學實驗室的各種功能。生物芯片(biochip或bioarray)是根據(jù)生物分子間特異相互作用的原理,將生化分析過程集成于芯片表面,從而實現(xiàn)對DNA、RNA、多肽、蛋白質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檢測。狹義的生物芯片概念是指通過不同方法將生物分子固著于硅片、玻璃片、凝膠等固相遞質上形成的生物分子點陣。因此生物芯片技術又稱微陣列列(microarray)技術[7]。微流控芯片是以微量流體的精確控制為核心技術,而生物芯片是以靜態(tài)的親和反應配對為核心技術。從原理、應用及發(fā)展目標上看,它們都是芯片實驗室,但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它們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體系以及技術領域。在實際的研究和應用當中,各概念所涉及的技術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例如生物芯片可單獨使用也可作為微流控芯片的一種檢測技術。

四、微流控芯片在體外診斷領域的應用目前體外診斷是微流控技術的最大的應用場景。國內外體外診斷技術主要表現(xiàn)為自動化、快速化、超高靈敏度、高通量檢測和無創(chuàng)化、微創(chuàng)化的發(fā)展趨勢。(一)生化、免疫診斷檢測中的應用體外生化診斷檢測原理主要基于酶動力學檢測,依靠酶催化底物產(chǎn)生信號。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及微型化的特點,可以解決生化檢測項目多、樣本消耗量大、試劑成本高等問題。目前,商品化的微流控生化分析芯片主要以離心式微流控芯片為主。將生物化學檢測中所涉及的全血標本加樣、分離、定量、稀釋、反應、檢測等基本操作步驟集成在微芯片上,以微通道網(wǎng)絡連接各個反應腔室,通過離心力、毛細管力及虹吸閥等實現(xiàn)對流體的精確控制[6]。免疫檢測主要是基于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生物識別機制進行檢測,本身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微流通道內,當流體動力強度在0.1~10pN時可以分裂抗原抗體的非特異性結合,而在6~250pN時仍然可以保留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8-10],同時微流控技術平臺進行的微流控分析所需試劑量極小,大大降低了抗體等昂貴免疫試劑的消耗。此外,微納尺度的流體操控與集成,不僅提高了抗原與抗體反應的速度、有效縮短了反應時間,并極大地簡化了免疫分析的操作過程。因此,微流控免疫分析技術在提高體外診斷檢測的特異性、靈敏度、精確性等檢測性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5]。(二)分子診斷檢測中的應用分子診斷在目前精準檢驗醫(yī)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腫瘤的轉移復發(fā)、靶向藥物的篩選、胎兒的產(chǎn)前診斷等均有賴于分子診斷。而在微流控芯片方面,核酸擴增技術同樣也發(fā)展最為成熟,基于不同類型的核酸擴增方法均有大量報道,包括實時熒光定量PCR芯片、逆轉錄PCR芯片、液滴PCR芯片、數(shù)字PCR芯片等,以及基于恒溫擴增技術的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滾環(huán)擴增、重組酶聚合酶擴增等手段的微流控芯片。在數(shù)字微流控芯片中少量的模板DNA和試劑被封裝在液滴或微孔內,允許在相對傳統(tǒng)DNA擴增方案(例如PCR)更短的時間內分析珍貴的核酸樣品。目前微流控芯片已實現(xiàn)了分子診斷領域大部分的技術方法,包括基因分型、基因突變、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檢測、疾病相關微小RNA檢測,DNA測序等[4]。五、相關產(chǎn)品的注冊審評情況目前經(jīng)注冊審評的產(chǎn)品主要包括基于不同芯片檢測方法的試劑,以及配套芯片使用的檢測設備。芯片類試劑主要集中為境內注冊,目前已批準境內三類試劑40余項,由國家局批準上市的芯片檢測相關的設備(境內、進口)共約10余項。境內二類產(chǎn)品100余項。早期的芯片試劑類產(chǎn)品均為生物芯片,主要用于核酸和蛋白的檢測,試劑以微陣列等形式提前包被在芯片中,如采用核酸雜交芯片或蛋白芯片進行多項基因或抗體的檢測。我中心于2013年發(fā)布《生物芯片類檢測試劑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對該類產(chǎn)品進行注冊指導。隨著微流控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不同微流控形式的試劑申報注冊,并經(jīng)批準上市。有微陣列芯片、雜交芯片、PCR擴增芯片、碟式芯片、毛細管電泳、電化學基因芯片等。申報的試劑檢測主要涵蓋病原體檢測、基因分型、基因多態(tài)性、遺傳基因、以及腫瘤標志物的檢測;配套的檢測設備主要集中在恒溫擴增芯片分析儀、數(shù)字PCR分析儀、生物芯片閱讀儀等類別。目前國內產(chǎn)品的自動化和微流控程度較低,主要產(chǎn)品類別仍舊集中在微流控程度不高的生物芯片、以及采用簡單離心方法進行控制的PCR芯片,對配套設備的要求不高。六、審評思考及提示對于不涉及液路系統(tǒng)的生物芯片,參照其他試劑進行整體的分析性能評價。對于存在微流控的芯片,針對碟片式芯片,需另外考慮轉速和離心力。針對其他液路控制的芯片,考慮液路管徑、流速、壓力等因素。還有些芯片中未包被試劑,此時芯片不做為試劑管理,試劑的申報資料中應對配套使用的芯片進行選擇研究。對于主動型芯片,即微流控過程完全由芯片自動實現(xiàn),配套設備參照常規(guī)設備產(chǎn)品要求;對于被動型芯片,即微流控過程由配套設備施加外部動力來實現(xiàn),需要結合外部動力的實現(xiàn)原理,評價相應的機械定位、壓力、磁力等相關因素。

參考文獻:[1]/item/%E5%BE%AE%E6%B5%81%E6%8E%A7%E6%8A%80%E6%9C%AF/2000024?fromtitle=%E5%BE%AE%E6%B5%81%E6%8E%A7&fromid=4786762&fr=aladdin[2]/item/%E5%BE%AE%E6%B5%81%E6%8E%A7%E8%8A%AF%E7%89%87/8491082?fr=aladdin[3]/p/212151794[4]王超,張東鋒,楊柳青,等.微流控技術在分子診斷上的應用[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20(6).DOI:10.3969/j.issn.1671-7104.2020.06.011.

[5]李順基,肖育勁,陳鵬,劉筆鋒.微流控芯片技術在體外診斷領域中的應用進展[J].分析科學學報,2020(10),DOI:10.13526/j.issn.1006-6144.2020.05.004[6]慕軒,胡坪,羅國安,姚波.微流控芯片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進展.分析測試學報,200726(4),587~591[7]SchembriCT,BurdTL,Kopf-SillAR,SheaLR,BrayninB.JournalofAutomaticChemistry,1995,17(3):99.[8]PierresA,BenolielAM,BongrandP.JournalofBiologicalChe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