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課件教學課件_第1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課件教學課件_第2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課件教學課件_第3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課件教學課件_第4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課件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秋詞(其一)劉禹錫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友誼很深,人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很多,并稱“劉白”。其詩雅健清新,善用比興寄托手法。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著有《劉夢得文集》。背景鏈接本詩選自《劉禹錫集》卷二十六(中華書局1990年版)。此題下共有兩首詩,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劉禹錫因參加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領導的改革運動,受牽連被貶為朗州司馬,謫居九年。他在遭受嚴重打擊后,雖然苦悶,但并沒有消沉?!肚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秋詞(其一)[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解讀賞析////liáozhāoxiāo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冷清蕭條詩意: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面對秋天都悲嘆冷清蕭條,我卻認為

秋天勝過春天。賞析:第一、二句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先指出自古以來文人悲

秋的傳統,然后直抒胸臆,熱情地贊美秋天,態(tài)度鮮明地

否定了悲秋的論調,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春天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意: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鶴推開云層直沖云霄,把我的詩情也

帶到了藍天上。賞析:第三、四句借景抒情,展現了一幅秋高氣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鶴沖破秋天的肅殺,在云間遨游,將秋日的寂寥一掃而空的

畫面;隱含詩人因支持改革運動屢遭貶謫、愈挫愈勇的豪壯情

懷。一個“排”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白鶴沖破白云阻隔、直

上云霄的氣勢,表現了詩人奮發(fā)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推開云層。排,推開。藍天這首詩一反過去的悲秋論調,贊頌秋天的美好,借白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奮發(fā)進取的豪情與豁達樂觀的情懷。主旨歸納典型考題1.理解性默寫。(1)《秋詞》(其一)中詩人推出證據,寫出明麗的秋景,引出豪

邁詩情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詞》(其一)中詩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論調,運用鮮明的對

比來表達其觀點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秋高氣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鶴沖破秋天的肅殺,滿載詩人的詩情,在云間遨游,將秋日的寂寥一掃而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你認為詩人眼中“秋日勝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全詩表達了詩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原因是在秋高氣爽的天氣,看見白鶴直沖云霄,詩人心情豁然開朗,詩情廣闊,于是說“秋日勝春朝”。夜雨寄北李商隱/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xī)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其詩構思新穎,風格秾(nónɡ)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錦瑟》《無題》等。著有《李義山詩集》。背景鏈接

本詩選自《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當時詩人在巴蜀(今四川、重慶一帶),妻子在長安(今屬河南),所以說“寄北”。這首詩就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時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絕句。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解讀賞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意:你問(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歸期沒有定,今晚巴

山下著大雨,秋水漲滿了池塘。賞析:第一句中兩個“期”字,一問一答,表達了詩人欲歸不得歸的

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寫眼前之

景(實景),情景交融。面對凄涼的秋夜之雨,詩人愁隨雨漲,

表現了身居異鄉(xiāng)的孤獨、凄涼?!皾q”字富于動態(tài)感,寫出了

巴山水注滿秋池的夜雨景象,襯托出詩人的綿綿秋思。泛指川東一帶的山。川東一帶古屬巴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意:何時將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長談。追述我獨居巴山時

面對夜雨的情景。賞析:第三、四句筆鋒一轉,寫詩人想象回家團聚后剪燭西窗、

共話今宵的情景(虛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轉換成未來團聚的歡樂,也在未來的歡樂中注入被

時間過濾了的“昔日”之苦,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歸之情。何時將要回頭說,追述這首詩通過描寫現實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團聚之景的歡樂,虛實相生,表達了詩人身居異鄉(xiāng)、盼望回家的感傷和對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主旨歸納典型考題1.理解性默寫。(1)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借助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2)《夜雨寄北》中一問一答,寫眼前實景,表達了詩人欲歸不得

歸的愁苦、身居異鄉(xiāng)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2.請說說“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環(huán)境描寫,渲染了凄涼的氛圍,借凄涼的秋夜雨景抒發(fā)了在巴蜀羈旅中的孤獨凄涼之感。3.成語“剪燭西窗”源于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

“剪燭西窗”在本詩中指思念遠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中西窗之下秉燭長敘離別之情。后來泛指親友燈下相聚暢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陸游/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他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代表詩作有《游山西村》《關山月》《書憤》《示兒》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背景鏈接本詩選自《劍南詩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此題下共有詩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陸游自罷官后,閑居家鄉(xiāng)山陰。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年近七旬,雖然年邁,但愛國之情不減,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宋]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解讀賞析///shùlán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詩意:(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村莊里,并不為自己哀傷,

(心中)還想著為國家守衛(wèi)邊關。賞析:第一、二句寫現實?!敖┡P孤村”寫出風雨夜詩人老境凄涼。但這不是詩人所要強調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堅持的信

念。“不自哀”是因為“尚思為國戍輪臺”,一個“思”字,

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躺臥不起,形容老病孤寂荒涼的村莊指守衛(wèi)邊關。戍,守衛(wèi)。輪臺,古地名,在今新疆輪臺南,漢王朝曾在這里駐兵屯守。這里代指邊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意:夜將盡,(我)躺在床上聽那風吹雨打的聲音。披著鐵甲的

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征戰(zhàn)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中。賞析:第三、四句由現實轉入夢境。“風吹雨”運用雙關的修辭手

法,既指現實生活中的風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處

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

致地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夜將盡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這首詩借寫風雨夢境,抒發(fā)了詩人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主旨歸納典型考題1.理解性默寫。(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一詩中借寫風雨夢境,抒發(fā)詩人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飽含慷慨悲壯之情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一詩中,詩人表達自己年老

體衰,但仍想保衛(wèi)邊關,報效祖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中“僵”和“尚”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僵”寫出詩人風雨夜老境的凄涼,與后面所寫的詩人的報國壯志形成鮮明對比;“尚”表現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3.請賞析“夜闌臥聽風吹雨”的妙處。

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風吹雨”既指現實生活中的風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處境。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潼關譚嗣同作者簡介譚嗣同(1865—1898)

,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遍歷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推行新政.變法失敗后被殺。有《譚嗣同全集》行世。背景鏈接本詩選自《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潼關,在今陜西潼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陜西、河南三省要沖,歷來為軍事重地。詩人十多歲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詩。潼關[清]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解讀賞析///cùsàntónɡ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詩意:久遠的高云簇擁著潼關古城,獵獵的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

蹄聲。賞析:第一句寫潼關的歷史和氣勢。“終古”點明潼關歷史悠久,

“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見,從視覺的角度烘托了潼關城的

高聳、壯闊。第二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的秋風吹散,從聽

覺上凸顯了潼關城的寂寥與遼遠。久遠簇擁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詩意:黃河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

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了。賞析:第三句筆鋒一轉,寫“河流大野”,不說其奔騰或壯闊,而說其“猶嫌”

拘束。第四句寫秦嶺山脈入潼關之態(tài)勢,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其桀驁

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這兩句巧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黃河、秦嶺,

突出了黃河咆哮的氣勢和秦嶺高聳險峻的形勢。詩人寫的是感覺中的山

和水,把山水寫活了,讀來有沖擊力,使人在山河的雄偉氣勢中強烈感

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拘束指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這首詩通過對潼關雄偉壯觀景色的描寫,充分表現了少年時的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渴望。主旨歸納典型考題1.理解性默寫。(1)譚嗣同《潼關》一詩中表現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譚嗣同《潼關》一詩中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潼關城高聳壯

闊、寂寥遼遠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2.《潼關》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作用:賦予山水人的情態(tài),把山水寫活了,讀來有沖擊力,使人在山河的雄偉氣勢中強烈感受到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