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目錄萬方數(shù)據(jù)萬方數(shù)據(jù)目 錄摘 要..............................................錯誤!未定義書簽。ABSTRACT............................................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一章緒論.........................................錯誤!未定義書簽。一、問題的提出...................................錯誤!未定義書簽。二、概念的界定...................................錯誤!未定義書簽。三、研究目的與意義..............................錯誤!未定義書簽。(一)研究目的...............................錯誤!未定義書簽。(二)研究意義...............................錯誤!未定義書簽。四、研究假設.....................................錯誤!未定義書簽。五、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二章文獻綜述.....................................錯誤!未定義書簽。一、人格的研究綜述..............................錯誤!未定義書簽。(一)人格的概念.............................錯誤!未定義書簽。(二)人格的理論.............................錯誤!未定義書簽。(三)測量工具...............................錯誤!未定義書簽。二、不作為慣性的研究綜述........................錯誤!未定義書簽。(一)不作為慣性的概念.......................錯誤!未定義書簽。(二)不作為慣性的理論解釋...................錯誤!未定義書簽。(三)不作為慣性的影響因素...................錯誤!未定義書簽。(四)測量工具...............................錯誤!未定義書簽。三、特質焦慮的研究綜述..........................錯誤!未定義書簽。(一)焦慮的概念.............................錯誤!未定義書簽。(二)焦慮的理論.............................錯誤!未定義書簽。(三)焦慮的分類.............................錯誤!未定義書簽。(四)焦慮的影響因素.........................錯誤!未定義書簽。(五)測量工具...............................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三章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錯誤!未定義書簽。一、研究被試與工具的選擇.........................錯誤!未定義書簽。(一)被試的人口學變量分布...................錯誤!未定義書簽。(二)測量工具的選擇.........................錯誤!未定義書簽。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二、研究結果....................................錯誤!未定義書簽。(一)高校學生人格的現(xiàn)狀.....................錯誤!未定義書簽。(二)高校學生不作為慣性的現(xiàn)狀...............錯誤!未定義書簽。(三)高校學生特質焦慮的現(xiàn)狀.................錯誤!未定義書簽。(四)高校學生人格、不作為慣性與特質焦慮間的相關分析錯誤!未定義書簽。(五)高校學生人格、不作為慣性與特質焦慮的關系錯誤!未定義書簽。第四章討論.........................................錯誤!未定義書簽。一、高校學生人格的分析...........................錯誤!未定義書簽。二、高校學生特質焦慮的分析.......................錯誤!未定義書簽。三、高校學生不作為慣性的分析.....................錯誤!未定義書簽。四、高校學生人格、特質焦慮與不作為慣性關系的討論.錯誤!未定義書簽。五、對未來研究的展望............................錯誤!未定義書簽。結論..............................................錯誤!未定義書簽。注釋..............................................錯誤!未定義書簽。參考文獻............................................錯誤!未定義書簽。附錄1《NEO五因素人格問卷,NEO-FFI》.............錯誤!未定義書簽。附錄2 《特質焦慮量表》 53附錄3《不作為慣性問卷》..........................................56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錯誤!未定義書簽。原創(chuàng)性聲明、使用授權書..............................錯誤!未定義書簽。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摘摘要摘 要koinski等人在1995年研究時,提出了不作為慣性的概念。個體會因為錯過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當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xiàn)時,繼續(xù)傾向于放棄該機會,盡管當前機會仍然具有“正效價,研究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作不作為慣性(intionineti以往關于不作為慣性的研究都是探討單一變量對不作為慣性的影響本研究欲在此基礎上,探索人格和焦慮與不作為慣性的關系,以豐富不作為慣性的研究領域。本研究采《NO五因素人格問卷N-FF《特質焦慮量表及自《不作為慣性問卷》對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和哈爾濱商業(yè)大學的大學一年級至研究生三年級的高校學生進行調(diào)查。利用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對高校學生人格、不作為慣性和特質焦慮三個變量進行研究。運用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了解高校學生人格現(xiàn)狀、焦慮現(xiàn)狀以及不作為慣性現(xiàn)狀。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了高校學生人格、不作為慣性與焦慮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1)高校學生的特質焦慮與神經(jīng)質呈顯著正相關,與外傾性呈顯著負相關(2)高校學生人格的五個維度中,神經(jīng)質與不作為慣性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外傾性與不作為慣性之間呈顯著正相關(3)高校學生焦慮與不作為慣性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即高特質焦慮的個體,不作為慣性低(4)不作為慣性在人格與特質焦慮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關鍵詞:人格不作慣性特質焦慮方差分析調(diào)節(jié)效應I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bstractkoinskitlproposdtheonptofinationinetiain1995.ecuseofmissingabttrhn,whnagoodhneoursinthesimilrsittionin,individualwouldtendtoiveitup,dspitethecurntopportunitysmstostillhvepositivevlence.Thisphnomenonislledinationineti.Previousstudisdiscussdhowasinlevribleinfluencdinctionineti.Onthisbss,thisstudytendstoxploretherlationshipmongprsonlit、inationinetiandtritnxietytonrihtheareaofintionineti.Themethodofqustionniresurveywsusdinthestud.Thequstionnirs,includingNOiveFatornvntor、ntionnrtianvntor,ompningwithritAnxietynvntor,wremplodtoinvestitetheunivesitystudentsndpostrdutesofHrbinNomalUnivrsity、HrbinUnivrsityofSienendhnologyndHarbinusinessUnivrsit.rinenlsisndftornlsiswreusdtoexploretheunivesitystudents’ndpostrdutes’prsonlittritnxietyndinationinetia,AOAwsusdtonlzethesitutionofprsonalit、intioninetiandtritnxiety,thelinrstruturlrlationmodelwsmploedtofindoutthelationshipamongprsonlit、intioninertiandtritnxiet.Thersultsshows:(1)Univrsitystudents’ndpostrdutes’tritnxietyhssinifintlypositiveorrlationwithnurotiism,ndsinifintlynetiveorrlationwithxtrvrsion.2)nthefivedimnsionsoftheunivesitystudents’ndpostrdutes’personlit,nurotiismhssignifintlynetiveorrlationwithintioninrti,xtrvrsionhssinifintlypositiveorrlationwithintioninrti.(3)Univrsitystudents’ndpostrdutes’tritnxietyhssinifintlyngtiveorrlationwithintioninrti.ndividulwithhihrtritnxietyhslowrintioninerti.(4)nationinrtiaisthemodetorbtwenprsonlityndtritnxiet.ewrd:prsonlit;traitnxiet;inationinetiaft;vrinenlsis;modetingftII第一章第一章緒論第一章緒論一、問題的提出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才的競爭空前激烈,高校學生面臨著緊張的刺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情緒又同時影響著其思想觀念和行為。高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特殊的時期要求他們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tài)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活。人格和焦慮作為個體心身組織和基本情緒,時時刻刻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探討二者的影響因素,調(diào)節(jié)好兩者的關系對于調(diào)整高校學生的心理水平、維持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對情緒的研究逐漸開始擴展到其對個體決策行為的影響,并且希望通過實證研究,來考察情緒在個體決策中的作用。焦慮作為一種情緒信息,對決策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塑造著人們的選擇。因此,對焦慮與決策的關系研究幾乎充斥于到了決策的各個領域。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討的是焦慮對風險選擇的影響,而對于其他決策行為諸如對不作為慣性的影響缺乏相應的研究?;谶@幾點,本研究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人格和不作為慣性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人格和特質焦慮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個體的特質焦慮如何受其人格和不作為慣性的影響?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這些都是本研究嘗試回答的幾個問題。二、概念的界定1.高校學生本研究中將高校學生定義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大學一年級至碩士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不包括專科生和成人教育學生。2.人格本研究中根據(jù)MCre和Costa的命名法將人格定義為“五大因素構成的個體特性“五大因素分別為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神經(jīng)質開放性。3.不作為慣性本研究中的不作為慣性是指,個體會因為之前錯過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在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xiàn)時,繼續(xù)傾向于放棄該機會,盡管當前的機會仍具有“正效1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價,將個體在這種情況下的放棄行為稱為不作為慣性效應。4.特質焦慮本研究將個體的特質焦慮定義為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性。三、研究目的與意義(一)研究目的1.分析高校學生的人格、不作為慣性以及特質焦慮的現(xiàn)狀及特點;2對高校學生的人格不作為慣性及焦慮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討論進一步揭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豐富不作為慣性效應的研究角度,為提高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開拓新的領域。(二)研究意義1.理論意義本研究根據(jù)koinski和Pittmn所采用的典購買腳本,采用情境實驗法,編制《不作為慣性問卷》讓被試處在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境中對相關問題進行作答。目前,有很多學者對人格和特質焦慮的關系進行過研究,但還沒有將個體不作為慣性帶入研究探討三者之間關系的。本文欲在他人對不作為慣性的研究基礎上,以大五人格和不作為慣性為自變量,研究二者對高校學生特質焦慮的影響并且建立三者的理論模型,以豐富不作為慣性的研究領域。2.實踐意義(1有助于從宏觀的角度來了解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焦慮的現(xiàn)狀認識影響個體焦慮的一些因素,從而為高校學生調(diào)整焦慮水平、形成積極心態(tài)提供一定的依據(jù)。(2通過對特質焦慮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的差異研究以及特質焦慮與人格各維度的相關研究,有助于針對不同優(yōu)勢人格類型的高校學生調(diào)整其焦慮水平做出具體的干預方案。(3)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高校學生人格、特質焦慮情緒的現(xiàn)實狀況,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不同學生在作為與不作為選擇時提供建議。四、研究假設1.高校學生人格、特質焦慮與不作為慣性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存在差異。2.高校學生人格的神經(jīng)質維度與特質焦慮呈顯著正相關。2第一章第一章緒論3.高校學生人格的外傾性維度與特質焦慮呈顯著負相關。4.高校學生神經(jīng)質與不作為慣性呈顯著負相關。5.高校學生外傾性與不作為慣性呈顯著正相關。6.高校學生特質焦慮與不作為慣性呈顯著負相關。7.前后機會吸引力差異影響個體不作為慣性。8.不作為慣性在高校學生人格與特質焦慮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五、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1就研究內(nèi)容而言目前國內(nèi)對不作為慣性的研究非常少可供借鑒的參考資料相對匱乏。2.在研究方法方面,對不作為慣性的鮮有的一些研究均是參照koinski和Pittmn所采用的經(jīng)購買腳本進行改編的因此需要編制相關的量表來測量個體的不作為慣性,這也是開展其與相關變量研究的基礎。3從實際操作情況看本文采用劇情方法對不作為慣性進行調(diào)查研究雖然劇情方法被公認為研究不作為慣性效應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行為實驗也許是更加能夠解釋真實生活中的決策行為心理機制的研究方法。3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二章文獻述一、人格的研究綜述(一)人格的概念“人格”一詞最先發(fā)現(xiàn)于古希臘戲劇中,原意是指希臘戲劇中演員佩戴的面具,跟隨人物角色的不同而變換,體現(xiàn)了角色特點和人物性格。心理學沿用此含義轉譯為人格它包含兩種意思一種是個體在人生舞臺上的表現(xiàn)種種言行,包括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其做出的反應如言行舉止表現(xiàn)個體外在的人格品質。另一種指個體隱藏起來的自我,即因各種因素影響而不愿展示出來的真實的人格成分,表現(xiàn)個體內(nèi)在的人格特征。awneA.Pervin認為,人格是一個機能整體,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復雜組[]奧爾波特認人格就“一個人真正是什么具體來說“人格是個體內(nèi)在心理物理系統(tǒng)中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人對環(huán)境適應的獨特性”[2陳仲庚教授認為人格是一種心身組織[]黃希(2002對人格作出了定義:人格指的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當中形成的行為的內(nèi)部傾向,這種內(nèi)部傾向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是具有個人特色的心身組織]。(二)人格的理論通過對學者們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可以將人格的理論概括為以下幾種。1.動力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處于最低的人格結構層次,是指人的本能,而且這種本能是原始的、無意識的,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尤其是性本能組成的能量系統(tǒng)。本我層次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它不顧社會和現(xiàn)實是否有實現(xiàn)的可能而尋求直接的滿足。當本我的沖動與實現(xiàn)本我的環(huán)境條件不一致時,自我就逐漸發(fā)展起來了。它處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它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自我既要盡量滿足本我的要求,又受制于超我的約束,因此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超我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它處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guī)則、倫理要求和道德觀念內(nèi)化而來。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能夠抑制本我沖動、對個體自我進行監(jiān)督并且追求完善的境界。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它們各司4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一個方面:本我反映著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huán)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本能沖動得到滿足,它是人格的執(zhí)行者,是“現(xiàn)實的人;而超我追求完美,代表著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當三者處于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時,人格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健康的狀況;而當三者發(fā)生沖突并且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導致心理疾病[]。2.類型理論按照某些標準或特性,可以將人類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其中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而相同類型的人都有相似的人格特征。這就是人格結構的類型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一個人屬于某種類型,就不能是其他類型,是非此即彼的6]。榮格提出的內(nèi)——外向人格類型理論在眾多的人格的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外向和內(nèi)向兩種特征,個體的關注和興趣指向外部的,叫做外向;個體的關注和興趣指向內(nèi)部的,叫做內(nèi)向,根據(jù)個體占優(yōu)勢的人格特征,將其分為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外向型個體的特點是,關心外部事物,容易適應環(huán)境變化,情感外顯,性格活潑,樂觀開朗,獨立果斷、善交際。內(nèi)向型個體其心理活動通常指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不善交際愛獨處,憂思多慮,謹慎,有時對環(huán)境變化難以適應但是大多數(shù)個體都屬中間型極端外向和極端內(nèi)向的人很少[]。目前流行最廣影較大的人格類型理論當屬榮格的內(nèi)——外向人格類型理論,它雖然過于簡單,但是容易被人們了解和掌握,使用起來較為方便,更加切合實際。3.特質理論人格的結構類型理論相對古老,也比較粗糙。人格特質理論比較精細,因此目前比較盛行。人格特質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英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及德國的艾森克等。奧爾波特是人格特質理論創(chuàng)始人,他把人格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兩類卡特爾把人格特質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16種人格因素調(diào)查表就是根據(jù)16種根源特質編制的艾森克把許多人格特質都歸結為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和精神質三個基本維度或類型并用(extraversion外傾、neuroticism神經(jīng)質和(psychoticism精神質構成人格的三維度模型。艾森克及其夫人共同研究編制了專門用來測定這三個基本維度的個體差異的測量工具,即《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隨后主張人格特質理論的心理學家們又通過因素分析法陸續(xù)提出一些理論。20世紀80年代,McCrae與Costa(1986)提出,特質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遺傳的,在許多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中可以找到十分相似的因素。他們認為“五大”因素構成了人格的基本結構,因此提出一種稱為“大五人格”(Big-FivePrsonality)5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新的人格理論[]年來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對不同被試進行研究時雖然他們身份、文化和背景不同,但是即使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測量工具,人格特質的分析結果仍然特別相近,即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五種特別的人格特質或因素。盡管目前在命名五種因素時存在些許大同小異,但這種理論已基本為人們所接受[]。按照McCrae和Costa等人的命名方法用此五大因素來命名五種人格它們分別為:神經(jīng)質(Neroticism)、開放性(pennesstoexperience)、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外傾性(Extraversion)。對個體每一行為傾向都有一個維度對其進行廣泛描述,具體內(nèi)容如下(1)神經(jīng)質維度。這一維度體現(xiàn)個體對情感及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的調(diào)節(jié)。低分者能夠對自我進行合理調(diào)適,情緒反應良好、大多表現(xiàn)平靜、不極端。高分者相對來講經(jīng)常感到難過和焦慮,情緒反應容易波動,想法和要求太多且不實際,大多表現(xiàn)不平靜、易沖動(2)開放性維度。開放性既表現(xiàn)為對經(jīng)驗、探求態(tài)度的開放,即為對經(jīng)驗本身的積極尋求和欣賞,也表現(xiàn)為人際方面的開放,包括對陌生情境的忍耐和探求低分者通常表現(xiàn)為分析能力低審美感較差而且思維較為傳統(tǒng)缺少幻想,藝術興趣也很匱乏等。高分者相對來講比較有創(chuàng)造性,而且思維較為發(fā)散,對新穎的事物充滿好奇等(3)責任心維度。該維度與個體的組織計劃和成就動機有關,指個體的克制性和嚴謹性,是對個體的自我控制程度和延遲需求滿足的能力的一種反應。低分者自律性低,不太可靠,做事不夠細心,沒有定性,容易半途而廢高分者自律性較好責任感較強做事有條理有計劃能堅持到底(4)宜人性維度。該維度指個體對他人的態(tài)度,既包括正向的,如有親和力,有愛心和同情心,態(tài)度謙虛,但是容易心軟和信任別人,也包括負向的敵對態(tài)度,如冷酷無情,報復心重、頤指氣使、憤世嫉俗等。低分者通常懷疑心重、好爭斗。敵對性高;高分者通常值得依賴和信賴,樂善好施,強調(diào)和平,注重合作(5)外傾性維度。這一維度體現(xiàn)人際交往的數(shù)量和密度,表現(xiàn)個體獲得愉悅的能力。內(nèi)向者冷漠、孤僻、低糜、逃避刺激并回避社交,不容易獲得幸福感,高分者的表現(xiàn)與上述情況相反1]。即使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格各因素也有較大的一致性,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來支持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例如,各種語言中都有專門詞匯來描述它們。在進行評定時,自我等級評定和他人評定,在五個因素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也與一些心理學診斷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有些動機、情感和人際行為的表現(xiàn)及人格障礙的診斷等。所有的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個體之間的差異有望從五個人格因素方面加以說明[]。(三)測量工具6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1.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1943年,明尼蘇達大學教授ahaay和iley制定了明尼蘇達相人格測MinnsotaMultiphasicPrsonlitynvntory簡稱MMP該測驗是根據(jù)經(jīng)驗性原則建立的自陳量表共包括566項條目其中16項為重復條目使用時可分為個人式和分組式兩種除了研究量表該測驗共有14個量表其中臨床量表10個,包括疑?。╯、抑郁(D、癔癥(H、社會病態(tài)(Pd、男子氣—女子氣(M、偏執(zhí)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癥(S、輕躁狂(M)和社會內(nèi)向Si,效度量共4個,包括疑問(、說謊(、詐病(F)和校正量表(K。由于該問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別對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進行預測,以判斷不同群體在不同條目上的反應傾向,所以該測驗最常用于鑒別精神疾病[。2.16種人格因素測驗經(jīng)過幾十年的系統(tǒng)觀察和科學實驗,美國心理學家Cttl編制了卡式16種人格因素測驗SxtenPrsonlityFtorQustionnire,簡稱16P。該測驗是根據(jù)因素分析法編制而成的。該測驗共包含187項條目,屬于團體施測的量表,也可用于個別施測。測驗一般用模板計分,但得出的只是被試的原始分數(shù),還需要查16種人格因素常模量表將其換算成標準10分再進行剖析[]。3.艾森克人格問卷1975年,英國心理學家Esnk及其夫人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snkPrsonlityQustionnire,簡稱EPQ。該問卷是根據(jù)因素分析法編制而成的,分為成人和幼年兩套問卷各包括精神(P內(nèi)外(E神經(jīng)(和說()四個量表88項條目,各個量表在成人和幼年問卷上分別包括23、21、24、20和18252322項條該問卷中文版由陳仲庚于1981年修訂根據(jù)被試在各量表上獲得的總分,按年齡和性別常模換算成標準T分來分析被試的人格特點[]。4.NO五因素問卷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MCre和Costa,以“大五因素”人格理論為基礎,編制了NO人格問卷(NurotiismExtrvrsionOpnnssPrsonlitynvntor,NOP。該問卷由181條自陳題目組成。1992年,兩位學者又對其進行了修訂,成為NO人格問卷修訂版(EOPrsonlityInvntor-Rvisd,NEOPR。NOPR還有一個包括60條題目的簡化本,即NO五因素問卷(EOiv-atornvntor,NEOFF)。其中文版由楊堅修訂,包括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和神經(jīng)質五個人格維度。問卷采用里克特5點量表計分,求被試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選出與題項描述相符的程度分別給予1~5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組織行為學(第九版是由學者R..伍德曼J.斯洛姆和.赫爾7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雷格爾編著的,其中對大五位置進行了解釋,本研究以此為參考,確定被試的維度分[]。二、不作為慣性的研究綜述(一)不作為慣性的概念koinski、Pittmn和uttl(1995)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錯失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作為機會后,當相同領域內(nèi)再次遇到類似機會時,個體的不作為可能性將會增大,也就是說,個體之前的決策行為會對未來相同情況下的個體的決策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1]。個體會因錯過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當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xiàn)時,繼續(xù)傾向于放棄該機會盡管當前機會仍然具“正效價研究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作不作為慣性效應(inctioninetiafet)[1]koinski等人在1995年研究時提出了不作為慣性效應概念,當時考慮了先前機會的吸引力以及先前機會和后續(xù)機會的相對吸引力他們認為這種吸引力差異是引發(fā)不作為慣性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在具體研究中將不作為慣性的操作定義歸結為:與前后兩次機會的吸引力差異小或是僅提供第二次機會相比,當前后兩次機會的吸引力差異大時人們會更加傾向于放棄第二次機會1]。目前對不作為慣性效應的研究通常采用情景研究法在虛擬情景中,當前機會(比如商品的當前價格)通常是固定的,只是在差異大或差異小的條件下,先前機會(比如商品的先前價格)會有所變化,研究者通過用“現(xiàn)在你有多大的可能購買該產(chǎn)品?等類似的描述和5點或1點里克特量表來測量個體對當前機會的作為可能[]。(二)不作為慣性的理論解釋對引起不作為慣性原因的解釋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他們用實證研究來支持理論解釋,提出了以下主要觀點。1.自我知覺假設koinski等(1995在研究不作為慣性效應時曾提出自我知覺假設以此來解釋個體的不作為慣性,即當前后兩次機會的差異大時,個體會基于對先前更優(yōu)惠機會的不作為而推測,自己對此機會并無興趣,所以當個體再次面臨該機會時仍會傾向于選擇放棄2]。2.認知失調(diào)理論onstinr(1957)在以主體內(nèi)部認知要素之間的不一致來解釋行為的動8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因,創(chuàng)立了認知失調(diào)理論[]。在對不作為慣性的解釋上,onstiner(2002)的認知失調(diào)理論認為,如果人們得知先前錯過的機會的吸引力更大,而當前機會的吸引力已經(jīng)變小,這時就容易因產(chǎn)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導致認知失調(diào)。個體為了改善這種失調(diào)以達到心理平衡,通常會貶低該機會的信譽,或者降低當前機會的價值,不作為慣性效應就這樣產(chǎn)生了[]。3.心理賬戶理論心理賬戶理論是由Thler和Johnso(1980提出的他們認為相比于不同心理賬戶下的事件,相同心理賬戶下的事件對彼此的影響更大。在對不作為慣性的解釋上,心理賬戶理論認為,如果個體將兩次機會歸結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下,他就不會以第一次選擇作為第二次選擇的參照因此個體采取作為的可能性較大。一旦個體把兩次機會歸結在相同的心理賬戶下,通常就會認為第二次機會是第一次損失的持續(xù),個體就會傾向于不作為2]。也就是說,個體在進行決策時是否會產(chǎn)生不作為慣性,依心理賬戶理論的解釋來說,個體對兩次機會的心理賬戶的歸類是主要原因。4.錨定效應Tvrsky和Khnman(1974)提出了“錨定效應”這一概念,指當情境不確定時,初始的數(shù)值信息會影響個體對后續(xù)數(shù)值的判斷和決策2]。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生活當中看到,如果把一個產(chǎn)品作為特價商品來進行廣泛宣傳和銷售,那么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這件商品是很難恢復到正常價格出售的。用錨定效應理論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話個體在心理上會把這件商品在特價時的產(chǎn)品價值當成一“錨,并且以這個“錨”來衡量產(chǎn)品后來的價值。在對不作為慣性的解釋上,錨定效應認為,當個體連續(xù)進行決策時,在評價或衡量當前產(chǎn)品的價值時,也會把之前的產(chǎn)品當“錨而且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效應是受當前產(chǎn)品的價值與之前宣傳的價值共同影響的,二者相差越大,影響越明顯。因此可以說,錨定效應對不作為慣性起調(diào)節(jié)作用,是不作為慣性效應的調(diào)節(jié)因素[]。5.貶值理論Aks等(1985提出了貶值理論這種理論表明個體在錯失之前較有吸引力的機會后,當前機會的價值會被降低,個體在當前機會面前傾向于作出放棄作為2]。通過對告知人們某只股票之前的較高價格和當前的較低價格,要求被試回答以當前價格買入該股票的可能性同時讓被試評估愿意購買該股票的價格。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錯失之前的較高價格也就是較大的獲利機會后,當前的購買積極性會降低,個體對產(chǎn)品價值的評估結果也偏低。學者們總結之后認為,個體在錯失之前較優(yōu)的機會后,當前機會的價值會被降低,正是因為這種貶值,個體在當9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前機會面前才會做出放棄行為[]。6.后悔理論oomes和Sud(1982提出了后悔理論用納入后悔和欣喜因素的多因素效用函數(shù)解釋個體的非理性行為9]。在對不作為慣性的解釋上,Hutl和Aks(2002)通過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不作為慣性和后悔感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3]。koinski等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后悔情緒在不作為慣性效應產(chǎn)生的機制中起關鍵作用]。后來,koinski和Pttman(1998)在研究時提出了兩種可能的版本,這兩種版本也都和后悔解釋有關3]。在介紹這兩種版本之前,先闡明兩個概念——預期后悔和體驗后悔所謂預期后悔(ntiipatdrert)是指個體預期到如果他在此時購買此商品,那么就會一直提醒自己,之前喪失過一個比這個好的機會,將來會因此感到后悔。所謂體驗后悔(xprindrert)是指,個體因之前錯過一個更優(yōu)機會而感受到的后悔情緒[]。koinski和Pittmn的關于后的兩種版本就是和預期后悔和體驗后悔有關的。其中一種版本強調(diào)對當前體驗性后悔情緒的逃避,另一種版本強調(diào)對未來預期后悔情緒的回避。個體的決策行為同時受到預期后悔和體驗后悔不同程度的影響。Zlenbeg和Bttie研究后發(fā)現(xiàn),個體之所以在當前機會面前不作為,是在進行決策時為規(guī)避風險而選擇預期作為后悔情緒最小化3]。也就是說,個體在決策時產(chǎn)生不作為慣性,是因為預期到之前的后悔,為了避免再次體驗到后悔,所以放棄當前機會。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引起不作為慣性效應的原因是規(guī)避體驗后悔。koinski等人(1998)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放棄當前機會是為了避免產(chǎn)生與之前機會相比而導致的后悔情緒[]Ptalno等學(2010認為錯失之前較優(yōu)的機會后體會體驗到后悔情緒為了避免這種體驗后悔當再次出現(xiàn)比先前機會差的機會時,個體傾向于不作為Svdlis等(2006認為個體之所以產(chǎn)生不作為慣性,是因為個體忽略了當前交易在經(jīng)濟方面的合理性,因為后悔情緒是個體轉移了注意力。也就是說,當類似機會再次出現(xiàn)時,會提醒個體錯失之前機會時體驗到的后悔,所以個體不愿意認真評價并放棄當前機會,不作為慣性由此產(chǎn)生]。(三)不作為慣性的影響因素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可以總結出影響不作為慣性效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1.時空距離koinski等(1998發(fā)現(xiàn)個體的不作為慣性受時間距離的影響無論首次機會與當前機會相隔多久,即使是長如3個月,或是短如1天,個體都會表現(xiàn)出不作為慣性效應。但是,首次機會與當前機會相隔越短,個體不作為慣性的程10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度越高]不作為慣性效應的產(chǎn)生除了受時間距離的影響也受空間位置的影響??臻g位置越近越方便,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強。先前機會的空間位置越遠越不方便,個體對當前機會的不作為慣性越低;先前機會的空間位置越近越方便,個體對當前機會的不作為慣性越高[]如果當前選擇沒有之前錯過的機會的收益大,但是個體之前錯過的只能在距離較遠的地方獲得,而當前機會更為近便,個體可能會在當前機會上采取行動;如果個體之前錯過的機會唾手可得且收益更大,個體在當前機會上可能選擇放棄行為4]。綜上可知,時空距離對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有影響。2.吸引力差異研究表明,個體作為與不作為與否,受之前機會與當前機會之間的吸引力差異大小的影響。之前機會與當前機會之間的吸引力差異越小,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低;之前機會與當前機會之間的吸引力差異越大,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高4]。按照這種解釋,如果之前機會的收益大于當前機會,那么二者的差異越大,個體越有可能采取放棄行為,即其不作為慣性會提高。3.獲利和損失框架koinski等(1998的實驗結果表明個體如何建構當前的機會是影響不作為慣性效應的重要因素。實驗條件下,讓個體以之前較優(yōu)的機會或一般情況為參照,使個體在指導語的表述下,將當前機會建構成相對收益或相對損失;控制條件下,則無任何額外的說明。實驗表明,收益條件下,個體沒有表現(xiàn)出不作為慣性;在損失框架和控制條件下,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較為明顯。他們指出,個體將當前機會構建成損失框架,是由于先前機會比當前機會更佳,個體對其關注更多導致的,從而導致不作為慣性效應的出現(xiàn)[。4.機會的來源在utlr和Hihhouse的實驗中他們將當前機會的來源作為控制條件如果當前機會的來源不同,個體在對它進行評價時,并沒有以之前的機會為標準。在損失框架下,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下降;在獲利框架下,個體的不作為慣性不受機會來源的影響[]。5.選項數(shù)目在nPuttn、Zlenbg和nDijk(2006)對不作為慣性研究的實驗中,他們控制了選項數(shù)目。實驗表明,增加選項數(shù)目,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降低。也就是說,若當前同時給個體多個機會進行選擇,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降低,因為此時個體并沒有以之前失去的較優(yōu)機會為標準。若當前只給個體一個選擇機會,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比同時呈現(xiàn)兩個選擇時低[]。按照這種理論,同時給個體呈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現(xiàn)多種選擇機會,相比于只提供一個選擇機會,個體采取行動的可能性會增加,其不作為慣性會降低。6.社會性比較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各個領域的人們在對不同事物進行抉擇時都會有選擇的以其他人為參考。Kumr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個體的決策行為受他人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個體錯過先前更好的機會后,其不作為慣性受參照性的他人(rferntothe)是否錯過先前機會的影響。這種影響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決個體和參照性他人的接近度(proxiit,二者的接近度越高,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高,二者的接近度越低,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低;二是個體和參照性他人之間的關系的效(vlene個體和參照性他人之間的關系越好,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高,個體和參照性他人之間的關系越差,個體的不作為慣性越[]。7.配對程度elenbeg和nPuttn(2005)研究了產(chǎn)品售賣過程中的先升后降(postpromotiondip現(xiàn)象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很可能會在錯失某一品牌商品的折扣后轉向另一個品牌的商品;個體轉換品牌的行為在其錯失的折扣比較大時更為明顯4]。但是,其他學者的k062領域內(nèi),個體錯失一個有吸引力的機會后,其采取后續(xù)作為的可能性會提高。這些不一致的研究結論表明很多條件都影響個體的不作為慣性[]。在心理賬戶(mentlcountin、交易脫鉤(trnstiondoupling)等理論的基礎上,nPuttn等人(2009)對不作為慣性進行了實驗。由實驗結果可知,如果之前錯過的機會信息較為清晰,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提高;如果獲得之前錯過的機會需要一個多余的成本,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降低;之前錯過的機會和當前機會的可比性越大,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越高。通過這些實驗結論可知,如果將之前錯失的機會與當前機會配對,其配對程度就是不作為慣性效應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8.個體特質按照個體不同的事件的應對方式nPuttn等(2009把個體分成動作定向和狀態(tài)定向對不作為慣性進行研究。研究指出,無論錯失機會與當前機會的吸引力差異的大小,不作為慣性對狀態(tài)定向的個體影響較大,對動作定向的個體影響較小。如果把錯失機會和當前機會暫時分離開,狀態(tài)定向的個體的不作為慣性會降低,動作定向的個體沒有變化。于是研究者們的假設因此得到證實,即個體特質是影響被試不作為慣性效應的重要因素之一]。12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我國學者陳婷在研究不作為慣性效應時發(fā)現(xiàn),后悔作為一種情緒體驗,嚴重影響著個體的不作為慣性,個體的后悔程度越高,不作為慣性效應越顯著]。肖燕的研究表明,優(yōu)柔寡斷特質影響個體的不作為慣性,低優(yōu)柔寡斷者的不作為慣性更高]。(四)測量工具在對不作為慣性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們通常釆用情境實驗法本研究中不作為慣性問卷采用故事腳本法,根據(jù)koinski和ittmn所采用經(jīng)典購買腳本進行改編,讓被試處在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境中,并根據(jù)自身情況對后面的問題進行回答。故事腳本如下:你非常想買一臺平板電腦同學去逛街的時候正好接到某電子世界的特價宣傳單:原價1200元的平板電腦,現(xiàn)在打4.5折,只需540元(小差異條件下為72折只需864元后來你看到這個消息并且正好是你心儀的那款可是等你去購買時,銷售人員告訴你,這款平板電腦的特惠活動已經(jīng)結束了,但此款平板電腦現(xiàn)在仍有九折優(yōu)惠活動,需要9折,即1080元。請被試回答:今天平板電腦打9折,你購買可能性有多大?請被試根據(jù)自己zkq20160222的實際感受和體會對選擇態(tài)度做出判斷。三、焦慮的研究綜述(一)焦慮的概念作為現(xiàn)代社會最困擾人類的情緒之一,焦慮是一種主觀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由于失敗感或內(nèi)疚感增加,或者預期目標不能達到,或者障礙不能克服,個體會因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而感受到威脅,因此會產(chǎn)生緊張不安和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這種情緒狀態(tài)就叫做焦慮[]。雖然人類關注自身的焦慮情緒已經(jīng)很悠久,但直到20世紀初心理學才逐步對焦慮進行研究,可以說在心理學領域,對焦慮的研究歷史特別短暫。對于焦慮的界定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弗洛伊德認為,由于心理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層次之間存在不協(xié)調(diào)或矛盾,個體在自我覺知與應對危機時會產(chǎn)生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就叫做焦慮[]?;裟幔?988)提出,焦慮來源于個體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這種孤獨感和無助感是個體在富有敵意的世界里經(jīng)歷到的[]。荊其誠(1991)將焦慮定義為:個體雖然為避免威脅、危險等而做出努力和期待等軀體激活,但卻對威脅和危險無能為力的恐懼且不安的不愉快狀態(tài)。13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焦慮只是個體的一種心理反應,可以被看作是正常的適應行為,只不過這種行為帶有不快的情緒色彩,但它并不是來自于真實的危險情境中5]。馬建青(2003)認為,個體預料到將會產(chǎn)生某種不良后果或出現(xiàn)某種模糊的威脅,因此其主觀上會產(chǎn)生一種不安情緒,同時其他情緒體驗諸如憂慮、害怕、緊張等也會出現(xiàn)。個體的焦慮程度嚴重時可能會喪失一切樂趣、理想和希冀,甚至會導致心理疾病,個體將從心理上被摧垮。也就是說,焦慮能夠對個體的精神狀態(tài)、身體狀況、認知以及行為產(chǎn)生嚴重影響[]。鄭日昌(2010)認為,個體因預感到似乎將要有不幸發(fā)生,或是可能有沖突或挫折需要面對,會表現(xiàn)出煩惱和不安,于是就會產(chǎn)生一種彌漫性的恐懼體驗。因此可以說,焦慮是一種復雜的負性情緒,是由忐忑不安、焦灼和恐懼等體驗交織成的綜合性的的情緒狀態(tài)[]。KutGoldtein(201)認為,焦慮是一種紊亂的情緒狀態(tài),包括個體的忐忑不安、掛心、憂愁等主觀經(jīng)驗,是有機體因自我存在受到威脅而產(chǎn)生[]。(二)焦慮的理論1.精神分析學派的焦慮理論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理論基礎上弗洛伊德提出了焦慮的信號說。他認為,自我是焦慮的根源,只有自我才能引發(fā)并且體會焦慮,為了影響快樂—zkq20160222—痛苦機制,自我會發(fā)出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就是焦慮。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是本能受到壓抑。當不被接受的無意識想要以意識的形式表達出來時,這種情感就會產(chǎn)生含糊的焦慮感。原始焦慮階段與后續(xù)焦慮階段是被弗洛伊德劃分的焦慮的發(fā)展階段原始階段也就“創(chuàng)始狀態(tài)這一階段會涌現(xiàn)大量的力比多來滿足個體的要求,但個體卻無法抑制這些本能,因為此時自我還相對的較為弱小,因此沒有足夠的防御機制來進行識別。個體便會產(chǎn)生強烈的痛苦和焦慮,陷入被迫的無能為力的境地。當再次出現(xiàn)某一相似的情形時,自我便會開始產(chǎn)生焦慮,并以此對個體自身提出回避的命令,因為之前原始焦慮也對個體產(chǎn)生過了影響;或者,自我從焦慮情感中獲得能量之后,主動引起并將這種情感作為警告危險的信號,此過程也作為促動快樂——痛苦機制的手段。此時作為信號的焦慮便是后續(xù)焦慮[]?;裟岷蜕忱脑诟ヂ逡恋吕碚摰幕A上發(fā)展出了焦慮理論,該理論更注重社會文化因素對于個體發(fā)展的意義,他們都重視社會文化環(huán)境、人際關系以及親子關系對焦慮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其區(qū)別在于,霍尼用親子關系來歸結個體的環(huán)境——人際關系,認為個體是否會產(chǎn)生基本焦慮,取決于親子關系的好壞;而沙利文提出“重要的他人”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包括父母、教師和警察在內(nèi)的所有對個體的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十分強調(diào)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6]。總之,二者的14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理論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動機理論和重視童年經(jīng)驗及親子關系的傳統(tǒng),但卻拋棄了他的本能論、性欲論及人格結構論,將焦慮原因歸結為人際關系的損害,從而超越了只從個體的心靈內(nèi)部探索焦慮這一局限。2.社會學習學派的焦慮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焦慮和行為主義中的其他情緒一樣,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反應。任何情況下強化行為的作用都影響焦慮的降低或升高,因為焦慮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內(nèi)驅力。行為的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挫折會引起攻擊、冷漠和焦慮等情緒反應。盡管內(nèi)在的情緒能夠靠攻擊他人宣泄出來,可是在多數(shù)情形下,攻擊反而會引起更大的挫折,最后致使個體無計可施、力所不及,從而導致冷漠和焦慮。也就是說,個體的動機性行為受到挫折是焦慮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6]。班杜拉認為,焦慮與自我效能有關系。自我效能高的人,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厭惡性事件會進行防止或終止。當個體感知到自我效能較低或幾乎沒有時,對自己造成威脅的潛在的厭惡性刺激就會使人感到焦慮。所以增強處事效能可以降低焦慮的喚起[]。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焦慮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從存在主義立場上來說人自身的存在就是人的本質,作為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個k062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因人的內(nèi)在沖突而引起6]。羅洛·梅(1967)認為,當個體的人格及其存在的基本價值受到威脅時,就會產(chǎn)生憂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就是焦慮。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都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存在感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著個體的行為,對人的本性起到整合的作用,人的存在使人能夠達到自我完善。個體之所以會產(chǎn)生焦慮,是因為人的存在受到了威脅,不能體驗到自我的存在而且人的存在與人的本性無法整合。羅洛·梅認為焦慮的本質是(1)當個體在其個人的生命以及與生命有同等意義的價值觀和基本價值受到威脅,而且自我力量不足以將威脅解除時,會產(chǎn)生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就是焦慮(2)當個體覺知到其存在被損毀、將失去自我和世界而變?yōu)樘摕o,或者對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脅的一種的主觀狀態(tài)或體驗。(3個體在不同的選擇的權衡取舍中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心理沖突這種內(nèi)部沖突的反映就是焦慮它是個體的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沖突。羅洛·梅從時代根源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以下幾種原因會導致焦慮的產(chǎn)生(1)基本價值觀主要是指對競爭的價值觀、對信念的價值觀、對價值感和尊嚴感的價值觀,焦慮就是由這種價值觀的喪失以及人類因過度掠奪自然使其自身失去對自然的敬畏而導致的(2)由喪失自我感而產(chǎn)生的空乏與寂寞是焦慮的根本來源。現(xiàn)代人迷失了主體意識,喪失了對于人的存在的深刻尊崇,喪失了對于自我價值的15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尋求,個體消融于群體之中。由于氛圍的分裂,語言交流應有的統(tǒng)攝能力就喪失了,其中所表達的貧乏而混亂的真實情感致使人們無法有效的交流和溝通,空乏和寂寞導致個體內(nèi)心的焦慮與不安更嚴重地加深了[]。4.認知主義學派的焦慮理論認知主義在界定焦慮時,尤其考慮到了認知這一因素在個體焦慮的形成過程中表現(xiàn)的重大作用。代表人物Aonfrd(1968)認為,對以認知評價為中介的情緒體驗的內(nèi)化,是個體對行為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基礎。也就是說,焦慮這類的情緒反應,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這種情緒體驗,之后將內(nèi)化了的情緒體驗與某些行為建立聯(lián)系,然后焦慮與這些行為間的伴隨關系才會不斷表現(xiàn)出來。但是,何種外界刺激容易使個體產(chǎn)生認知上的偏差,進而表現(xiàn)出焦慮,認知主義學派并沒有論及[]。5.不確定性理論對于焦慮的界定,不確定性理論主要強調(diào)的是,刺激的不確定性是引起焦慮的因素,該理論既不偏向于認知理論,也不偏向于行為主義,而是將眾多理論進行了整合。代表人物zru(1991)認為,面對將要來臨的軀體傷害,個體會表現(xiàn)出驚恐的反應。而針對模糊的、不確定的威脅,個體表現(xiàn)出的才是焦慮反應。也就是說,如果是個體意識到k062有關系、相異的事物,或者自身價值和自我認同的保護受到某種損害時,就會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反應6]。代表人物rlow(2000)認為,焦慮是指個體獨特的結構,這種認知——情感結構位于防御性動機系統(tǒng)內(nèi)且與防御性動機系統(tǒng)密切相連。對可能的風險或是威脅的“不可控性”(unontrollbilit)就是焦慮的核心6]。個體在焦慮時會產(chǎn)生的強烈的生理或肌體反應,這些反應可能是大腦內(nèi)部的某些神經(jīng)環(huán)路參與反應的表現(xiàn),而這些腦內(nèi)特定的神經(jīng)環(huán)路為個體提供生理方面的準備以應對可能會發(fā)生的無助情況[]。該學派對焦慮的界定主要是從刺激物相對于主體的特征的角度出發(fā)的,對焦慮的本質的探討也結合了眾多理論流派的觀點。(三)焦慮的分類通常依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焦慮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分類。1.按焦慮產(chǎn)生的根源分類根據(jù)焦慮產(chǎn)生的根源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將焦慮分成三種類型(1)客體性焦慮。外界環(huán)境是客體性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個體因為害怕感受到的外部環(huán)境中存在著的現(xiàn)實的危險而在情緒上出現(xiàn)的焦慮反應就是客體性焦慮(2)神經(jīng)癥性焦慮。個體意識不到的、存在于無意識中的焦慮叫做神經(jīng)性焦慮。神經(jīng)癥性16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焦慮產(chǎn)生的根源是本我的生物性沖動,它是由于公開釋放生物性或破壞性沖動而受到周圍人的申斥和懲罰而產(chǎn)生的(3)道德性焦慮。精神分析論中的超我代表的是良心和道德,所以弗洛伊德認為,道德性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是超我。在本我趨于主動活躍地表現(xiàn)那些不道德的卑劣的思想及行為的時候超我就會以羞恥、罪惡感來對本我加以申飭和斥責,此時產(chǎn)生便是道德性焦慮的情緒[。2.按焦慮程度不同分類沙利文認為,焦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他據(jù)焦慮程度的高低不同,將其分為輕度焦慮和嚴重焦慮[]。后來許多研究者們繼承了他的這種分類方式,并將其發(fā)展起來,把焦慮分為五種,這五種分別是期望的焦慮、輕度焦慮、中度焦慮、重度焦慮和恐慌的焦慮。其中,個體平常出現(xiàn)的緊張就是前面的兩種,期望的焦慮和輕度焦慮。在社會生活中的某一階段,任何正常個體都會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不適的反應,如胃腸功能紊亂、擔驚受怕、不安等,這些不適反應就是焦慮。但是這種焦慮可以促進個體的生活和學習,并不會對給個體的生活與學習造成困難。因此可以說,適中的緊張對個體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程度再嚴重一些的焦慮是中度焦慮,又叫做神經(jīng)過敏性焦慮。產(chǎn)生這種焦慮時,個體會表現(xiàn)為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受能力降低,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生活和學習,而且這種影響是負面的。如果對這種焦慮進k062是會有所改善的7]。許多心理學者研究后都發(fā)現(xiàn),適當?shù)慕箲]不僅能夠改善個體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個體學習的效率。根據(jù)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個體焦慮和其活動效率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倒U型曲線來形容但是一旦個體的焦慮程度是重度那么就會對個體的生活和學習造成影響,甚至產(chǎn)生障礙。此時的焦慮甚至會降低個體的知覺能力,因此個體會需要更多的指引與引導。最為嚴重的就是恐慌性的焦慮,恐慌性焦慮的個體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和學習盡管對其進行指引和引導個體也無法進行活動,因為個體可能會因為恐慌性的焦慮而完全失去控制[]。3.按焦慮的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不同分類弗洛伊德(1924)首次將焦慮劃分成兩種形態(tài),即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后來,卡特爾(1958)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觀察、科學的實驗方法并且利用因素分析統(tǒng)計之后,第一個開始關注焦慮研究中涉及到的人格問題,進而提出焦慮兩種分類——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他認為,個體的心理結構包含兩種類型:一種是時間不變性特質,另一種是時間多變性狀態(tài)。其中,個體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短暫的情緒狀態(tài)指的就是狀態(tài)焦慮,狀態(tài)焦慮更大程度上與個人的身體變化指標密切相關,這類的身體變化指標包括呼吸、心跳和血壓等。而諸如“內(nèi)心著急“較易尷尬”等詞語通常情況下用來形容個體整體的、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17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征,這里指的就是特質焦慮??ㄌ貭柾ㄟ^分析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之后發(fā)現(xiàn),這是有區(qū)別而且相互獨立的兩種焦慮:首先,應激事件是狀態(tài)焦慮的來源,而且狀態(tài)焦慮只持續(xù)比較短暫的時間,但是特質焦慮將持續(xù)個體的一生,這種焦慮從個體年幼的時候就會顯露出端倪。其次,相對于特質焦慮的程度來說,狀態(tài)焦慮的程度比它要重。再次,個體產(chǎn)生特質焦慮時,一般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這些癥狀通常伴隨著狀態(tài)焦慮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除此之外,情境性焦慮或期待性焦慮是狀態(tài)焦慮的典型表現(xiàn),即我們常說的期待越高焦慮越嚴重,而漂浮焦慮是特質焦慮的核心,所謂漂浮焦慮是指沒有客觀事實的擔心和恐慌不安7]。將焦慮形態(tài)劃分之后,卡特爾還對其進行了定性描述,甚至推導出了和焦慮有關的次元人格因素這是以16PF中的6個人格特質為基礎的卡特1961在對焦慮進行研究時采用的是心理測量法,這是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這種方法使學者對焦慮的研究更加具體化和數(shù)量化了]。從這以后學者們對焦慮的實證性研究開始取得一定進展Spielbe(1966)在卡特爾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完整的狀態(tài)——特質焦慮理論,他將狀態(tài)焦慮描述為:人們在特定情景中產(chǎn)生的特定的反應狀態(tài),如緊張、憂慮、恐懼等,往往伴隨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改變,通常比較短暫,隨著時間的不同,狀態(tài)焦慮的強度和波動性也會發(fā)生變化這種情緒狀態(tài)比較復雜是一種相對個別的情緒反應。特質焦慮相對來說比較穩(wěn)定,具有個體差異性,是個體的一種習得的行為傾向,是體驗焦慮的高傾向性,也是一種預先反應傾向,這種反應傾向是針對危險情境來說的,個體的特質焦慮水平越高,越習慣認把外界的環(huán)境刺激有危險或是有威脅,而個體的焦慮反應正是針對這種危險或威脅產(chǎn)生的[]。為了對這兩種焦慮形成及他們在行為中的不同功能進行解釋和說明,Spielbgr提出了焦慮激活模型廣大學者使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A”就是根據(jù)這一理論構想編制而成的7]。這一模型把個體焦慮轉化成了能夠進行實證研究的操作性概念,這也促使對焦慮的研究歷史從研究哲學思辨和定性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定量分析,同時奠定了該量表作為經(jīng)典測量工具來研究焦慮的地位。從這之后,學者們對這一焦慮理論展開了廣泛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這樣的趨勢——一個是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這種研究主要以特質焦慮為對象再一個是相關研究這種研究占定量研究的最大部分且主要研究的是人格、歸因認知消極生活事件成就動機等與焦慮的關系[]本研究據(jù)Spielbgr的分類方法,將特質焦慮納入到研究當中。(四)焦慮的影響因素通過閱讀學者們的相關文獻,可以總結出影響個體焦慮情緒的因素主要包括18第二章第二章文獻綜述以下三點。1.人格因素Shr(1986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其焦慮水平越低[]。da(1985)等人的實驗結果表明,個體的特質焦慮與控制點之間存在相關關系,表現(xiàn)為焦慮水平低的個體具有內(nèi)控傾向,焦慮水平高的個體具有外控傾向8]。李梅(1995)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歸因方式影響其焦慮水平。將失敗歸為內(nèi)因即自己能力不夠的個體焦慮水平較高,反之,外歸因的個體焦慮水平較低8]。王才康(2000)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自我效能感與特質焦慮有顯著相關關系8]。李焰等人(2002)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人格、學業(yè)壓力和環(huán)境三個變量中,人格對焦慮的形成起更大作用[]。馮慶林(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內(nèi)向性格是影響大學生特質焦慮的重要因素[]。2.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社會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等,學習生活中的緊張事件和激烈競爭都會加重個體的心理負擔,使個體出現(xiàn)焦慮情緒。下面總結了幾點影響焦慮情緒的環(huán)境因素。在社會因素方面,樊曉光(2001)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特質焦慮的因素包括家庭不和睦、生活水平差、師生關系不好等8]。王紅艷(2002)的研究結果表明,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影響大學生的焦慮情緒,較為明顯的因素包括年級、專業(yè)興趣、學習方法等[。在學校因素方面,崔明(2002)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焦慮自評得分與人際關系和學業(yè)壓力有顯著相關關系8]。李柳(205)的研究結果表明,年級是影響大學生特質焦慮的重要因素,性別是影響大學生特質焦慮的間接因素8]。在家庭因素方面,王極盛(1998)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焦慮水平和其親子關系、父母關系有顯著相關8]。陳建民(2006)等人的研究表明,職高學生的特質焦慮水平受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比溫暖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更能導致個體的高特質焦慮水平[]。3.應對方式Rfty等(1997的研究結果表明問題解決是特質焦慮水平低的個體通常采用的應對方式,而回避是特質焦慮水平高的個體通常采用的應對方式9]。劉賢臣等人(1997)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個體其焦慮水平較低,而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個體其焦慮水平較高9]。許向陽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社會背景下,如果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或是應對事件時的社會支19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持不夠,都會引起個體較高的焦慮水平[]。(五)測量工具在眾多的測量焦慮的工具中應屬Spieber和Gosuh從1964年開始編制的應用性量表——《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簡稱SA)最為常用和著名。Spielbgr于1993年將其修訂其中狀態(tài)慮部分和特質焦慮部分各20道題目,1道負性情緒題目,9道正性情緒題目。前20道題目為SA,即狀態(tài)焦慮量表,用于評定被試某一特定時間特定情景的焦慮情緒體驗后20道題目為A特質焦慮量表,通常被試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的焦慮情緒體驗以及焦慮癥患者長期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效果都可以用該量表來進行評價各題目均采用四級評分法:1表示完全沒有,2表示有些,3表示中等程度或是經(jīng)常,4表示非常明顯或幾乎總是如此分別計算SAI和1的各20道題目的總分最小值20最大值80,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Spiebr選擇了40915名正常個體以及461名精神病患者作為被試,對《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進行了適用性測試,并對此發(fā)表了常模測試報告。將常模測試報告總結后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首先,個體的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在性別的人口學變量上均無顯著差別其次在幾正常人群中,焦慮程度最低的是職員,大學生的焦慮程度比職員稍高,中學生的焦慮程度比二者都高,焦慮程度最高的是新兵。然后,在應激與平靜時,個體的特質焦慮程度基本沒有什么變化,但是狀態(tài)焦慮會出現(xiàn)波動,而且在自然情境下,狀態(tài)焦慮的得分會比特質焦慮偏低。再次,無論是狀態(tài)焦慮得分還是特質焦慮得分,病理人群都始終明顯高于正常人群。除此之外,在正常個體中,老年人的焦慮程度比青年人的焦慮程度稍低。常模測試報告結果還表明,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84,對100例的先后評分結果復測后發(fā)現(xiàn),其相關性為0.90。這些統(tǒng)計結果都說明《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A)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988年,《狀——特質焦慮量表(SA被翻譯成中文1990年中文《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被現(xiàn)場測試該測試選取了來自長春地區(qū)的818名正常個體為被試,由北京醫(yī)科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和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職工醫(yī)院聯(lián)合舉辦。1993年該測試的調(diào)查報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上得到發(fā)表測試報告結果顯示,中文《狀——特質焦慮量表仍然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特質焦慮量表(A)的初測部分與復測部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0《狀態(tài)焦慮量表(A)的初測部分與復測部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88SAI和AI的相關系數(shù)為0.84復試部分的相關系數(shù)為0.77。無論是在性別,還是在正常人群的焦慮層次的劃分等多項測量上,中文版《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AI)的測量結果都和Spiebgr的測量基本一致[]。研究也使用AI問卷作為高校學生焦慮狀況的測量工具。20第三章第三章研究的過程與結果第三章研究過程與結果一、研究被試與工具的選擇(一)被試的人口學變量分布本研究采用兩階段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商業(yè)大學三所高校選取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為被試,平均年齡為22.3±2.23。正式問卷400份有效回收392份有效率98.0表31為本研究被試的具體分布情況。表31問被人學量分(=32)人口學變量人數(shù)%人口學變量人數(shù)%性別年級男21354.3大一8321.2女17945.7大二8621.9專業(yè)大三6817.3文科20051.0大四7619.4理科19249.0研究生7920.2是否獨生家庭所在地是23961.0城鎮(zhèn)24061.2否15339.0農(nóng)村15238.8(二)測量工具的選擇1.人格量表以往對人格的心理學研究中,不同的學者多采用的人格量表多有不同,但大多以《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16PF人格測驗《艾森克人格問卷》和《大五人格量表》為測量工具。但是《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主要用于精神疾病的鑒定NO五因素問卷》是在已有《16PF人格測驗》和《艾森克人格問卷》的基礎上,繼續(xù)通過因素分析法發(fā)展、總結而出的,且編制時間較晚,理論較成熟,本研究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格測驗更加完善,且題量較為適中,所以本研究采用NO五因素問卷》作為人格的測量工具。21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MCre和Costa“大五因素人格理論為基礎編制了NO人格問卷(eurotiismExtrvrsionOpnnssPrsonlitynventor,NEOP。該量表由181項自陳題目組成。1992年兩人又對其進行了修訂,稱為NO人格問卷修訂版(EOPrsonlitynvntorRvisedNOPREOPR有個包括60條題目的簡本,即NO五因素問卷(EOive-tornvntor,NOF其中文版由楊堅修訂包括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和神經(jīng)質5個人格維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計,要求被試按照與題項描述的符合程度分別對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給予1~5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83具有較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2.不作為慣性問卷在對不作為慣性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們通常釆用情境實驗法本研究中不作為慣性問卷采用故事腳本法,根據(jù)koinski和ittmn所采用經(jīng)典購買腳本進行改編,讓被試處在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境中,并根據(jù)自身情況對后面的問題進行回答。故事腳本如下:你非常想買一臺平板電腦同學去逛街的時候正好接到某電子世界的特價宣傳單:原價1200元的平板電腦,現(xiàn)在打4.5折,只需540元(小差異條件下為72折只需864元后來你看到這個消息并且正好是你心儀的那款可是等你去購買時,銷售人員告訴你,這款平板電腦的特惠活動已經(jīng)結束了,但此款平板電腦現(xiàn)在仍有九折優(yōu)惠活動,需要9折,即1080元。請被試回答:今天平板電腦打9折,你購買可能性有多大?請被試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感受和體會對選擇態(tài)度做出判斷。3.特質焦慮量表Spielbgr于1993年修訂了《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簡稱SA。該量表由指導語兩個分量表共40項條目組成前20項條目為狀態(tài)焦慮分量(SA后20項條目為特質焦慮分量(A各項條目均采用四級評分法1表示完全沒有2表示有些,3表示中等程度或是經(jīng)常,4表示非常明顯或幾乎總是如此,個體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體驗選擇最恰當?shù)姆种?。分別對SAI和AI的各20個條目的總分進行計算最小值為20最大值為80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1988年《狀——特質焦慮量表(SA被譯成中文多項研究表明SAI中文版也具有較高的信效度,且其在性別、正常人群焦慮層次劃分等多項測量上與Spiebr的測量基本一致。SAI的重測信度為0.16~0.62,穩(wěn)定性比較低,AI的重測信度0.73~0.86,穩(wěn)定性比較高。本研究主要研究特質焦慮,因此施測時僅22第三章第三章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采用特質焦慮問卷項目。二、研究結果(一)高校學生人格的現(xiàn)狀1.高校學生人格的基本情況高校學生人格量表共有5個維度,對這5個維度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高校學生人格的總體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2。表32高學人現(xiàn)(n=32)因子nM±SD神經(jīng)質39231.33±4667開放性39234.15±4434宜人性39232.50±5046責任心39236.19±4684外傾性39234.53±4198由表32可知高校學生人格五因素的平均分分別是神經(jīng)質31.337開放性34.15,宜人性32.505,責任心36.191,外傾性34.538。2.人格各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對不同性別高校學生人格的五個維度進行了比較,結果如表3-3所示。表33人的別異較男MSD 女SD F p η2 1β神經(jīng)質1.44±.9153.16±4360.461.97.01.104開放性4.09±.9423.31±3747.472.93.01.105宜人性3.10±.2803.73±4651.758.06.20.793責任心5.52±.2683.00±3731.048.02.25.885外傾性4.07±.5233.12±3703.419由表33可知在大五人格量表的五個維度中在宜人性維度上女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得分在責任心和外傾性維度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得分低于女性得分。在神經(jīng)質和開放性維度上則不存在性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平菇香菇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展合同
- 2025年度二手房買賣合同交易手續(xù)辦理指南
- 2025年度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項目合作開發(fā)合同4篇
- 2025年度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庫安全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質木箱紙箱租賃經(jīng)營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停薪留職員工績效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床上用品電商平臺合作推廣合同2篇
- 江蘇省村衛(wèi)生室人員合理用藥培訓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局認證離婚協(xié)議書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林地使用權租賃合同范例3篇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及施工現(xiàn)場易發(fā)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環(huán)節(jié)的預防監(jiān)控措施
- 《榜樣9》觀后感心得體會四
- 2023事業(yè)單位筆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題庫(含答案)
- 化學-廣東省廣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檢測卷(一)試題和答案
- 2025四川中煙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EHS工程師招聘筆試題與參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 營銷策劃 -麗亭酒店品牌年度傳播規(guī)劃方案
- 2025年中國蛋糕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及發(fā)展前景研究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潤滑油過濾培訓
- 護理組長年底述職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