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落實三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_第1頁
基礎落實三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_第2頁
基礎落實三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_第3頁
基礎落實三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_第4頁
基礎落實三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礎落實三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虛詞不虛,表情達意高考對本考點的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所謂“常見文言虛詞”,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代詞、副詞等?!岸?、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文言虛詞是高考的考查范圍。一、虛詞辨識7方法掌握虛詞一般有以下方法:(一)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為”表判斷,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賓語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炯淳毤次颉?.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有群丐過其門,見(來懋齋)先生家羅杯盤,必有所謂喜事者。遂麇集于戶限外,爭欲得杯盤狼藉之余瀋。斯時也,先生饑火與憤火交綏,于是出謂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設席也,實以部試期迫,赴都乏資,意欲藉親故之集會輪資,應眉急耳。奈親故負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為虛設。雖然,與其魚餒而肉敗,孰若大家共一飽。汝曹其就座,吾將為東道主而暢飲焉?!比贺さ翘冕^,醲餉既良,已謂先生曰:“吾儕小,蒙先生賜以酒食,固屬非分之寵。今試一問,由此達京師需金幾何?”先生曰:“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下足矣?!比贺暺鹪唬骸笆菂^(qū)區(qū)者,何難之有?吾儕愿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義而奇其事,且厚有贈饋。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資為先生應試費。試后果捷南宮,得出為某邑宰,循例省親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節(jié)選自《虞初廣志》,有刪改)(1)予之肆筵以設席也,實以部試期迫,赴都乏資,意欲藉親故之集會輪資,應眉急耳。譯文:(2)與其魚餒而肉敗,孰若大家共一飽。汝曹其就座,吾將為東道主而暢飲焉。譯文:(3)是區(qū)區(qū)者,何難之有?吾儕愿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譯文:(二)代入檢驗法答題時先確認判斷該虛詞在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如“不與市中兒嬉敖”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兩句,判斷“與”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我們首先關注第二句,第二句話出自《赤壁賦》,句中的“與”連接了“水”和“月”,是連詞,譯為“和”,把這個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斷兩句中的“與”意義和用法不同。結合語境判斷,第一句中的“與”是介詞,譯為“跟”?!炯淳毤次颉?.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魏略》曰: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绷了煅栽唬骸皩④姸葎㈡?zhèn)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绷劣衷唬骸皩④娮远群稳缫??”備曰:“亦不如?!痹唬骸敖窠圆患?,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眰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1)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譯文:(2)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譯文:(3)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譯文:(4)《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譯文:(三)句意分析法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句子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炯淳毤次颉?.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子之大父一瓢先生,醫(yī)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祿。仆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來墓志無一字及醫(yī),反托于與陳文恭公講學云云。嗚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傳矣,朽矣!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圣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則名高;而布衣挾相公以自尊,則甚陋。今執(zhí)途之人而問之曰:“一瓢先生非名醫(yī)乎?”雖子之仇,無異詞也。又問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學乎?”雖子之戚,有異詞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傳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傳先人,得毋以“藝成而下”之說為斤斤乎?不知藝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藝非道?貌襲之,道藝兩失。醫(yī)之為藝,尤非易言,神農始之,黃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領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醫(yī)絕矣,惟講學一流轉未絕者,何也?醫(yī)之效立見,故名醫(yī)百無一人;學之講無稽,故村儒舉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而反賤之于舉目皆是之中,過矣!(1)仆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來墓志無一字及醫(yī)。譯文:(2)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譯文:(3)“一瓢先生其理學乎?”雖子之戚,有異詞也。譯文:(4)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而反賤之于舉目皆是之中,過矣!譯文:(四)對稱分析法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修飾的連詞。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中“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趁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炯淳毤次颉?.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選自《說苑》)(1)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譯文:(2)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譯文:(五)句位分析法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做代詞,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在句首還常做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如“其(表揣測語氣)皆出于此乎”(《師說》)。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藺相如)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商量、期望、祈使語氣),如“吾其(表祈使語氣)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即練即悟】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金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鶆t學于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祥遂絕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島,難易遠近,歷歷可據(jù)以行。宋終莫能用。及后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后人服其精確。(1)基則學于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譯文:(2)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譯文:(3)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島,難易遠近,歷歷可據(jù)以行。譯文:(六)語法切入法根據(jù)虛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判斷其大概含義。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句中的兩個“為”應為動詞作謂語,譯為“是”;末句“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助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炯淳毤次颉?.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譯文:(2)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譯文:(3)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譯文:(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譯文:(5)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譯文:(6)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譯文:(七)詞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兩個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即練即悟】7.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及用法)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節(jié)選自《三國志·關羽傳》,有刪改)(1)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譯文:(2)當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譯文:(3)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譯文:(4)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譯文:二、高頻、易混虛詞辨析(一)而“而”作為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它的主要用法是作為兩項內容或兩個句子的連接詞,表明前后內容或上下句之間的關系,但是作為連詞,構成的關系較為復雜。以下三種情況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們重點加以講解。1.表修飾VS表遞進“而”表修飾關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等。那么,判斷“而”是不是修飾關系,只要看它是否處在狀語和謂語之間就基本上可以斷定了,此時的“而”不用翻譯。如“夜縋而出”和“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飾關系?!岸北磉f進關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包含主語和謂語兩個句子,并且在語意上后面內容對前面內容來說呈現(xiàn)更進一步的遞進關系,此時的“而”要譯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表遞進關系。2.表順承VS表并列如何判斷“而”是表順承關系還是表并列關系,主要看兩點:(1)“而”前后的詞語有無時間上或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如果有,則此時“而”表示順承關系,如“圖窮而匕見”。(2)“而”前后的詞語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語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關系,如“侶魚蝦而友麋鹿”。3.表修飾VS表順承前者側重“而”后面的動詞,“而”前面的詞作狀語,修飾后面的動詞;后者強調先后關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而”,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后面的動詞,一般不譯。(2)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而”,表順承關系,不譯或譯為“就,接著”?!炯淳毤次颉?.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義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4)人非生而知之者()(5)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6)子產而死,誰其嗣之?()(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虛詞,在其眾多的義項中,我們重點區(qū)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時的兩類詞性。介詞表原因VS連詞表原因區(qū)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詞還是連詞,關鍵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為介詞:常與后面的代詞、名詞、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詞。[提示]“以”作介詞時,有修飾或限制作用,介賓短語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強秦之歡”。(2)“以”為連詞:它后面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耙浴钡那昂笫潜贿B接的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前一部分往往是后一部分的目的或結果,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以”連接了前后兩個句子,因此,應該看作表原因的連詞。[提示]“以”作連詞時,沒有修飾和限制作用,只起關聯(lián)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炯淳毤次颉?.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2)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臣以供養(yǎng)無主()(4)但以劉日薄西山()(5)相濡以沫()(三)與“與”作“和、跟、同”時,既可以作介詞,又可以作連詞。在某些試題中,此類“與”屬于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別區(qū)分。另外,如何分清“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這也是個關鍵問題。1.介詞表“和、跟、同”VS連詞表“和、跟、同”“與”譯為“和、跟、同”是連詞還是介詞,可以這樣辨別:(1)當“與”作介詞時,前后內容不是并列關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換,若互換,基本意思發(fā)生改變,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狀語等其他成分,如“當與秦相較”中的“與”作介詞。(2)當“與”作連詞時,前后內容為并列關系,二者能夠互換位置而基本意思不變,且在句中作同一種成分,此時“與”前面不能增加狀語成分,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與”作連詞。2.實詞“與”VS虛詞“與”分不清“與”的詞性是虛是實,這是關于“與”的第二個難點。判斷“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關鍵要看“與”的前后是構成完整語句,還是構成并列短語。例如:(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這里的“與”和后面的“嬴”構成動賓短語,因此“與”是實詞,譯為“親附、親近”。(2)蜩與學鳩笑之。(《逍遙游》)這里的“與”前后都是名詞,因此“與”是連詞,譯為“和、同”?!炯淳毤次颉?.解釋下列句子中“與”的意義和用法。(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2)孰與君少長。()(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則與一生彘肩。()(5)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6)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7)吾與徐公孰美?()(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四)焉表代詞或兼詞VS表語氣助詞如何區(qū)分“焉”表代詞或兼詞還是表語氣助詞?我們只要注意辨別,就有規(guī)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代詞或兼詞。(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記》)中的“焉”表陳述語氣。(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范圍、方位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如“此之謂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中的“焉”為陳述語氣。(3)狀語是表示處所、范圍、對象、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的“焉”表疑問語氣?!炯淳毤次颉?.解釋下列句子中“焉”的意義和用法。(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2)且焉置土石?()(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4)盤盤焉,囷囷焉。()(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6)猶且從師而問焉。()

基礎落實三一、虛詞辨識7方法[即練即悟]1.解析:(1)此句為判斷句,句中的“也”表判斷。以,因為。(2)“與其……孰若……”屬于固定句式,應翻譯成“與其……不如……”?!捌洹?,語氣副詞,表祈使語氣,此處可譯為“趕緊、趕快”等。(3)“是區(qū)區(qū)者”為判斷句,“者”表判斷的標志?!耙浴?,介詞,譯為“用、拿”;“何難之有”,賓語前置,譯為“有何難”?!爸笔琴e語前置的標志。答案:(1)我在這里設席擺下酒宴,實在是因為禮部考試的時間近了,到京城去沒有資金路費,想借助親朋好友的集會來籌集資金,解決燃眉之急。(2)與其讓魚肉腐爛壞掉,不如大家一塊吃個痛快。大家趕緊來就座,我作為東道主,請大家開懷暢飲。(3)這是區(qū)區(qū)小事,有什么艱難?我們愿意為此盡力,用沿途乞討得到的錢物,供給先生食用?!緟⒖甲g文】這時有一群乞丐路過他家,看見先生家里擺列著杯盤,認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門外,爭著想得到吃剩的飯菜。這時候,先生饑餓和憤恨交織,于是出門對這群乞丐說:“我在這里設席擺下酒宴,實在是因為禮部考試的時間近了,到京城去沒有資金路費,想借助親朋好友的集會來籌集資金,解決燃眉之急。怎知親朋好友都辜負我,今天都食言了,以至于我的酒菜都成了擺設。既然如此,與其讓魚肉腐爛壞掉,不如大家一塊吃個痛快。大家趕緊來就座,我作為東道主,請大家開懷暢飲?!币蝗浩蜇みM屋喝酒吃肉,酒足飯飽,對先生說:“我們是地位低微的人,承蒙先生賞賜給酒和食物,這本來已經是非分之想了,我們今天想問一下,從這里到京師需要多少銀兩?”先生說:“只要讓我路上不挨餓,能平安順利抵達京師就行了?!比贺暬卮鹫f:“這是區(qū)區(qū)小事,有什么艱難?我們愿意為此盡力,用沿途乞討得到的錢物,供給先生食用。”一路上旅館的主人贊嘆他們的俠義行為,對他們的事感到驚異,常常多送給他們食物。到了京師以后,群丐分頭乞討,用乞討所得的錢財供給先生作為應試的費用。考試結束后,來懋齋先生果然考中了禮部的進士。出京做某地的縣令,按照慣例回鄉(xiāng)省親。群丐也催促他回去。2.解析:(1)首先確定虛詞的詞性和意義,然后再代入句子,分析是否恰當即可。句中的“而”是連詞,表轉折,譯作“但是”。(2)是:這個。與:同“歟”,語氣助詞?!笆呛窝耘c!”這是什么話!表示不同意別人所說的話。句中“以”為介詞,可譯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指“結毦”。代入讀通即可。(3)句中“乃”為副詞,可譯作“于是”。“以”,介詞,可以譯為“用”。(4)句中“之”為代詞,代上述事情。句中可譯為“這樣”。答案:(1)諸葛亮知道荊州將是第二個受敵(的地方),但劉表性格比較和緩,不通曉軍事。(2)這是什么話!我姑且用它來忘記憂愁罷了。(3)劉備由此知曉諸葛亮有過人的謀略,于是用對待上等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諸葛亮。(4)《九州春秋》所說的也是這樣?!緟⒖甲g文】《魏略》上說:劉備駐軍于樊城。當時曹公(曹操)剛剛平定黃河以北(袁紹),諸葛亮知道荊州將是第二個受敵(的地方),但劉表性格比較和緩,不通曉軍事。諸葛亮于是往北去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軍內升帳完畢,其他的賓客都走了,只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想要說什么。劉備喜好制作飾物,當時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給了劉備,劉備于是自己動手編織。(于是)諸葛亮進言說:“英明的將軍應當有更遠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飾物呢!”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說:“這是什么話!我姑且用它來忘記憂愁罷了?!敝T葛亮于是獻言說:“將軍認為劉鎮(zhèn)南(劉表)和曹操相比誰厲害?”劉備回答說:“(劉表)比不上(曹操)。”諸葛亮又說:“將軍自己認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劉備說:“我也不如(曹操)?!敝T葛亮說:“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劉備說:“我也為這個發(fā)愁,應該怎么辦呢?”諸葛亮說:“現(xiàn)在荊州不是總的人口少,而是登記在戶的人少,一般的住戶都有很苛刻的賦稅,于是人們心中不滿;可以和劉表說,讓國內沒有登記的住戶,都自行登記,這樣的話,國內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軍抵御曹兵了?!眲渎爮牧酥T葛亮的計謀,于是軍隊就強大了。劉備由此知曉諸葛亮有過人的謀略,于是用對待上等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諸葛亮。《九州春秋》所說的也是這樣。3.解析:(1)句意為“我正想輯錄他主要的醫(yī)學成就以便使他長存不朽”,可確定“以”為目的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永其人”是前一行動“輯其梗概”的目的。(2)句意為“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們安寧、青年人要使他們懷歸’的學問”,可確定“之”為助詞,“的”。(3)句意為“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學家嗎?”可確定“其”為副詞,“大概”。(4)句意為“您不把先人放在百無一人的名醫(yī)之上加以尊崇”,可確定“于”為介詞,“到、在”。答案:(1)我正想輯錄他主要的醫(yī)學成就以便使他長存不朽,卻沒想到您寄來的墓志銘沒有一字談及他的醫(yī)術。(2)先生能用醫(yī)術愛他的民眾,使他們不因疾病而早喪,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們安寧、青年人要使他們懷歸”的學問。(3)“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學家嗎?”即使是您的親戚,也會有不同的意見。(4)您不把先人放在百無一人的名醫(yī)之上加以尊崇,卻將他擺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學究中予以輕賤,實在是重大的錯誤?。 緟⒖甲g文】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醫(yī)家,高壽去世。我正想輯錄他主要的醫(yī)學成就以便使他長存不朽,卻沒想到您寄來的墓志銘沒有一字談及他的醫(yī)術,反而假托于陳文恭先生講學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傳揚了,磨滅了!學問貴在身體力行,不在空談。最高明的學問沒有什么比得上仁學,先生能用醫(yī)術愛他的民眾,使他們不因疾病而早喪,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們安寧、青年人要使他們懷歸”的學問。不居官位卻能奉行仁學,還有什么比這更偉大!又何必舍棄此而追求其他呢?陳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來抬高自己,名聲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來抬舉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隨意拉住過路人問他們說:“一瓢先生不是名醫(yī)嗎?”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會有不同的說法。又問他們說:“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學家嗎?”即使是您的親戚,也會有不同的意見。您不用人們都相信的事來為過世的祖父作傳,卻用人們共同懷疑的理學空言為先人立傳,恐怕是被“藝成而下”的說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藝就是仁道的具體體現(xiàn)。精心地探索它,哪種技藝不是仁道?如果只是從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藝都會失去。醫(yī)學作為一門技藝,更是不可輕易談論,神農氏首創(chuàng)它,黃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統(tǒng)管它,它的理論通達到神圣的境地。現(xiàn)在天下名醫(yī)缺乏,唯獨講學一流反而不缺乏,為什么呢?醫(yī)生的治療效驗是立即顯現(xiàn)的,所以名醫(yī)一百個中沒有一個;理學的空談無從查考,所以才學淺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無一人的名醫(yī)之上加以尊崇,卻將他擺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學究中予以輕賤,實在是重大的錯誤??!4.解析:(1)句中“以”,可根據(jù)對稱分析法推斷?!耙浴焙秃蟀刖洹盀椤碧幱谕晃恢?,“為”是介詞,因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詞,因為。句中“之”為助詞,的。(2)“者”為代詞,……的人?!岸北磉f進關系,并且。答案:(1)士大夫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志向,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忠于職守、信義為先,這四種美好的品德建立起來,即使死了也不會感到后悔。(2)因此認為虛靜無為的人,能夠應付復雜多變的形勢而合乎時代的要求?!緟⒖甲g文】士大夫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志向,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忠于職守、信義為先,這四種美好的品德建立起來,即使死了也不會感到后悔。擁有大智慧而用來謀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為公共利益的愚鈍,所以說虛假巧妙的偽裝比不上守拙的誠心。不厭倦地求學和發(fā)問,是用來嚴格要求自己的原則;辛勤地教誨他人,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原則。因此認為虛靜無為的人,能夠應付復雜多變的形勢而合乎時代的要求。5.解析:(1)句中的“于”,介詞,譯為“向”?!耙病蔽挥诰淠?,是表判斷的語氣詞?!耙妗?,副詞,“更加”。(2)句中“其”放在動詞之后,是代詞,譯為“他”。(3)句中的“且”,可譯為“并且”?!耙浴碧幱趧釉~之前,引出動作行為的結果或目的,為連詞,譯為“來”。答案:(1)何基則是向黃榦從師學習,而黃榦是朱熹的親傳弟子。從此他的講習更加謹密,學術造詣越發(fā)精深。(2)但是他身懷經世濟民的韜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遺忘這世間生活。(3)并且詳細地敘述海船途經的地方,凡是州郡縣邑,下到大洋孤島,難易遠近,都標記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據(jù)他的策略來前行?!緟⒖甲g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蘭溪縣人。金履祥少時聰敏明睿,父親和兄長稍微教授給他一點文字,他就能默記背誦。等到長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勵。等到他壯年之后,知識方面崇尚周敦頤、程頤、程顥的理學,師事同郡王柏,隨從王柏向何基請教。何基則是向黃榦從師學習,而黃榦是朱熹的親傳弟子。從此他的講習更加謹密,學術造詣越發(fā)精深。當時宋朝的國勢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斷絕了進取功名的念頭。但是他身懷經世濟民的韜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遺忘這世間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軍隊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禍亂發(fā)生卻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進獻牽制敵人乘虛而擊的策略,請求派大量兵力從海道直奔燕、薊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軍隊,將會不攻而自破。并且詳細地敘述海船途經的地方,凡是州郡縣邑,下到大洋孤島,難易遠近,都標記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據(jù)他的策略來前行。宋朝當權者最終沒能采用他的謀略。等到后來朱瑄、張清獻上海運的好處,而他們所經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獻的奏疏相比,沒有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后人才敬服他的謀劃精確。6.解析:(1)句中的“之”放在動詞“獻”之后作賓語,代詞,代指“玉璞”。(2)句中的“以”處在謂語的位置,動詞,意為“認為”?!捌洹毙揎棥白笞恪?,作動詞“刖”的賓語,代詞,意為“他的”。(3)句中的“乃”放在動詞“抱”之前,副詞,意為“于是、就”。(4)句中的“之”為助詞,的。(5)句中的“以”放在名詞“石”之前,構成介賓結構,作狀語,意為“用”。(6)句中的“乃”放在動詞“使”之前,副詞,意為“于是、就”。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璞,捧著它去獻給厲王。(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