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指導(2024年)_第1頁
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指導(2024年)_第2頁
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指導(2024年)_第3頁
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指導(2024年)_第4頁
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指導(2024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題號:1、題目: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五四運動B.秋收起義C.南昌起義D.百色起義2、題號:2、題目:以下哪項不是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A.堅持黨的基本路線B.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3、題干:以下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統(tǒng)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交流C.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限制地方勢力D.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威嚴4、題干:以下關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描述,正確的是:A.起義軍主要由北方游牧民族組成B.起義軍的目標是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朝代C.起義軍使用了先進的武器,戰(zhàn)斗力強大D.起義最終被東漢政府鎮(zhèn)壓,但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基礎5、戰(zhàn)國時期,哪一學派提出了“兼愛”、“非攻”的觀點,倡導人們互愛互利、反對侵略戰(zhàn)爭?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6、《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其編撰者是誰?A、孔子B、諸葛亮C、司馬遷D、李白7、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最早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A.秦朝B.漢朝C.三國時期D.魏晉南北朝8、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下列不屬于李白詩作的是哪一項?A.《將進酒》B.《望廬山瀑布》C.《廬山謠》D.《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9、下列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措施,說法錯誤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C.推行焚書坑儒,限制思想自由D.修建長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10、下列關于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不正確的說法是:A.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勢力退守黃河流域B.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建立吳國C.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后建立蜀漢D.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于東漢末年11、下列哪位歷史人物是西漢初年著名的賢相,被后世尊稱為“文景之治”的重要推動者之一?A、蕭何B、張良C、陳平D、張良和陳平共同12、秦朝統(tǒng)一全國是在哪一年?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221年D、公元220年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材料一:自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漢王朝實施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2)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3)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二: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崛起,形成了眾多軍閥割據(jù)的局面。這一局面直接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材料三:三國鼎立時期,各國之間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其中著名的有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在這一時期,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材料四:西晉王朝在統(tǒng)一全國后,由于統(tǒng)治階級腐朽,導致“八王之亂”,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國家分裂為東晉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小題1、西漢為加強中央集權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第二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善,進士及第成為士人追求的最高榮譽。進士及第后,可以進入中央或地方官府任職,享受優(yōu)厚的待遇。材料二:宋朝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增設了殿試,進士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更加崇高。同時,宋朝還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重視文化教育,選拔了一批有才干的文官。材料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衰落,出現(xiàn)了許多弊端,如八股文等。康熙、乾隆年間,科舉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收效甚微。1、根據(jù)材料一,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宋朝時期科舉制度相比唐朝有哪些發(fā)展?3、根據(jù)材料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出現(xiàn)了哪些弊端?康熙、乾隆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如何?第三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文官選拔的重要方式之一。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廢除于清朝末年。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實行分科考試,設進士科,以詩賦為主要考試內容。宋朝時則重實用學問,實行經義策論相結合的考試方式。明朝時進一步改革,實行八股文考試制度,到清朝末年,則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維持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逐漸脫離實際,背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材料二:科舉考試的程序嚴格復雜,一般包括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環(huán)節(jié)。童試是縣一級的考試,凡十六歲以上的士子皆可參加,合格者稱為秀才。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為省一級的考試,中者稱為舉人。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次年,為中央一級的考試,由禮部主辦,中者稱為貢士。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凡貢士均可參加,考試結果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一至三甲的進士,均被授予官職。材料三: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科舉制度逐漸被批判。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新篇章。此后,民國政府推行新學制,建立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體系。當前我國仍保留了部分科舉制度的元素,如高考制度,這也顯示了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的影響深遠。1、簡述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及其對古代文官選拔的影響。2、比較宋朝與明朝科舉考試的主要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廢除科舉制度的看法。第四題材料一:20世紀初,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軍閥混戰(zhàn)的雙重壓力,國家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五四運動爆發(fā)了,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材料二:五四運動的高潮是北京大學等地的學生舉行抗議活動,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這場運動迫使北洋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的職務。材料三:五四運動后,一股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潮流在中國興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隨后,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標志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1、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20世紀初中國面臨的兩大危機。2、根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五四運動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3、根據(jù)材料三,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2024年統(tǒng)編版歷史初三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及答案指導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題號:1、題目: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五四運動B.秋收起義C.南昌起義D.百色起義答案:A解析: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B、C、D三個選項分別在同一時期是重要的革命事件,但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此,正確答案是A。2、題號:2、題目:以下哪項不是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A.堅持黨的基本路線B.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答案:C解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包括: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選項A、B、D都是基本原則,而選項C是習近平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屬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因此,正確答案是C。3、題干:以下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統(tǒng)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交流C.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限制地方勢力D.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威嚴答案:D解析:秦朝在統(tǒng)一六國后,確實推行了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威嚴,但這并不是不正確的措施。不正確的選項應該是與秦朝實際采取的措施不符的。A、B、C選項都是秦朝統(tǒng)一后采取的實際措施,因此答案是D。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威嚴,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統(tǒng)一。4、題干:以下關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描述,正確的是:A.起義軍主要由北方游牧民族組成B.起義軍的目標是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朝代C.起義軍使用了先進的武器,戰(zhàn)斗力強大D.起義最終被東漢政府鎮(zhèn)壓,但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基礎答案:D解析:A選項錯誤,黃巾起義主要由農民組成,并非北方游牧民族。B選項錯誤,起義軍的目標是反抗東漢政府的暴政,而非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朝代。C選項錯誤,起義軍使用的武器并不先進,主要是傳統(tǒng)的農具和武器。D選項正確,黃巾起義雖然最終被東漢政府鎮(zhèn)壓,但它對東漢的統(tǒng)治造成了嚴重打擊,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基礎。5、戰(zhàn)國時期,哪一學派提出了“兼愛”、“非攻”的觀點,倡導人們互愛互利、反對侵略戰(zhàn)爭?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C解析:戰(zhàn)國時期的墨家學派以創(chuàng)始人墨子為代表,其思想主張為“兼愛”、“非攻”,提倡相互友愛、反對無謂的戰(zhàn)爭,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因此,本題答案選C。6、《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其編撰者是誰?A、孔子B、諸葛亮C、司馬遷D、李白答案:C解析:《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由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因此,本題答案選C。7、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最早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A.秦朝B.漢朝C.三國時期D.魏晉南北朝答案:B解析:絲綢之路的開通主要得益于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交流,因此選B。8、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下列不屬于李白詩作的是哪一項?A.《將進酒》B.《望廬山瀑布》C.《廬山謠》D.《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答案:C解析:A、B、D三項均為李白的詩作,C選項《廬山謠》的作者為宋代蘇軾,因此選C。9、下列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措施,說法錯誤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C.推行焚書坑儒,限制思想自由D.修建長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答案:C解析: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確實實行了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等措施,這些都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促進經濟交流。修建長城也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然而,推行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這一做法實際上限制了思想自由,與題目要求選擇錯誤的說法相符。因此,選項C是錯誤的。10、下列關于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不正確的說法是:A.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勢力退守黃河流域B.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建立吳國C.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后建立蜀漢D.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于東漢末年答案:D解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于220年,即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魏國,標志著東漢的結束。此時,孫權在長江流域建立吳國,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因此,選項D中的“東漢末年”是不正確的說法,應該是“220年”。11、下列哪位歷史人物是西漢初年著名的賢相,被后世尊稱為“文景之治”的重要推動者之一?A、蕭何B、張良C、陳平D、張良和陳平共同答案:A、蕭何解析:文景之治發(fā)生在西漢初年,蕭何作為漢高祖時期的相國,為漢初的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后世認為是文景之治的重要推動者之一。12、秦朝統(tǒng)一全國是在哪一年?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221年D、公元220年答案:A、公元前221年解析:秦始皇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統(tǒng)一了六國,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材料一:自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漢王朝實施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2)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3)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二: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崛起,形成了眾多軍閥割據(jù)的局面。這一局面直接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材料三:三國鼎立時期,各國之間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其中著名的有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在這一時期,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材料四:西晉王朝在統(tǒng)一全國后,由于統(tǒng)治階級腐朽,導致“八王之亂”,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國家分裂為東晉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小題1、西漢為加強中央集權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案:西漢為加強中央集權實施的措施包括: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小題2、東漢末年形成了哪些政治局面?這些局面將導致什么歷史事件?答案:東漢末年形成了軍閥割據(jù)的局面。這些局面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的歷史事件。小題3、三國鼎立時期發(fā)生了哪些著名戰(zhàn)役?這些戰(zhàn)役反映了什么社會現(xiàn)實?答案:三國鼎立時期發(fā)生了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這些戰(zhàn)役反映了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社會現(xiàn)實。第二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善,進士及第成為士人追求的最高榮譽。進士及第后,可以進入中央或地方官府任職,享受優(yōu)厚的待遇。材料二:宋朝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增設了殿試,進士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更加崇高。同時,宋朝還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重視文化教育,選拔了一批有才干的文官。材料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衰落,出現(xiàn)了許多弊端,如八股文等??滴酢⑶∧觊g,科舉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收效甚微。1、根據(jù)材料一,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么?答案: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主要特點是進士及第成為士人追求的最高榮譽,進士及第后可以進入中央或地方官府任職,享受優(yōu)厚的待遇。2、結合材料二,宋朝時期科舉制度相比唐朝有哪些發(fā)展?答案:宋朝時期科舉制度相比唐朝有以下發(fā)展:增設了殿試,進士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更加崇高;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重視文化教育。3、根據(jù)材料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出現(xiàn)了哪些弊端?康熙、乾隆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如何?答案: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出現(xiàn)了八股文等弊端。康熙、乾隆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收效甚微。第三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文官選拔的重要方式之一。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廢除于清朝末年。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實行分科考試,設進士科,以詩賦為主要考試內容。宋朝時則重實用學問,實行經義策論相結合的考試方式。明朝時進一步改革,實行八股文考試制度,到清朝末年,則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維持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逐漸脫離實際,背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材料二:科舉考試的程序嚴格復雜,一般包括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環(huán)節(jié)。童試是縣一級的考試,凡十六歲以上的士子皆可參加,合格者稱為秀才。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為省一級的考試,中者稱為舉人。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次年,為中央一級的考試,由禮部主辦,中者稱為貢士。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凡貢士均可參加,考試結果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一至三甲的進士,均被授予官職。材料三: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科舉制度逐漸被批判。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新篇章。此后,民國政府推行新學制,建立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體系。當前我國仍保留了部分科舉制度的元素,如高考制度,這也顯示了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的影響深遠。1、簡述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及其對古代文官選拔的影響。答案: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廢除于清朝末年。這一制度通過嚴格的分科考試,從童試到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層層選拔,形成了完整的文官選拔機制??婆e制度對古代文官選拔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的選拔方式,使得不同階層的人有機會進入仕途;其次,它強調了文化和道德知識的重要性,促進了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最后,它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和行政能力,對社會穩(wěn)定和地區(qū)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比較宋朝與明朝科舉考試的主要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答案:宋朝與明朝科舉考試的主要變化在于考試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宋朝注重實用學問,考試內容包括經義和策論,通過多元化的考察方式來選拔有實際能力和品德的人才;而明朝則實行八股文考試制度,通過嚴格的文體形式來限制考生的思想和表達,以此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維護皇權的需要,宋朝時期寬松的選拔方式有利于吸收廣泛的人才資源,而明朝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知識分子的思想自由,因此轉向了更為嚴格的形式主義選拔方式。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廢除科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