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解析版)_第1頁
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解析版)_第2頁
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解析版)_第3頁
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解析版)_第4頁
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說》

知識梳理

思維導圖

重點字詞: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d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F(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表轉折??墒?,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故:因此。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D:同“祇”,

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dn)死于槽(cdo)楊(11)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

駢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楊: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粟(sil):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食:喂。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xidn):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通“才”,

才能。盡(2):竭盡,發(fā)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重點句子: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文: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譯文: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7.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譯文: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文:用馬鞭趕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

曉它的意思。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朝■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本文作者是—朝文學家(人名)。

2.理解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朗死于槽楊之間

(2)管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不能盡其材

(4)簞之不以其道

3.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以體會到“伯樂"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4.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如果想成為"千里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么?請結合本文和現(xiàn)實

生活談談看法。

【答案】L唐韓愈2.(1)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2)同"飼",喂。(3)

才能,才干。(4)馬鞭,這里用作動詞,用馬鞭驅趕。3.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會被

埋沒,命運悲慘,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所以作者才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答

出任意兩點即可)4.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批判;希望統(tǒng)治者能

夠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答出任意兩點即可)5.主

觀條件:把握時機,自強不息。

客觀條件: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有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解析】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這篇寓言性的短論通過對世上有無千里馬這

-問題的反復論證,歸結到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缺少知馬的伯樂,從而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知

人、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抒發(fā)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憤。

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樂相馬的故事,運用比喻,宛轉地說明道理,構思精巧,形象生動。

故填空為"唐朝""韓愈"。

2.本題考查字詞含義。

(1)駢死于槽棚之間:(跟普通的馬)?同死在槽棚之間;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

并列;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樣)

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

(3)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

(4)策之不以其道: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策:馬鞭,這里用作動詞,

用馬鞭驅趕。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由文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知"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會被埋沒";由"雖有名馬,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可知"若無伯樂,千里馬只能夠被埋沒,

然后凄慘的死去”。

綜上所述,伯樂對于千里馬來說是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千里馬存活和被賞識的必要條件。

4.本題考查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知表面上作者是對于千里馬的不公的待遇的悲憤,

但是千里馬也可以指的是人才,那么這里就是作者對于人才埋沒的惋惜的情感;同時在文中,

千里馬埋沒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伯樂,也就是指的沒有能夠賞識的統(tǒng)治者,所以這里也體現(xiàn)了

作者對于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的批判;同時,我們知道韓愈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作者

通過這篇文章也是表達自己對于那種無法實現(xiàn)抱負的那種悲憤之情。

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拓展。

由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知成為千里馬的客觀條件是得有伯樂;

由原文"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可知千里馬還需

要能夠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不能夠就是簡單地和普通馬飼養(yǎng)在一起;

以上我們發(fā)現(xiàn)是客觀原因,所以還可以思考一下主觀原因:成為千里馬的話,首先自己得有

一定的資質,同時我們知道可能環(huán)境不是那么適合自己,所以我們要抓住機遇去到更好地環(huán)

境,同時還要有堅強不屈的品質面對可能遇到的困難。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

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

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

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

素質也就不能表現(xiàn)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

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

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6.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鳴之而不能鴻其意()(2)地伯樂不常有()(3)才美不外犯)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作者用"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答案】6.(1)通曉(2)表轉折,但是(3)同"現(xiàn)",顯現(xiàn)7.(1)喂馬的人

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

(2)(喂馬的人)握著馬鞭站在它的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8.用"千里馬"比

喻人才,"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解析】6.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句意是:聽千里馬叫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

(2)“而伯樂不常有”的句意是:但是伯樂不常有。而:但是。

(3)"才美不外見”的句意是:它的才能和優(yōu)良的素質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

7.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

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食(喂)、知(知道)、而(來)”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執(zhí)(拿)、策(馬鞭子)、臨(面對)"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8.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主題?!恶R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托物寓意”的文

章,這篇文章以“馬"設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

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之情。本文中的“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于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

人;“食馬者"比喻那些愚妄淺薄、埋沒人才和摧殘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據(jù)此概括作答。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名貴的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聞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馬,吃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

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yōu)

良的素質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叫鳴,卻

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滎人之

手,凈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衣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耳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峰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下面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里馬/常有B.駢死/于槽棚之間

C.執(zhí)策/而臨之D.策之不以/其道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⑴哪⑵吸

(3)耳____________⑷臉

11.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⑴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2.如果想成為"千里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各是什么?

【答案】9.D10.一同有時猶,尚且面對11.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無法表現(xiàn)出來。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吧!12.主觀條件:把握機遇,自強不息(創(chuàng)造機遇,有真才實學)??陀^條件:適合成長

的環(huán)境,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

【解析】9.考查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劃分。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

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

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A.句意:千里馬經常有,停頓為:千里馬/常有,節(jié)奏劃分正確;

B.句意: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停頓為:駢死/于槽斯之間,節(jié)奏劃分正確;

C.句意:拿著鞭子面對它,停頓為:執(zhí)策/而臨之,節(jié)奏劃分正確;

D.句意: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停頓為: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節(jié)奏

劃分錯誤。

故選Do

10.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駢死于槽相之間”句意為: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本意為兩馬并駕,引申

為并列,一同;

(2)“一食或盡粟一石”句意為: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颍河袝r: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句意為: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辦不到。)且:猶,尚且;

(4)"執(zhí)策而臨之”句意為:拿著鞭子面對它。臨:面對。

11.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

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重點詞語:

(1)食;吃;才美:才能和好的素質;"見"通"現(xiàn)"。

(2)其①,難道,表反問語氣;其②,大概,表推測語氣;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

詞,意為"嗎";知,懂得,了解,認識。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譯全文,理解文意,r解作者的人生遭遇,分

析作答。要想成為"千里馬",既需要客觀條件,也需要主觀條件。主觀上要擁有自信、樂觀

向上的態(tài)度,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各種知識能力,隨時都能施展才能,還應該將個人理想的實

現(xiàn)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努力推薦表現(xiàn)自己,得到賞識??陀^條件是指環(huán)境來談的。首先要

有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還要有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從這兩個角度來答,答案才完整。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

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I」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

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

不能表現(xiàn)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

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干

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閱讀《馬說》,完成各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才美不外?下如小潭

B.駢死于槽楊之呵飛漱其回

C.鳴之而不能懣其意初極狹,才厚人

D.策之不以其道雖有至道

1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劃線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5.填空。

文章運用了的寫作手法,文中"千里馬"喻指,"伯樂"喻指

,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xiàn)象,表達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

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6.韓愈借評說千里馬,控訴了統(tǒng)治階級摧殘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下而鏈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

選拔人才時,是否有摧殘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請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

(唐太宗)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目:“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②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或患己不能知,安可

誣一世之人?!?/p>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國家達到大治。③正:只。

【答案】13.B14.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15.托物寓意人才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用人才的人16.示例:唐太宗沒有摧殘埋

沒人才,從他讓封德彝推薦賢能的人的行為,可見他是一位賞識人才,重視人才的人:從他

責問封德彝的話中看,他深知達到國之大治必須重用人才,并責備封德彝不可冤枉當今一世

的人才,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能識別人才、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的統(tǒng)治者。

【解析】13.考查一詞多義。

A.顯現(xiàn)'看見;

B.中間'中間;

C.通曉'通過:

D.方法\道理;

故選Bo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

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

重點詞語:且,尚且;欲,想;常馬,普通的馬;等,相等,一樣;安,怎么;千里,日行

千里。

15.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文中出現(xiàn)了三個形象:千里馬、伯樂、食馬者。這三者在文中均有象征意義。聯(lián)系作者懷才

不遇的人生經歷可知,千里馬象征著人才。伯樂象征著能識別人才,重有人才的人。食馬者

象征著昏庸的統(tǒng)治者。作者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xiàn)象,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對統(tǒng)治者

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批判。借千里馬的遭遇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是托物言志

的寫法。

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首先表明態(tài)度:唐太宗沒有摧殘埋沒人才。結合相關語句進行

分析。"上令封德彝舉賢",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見他重視人才,渴望得到人

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當封德彝說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時,唐太宗認為用人跟用

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可見他懂得如何重用人才,即取之所長;"正患

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意思是: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

的人呢?通過他說的話可知,他擔心的是不能識別人才,因此可知是一位能重用人才的統(tǒng)治

者。由此總結:唐太宗是一位重視人才、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的統(tǒng)治者,他沒有摧殘埋沒人

才。

【點睛】參考譯文:

《馬說》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

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

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門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

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

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鏈接材料: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是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

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用人跟用

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

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

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

B.基真無馬邪食之不能盡不材

C.畫伯樂不常有鳴之畫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者

18.下列有關本文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

這也是懷才不遇之人經常用以抒懷之句。

B.文中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同時揭示出千里馬被埋沒的

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

C.文中作者對"食馬者""天下無馬"的無知妄言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馬也”

與文章開頭相呼應,點明文章主旨。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

"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之人。

1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

20.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對“千里馬"和"食馬者”怎樣的感情?,

2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fā)現(xiàn),你該怎么做?

【答案】17.C18.B19.只是埋沒(辱沒)在那些做奴仆的馬夫手里,(和普通的馬)

一起死在馬廄里。20.作者為“千里馬"被埋沒而鳴不平,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

惋惜,同時對愚蠢淺薄的“食馬者”進行了諷刺和控訴。21.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

動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③:我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解析】17.考查一詞多義。

A.介詞,憑借'代詞,按照;

B.副詞,表詰問語氣,代詞,它的;

C.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轉折,去上

D.助詞,的\定語后置,不譯;

故選Co

18.考查內容理解。

B."食不飽,力不足”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食馬者

不知馬。故選B。

19.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祗:只,僅。奴隸人:古代也指

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

于:在。槽楊: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20.考查賞析作者感情。

聯(lián)系"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千里馬得不到應用的待遇,最終被埋沒,才能不得施展

的惋惜與不平。

根據(jù)"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可知,作者對那些愚蠢的食馬者持諷刺和批判的態(tài)

度,正是因為食馬者不知馬,才導致了千里馬的被埋沒。

21.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態(tài)度積極,言之成理即可。如:如果我還沒有被“伯樂”

發(fā)現(xiàn),那說明我的才能還不夠出眾,我要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當然,我也會抓

住一切機會展示自己,給自己創(chuàng)造被“伯樂”發(fā)現(xiàn)的機會。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名貴的馬,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因II行千里而聞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

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yōu)良的

素質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叫鳴,卻不能

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

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對比閱讀

閱讀下列兩篇短文,完成各題。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朝■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栗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馬,安事③死馬

而捐④五百金!"涓人對口:“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

矣!"于是不能⑤期年⑥,千里之馬至者三。

【注釋】①君人:君主。②涓(juan)人:官名,俗稱太監(jiān)。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③

安事:猶言"何用"。④捐:白白費掉。⑤不能:不到,不滿。⑥期(口)年:十二個月叫"期

年",即一整年,這里指滿一年。

2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班辱于奴隸人之手()(2)多死于槽楊之間()

(3)執(zhí)策而順之()(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馬考千里者子之不知魚之樂

B.蘇真無馬邪?翼若垂天之云

C.率求其能千里也子非魚,家知魚之樂

D.有多千金求千里馬者去以六月息者也

2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25.《馬說》結尾處,作者長嘆一聲“嗚呼",請你談談這個嘆詞背后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26.請簡要分析《馬說》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之不同。

【答案】22.同“祇(只)",只,僅。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面

對。買。23.C24.(1)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正確方法;喂它,不

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2)死馬尚且用了五百金購買,更何況

活馬呢?25."嗚呼”蘊含著作者對有才之士不被重用而被摧殘的同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

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殘人才的針硬控訴;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26.《馬說》中

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而《千里之馬》中的“千

里馬”因為君王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得以脫穎而出。

【解析】2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

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祗:同"祇(只)",只,僅。

(2)句意: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3)句意:拿著鞭子走到它面前。臨:面對。

(4)句意:天下必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市:買。

2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連接主謂,取消句子獨立性;

B.難道,表反問語氣/代詞,它的;

C.都是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D.介詞,用/介詞,憑借;

故選Co

2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要準確。重點詞:

(1)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食,通"飼",喂。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

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通"才",才能。盡:竭盡,發(fā)揮出。鳴:馬嘶。通其

意:通曉它的意思。執(zhí):拿。策:馬鞭。臨:面對。

(2)且,尚且;況,何況;生馬,活馬。

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結合全文分析,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被埋沒

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馬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

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綜上分析,全文借物喻人,把伯樂比喻為知人

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

"嗚呼"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的憤

懣和控訴。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26.本題考查內容對比分析。

結合甲文中的"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為"食馬者"的愚昧無知而飽受摧殘,

不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任用,沒有發(fā)揮自己能力的機會,最終不能"以千里稱";結合乙文

中的"‘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知,"千里馬"

因為遇到了渴求良馬、并能聽取手下人的意見的君主,被從遠方選拔送來,從而得到了賞識

和重用,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

此即使有名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

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夠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千里馬的食量而喂養(yǎng)

它。這匹千里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

現(xiàn)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它嘶鳴

的時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拿著鞭子走到它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

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古時有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里一個主管清潔

的人對君王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

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頭骨,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

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主管清潔的人回答說:

"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

會有人送來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

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日:“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目:“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

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倫,字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

27.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見②策之不以其道

28.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9.【甲】文中"千里馬"喻指,"伯樂"喻指。

30.甲文哪一句話可以用來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結合對唐太宗的話的理解,你認為封錦彝存

在哪些問題?

【答案】27.(1)同"現(xiàn)〃,表現(xiàn)(2)用馬鞭驅趕28.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

吃下一石糧食。29.人才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用人才的人30.句子:其真不知馬也。

問題: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責。

【解析】2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

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不能表現(xiàn)不出來。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

②句意: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策:用馬鞭驅趕。

2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之,定語后置的標志;一食,吃

一次。食,吃;或,有時;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2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理解。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即可。本文作者借千里馬和伯樂的

傳說,巧妙地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感。

作者把伯樂比喻為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用人才的人或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

真正人才,食馬者比喻為愚妄淺薄的封建統(tǒng)治者。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

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3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乙】文中的封德彝認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即: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啊。是封德彝自

己識別不了人才,卻說天下沒有杰出人才。所以,用【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馬也(是他們

真不識得千里馬?。?來形容封德彝最恰當。

根據(jù)【乙】文中唐太宗"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

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來看,封德彝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科學的用人觀,不能知人

善用,不能善取其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遇事就推脫責任。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

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奴仆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

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

素質就不能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yǎng)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

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沒有千

里馬嗎?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乙】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是)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

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

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

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地

走了。

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析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日:“請求之?!本?/p>

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馬,安事

②死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日:“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

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馬至三。

(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一》)

【注釋】①涓人:國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費。④期年:滿一年。

3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語。

①簟之不以其道策:

②?真無馬邪其:

③暗臣聞古之君人聞: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以:

3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D.學而時習之

3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松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4.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說說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

【答案】31.用馬鞭驅趕;表示加強詰問語氣;聽說;用32.C33.只屈辱

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以千里馬而著稱。34.【甲】文中的“千里

馬”因為不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以千里稱";【乙】文中的"千里馬"因為君

主的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

【解析】3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①句意為: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策:原為馬鞭,這里名詞動用,用馬鞭

驅趕;

②句意為: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③句意為:我聽說古時候的一位國君。聞:聽說;

④句意為:有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的人。以:用。

3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

例句句意: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而:表轉折;

A.表修飾;

B.表并列;

C.表示轉折;

D.表承接;

故選Co

3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

重點字詞:祗:通假字,同"只";辱:受屈辱;于:在;駢:一同;槽楊:馬廄。

34.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甲文:根據(jù)"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可知,千里

馬不被賞識、重用,只能辱沒在奴隸人之手;根據(jù)“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

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可知,千里馬不能被善待,好好喂養(yǎng),因此

顯露不出才華。最終"不以千里稱也"。

乙文:根據(jù)“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可知,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馬";當涓人用五

百金買來死馬的頭,君主很生氣時,涓人解釋"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

為能市馬,馬今至矣”,君主聽取了他的建議,所以“千里之馬至三","千里馬"得以脫穎而

出。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

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

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II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

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

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古時的一位君主,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也沒買到。一位太監(jiān)對他說:"請允許

我去尋求它。"國君派遣他去了。三個月后獲得千里馬,馬已死,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

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國君很生氣,說:"我所要購求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還花

費了五百金買它呢?"太監(jiān)答道:“死馬尚且要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認為大

王您是能出高價買馬的人,千里馬現(xiàn)在就會到來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馬來了好幾匹。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各題。

【甲】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

①王孫圉聘于晉①,定公饗②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圻④猶在乎?"

對目:"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②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日觀射父⑤,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

口實。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若

夫白桁,先王之玩也,何寶焉?圣⑦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

(選自《國語?王孫圉論楚寶》,有刪改)

【注釋】①王孫圉(yU)聘于晉:王孫圉訪問晉國。聘:訪問。②饗(x陌ng):用酒食款

待,宴享。③鳴玉以相:弄響身上的佩玉給(王孫圉)看。鳴:弄響。相:本義察看,這

里指給……看。④圻(heng):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⑤觀射父:楚國大夫。⑥倚相:人

名,楚國史官。⑦圣:通達事理。

3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才美不外見多余大喜臼

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戰(zhàn)于長勺

C.未嘗為寶或異二者之為

D.羊為寶也幾何矣基真無馬邪

3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壇猶在乎?

37.用"/"為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

38.甲文中作者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怎樣對待人才?

39.甲、乙兩文都論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揭示了千里馬

被埋沒的原因。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請用乙文中原

句回答)

【答案】35.B36.(1)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來喂養(yǎng)它。(回答“喂馬的人不

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亦可)

(2)楚國的白布還有嗎?37.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38.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

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能答出希望統(tǒng)治者聽取人才的意見,讓

其有優(yōu)厚的待遇等也可。)39.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

【解析】3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

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A.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看見;

B.于:都是在;

C.為:作為/心理;

D.其:它/難道;

故選Bo

3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

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

(1)食:通"飼",喂。其:指千里馬,代詞。千里:名詞動用,能日行千里。

(2)之:的。玲: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猶:還。

3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

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意思是:還有左史倚饗,能夠說出(先王)的訓導和典章,

陳述各種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動賓結構,應在"相"后停頓;"能道訓典”動賓結構,應在"典"

后停頓;因此斷句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

3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jù)【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對統(tǒng)治者的錯誤做法,從

反面理解,作者則是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39.本題考查信息篩選。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據(jù)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

則寶之"可提煉出: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意思是:賢能夠掌握和評判萬事萬物,以

輔佐國家的,就將他當做寶。

【點睛】參考譯文:

【甲】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

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

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

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

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

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

(楚國大夫)王孫圉在晉國訪問,(晉國國王)定公設宴招待他,(晉國大夫)趙簡子

(佩帶著能發(fā)出)鳴響的玉來和他饗見,問王孫圉說:“楚國的白布還在嗎?"(王孫圉)回

答說:"在。"簡子說:"它是寶啊,價值多少???"

(王孫圉)說:"沒(將它)當成寶。楚國所當成寶的,叫觀射父,他能發(fā)表(上乘的)

訓導和外交辭令,來和各諸侯國打交道,使我國國君不會有什么話柄。還有左史倚饗,能夠

說出(先王)的訓導和典章,陳述各種事物,朝夕將成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